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雪封山路的暖光
初冬的乌蒙山,第一场雪来得猝不及防。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落下,一夜之间,箐口村就被裹进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吊脚楼的屋檐下挂起了冰棱,桑园里的蜜香桑苗被积雪压弯了枝条,山路上的积雪没过了脚踝,彻底阻断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
“风澈哥,山下的商人本来约定今天来收蚕丝,这下路封了,蚕丝运不出去,合作社的账目都快周转不开了。”阿竹踩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风澈住的吊脚楼前,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消散。他刚从合作社回来,手里拿着一本账本,眉头拧成了疙瘩。
风澈正帮着岩伯检查暖棚的积雪,闻言抬头,只见远处的山路被积雪覆盖得严严实实,连之前的栈道痕迹都看不见了。“别着急,雪封山是暂时的,我们先想想办法把蚕丝保存好,等雪化了再联系商人。”风澈拍了拍阿竹的肩膀,指了指暖棚,“先去看看蚕房的温度,别让积雪压垮了暖棚,冻坏了蚕种。”
陈老伯早已在暖棚里忙活起来,他用竹竿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棚顶的积雪,嘴里念叨着:“这雪下得太急了,暖棚的竹架要是被压塌,明年的蚕种就全完了。”暖棚里的炭火盆烧得旺旺的,温度保持在两丈五左右,蚕匾里的蚕种安静地躺在干桑叶上,泛着淡淡的光泽。
岩伯叹了口气,搓着冻红的手:“村里的粮食还够吃两个月,但盐巴、药品和桑苗肥料快用完了。往年这个时候,山下的货郎会背着物资上来,今年雪下得早,货郎怕是过不来了。”
风澈心里一沉,他知道盐巴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药品更是关键时刻能救命的东西。他走到暖棚的角落,翻出之前带来的云贵舆图,借着炭火的光仔细查看:“岩伯,你看,从村里往东南方向走,有一条废弃的猎人小道,虽然陡峭,但距离山下的集市更近,说不定能走通。”
阿竹凑过来,指着舆图上的小道标记:“这条道我知道,小时候跟着阿爹打猎走过,不过冬天积雪厚,很容易滑倒。”
“再难走也得试试。”风澈眼神坚定,“我和阿竹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村民,明天一早出发,顺着小道下山,把物资和商人一起接上来。陈老伯,你留在村里,照看暖棚和蚕房,指导大家清理桑园的积雪。”
陈老伯点点头,从工具箱里拿出几副防滑的竹鞋和绳索:“把这些带上,竹鞋能防滑,绳索系在腰间,遇到陡坡可以互相拉扯。路上一定要小心,实在不行就原路返回。”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风澈、阿竹和四个年轻村民就出发了。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袄,脚上套着竹鞋,腰间系着绳索,手里拿着砍刀,一点点清理着小道上的积雪和枯枝。山路陡峭湿滑,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时不时会有人滑倒,幸好有绳索牵引,才没有摔下悬崖。
走到半山腰时,风雪突然变大,刮得人睁不开眼睛。“风太大了,我们先找个山洞躲一躲!”风澈大喊着,带领大家钻进了一个避风的山洞。山洞里积着一层薄雪,众人点燃篝火,烤着冻僵的手脚,吃着随身携带的桑果蜜饯补充体力。
“风澈哥,你看这蜜饯,要是能运到山下,肯定很受欢迎。”阿竹拿着一块桑果蜜饯,忽然说道,“上次桑蚕节,有个商人说,城里的富贵人家就喜欢这种纯天然的特色食品,要是能打通运输渠道,我们的蜜饯、桑茶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风澈眼前一亮:“你说得对,这次下山,我们不仅要带物资,还要和商人商量长期合作,看看能不能在山下设立一个桑蚕产品收购点,专门负责运输和销售我们的蚕丝、蜜饯和桑茶。”
风雪稍停后,众人继续赶路。傍晚时分,终于走出了雪山,抵达了山下的集市。集市上热闹非凡,与山上的寂静截然不同。风澈很快找到了之前联系的商人王老板,王老板听说箐口村被雪封山,连忙说道:“我正着急呢,你们的蚕丝质量好,城里的绸缎庄都等着收货。我这就准备物资,明天一早和你们一起上山。”
第二天,王老板带着盐巴、药品、肥料和几个伙计,跟着风澈等人一起向箐口村出发。村民们早已在村口等候,看到他们带着物资回来,都激动地欢呼起来。“太好了!有了盐巴和药品,这个冬天就不愁了!”岩伯握着王老板的手,高兴地说道。
王老板看着村里堆积的蚕丝和特色产品,满意地说:“我已经和城里的绸缎庄、杂货铺联系好了,以后你们的蚕丝、蜜饯和桑茶,我每月都来收购,保证让大家的辛苦钱能及时到手。”
雪后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箐口村,积雪开始慢慢融化,桑园里的蜜香桑苗抖落枝头的积雪,露出了嫩绿的枝条。风澈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场雪虽然带来了困难,但也让大家更加团结,为高山桑蚕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京城学子归乡潮
春寒料峭时,箐口村的桑园里已经冒出了新芽。风澈正带着村民们给蜜香桑苗施肥,远处的山路上,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快步走来,身上穿着桑蚕学堂的青色长衫,背着一个沉甸甸的书箱。
“风澈哥!我回来了!”那人高声喊道,声音里满是喜悦。
风澈抬头一看,惊喜地说道:“阿竹!你怎么回来了?不是说要在京城学满一年吗?”
阿竹快步跑到桑园里,放下书箱,兴奋地说:“守苗爷爷培育出了新的‘云蜜桑’接穗,专门适合高山气候,让我先带回来试种。而且我在学堂里学到了很多新东西,迫不及待要回来教给大家!”
他打开书箱,里面装满了桑蚕书籍、图纸和一包用油纸包裹的接穗:“这是守苗爷爷改良的云蜜桑接穗,是蜜香桑和云桑的第三代杂交品种,不仅耐湿抗病,产叶量还比原来提高了三成。还有这张图纸,是京城最新的桑园灌溉设计,适合我们山区使用。”
岩伯和村民们也围了过来,看着书箱里的接穗和图纸,脸上满是期待。“太好了!有了新的桑种和技术,我们的桑蚕事业肯定能更上一层楼!”岩伯激动地说道。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竹成了村里的“技术顾问”。他带着村民们按照京城学来的方法,搭建了更科学的灌溉系统——利用山区的溪流,修建了简易的引水渠和蓄水池,通过竹管将水引到桑园里,既能保证桑苗的水分供应,又能防止积水。
他还教大家用新的嫁接方法培育云蜜桑苗。“这种嫁接方法叫‘双芽接法’,能让接穗更快地成活,而且长出的枝条更健壮。”阿竹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大家要注意,接穗的切口要斜切四十五度,这样能增加形成层的接触面积。”
村民们学得格外认真,尤其是几个年轻的蚕农,每天都跟着阿竹在桑园里忙碌,很快就掌握了双芽接法。不到一个月,村里的大部分桑苗都嫁接上了云蜜桑接穗,嫩绿的新芽从接穗上冒出来,充满了生机。
除了阿竹,桑蚕学堂的另外两个云贵籍学子也在春暖花开时回到了家乡。他们分别来自附近的苗寨和彝寨,带回了不同的桑蚕技术和市场信息。
“我们苗寨的刺绣技术很有名,可以用高山蚕丝织成绣品,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来自苗寨的学子阿雅说道,她带来了几匹用苗绣工艺织成的桑丝手帕,上面绣着精美的花鸟图案,栩栩如生。
来自彝寨的学子阿黑则带来了市场信息:“我在京城了解到,现在很多西洋商人都喜欢购买具有民族特色的桑蚕产品,我们可以把蚕丝和民族手工艺品结合起来,开拓西洋市场。”
风澈非常赞同他们的想法:“我们可以成立一个跨村寨的桑蚕联盟,把箐口村、苗寨、彝寨的桑蚕资源整合起来,共享技术和市场。箐口村负责培育优质桑苗和蚕种,苗寨负责制作绣品,彝寨负责打通销售渠道,这样大家都能受益。”
岩伯和另外两个村寨的族长商量后,一致同意成立桑蚕联盟。他们在箐口村召开了联盟成立大会,签订了合**议,约定共享桑苗、蚕种和技术,统一销售产品,利润按比例分配。
联盟成立后,高山桑蚕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云蜜桑苗在三个村寨广泛种植,产叶量大幅提高;苗寨的妇女们用高山蚕丝制作的绣品,通过彝寨的销售渠道,不仅卖到了京城,还吸引了西洋商人的关注;桑果蜜饯、岩蜜桑茶等特色食品也打开了新的市场,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第三章 春旱中的智慧之光
初夏的乌蒙山,本该是阴雨连绵的季节,却遭遇了罕见的春旱。连续一个月没有下雨,溪流的水位大幅下降,桑园里的云蜜桑苗开始出现叶片发黄、枯萎的现象,蚕房里的蚕宝宝也因为桑叶供应不足,长得比往年慢了很多。
“风澈哥,蓄水池里的水快用完了,再不下雨,桑苗就要旱死了。”阿竹着急地说道,他刚从桑园回来,手里拿着一片发黄的桑叶,“蚕宝宝已经开始吃老叶了,再这样下去,恐怕会影响吐丝质量。”
风澈看着干裂的桑园土壤,心里也很着急。他召集联盟的几个负责人开会,商量解决办法。“我们现在的灌溉系统只能依靠溪流,可溪流的水越来越少,根本不够用。”彝寨的族长阿黑说道,脸上满是愁容。
阿雅提议道:“我们苗寨有一口老井,虽然水位也下降了,但还能抽出一些水。不过老井的水量有限,只能勉强供应苗寨的生活用水,根本无法灌溉桑园。”
风澈翻出《高山桑蚕志》,仔细查找关于山区抗旱的记载。书中提到,西南山区的百姓在古代就会利用竹筒收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灌溉。“有了!我们可以制作大量的竹筒,放在桑园里和屋顶上,收集雨水和露水,再储存到蓄水池里。”风澈说道。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砍伐山上的毛竹,制作成一节节的竹筒。村民们把竹筒斜放在桑园的四周和吊脚楼的屋顶上,竹筒的下端连接着竹管,将收集到的雨水和露水引入蓄水池。
阿竹还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们可以在桑苗的根部覆盖一层干草和桑枝灰,这样能减少水分蒸发。而且桑枝灰还能当肥料,给桑苗补充营养。”
村民们纷纷响应,有的收集干草和桑枝灰,有的给桑苗覆盖,有的则负责清理蓄水池,保证水质干净。虽然每天收集到的水量有限,但也缓解了桑园的旱情,桑苗的枯萎速度变慢了。
然而,春旱还在持续,仅靠收集雨水和露水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风澈看着远处的山峰,忽然眼睛一亮:“山上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我们可以修建一条简易的引水渠,把山上的雪水引到桑园里。”
修建引水渠的工程非常艰巨,山路陡峭,岩石众多。三个村寨的村民们齐心协力,有的用锄头挖渠,有的用铁锤砸开岩石,有的用竹筐搬运泥土。风澈和阿竹带头冲锋在前,手上磨出了水泡也不肯休息。
阿雅带着苗寨的妇女们,每天给修建水渠的村民们送水送食物。她们用高山蚕丝织成的手帕,给村民们擦汗;用岩蜜桑茶,给大家补充体力。“大家再加把劲,水渠修通了,桑苗就有救了!”阿雅喊道,声音里充满了力量。
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引水渠终于修建成功。山上的雪水顺着水渠流淌下来,源源不断地注入蓄水池,再通过竹管引到桑园里。干裂的土壤得到了雪水的滋润,慢慢变得湿润起来,发黄的桑苗重新抽出了嫩绿的叶片,蚕房里的蚕宝宝也能吃到新鲜的桑叶了。
春旱过后,乌蒙山迎来了一场久违的大雨。雨水滋润着大地,桑园里的云蜜桑苗长得更加茂盛,蚕宝宝们也长得白白胖胖,开始吐丝结茧。村民们看着丰收的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要是没有风澈公子和联盟的帮助,我们今年肯定要减产了。”一位老蚕农感慨道。
风澈笑着说:“这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第四章 高山绣品映西洋
秋高气爽时,高山桑蚕联盟迎来了第一批西洋商人。他们乘坐马车,沿着修好的山路来到箐口村,看到漫山遍野的云蜜桑林和堆积如山的蚕茧,不禁连连赞叹。
“这些蚕丝的质量太好了,比我们之前从南洋收购的还要优质。”西洋商人汤姆森先生说道,他拿起一缕刚缫出的高山蚕丝,放在手里仔细摩挲着,“还有这些绣品,工艺精美,充满了东方特色,在西洋肯定会很受欢迎。”
阿黑带着汤姆森先生参观了联盟的生产基地,从桑园的培育到蚕种的孵化,从缫丝到绣品制作,每一个环节都让汤姆森先生赞不绝口。“我们希望能和你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收购大量的高山蚕丝和绣品。”汤姆森先生说道,他拿出一份合**议,“我们愿意以高于市场价一成的价格收购,而且会预付一部分定金。”
风澈和联盟的负责人商量后,签订了合**议。汤姆森先生留下定金后,带着样品满意地离开了。消息传开后,三个村寨的村民们都非常激动,大家纷纷表示要更加努力地种桑养蚕,制作更多优质的产品。
为了满足西洋市场的需求,联盟对绣品的制作进行了改进。阿雅带领苗寨的妇女们,在传统苗绣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洋风格的图案,比如玫瑰、百合等,让绣品更受西洋消费者的喜爱。
她们还改进了绣线的制作方法,用高山蚕丝染成各种鲜艳的颜色,织成的绣线不仅颜色亮丽,而且韧性十足。“这种绣线绣出来的图案,不容易褪色,手感也更好。”阿雅拿着一匹刚制作好的绣品说道,上面绣着西洋风格的玫瑰图案,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阿竹则对缫丝工艺进行了进一步改良,他根据西洋商人的要求,缫出了更细、更均匀的蚕丝。“这种蚕丝适合制作高档的丝绸服装,在西洋市场上能卖出更高的价钱。”阿竹说道,他拿着一缕细蚕丝,展示给大家看,“你们看,这蚕丝的直径只有普通蚕丝的一半,而且光泽度更好。”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联盟成立了质量检测小组,由风澈、阿竹、阿雅和阿黑组成,对每一批蚕丝和绣品进行严格检测。“我们要让高山桑蚕产品成为优质的代名词,不仅要打开西洋市场,还要走向全世界。”风澈说道。
在大家的努力下,高山桑蚕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深受西洋市场的欢迎。汤姆森先生每次来收购,都会带来更多的订单,还介绍了其他西洋商人来合作。高山蚕丝和绣品不仅卖到了西洋,还通过西洋商人的渠道,销往了世界各地。
随着市场的扩大,联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周边的几个村寨也纷纷加入联盟,共享技术和市场。联盟还在山下的集市上建立了一个大型的桑蚕产品交易中心,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前来收购。
交易中心里,摆满了各种高山桑蚕产品:洁白的蚕丝、精美的绣品、香甜的桑果蜜饯、醇厚的岩蜜桑茶,还有用蚕丝制作的围巾、手帕、服装等,琳琅满目,引得商人纷纷驻足。
“没想到高山上能产出这么优质的桑蚕产品,真是太神奇了!”一位来自江南的商人说道,他一次性订购了大量的高山蚕丝,准备运回江南制作高档丝绸。
第五章 桑香漫遍云深处
深秋时节,乌蒙山再次举办高山桑蚕节,这一次的桑蚕节规模比上一届大了很多,不仅有周边村寨的百姓,还有来自京城、江南甚至西洋的商人。会场设在桑蚕产品交易中心的广场上,周围挂满了用高山蚕丝编织的灯笼和绣品,格外热闹。
岩伯作为联盟的总负责人,站在**台上,看着台下人山人海的景象,激动地说道:“今天,我们举办第二届高山桑蚕节,要感谢大乾朝廷的支持,感谢风澈公子和各位学子的帮助,更要感谢联盟每一位成员的努力。正是因为大家的齐心协力,高山桑蚕事业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让我们的桑香飘遍了云深处,飘向了全世界!”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风澈和阿竹、阿雅、阿黑站在一起,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这几年,他们见证了高山桑蚕事业从困境中崛起,从一个村寨扩展到多个村寨,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桑蚕节上,举办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桑蚕技艺比赛吸引了来自各个村寨的能工巧匠,他们展示着精湛的嫁接、缫丝、刺绣技艺,引得观众阵阵喝彩。阿竹凭借云蜜桑的培育技术,再次获得了“高山桑蚕能人”的称号;阿雅带领的苗寨妇女团队,用高山蚕丝制作的《百鸟朝凤》绣品,获得了刺绣比赛的金奖。
产品展销区里,高山桑蚕产品受到了商人的热烈追捧。西洋商人汤姆森先生订购了一大批绣品,准备运回西洋销售;江南商人则订购了大量的蚕丝,用于制作高档丝绸;京城的商人则对桑果蜜饯和岩蜜桑茶情有独钟,签下了长期供货协议。
傍晚时分,桑蚕节的篝火晚会开始了。村民们和商人们围着篝火,跳起了欢快的民族舞蹈。苗寨的芦笙舞、彝寨的火把舞、箐口村的桑蚕舞,轮番上演,热闹非凡。风澈和阿竹、阿雅、阿黑也加入了跳舞的队伍,和大家一起庆祝丰收。
“风澈公子,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们根本想不到高山蚕丝能卖到全世界。”阿黑端着一碗岩蜜桑茶,递给风澈。
风澈接过茶碗,喝了一口,香甜的气息在嘴里散开:“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只要我们坚持下去,高山桑香一定会飘得更远。”
桑蚕节结束后,风澈收到了来自长乐宫的书信。凤染霜在信中写道,大乾朝廷决定在云贵山区设立桑蚕产业示范基地,推广高山桑蚕的培育技术和管理经验,还邀请风澈和阿竹等人去京城参加全国桑蚕大会。
“我们终于得到了朝廷的认可!”阿竹拿着书信,激动地说道。
风澈笑着点头:“这是对我们高山桑蚕事业的肯定,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把高山桑蚕技术推广到更多的高山地区,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第二年春天,风澈和阿竹等人来到京城参加全国桑蚕大会。在大会上,他们展示了高山桑蚕的培育技术和优质产品,引起了各地桑蚕从业者的关注。很多来自其他高山地区的代表纷纷表示,要学习他们的经验,发展高山桑蚕事业。
大会结束后,风澈和阿竹等人带着朝廷颁发的“桑蚕产业示范基地”牌匾回到了箐口村。村民们敲锣打鼓地迎接他们,把牌匾挂在了桑蚕产品交易中心的大门上,脸上满是自豪。
随着示范基地的设立,高山桑蚕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高山地区得到了广泛推广。越来越多的高山村寨开始种桑养蚕,成立桑蚕合作社和联盟,高山桑香漫遍了更多的云深处。
几年后,风澈再次来到箐口村。此时的箐口村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繁华的桑蚕小镇,街道两旁布满了桑蚕产品店铺,吊脚楼变成了整齐的砖瓦房,孩子们在桑园旁边的学校里读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阿竹已经成了联盟的负责人,他带着风澈参观了新建成的桑蚕科技馆:“这里展示着我们高山桑蚕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技术,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来这里学习交流。”
科技馆里,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记录着高山桑蚕事业从困境到辉煌的全过程。风澈看着这些,心里感慨万千。他知道,高山桑蚕的故事还在继续,在每一座高山,每一个村寨,在每一个为桑蚕事业努力的人心里,桑香不断,希望永存。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乌蒙山的桑园里,云蜜桑的叶片闪烁着光泽。风澈站在山顶上,眺望远方,只见漫山遍野的桑林郁郁葱葱,炊烟在村寨里袅袅升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高山桑蚕画卷。他相信,这天下桑香的传奇,会在高山的云深处,续写更多温暖而精彩的篇章。
初冬的乌蒙山,第一场雪来得猝不及防。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落下,一夜之间,箐口村就被裹进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吊脚楼的屋檐下挂起了冰棱,桑园里的蜜香桑苗被积雪压弯了枝条,山路上的积雪没过了脚踝,彻底阻断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
“风澈哥,山下的商人本来约定今天来收蚕丝,这下路封了,蚕丝运不出去,合作社的账目都快周转不开了。”阿竹踩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风澈住的吊脚楼前,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消散。他刚从合作社回来,手里拿着一本账本,眉头拧成了疙瘩。
风澈正帮着岩伯检查暖棚的积雪,闻言抬头,只见远处的山路被积雪覆盖得严严实实,连之前的栈道痕迹都看不见了。“别着急,雪封山是暂时的,我们先想想办法把蚕丝保存好,等雪化了再联系商人。”风澈拍了拍阿竹的肩膀,指了指暖棚,“先去看看蚕房的温度,别让积雪压垮了暖棚,冻坏了蚕种。”
陈老伯早已在暖棚里忙活起来,他用竹竿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棚顶的积雪,嘴里念叨着:“这雪下得太急了,暖棚的竹架要是被压塌,明年的蚕种就全完了。”暖棚里的炭火盆烧得旺旺的,温度保持在两丈五左右,蚕匾里的蚕种安静地躺在干桑叶上,泛着淡淡的光泽。
岩伯叹了口气,搓着冻红的手:“村里的粮食还够吃两个月,但盐巴、药品和桑苗肥料快用完了。往年这个时候,山下的货郎会背着物资上来,今年雪下得早,货郎怕是过不来了。”
风澈心里一沉,他知道盐巴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药品更是关键时刻能救命的东西。他走到暖棚的角落,翻出之前带来的云贵舆图,借着炭火的光仔细查看:“岩伯,你看,从村里往东南方向走,有一条废弃的猎人小道,虽然陡峭,但距离山下的集市更近,说不定能走通。”
阿竹凑过来,指着舆图上的小道标记:“这条道我知道,小时候跟着阿爹打猎走过,不过冬天积雪厚,很容易滑倒。”
“再难走也得试试。”风澈眼神坚定,“我和阿竹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村民,明天一早出发,顺着小道下山,把物资和商人一起接上来。陈老伯,你留在村里,照看暖棚和蚕房,指导大家清理桑园的积雪。”
陈老伯点点头,从工具箱里拿出几副防滑的竹鞋和绳索:“把这些带上,竹鞋能防滑,绳索系在腰间,遇到陡坡可以互相拉扯。路上一定要小心,实在不行就原路返回。”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风澈、阿竹和四个年轻村民就出发了。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袄,脚上套着竹鞋,腰间系着绳索,手里拿着砍刀,一点点清理着小道上的积雪和枯枝。山路陡峭湿滑,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时不时会有人滑倒,幸好有绳索牵引,才没有摔下悬崖。
走到半山腰时,风雪突然变大,刮得人睁不开眼睛。“风太大了,我们先找个山洞躲一躲!”风澈大喊着,带领大家钻进了一个避风的山洞。山洞里积着一层薄雪,众人点燃篝火,烤着冻僵的手脚,吃着随身携带的桑果蜜饯补充体力。
“风澈哥,你看这蜜饯,要是能运到山下,肯定很受欢迎。”阿竹拿着一块桑果蜜饯,忽然说道,“上次桑蚕节,有个商人说,城里的富贵人家就喜欢这种纯天然的特色食品,要是能打通运输渠道,我们的蜜饯、桑茶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风澈眼前一亮:“你说得对,这次下山,我们不仅要带物资,还要和商人商量长期合作,看看能不能在山下设立一个桑蚕产品收购点,专门负责运输和销售我们的蚕丝、蜜饯和桑茶。”
风雪稍停后,众人继续赶路。傍晚时分,终于走出了雪山,抵达了山下的集市。集市上热闹非凡,与山上的寂静截然不同。风澈很快找到了之前联系的商人王老板,王老板听说箐口村被雪封山,连忙说道:“我正着急呢,你们的蚕丝质量好,城里的绸缎庄都等着收货。我这就准备物资,明天一早和你们一起上山。”
第二天,王老板带着盐巴、药品、肥料和几个伙计,跟着风澈等人一起向箐口村出发。村民们早已在村口等候,看到他们带着物资回来,都激动地欢呼起来。“太好了!有了盐巴和药品,这个冬天就不愁了!”岩伯握着王老板的手,高兴地说道。
王老板看着村里堆积的蚕丝和特色产品,满意地说:“我已经和城里的绸缎庄、杂货铺联系好了,以后你们的蚕丝、蜜饯和桑茶,我每月都来收购,保证让大家的辛苦钱能及时到手。”
雪后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箐口村,积雪开始慢慢融化,桑园里的蜜香桑苗抖落枝头的积雪,露出了嫩绿的枝条。风澈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场雪虽然带来了困难,但也让大家更加团结,为高山桑蚕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京城学子归乡潮
春寒料峭时,箐口村的桑园里已经冒出了新芽。风澈正带着村民们给蜜香桑苗施肥,远处的山路上,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快步走来,身上穿着桑蚕学堂的青色长衫,背着一个沉甸甸的书箱。
“风澈哥!我回来了!”那人高声喊道,声音里满是喜悦。
风澈抬头一看,惊喜地说道:“阿竹!你怎么回来了?不是说要在京城学满一年吗?”
阿竹快步跑到桑园里,放下书箱,兴奋地说:“守苗爷爷培育出了新的‘云蜜桑’接穗,专门适合高山气候,让我先带回来试种。而且我在学堂里学到了很多新东西,迫不及待要回来教给大家!”
他打开书箱,里面装满了桑蚕书籍、图纸和一包用油纸包裹的接穗:“这是守苗爷爷改良的云蜜桑接穗,是蜜香桑和云桑的第三代杂交品种,不仅耐湿抗病,产叶量还比原来提高了三成。还有这张图纸,是京城最新的桑园灌溉设计,适合我们山区使用。”
岩伯和村民们也围了过来,看着书箱里的接穗和图纸,脸上满是期待。“太好了!有了新的桑种和技术,我们的桑蚕事业肯定能更上一层楼!”岩伯激动地说道。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竹成了村里的“技术顾问”。他带着村民们按照京城学来的方法,搭建了更科学的灌溉系统——利用山区的溪流,修建了简易的引水渠和蓄水池,通过竹管将水引到桑园里,既能保证桑苗的水分供应,又能防止积水。
他还教大家用新的嫁接方法培育云蜜桑苗。“这种嫁接方法叫‘双芽接法’,能让接穗更快地成活,而且长出的枝条更健壮。”阿竹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大家要注意,接穗的切口要斜切四十五度,这样能增加形成层的接触面积。”
村民们学得格外认真,尤其是几个年轻的蚕农,每天都跟着阿竹在桑园里忙碌,很快就掌握了双芽接法。不到一个月,村里的大部分桑苗都嫁接上了云蜜桑接穗,嫩绿的新芽从接穗上冒出来,充满了生机。
除了阿竹,桑蚕学堂的另外两个云贵籍学子也在春暖花开时回到了家乡。他们分别来自附近的苗寨和彝寨,带回了不同的桑蚕技术和市场信息。
“我们苗寨的刺绣技术很有名,可以用高山蚕丝织成绣品,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来自苗寨的学子阿雅说道,她带来了几匹用苗绣工艺织成的桑丝手帕,上面绣着精美的花鸟图案,栩栩如生。
来自彝寨的学子阿黑则带来了市场信息:“我在京城了解到,现在很多西洋商人都喜欢购买具有民族特色的桑蚕产品,我们可以把蚕丝和民族手工艺品结合起来,开拓西洋市场。”
风澈非常赞同他们的想法:“我们可以成立一个跨村寨的桑蚕联盟,把箐口村、苗寨、彝寨的桑蚕资源整合起来,共享技术和市场。箐口村负责培育优质桑苗和蚕种,苗寨负责制作绣品,彝寨负责打通销售渠道,这样大家都能受益。”
岩伯和另外两个村寨的族长商量后,一致同意成立桑蚕联盟。他们在箐口村召开了联盟成立大会,签订了合**议,约定共享桑苗、蚕种和技术,统一销售产品,利润按比例分配。
联盟成立后,高山桑蚕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云蜜桑苗在三个村寨广泛种植,产叶量大幅提高;苗寨的妇女们用高山蚕丝制作的绣品,通过彝寨的销售渠道,不仅卖到了京城,还吸引了西洋商人的关注;桑果蜜饯、岩蜜桑茶等特色食品也打开了新的市场,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第三章 春旱中的智慧之光
初夏的乌蒙山,本该是阴雨连绵的季节,却遭遇了罕见的春旱。连续一个月没有下雨,溪流的水位大幅下降,桑园里的云蜜桑苗开始出现叶片发黄、枯萎的现象,蚕房里的蚕宝宝也因为桑叶供应不足,长得比往年慢了很多。
“风澈哥,蓄水池里的水快用完了,再不下雨,桑苗就要旱死了。”阿竹着急地说道,他刚从桑园回来,手里拿着一片发黄的桑叶,“蚕宝宝已经开始吃老叶了,再这样下去,恐怕会影响吐丝质量。”
风澈看着干裂的桑园土壤,心里也很着急。他召集联盟的几个负责人开会,商量解决办法。“我们现在的灌溉系统只能依靠溪流,可溪流的水越来越少,根本不够用。”彝寨的族长阿黑说道,脸上满是愁容。
阿雅提议道:“我们苗寨有一口老井,虽然水位也下降了,但还能抽出一些水。不过老井的水量有限,只能勉强供应苗寨的生活用水,根本无法灌溉桑园。”
风澈翻出《高山桑蚕志》,仔细查找关于山区抗旱的记载。书中提到,西南山区的百姓在古代就会利用竹筒收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灌溉。“有了!我们可以制作大量的竹筒,放在桑园里和屋顶上,收集雨水和露水,再储存到蓄水池里。”风澈说道。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砍伐山上的毛竹,制作成一节节的竹筒。村民们把竹筒斜放在桑园的四周和吊脚楼的屋顶上,竹筒的下端连接着竹管,将收集到的雨水和露水引入蓄水池。
阿竹还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们可以在桑苗的根部覆盖一层干草和桑枝灰,这样能减少水分蒸发。而且桑枝灰还能当肥料,给桑苗补充营养。”
村民们纷纷响应,有的收集干草和桑枝灰,有的给桑苗覆盖,有的则负责清理蓄水池,保证水质干净。虽然每天收集到的水量有限,但也缓解了桑园的旱情,桑苗的枯萎速度变慢了。
然而,春旱还在持续,仅靠收集雨水和露水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风澈看着远处的山峰,忽然眼睛一亮:“山上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我们可以修建一条简易的引水渠,把山上的雪水引到桑园里。”
修建引水渠的工程非常艰巨,山路陡峭,岩石众多。三个村寨的村民们齐心协力,有的用锄头挖渠,有的用铁锤砸开岩石,有的用竹筐搬运泥土。风澈和阿竹带头冲锋在前,手上磨出了水泡也不肯休息。
阿雅带着苗寨的妇女们,每天给修建水渠的村民们送水送食物。她们用高山蚕丝织成的手帕,给村民们擦汗;用岩蜜桑茶,给大家补充体力。“大家再加把劲,水渠修通了,桑苗就有救了!”阿雅喊道,声音里充满了力量。
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引水渠终于修建成功。山上的雪水顺着水渠流淌下来,源源不断地注入蓄水池,再通过竹管引到桑园里。干裂的土壤得到了雪水的滋润,慢慢变得湿润起来,发黄的桑苗重新抽出了嫩绿的叶片,蚕房里的蚕宝宝也能吃到新鲜的桑叶了。
春旱过后,乌蒙山迎来了一场久违的大雨。雨水滋润着大地,桑园里的云蜜桑苗长得更加茂盛,蚕宝宝们也长得白白胖胖,开始吐丝结茧。村民们看着丰收的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要是没有风澈公子和联盟的帮助,我们今年肯定要减产了。”一位老蚕农感慨道。
风澈笑着说:“这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第四章 高山绣品映西洋
秋高气爽时,高山桑蚕联盟迎来了第一批西洋商人。他们乘坐马车,沿着修好的山路来到箐口村,看到漫山遍野的云蜜桑林和堆积如山的蚕茧,不禁连连赞叹。
“这些蚕丝的质量太好了,比我们之前从南洋收购的还要优质。”西洋商人汤姆森先生说道,他拿起一缕刚缫出的高山蚕丝,放在手里仔细摩挲着,“还有这些绣品,工艺精美,充满了东方特色,在西洋肯定会很受欢迎。”
阿黑带着汤姆森先生参观了联盟的生产基地,从桑园的培育到蚕种的孵化,从缫丝到绣品制作,每一个环节都让汤姆森先生赞不绝口。“我们希望能和你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收购大量的高山蚕丝和绣品。”汤姆森先生说道,他拿出一份合**议,“我们愿意以高于市场价一成的价格收购,而且会预付一部分定金。”
风澈和联盟的负责人商量后,签订了合**议。汤姆森先生留下定金后,带着样品满意地离开了。消息传开后,三个村寨的村民们都非常激动,大家纷纷表示要更加努力地种桑养蚕,制作更多优质的产品。
为了满足西洋市场的需求,联盟对绣品的制作进行了改进。阿雅带领苗寨的妇女们,在传统苗绣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洋风格的图案,比如玫瑰、百合等,让绣品更受西洋消费者的喜爱。
她们还改进了绣线的制作方法,用高山蚕丝染成各种鲜艳的颜色,织成的绣线不仅颜色亮丽,而且韧性十足。“这种绣线绣出来的图案,不容易褪色,手感也更好。”阿雅拿着一匹刚制作好的绣品说道,上面绣着西洋风格的玫瑰图案,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阿竹则对缫丝工艺进行了进一步改良,他根据西洋商人的要求,缫出了更细、更均匀的蚕丝。“这种蚕丝适合制作高档的丝绸服装,在西洋市场上能卖出更高的价钱。”阿竹说道,他拿着一缕细蚕丝,展示给大家看,“你们看,这蚕丝的直径只有普通蚕丝的一半,而且光泽度更好。”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联盟成立了质量检测小组,由风澈、阿竹、阿雅和阿黑组成,对每一批蚕丝和绣品进行严格检测。“我们要让高山桑蚕产品成为优质的代名词,不仅要打开西洋市场,还要走向全世界。”风澈说道。
在大家的努力下,高山桑蚕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深受西洋市场的欢迎。汤姆森先生每次来收购,都会带来更多的订单,还介绍了其他西洋商人来合作。高山蚕丝和绣品不仅卖到了西洋,还通过西洋商人的渠道,销往了世界各地。
随着市场的扩大,联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周边的几个村寨也纷纷加入联盟,共享技术和市场。联盟还在山下的集市上建立了一个大型的桑蚕产品交易中心,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前来收购。
交易中心里,摆满了各种高山桑蚕产品:洁白的蚕丝、精美的绣品、香甜的桑果蜜饯、醇厚的岩蜜桑茶,还有用蚕丝制作的围巾、手帕、服装等,琳琅满目,引得商人纷纷驻足。
“没想到高山上能产出这么优质的桑蚕产品,真是太神奇了!”一位来自江南的商人说道,他一次性订购了大量的高山蚕丝,准备运回江南制作高档丝绸。
第五章 桑香漫遍云深处
深秋时节,乌蒙山再次举办高山桑蚕节,这一次的桑蚕节规模比上一届大了很多,不仅有周边村寨的百姓,还有来自京城、江南甚至西洋的商人。会场设在桑蚕产品交易中心的广场上,周围挂满了用高山蚕丝编织的灯笼和绣品,格外热闹。
岩伯作为联盟的总负责人,站在**台上,看着台下人山人海的景象,激动地说道:“今天,我们举办第二届高山桑蚕节,要感谢大乾朝廷的支持,感谢风澈公子和各位学子的帮助,更要感谢联盟每一位成员的努力。正是因为大家的齐心协力,高山桑蚕事业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让我们的桑香飘遍了云深处,飘向了全世界!”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风澈和阿竹、阿雅、阿黑站在一起,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这几年,他们见证了高山桑蚕事业从困境中崛起,从一个村寨扩展到多个村寨,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桑蚕节上,举办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桑蚕技艺比赛吸引了来自各个村寨的能工巧匠,他们展示着精湛的嫁接、缫丝、刺绣技艺,引得观众阵阵喝彩。阿竹凭借云蜜桑的培育技术,再次获得了“高山桑蚕能人”的称号;阿雅带领的苗寨妇女团队,用高山蚕丝制作的《百鸟朝凤》绣品,获得了刺绣比赛的金奖。
产品展销区里,高山桑蚕产品受到了商人的热烈追捧。西洋商人汤姆森先生订购了一大批绣品,准备运回西洋销售;江南商人则订购了大量的蚕丝,用于制作高档丝绸;京城的商人则对桑果蜜饯和岩蜜桑茶情有独钟,签下了长期供货协议。
傍晚时分,桑蚕节的篝火晚会开始了。村民们和商人们围着篝火,跳起了欢快的民族舞蹈。苗寨的芦笙舞、彝寨的火把舞、箐口村的桑蚕舞,轮番上演,热闹非凡。风澈和阿竹、阿雅、阿黑也加入了跳舞的队伍,和大家一起庆祝丰收。
“风澈公子,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们根本想不到高山蚕丝能卖到全世界。”阿黑端着一碗岩蜜桑茶,递给风澈。
风澈接过茶碗,喝了一口,香甜的气息在嘴里散开:“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只要我们坚持下去,高山桑香一定会飘得更远。”
桑蚕节结束后,风澈收到了来自长乐宫的书信。凤染霜在信中写道,大乾朝廷决定在云贵山区设立桑蚕产业示范基地,推广高山桑蚕的培育技术和管理经验,还邀请风澈和阿竹等人去京城参加全国桑蚕大会。
“我们终于得到了朝廷的认可!”阿竹拿着书信,激动地说道。
风澈笑着点头:“这是对我们高山桑蚕事业的肯定,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把高山桑蚕技术推广到更多的高山地区,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第二年春天,风澈和阿竹等人来到京城参加全国桑蚕大会。在大会上,他们展示了高山桑蚕的培育技术和优质产品,引起了各地桑蚕从业者的关注。很多来自其他高山地区的代表纷纷表示,要学习他们的经验,发展高山桑蚕事业。
大会结束后,风澈和阿竹等人带着朝廷颁发的“桑蚕产业示范基地”牌匾回到了箐口村。村民们敲锣打鼓地迎接他们,把牌匾挂在了桑蚕产品交易中心的大门上,脸上满是自豪。
随着示范基地的设立,高山桑蚕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高山地区得到了广泛推广。越来越多的高山村寨开始种桑养蚕,成立桑蚕合作社和联盟,高山桑香漫遍了更多的云深处。
几年后,风澈再次来到箐口村。此时的箐口村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繁华的桑蚕小镇,街道两旁布满了桑蚕产品店铺,吊脚楼变成了整齐的砖瓦房,孩子们在桑园旁边的学校里读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阿竹已经成了联盟的负责人,他带着风澈参观了新建成的桑蚕科技馆:“这里展示着我们高山桑蚕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技术,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来这里学习交流。”
科技馆里,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记录着高山桑蚕事业从困境到辉煌的全过程。风澈看着这些,心里感慨万千。他知道,高山桑蚕的故事还在继续,在每一座高山,每一个村寨,在每一个为桑蚕事业努力的人心里,桑香不断,希望永存。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乌蒙山的桑园里,云蜜桑的叶片闪烁着光泽。风澈站在山顶上,眺望远方,只见漫山遍野的桑林郁郁葱葱,炊烟在村寨里袅袅升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高山桑蚕画卷。他相信,这天下桑香的传奇,会在高山的云深处,续写更多温暖而精彩的篇章。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