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的风还带着点腊冬的凉,却已经裹着元宵的甜香了。长乐宫的廊下早挂满了灯笼,有竹篾编的圆灯笼,有芦苇扎的鱼灯笼,还有风澈去年和源溪一起做的兔子灯——灯面已经有些褪色,他却宝贝得很,特意让春桃挂在最显眼的地方。凤染霜晨起推开窗时,就见灶房的烟囱冒着热气,火小炎的声音混着陶碗碰撞的轻响传过来,不用看也知道,是在煮今早的甜汤圆。

  “娘!你看我新扎的灯笼!”风澈的声音从院外传来,他裹着件月白的小袄,手里举着个刚扎好的禾苗灯,竹篾做的禾苗秆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劲儿,源溪跟在后面,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剪好的红纸:“染霜姨,这红纸是花汐姨送的,染了共植维度的‘亮草汁’,晚上点灯会泛红光,可好看了。”

  火小炎从厨房跑出来,手里端着个陶碗,里面的汤圆浮在汤里,像一颗颗白胖的小月亮,热气裹着芝麻香:“染霜姨,快尝尝!我加了共味维度的桂花蜜,甜得很,吃了暖身子!”他说着把碗递过来,碗沿沾了点汤渍,却一点也不介意——自从去年跟着大家帮村里做事,他早没了以前的毛躁,连递碗的动作都轻柔了些。

  凤染霜接过陶碗,指尖触到温热的碗壁,暖意顺着指尖漫到心里。刚咬了口汤圆,芝麻馅流出来,烫得她轻轻吸气,风澈立刻递过帕子,小脸上满是关切:“娘,慢点吃,锅里还有好多呢!”正说着,就见春桃挎着个竹篮匆匆进来,篮里放着几盏没糊灯面的竹灯笼,还有一把沾了雪的芦苇:“娘娘,京郊的李婶来了,说村里的孩子们想做灯笼过节,可竹篾和红纸不够,王阿婆她们几个孤寡老人,也没人陪她们过元宵,想问问您能不能去看看。”

  “竹篾不够?”风澈立刻放下手里的禾苗灯,拉起源溪的手就往门外跑,“我们去帮李婶!宫里还有好多竹篾,我还能教孩子们扎灯笼!”源溪赶紧跟上,把竹篮里的红纸塞进风澈怀里:“先把红纸带上,不够我们再回来拿。”

  慕容冷这时从紫宸殿过来,手里拿着卷“元宵宴策”,见他们要出门,便把策论卷起来塞进袖袋,顺手拿起墙上的厚披风给凤染霜系好:“我已经让林峥带玄甲卫运两车竹篾和红纸去村里,还让御膳房准备了汤圆馅料,晚上在村里办个元宵宴,让老人们也热闹热闹。”他又摸了摸风澈的头,“教孩子们扎灯笼时别着急,慢慢教,他们学得快。”

  一行人踏着薄雪往京郊走,雪在脚下化成水,沾湿了鞋边,却一点也不觉得冷。越靠近村子,就越能看见百姓家的门口挂着零星的灯笼,有的是孩子用废纸糊的,有的是去年剩下的旧灯笼,却都透着过节的盼头。李婶早在村口等着,手里攥着个没扎好的纸灯笼,见他们来,眼睛立刻亮了:“皇后娘娘,陛下,你们可来了!孩子们都在打谷场等着呢,就盼着做新灯笼。”

  凤染霜跟着李婶往打谷场走,远远就听见孩子们的笑声。打谷场的石桌上摆着些零碎的竹篾和废纸,几个孩子正围着竹篾琢磨,见风澈来,立刻围上来:“小殿下!你终于来了!快教我们扎灯笼吧!”风澈立刻挺起小胸脯,把怀里的红纸分给孩子们,源溪则拿出带来的竹篾,教他们怎么弯成圆形:“先把竹篾泡软,再慢慢弯,别弄断了,像这样……”

  火小炎也没闲着,他从怀里掏出个小陶罐,里面装着晒干的亮草:“这是守苗爷爷给的亮草,做灯芯特别亮,我教你们怎么串起来!”他说着把亮草剪成小段,用棉线串成灯芯,孩子们看得眼睛都直了,纷纷围过来要学。

  正忙着,就见花汐带着几个花家的绣娘来了,马车上装着满满的灯面和丝线——有的灯面绣着桃花,有的绣着麦穗,有的绣着蚕茧,都是花家绣坊特意赶制的:“染霜姐,我听说村里缺灯面,就把绣坊的存货都带来了,这些灯面结实,明年还能接着用。”她跳下马车,拿起块绣着禾苗的灯面递给风澈,“这是给你的,配你的禾苗灯正好。”

  风澈接过灯面,高兴得跳起来,立刻拿着去糊灯笼,源溪在旁边帮忙递胶水,两人配合得格外默契。花汐则走到几个孤寡老人身边,王阿婆正坐在石凳上看孩子们做灯笼,手里攥着个旧帕子,花汐赶紧递过杯热汤:“阿婆,喝点汤暖身子,晚上我们一起吃元宵、猜灯谜。”

  守苗老爷爷这时从共植维度来了,肩上扛着个布包,手里还提着个陶罐:“我听说大乾过元宵,特意带了‘暖灯草’和‘甜馅粉’来!”他打开布包,里面是些金黄的干草,“这暖灯草揉碎了混在灯油里,灯笼烧起来会有暖意,冬天点着不冻手。这陶罐里的甜馅粉,加在汤圆馅里,会更甜更糯。”

  百姓们围过来,看着暖灯草和甜馅粉,眼里满是惊喜。张老伯拿起一把暖灯草,放在鼻尖闻了闻,有淡淡的甜香:“这草真能让灯笼变暖和?去年我家的灯笼点着,手握着灯杆都冻得慌。”

  守苗老爷爷笑着说:“你放心,这草是共植维度的宝贝,今晚你就知道了。我还带了些‘发光粉’,撒在灯面上,晚上会更亮,孩子们肯定喜欢。”

  慕容冷这时让玄甲卫把汤圆馅料卸下来,有芝麻馅、花生馅,还有共味维度的桂花蜜馅、山楂馅,御膳房的师傅们立刻在打谷场支起灶台,准备晚上煮汤圆。凤染霜则带着村里的妇女们做元宵,她把糯米粉加水揉成面团,分成小块,手把手教大家包馅:“包的时候要把馅裹紧,不然煮的时候会漏出来,像这样……”

  风澈也学着包元宵,可他包的元宵不是馅露出来,就是揉得太大,像个小团子,逗得大家都笑了。李婶笑着帮他把漏出来的馅补上:“小殿下别慌,多包几次就会了,你看,这样就好了。”风澈看着自己包的元宵,虽然不好看,却格外开心,特意放在一个单独的竹篮里,说要留给王阿婆吃。

  源溪则坐在一旁编竹篮,她用芦苇和亮草编了一个个小竹篮,篮子边缘还编着“元宵”二字,用来装煮好的汤圆正好。村里的孩子们都围过来,跟着源溪学编竹篮,虽然编得歪歪扭扭,却都很认真,有的孩子还在竹篮上系上红绳,说要送给自己的爹娘。

  时汐和紫汐举着忆融屏,把做灯笼、包元宵的场景都拍下来,屏幕里,孩子们拿着刚扎好的灯笼跑,妇女们围在一起包元宵,老人们坐在一旁笑着看,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我们要把这些画面传到共忆维度,”紫汐笑着说,“让维度里的伙伴们也看看大乾的元宵有多热闹!”

  傍晚的时候,打谷场已经挂满了灯笼。有孩子们扎的禾苗灯、兔子灯,有花家绣的花灯笼,还有风澈和源溪一起做的鱼灯笼,每个灯笼里都点着串亮草灯芯,撒了发光粉的灯面在暮色里泛着红光,暖灯草混在灯油里,握着灯杆都觉得暖和。

  玄甲卫们在打谷场中间搭了个戏台,村里的戏班子特意赶来表演,唱的是百姓们爱听的《丰收记》,讲的是去年大乾丰收的故事。老人们坐在前排,王阿婆手里握着个绣着腊梅的暖手袋,是花汐刚给她的,脸上满是笑意;孩子们则提着灯笼在戏台下跑,灯笼的影子在地上晃来晃去,像一群跳动的小月亮。

  元宵宴开席的时候,石桌上摆满了好吃的。有刚煮好的汤圆,白胖的汤圆浮在汤里,咬一口满是甜馅;有李婶做的芝麻糖,脆甜可口;有张老伯烤的粟米饼,带着淡淡的香;还有花家带来的果脯,酸甜开胃。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元宵,看着戏,笑声飘得很远。

  风澈端着碗汤圆,走到王阿婆身边:“阿婆,快尝尝我包的汤圆,虽然不好看,但是很甜!”王阿婆接过碗,咬了口汤圆,甜馅流出来,暖到了心里,她摸了摸风澈的头:“小殿下包的汤圆最好吃,阿婆最喜欢了。”

  花汐则走到凤染霜身边,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轻声说:“染霜姐,以前在宫里过元宵,都是冷冷清清的,只有宫女太监陪着,哪有这么热闹。现在才知道,和百姓一起过节,才是真的开心。”

  凤染霜笑着点头,和花汐碰了碰碗:“我们一起。大乾的节日,从来都不是宫里的独乐,是百姓的同乐,是大家聚在一起,才叫过节。”

  慕容冷站起身,举起碗,对着众人说:“今年的元宵,多亏了大家的努力,孩子们有了新灯笼,老人们有了陪伴,大家都能热热闹闹过节。以后每年元宵,我们都在村里办宴,让大乾的每一个百姓,都能感受到这份温暖,都能开开心心过节!”

  百姓们都欢呼起来,碗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戏台上的锣鼓声、孩子们的笑声、老人们的谈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元宵曲。

  猜灯谜环节开始时,打谷场更热闹了。花汐把写好灯谜的纸条贴在灯笼上,有的灯谜是“春种一粒粟”(打一作物),有的是“身上白,肚里甜,正月里来庆团圆”(打一食物),孩子们都围在灯笼旁,皱着小眉头琢磨,有的孩子想不出来,就拉着风澈问,风澈也不直接说答案,而是慢慢引导他们,像个小老师。

  风澈自己也猜中了一个灯谜,谜面是“竹篾扎,红纸糊,晚上点亮暖乎乎”(打一物品),答案是“灯笼”,他高兴得跳起来,守苗老爷爷立刻递过个小奖品——一个用亮草编的小蚂蚱,风澈宝贝得揣在怀里,说要留给源溪看。

  夜深的时候,大家还在打谷场放烟花。乔瓦尼从城里赶来,带来了好多烟花,他点燃烟花,“咻”的一声,烟花升上天空,炸开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照亮了整个村子。孩子们仰着头看烟花,手里的灯笼晃来晃去,老人们坐在一旁,笑着看烟花,眼里满是幸福。

  风澈靠在凤染霜怀里,手里拿着个刚做好的小灯笼,看着天上的烟花,小声说:“娘,今年的元宵真开心,比去年还开心。”

  凤染霜摸了摸风澈的头,轻声说:“以后每年元宵,我们都这么开心,都和大家一起过。”

  慕容冷握紧凤染霜的手,看着眼前的景象,眼里满是温柔:“这就是我们守护的大乾,百姓安居乐业,孩子开心成长,老人们安享晚年,这样就够了。”

  大家玩到半夜才散去,百姓们提着灯笼,带着没吃完的元宵,走在回家的路上,灯笼的光映着雪,像撒了一地的碎金。凤染霜和慕容冷带着风澈,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了些元宵和灯笼,王阿婆拉着凤染霜的手,久久不肯松开:“皇后娘娘,谢谢你们,让我过了个最热闹的元宵。”

  走在回长乐宫的路上,风里带着元宵的甜香和灯笼的暖意,远处传来村民的歌声,混着烟花的余响,像一首温柔的夜曲。风澈靠在凤染霜怀里,慢慢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个亮草编的小蚂蚱。

  凤染霜看着怀里的风澈,又看了看身边的慕容冷,轻声说:“你看,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大乾,温暖、热闹,充满希望。”

  慕容冷点点头,握紧凤染霜的手:“是啊,只要我们和百姓心在一起,大乾的每一个节日,每一个日子,都会这么温暖,这么幸福。”

  回到长乐宫时,廊下的灯笼还亮着,暖灯草让灯笼泛着暖意,风澈的兔子灯在风中轻轻摇晃,像在和他们打招呼。凤染霜把风澈抱回房间,盖好被子,又走到廊下,看着满院的灯笼,心里满是踏实。

  花汐这时也没走,她坐在廊下,手里拿着个刚绣好的灯面,上面绣着长乐宫的腊梅:“染霜姐,明年元宵,我们还要一起做灯笼,一起办宴,好不好?”

  凤染霜笑着点头,坐在花汐身边:“好,每年都一起。我们还要教更多的人做灯笼,让大乾的每一个村子,每一个百姓,都能过个热闹的元宵。”

  守苗老爷爷和乔瓦尼也坐在院里,守苗老爷爷正给乔瓦尼讲共植维度的节日,乔瓦尼拿着相机,认真地听着,偶尔还会问几个问题。火小炎和源溪则在院里放小烟花,烟花虽然小,却照亮了他们的笑脸。

  夜深了,长乐宫的灯笼还亮着,暖灯草的暖意裹着元宵的甜香,飘在院里,飘在风里,飘进每个人的心里。凤染霜知道,大乾的故事,还会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每一个元宵的热闹,每一个节日的温暖,每一个百姓的笑脸,都是最珍贵的篇章,会永远留在岁月里,一年又一年,温暖而绵长。

  几天后,工部把做灯笼的竹篾和亮草的制作方法推广到了全国,各地的百姓都用上了能发光的灯笼;御膳房把汤圆的馅料配方分享给了各地的厨房,让更多的人能吃到美味的元宵;花家则把绣灯面的技巧教给了各地的绣坊,让更多的灯笼变得漂亮。

  风澈把自己包的元宵留给了王阿婆,还特意画了张元宵宴的画,送给王阿婆,王阿婆把画贴在墙上,每天都要看好几遍。源溪则编了很多小竹篮,送给村里的孩子,每个竹篮里都放着个小灯笼,孩子们都宝贝得很。

  凤染霜坐在长乐宫的廊下,看着满院的灯笼,手里拿着个刚煮好的汤圆,轻轻咬了一口。甜馅流出来,暖到了心里,她知道,大乾的温暖,会像这元宵的甜,像这灯笼的暖,永远留在百姓的心里,永远不会消散。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