武汉会战北线局势正处于僵持与转折的关键阶段。日军改变初期策略,集中第2军主力(第3、第10、第13、第16师团等)沿大别山北麓西进,企图突破固始-信阳方向,沿平汉铁路南下直取武汉;而中国军队虽在富金山-史河一线凭借71军血战和139师侧后奇袭重创日军第13师团,暂时阻滞了敌军攻势,但北岸整体防御仍显薄弱,兵力捉襟见肘,且日军生力军(第16师团等)持续西压,战局焦点正迅速转向信阳门户的争夺,武汉北大门面临空前压力。
武汉,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北线日军持续西压的警报一份份传来。蒋介石用红蓝铅笔重重敲击着地图上信阳的位置,沉声道:“信阳若失,武汉北门洞开。李德邻(李宗仁)手里已经没有预备队了,谁去迟滞这股日军?”
军政部长何应钦面露难色:“委座,北岸我军各部皆已疲敝,且位置分散,短时间内难以抽调组成一道有力防线。目前……唯一一支成建制、且位于日军侧翼的生力军,就只有王林的139师了。他们在富金山之战后,正隐匿于大别山中休整。”
一直沉默的陈诚接口道,他的分析更为尖锐和深刻:“委座,何部长所言极是。139师战力强悍,用之于此关键时节,军事上是最佳选择。但正因为其战力强悍,我们更需通盘考量。王林部前身在陕西时便是共军精锐,其组织、动员能力绝非一般共军可比,其在江北四县休整仅半年部队便至3万多人。他们此刻蛰伏于大别山,绝非仅仅是休整那么简单。据零星情报显示,其正在积极发动民众,建立组织,甚至招募新兵。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三省,地势险要,历来是……(他略作停顿)容易滋生割据之地。若任其在此深耕,假以时日,恐其根基深种,尾大不掉。届时,即便驱走了日寇,此地怕也要再生波澜,后患无穷啊。”
这番话点明了国民党高层最深层的忧虑。蒋介石闻言,眼中精光一闪,他完全明白陈诚的弦外之音。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阴沉的武汉天空,仿佛看到了战后可能出现的局面。
片刻后,他转过身,做出了一个兼具军事与政治双重考量的决断,语气沉稳而冷酷:
“敬之、辞修,你们的意思,我明白了。抗战自然是一切之首要,139师这支力量,必须用在刀刃上,去为国家争取时间。”
他走回地图前,手指从大别山划出,点向淮河平原:“命令:即刻以军委会名义,电令第139师师长王林。日寇西进猖獗,信阳危殆,着该师接令后,立即全部开出大别山区,北渡史河,向固始、潢川方向之敌发起主动攻势,不惜一切代价,迟滞敌军西进步伐,坚守待援!”
这道命令,在军事上合情合理,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
紧接着,蒋介石的语气变得更加深邃,说出了此次调动的另一层关键目的:“大别山乃敌后游击区,非主力兵团久驻之地。一支精锐之师,正当用于正面战场,与日寇主力决战,方能彰显其价值,也便于战区统一指挥补给。让他们到平原上去打,去消耗日军,这才是他们作为国家正规部队的职责所在。至于山区剿匪与游击,自有其他部队和当地保安团负责。”
这番话,巧妙地将“调虎离山”的政治意图包裹在“军事合理运用”的外衣之下。将139师调离其正在经营的山区根据地,推向一望无际的平原正面战场,一方面可以利用其战斗力达到迟滞日军的军事目的,另一方面也能使其暴露于日军主力火力之下,承受消耗,同时切断其与地方群众的密切联系,从根本上遏制其“乘机做大”的可能性。
“是!委座深谋远虑,此举既可解北线燃眉之急,亦能…规范部队之用途,实为一举两得之策。”何应钦与陈诚齐声领命。他们都深刻理解了这道命令背后的全部含义。
一道看似寻常的军事调令,实则承载着战局、党争与战后布局的复杂重量,飞速发往了大别山深处。
岩洞内,油灯的光晕在粗糙的岩壁上跳跃,映照着王林毫无表情的侧脸。那份来自武汉的电报,此刻正像一块烧红的烙铁,摊开在他面前的简陋木桌上,每一个字都散发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冰冷的杀机。
政委王光道和参谋长钟光邦站在一旁,眉头紧锁,洞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剩下远处山涧隐约的水声和电报员那边偶尔响起的、令人心烦意乱的电流嘶嘶声。
王林没有看他们,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岩壁,投向了未知的远方。但在他的脑海深处,一场无声的对话正在飞速进行。
「系统,调出当前敌我态势图,叠加武汉军委会命令指示的行动区域。」
【三维立体地图应声展开,清晰的蓝线(日军)正从多个方向压迫向信阳。命令要求的出击区域——固始、潢川以东的平原地区,被系统用醒目的红色虚线框出,像一张血盆大口。那片区域地势平坦,极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展开和其优势炮火、航空兵发挥。】
「模拟执行军委会命令:我师能战主力(约2万6千人)全部开出山区,进入指定区域,与日军第10、第16师团等部进行正面迟滞作战。推演未来十五天战局发展及我军可能损失。」
【系统界面光芒流转,数字和线条疯狂跳动,旋即弹出一个冰冷的评估报告:
战术目标达成概率(成功迟滞日军>7天):42%
预计我军伤亡: 60%-75%(基于日军火力、制空权及平原作战环境模型)
核心风险:部队极可能被日军优势兵力粘住、分割、包围,重装备(炮兵)损失风险极高,有全军覆没之虞。】
推演结果触目惊心。
「推演替代方案:仅派出部分机动兵力(例如,以陈阿海417旅为基干,配属骑兵、部分炮兵,约一万人),以高度机动方式,对西进日军侧翼及后勤线进行袭扰作战,主力仍隐匿于山中。推演效果及风险。」
【系统再次运行,新的推演结果浮现:
战术目标达成概率(有效迟滞/干扰日军):68%
预计出击部队伤亡: 15%-30%(取决于指挥灵活性与接战频率)
战略收益:保存师主力,维持持续作战能力。政治上部分响应命令,可周旋。
核心风险:出击部队需极高指挥艺术,若被日军精锐快速部队咬住,仍可能遭受重创;可能面临武汉方面“作战不力”的指责。】
王林缓缓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山中微凉潮湿的空气。系统的方案很好,几乎是目前处境下的最优解。但是……
他没有立刻采纳,也没有向王光道和钟光邦转述系统的方案。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脑海中翻腾的不仅仅是军事推演,更是系统无法完全量化的东西:武汉那位的真正底线在哪里?这份命令的背后,除了阳谋,是否还有更深的陷阱?派出万余人,若真的损失了三分之一,对士气的打击有多大?根据地隐藏得够不够好?……还有,那成千上万即将走向那片死亡平原的战士们的面孔,139师虽然壮,但是在平原直面师团级别还是有些勉强,虽能打,甚至击败,但是139师估计也要损失殆尽,而且敌人有增援,自己可没有,国民党内部都是保全自身为己任的多,不然富金山也不至于只有自己增援了,大别山可是还有国军四个军在驻守,两个兵团一左一右驻守大别山要点呢,但是71军都快打没了,都没见有部队出来支援。
他需要权衡的,远不止胜负概率。
王林睁开眼,目光重新聚焦在那份电报上,眼神深邃,依旧没有做出决断。他只是将目光投向焦急等待的王光道和钟光邦,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重量:
“政委,参谋长,这道命令……你们怎么看?我们都好好想一想,必须想得更周全一些。”
“师长,”王光道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低沉而急切,充满了对部队的呵护之情,“这道命令……这是把我们往火坑里推啊!部队刚刚经历了富金山一场恶仗,弟兄们还没缓过气来,伤员需要安置,新兵大战后的情绪需要抚平,缴获的装备需要时间熟悉。现在让我们拉出山去,到平原上和鬼子的主力师团硬碰硬?这……这简直是让我们去送死!这是最愚蠢的打法,正中鬼子下怀!”
他越说越激动,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地图上那片平原:“我们现在最应该做的,是休养生息,是继续发挥我们的长处!就像之前在江北一样,像黄木生他们做的那样,化整为精干的小部队,像牛虻一样,死死叮咬鬼子的后勤线!打他的运输队,炸他的桥梁,破他的铁路!这样同样能迟滞日军,效果未必比正面硬顶差,但我们的代价会小得多!单独的大兵团正面作战,现在绝对不适合我们139师的状态!”
王林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政委这充满保护欲和现实考量的发言。王光道的话,代表了部队里绝大多数指战员最本能、最真实的想法——珍惜力量,避免无谓牺牲。
待王光道说完,王林的目光重新投向脑海中的系统界面,发出了新的指令:
「系统,记录政委提议。推演方案B:暂不进行大规模兵力调动。师主力继续于大别山中休整补充。派出数个精锐侦察连、特战大队,辅以少量机炮分队,重点针对日军第10、第13师团的后勤补给线实施高强度、不间断的破袭作战。推演此方案对日军西进速度的迟滞效果,以及我师可能面临的风险。」
【系统接收指令,光流再次急速运转。片刻后,新的评估报告生成:】
战术目标达成概率(有效迟滞/干扰日军):55%(效果取决于破袭强度和日军后勤防护强度)
预计我军伤亡:<5%(仅限于出击的小股部队)
战略收益:极大保全主力,继续巩固根据地,以极小代价维持对日军的压力。
核心风险:日军可能加强后勤护卫兵力,并派出精锐部队(如骑兵、快速大队)对我破袭小队进行反剿杀。若破袭力度不足,则迟滞效果有限。
两份推演报告——系统的“弹性响应”方案和政委的“专注破袭”方案——并排呈现在王林的意识里。一份是高风险中等回报,另一份是低风险但可能引发极高政治后果。
洞内再次陷入沉寂。钟光邦看着两位主官,等待着决定。
王林的目光在两份无形的方案之间游移。系统的方案A更圆滑,更能应对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但依然要付出不小的牺牲。政委的方案B更符合军队的利益和当前状态,却可能引发难以承受的政治海啸。
王林指节轻轻叩击着桌面,发出规律的哒哒声。他没有对系统方案表示认可,也没有对政委的提议表示赞同。
王林的目光死死锁在地图上那几条如同毒蛇般扑向武汉的蓝色箭头——第10师团、第16师团、第3师团……这些番号在他脑中反复盘旋、碰撞,试图从混乱中揪出一丝破局的曙光。直觉告诉他,要抓住什么,但那个关键的点究竟在哪儿?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眉头越皱越紧。三个甲种师团的主力,配属大量炮兵、战车,其后勤压力、兵力密度、进攻轴线……每一个因素都在他脑中飞速计算、推演,却又总觉得隔了一层薄纱,差那临门一脚的灵感。
就在这时,他的视线不经意地扫过地图下方——合肥。
这两个字如同闪电般劈入他的脑海!
对了!合肥!
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部所在地,第二军前进指挥部所在,如今更是畑俊六亲自坐镇、督师西进的核心枢纽!如今,第2军主力几乎全部压在了西进路上,第10、第3、第13、第16四个师团像出了笼的疯狗一样扑向武汉北线,其后方还有多少兵力?还能剩下多少兵力来守卫这座至关重要的核心枢纽?
最主要的是现在已经来到战事焦灼时刻,日军大部队距离合肥已经很远,远到即使最近的日军成体制赶回合肥都至少需要3-5天。
王林的呼吸骤然急促起来,眼中迸发出骇人的精光。他猛地站起,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前倾,几乎要将地图看穿。
“合肥……合肥!”他低声吼道,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鬼子把老巢的兵都抽空了!他现在就是个空架子!一座被掏空了的金山!”
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瞬间贯通。日军之所以敢如此疯狂地西进,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军队已被打得溃不成军,无力威胁其后方。他们所有的注意力、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了武汉这场赌局之中,却忘了自己的后心已经完全暴露!
如果……如果此刻有一支奇兵,不需要太多,但必须足够精锐、足够快速,像一把淬毒的匕首,直插合肥……
那将不仅仅是围魏救赵,而是直捣黄龙!足以让整个华中日军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和混乱!前线的攻势再猛,一旦整个维护武汉的后勤枢纽被毁,军心必然动摇,整个西进作战也都可能因此迟滞!
一个极其大胆、近乎疯狂的作战构想,在王林心中瞬间成型。
“系统,分析一下139师攻占合肥的可能性”王林心中默念。
【分析开始:139师现状
兵力与士气:总兵力约3万人,为5个旅及特种部队。刚取得富金山大捷,士气高昂,但有伤兵近3000人。
战术与指挥:擅长运动战、伏击战,具备“活点地图”系统,指挥精准。但缺乏大规模攻城经验。
地理位置:位于大别山东北麓(霍山一带),地形复杂,利于隐蔽机动。
二、合肥敌情分析
日军部署分析:
性质:合肥并非前线重镇,而是日军后方核心兵站(后勤补给基地)。这意味着城内仓库堆积如山(弹药、粮秣、被服),战略价值极高,但作战部队数量有限。
兵力:驻军主要为第2军的兵站守备部队、后勤管理人员、医疗单位、13师团残部,而非一线作战师团。总兵力约为数千人,其中一线战斗人员比例较低。其战斗意志和警觉性远低于正在前线血战的主力部队。
防御:尽管有城墙工事,但守备心态可能存在“身处后方”的松懈。
周边敌军分析:
日军主力(如第6、第10、第16师团)正深陷武汉会战前线,在信阳、固始、田家镇等地与中国军队激战。
一旦合肥遇袭,这些部队理论上会回援,但因被正面战场牢牢牵制,回援速度和可抽调兵力将大打折扣。
三、成功率分析
有利条件:
敌明我暗,守备薄弱:这是最大的利好。139师面对的不再是严阵以待的师团精锐,而是数千名警觉性不高的后勤和守备人员以及13师团残部。奇袭的突然性效果会倍增。
目标价值巨大:攻占合肥兵站意味着可能缴获规模空前的物资装备,足以让139师战力飙升,实现全师标配日式装备。
援军阻力:周边日军主力难以迅速脱身回援,即使回援距离合肥也还有不短距离,为139师赢得了宝贵的“窗口期”,为5-7天。
不利条件:
攻城经验不足:这是139师的短板。即便守军薄弱,攻打城墙和坚固据点仍需要专业的攻坚战术。
政治与战略风险:攻占合肥的惊天之举必然引发华中日军地震式的反应。畑俊六司令部即使抽调不出主力,也可能集结所有可用的航空兵、以及从南京、芜湖等地拼凑部队进行疯狂反扑。风险从“攻城失败”转变为“占领后难以脱身”。
成功率估算:
奇袭成功,迅速攻占城区:70%– 80%(因敌守备力量薄弱,奇袭效果极佳)
达成占领并缴获物资:50%– 60%
安全撤离,避免被日军援军咬住:30%– 40%(这是新的主要风险点)
总体成功率(达成攻占、缴获、并安全撤离的战略目标):约40%(虽初始成功率高,但撤离阶段风险极大)
四、若成功攻占的影响
军事层面:缴获的物资足以装备数个师,彻底打乱日军整个华中地区的补给线,对武汉前线日军的攻势造成致命干扰。
政治与宣传层面:“攻克省会”“影响武汉保卫战”的象征意义和鼓舞效应无可估量。
战略层面:“固守待援”绝无可能。139师必须成为“点穴”高手,一击之后迅速远遁。否则将不是“四面受敌”,而是被“滔天巨浪”淹没。
武汉,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北线日军持续西压的警报一份份传来。蒋介石用红蓝铅笔重重敲击着地图上信阳的位置,沉声道:“信阳若失,武汉北门洞开。李德邻(李宗仁)手里已经没有预备队了,谁去迟滞这股日军?”
军政部长何应钦面露难色:“委座,北岸我军各部皆已疲敝,且位置分散,短时间内难以抽调组成一道有力防线。目前……唯一一支成建制、且位于日军侧翼的生力军,就只有王林的139师了。他们在富金山之战后,正隐匿于大别山中休整。”
一直沉默的陈诚接口道,他的分析更为尖锐和深刻:“委座,何部长所言极是。139师战力强悍,用之于此关键时节,军事上是最佳选择。但正因为其战力强悍,我们更需通盘考量。王林部前身在陕西时便是共军精锐,其组织、动员能力绝非一般共军可比,其在江北四县休整仅半年部队便至3万多人。他们此刻蛰伏于大别山,绝非仅仅是休整那么简单。据零星情报显示,其正在积极发动民众,建立组织,甚至招募新兵。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三省,地势险要,历来是……(他略作停顿)容易滋生割据之地。若任其在此深耕,假以时日,恐其根基深种,尾大不掉。届时,即便驱走了日寇,此地怕也要再生波澜,后患无穷啊。”
这番话点明了国民党高层最深层的忧虑。蒋介石闻言,眼中精光一闪,他完全明白陈诚的弦外之音。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阴沉的武汉天空,仿佛看到了战后可能出现的局面。
片刻后,他转过身,做出了一个兼具军事与政治双重考量的决断,语气沉稳而冷酷:
“敬之、辞修,你们的意思,我明白了。抗战自然是一切之首要,139师这支力量,必须用在刀刃上,去为国家争取时间。”
他走回地图前,手指从大别山划出,点向淮河平原:“命令:即刻以军委会名义,电令第139师师长王林。日寇西进猖獗,信阳危殆,着该师接令后,立即全部开出大别山区,北渡史河,向固始、潢川方向之敌发起主动攻势,不惜一切代价,迟滞敌军西进步伐,坚守待援!”
这道命令,在军事上合情合理,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
紧接着,蒋介石的语气变得更加深邃,说出了此次调动的另一层关键目的:“大别山乃敌后游击区,非主力兵团久驻之地。一支精锐之师,正当用于正面战场,与日寇主力决战,方能彰显其价值,也便于战区统一指挥补给。让他们到平原上去打,去消耗日军,这才是他们作为国家正规部队的职责所在。至于山区剿匪与游击,自有其他部队和当地保安团负责。”
这番话,巧妙地将“调虎离山”的政治意图包裹在“军事合理运用”的外衣之下。将139师调离其正在经营的山区根据地,推向一望无际的平原正面战场,一方面可以利用其战斗力达到迟滞日军的军事目的,另一方面也能使其暴露于日军主力火力之下,承受消耗,同时切断其与地方群众的密切联系,从根本上遏制其“乘机做大”的可能性。
“是!委座深谋远虑,此举既可解北线燃眉之急,亦能…规范部队之用途,实为一举两得之策。”何应钦与陈诚齐声领命。他们都深刻理解了这道命令背后的全部含义。
一道看似寻常的军事调令,实则承载着战局、党争与战后布局的复杂重量,飞速发往了大别山深处。
岩洞内,油灯的光晕在粗糙的岩壁上跳跃,映照着王林毫无表情的侧脸。那份来自武汉的电报,此刻正像一块烧红的烙铁,摊开在他面前的简陋木桌上,每一个字都散发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冰冷的杀机。
政委王光道和参谋长钟光邦站在一旁,眉头紧锁,洞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剩下远处山涧隐约的水声和电报员那边偶尔响起的、令人心烦意乱的电流嘶嘶声。
王林没有看他们,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岩壁,投向了未知的远方。但在他的脑海深处,一场无声的对话正在飞速进行。
「系统,调出当前敌我态势图,叠加武汉军委会命令指示的行动区域。」
【三维立体地图应声展开,清晰的蓝线(日军)正从多个方向压迫向信阳。命令要求的出击区域——固始、潢川以东的平原地区,被系统用醒目的红色虚线框出,像一张血盆大口。那片区域地势平坦,极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展开和其优势炮火、航空兵发挥。】
「模拟执行军委会命令:我师能战主力(约2万6千人)全部开出山区,进入指定区域,与日军第10、第16师团等部进行正面迟滞作战。推演未来十五天战局发展及我军可能损失。」
【系统界面光芒流转,数字和线条疯狂跳动,旋即弹出一个冰冷的评估报告:
战术目标达成概率(成功迟滞日军>7天):42%
预计我军伤亡: 60%-75%(基于日军火力、制空权及平原作战环境模型)
核心风险:部队极可能被日军优势兵力粘住、分割、包围,重装备(炮兵)损失风险极高,有全军覆没之虞。】
推演结果触目惊心。
「推演替代方案:仅派出部分机动兵力(例如,以陈阿海417旅为基干,配属骑兵、部分炮兵,约一万人),以高度机动方式,对西进日军侧翼及后勤线进行袭扰作战,主力仍隐匿于山中。推演效果及风险。」
【系统再次运行,新的推演结果浮现:
战术目标达成概率(有效迟滞/干扰日军):68%
预计出击部队伤亡: 15%-30%(取决于指挥灵活性与接战频率)
战略收益:保存师主力,维持持续作战能力。政治上部分响应命令,可周旋。
核心风险:出击部队需极高指挥艺术,若被日军精锐快速部队咬住,仍可能遭受重创;可能面临武汉方面“作战不力”的指责。】
王林缓缓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山中微凉潮湿的空气。系统的方案很好,几乎是目前处境下的最优解。但是……
他没有立刻采纳,也没有向王光道和钟光邦转述系统的方案。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脑海中翻腾的不仅仅是军事推演,更是系统无法完全量化的东西:武汉那位的真正底线在哪里?这份命令的背后,除了阳谋,是否还有更深的陷阱?派出万余人,若真的损失了三分之一,对士气的打击有多大?根据地隐藏得够不够好?……还有,那成千上万即将走向那片死亡平原的战士们的面孔,139师虽然壮,但是在平原直面师团级别还是有些勉强,虽能打,甚至击败,但是139师估计也要损失殆尽,而且敌人有增援,自己可没有,国民党内部都是保全自身为己任的多,不然富金山也不至于只有自己增援了,大别山可是还有国军四个军在驻守,两个兵团一左一右驻守大别山要点呢,但是71军都快打没了,都没见有部队出来支援。
他需要权衡的,远不止胜负概率。
王林睁开眼,目光重新聚焦在那份电报上,眼神深邃,依旧没有做出决断。他只是将目光投向焦急等待的王光道和钟光邦,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重量:
“政委,参谋长,这道命令……你们怎么看?我们都好好想一想,必须想得更周全一些。”
“师长,”王光道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低沉而急切,充满了对部队的呵护之情,“这道命令……这是把我们往火坑里推啊!部队刚刚经历了富金山一场恶仗,弟兄们还没缓过气来,伤员需要安置,新兵大战后的情绪需要抚平,缴获的装备需要时间熟悉。现在让我们拉出山去,到平原上和鬼子的主力师团硬碰硬?这……这简直是让我们去送死!这是最愚蠢的打法,正中鬼子下怀!”
他越说越激动,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地图上那片平原:“我们现在最应该做的,是休养生息,是继续发挥我们的长处!就像之前在江北一样,像黄木生他们做的那样,化整为精干的小部队,像牛虻一样,死死叮咬鬼子的后勤线!打他的运输队,炸他的桥梁,破他的铁路!这样同样能迟滞日军,效果未必比正面硬顶差,但我们的代价会小得多!单独的大兵团正面作战,现在绝对不适合我们139师的状态!”
王林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政委这充满保护欲和现实考量的发言。王光道的话,代表了部队里绝大多数指战员最本能、最真实的想法——珍惜力量,避免无谓牺牲。
待王光道说完,王林的目光重新投向脑海中的系统界面,发出了新的指令:
「系统,记录政委提议。推演方案B:暂不进行大规模兵力调动。师主力继续于大别山中休整补充。派出数个精锐侦察连、特战大队,辅以少量机炮分队,重点针对日军第10、第13师团的后勤补给线实施高强度、不间断的破袭作战。推演此方案对日军西进速度的迟滞效果,以及我师可能面临的风险。」
【系统接收指令,光流再次急速运转。片刻后,新的评估报告生成:】
战术目标达成概率(有效迟滞/干扰日军):55%(效果取决于破袭强度和日军后勤防护强度)
预计我军伤亡:<5%(仅限于出击的小股部队)
战略收益:极大保全主力,继续巩固根据地,以极小代价维持对日军的压力。
核心风险:日军可能加强后勤护卫兵力,并派出精锐部队(如骑兵、快速大队)对我破袭小队进行反剿杀。若破袭力度不足,则迟滞效果有限。
两份推演报告——系统的“弹性响应”方案和政委的“专注破袭”方案——并排呈现在王林的意识里。一份是高风险中等回报,另一份是低风险但可能引发极高政治后果。
洞内再次陷入沉寂。钟光邦看着两位主官,等待着决定。
王林的目光在两份无形的方案之间游移。系统的方案A更圆滑,更能应对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但依然要付出不小的牺牲。政委的方案B更符合军队的利益和当前状态,却可能引发难以承受的政治海啸。
王林指节轻轻叩击着桌面,发出规律的哒哒声。他没有对系统方案表示认可,也没有对政委的提议表示赞同。
王林的目光死死锁在地图上那几条如同毒蛇般扑向武汉的蓝色箭头——第10师团、第16师团、第3师团……这些番号在他脑中反复盘旋、碰撞,试图从混乱中揪出一丝破局的曙光。直觉告诉他,要抓住什么,但那个关键的点究竟在哪儿?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眉头越皱越紧。三个甲种师团的主力,配属大量炮兵、战车,其后勤压力、兵力密度、进攻轴线……每一个因素都在他脑中飞速计算、推演,却又总觉得隔了一层薄纱,差那临门一脚的灵感。
就在这时,他的视线不经意地扫过地图下方——合肥。
这两个字如同闪电般劈入他的脑海!
对了!合肥!
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部所在地,第二军前进指挥部所在,如今更是畑俊六亲自坐镇、督师西进的核心枢纽!如今,第2军主力几乎全部压在了西进路上,第10、第3、第13、第16四个师团像出了笼的疯狗一样扑向武汉北线,其后方还有多少兵力?还能剩下多少兵力来守卫这座至关重要的核心枢纽?
最主要的是现在已经来到战事焦灼时刻,日军大部队距离合肥已经很远,远到即使最近的日军成体制赶回合肥都至少需要3-5天。
王林的呼吸骤然急促起来,眼中迸发出骇人的精光。他猛地站起,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前倾,几乎要将地图看穿。
“合肥……合肥!”他低声吼道,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鬼子把老巢的兵都抽空了!他现在就是个空架子!一座被掏空了的金山!”
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瞬间贯通。日军之所以敢如此疯狂地西进,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军队已被打得溃不成军,无力威胁其后方。他们所有的注意力、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了武汉这场赌局之中,却忘了自己的后心已经完全暴露!
如果……如果此刻有一支奇兵,不需要太多,但必须足够精锐、足够快速,像一把淬毒的匕首,直插合肥……
那将不仅仅是围魏救赵,而是直捣黄龙!足以让整个华中日军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和混乱!前线的攻势再猛,一旦整个维护武汉的后勤枢纽被毁,军心必然动摇,整个西进作战也都可能因此迟滞!
一个极其大胆、近乎疯狂的作战构想,在王林心中瞬间成型。
“系统,分析一下139师攻占合肥的可能性”王林心中默念。
【分析开始:139师现状
兵力与士气:总兵力约3万人,为5个旅及特种部队。刚取得富金山大捷,士气高昂,但有伤兵近3000人。
战术与指挥:擅长运动战、伏击战,具备“活点地图”系统,指挥精准。但缺乏大规模攻城经验。
地理位置:位于大别山东北麓(霍山一带),地形复杂,利于隐蔽机动。
二、合肥敌情分析
日军部署分析:
性质:合肥并非前线重镇,而是日军后方核心兵站(后勤补给基地)。这意味着城内仓库堆积如山(弹药、粮秣、被服),战略价值极高,但作战部队数量有限。
兵力:驻军主要为第2军的兵站守备部队、后勤管理人员、医疗单位、13师团残部,而非一线作战师团。总兵力约为数千人,其中一线战斗人员比例较低。其战斗意志和警觉性远低于正在前线血战的主力部队。
防御:尽管有城墙工事,但守备心态可能存在“身处后方”的松懈。
周边敌军分析:
日军主力(如第6、第10、第16师团)正深陷武汉会战前线,在信阳、固始、田家镇等地与中国军队激战。
一旦合肥遇袭,这些部队理论上会回援,但因被正面战场牢牢牵制,回援速度和可抽调兵力将大打折扣。
三、成功率分析
有利条件:
敌明我暗,守备薄弱:这是最大的利好。139师面对的不再是严阵以待的师团精锐,而是数千名警觉性不高的后勤和守备人员以及13师团残部。奇袭的突然性效果会倍增。
目标价值巨大:攻占合肥兵站意味着可能缴获规模空前的物资装备,足以让139师战力飙升,实现全师标配日式装备。
援军阻力:周边日军主力难以迅速脱身回援,即使回援距离合肥也还有不短距离,为139师赢得了宝贵的“窗口期”,为5-7天。
不利条件:
攻城经验不足:这是139师的短板。即便守军薄弱,攻打城墙和坚固据点仍需要专业的攻坚战术。
政治与战略风险:攻占合肥的惊天之举必然引发华中日军地震式的反应。畑俊六司令部即使抽调不出主力,也可能集结所有可用的航空兵、以及从南京、芜湖等地拼凑部队进行疯狂反扑。风险从“攻城失败”转变为“占领后难以脱身”。
成功率估算:
奇袭成功,迅速攻占城区:70%– 80%(因敌守备力量薄弱,奇袭效果极佳)
达成占领并缴获物资:50%– 60%
安全撤离,避免被日军援军咬住:30%– 40%(这是新的主要风险点)
总体成功率(达成攻占、缴获、并安全撤离的战略目标):约40%(虽初始成功率高,但撤离阶段风险极大)
四、若成功攻占的影响
军事层面:缴获的物资足以装备数个师,彻底打乱日军整个华中地区的补给线,对武汉前线日军的攻势造成致命干扰。
政治与宣传层面:“攻克省会”“影响武汉保卫战”的象征意义和鼓舞效应无可估量。
战略层面:“固守待援”绝无可能。139师必须成为“点穴”高手,一击之后迅速远遁。否则将不是“四面受敌”,而是被“滔天巨浪”淹没。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最新章节,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最新章节,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