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长乐宫的飞檐,廊下挂着的灯笼还留着昨夜的暖痕——那些混了暖灯草的灯油,连灯芯余烬都带着淡淡的甜香。凤染霜坐在窗边的软榻上,手里捧着一叠叠染了墨香的信笺,都是元宵过后百姓们托驿站送来的。信纸有的是粗糙的麻纸,有的是孩子们用亮草汁染过的粉红纸,字里行间满是细碎的暖意:京郊李村的张老伯说,家里的孙儿照着风澈教的法子,扎了个稻草人灯笼,挂在田头吓雀儿;城南绣坊的林娘子写,用花汐教的亮草汁泡过的丝线,绣出的灯笼面在白天都泛着柔光;最偏远的云溪县,有个小吏画了幅《元宵夜灯图》,图里满是提着灯笼的百姓,角落还画了个举着禾苗灯的小身影,旁注“似小殿下模样”。
“染霜,”慕容冷推门进来时,手里端着个白瓷碗,蒸腾的热气裹着熟悉的芝麻香,“御膳房今早煮了新做的‘青麦汤圆’,加了共味维度的新麦粉,你尝尝。”他把碗放在窗边的小几上,顺手拿起一封摊开的信笺,扫过上面的字迹,眼底浮起笑意,“张老伯还记着风澈教他孙儿扎灯笼的事,连写了三句‘小殿下聪慧’。”
凤染霜拿起勺子,轻轻舀起一颗汤圆——这汤圆比元宵时的略小些,表皮泛着淡淡的青绿色,咬开时,除了芝麻馅,还混着细碎的青麦颗粒,甜里带着麦香,暖意在舌尖散开。“比元宵的更清爽些,”她笑着递过勺子,“你也尝尝,御膳房这配方改得好,适合早春吃。”
正说着,院外传来风澈的脚步声,还夹着源溪的轻声提醒:“慢些跑,竹篮里的灯笼还没扎稳。”两人推门进来时,风澈怀里抱着个竹篮,里面放着个刚扎好的小灯笼,竹篾框架是新劈的,还带着竹青,灯面是源溪用剩下的红纸剪的,贴了几片用亮草汁染过的绿纸当叶子。“娘!陛下!”风澈把竹篮举到凤染霜面前,小脸上满是兴奋,“我们要去村里看王阿婆,这是给她的新灯笼,我和源溪一起做的,比元宵的兔子灯还结实!”
源溪站在一旁,手里还攥着半截竹篾,补充道:“染霜姨,我们昨天去库房找了新的竹篾,泡了三天,不容易断。灯芯加了守苗爷爷给的暖灯草碎,点着的时候,灯杆不会凉。”
慕容冷摸了摸风澈的头,指了指桌上的青麦汤圆:“先吃碗汤圆再去,路上凉,吃了暖身子。御膳房还备了些,装在食盒里,带去给王阿婆和村里的老人们尝尝。”
风澈眼睛一亮,立刻拉着源溪坐到小几旁,拿起勺子就舀汤圆,烫得龇牙咧嘴也不肯放:“源溪,你快吃!这汤圆有麦香味,比上次的桂花蜜馅还好吃!”源溪笑着点头,慢慢舀起一颗,细嚼慢咽,偶尔帮风澈擦去嘴角沾着的芝麻馅。
凤染霜看着两人的模样,把信笺收进木盒里:“我和你们一起去,昨天收到云溪县的信,说那边的孩子想要灯笼图样,我画了几张简易的,带去给李婶,让她帮忙传给其他村子。”
慕容冷颔首:“我让林峥备了马车,顺便把工部新做的‘便携灯笼架’带上——就是上次说的能折叠的竹架,村民们出门带灯笼方便。御膳房还烤了些粟米饼,装在食盒里,路上当干粮。”
一行人坐上马车时,晨光已经洒满街巷。车窗外,偶尔能看到百姓家的门口还挂着元宵时的灯笼,有的灯笼面被风吹得略皱,却依旧亮着——原来不少人家听了守苗爷爷的话,把暖灯草混在灯油里,夜里点着灯笼既亮又暖,索性一直挂着。路过城南绣坊时,风澈扒着车窗喊:“花汐姨!我们去村里啦!”
绣坊门口,花汐正带着几个绣娘整理丝线,听见声音抬头,手里还拿着个刚绣好的灯面——上面绣着一株青麦,麦芒用的是银线,混了亮草汁,在阳光下闪着微光。“澈儿!等等我!”花汐把灯面塞进绣娘手里,拎起脚边的布包就跑过来,“我正好要去村里教绣娘们做‘青麦灯面’,这布包里是新染的线,带着麦香呢!”
马车里顿时热闹起来,风澈缠着花汐看新染的线,源溪则帮凤染霜整理灯笼图样,慕容冷靠在车壁上,听着几人的笑语,指尖轻轻敲着膝上的奏折——那是工部刚递上来的“春耕灯笼推广册”,说要把折叠灯笼架和暖灯草种子一起发给各地农户,既方便夜间看田,又能当绿肥。
到了京郊李村时,村口的老槐树下已经围了不少人。李婶坐在石凳上,手里拿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剪好的红纸,见马车停下,立刻笑着迎上来:“皇后娘娘,陛下,小殿下,你们可来了!王阿婆一早就起来做芝麻糖,说要给小殿下当零嘴呢!”
风澈跳下车,提着食盒就往村里跑:“王阿婆!我们来啦!”源溪赶紧跟上,手里还护着那盏新灯笼。凤染霜和慕容冷跟着李婶往里走,刚到王阿婆的小院,就闻到一股浓郁的芝麻香——院里的石桌上,摆着个大陶盘,里面堆满了刚炒好的芝麻糖,金黄的糖块裹着白芝麻,阳光洒在上面,闪着油亮的光。
王阿婆正坐在院里的小板凳上,手里揉着糖团,见风澈进来,立刻放下手里的活,拉着他的手往怀里带:“我的小殿下,可把你盼来了!快尝尝阿婆做的芝麻糖,比元宵的甜不甜?”她拿起一块芝麻糖递给风澈,又转身从屋里端出个木盒,里面放着几双布鞋,“这是阿婆和村里的老姐妹一起做的,给小殿下和源溪姑娘的,鞋底纳了‘千层底’,穿着走路不硌脚。”
风澈接过布鞋,鞋面是用蓝布做的,上面还绣着个小小的禾苗图案,立刻套在脚上试了试,刚好合脚:“谢谢王阿婆!这鞋子好舒服!”源溪也接过属于自己的布鞋,鞋面绣着竹篾纹,她轻声道谢,把鞋子小心地放进竹篮里。
花汐这时也拎着布包进来,看到石桌上的芝麻糖,眼睛一亮:“王阿婆,您这芝麻糖做得也太香了!我上次教绣娘们做的灯面,正好缺个‘芝麻糖’的图样,您能不能教我捏个糖团造型?”
王阿婆笑着点头,拿起一块温热的糖团递给花汐:“你试试,捏的时候轻点,别把糖捏化了。这芝麻糖要裹三层芝麻才够香,就像咱们大乾的日子,一层暖一层甜,叠着来才踏实。”
凤染霜坐在石凳上,看着花汐跟着王阿婆捏糖团,风澈和源溪蹲在院角扎灯笼,慕容冷则和赶来的张老伯聊春耕的事——张老伯说,村里的田埂已经翻好了,就等春雨来播种,就是缺些农具,去年的犁有些松了。慕容冷立刻让林峥去通知工部,把新做的犁和锄头优先送到李村,还要派匠人来帮村民修旧农具。
“染霜姨,”源溪忽然举着灯笼走过来,灯面已经糊好了,红纸上面贴了绿纸剪的禾苗,还粘了几颗炒好的白芝麻,“您看,这是我和澈儿做的‘芝麻禾苗灯’,晚上点着的时候,芝麻会不会反光?”
凤染霜接过灯笼,轻轻摸了摸灯面,白芝麻粘得很牢:“会的,晚上点着暖灯草,芝麻会跟着亮,像星星落在灯上。”她转头看向慕容冷,“不如让工部把这种‘芝麻灯’的做法也写进推广册里,村民们家里有芝麻的,都能做,既好看又不费钱。”
慕容冷点头:“好,我让工部加进去。对了,守苗爷爷说今天会从共植维度过来,带些‘春生种子’,适合早春种,种在田埂边,既能当绿肥,还能开出小黄花,好看得很。”
正说着,院外传来守苗爷爷的笑声:“冷小子,你倒是会算日子!”众人抬头,就见守苗爷爷扛着个布袋子,手里还提着个陶罐,乔瓦尼跟在后面,背着个相机,正对着村里的灯笼拍照。“我把共植维度的‘春生草’种子带来了,”守苗爷爷把布袋子放在石桌上,打开一看,里面是细小的绿褐色种子,“这草长得快,十天就能冒芽,既能肥田,花还能吸引蜜蜂,帮庄稼授粉。陶罐里是‘甜根汁’,泡在汤圆馅里,比桂花蜜还甜,还不腻。”
乔瓦尼放下相机,指着远处田埂上的灯笼,用不太流利的大乾话说道:“这些灯笼,在阳光下像小太阳,我要拍下来,寄给我的家乡,让他们看看大乾的春天,是甜的。”他说着,又举起相机,对着风澈手里的芝麻禾苗灯按下快门,风澈立刻摆出个鬼脸,逗得大家都笑了。
中午的时候,村里的打谷场又热闹起来。李婶带着妇女们煮汤圆,用的是御膳房带来的青麦粉和守苗爷爷的甜根汁,煮好的汤圆浮在汤里,青绿色的表皮裹着淡淡的甜香;张老伯和几个汉子在支灶台,烤粟米饼,还把王阿婆的芝麻糖放在旁边,让香味混在一起;花汐则带着绣娘们坐在石凳上,用新染的线绣灯面,有的绣春生草,有的绣芝麻糖,还有的绣风澈的鬼脸,惹得旁边的孩子们围着看。
风澈和源溪带着村里的孩子,在打谷场的角落扎灯笼。风澈教他们用简易的竹篾扎框架,源溪则教他们用碎布和亮草粘灯面——有的孩子把家里的旧布剪碎,有的去田埂上摘春生草的嫩芽,还有的从兜里掏出几颗芝麻,粘在灯面上,像撒了把小星星。有个穿补丁衣服的小男孩,手里攥着块红纸,小心翼翼地问风澈:“小殿下,我能把我娘绣的帕子贴在灯面上吗?我娘去镇上做工了,我想让她看到我的灯笼。”
风澈立刻点头,帮他把帕子剪成长方形,贴在灯面上——帕子上绣着一朵小小的梅花,虽然针脚有些歪,却很认真。“这样最好看了,”风澈拍了拍小男孩的肩膀,“你娘看到肯定会开心的!”
慕容冷和凤染霜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们的身影,凤染霜轻声说:“你看,孩子们的灯笼里,藏着的都是想念和盼头。”慕容冷握住她的手,指尖带着暖意:“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盼头,变成实实在在的日子。工部已经在赶制‘忆信灯’,把忆融屏的碎片嵌在灯面上,村民们对着灯笼说话,就能录下来,托驿站送到远方的亲人手里。”
凤染霜眼里亮了亮:“这个好,像把思念装在灯笼里,走到哪里都能带着。”
下午的时候,玄甲卫送来了工部的折叠灯笼架和新农具。林峥指挥着玄甲卫把农具分给村民,张老伯摸着新犁的木柄,笑得合不拢嘴:“这犁比去年的沉实,今年肯定能多耕几亩地!”几个年轻的汉子则拿着折叠灯笼架,试着展开——原本巴掌大的竹架,轻轻一拉就变成了圆形,再糊上灯面,就是一盏结实的灯笼。“这架子太方便了!”一个汉子笑着说,“以后去镇上赶集,晚上提着灯笼,收起来就能揣在怀里,不占地方!”
守苗爷爷这时带着几个村民,在田埂边种春生草种子。他教大家把种子和细土混在一起,撒在田埂两侧,又从陶罐里倒出些甜根汁,兑水浇在种子上:“这甜根汁能让种子长得快,再过十天,你们来看,保证绿油油的一片。”村民们蹲在田埂上,跟着守苗爷爷撒种子,春阳洒在他们身上,连泥土都带着暖意。
花汐的绣技课也到了尾声。她教绣娘们用亮草汁染线,再用“盘扣绣”绣春生草——这种绣法简单,不用复杂的针脚,绣出来的草叶却立体。有个绣娘学得快,很快绣好了一个灯面,举起来给大家看:“你们看!这样绣出来,灯亮的时候,草叶像在动一样!”花汐笑着点头,把自己带来的银线分给大家:“下次绣麦芒的时候用这个,会更亮。”
傍晚的时候,打谷场的灯笼又挂了起来。这次的灯笼比元宵时更多样:有孩子们做的碎布亮草灯,有绣娘们绣的春生草灯,还有用折叠架做的芝麻灯,每个灯笼里都点着混了暖灯草的灯芯,暖黄色的光映着灯面上的图案,像把春天的景色都装在了里面。
乔瓦尼用相机拍了很多照片,最后还让大家站在灯笼下合影。风澈站在中间,左边拉着源溪,右边拉着那个穿补丁衣服的小男孩,王阿婆和花汐站在后面,慕容冷和凤染霜站在最外侧,玄甲卫和村民们围在周围,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乔瓦尼按下快门时,正好有风吹过,灯笼轻轻摇晃,光落在每个人的脸上,暖得像裹了层糖。
回去的路上,风澈靠在凤染霜怀里,手里攥着块王阿婆给的芝麻糖,慢慢嚼着,声音含糊:“娘,今天比元宵还开心,村里的人都笑了,田埂上还种了新种子。”
凤染霜摸了摸他的头,看着车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百姓家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来,连成一片暖光,像撒在地上的星星。“以后每天都会这么开心,”她轻声说,“因为春天来了,种子会发芽,灯笼会一直亮着,大家的心也会一直暖着。”
慕容冷靠在一旁,手里拿着乔瓦尼刚洗出来的照片,照片上的人笑得真切,灯笼的光落在每个人的发梢。他轻声补充:“这就是大乾的春天,不止有花开,有草绿,还有百姓的笑,有日子的甜。这些,比什么都珍贵。”
马车驶过街巷,车轮碾过青石板,带着元宵余留的甜香,也载着早春的暖意。车窗外,偶尔能听到百姓的歌声,混着灯笼里暖灯草燃烧的轻响,像一首温柔的春曲。风澈嚼着芝麻糖,慢慢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盏小小的芝麻禾苗灯;源溪靠在车窗边,看着外面的灯笼,眼神清亮;花汐则在整理绣线,嘴里哼着村里学的小调;凤染霜和慕容冷并肩坐着,手里握着彼此的手,指尖的暖意,像要融进这春天的日子里。
回到长乐宫时,廊下的灯笼已经亮了。春桃正站在廊下,手里拿着个刚煮好的青麦汤圆,见他们回来,立刻迎上去:“娘娘,陛下,小殿下,御膳房还温着汤圆,加了守苗爷爷的甜根汁,您要不要尝尝?”
风澈被汤圆的香味唤醒,立刻从凤染霜怀里跳下来,拉着春桃往厨房跑:“我要吃!我要吃甜根汁的!”源溪笑着跟上,花汐则拎着布包,去了绣坊——她要把今天教绣娘们的针法记下来,明天送到工部,让他们印成册子,发给各地的绣坊。
凤染霜和慕容冷坐在廊下的石凳上,春桃端来两碗汤圆,甜根汁的香气混着麦香,在夜色里散开。凤染霜舀起一颗汤圆,轻轻咬开,甜而不腻的汁液在舌尖漫开,暖到了心里。“比中午的更甜些,”她笑着说,“守苗爷爷的甜根汁,真是宝贝。”
慕容冷点头,看着远处百姓家的灯笼,那些灯笼的光连成一片,和长乐宫的灯笼呼应着,像一片温暖的海。“明天,我让工部把甜根汁的配方也分享出去,”他说,“让各地的百姓都能尝到这甜。还要让时汐和紫汐,把今天村里的场景传到共忆维度,让维度里的伙伴们,也看看大乾的春天,有多暖。”
凤染霜靠在他肩上,手里捧着温热的汤圆碗,看着廊下的灯笼。灯笼的光落在她的脸上,柔和而温暖。她轻声说:“元宵的暖,是聚在一起的热闹;而春天的暖,是日子里的绵长。这些暖,这些甜,会一直跟着大乾的百姓,一年又一年。”
慕容冷握住她的手,指尖的暖意透过掌心传来。他轻声应道:“会的。只要我们和百姓在一起,大乾的每一个日子,都会像这元宵的汤圆,像这早春的灯笼,暖着,甜着,一直走下去。”
夜色渐深,长乐宫的灯笼依旧亮着,暖灯草的暖意裹着甜根汁的甜香,飘在院里,飘在风里,也飘进了大乾的每一个角落。远处的田埂上,春生草的种子已经开始吸饱水分,准备发芽;百姓家的灯下,有人在写回信,有人在绣灯面,有人在教孩子扎灯笼;驿站的驿卒正赶着马车,车上装着灯笼图样、农具手册,还有百姓的思念——这些,都是大乾的春天里,最珍贵的篇章,也是日子里,最绵长的暖与甜。
“染霜,”慕容冷推门进来时,手里端着个白瓷碗,蒸腾的热气裹着熟悉的芝麻香,“御膳房今早煮了新做的‘青麦汤圆’,加了共味维度的新麦粉,你尝尝。”他把碗放在窗边的小几上,顺手拿起一封摊开的信笺,扫过上面的字迹,眼底浮起笑意,“张老伯还记着风澈教他孙儿扎灯笼的事,连写了三句‘小殿下聪慧’。”
凤染霜拿起勺子,轻轻舀起一颗汤圆——这汤圆比元宵时的略小些,表皮泛着淡淡的青绿色,咬开时,除了芝麻馅,还混着细碎的青麦颗粒,甜里带着麦香,暖意在舌尖散开。“比元宵的更清爽些,”她笑着递过勺子,“你也尝尝,御膳房这配方改得好,适合早春吃。”
正说着,院外传来风澈的脚步声,还夹着源溪的轻声提醒:“慢些跑,竹篮里的灯笼还没扎稳。”两人推门进来时,风澈怀里抱着个竹篮,里面放着个刚扎好的小灯笼,竹篾框架是新劈的,还带着竹青,灯面是源溪用剩下的红纸剪的,贴了几片用亮草汁染过的绿纸当叶子。“娘!陛下!”风澈把竹篮举到凤染霜面前,小脸上满是兴奋,“我们要去村里看王阿婆,这是给她的新灯笼,我和源溪一起做的,比元宵的兔子灯还结实!”
源溪站在一旁,手里还攥着半截竹篾,补充道:“染霜姨,我们昨天去库房找了新的竹篾,泡了三天,不容易断。灯芯加了守苗爷爷给的暖灯草碎,点着的时候,灯杆不会凉。”
慕容冷摸了摸风澈的头,指了指桌上的青麦汤圆:“先吃碗汤圆再去,路上凉,吃了暖身子。御膳房还备了些,装在食盒里,带去给王阿婆和村里的老人们尝尝。”
风澈眼睛一亮,立刻拉着源溪坐到小几旁,拿起勺子就舀汤圆,烫得龇牙咧嘴也不肯放:“源溪,你快吃!这汤圆有麦香味,比上次的桂花蜜馅还好吃!”源溪笑着点头,慢慢舀起一颗,细嚼慢咽,偶尔帮风澈擦去嘴角沾着的芝麻馅。
凤染霜看着两人的模样,把信笺收进木盒里:“我和你们一起去,昨天收到云溪县的信,说那边的孩子想要灯笼图样,我画了几张简易的,带去给李婶,让她帮忙传给其他村子。”
慕容冷颔首:“我让林峥备了马车,顺便把工部新做的‘便携灯笼架’带上——就是上次说的能折叠的竹架,村民们出门带灯笼方便。御膳房还烤了些粟米饼,装在食盒里,路上当干粮。”
一行人坐上马车时,晨光已经洒满街巷。车窗外,偶尔能看到百姓家的门口还挂着元宵时的灯笼,有的灯笼面被风吹得略皱,却依旧亮着——原来不少人家听了守苗爷爷的话,把暖灯草混在灯油里,夜里点着灯笼既亮又暖,索性一直挂着。路过城南绣坊时,风澈扒着车窗喊:“花汐姨!我们去村里啦!”
绣坊门口,花汐正带着几个绣娘整理丝线,听见声音抬头,手里还拿着个刚绣好的灯面——上面绣着一株青麦,麦芒用的是银线,混了亮草汁,在阳光下闪着微光。“澈儿!等等我!”花汐把灯面塞进绣娘手里,拎起脚边的布包就跑过来,“我正好要去村里教绣娘们做‘青麦灯面’,这布包里是新染的线,带着麦香呢!”
马车里顿时热闹起来,风澈缠着花汐看新染的线,源溪则帮凤染霜整理灯笼图样,慕容冷靠在车壁上,听着几人的笑语,指尖轻轻敲着膝上的奏折——那是工部刚递上来的“春耕灯笼推广册”,说要把折叠灯笼架和暖灯草种子一起发给各地农户,既方便夜间看田,又能当绿肥。
到了京郊李村时,村口的老槐树下已经围了不少人。李婶坐在石凳上,手里拿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剪好的红纸,见马车停下,立刻笑着迎上来:“皇后娘娘,陛下,小殿下,你们可来了!王阿婆一早就起来做芝麻糖,说要给小殿下当零嘴呢!”
风澈跳下车,提着食盒就往村里跑:“王阿婆!我们来啦!”源溪赶紧跟上,手里还护着那盏新灯笼。凤染霜和慕容冷跟着李婶往里走,刚到王阿婆的小院,就闻到一股浓郁的芝麻香——院里的石桌上,摆着个大陶盘,里面堆满了刚炒好的芝麻糖,金黄的糖块裹着白芝麻,阳光洒在上面,闪着油亮的光。
王阿婆正坐在院里的小板凳上,手里揉着糖团,见风澈进来,立刻放下手里的活,拉着他的手往怀里带:“我的小殿下,可把你盼来了!快尝尝阿婆做的芝麻糖,比元宵的甜不甜?”她拿起一块芝麻糖递给风澈,又转身从屋里端出个木盒,里面放着几双布鞋,“这是阿婆和村里的老姐妹一起做的,给小殿下和源溪姑娘的,鞋底纳了‘千层底’,穿着走路不硌脚。”
风澈接过布鞋,鞋面是用蓝布做的,上面还绣着个小小的禾苗图案,立刻套在脚上试了试,刚好合脚:“谢谢王阿婆!这鞋子好舒服!”源溪也接过属于自己的布鞋,鞋面绣着竹篾纹,她轻声道谢,把鞋子小心地放进竹篮里。
花汐这时也拎着布包进来,看到石桌上的芝麻糖,眼睛一亮:“王阿婆,您这芝麻糖做得也太香了!我上次教绣娘们做的灯面,正好缺个‘芝麻糖’的图样,您能不能教我捏个糖团造型?”
王阿婆笑着点头,拿起一块温热的糖团递给花汐:“你试试,捏的时候轻点,别把糖捏化了。这芝麻糖要裹三层芝麻才够香,就像咱们大乾的日子,一层暖一层甜,叠着来才踏实。”
凤染霜坐在石凳上,看着花汐跟着王阿婆捏糖团,风澈和源溪蹲在院角扎灯笼,慕容冷则和赶来的张老伯聊春耕的事——张老伯说,村里的田埂已经翻好了,就等春雨来播种,就是缺些农具,去年的犁有些松了。慕容冷立刻让林峥去通知工部,把新做的犁和锄头优先送到李村,还要派匠人来帮村民修旧农具。
“染霜姨,”源溪忽然举着灯笼走过来,灯面已经糊好了,红纸上面贴了绿纸剪的禾苗,还粘了几颗炒好的白芝麻,“您看,这是我和澈儿做的‘芝麻禾苗灯’,晚上点着的时候,芝麻会不会反光?”
凤染霜接过灯笼,轻轻摸了摸灯面,白芝麻粘得很牢:“会的,晚上点着暖灯草,芝麻会跟着亮,像星星落在灯上。”她转头看向慕容冷,“不如让工部把这种‘芝麻灯’的做法也写进推广册里,村民们家里有芝麻的,都能做,既好看又不费钱。”
慕容冷点头:“好,我让工部加进去。对了,守苗爷爷说今天会从共植维度过来,带些‘春生种子’,适合早春种,种在田埂边,既能当绿肥,还能开出小黄花,好看得很。”
正说着,院外传来守苗爷爷的笑声:“冷小子,你倒是会算日子!”众人抬头,就见守苗爷爷扛着个布袋子,手里还提着个陶罐,乔瓦尼跟在后面,背着个相机,正对着村里的灯笼拍照。“我把共植维度的‘春生草’种子带来了,”守苗爷爷把布袋子放在石桌上,打开一看,里面是细小的绿褐色种子,“这草长得快,十天就能冒芽,既能肥田,花还能吸引蜜蜂,帮庄稼授粉。陶罐里是‘甜根汁’,泡在汤圆馅里,比桂花蜜还甜,还不腻。”
乔瓦尼放下相机,指着远处田埂上的灯笼,用不太流利的大乾话说道:“这些灯笼,在阳光下像小太阳,我要拍下来,寄给我的家乡,让他们看看大乾的春天,是甜的。”他说着,又举起相机,对着风澈手里的芝麻禾苗灯按下快门,风澈立刻摆出个鬼脸,逗得大家都笑了。
中午的时候,村里的打谷场又热闹起来。李婶带着妇女们煮汤圆,用的是御膳房带来的青麦粉和守苗爷爷的甜根汁,煮好的汤圆浮在汤里,青绿色的表皮裹着淡淡的甜香;张老伯和几个汉子在支灶台,烤粟米饼,还把王阿婆的芝麻糖放在旁边,让香味混在一起;花汐则带着绣娘们坐在石凳上,用新染的线绣灯面,有的绣春生草,有的绣芝麻糖,还有的绣风澈的鬼脸,惹得旁边的孩子们围着看。
风澈和源溪带着村里的孩子,在打谷场的角落扎灯笼。风澈教他们用简易的竹篾扎框架,源溪则教他们用碎布和亮草粘灯面——有的孩子把家里的旧布剪碎,有的去田埂上摘春生草的嫩芽,还有的从兜里掏出几颗芝麻,粘在灯面上,像撒了把小星星。有个穿补丁衣服的小男孩,手里攥着块红纸,小心翼翼地问风澈:“小殿下,我能把我娘绣的帕子贴在灯面上吗?我娘去镇上做工了,我想让她看到我的灯笼。”
风澈立刻点头,帮他把帕子剪成长方形,贴在灯面上——帕子上绣着一朵小小的梅花,虽然针脚有些歪,却很认真。“这样最好看了,”风澈拍了拍小男孩的肩膀,“你娘看到肯定会开心的!”
慕容冷和凤染霜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们的身影,凤染霜轻声说:“你看,孩子们的灯笼里,藏着的都是想念和盼头。”慕容冷握住她的手,指尖带着暖意:“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盼头,变成实实在在的日子。工部已经在赶制‘忆信灯’,把忆融屏的碎片嵌在灯面上,村民们对着灯笼说话,就能录下来,托驿站送到远方的亲人手里。”
凤染霜眼里亮了亮:“这个好,像把思念装在灯笼里,走到哪里都能带着。”
下午的时候,玄甲卫送来了工部的折叠灯笼架和新农具。林峥指挥着玄甲卫把农具分给村民,张老伯摸着新犁的木柄,笑得合不拢嘴:“这犁比去年的沉实,今年肯定能多耕几亩地!”几个年轻的汉子则拿着折叠灯笼架,试着展开——原本巴掌大的竹架,轻轻一拉就变成了圆形,再糊上灯面,就是一盏结实的灯笼。“这架子太方便了!”一个汉子笑着说,“以后去镇上赶集,晚上提着灯笼,收起来就能揣在怀里,不占地方!”
守苗爷爷这时带着几个村民,在田埂边种春生草种子。他教大家把种子和细土混在一起,撒在田埂两侧,又从陶罐里倒出些甜根汁,兑水浇在种子上:“这甜根汁能让种子长得快,再过十天,你们来看,保证绿油油的一片。”村民们蹲在田埂上,跟着守苗爷爷撒种子,春阳洒在他们身上,连泥土都带着暖意。
花汐的绣技课也到了尾声。她教绣娘们用亮草汁染线,再用“盘扣绣”绣春生草——这种绣法简单,不用复杂的针脚,绣出来的草叶却立体。有个绣娘学得快,很快绣好了一个灯面,举起来给大家看:“你们看!这样绣出来,灯亮的时候,草叶像在动一样!”花汐笑着点头,把自己带来的银线分给大家:“下次绣麦芒的时候用这个,会更亮。”
傍晚的时候,打谷场的灯笼又挂了起来。这次的灯笼比元宵时更多样:有孩子们做的碎布亮草灯,有绣娘们绣的春生草灯,还有用折叠架做的芝麻灯,每个灯笼里都点着混了暖灯草的灯芯,暖黄色的光映着灯面上的图案,像把春天的景色都装在了里面。
乔瓦尼用相机拍了很多照片,最后还让大家站在灯笼下合影。风澈站在中间,左边拉着源溪,右边拉着那个穿补丁衣服的小男孩,王阿婆和花汐站在后面,慕容冷和凤染霜站在最外侧,玄甲卫和村民们围在周围,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乔瓦尼按下快门时,正好有风吹过,灯笼轻轻摇晃,光落在每个人的脸上,暖得像裹了层糖。
回去的路上,风澈靠在凤染霜怀里,手里攥着块王阿婆给的芝麻糖,慢慢嚼着,声音含糊:“娘,今天比元宵还开心,村里的人都笑了,田埂上还种了新种子。”
凤染霜摸了摸他的头,看着车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百姓家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来,连成一片暖光,像撒在地上的星星。“以后每天都会这么开心,”她轻声说,“因为春天来了,种子会发芽,灯笼会一直亮着,大家的心也会一直暖着。”
慕容冷靠在一旁,手里拿着乔瓦尼刚洗出来的照片,照片上的人笑得真切,灯笼的光落在每个人的发梢。他轻声补充:“这就是大乾的春天,不止有花开,有草绿,还有百姓的笑,有日子的甜。这些,比什么都珍贵。”
马车驶过街巷,车轮碾过青石板,带着元宵余留的甜香,也载着早春的暖意。车窗外,偶尔能听到百姓的歌声,混着灯笼里暖灯草燃烧的轻响,像一首温柔的春曲。风澈嚼着芝麻糖,慢慢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盏小小的芝麻禾苗灯;源溪靠在车窗边,看着外面的灯笼,眼神清亮;花汐则在整理绣线,嘴里哼着村里学的小调;凤染霜和慕容冷并肩坐着,手里握着彼此的手,指尖的暖意,像要融进这春天的日子里。
回到长乐宫时,廊下的灯笼已经亮了。春桃正站在廊下,手里拿着个刚煮好的青麦汤圆,见他们回来,立刻迎上去:“娘娘,陛下,小殿下,御膳房还温着汤圆,加了守苗爷爷的甜根汁,您要不要尝尝?”
风澈被汤圆的香味唤醒,立刻从凤染霜怀里跳下来,拉着春桃往厨房跑:“我要吃!我要吃甜根汁的!”源溪笑着跟上,花汐则拎着布包,去了绣坊——她要把今天教绣娘们的针法记下来,明天送到工部,让他们印成册子,发给各地的绣坊。
凤染霜和慕容冷坐在廊下的石凳上,春桃端来两碗汤圆,甜根汁的香气混着麦香,在夜色里散开。凤染霜舀起一颗汤圆,轻轻咬开,甜而不腻的汁液在舌尖漫开,暖到了心里。“比中午的更甜些,”她笑着说,“守苗爷爷的甜根汁,真是宝贝。”
慕容冷点头,看着远处百姓家的灯笼,那些灯笼的光连成一片,和长乐宫的灯笼呼应着,像一片温暖的海。“明天,我让工部把甜根汁的配方也分享出去,”他说,“让各地的百姓都能尝到这甜。还要让时汐和紫汐,把今天村里的场景传到共忆维度,让维度里的伙伴们,也看看大乾的春天,有多暖。”
凤染霜靠在他肩上,手里捧着温热的汤圆碗,看着廊下的灯笼。灯笼的光落在她的脸上,柔和而温暖。她轻声说:“元宵的暖,是聚在一起的热闹;而春天的暖,是日子里的绵长。这些暖,这些甜,会一直跟着大乾的百姓,一年又一年。”
慕容冷握住她的手,指尖的暖意透过掌心传来。他轻声应道:“会的。只要我们和百姓在一起,大乾的每一个日子,都会像这元宵的汤圆,像这早春的灯笼,暖着,甜着,一直走下去。”
夜色渐深,长乐宫的灯笼依旧亮着,暖灯草的暖意裹着甜根汁的甜香,飘在院里,飘在风里,也飘进了大乾的每一个角落。远处的田埂上,春生草的种子已经开始吸饱水分,准备发芽;百姓家的灯下,有人在写回信,有人在绣灯面,有人在教孩子扎灯笼;驿站的驿卒正赶着马车,车上装着灯笼图样、农具手册,还有百姓的思念——这些,都是大乾的春天里,最珍贵的篇章,也是日子里,最绵长的暖与甜。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