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梅雨浸桑田

  初夏的梅雨,像一匹扯不断的素绸,连绵不绝地洒在江南水乡。风澈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裤脚沾满泥水,手里紧紧攥着一封来自湖州的急信——信上的字迹被雨水晕开了大半,只依稀能辨认出“桑田被淹”“蚕房倒坍”“蚕种危急”几个字眼。

  长乐宫的暖棚里,凤染霜正和守苗爷爷查看刚培育出的第三代抗毒蚕种,蚕宝宝通体泛着莹白光泽,正大口啃食着婆罗桑叶。见风澈浑身湿透地闯进来,凤染霜连忙递过干毛巾:“怎么淋成这样?湖州的消息传来了?”

  “娘,湖州遭了百年一遇的梅雨,太湖水位暴涨,沿岸的桑田全被淹了!”风澈拧着衣角的雨水,声音带着焦急,“当地蚕农说,他们的桑苗泡在水里已经三天了,大部分都烂了根,蚕房也被雨水冲垮,刚孵化的蚁蚕眼看就要被淹死!”

  守苗爷爷闻言,手里的桑枝炭笔“啪”地掉在蚕种册上,留下一道黑痕。他连忙接过急信,老花镜滑到鼻尖,指腹一遍遍摩挲着模糊的字迹:“湖州是江南桑蚕重镇,每年的蚕丝产量占大乾三成。梅雨季节雨水多,可今年的雨也太反常了,咱们的抗毒桑、雪桑都耐不住长期积水,这可如何是好?”

  慕容冷恰好从朝堂赶来,身上还带着殿外的潮气。他翻看湖州舆图,指尖点在太湖周边的水域:“湖州地势低洼,又临近太湖,一到梅雨季节就容易内涝。朕已经派工部去加固堤坝了,但桑苗和蚕种的事刻不容缓。风澈,你立刻带陈老伯和匠人队去湖州,指导百姓抢救桑苗、重建蚕房。”

  陈老伯早已背着工具箱赶了过来,工具箱上还挂着刚改良的防水缫丝机图纸:“娘娘,陛下放心!我带了防水的蚕匾和排水工具,还有能在潮湿环境里运转的缫丝机,保证能帮湖州百姓渡过难关!”

  凤染霜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泛黄的《江南桑蚕水利记》,里面夹着几张油纸,画着古代水乡的桑基鱼塘示意图:“这是前朝留下的治水种桑法子,桑基鱼塘既能排水,又能养鱼肥桑,或许能派上用场。你把这个带上,再带些耐涝的桑苗接穗,守苗爷爷刚培育出‘水桑’的雏形,试试能不能和当地的湖桑嫁接。”

  三日后,风澈和陈老伯带着匠人队,乘坐装满物资的漕船前往湖州。漕船行驶在烟雨朦胧的京杭大运河上,两岸的杨柳被雨水打弯了腰,远处的水乡古镇笼罩在薄雾中,原本该是桑林遍野的景象,此刻却能看到大片被淹没的桑田,枯黄的桑叶漂浮在水面上,触目惊心。

  抵达湖州时,当地知县周大人早已带着百姓在码头等候,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愁容。“风澈小公子,陈师傅,你们可来了!”周大人握着风澈的手,声音哽咽,“太湖水位还在涨,已经有三个村子的蚕房被冲垮了,百姓们看着泡在水里的桑苗,都快哭了。”

  风澈跟着周大人来到受灾最严重的东林村。村子里的道路全是泥泞,不少房屋的墙角被雨水泡得剥落,村外的桑田一片汪洋,只有少数高大的桑树露出顶端的枝叶。几位蚕农正划着小木船,在桑田里打捞还没完全腐烂的桑叶,脸上满是绝望。

  “小公子,你看这桑苗,根都烂透了,就算捞上来也活不成了。”一位老蚕农捧着一把烂根的桑苗,声音颤抖,“今年的蚕宝宝要是没了桑叶吃,我们全家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风澈蹲下身,查看桑苗的根系,果然如老蚕农所说,根系已经发黑腐烂。他抬头看向远处的地势,突然眼睛一亮:“周大人,村子东边的那片高地没有被淹,我们可以先在那里搭建临时蚕房,把存活的蚕种转移过去。另外,我们带来了水桑接穗,或许能和村里没被淹死的老桑树枝嫁接,培育出耐涝的桑苗。”

  陈老伯则走到被冲垮的蚕房边,查看房屋结构:“原来的蚕房用的是土坯墙,一遇雨水就容易塌。我们用青砖和杉木重建,地基要抬高三尺,屋顶铺两层油毡,再装上天窗和通风口,既能防水又能防潮。”

  当天下午,匠人队就和百姓们一起行动起来。男人们搭建临时蚕房,女人们则清洗抢救出来的蚕匾和蚕种,孩子们也帮忙搬运工具和物资。风澈带着几个年轻蚕农,划着小船在桑田里寻找存活的老桑树,每找到一棵,就做上标记,准备进行嫁接。

  可刚忙活了半天,天空又下起了瓢泼大雨,临时搭建的蚕房骨架被雨水打得摇摇欲坠。“快把油毡盖上去!”风澈大喊着,和众人一起冒着大雨固定油毡。雨水顺着他的头发流进眼睛里,模糊了视线,他却不敢松手,生怕蚕房被雨水冲垮。

  雨停时,天已经黑了。临时蚕房终于搭建完成,里面铺着干燥的稻草,摆放着崭新的防水蚕匾。风澈和陈老伯借着油灯的光,查看抢救出来的蚕种,大部分蚕种已经被雨水浸湿,只有一小部分还完好无损。

  “这些浸湿的蚕种,怕是孵不出蚁蚕了。”陈老伯叹了口气,小心翼翼地把完好的蚕种放进铺着干桑叶的蚕匾里。

  风澈却不肯放弃,他想起凤染霜教过的应急方法:“陈老伯,我们可以用炭火慢慢烘干蚕种,再用甘草水浸泡,说不定能救活一部分。”他立刻让百姓们找来炭火盆,在盆上盖一层薄铁板,把浸湿的蚕种放在上面慢慢烘干,又按照比例调配好甘草水,将烘干的蚕种浸泡在里面。

  一夜未眠,第二天清晨,风澈惊喜地发现,浸泡过甘草水的蚕种里,竟然有一半都恢复了活力,外壳泛着淡淡的光泽。“成功了!我们救活蚕种了!”风澈激动地大喊,百姓们闻讯赶来,看着蚕匾里的蚕种,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第二章 水桑初长成

  接下来的几日,风澈和陈老伯一边指导百姓重建蚕房,一边培育耐涝桑苗。守苗爷爷带来的水桑接穗,被泡在恒温的促根露里,风澈选了村里十棵树龄最大的湖桑作为砧木,这些湖桑虽然被洪水浸泡过,但树干依然粗壮,生命力顽强。

  嫁接那天,村里的蚕农们都围了过来,想要看看这耐涝桑苗是怎么培育出来的。风澈拿着嫁接刀,在湖桑树干上切出一个斜口,动作精准利落:“大家看,砧木的切口要平滑,接穗要削成和切口对应的形状,这样形成层才能对齐,嫁接成功率才高。”

  他把水桑接穗插入切口,用浸过促根露的布条紧紧缠绕,再用塑料薄膜包裹好,防止雨水渗入。“嫁接后要每天检查一次,要是发现薄膜里有水珠,就要及时擦干,不然接穗会腐烂。”风澈一边操作,一边耐心讲解,旁边的年轻蚕农阿菱看得格外认真,手里还拿着小本子,把每一个步骤都记了下来。

  阿菱是村里最年轻的蚕农,今年刚满十六岁,父亲在这次洪水中为了抢救蚕种,不小心摔断了腿,家里的桑田也全被淹了。自从风澈来了之后,他每天都跟着风澈忙碌,不管是搭建蚕房还是嫁接桑苗,都学得最快、做得最好。

  “风澈哥,为什么水桑能在水里生长啊?”阿菱趁着休息的间隙,拿着小本子问道。

  风澈笑着解释:“水桑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缺氧的泥土里呼吸,而且叶片上有一层蜡质,不容易被雨水泡烂。等它和湖桑嫁接成功后,既能耐涝,又能保持湖桑高产的特点,以后再遇到梅雨季节,就不用怕桑苗被淹了。”

  陈老伯则带着匠人队,在村里修建排水系统。他们用青砖砌成排水沟,把村里的积水引到太湖里,又在桑田周围挖了一圈防洪沟,防止太湖水位上涨时再次淹没桑田。“我们还可以效仿前朝的桑基鱼塘,在桑田旁边挖鱼塘,把挖出来的泥土堆成桑基,这样桑田不会被淹,鱼塘还能养鱼,鱼粪又能当肥料,一举三得。”陈老伯指着图纸,对周大人说道。

  周大人闻言,立刻拍案叫好:“这个法子好!既解决了内涝问题,又能增加百姓的收入。我这就组织百姓,开挖桑基鱼塘!”

  消息传开后,村里的百姓们都积极响应。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挖鱼塘,有的堆桑基,有的栽种新的桑苗。阿菱的父亲虽然腿断了,也坐在家门口,帮着大家分拣桑苗,脸上满是期待。

  可没过几天,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嫁接的水桑接穗虽然长出了新芽,但部分新芽却慢慢发黄枯萎。风澈蹲在桑树下,仔细查看,发现是土壤里的养分不足,再加上连日阴雨,阳光不足,导致新芽生长缓慢,甚至枯萎。

  “这可怎么办?没有足够的养分,就算嫁接成功了,桑苗也长不好啊。”阿菱看着发黄的新芽,急得直跺脚。

  风澈想了想,说道:“我们可以用蚕沙和腐熟的秸秆做肥料,蚕沙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能给桑苗补充养分。另外,我们可以在桑基上搭建简易的遮阳棚,既能防止雨水直接冲刷桑苗,又能让桑苗接受适量的阳光。”

  他立刻让百姓们收集蚕沙和秸秆,堆在一起腐熟,又带着大家用竹竿和稻草搭建遮阳棚。阿菱跟着风澈,把腐熟的肥料撒在桑苗根部,再小心翼翼地给桑苗浇水:“风澈哥,这样真的能让新芽恢复吗?”

  “肯定能!”风澈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众人的精心照料下,水桑接穗的新芽渐渐恢复了生机,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显得格外有活力。半个月后,嫁接的湖桑全部存活,长出了茂盛的枝叶,叶片比普通湖桑更大、更厚实,带着淡淡的光泽。

  与此同时,桑基鱼塘也修建完成了。一片片桑基整齐排列,上面种满了新培育的水桑苗,旁边的鱼塘里,鱼苗在水里欢快地游动,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乡桑蚕图。百姓们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蚕房也重建好了,新的蚕房比原来更宽敞、更坚固,屋顶的油毡和青砖墙壁能有效防水防潮,蚕房里还安装了陈老伯改良的防水缫丝机。风澈和陈老伯带着百姓们,把培育好的蚕种放进蚕匾里,铺上新鲜的水桑叶。

  “大家注意,水桑叶虽然耐涝,但喂食前还是要晾干表面的水分,不然蚕宝宝吃了会拉肚子。”风澈一边示范,一边说道,“蚕房里的温度要保持在三丈二左右,湿度控制在六成,每天要通风两次,防止霉菌滋生。”

  阿菱学得格外认真,他按照风澈教的方法,仔细调节蚕房的温度和湿度,每天按时给蚕宝宝喂食、清理蚕沙。在他的照料下,蚕宝宝长得很快,从小小的蚁蚕,慢慢长成了白白胖胖的蚕宝宝,每天都能听到它们啃食桑叶的“沙沙”声。

  第三章 梅雨收蚕茧

  梅雨渐渐停歇,阳光终于穿透云层,洒在湖州的土地上。东林村的桑基鱼塘里,水桑苗长得郁郁葱葱,桑叶肥厚多汁,鱼塘里的鱼苗也长大了不少。蚕房里的蚕宝宝已经到了五龄,体型比普通蚕宝宝大了一圈,通体呈淡绿色,正忙着吐丝结茧。

  风澈和阿菱每天都要去蚕房查看,看着蚕宝宝们在蚕匾里结成一个个饱满的蚕茧,心里充满了成就感。“风澈哥,你看这些蚕茧,比去年的大好多,颜色也更鲜亮。”阿菱指着蚕匾里的蚕茧,兴奋地说道。

  风澈笑着点头:“这是水桑叶的功劳,水桑叶养分充足,蚕宝宝吃了长得好,吐出来的丝也更结实、更有光泽。等缫出丝来,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陈老伯则忙着调试防水缫丝机,准备缫丝。经过改良的缫丝机,在潮湿的环境里运转得格外顺畅,一次能缫出三十绪丝,比原来的机器快了一倍。“阿菱,你过来学学怎么操作缫丝机,以后村里的缫丝工作,就要靠你们年轻人了。”陈老伯笑着对阿菱说道。

  阿菱立刻凑了过去,认真地学习缫丝机的操作方法。陈老伯耐心地教他如何调节温度、如何勾起丝头、如何缠绕丝线,阿菱学得很快,没过多久就能独立操作缫丝机了。当第一缕洁白的蚕丝从蚕茧里被抽出来,缠绕在丝籰上时,阿菱激动得手都在发抖。

  “成功了!我成功缫出丝了!”阿菱欢呼着,声音里满是喜悦。

  村里的百姓们闻讯赶来,看着缫丝机运转,看着蚕丝源源不断地缠绕在丝籰上,都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老蚕农们摸着洁白的蚕丝,眼眶湿润了:“没想到我们还能在洪水里收蚕茧,还能缫出这么好的丝,这都是风澈小公子和陈师傅的功劳啊!”

  缫丝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天都能缫出大量的蚕丝。风澈则带着百姓们,把缫好的蚕丝打包,准备运往京城。周大人看着一捆捆整齐的蚕丝,高兴地说道:“今年虽然遭遇了洪涝,但有了水桑和防水缫丝机,我们的蚕丝产量不仅没减少,反而比去年增加了一成!”

  凤染霜收到湖州的捷报时,正在长乐宫的桑园里查看水桑苗的生长情况。守苗爷爷培育的水桑苗已经长得很高了,叶片繁茂,根系发达。“太好了!湖州的水桑培育成功了!”凤染霜拿着捷报,脸上满是欣慰,“立刻给湖州回信,让他们把水桑苗的培育方法记录下来,推广到江南所有水乡,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慕容冷也十分高兴,他下令嘉奖风澈和陈老伯,以及湖州的百姓们:“湖州百姓在洪涝中坚守桑蚕事业,风澈和陈老伯尽心尽力传授技艺,值得嘉奖。朕要把湖州的桑基鱼塘和水桑培育方法,写入《万国桑蚕录》,让各国都学习借鉴。”

  七月中旬,湖州的第一批蚕丝运往京城。风澈和阿菱也跟着船队一起回到了长乐宫。阿菱第一次来到京城,看着高大的宫殿和繁华的街道,眼睛都看直了。“风澈哥,京城好大啊!比我们湖州热闹多了!”

  风澈笑着说:“以后还有机会来,桑蚕学堂马上要招新了,你要是想来学习,我可以帮你报名。”

  阿菱眼睛一亮:“真的吗?我当然想来!我想学好更多的桑蚕技艺,回去教更多的百姓,让我们湖州的桑蚕事业越来越好!”

  在长乐宫,凤染霜和慕容冷亲自接见了风澈和阿菱。凤染霜看着阿菱手里的桑蚕笔记,上面记满了水桑培育和防水缫丝的方法,字迹工整,还画了许多插图,忍不住称赞道:“阿菱,你真是个好学的孩子。桑蚕事业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以后要好好努力,把湖州的桑蚕技艺发扬光大。”

  守苗爷爷也格外喜欢阿菱,拉着他的手,把一本《桑苗培育精要》送给了他:“这是我一辈子的经验总结,你拿着好好学,以后培育出更好的桑苗。”

  陈老伯则拍着阿菱的肩膀:“我的缫丝机还有很多可以改良的地方,以后你有什么想法,随时可以来找我探讨。”

  阿菱捧着《桑苗培育精要》,激动得热泪盈眶:“谢谢皇后娘娘,谢谢守苗爷爷,谢谢陈师傅!我一定会好好学,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第四章 水乡桑蚕节

  回到湖州后,阿菱果然报名参加了桑蚕学堂的招生考试,凭借扎实的桑蚕知识,顺利被录取。消息传到东林村,百姓们都为他感到高兴,大家凑钱给阿菱准备了学费和生活费,还特意做了一床蚕丝被,让他带到京城。

  “阿菱,到了京城要好好读书,学成本领回来,教我们更多的桑蚕技艺。”老蚕农拍着阿菱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

  阿菱用力点头:“放心吧,我一定会的!等我学成回来,我们一起把湖州的桑蚕事业做得更大、更好!”

  送走阿菱后,风澈留在湖州,继续指导百姓们推广水桑和桑基鱼塘。在他的努力下,短短一个月,湖州就有十几个村子都栽种了水桑,修建了桑蚕鱼塘。各地的蚕农们纷纷赶来湖州学习,风澈干脆在东林村设立了“水乡桑蚕教习所”,专门传授耐涝桑苗培育、防水蚕房搭建和防水缫丝技艺。

  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湖州举办了第一届“水乡桑蚕节”。此时的湖州,天高气爽,桑基鱼塘里的水桑长得郁郁葱葱,鱼塘里的鱼儿肥硕,蚕房里的蚕宝宝正忙着吐丝结茧,一派丰收的景象。

  桑蚕节的会场设在东林村的桑基鱼塘边,周围挂满了用蚕丝编织的灯笼,上面绣着蚕宝宝、桑苗和鱼儿的图案,格外精致。会场里摆满了各地送来的桑蚕制品,有湖州本地的水桑蚕丝锦缎、苏州的桑丝刺绣、杭州的桑蚕丝手帕,还有来自南洋的婆罗桑锦、琉球的寒桑丝绸,琳琅满目。

  百姓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会场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老人们坐在桑树下,一边品尝着桑果酒和桑叶糕,一边聊着今年的丰收;年轻人则在鱼塘边比赛捕鱼、采桑叶,欢声笑语不断;孩子们拿着蚕茧做的玩具,在桑林里追逐嬉戏。

  风澈作为特邀嘉宾,坐在**台上。周大人拿着话筒,对众人说道:“今天,我们举办第一届水乡桑蚕节,既是为了庆祝丰收,也是为了感谢风澈小公子和陈师傅,感谢大乾朝廷对湖州桑蚕事业的支持。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在洪涝中保住桑苗和蚕种,才能有今天的丰收!”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百姓们纷纷向风澈挥手致意。风澈站起身,笑着说道:“各位乡亲,其实我没做什么,真正厉害的是你们自己。是你们在洪水中不放弃,是你们努力学习新的技艺,才有了今天的成果。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湖州的桑蚕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好,水乡的桑香一定会飘满天下!”

  桑蚕节上,还举办了桑蚕技艺比赛。来自各地的蚕农们同台竞技,比拼水桑嫁接、蚕种培育、缫丝和织布技艺。一位来自苏州的蚕农,用湖州的水桑蚕丝织出了一幅《水乡桑蚕图》,上面绣着桑基鱼塘、蚕房和忙碌的蚕农,栩栩如生,获得了织布比赛的金奖;一位来自杭州的蚕农,培育出了一种体型更大、产丝量更高的蚕种,获得了蚕种培育比赛的金奖。

  陈老伯也带着他最新改良的防水缫丝机来到了桑蚕节,机器运转时,蚕丝如银线般缠绕在丝籰上,引得众人啧啧称奇。“这台机器比之前的更先进了,一次能缫出四十绪丝,而且更节能、更耐用。”陈老伯骄傲地介绍道。

  桑蚕节的最后,举行了盛大的颁奖仪式。周大人为获奖的蚕农们颁发了奖牌和奖品,奖牌是用纯金打造的,上面刻着“水乡桑蚕能人”六个字,奖品则是一套桑蚕工具和一本《万国桑蚕精要》。

  夕阳西下,桑蚕节圆满结束。百姓们意犹未尽,纷纷表示明年还要举办桑蚕节,而且要邀请更多地方的蚕农来参加。风澈站在桑基鱼塘边,看着夕阳下的桑林和鱼塘,心里暖暖的。他知道,湖州的桑蚕故事,已经翻开了新的篇章。

  第五章 桑香传水乡

  桑蚕节结束后,湖州的桑蚕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快。水桑苗的培育方法被推广到了江南各地,苏州、杭州、无锡等水乡城市,都开始栽种水桑,修建桑基鱼塘。大乾朝廷也派人在江南设立了桑蚕推广站,专门指导百姓们发展桑蚕事业。

  风澈则接到了新的任务,要去苏州指导当地百姓培育水桑。苏州和湖州一样,也是江南桑蚕重镇,每年梅雨季节都会遭遇内涝,桑蚕事业受到很大影响。得知风澈要来,苏州知府亲自带着百姓在码头等候。

  “风澈小公子,欢迎你来苏州!我们早就盼着你来了,湖州的水桑和桑基鱼塘,我们都听说了,真是太厉害了!”知府握着风澈的手,热情地说道。

  风澈笑着说:“知府大人客气了,我这次来,就是要把水桑培育和桑基鱼塘的方法教给大家,让苏州的桑蚕事业也能摆脱内涝的困扰。”

  在苏州的日子里,风澈每天都和百姓们一起忙碌。他带着大家在桑田里嫁接水桑接穗,指导大家修建桑基鱼塘和防水蚕房。苏州的百姓们学习热情很高,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请教问题,风澈总是耐心地一一解答。

  有一次,一位蚕农发现自己培育的水桑苗叶片上长了斑点,急得团团转,连忙来找风澈。风澈跟着他来到桑田,仔细查看叶片上的斑点,又检查了土壤和水质,说道:“这是桑褐斑病,是因为土壤湿度太大,通风不良导致的。我们可以用波尔多液喷洒叶片,再加强桑田的通风,就能治好。”

  他立刻教蚕农如何配制波尔多液,如何喷洒。没过几天,桑苗叶片上的斑点就消失了,蚕农高兴地对风澈说:“风澈小公子,太谢谢你了!要不是你,我的桑苗就全完了!”

  在风澈的指导下,苏州的水桑培育和桑基鱼塘建设进展得很顺利。三个月后,苏州的第一批水桑苗就长成了,桑基鱼塘也修建完成。蚕农们看着茂盛的水桑和肥硕的鱼儿,脸上满是喜悦。

  离开苏州时,知府送给风澈一匹用苏州水桑蚕丝织成的锦缎,上面绣着苏州的园林风光,精美绝伦。“风澈小公子,这是我们用新培育的水桑蚕丝织成的锦缎,送给你做个纪念。感谢你为苏州桑蚕事业做的一切,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再来苏州!”

  风澈接过锦缎,笑着说:“一定!我相信,苏州的桑蚕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回到湖州时,已经是冬天。东林村的百姓们正在准备过年,桑园里的水桑苗被盖了一层厚厚的稻草,蚕房里的蚕种也被妥善保管起来。阿菱从京城寄来了一封信,信里说他在桑蚕学堂学得很开心,守苗爷爷和陈老伯都很照顾他,他还学到了很多新的桑蚕技艺,明年放假就回来,教大家如何培育更优质的蚕种。

  风澈看着信,心里暖暖的。他走到桑基鱼塘边,看着结冰的鱼塘和盖着稻草的桑苗,仿佛看到了明年春天,桑苗抽出新芽,鱼塘里的鱼儿欢快游动,蚕宝宝在蚕房里啃食桑叶的景象。

  春节来临,长乐宫的凤染霜和慕容冷收到了来自湖州的新年礼物——一箱水桑蚕丝锦缎和一瓶桑果酒。凤染霜看着锦缎上精美的图案,笑着对慕容冷说:“你看,湖州的桑蚕事业已经发展得这么好了,这都是风澈和百姓们努力的结果。”

  慕容冷打开桑果酒,酒香混合着桑果的清香扑面而来:“是啊,江南水乡的桑香,终于也飘到京城了。等明年春天,我们去湖州看看,亲眼看看那里的桑基鱼塘和水桑苗。”

  除夕夜,湖州的东林村张灯结彩,百姓们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聊着今年的丰收和明年的希望。风澈和大家一起坐在桑基鱼塘边,看着漫天的烟花,心里充满了憧憬。他知道,江南水乡的桑蚕故事,还在继续,在每一滴滋润桑苗的雨水里,在每一个饱满的蚕茧里,在每一个为桑蚕事业努力的人心里,生生不息,温暖绵长。

  这天下桑香的传奇,跨越了山海,穿越了寒暑,在江南水乡的烟雨里,在北国的风雪里,在西域的沙漠里,在南洋的雨林里,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而风澈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为桑蚕事业付出,只要还有人坚守着那份温暖与希望,这桑香就会永远飘满天下,这传奇就会永远延续下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