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全球桑林”里,冰岛送来的耐极地暖香桑苗刚泛出淡绿色新叶,全球桑蚕文化博物馆的竹窗就被一阵裹着水汽的风推开。门口站着个穿靛蓝奥黛、戴斗笠的姑娘,裤脚还沾着湄公河的泥浆,手里提着个用竹篾编的小筐,筐里装着几株带泥的稻穗桑苗,还有一块边缘磨损的竹编蚕匾——那是来自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年轻匠人阮氏秋,筐底铺着的香蕉叶上,还留着几滴未干的水珠。

  “黎婆婆让我来的,”阮氏秋的汉语带着东南亚特有的轻柔语调,她掀开香蕉叶,露出里面发黄的桑苗,苗根还缠着湿软的淤泥,“今年湄公河的雨季比往年早了一个月,桑园全被洪水淹了,桑苗烂根死了一半;更糟的是,全三角洲最后会‘竹编蚕匾织锦’的黎婆婆,手得了风湿,再也编不动细竹篾,年轻人都去胡志明市的电子厂打工,没人学这门手艺,再这样下去,我们湄公河的稻桑文化就没了。”

  风澈接过那株稻穗桑苗,指尖触到黏腻的河泥——桑苗的茎秆上还沾着细小的稻壳,显然是从稻桑套种的田里刚挖出来的。他回头看向正在整理冰岛极光蓝纹暖织资料的阿琳,目光落在图谱里“东南亚稻桑”的空白页上:“上回从冰岛回来时说的湄公河,该动身了。”

  阿琳立刻翻出博物馆里仅存的湄公河资料——一张20世纪初的法国传教士拍的老照片:照片里的越南妇人坐在稻田边的竹棚下,手里编着竹篾蚕匾,匾里养着雪白的蚕宝宝,身后的桑苗种在水稻田埂上,背景是蜿蜒的湄公河支流。“资料里说,湄公河的‘稻桑套种’是把桑苗种在稻田埂上,桑叶喂蚕,蚕沙肥田,竹编蚕匾还能当挡雨棚;竹编蚕匾织锦是把桑丝织进竹篾里,又轻又耐用,以前渔民都用它当船帆,”她指着照片旁泛黄的批注,“十五年前还有八户人家会这手艺,现在只剩黎婆婆一家了。”

  守苗爷爷正给暖香桑苗浇着温润的蚕沙水,闻言放下水壶凑过来:“洪涝烂根、土壤黏重、高温高湿,是热带水乡桑蚕业的难题。不过湄公河的竹子多,能编防洪设施;水稻秸秆能改良土壤,预防烂根;还有那遍地的香茅,既能驱虫,又能当染料,说不定能救桑苗。”

  小石头已经蹲在地上,用炭笔在石板上画起了温室草图:“湄公河老发洪水,普通温室会被冲垮,得做‘竹编浮式温室’——用粗竹篾编框架,下面挂塑料浮筒,上面铺防水布,洪水来了能浮起来,还能通风,肯定能保住桑苗!”

  三日后,支援队再次启程。除了风澈、守苗爷爷、阿琳、小石头,这次多了两位熟悉东南亚农业的成员:一位是来自泰国的农学家颂猜,他专攻稻桑套种技术,带着水稻秸秆改良土壤的样本和竹编结构设计图;另一位是之前在冰岛合作过的荷兰农学家艾拉,她擅长洪涝地区的作物防护,这次特意带了防水布与浮筒的组合样品。众人乘坐“丝路号”商船,经南海,向着湄公河三角洲驶去。

  商船穿越暹罗湾时,阮氏秋给大家讲起了湄公河的桑蚕故事:“我们的稻桑套种是祖上传下来的,桑苗种在田埂上,夏天水稻长起来能给桑苗遮阴,秋天蚕沙埋进田里,来年水稻长得更壮。黎婆婆编的‘竹丝船帆锦’,又轻又防水,以前渔民出海都靠它,现在……”她摸了摸筐里的竹编蚕匾,“去年洪水大,桑苗死了,编锦的桑丝不够,连小竹篮都编不出来了。”

  颂猜拿着水稻秸秆样本,用手捏碎:“水稻秸秆烧成灰,和河泥混合,能让土壤疏松,预防桑苗烂根;还能当基肥,给桑苗提供养分——湄公河三角洲的稻田多,秸秆到处都是,不用花钱买。”

  艾拉则捧着阮氏秋带来的河泥样本,用PH试纸测试:“这泥碱性重,还黏,得加腐叶和蚕沙,中和碱性,改善透气性。我们可以在桑园周围挖排水沟,把多余的水排进湄公河,防止积水。”

  二十天后,“丝路号”终于停靠在湄公河三角洲的胡志明市港口。港口旁的稻田里,几个农人正忙着收割早稻,远处的竹屋在水雾里若隐若现。黎婆婆的孙子、十三岁的阿明,已经在港口等了三天,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短褂,手里攥着一张黎婆婆画的竹编图谱:“婆婆的手肿得握不住竹篾了,她说要是你们来了,就带你们去看稻桑田。”

  跟着阿明穿过一片水汪汪的稻田,众人终于见到了湄公河的稻桑园——那片位于稻田埂上的桑林,原本该是翠绿的叶片,如今却全是发黄的枝条,根部泡在发黑的积水里,轻轻一拔就断;旁边的竹棚下,几个竹编蚕匾歪歪扭扭地堆着,匾上的桑丝已经发黑;不远处的竹屋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用热水敷手,手指关节肿得像小萝卜,那就是黎婆婆。

  “你们……真的来了,”黎婆婆听到脚步声,慢慢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光,“去年洪水淹了半个月,桑苗全烂了,今年的早稻收得少,田埂都快塌了。阿明想去城里打工,说编竹匾赚不到钱,可这手艺……是我妈妈教我的啊。”她指了指墙上挂着的旧竹丝船帆锦,锦面上的稻穗图案已经褪色,但还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守苗爷爷立刻蹲在田埂上,用小刀切开一根桑苗的根部,里面已经发黑发臭:“是洪涝导致的根腐病,得先把烂苗拔掉,再用水稻秸秆灰改良土壤,搭浮式温室,才能让桑苗活。”

  颂猜则跟着阮氏秋去收集水稻秸秆:“要选刚收割的新鲜秸秆,烧成灰后肥力足。”他把秸秆堆在田埂上,点燃后烧成灰白色的灰烬,再和河泥、蚕沙混合:“按秸秆灰3份、河泥5份、蚕沙2份的比例混合,铺在田埂上,既能疏松土壤,又能预防烂根。”

  当晚,支援队在黎婆婆的竹屋旁召开会议,借着煤油灯的光,制定了“湄公河稻桑复兴计划”,分三步走:

  1. 培育抗涝稻桑苗:用湄公河本地稻穗桑苗与联盟的抗腐桑苗嫁接,用水稻秸秆灰改良土壤,搭建竹编浮式温室,抵御洪涝;

  2. 复活竹编蚕匾织锦技艺:阿琳和颂猜跟着黎婆婆学习传统竹编与织锦,将蓝丝与竹篾、桑丝结合,改良出“稻丝竹纹织”,用机器辅助竹篾加工,降低学习难度,吸引年轻人;

  3. 打通水乡贸易:艾拉联系东南亚的纺织市场与渔业合作社,将稻丝竹纹织推向户外与家居市场,同时在三角洲建“湄公河桑蚕交易中心”,展示稻桑套种与竹编技艺。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守苗爷爷就带着颂猜和当地农人钻进了稻桑田。他教大家挑选嫁接用的稻穗桑苗:“要选直径两厘米的健康枝条,上面得有三个饱满的芽点,这样嫁接后成活率高。”说着,他用嫁接刀在稻穗桑苗的茎秆上切出一个“十字”切口,将联盟带来的抗腐桑苗枝条削成对应的形状嵌进去,再用浸过香茅汁的麻布缠绕固定:“香茅汁能杀菌驱虫,比普通的杀菌剂更天然,还带着香味。”

  小石头则忙着搭建竹编浮式温室。他用粗竹篾编成长方形框架,框架下面每隔半米挂一个塑料浮筒:“浮筒能让温室浮在水上,洪水来了也冲不垮。”接着,他在框架上铺一层防水布,再铺一层细竹篾:“防水布能挡雨,细竹篾能通风,桑苗不会闷坏。”温室四周还装了可升降的竹编挡板:“水涨高了就把挡板升起来,防止桑苗被淹;水退了就降下来,方便浇水。”

  艾拉则跟着阿明去挖排水沟。她在稻桑田周围挖了一条宽一米、深一米五的排水沟,沟底铺一层粗竹篾:“竹篾能防止沟壁坍塌,还能过滤泥沙。”她还在排水沟里装了个小型抽水机:“积水多了就开抽水机,把水排进湄公河,再也不怕桑苗烂根了。”

  可没过几天,新的问题就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三角洲,湄公河水位暴涨,浮式温室虽然浮了起来,但竹篾框架被湍急的水流冲得有些变形,几株刚嫁接好的桑苗掉进了水里。当地农人急得直跺脚:“每年雨季都有暴雨,竹篾太脆,经不起水流冲,以前的竹棚都被冲垮过!”

  风澈看着变形的竹篾框架,突然想起阮氏秋说过湄公河的渔民会用藤条编渔网:“藤条比竹篾结实,还能弯曲,我们可以用藤条加固竹框架!”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去附近的山林里砍藤条,把藤条缠绕在竹框架的连接处,藤条的韧性很好,框架很快就恢复了形状;小石头还在框架四周装了防撞的竹编缓冲垫:“以后水流再急,缓冲垫也能挡住冲击,再也不怕框架变形了。”

  几天后,当守苗爷爷看到浮式温室里的桑苗抽出嫩绿的新芽时,终于松了口气:“你们看,这新芽的边缘带着淡淡的稻黄色,是稻穗桑苗和抗腐桑苗融合的迹象,以后长出的桑叶,不仅抗涝,还带着水稻的清香,蚕宝宝吃了肯定吐好丝。”

  与此同时,阿琳和颂猜也跟着黎婆婆学起了竹编蚕匾织锦。每天上午,黎婆婆都会坐在竹棚下,用热水敷完手后,手把手地教阿琳“竹篾编织法”:“竹编蚕匾要选三年生的毛竹,劈成三毫米厚的竹篾,先编出菱形格,再用桑丝穿在格眼里,织出稻穗图案——竹篾要削得光滑,不然会勾断桑丝。”

  颂猜则试着用机器辅助竹篾加工:“我们可以用机器把竹篾削成统一的厚度,再用砂纸打磨光滑,这样能节省一半的时间,年轻人也容易学。”他拿出带来的小型竹篾加工机,教阿琳调整机器:“你看,这样调整刀片的角度,就能削出三毫米厚的竹篾,比手工削得均匀。”

  可第一次织出来的竹编蚕匾织锦,却出了问题——桑丝太细,穿在竹篾眼里容易断,而且稻穗图案不够清晰。阿琳急得直皱眉:“怎么办?要是织不好,阿明肯定不愿意回来学。”

  黎婆婆看着断了的桑丝,突然说:“我们可以加一点蓝丝,再用香茅染色。蓝丝的韧性好,不容易断;香茅染的蓝丝带着淡绿色,和竹篾的颜色配在一起,稻穗图案会更清晰。”

  阿琳立刻跟着黎婆婆去采香茅,把新鲜的香茅叶放进大锅里,加入清水和少许盐,煮一个时辰,水就变成了淡绿色。她把蓝丝放进锅里,煮了半个时辰,蓝丝就变成了淡绿色,带着浓浓的香茅香。当她把染好的蓝丝穿在竹篾眼里,织出稻穗图案时,所有人都惊呆了——淡绿色的蓝丝在竹篾间穿梭,稻穗图案栩栩如生,还带着香茅的清香,比黎婆婆以前织的还好看。

  “这是……稻丝竹纹织!”阿明凑过来看,眼睛都亮了,“我要学!织成船帆锦,肯定能卖给渔民!”

  黎婆婆摸着织锦里的蓝丝,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看到竹编织锦变出新花样,这手艺,终于有传人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琳和颂猜跟着黎婆婆改良技艺:他们用蓝丝增强桑丝的韧性,让织锦更耐用;用香茅染出不同深浅的绿色,织出渐变的稻穗图案;还把湄公河的渔船、稻田、竹屋图案织进锦里,让织锦更有地域特色。当他们把第一块“稻丝竹纹织”拿到三角洲的集市上时,立刻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织锦多少钱?我要给渔船做个帆!”一位渔民举着越南盾喊道,“又轻又防水,比塑料布好用多了!”

  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家居设计师更是当场定下了两百块的订单:“我要把这种织锦做成窗帘和靠垫,肯定能在新加坡卖爆!”

  阿明看着被抢购的织锦,拉着黎婆婆的手说:“婆婆,我不去城里打工了,我要跟着您学竹编织锦,以后织很多很多稻丝竹纹织,让所有人都知道湄公河的手艺。”

  贸易和交易中心方面也传来了好消息。艾拉联系了越南、泰国、新加坡的纺织市场和渔业合作社,重启了“湄公河-暹罗湾-南海”的水乡丝绸贸易路线,还在三角洲的中心城镇建了“湄公河桑蚕交易中心”。交易中心的屋顶用竹篾和茅草搭建,墙壁上画着稻桑套种的场景和竹编织锦的图案,里面分为织锦区、稻桑产品区和技艺交流区。开业当天,来自东南亚各国的商人、设计师和农人齐聚一堂,湄公河的稻丝竹纹织、乌蒙山的蓝丝、冰岛的极光蓝纹暖织、诺曼底的蕾丝摆满了货架。

  “我们已经和泰国的渔业合作社签订了长期订单,”艾拉兴奋地对风澈说,“他们每月要五十块稻丝竹纹织,用来做渔船的帆和渔民的雨衣!”

  一个月后,湄公河的稻桑田迎来了丰收。守苗爷爷培育的“抗涝稻香桑苗”长得郁郁葱葱,桑叶肥厚,带着水稻的清香,蚕宝宝吃了桑叶,吐出的蚕丝既有稻穗桑丝的细腻,又有蓝丝的韧性,被称为“稻蓝丝”。用这种蚕丝织成的稻丝竹纹织,抗涝防水,还带着香茅的清香,很快就成了东南亚市场的抢手货。

  黎婆婆的风湿也好了很多,她决定举办一场“湄公河稻桑文化节”,邀请各国商人、设计师和农人参加。节日当天,三角洲的稻田里张灯结彩,到处挂满了稻丝竹纹织和桑蚕灯笼。黎婆婆带着阿明和十几个年轻学徒,在稻田边演示竹编与织锦;守苗爷爷和颂猜则展示抗涝稻香桑苗的培育技术;阿琳和艾拉合作,用稻蓝丝和竹篾织出了一幅巨型挂毯,上面绣着湄公河的渔船、稻田、竹屋和全球桑蚕贸易路线,边缘还缀着稻穗和香茅。

  风澈站在挂毯前,对着众人说道:“湄公河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在水乡泽国,传统技艺也能找到生存的土壤——只要我们愿意结合本地的稻、竹、香茅资源,愿意创新融合,就能让桑香飘向每一片稻田。接下来,联盟计划在湄公河三角洲建立‘东南亚稻桑基地’,让抗涝稻香桑苗和稻丝竹纹织走向东南亚的每一个水乡。”

  越南的农业部长走上前,递给风澈一枚用竹篾编织的桑蚕徽章,上面织着稻穗和竹纹的图案:“风澈先生,越南愿意加入全球丝路桑蚕联盟,成为东南亚地区的分会,我们会用最大的努力,让湄公河的桑香永不消散。”

  庆典的最后,所有人都来到稻桑田的浮式温室旁,种下了新的抗涝稻香桑苗。阿明和年轻学徒们小心翼翼地扶着桑苗,阿琳和颂猜在桑苗旁系上了稻丝竹纹织的丝带,小石头则在每棵桑苗旁装了个迷你水位传感器:“以后不管在哪里,都能通过联盟的数据库看到这些桑苗的水位情况,再也不怕洪涝了。”

  夕阳西下时,湄公河的水面泛着金黄色的光,洒在稻桑田的新苗上,也洒在远处的竹屋上。风澈望着远处驶来的新加坡家居设计师的货车,心里清楚,全球桑蚕的故事又多了一段新的篇章——从乌蒙山的紫纹蜜桑,到龟兹的胡杨蓝丝,从桑给巴尔的海蓝红纹,到玛雅的羽丝蓝纹,从诺曼底的蓝丝薰衣草蕾丝,从冰岛的极光蓝纹暖织,再到湄公河的稻丝竹纹织,每一缕丝线都连接着不同的文明,每一棵桑苗都扎根在不同的土地,而这些丝线和桑苗,终将织成一张覆盖全球的桑蚕网络,让天下桑香,永远流传。

  一个月后,支援队返回乌蒙山。阿琳把稻丝竹纹织的配方和织法存入了全球桑蚕技术数据库,守苗爷爷则在“全球桑林”里种下了第一株抗涝稻香桑苗。博物馆里,新的展柜已经备好,里面陈列着湄公河的稻丝竹纹织、抗涝稻香桑苗标本,还有黎婆婆送给联盟的那架传了四代的竹编织机。

  风澈站在博物馆的窗前,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桑林,想起了湄公河浮式温室上飘扬的联盟旗帜。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接下来,联盟还要去非洲的马达加斯加,探索那里的野生桑蚕资源;还要去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研究如何在湿热地区种桑;还要去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看看那里的传统桑蚕染织技艺……只要还有一片土地渴望桑香,联盟的脚步就不会停下。

  夜色渐深,博物馆里的展品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那幅“丝路同心锦”依旧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如今,上面又多了几处新的图案——湄公河的渔船、稻田、竹编浮式温室、稻丝竹纹织上的稻穗,它们与长城、克孜尔石窟、桑给巴尔的红树林、玛雅的金字塔、诺曼底的风车、冰岛的极光、威尼斯水城一起,构成了一幅更完整的全球桑蚕图景。而在这幅图景的边缘,那片留给马达加斯加的空白,正等待着新的丝线去填满。

  天下桑香,未完待续。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