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宫的晨露还凝在廊下灯笼的竹架上,风里就飘来了新麦的清香——御膳房的师傅们天不亮就起身,用共植维度刚送来的新麦磨粉,蒸了一笼青麦馒头,还煮了锅混着春生草碎的小米粥。凤染霜推开窗时,正看见风澈踮着脚趴在厨房的窗台上,小脑袋探进去,和火小炎凑在一起,盯着蒸笼里慢慢鼓起来的馒头,嘴里还小声数着:“一、二、三……再等三个数,馒头就熟啦!”
源溪站在风澈身后,手里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昨晚和花汐一起绣的小帕子——帕子上绣着小小的耕牛图案,用的是银线混亮草汁染的绿线,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澈儿,别闹火小炎哥哥,”她轻轻拉了拉风澈的衣角,“染霜姨说,今天要去李村帮着看春耕的事,我们得早点出发,还要带些馒头给村里的老人们当早饭。”
风澈立刻转过身,小脸上满是兴奋,伸手就要去提竹篮:“我来拎!我力气大,能提一路!”他刚把竹篮拎起来,就被春桃笑着拦住:“小殿下,这篮里还放了御膳房刚做好的糖糕,您小心点,别晃洒了。皇后娘娘已经在厅里等着了,还让奴婢把‘忆农册’带上——就是时汐姑娘昨晚整理的,里面都是各地春耕的照片,说要给村里的百姓看看。”
凤染霜坐在厅里的八仙桌旁,手里拿着工部刚递来的“春耕农具改良册”,指尖划过上面的图样——新改良的犁头比旧犁宽了两寸,还加了个小铁钩,能顺便把田埂边的杂草勾掉;还有个“播种器”,用竹筒做的,里面装种子,推着走就能把种子均匀撒进土里,比用手撒省力气多了。“这些改良的农具,得让李村的百姓先试试,”她抬头看见风澈和源溪进来,笑着招手,“快过来吃早饭,吃完我们就出发。慕容已经让人备了马车,还让林峥带几个玄甲卫,把新做的犁和播种器先送过去。”
慕容冷这时从外面进来,身上还带着点晨露的凉意,手里拿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守苗爷爷昨晚送来的“春露浆”——是用共植维度的春露草榨汁,加了点甜根汁熬的,装在陶瓶里,喝着清甜,还能解春困。“守苗爷爷说,春耕时百姓们在田里干活容易累,喝这个能提神,”他把布袋子放在桌上,顺手摸了摸风澈的头,“快吃馒头,凉了就不好吃了。御膳房还备了些咸菜,装在食盒里,路上配着吃。”
一行人吃过早饭,坐上马车时,晨光已经洒满了街巷。车窗外,能看到不少农户扛着锄头往田里走,有的人家门口还挂着元宵时的旧灯笼,虽然灯面有些褪色,但灯杆上系了新的红绸带,透着股盼头。路过城南时,花汐正带着几个绣娘站在绣坊门口,旁边停着辆马车,车上装着不少绣好的灯面——都是些春耕主题的,有的绣着耕牛拉犁,有的绣着农户插秧,还有的绣着田埂边的春生草,色彩鲜亮,一看就让人心里欢喜。
“染霜姐!等等我!”花汐看见马车,立刻拎着个布包跑过来,手里还拿着块刚绣好的灯面,“我昨晚赶绣了块‘春耕图’灯面,想送给李村的张老伯——他去年种的麦子收成最好,今年肯定还是村里的春耕能手。这布包里还有些绣线,都是染了春生草汁的绿线,村里的绣娘们要是想绣春耕主题的帕子,正好能用。”
马车里顿时更热闹了,风澈凑过来看花汐手里的灯面,指着上面的耕牛说:“花汐姨,这牛的眼睛是用亮草汁染的线绣的吗?真亮!我也要学绣耕牛,绣在我的帕子上!”花汐笑着点头,从布包里拿出一小卷绿线,递给风澈:“等我们到了村里,姨教你绣,很简单的,只要几针就能绣出小牛的样子。”
源溪则坐在一旁,慢慢翻看手里的忆农册——册子里的照片有江南的农户在插秧,有北方的农户在耙地,还有西域的农户在种葡萄,每张照片下面都写着地名和农户的名字。“染霜姨,你看这张,”她指着一张照片,上面是个小女孩跟着奶奶在田里撒种子,“这个小女孩和我差不多大,她撒种子的样子好认真。”
凤染霜凑过去看,眼里满是温柔:“等我们到了李村,你也可以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去田里撒种子,体验一下播种的感觉。守苗爷爷说,春生草的种子撒在田埂边,既能肥田,还能开出小黄花,到时候田里一片绿,田埂边一片黄,肯定好看。”
马车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就到了李村。村口的老槐树下,李婶已经带着几个村民在等了,手里还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从自家地里摘的荠菜——绿油油的,还带着晨露。“皇后娘娘,陛下,你们可来了!”李婶笑着迎上来,把竹篮递过来,“这荠菜是今早刚摘的,新鲜得很,一会儿让村里的妇女们包荠菜饺子,给大家尝尝鲜。张老伯一早就去田里了,说要看看新送来的犁好不好用,还让我们在这儿等着,说你们来了就赶紧叫他。”
风澈刚跳下车,就拉着源溪往田里跑:“我们去找张老伯!我要看看新犁长什么样!”源溪赶紧跟上,手里还护着忆农册,生怕跑太快掉了。凤染霜和慕容冷跟着李婶往村里走,刚到田埂边,就听见张老伯的笑声——他正扶着新改良的犁,由村里的老黄牛拉着,在田里慢慢走着,犁过的土地翻开,露出湿润的泥土,还带着股清新的土腥味。
“陛下!皇后娘娘!”张老伯看见他们,立刻停下犁,笑着走过来,手里还攥着把刚翻出来的泥土,“你们看这新犁,就是好用!比旧犁省力气,还能把土翻得更松,今年的麦子肯定能长得好!还有那个播种器,刚才林峥小将军教我试了试,撒的种子又匀又快,以前用手撒,撒完胳膊都酸了,现在推着走就行,太方便了!”
慕容冷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尖闻了闻——泥土湿润,还带着春生草的根须,是适合播种的好土壤。“这土的湿度正好,”他站起身,指着远处的田埂,“守苗爷爷带来的春生草种子,撒在田埂两侧,既能防止水土流失,还能当绿肥。等会儿让玄甲卫帮着把种子分下去,再让守苗爷爷教大家怎么种。”
守苗爷爷这时从田埂那头走过来,肩上扛着个布袋子,手里还拿着个小铲子——袋子里装的是春生草的幼苗,有的已经冒出了小芽,绿油油的。“冷小子,你来得正好,”他把布袋子放在地上,打开一看,里面的幼苗整齐地摆着,“这些是提前育好的春生草苗,直接栽在田埂边,比撒种子长得快,再过半个月就能开花。我还带了些‘肥土粉’,混在泥土里,能让幼苗长得更壮实。”
村里的百姓们听说有新幼苗和肥土粉,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怎么种。守苗爷爷耐心地讲解,还拿起小铲子,在田埂边挖了个小坑,把幼苗放进去,再填上混了肥土粉的泥土,最后浇了点水:“大家看,坑不用挖太深,刚好没过幼苗的根就行,浇水也不能太多,不然根会烂。种完之后,每隔三天浇一次水,很快就能活。”
风澈和源溪也凑在旁边看,风澈还学着守苗爷爷的样子,拿起小铲子挖了个坑,小心翼翼地把一棵幼苗放进去,源溪则帮着浇水,两人配合得格外默契。有个穿补丁衣服的小男孩,叫小石头,也拿着小铲子过来,想帮风澈一起种,却不小心把幼苗碰倒了,急得快哭了。风澈赶紧安慰他:“没关系,我们再种一棵!我教你,轻轻放,别碰断叶子。”
源溪也拿出帕子,帮小石头擦了擦手上的泥土:“你看,这样挖坑,深度刚好,然后把幼苗放进去,用手把土轻轻按实,再浇水,就好了。”小石头跟着学,很快就种好了一棵幼苗,小脸上露出了笑容,还小声说:“谢谢小殿下,谢谢源溪姐姐。我要把我种的幼苗看好,等它开花了,就摘一朵送给我娘。”
凤染霜站在田埂上,看着孩子们认真种幼苗的样子,又看了看身边忙着分发农具的慕容冷,还有和村民们一起讨论播种时间的守苗爷爷,心里满是暖意。花汐这时走过来,手里拿着块刚绣好的小帕子,上面绣着三棵春生草幼苗,正是风澈、源溪和小石头刚才种的样子。“染霜姐,你看,”她把帕子递给凤染霜,“我刚才在旁边看着他们种,就随手绣了下来,等会儿送给小石头,他肯定喜欢。”
中午的时候,村里的打谷场又热闹起来。李婶带着妇女们在支灶台,包荠菜饺子,还蒸了御膳房带来的青麦馒头;张老伯和几个汉子把新犁和播种器摆在打谷场的空地上,给大家演示怎么用,还教大家怎么保养;守苗爷爷则坐在石凳上,给孩子们讲共植维度的故事——说那里的麦子长得比人还高,春生草一年四季都开花,还有会发光的萤火虫,晚上落在草叶上,像星星一样。
风澈听得入了迷,拉着守苗爷爷的衣角问:“守苗爷爷,共植维度的萤火虫,能飞到大乾来吗?我想把它们装在灯笼里,晚上挂在田埂上,帮百姓们看田。”守苗爷爷笑着点头:“等过些日子,我带些萤火虫的幼虫来,咱们在村里的田埂边种些能吸引萤火虫的草,到时候晚上,田埂上就会有好多萤火虫,比灯笼还亮。”
源溪坐在一旁,帮着花汐整理绣线,还把忆农册拿出来,给村里的孩子们看。孩子们围在一起,指着册子里的照片,小声讨论着:“你看这个插秧的叔叔,他的衣服都湿了,肯定很辛苦。”“这个小女孩撒种子的样子,和我昨天一样!”“西域的葡萄长得真好,我以后也要种葡萄!”
慕容冷和凤染霜坐在打谷场的凉亭里,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手里端着刚煮好的春露浆,清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解了不少春困。“你看,百姓们对春耕的热情多高,”慕容冷轻声说,“工部还说,要在各地建‘农具坊’,让匠人住在村里,随时帮百姓修农具,还要教大家做简单的农具,这样以后百姓们就不用等着朝廷送了。”
凤染霜点头,看着远处田埂边刚种好的春生草幼苗,在阳光下透着嫩绿:“守苗爷爷说,春生草开花的时候,会吸引很多蜜蜂,帮麦子授粉,今年的收成肯定会比去年好。等麦子熟了,我们再来村里,和百姓们一起收麦子,办个‘丰收宴’,肯定比元宵宴还热闹。”
下午的时候,花汐在打谷场开了个小小的绣技课,教村里的妇女们绣春耕主题的帕子和灯面。她把带来的绿线分给大家,还拿出自己绣的“春耕图”灯面当样子,一步一步教大家怎么绣耕牛、怎么绣春生草。有个叫李大嫂的妇女,学得特别认真,她绣的耕牛虽然针脚有些歪,但眼睛绣得格外亮,花汐笑着夸她:“李大嫂,您绣的牛真有神,比我绣的还好!等绣好了,挂在您家的灯笼上,晚上点着,肯定好看。”
李大嫂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手里还拿着针线:“花汐姑娘,我想绣块帕子送给我家当家的——他每天在田里干活,汗多,有块新帕子擦汗,也能舒服点。帕子上我想绣棵春生草,再绣几个字,就写‘春耕顺利’,行不行?”花汐立刻点头,帮她选了根红绣线:“用红绣线写字,喜庆,您当家的肯定喜欢。”
风澈和源溪则带着村里的孩子们,在打谷场的角落做“稻草人灯笼”——用田里的稻草扎成小稻草人的样子,外面糊上红纸,再把守苗爷爷给的暖灯草碎装在小布包里,挂在稻草人的手上,晚上点着,既能驱鸟,又能当灯笼照亮田埂。小石头扎的稻草人最可爱,还在稻草人的头上戴了顶用麦秆编的小帽子,风澈笑着说:“小石头,你扎的稻草人真好看,像个小将军,肯定能把小鸟都吓跑!”
慕容冷这时带着几个玄甲卫,去村里的水渠边看了看——去年冬天修的水渠还很结实,就是有些地方被泥土堵住了,水流得慢。他让玄甲卫帮忙把堵住的地方疏通,还让工部的匠人在水渠边加了几个小闸门,这样百姓们想给哪块田浇水,打开闸门就行,不用再提着水桶跑。“这样一来,就算天旱,田里也不会缺水了,”慕容冷对赶来的张老伯说,“以后每年冬天,都让玄甲卫来帮着修水渠,保证春耕的时候有水用。”
张老伯握着慕容冷的手,眼里满是感激:“陛下,您真是为我们百姓着想!以前天旱的时候,我们要半夜起来去河边挑水,挑完水累得都没力气种地了,现在有了这水渠和闸门,可省了不少事!今年的麦子要是收成好,我一定挑最好的麦子,送到宫里去,让陛下和皇后娘娘尝尝!”
傍晚的时候,夕阳把田埂染成了金黄色,刚种好的春生草幼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像一片绿色的波浪。打谷场的灯笼又挂了起来,这次挂的都是花汐和村里妇女们绣的春耕主题灯面——有的挂着“耕牛灯”,有的挂着“春生草灯”,还有的挂着“稻草人灯”,每个灯笼里都点着混了暖灯草的灯芯,暖黄色的光映着灯面上的图案,把打谷场照得格外温馨。
时汐和紫汐拿着忆融屏,把白天的场景都拍了下来——有孩子们种春生草幼苗的样子,有百姓们学用新农具的样子,还有花汐教大家绣灯面的样子。“我们要把这些视频传到共忆维度,”紫汐笑着说,“让维度里的伙伴们看看,大乾的春耕有多热闹,百姓们有多开心!”
乔瓦尼也来了,背着他的相机,拍了很多照片——有夕阳下的田埂,有挂着灯笼的打谷场,还有百姓们围着吃饺子的场景。他还特意给风澈和小石头拍了张合影,照片里,风澈和小石头手里各举着一个稻草人灯笼,脸上满是笑容,夕阳的光落在他们身上,像裹了层金粉。“这张照片要洗出来,送给他们,”乔瓦尼笑着说,“这是大乾春天里,最美好的样子。”
元宵宴开席的时候,打谷场的石桌上摆满了好吃的——有刚煮好的荠菜饺子,咬一口满是荠菜的清香;有青麦馒头,甜里带着麦香;有李婶做的糖糕,外脆里软;还有守苗爷爷带来的春露浆,清甜解渴。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饭,聊着春耕的事,笑声飘得很远。
风澈端着碗饺子,走到小石头身边,把碗里的饺子分了一半给他:“小石头,你快吃,这饺子里的荠菜是李婶今早刚摘的,可香了!等明天,我们再一起去田埂上看春生草幼苗,看看它们有没有长高。”小石头接过饺子,小声说:“谢谢小殿下,我娘说,吃了荠菜饺子,春耕的时候就有力气了。我还要把饺子汤带回家,给我娘尝尝。”
花汐走到凤染霜身边,手里拿着块刚绣好的灯面,上面绣着打谷场的热闹场景——有百姓们吃饺子的样子,有孩子们举着灯笼跑的样子,还有远处田埂上的春生草幼苗。“染霜姐,你看,”她把灯面递给凤染霜,“我把今天的场景都绣下来了,以后每年春耕,我们都来村里,我就每年绣一块灯面,攒起来,就是大乾的‘春耕图册’了。”
凤染霜接过灯面,轻轻摸了摸上面的针脚,眼里满是感动:“好,我们每年都来,每年都绣一块灯面。这些灯面,以后要挂在长乐宫的廊下,让宫里的人都看看,大乾的春耕有多热闹,百姓的日子有多踏实。”
慕容冷站起身,举起碗里的春露浆,对着众人说:“今年的春耕,多亏了大家的努力,新农具好用,春生草幼苗也种好了,百姓们的劲头也足。以后每年春耕,朝廷都会派匠人来帮着修农具、教技术,还会把新的种子和肥料送过来,让大乾的每一块田,都能有好收成,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饭、穿暖衣,日子越过越甜!”
百姓们都欢呼起来,碗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孩子们举着灯笼在打谷场跑,灯笼的影子在地上晃来晃去,像一群跳动的小星星;老人们坐在石凳上,吃着饺子,聊着家常,脸上满是笑意;妇女们围在一起,讨论着明天要种哪块田,要绣什么样的帕子;汉子们则在一旁,计划着明天要把新犁再调试一下,争取把播种的速度再提快点。
夜深的时候,大家才慢慢散去。百姓们提着灯笼,带着没吃完的馒头和饺子,走在回家的路上,灯笼的光映着田埂上的春生草幼苗,像撒了一地的碎金。凤染霜和慕容冷带着风澈、源溪,给村里的孤寡老人们送了些馒头和春露浆,王阿婆拉着凤染霜的手,久久不肯松开:“皇后娘娘,谢谢你们,今年的春耕,有了新农具,有了新种子,还有你们陪着,我们心里踏实多了。等麦子熟了,我一定做最好吃的麦饼,送到宫里去。”
走在回长乐宫的路上,风里带着春生草的清香和灯笼的暖意,远处传来村民的歌声,混着田埂边青蛙的叫声,像一首温柔的春夜曲。风澈靠在凤染霜怀里,手里还攥着小石头送他的麦秆小帽子,小声说:“娘,今天真开心,我种了春生草幼苗,还做了稻草人灯笼,小石头还送我小帽子。明年春耕,我们还要来,好不好?”
凤染霜摸了摸风澈的头,轻声说:“好,明年我们还来,以后每年都来。看着百姓们把田种好,看着春生草开花,看着麦子成熟,这就是最开心的事。”
慕容冷握紧凤染霜的手,看着远处田埂上的灯笼——那些灯笼的光连成一片,像一条温暖的带子,绕着村子,绕着田地。“这就是我们守护的大乾,”他轻声说,“有百姓的笑,有田间的绿,有灯影里的盼,这样的日子,才是最好的日子。”
回到长乐宫时,廊下的灯笼还亮着。春桃已经把花汐绣的“春耕图”灯面挂在了最显眼的地方,灯芯里加了暖灯草,整个灯面都透着暖意,上面的耕牛、春生草、百姓们的笑脸,在灯光下显得格外生动。凤染霜把风澈抱回房间,盖好被子,又走到廊下,看着满院的灯笼,手里还握着王阿婆塞给她的一块糖糕——甜丝丝的,暖到了心里。
花汐这时也没走,她坐在廊下的石凳上,手里拿着针线,还在绣着今天的场景——这次绣的是夕阳下的田埂,春生草幼苗在微风中摇晃,百姓们扛着农具往家走,孩子们举着灯笼跑。“染霜姐,”她抬头看见凤染霜,笑着招手,“你看,我把夕阳下的田埂绣下来了,等明天送给张老伯,他肯定喜欢。”
凤染霜坐在花汐身边,看着她手里的针线,轻声说:“明年春耕,我们还要带更多的人来,教百姓们更多的技术,还要把共忆维度里的春耕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知道,大乾不是一个村子在努力,是所有百姓都在一起努力。”
花汐点头,手里的针线不停:“好,我们一起。以后的大乾,肯定会越来越好,田埂上的草会更绿,灯笼里的光会更暖,百姓们的日子会更甜。”
守苗爷爷和乔瓦尼坐在院里的石桌旁,守苗爷爷正给乔瓦尼讲怎么用春生草做绿肥,乔瓦尼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着,偶尔还会问几个问题。火小炎则在一旁,帮着春桃收拾食盒,嘴里还哼着村里学的春耕小调,声音虽然不大,却透着开心。
夜深了,长乐宫的灯笼依旧亮着,暖灯草的暖意裹着春生草的清香,飘在院里,飘在风里,也飘进了大乾的每一片田地。田埂上的春生草幼苗,已经开始悄悄扎根,准备长出新的叶子;百姓家的灯下,有人在整理明天要带的农具,有人在绣着春耕主题的帕子,有人在给远方的亲人写信,说今年的春耕很顺利,麦子肯定会有好收成;驿站的驿卒正赶着马车,车上装着农具手册、春生草种子,还有百姓们的思念——这些,都是大乾春天里,最珍贵的篇章,也是日子里,最绵长的绿与盼。
几天后,工部把新改良的农具推广到了全国,各地的百姓都用上了省力的犁和播种器;守苗爷爷的春生草种子和肥土粉,也送到了每一个村子,田埂边渐渐冒出了嫩绿的幼苗;花汐的绣技课,也通过忆融屏传到了各地,不少绣坊都开始绣春耕主题的灯面和帕子,有的还把绣品送到驿站,分给偏远村子的百姓。
风澈把小石头送他的麦秆小帽子,放在了自己的床头,每天睡觉前都要看看;源溪则把忆农册里的照片,一张张剪下来,贴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还在旁边写着:“这是李村的春耕,这是小石头种的春生草幼苗,这是张老伯用新犁种地的样子……”
凤染霜坐在长乐宫的廊下,看着廊下挂着的“春耕图”灯面,手里拿着块刚煮好的青麦馒头,轻轻咬了一口。麦香在舌尖散开,暖意在心里漫开。她知道,大乾的春耕,才刚刚开始;大乾的日子,会像田埂上的春生草一样,慢慢长大,慢慢开花,慢慢结出甜美的果实,一年又一年,绿着,暖着,盼着,甜着。
源溪站在风澈身后,手里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昨晚和花汐一起绣的小帕子——帕子上绣着小小的耕牛图案,用的是银线混亮草汁染的绿线,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澈儿,别闹火小炎哥哥,”她轻轻拉了拉风澈的衣角,“染霜姨说,今天要去李村帮着看春耕的事,我们得早点出发,还要带些馒头给村里的老人们当早饭。”
风澈立刻转过身,小脸上满是兴奋,伸手就要去提竹篮:“我来拎!我力气大,能提一路!”他刚把竹篮拎起来,就被春桃笑着拦住:“小殿下,这篮里还放了御膳房刚做好的糖糕,您小心点,别晃洒了。皇后娘娘已经在厅里等着了,还让奴婢把‘忆农册’带上——就是时汐姑娘昨晚整理的,里面都是各地春耕的照片,说要给村里的百姓看看。”
凤染霜坐在厅里的八仙桌旁,手里拿着工部刚递来的“春耕农具改良册”,指尖划过上面的图样——新改良的犁头比旧犁宽了两寸,还加了个小铁钩,能顺便把田埂边的杂草勾掉;还有个“播种器”,用竹筒做的,里面装种子,推着走就能把种子均匀撒进土里,比用手撒省力气多了。“这些改良的农具,得让李村的百姓先试试,”她抬头看见风澈和源溪进来,笑着招手,“快过来吃早饭,吃完我们就出发。慕容已经让人备了马车,还让林峥带几个玄甲卫,把新做的犁和播种器先送过去。”
慕容冷这时从外面进来,身上还带着点晨露的凉意,手里拿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守苗爷爷昨晚送来的“春露浆”——是用共植维度的春露草榨汁,加了点甜根汁熬的,装在陶瓶里,喝着清甜,还能解春困。“守苗爷爷说,春耕时百姓们在田里干活容易累,喝这个能提神,”他把布袋子放在桌上,顺手摸了摸风澈的头,“快吃馒头,凉了就不好吃了。御膳房还备了些咸菜,装在食盒里,路上配着吃。”
一行人吃过早饭,坐上马车时,晨光已经洒满了街巷。车窗外,能看到不少农户扛着锄头往田里走,有的人家门口还挂着元宵时的旧灯笼,虽然灯面有些褪色,但灯杆上系了新的红绸带,透着股盼头。路过城南时,花汐正带着几个绣娘站在绣坊门口,旁边停着辆马车,车上装着不少绣好的灯面——都是些春耕主题的,有的绣着耕牛拉犁,有的绣着农户插秧,还有的绣着田埂边的春生草,色彩鲜亮,一看就让人心里欢喜。
“染霜姐!等等我!”花汐看见马车,立刻拎着个布包跑过来,手里还拿着块刚绣好的灯面,“我昨晚赶绣了块‘春耕图’灯面,想送给李村的张老伯——他去年种的麦子收成最好,今年肯定还是村里的春耕能手。这布包里还有些绣线,都是染了春生草汁的绿线,村里的绣娘们要是想绣春耕主题的帕子,正好能用。”
马车里顿时更热闹了,风澈凑过来看花汐手里的灯面,指着上面的耕牛说:“花汐姨,这牛的眼睛是用亮草汁染的线绣的吗?真亮!我也要学绣耕牛,绣在我的帕子上!”花汐笑着点头,从布包里拿出一小卷绿线,递给风澈:“等我们到了村里,姨教你绣,很简单的,只要几针就能绣出小牛的样子。”
源溪则坐在一旁,慢慢翻看手里的忆农册——册子里的照片有江南的农户在插秧,有北方的农户在耙地,还有西域的农户在种葡萄,每张照片下面都写着地名和农户的名字。“染霜姨,你看这张,”她指着一张照片,上面是个小女孩跟着奶奶在田里撒种子,“这个小女孩和我差不多大,她撒种子的样子好认真。”
凤染霜凑过去看,眼里满是温柔:“等我们到了李村,你也可以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去田里撒种子,体验一下播种的感觉。守苗爷爷说,春生草的种子撒在田埂边,既能肥田,还能开出小黄花,到时候田里一片绿,田埂边一片黄,肯定好看。”
马车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就到了李村。村口的老槐树下,李婶已经带着几个村民在等了,手里还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从自家地里摘的荠菜——绿油油的,还带着晨露。“皇后娘娘,陛下,你们可来了!”李婶笑着迎上来,把竹篮递过来,“这荠菜是今早刚摘的,新鲜得很,一会儿让村里的妇女们包荠菜饺子,给大家尝尝鲜。张老伯一早就去田里了,说要看看新送来的犁好不好用,还让我们在这儿等着,说你们来了就赶紧叫他。”
风澈刚跳下车,就拉着源溪往田里跑:“我们去找张老伯!我要看看新犁长什么样!”源溪赶紧跟上,手里还护着忆农册,生怕跑太快掉了。凤染霜和慕容冷跟着李婶往村里走,刚到田埂边,就听见张老伯的笑声——他正扶着新改良的犁,由村里的老黄牛拉着,在田里慢慢走着,犁过的土地翻开,露出湿润的泥土,还带着股清新的土腥味。
“陛下!皇后娘娘!”张老伯看见他们,立刻停下犁,笑着走过来,手里还攥着把刚翻出来的泥土,“你们看这新犁,就是好用!比旧犁省力气,还能把土翻得更松,今年的麦子肯定能长得好!还有那个播种器,刚才林峥小将军教我试了试,撒的种子又匀又快,以前用手撒,撒完胳膊都酸了,现在推着走就行,太方便了!”
慕容冷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尖闻了闻——泥土湿润,还带着春生草的根须,是适合播种的好土壤。“这土的湿度正好,”他站起身,指着远处的田埂,“守苗爷爷带来的春生草种子,撒在田埂两侧,既能防止水土流失,还能当绿肥。等会儿让玄甲卫帮着把种子分下去,再让守苗爷爷教大家怎么种。”
守苗爷爷这时从田埂那头走过来,肩上扛着个布袋子,手里还拿着个小铲子——袋子里装的是春生草的幼苗,有的已经冒出了小芽,绿油油的。“冷小子,你来得正好,”他把布袋子放在地上,打开一看,里面的幼苗整齐地摆着,“这些是提前育好的春生草苗,直接栽在田埂边,比撒种子长得快,再过半个月就能开花。我还带了些‘肥土粉’,混在泥土里,能让幼苗长得更壮实。”
村里的百姓们听说有新幼苗和肥土粉,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怎么种。守苗爷爷耐心地讲解,还拿起小铲子,在田埂边挖了个小坑,把幼苗放进去,再填上混了肥土粉的泥土,最后浇了点水:“大家看,坑不用挖太深,刚好没过幼苗的根就行,浇水也不能太多,不然根会烂。种完之后,每隔三天浇一次水,很快就能活。”
风澈和源溪也凑在旁边看,风澈还学着守苗爷爷的样子,拿起小铲子挖了个坑,小心翼翼地把一棵幼苗放进去,源溪则帮着浇水,两人配合得格外默契。有个穿补丁衣服的小男孩,叫小石头,也拿着小铲子过来,想帮风澈一起种,却不小心把幼苗碰倒了,急得快哭了。风澈赶紧安慰他:“没关系,我们再种一棵!我教你,轻轻放,别碰断叶子。”
源溪也拿出帕子,帮小石头擦了擦手上的泥土:“你看,这样挖坑,深度刚好,然后把幼苗放进去,用手把土轻轻按实,再浇水,就好了。”小石头跟着学,很快就种好了一棵幼苗,小脸上露出了笑容,还小声说:“谢谢小殿下,谢谢源溪姐姐。我要把我种的幼苗看好,等它开花了,就摘一朵送给我娘。”
凤染霜站在田埂上,看着孩子们认真种幼苗的样子,又看了看身边忙着分发农具的慕容冷,还有和村民们一起讨论播种时间的守苗爷爷,心里满是暖意。花汐这时走过来,手里拿着块刚绣好的小帕子,上面绣着三棵春生草幼苗,正是风澈、源溪和小石头刚才种的样子。“染霜姐,你看,”她把帕子递给凤染霜,“我刚才在旁边看着他们种,就随手绣了下来,等会儿送给小石头,他肯定喜欢。”
中午的时候,村里的打谷场又热闹起来。李婶带着妇女们在支灶台,包荠菜饺子,还蒸了御膳房带来的青麦馒头;张老伯和几个汉子把新犁和播种器摆在打谷场的空地上,给大家演示怎么用,还教大家怎么保养;守苗爷爷则坐在石凳上,给孩子们讲共植维度的故事——说那里的麦子长得比人还高,春生草一年四季都开花,还有会发光的萤火虫,晚上落在草叶上,像星星一样。
风澈听得入了迷,拉着守苗爷爷的衣角问:“守苗爷爷,共植维度的萤火虫,能飞到大乾来吗?我想把它们装在灯笼里,晚上挂在田埂上,帮百姓们看田。”守苗爷爷笑着点头:“等过些日子,我带些萤火虫的幼虫来,咱们在村里的田埂边种些能吸引萤火虫的草,到时候晚上,田埂上就会有好多萤火虫,比灯笼还亮。”
源溪坐在一旁,帮着花汐整理绣线,还把忆农册拿出来,给村里的孩子们看。孩子们围在一起,指着册子里的照片,小声讨论着:“你看这个插秧的叔叔,他的衣服都湿了,肯定很辛苦。”“这个小女孩撒种子的样子,和我昨天一样!”“西域的葡萄长得真好,我以后也要种葡萄!”
慕容冷和凤染霜坐在打谷场的凉亭里,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手里端着刚煮好的春露浆,清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解了不少春困。“你看,百姓们对春耕的热情多高,”慕容冷轻声说,“工部还说,要在各地建‘农具坊’,让匠人住在村里,随时帮百姓修农具,还要教大家做简单的农具,这样以后百姓们就不用等着朝廷送了。”
凤染霜点头,看着远处田埂边刚种好的春生草幼苗,在阳光下透着嫩绿:“守苗爷爷说,春生草开花的时候,会吸引很多蜜蜂,帮麦子授粉,今年的收成肯定会比去年好。等麦子熟了,我们再来村里,和百姓们一起收麦子,办个‘丰收宴’,肯定比元宵宴还热闹。”
下午的时候,花汐在打谷场开了个小小的绣技课,教村里的妇女们绣春耕主题的帕子和灯面。她把带来的绿线分给大家,还拿出自己绣的“春耕图”灯面当样子,一步一步教大家怎么绣耕牛、怎么绣春生草。有个叫李大嫂的妇女,学得特别认真,她绣的耕牛虽然针脚有些歪,但眼睛绣得格外亮,花汐笑着夸她:“李大嫂,您绣的牛真有神,比我绣的还好!等绣好了,挂在您家的灯笼上,晚上点着,肯定好看。”
李大嫂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手里还拿着针线:“花汐姑娘,我想绣块帕子送给我家当家的——他每天在田里干活,汗多,有块新帕子擦汗,也能舒服点。帕子上我想绣棵春生草,再绣几个字,就写‘春耕顺利’,行不行?”花汐立刻点头,帮她选了根红绣线:“用红绣线写字,喜庆,您当家的肯定喜欢。”
风澈和源溪则带着村里的孩子们,在打谷场的角落做“稻草人灯笼”——用田里的稻草扎成小稻草人的样子,外面糊上红纸,再把守苗爷爷给的暖灯草碎装在小布包里,挂在稻草人的手上,晚上点着,既能驱鸟,又能当灯笼照亮田埂。小石头扎的稻草人最可爱,还在稻草人的头上戴了顶用麦秆编的小帽子,风澈笑着说:“小石头,你扎的稻草人真好看,像个小将军,肯定能把小鸟都吓跑!”
慕容冷这时带着几个玄甲卫,去村里的水渠边看了看——去年冬天修的水渠还很结实,就是有些地方被泥土堵住了,水流得慢。他让玄甲卫帮忙把堵住的地方疏通,还让工部的匠人在水渠边加了几个小闸门,这样百姓们想给哪块田浇水,打开闸门就行,不用再提着水桶跑。“这样一来,就算天旱,田里也不会缺水了,”慕容冷对赶来的张老伯说,“以后每年冬天,都让玄甲卫来帮着修水渠,保证春耕的时候有水用。”
张老伯握着慕容冷的手,眼里满是感激:“陛下,您真是为我们百姓着想!以前天旱的时候,我们要半夜起来去河边挑水,挑完水累得都没力气种地了,现在有了这水渠和闸门,可省了不少事!今年的麦子要是收成好,我一定挑最好的麦子,送到宫里去,让陛下和皇后娘娘尝尝!”
傍晚的时候,夕阳把田埂染成了金黄色,刚种好的春生草幼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像一片绿色的波浪。打谷场的灯笼又挂了起来,这次挂的都是花汐和村里妇女们绣的春耕主题灯面——有的挂着“耕牛灯”,有的挂着“春生草灯”,还有的挂着“稻草人灯”,每个灯笼里都点着混了暖灯草的灯芯,暖黄色的光映着灯面上的图案,把打谷场照得格外温馨。
时汐和紫汐拿着忆融屏,把白天的场景都拍了下来——有孩子们种春生草幼苗的样子,有百姓们学用新农具的样子,还有花汐教大家绣灯面的样子。“我们要把这些视频传到共忆维度,”紫汐笑着说,“让维度里的伙伴们看看,大乾的春耕有多热闹,百姓们有多开心!”
乔瓦尼也来了,背着他的相机,拍了很多照片——有夕阳下的田埂,有挂着灯笼的打谷场,还有百姓们围着吃饺子的场景。他还特意给风澈和小石头拍了张合影,照片里,风澈和小石头手里各举着一个稻草人灯笼,脸上满是笑容,夕阳的光落在他们身上,像裹了层金粉。“这张照片要洗出来,送给他们,”乔瓦尼笑着说,“这是大乾春天里,最美好的样子。”
元宵宴开席的时候,打谷场的石桌上摆满了好吃的——有刚煮好的荠菜饺子,咬一口满是荠菜的清香;有青麦馒头,甜里带着麦香;有李婶做的糖糕,外脆里软;还有守苗爷爷带来的春露浆,清甜解渴。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饭,聊着春耕的事,笑声飘得很远。
风澈端着碗饺子,走到小石头身边,把碗里的饺子分了一半给他:“小石头,你快吃,这饺子里的荠菜是李婶今早刚摘的,可香了!等明天,我们再一起去田埂上看春生草幼苗,看看它们有没有长高。”小石头接过饺子,小声说:“谢谢小殿下,我娘说,吃了荠菜饺子,春耕的时候就有力气了。我还要把饺子汤带回家,给我娘尝尝。”
花汐走到凤染霜身边,手里拿着块刚绣好的灯面,上面绣着打谷场的热闹场景——有百姓们吃饺子的样子,有孩子们举着灯笼跑的样子,还有远处田埂上的春生草幼苗。“染霜姐,你看,”她把灯面递给凤染霜,“我把今天的场景都绣下来了,以后每年春耕,我们都来村里,我就每年绣一块灯面,攒起来,就是大乾的‘春耕图册’了。”
凤染霜接过灯面,轻轻摸了摸上面的针脚,眼里满是感动:“好,我们每年都来,每年都绣一块灯面。这些灯面,以后要挂在长乐宫的廊下,让宫里的人都看看,大乾的春耕有多热闹,百姓的日子有多踏实。”
慕容冷站起身,举起碗里的春露浆,对着众人说:“今年的春耕,多亏了大家的努力,新农具好用,春生草幼苗也种好了,百姓们的劲头也足。以后每年春耕,朝廷都会派匠人来帮着修农具、教技术,还会把新的种子和肥料送过来,让大乾的每一块田,都能有好收成,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饭、穿暖衣,日子越过越甜!”
百姓们都欢呼起来,碗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孩子们举着灯笼在打谷场跑,灯笼的影子在地上晃来晃去,像一群跳动的小星星;老人们坐在石凳上,吃着饺子,聊着家常,脸上满是笑意;妇女们围在一起,讨论着明天要种哪块田,要绣什么样的帕子;汉子们则在一旁,计划着明天要把新犁再调试一下,争取把播种的速度再提快点。
夜深的时候,大家才慢慢散去。百姓们提着灯笼,带着没吃完的馒头和饺子,走在回家的路上,灯笼的光映着田埂上的春生草幼苗,像撒了一地的碎金。凤染霜和慕容冷带着风澈、源溪,给村里的孤寡老人们送了些馒头和春露浆,王阿婆拉着凤染霜的手,久久不肯松开:“皇后娘娘,谢谢你们,今年的春耕,有了新农具,有了新种子,还有你们陪着,我们心里踏实多了。等麦子熟了,我一定做最好吃的麦饼,送到宫里去。”
走在回长乐宫的路上,风里带着春生草的清香和灯笼的暖意,远处传来村民的歌声,混着田埂边青蛙的叫声,像一首温柔的春夜曲。风澈靠在凤染霜怀里,手里还攥着小石头送他的麦秆小帽子,小声说:“娘,今天真开心,我种了春生草幼苗,还做了稻草人灯笼,小石头还送我小帽子。明年春耕,我们还要来,好不好?”
凤染霜摸了摸风澈的头,轻声说:“好,明年我们还来,以后每年都来。看着百姓们把田种好,看着春生草开花,看着麦子成熟,这就是最开心的事。”
慕容冷握紧凤染霜的手,看着远处田埂上的灯笼——那些灯笼的光连成一片,像一条温暖的带子,绕着村子,绕着田地。“这就是我们守护的大乾,”他轻声说,“有百姓的笑,有田间的绿,有灯影里的盼,这样的日子,才是最好的日子。”
回到长乐宫时,廊下的灯笼还亮着。春桃已经把花汐绣的“春耕图”灯面挂在了最显眼的地方,灯芯里加了暖灯草,整个灯面都透着暖意,上面的耕牛、春生草、百姓们的笑脸,在灯光下显得格外生动。凤染霜把风澈抱回房间,盖好被子,又走到廊下,看着满院的灯笼,手里还握着王阿婆塞给她的一块糖糕——甜丝丝的,暖到了心里。
花汐这时也没走,她坐在廊下的石凳上,手里拿着针线,还在绣着今天的场景——这次绣的是夕阳下的田埂,春生草幼苗在微风中摇晃,百姓们扛着农具往家走,孩子们举着灯笼跑。“染霜姐,”她抬头看见凤染霜,笑着招手,“你看,我把夕阳下的田埂绣下来了,等明天送给张老伯,他肯定喜欢。”
凤染霜坐在花汐身边,看着她手里的针线,轻声说:“明年春耕,我们还要带更多的人来,教百姓们更多的技术,还要把共忆维度里的春耕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知道,大乾不是一个村子在努力,是所有百姓都在一起努力。”
花汐点头,手里的针线不停:“好,我们一起。以后的大乾,肯定会越来越好,田埂上的草会更绿,灯笼里的光会更暖,百姓们的日子会更甜。”
守苗爷爷和乔瓦尼坐在院里的石桌旁,守苗爷爷正给乔瓦尼讲怎么用春生草做绿肥,乔瓦尼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着,偶尔还会问几个问题。火小炎则在一旁,帮着春桃收拾食盒,嘴里还哼着村里学的春耕小调,声音虽然不大,却透着开心。
夜深了,长乐宫的灯笼依旧亮着,暖灯草的暖意裹着春生草的清香,飘在院里,飘在风里,也飘进了大乾的每一片田地。田埂上的春生草幼苗,已经开始悄悄扎根,准备长出新的叶子;百姓家的灯下,有人在整理明天要带的农具,有人在绣着春耕主题的帕子,有人在给远方的亲人写信,说今年的春耕很顺利,麦子肯定会有好收成;驿站的驿卒正赶着马车,车上装着农具手册、春生草种子,还有百姓们的思念——这些,都是大乾春天里,最珍贵的篇章,也是日子里,最绵长的绿与盼。
几天后,工部把新改良的农具推广到了全国,各地的百姓都用上了省力的犁和播种器;守苗爷爷的春生草种子和肥土粉,也送到了每一个村子,田埂边渐渐冒出了嫩绿的幼苗;花汐的绣技课,也通过忆融屏传到了各地,不少绣坊都开始绣春耕主题的灯面和帕子,有的还把绣品送到驿站,分给偏远村子的百姓。
风澈把小石头送他的麦秆小帽子,放在了自己的床头,每天睡觉前都要看看;源溪则把忆农册里的照片,一张张剪下来,贴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还在旁边写着:“这是李村的春耕,这是小石头种的春生草幼苗,这是张老伯用新犁种地的样子……”
凤染霜坐在长乐宫的廊下,看着廊下挂着的“春耕图”灯面,手里拿着块刚煮好的青麦馒头,轻轻咬了一口。麦香在舌尖散开,暖意在心里漫开。她知道,大乾的春耕,才刚刚开始;大乾的日子,会像田埂上的春生草一样,慢慢长大,慢慢开花,慢慢结出甜美的果实,一年又一年,绿着,暖着,盼着,甜着。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