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南云深处的急讯

  秋意渐浓,长乐宫的桑园里,三色桑的叶片染上了深浅不一的红晕,风澈正带着桑蚕学堂的学子们采摘最后一批桑叶,准备晾晒储存,为冬季蚕种保温做准备。守苗爷爷蹲在暖棚外,用桑枝丈量着新培育的“蜜香桑”苗,叶片边缘泛着金边,凑近能闻到淡淡的蜜香,是刚杂交成功的优质桑种,正打算来年推广到各地。

  “风澈公子!宫里来人了,说有西南云贵总督的急信!”一名学子气喘吁吁地跑来,手里举着一封密封的信函,信封上沾着些许泥土和草屑,显然是快马加急送来的。

  风澈擦了擦手上的桑叶汁液,接过信函拆开。信纸带着西南山区特有的潮湿气息,字迹潦草却力道十足,写着云贵山区遭遇罕见的“秋淋”天气,连续半月的阴雨让高山桑苗大面积倒伏,蚕房漏雨导致蚕种霉变,更严重的是,当地独有的“云桑”染上了不明病害,叶片卷曲发黑,眼看就要绝收——云贵山区多山少田,百姓世代靠种桑养蚕为生,若是桑蚕绝收,整个冬天都将无以为继。

  “西南山区海拔高,气候多变,秋淋比江南梅雨更急更猛,普通桑苗根本扛不住。”风澈拿着信函快步走进暖棚,凤染霜正和陈老伯查看冬季缫丝机的保温装置,闻言抬头,指尖还停留在缫丝机的齿轮上。

  守苗爷爷接过信函,老花镜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反复看着“云桑病害”四个字:“云桑是西南特有的高山桑种,耐旱耐寒,却极怕湿热霉变。秋淋天气让山区湿度骤增,怕是诱发了桑锈病,再加上当地蚕农不懂病害防治,才会闹到绝收的地步。”

  慕容冷刚处理完西域桑蚕贸易的奏折,听闻消息后立刻赶来,手里的云贵舆图摊开在石桌上,上面密密麻麻的山脉符号看得人眼花缭乱。“云贵山区地势险峻,交通不便,寻常物资运输都要走栈道,更别说运送桑苗和匠人了。”他指尖点在地图上一片标着“乌蒙山”的区域,“这里是云桑的主要产区,也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必须尽快派人过去,晚了就真的来不及了。”

  陈老伯早已背起工具箱,里面装满了病害防治药剂和改良工具:“娘娘,陛下放心!我带几台轻便的山地缫丝机过去,再教当地百姓搭建防雨蚕房。只是高山地区材料运输难,得想办法就地取材。”

  凤染霜从书架上翻出一本尘封的《高山桑蚕志》,是前朝一位驻守西南的官员所著,里面记载着云桑的生长习性和山区养蚕的简易方法。“这本书里提到,西南山区多竹子和杉木,可用来搭建通风防潮的吊脚蚕房;还有一种‘岩蜜’,能混入桑叶喂食,增强蚕宝宝的抵抗力。”她将书递给风澈,又叮嘱道,“你带些蜜香桑的接穗和抗锈病蚕种过去,蜜香桑耐湿抗病,或许能和云桑嫁接;抗锈病蚕种是守苗爷爷刚培育的,应该能抵御山区的病害。”

  三日后,风澈和陈老伯带着五名经验丰富的匠人,乘坐漕船沿长江而上,再转乘马车,最后换上当地的骡马,颠簸在蜿蜒的山路上。山路狭窄陡峭,一侧是万丈悬崖,一侧是湍急的溪流,骡马的蹄子踏在石板上,发出“得得”的声响,偶尔还会遇到滚落的碎石,看得人胆战心惊。

  “风澈公子,前面就是乌蒙山口了,过了山口就能到受灾最严重的箐口村。”向导老杨牵着骡马,指着前方云雾缭绕的山口说道。老杨是当地的药农,熟悉山路,也是这次总督派来接应他们的人。

  风澈抬头望去,乌蒙山口被厚厚的云雾笼罩,隐约能看到山口处歪斜的桑苗,叶片发黑枯萎,显然是受了病害的影响。“加快速度,早点到村里看看情况。”他催促道,心里早已急不可耐。

  抵达箐口村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村子坐落在半山腰,家家户户的吊脚楼都透着昏暗的灯光,空气中弥漫着桑叶腐烂的霉味。村口的空地上,几位老人正蹲在地上,看着泡在水里的蚕匾唉声叹气,几个孩子抱着干瘪的蚕茧,眼神里满是绝望。

  “你们是大乾来的使者吗?”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站起身,颤巍巍地问道,他是村里的老族长,名叫岩伯。

  风澈连忙点头:“岩伯,我们是来帮大家解决桑蚕问题的。快带我们去看看桑田和蚕房。”

  岩伯带着众人走进村后的桑田,夜色中,成片的云桑倒伏在泥泞里,叶片卷曲发黑,上面布满了黄色的锈斑,正是桑锈病的典型症状。蚕房建在吊脚楼的底层,四处漏雨,蚕匾里的蚕种已经霉变发黑,偶尔有几条病蚕蠕动,也是浑身发黄,毫无活力。

  “我们试过用柴火烘干蚕种,也试过给桑苗松土排水,可都没用。”岩伯抹了把眼泪,“这云桑是我们的命根子,要是没了,村里的老人孩子冬天都得饿肚子。”

  风澈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一阵发酸。他蹲下身,查看病蚕的症状,又捡起一片病叶,借着月光仔细观察:“岩伯,别担心,桑锈病和霉变我们能治。今晚先把蚕房里的积水排掉,把还能抢救的蚕种搬到干燥的地方,明天一早我们就开始处理桑田和培育新的桑苗。”

  第二章 吊脚楼里的蚕房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风澈和陈老伯就带着匠人及村里的百姓忙活起来。第一步是抢救蚕房,村里的蚕房都建在吊脚楼底层,地势低洼,容易积水,这也是蚕种霉变的主要原因。

  “我们把蚕房搬到吊脚楼的二层,用杉木搭建支架,铺上竹板,这样既能防潮,又能通风。”陈老伯指着吊脚楼的二层说道。二层比底层干燥,而且通风性好,适合改造为蚕房。

  百姓们立刻行动起来,砍伐附近的杉木和竹子,匠人则指导他们搭建支架。风澈则带着年轻的村民,清理蚕房里的积水和霉变的蚕匾,把还能抢救的蚕种小心翼翼地放进铺着干稻草的新蚕匾里。

  “这些蚕种虽然有些霉变,但只要用稀释的艾草水浸泡消毒,再放在恒温的环境里,说不定还能孵出蚁蚕。”风澈一边给蚕种消毒,一边对旁边帮忙的年轻人阿竹说道。阿竹今年十八岁,是村里最年轻的蚕农,手脚麻利,学得很快。

  阿竹点点头,按照风澈教的方法,小心翼翼地给蚕种喷洒艾草水:“风澈哥,这艾草水真的能消毒吗?我们以前受伤了也用艾草敷,没想到还能给蚕种消毒。”

  “当然能,艾草能杀菌消毒,而且对蚕种没有伤害。”风澈笑着说,“等蚕种孵化出来,我们再用岩蜜水稀释后喷洒在桑叶上喂食,能增强蚕宝宝的抵抗力,防止它们感染病害。”

  处理完蚕房,众人又开始整治桑田。桑锈病主要是因为湿度太大、通风不良导致的,风澈让百姓们把倒伏的桑苗扶起来,用竹竿固定,再在桑田周围挖排水沟,把积水引到山下的溪流里。同时,他还教大家用石灰和硫磺混合制成杀菌剂,喷洒在病叶上,防治桑锈病扩散。

  守苗爷爷带来的蜜香桑接穗,被泡在装有山泉水的陶罐里,风澈选了几棵长势相对完好的云桑作为砧木,准备进行嫁接。“蜜香桑耐湿抗病,和云桑嫁接后,既能保留云桑耐寒的特点,又能增强抗病能力,适合在山区生长。”风澈一边演示嫁接方法,一边讲解,“嫁接时要注意,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对齐,缠绕的布条要松紧适度,这样才能提高成活率。”

  阿竹学得格外认真,手里拿着嫁接刀,一步步跟着风澈操作。虽然第一次尝试时切坏了几个接穗,但他没有放弃,反复练习,终于成功完成了第一株嫁接。“风澈哥,我成功了!你看!”阿竹举着嫁接好的桑苗,兴奋地喊道。

  风澈笑着点头:“做得很好!接下来大家都跟着阿竹学,尽快把所有能嫁接的云桑都处理好。”

  陈老伯则带着匠人,用当地的竹子和杉木,改良了适合山区使用的轻便缫丝机。这种缫丝机体积小,重量轻,不需要电力,靠手摇就能运转,非常适合在山区使用。“这台缫丝机一次能缫十绪丝,比当地原来的脚踏缫车快多了,而且操作简单,男女老少都能学。”陈老伯一边演示,一边教村民们使用。

  然而,刚忙活了两天,天又下起了小雨,山区的气温骤降,给桑苗嫁接和蚕种孵化带来了新的困难。“嫁接后的桑苗怕冻,要是温度太低,接穗就会冻死。”风澈看着外面的小雨,皱起了眉头。

  阿竹提议道:“风澈哥,我们可以用竹子搭建简易的暖棚,再用晒干的稻草覆盖,里面放炭火盆取暖,这样就能保证温度了。”

  风澈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立刻组织百姓们搭建暖棚。大家分工合作,有的砍竹子,有的编竹帘,有的搬运稻草,很快就搭建起了十几个简易暖棚,把嫁接好的桑苗和蚕种都搬了进去。暖棚里的炭火盆烧得旺旺的,温度保持在三丈左右,正好适合桑苗生长和蚕种孵化。

  雨停后,阳光终于穿透云层,洒在箐口村的山坡上。暖棚里的桑苗接穗慢慢抽出了新芽,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显得格外有活力。蚕种也开始孵化,密密麻麻的蚁蚕从蚕卵里钻出来,蠕动在铺着干桑叶的蚕匾里,看得百姓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太好了!蚕宝宝孵出来了!”一位大妈激动地说道,眼里含着泪水,“这下我们有救了!”

  风澈看着暖棚里的景象,心里也松了口气。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要让村里的桑蚕事业恢复正常,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三章 蜜香桑与岩蜜蚕

  接下来的日子里,风澈和陈老伯一边指导百姓们照料桑苗和蚕宝宝,一边传授桑蚕病害防治的知识。风澈把《高山桑蚕志》里的内容翻译成当地的方言,写成小册子发给大家,里面详细介绍了云桑的养护方法、蚕病的识别与防治、高山蚕房的搭建技巧等实用知识。

  阿竹成了风澈的得力助手,他不仅自己学得快,还主动教村里的其他年轻人。每天清晨,他都会第一个来到暖棚,查看桑苗的生长情况和蚕宝宝的进食情况,遇到问题就及时向风澈请教,然后再教给大家。

  “风澈哥,你看这蚕宝宝,吃了撒过岩蜜水的桑叶后,长得比以前壮多了,也没有再出现生病的情况。”阿竹指着蚕匾里白白胖胖的蚕宝宝,高兴地说道。

  风澈笑着点头:“岩蜜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增强蚕宝宝的抵抗力。等蚕宝宝吐丝结茧时,我们再看看蚕丝的质量有没有提升。”

  守苗爷爷培育的抗锈病蚕种果然不负众望,不仅适应了山区的气候,而且抗病能力极强,没有出现一例病害。蚕宝宝长得很快,从小小的蚁蚕,慢慢长成了五龄蚕,体型比当地原来的蚕宝宝大了一圈,通体呈淡绿色,看起来格外健康。

  蜜香桑的嫁接也取得了成功,嫁接后的桑苗长势喜人,叶片肥厚多汁,带着淡淡的蜜香,蚕宝宝们非常喜欢吃。风澈发现,用蜜香桑叶喂食的蚕宝宝,吐出来的蚕丝不仅更洁白,而且韧性更好,光泽度也更高。

  “陈老伯,你看这蚕丝,质量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风澈拿着一缕刚缫出的蚕丝,递给陈老伯。

  陈老伯接过蚕丝,放在手里仔细摩挲着:“不错不错!这蜜香桑和抗锈病蚕种搭配,简直是绝配!缫出的蚕丝可以织成高档的锦缎,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为了进一步提高蚕丝质量,陈老伯又改良了缫丝机,在缫丝过程中加入了温水浸泡的步骤,让丝胶更好地溶解,缫出的蚕丝更加顺滑。“这样缫出的蚕丝,织出来的布料手感更好,光泽度也更高。”陈老伯一边演示,一边说道。

  村里的百姓们看着缫出的优质蚕丝,脸上都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岩伯感慨道:“以前我们的蚕丝质量差,卖不上价钱,只能勉强糊口。现在有了大乾的好技术、好桑种,我们的蚕丝终于能卖出好价钱了!”

  风澈还发现,村里的岩蜜资源非常丰富,除了用来喂蚕,还能制作成桑果蜜饯、岩蜜桑茶等特色食品。他和村里的妇女们一起,用桑果和岩蜜制作桑果蜜饯,用桑叶和岩蜜煮制岩蜜桑茶,味道香甜可口,深受大家喜爱。

  “这些特色食品不仅能自己吃,还能拿到山下的集市上卖,增加一份收入。”风澈对岩伯说道。

  岩伯非常赞同:“是啊!我们可以成立一个桑蚕合作社,把村里的蚕丝、桑果蜜饯、岩蜜桑茶都集中起来销售,这样就能卖出更好的价钱,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在风澈的帮助下,箐口村的桑蚕合作社很快就成立了。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种桑养蚕,有的负责缫丝织布,有的负责制作特色食品,合作社的生意越做越好,不仅在当地小有名气,还吸引了山下的商人前来收购。

  第四章 高山桑蚕节

  深秋时节,乌蒙山区的枫叶红了,漫山遍野像燃烧的火焰。箐口村的桑田一片丰收景象,蜜香桑长得郁郁葱葱,蚕房里的蚕宝宝正忙着吐丝结茧,桑蚕合作社的院子里,堆满了洁白的蚕茧和缫好的蚕丝,空气中弥漫着桑叶和岩蜜的香甜气息。

  为了庆祝桑蚕丰收,也为了推广村里的桑蚕产品,岩伯和村民们商量后,决定举办第一届“高山桑蚕节”。消息传开后,附近村寨的百姓们都纷纷赶来,就连山下集市上的商人也闻讯而来。

  桑蚕节的会场设在村后的空地上,周围挂满了用蚕丝编织的灯笼,上面绣着蚕宝宝、桑苗和岩蜜的图案,格外精致。会场里摆满了村里的桑蚕产品,有洁白的蚕丝、精美的桑丝手帕、香甜的桑果蜜饯、醇厚的岩蜜桑茶,还有用桑丝织成的小饰品,琳琅满目,引得大家驻足观看。

  风澈和陈老伯作为特邀嘉宾,坐在**台上。岩伯拿着话筒,对众人说道:“今天,我们举办第一届高山桑蚕节,首先要感谢大乾来的风澈公子和陈师傅,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好技术、好桑种,让我们摆脱了桑蚕绝收的困境,迎来了丰收。也要感谢各位乡亲、各位商人的支持,希望通过这次桑蚕节,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箐口村的桑蚕产品,让我们的桑香飘出乌蒙山!”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百姓们纷纷向风澈和陈老伯挥手致意。风澈站起身,笑着说道:“各位乡亲,各位朋友,其实我没做什么,真正厉害的是你们自己。是你们在困境中不放弃,是你们努力学习新的技艺,才有了今天的丰收。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箐口村的桑蚕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好,高山上的桑香一定会飘满天下!”

  桑蚕节上,还举办了桑蚕技艺比赛。来自各个村寨的蚕农们同台竞技,比拼桑苗嫁接、蚕种培育、缫丝和织布技艺。阿竹凭借精湛的嫁接技术和优质的蚕丝,获得了“高山桑蚕能人”的称号;村里的妇女们用桑丝织成的《乌蒙山桑蚕图》,获得了织布比赛的金奖。

  陈老伯也带着他改良的山地缫丝机来到了桑蚕节,机器运转时,蚕丝如银线般缠绕在丝籰上,引得众人啧啧称奇。“这台缫丝机是专门为山区设计的,轻便耐用,操作简单,一次能缫出十五绪丝,比原来的机器快了很多。”陈老伯骄傲地介绍道。

  桑蚕节的最后,举行了盛大的颁奖仪式。岩伯为获奖的蚕农们颁发了奖牌和奖品,奖牌是用当地的彩石雕刻而成的,上面刻着“高山桑蚕能人”六个字,奖品则是一套桑蚕工具和一本《高山桑蚕精要》。

  傍晚时分,桑蚕节圆满结束。百姓们围着篝火,跳起了当地的桑蚕舞,手里拿着用桑枝做的道具,舞步欢快,歌声嘹亮。风澈和陈老伯也加入了跳舞的队伍,和百姓们一起庆祝丰收,欢声笑语回荡在乌蒙山区的夜空。

  “风澈公子,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们根本过不上这样的好日子。”阿竹端着一碗岩蜜桑茶,递给风澈。

  风澈接过茶碗,喝了一口,香甜的气息在嘴里散开:“阿竹,不用谢我,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我会常来看你们,也会把你们的桑蚕产品推广到京城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乌蒙山的桑香。”

  第五章 桑香漫高山

  桑蚕节结束后,箐口村的桑蚕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快。风澈把蜜香桑的培育方法和抗锈病蚕种推广到了附近的村寨,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种桑养蚕,加入了桑蚕合作社。大乾朝廷也派人在云贵山区设立了桑蚕推广站,专门指导百姓们发展桑蚕事业。

  风澈和陈老伯在箐口村待了一个月,看着村里的桑蚕事业步入正轨,才放心地准备离开。离开那天,村里的百姓们都来送行,大家手里拿着桑苗、岩蜜、桑果蜜饯等礼物,往他们的骡马背上塞。

  “风澈公子,陈师傅,你们一定要常来啊!”岩伯拉着风澈的手,依依不舍地说道。

  阿竹递给风澈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一包蜜香桑的种子和一瓶岩蜜:“风澈哥,这是我们村里最好的桑种和岩蜜,你带回去给守苗爷爷和陈老伯尝尝。等我学好了桑蚕技艺,也要去京城的桑蚕学堂学习,回来教更多的人。”

  风澈接过布包,心里暖暖的:“好!我在京城等你。记住,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桑蚕事业会给你们带来希望的。”

  踏上返程的山路,风澈回头望去,箐口村的吊脚楼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村后的桑田郁郁葱葱,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他知道,乌蒙山区的桑蚕故事,已经翻开了新的篇章。

  回到长乐宫时,已是初冬。凤染霜和慕容冷早已在宫门口等候,看到风澈和陈老伯平安归来,脸上满是欣慰。“西南的情况怎么样?”凤染霜问道。

  风澈把西南的情况详细地汇报了一遍,还拿出了阿竹送的蜜香桑种子和岩蜜:“娘,这是乌蒙山的蜜香桑种子,比我们培育的还要优质;这是岩蜜,用来喂蚕能增强抵抗力,还能制作特色食品。”

  守苗爷爷接过蜜香桑种子,小心翼翼地放进蚕种册里:“太好了!我要把这些种子培育成桑苗,推广到更多的高山地区。”

  陈老伯则拿着岩蜜,笑着说:“我要研究一下,能不能用岩蜜改良缫丝工艺,让蚕丝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慕容冷看着风澈带回的西南桑蚕产品,满意地说道:“做得好!西南山区的桑蚕事业发展起来了,不仅能让当地百姓安居乐业,还能丰富我国的桑蚕品种。朕要把乌蒙山的桑蚕经验写入《万国桑蚕录》,让各国都学习借鉴。”

  春节来临,长乐宫收到了来自云贵山区的新年礼物——一箱优质的蜜香桑蚕丝、一盒香甜的桑果蜜饯和一瓶醇厚的岩蜜桑茶。凤染霜看着这些礼物,笑着对慕容冷说:“你看,高山上的桑香,也飘到京城了。”

  慕容冷打开岩蜜桑茶,茶香混合着岩蜜的香甜气息扑面而来:“是啊,这天下桑香,终于真正遍布四海了。从南洋到东洋,从西域到西南高山,每一个地方都有桑苗生长,每一个地方都有百姓因桑蚕而安居乐业。”

  除夕夜,风澈坐在桑园里,看着漫天的烟花,心里想着西南山区的百姓们。他知道,那里的吊脚楼里,一定也洋溢着欢声笑语,百姓们正围着篝火,庆祝着丰收的一年。而这桑蚕的故事,还在继续,在每一座高山,每一片平原,每一片水乡,在每一个为桑蚕事业努力的人心里,生生不息,温暖绵长。

  这天下桑香的传奇,跨越了山海,穿越了寒暑,在高山的云雾里,在水乡的烟雨里,在北国的风雪里,在南洋的雨林里,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而风澈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为桑蚕事业付出,只要还有人坚守着那份温暖与希望,这桑香就会永远飘满天下,这传奇就会永远延续下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