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全球桑林”里,湄公河送来的抗涝稻香桑苗刚结出细小的桑果,全球桑蚕文化博物馆的木窗就被一阵裹着香草气息的风推开。门口站着个穿粗麻布短衫、赤着脚的少年,脚踝上系着串猴面包树种子串成的手链,手里捧着个用野生芭蕉叶缝的包裹——那是来自非洲马达加斯加的年轻使者拉扎纳,包裹里装着几株蜷曲的野生桑苗,还有一块边缘磨损、颜色斑驳的蜡染布,布面上模糊的猴面包树图案,像蒙着一层灰。
“拉沃卡奶奶让我来的,”拉扎纳的汉语带着东非口音的厚重,他小心翼翼地展开芭蕉叶,露出里面干枯的桑苗,苗尖还沾着点红色的泥土,“马达加斯加的旱季比往年长了三个月,南部的野生桑林全枯了;更糟的是,全岛最后会‘猴面蜡染织锦’的拉沃卡奶奶,眼睛快看不见了,手也抖得握不住蜡刀,年轻人都去种香草了,没人学这门手艺,再这样下去,我们的野生桑蚕文化就没了。”
风澈接过那株野生桑苗,指尖触到粗糙的枝干——桑苗的树皮上还留着几道细小的爪痕,拉扎纳说那是狐猴爬过的痕迹,“这是‘马岛野生桑’,只长在猴面包树旁,蚕吃了它的叶子,吐的丝带着淡淡的香草香。”风澈回头看向正在整理湄公河稻丝竹纹织资料的阿琳,目光落在图谱里“非洲野生桑蚕”那页空白处:“上回从湄公河回来时说的马达加斯加,该动身了。”
阿琳立刻翻出博物馆里仅存的马达加斯加资料——一张19世纪英国探险家拍的老照片:照片里的马达加斯加妇人坐在猴面包树下,手里握着铜制蜡刀,面前的木盆里泡着蓝染布,旁边的竹筐里装着雪白的野生蚕茧,背景是连绵的香草田。“资料里说,‘猴面蜡染织锦’是先在桑丝布上用蜡画出猴面包树、狐猴的图案,再用野生靛蓝染色,脱蜡后图案会泛着银白光泽,以前能卖到欧洲的王室,”她指着照片旁褪色的批注,“二十年前还有六户人家会这手艺,现在只剩拉沃卡奶奶一家了。”
守苗爷爷正给稻香桑苗浇着发酵的蚕沙水,闻言放下水壶凑过来:“干旱缺水、野生桑苗濒危、蜡染技艺断层,是马岛桑蚕业的死结。不过那里的猴面包树是宝,根系能扎十几米深吸水,树皮熬的汁能当蜡染的固色剂;还有遍地的香草,渣能当肥料,精油能改良蜡料,说不定能救桑苗。”
小石头已经蹲在地上,用炭笔在石板上画起了温室草图:“马岛的太阳能晒裂石头,普通温室保不住水,得做‘猴面包木储水温室’——用猴面包树干做支架,树干里挖空储水,屋顶铺可遮阳的香草秆,再装个雨水收集槽,肯定能让野生桑苗活!”
三日后,支援队再次启程。除了风澈、守苗爷爷、阿琳、小石头,这次多了两位熟悉非洲野生资源的成员:一位是来自南非的植物学家娜奥米,她专攻热带野生桑蚕研究,带着野生桑苗基因检测设备和除虫菊样本;另一位是之前在桑给巴尔合作过的波斯商人赛义德,他熟悉东非贸易路线,这次特意带了与欧洲香料商会的合作函。众人乘坐“丝路号”商船,经莫桑比克海峡,向着马达加斯加驶去。
商船航行在印度洋上时,拉扎纳给大家讲起了马岛的桑蚕故事:“我们的野生桑蚕是祖先发现的,它们躲在猴面包树的树洞里,吐的丝比普通蚕丝粗,和蜡染布缝在一起,能抵挡住南部的风沙。拉沃卡奶奶织的‘猴面锦’,晚上能映出淡淡的光,以前牧民游牧都靠它当帐篷,现在……”他捏了捏包裹里的蜡染布,“去年旱季长,桑丝不够,织的布薄得挡不住风,牧民都改用塑料布了。”
娜奥米拿着基因检测设备,对着拉扎纳带来的野生桑苗样本调试:“这桑苗的抗旱基因片段很活跃,但缺水时会休眠,得用猴面包树的根系嫁接,唤醒它的生长基因,再用香草渣当肥料,补充养分。”
赛义德则翻着欧洲香料商会的函件:“马达加斯加的香草是欧洲香水厂的宝贝,要是把蜡染布和香草结合,让布带着香草香,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我认识巴黎的香水商,他们早就想要带自然香气的织物了。”
二十五天后,“丝路号”终于停靠在马达加斯加南部的图利亚拉港口。港口旁的香草田里,几个农人正顶着烈日收割香草,远处的猴面包树像一个个巨大的剪影,立在枯黄的草原上。拉沃卡奶奶的孙女、十二岁的萨菲娜,已经在港口等了四天,她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蜡染背心,手里攥着一张拉沃卡奶奶画的蜡染图谱:“奶奶的眼睛越来越模糊,连蜡刀都拿不稳了,她说要是你们来了,就带你们去看野生桑林。”
跟着萨菲娜穿过一片干裂的草原,众人终于见到了马岛的野生桑林——那片围绕着猴面包树生长的桑丛,原本该是低矮粗壮的植株,如今却全是褐色的枯枝,叶片蜷成一团,贴在猴面包树的树干上;旁边的蜡染坊里,几个铜制蜡刀歪歪扭扭地放在石桌上,染缸里的靛蓝已经发黑;不远处的猴面包树洞里,一位头发像枯草一样的老妇人正用手摸索着蚕茧,手指上还沾着未洗去的蜡渍,那就是拉沃卡奶奶。
“你们……真的来了,”拉沃卡奶奶听到脚步声,慢慢抬起头,浑浊的眼睛对着声音的方向,“去年旱季特别长,桑林枯了,连狐猴都不来了。萨菲娜想去香草园打工,说织布赚的钱不如种香草多,可这手艺……是我妈妈传下来的啊。”她指了指树洞里挂着的旧猴面蜡染锦,锦面上的狐猴图案已经褪色,但还能看出当年的灵动。
守苗爷爷立刻蹲在桑丛旁,用小刀轻轻划开一根桑枝,里面的髓部已经干得像粉末:“是长期干旱导致的生长停滞,得先把枯枝剪掉,再用猴面包树的根系嫁接,储水温室跟上,才能让桑苗重新发芽。”
娜奥米则跟着拉扎纳去查看猴面包树:“这棵猴面包树有五十年树龄了,根系肯定能吸水。我们要在树干底部挖个小口,把野生桑苗的根系嫁接到猴面包树的侧根上,这样桑苗就能从猴面包树那里吸水。”她一边说,一边用探测器测量猴面包树的根系分布,“侧根在地下两米处,嫁接时要小心,别伤了主根。”
当晚,支援队在猴面包树旁的石屋里召开会议,借着月光和煤油灯的光,制定了“马达加斯加野生桑蚕复兴计划”,分三步走:
1. 培育抗旱野生桑苗:用马岛野生桑苗与猴面包树侧根嫁接,用香草渣改良土壤,搭建猴面包木储水温室,解决干旱问题;
2. 复活猴面蜡染织锦技艺:阿琳和娜奥米跟着拉沃卡奶奶学习传统蜡染,将蓝丝与野生桑丝结合,用香草精油改良蜡料,改良出“香草蓝纹蜡染锦”;
3. 重启野生桑蚕贸易:赛义德联系东非游牧部落与欧洲香水商会,将香草蓝纹蜡染锦推向户外与高端市场,在图利亚拉建“马岛桑蚕交易站”。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守苗爷爷就带着娜奥米和当地农人钻进了桑林。他教大家挑选嫁接用的野生桑苗:“要选直径一厘米半的健康枝条,上面得有一个饱满的芽点,这样嫁接后容易成活。”说着,他用嫁接刀在野生桑苗的根部切出一个“楔形”切口,将猴面包树的侧根削成对应的形状嵌进去,再用浸过猴面包树汁的麻布缠绕固定:“猴面包树汁能促进接口愈合,还能防止虫害,比普通的嫁接液好用。”
小石头则忙着搭建猴面包木储水温室。他用砍倒的枯猴面包树干做支架,树干中间挖空,做成储水槽:“每个储水槽能装两百升水,雨水收集槽收集的水会流进这里,干旱时就能浇桑苗。”接着,他在支架上铺一层香草秆编织的遮阳网:“香草秆能挡住正午的太阳,还能让桑苗吸收香草的香气。”温室四周还装了个小型滴灌系统,连接着储水槽:“每天早上滴灌一次,既能节水,又能让桑苗慢慢吸水。”
赛义德则跟着萨菲娜去收集香草渣:“要选榨过精油的香草渣,肥力足,还带着香味。”他把香草渣和羊粪、腐叶混合,铺在桑苗根部周围:“这样既能改良土壤,又能让桑苗长出的叶子带着香草香,蚕宝宝吃了吐的丝也会有香味。”
可没过几天,新的问题就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蝗灾袭击了南部草原,蝗虫像乌云一样飞过,刚发芽的桑苗叶子被啃得残缺不全。当地农人急得直跺脚:“每年旱季都有蝗灾,以前桑苗被啃了就再也长不出来了,只能看着它们枯死!”
风澈看着被啃过的桑苗,突然想起娜奥米带的除虫菊样本:“除虫菊的粉末能驱虫,马岛肯定有这种植物,我们可以用除虫菊粉撒在桑园里!”娜奥米立刻带着农人去草原上采除虫菊,把新鲜的除虫菊晒干后磨成粉,混合着香草精油撒在桑园里——除虫菊的气味能驱散蝗虫,香草精油的香气又能吸引蜜蜂传粉,没过多久,蝗虫就全飞走了。小石头还在桑园周围种上了一圈除虫菊:“以后蝗虫再来,闻到除虫菊的味道就不敢靠近了。”
几天后,当守苗爷爷看到温室里的桑苗抽出嫩绿的新芽时,终于松了口气:“你们看,这新芽的边缘带着淡淡的黄色,是野生桑苗和猴面包树融合的迹象,以后长出的桑叶,不仅抗旱,还带着香草的香气,蚕宝宝吃了肯定吐好丝。”
与此同时,阿琳和娜奥米也跟着拉沃卡奶奶学起了猴面蜡染织锦。每天上午,拉沃卡奶奶都会坐在猴面包树下,用热水敷完手后,手把手地教阿琳“蜡刀画法”:“蜡染要先把野生桑丝织成布,再用铜蜡刀蘸着融化的蜂蜡,在布上画出猴面包树和狐猴的图案——蜡要涂均匀,不然染色时会漏色,图案就不清晰了。”
娜奥米则试着改良蜡料。她把拉沃卡奶奶用的蜂蜡和香草精油按3:1的比例混合,放在铜锅里加热融化:“香草精油能让蜡更柔韧,不容易开裂,还能让蜡染布带着香草香,洗也不会掉。”她一边说,一边用改良后的蜡料在布上画图案:“你看,这样画出来的狐猴尾巴,线条更流畅,不会像以前那样断节。”
可第一次染出来的蜡染布,却出了问题——野生桑丝布太粗糙,染色时颜色不均匀,图案边缘还泛着白边。阿琳急得直皱眉:“怎么办?颜色这么不均,欧洲的商人肯定看不上。”
拉沃卡奶奶摸了摸染好的布,突然说:“我们可以加一点蓝丝,再用猴面包树汁固色。蓝丝的颜色均匀,和野生桑丝混在一起会更柔软;猴面包树汁能让颜色固定,图案边缘也不会泛白。”
阿琳立刻从包里拿出带来的蓝丝,和野生桑丝按1:2的比例混纺成布。她用改良后的蜡料在布上画出猴面包树和狐猴的图案,再放进用猴面包树汁调和的靛蓝染缸里浸泡。两天后,当她把布捞出来,放在火上烤化蜡层时,所有人都惊呆了——布面上的猴面包树泛着深绿色,狐猴的毛发是淡蓝色,还带着浓浓的香草香,在阳光下像撒了一层碎银,比拉沃卡奶奶以前织的还好看。
“这是……香草蓝纹蜡染锦!”萨菲娜凑过来看,眼睛都亮了,“我要学!织成帐篷,肯定能卖给游牧部落!”
拉沃卡奶奶摸着布上的图案,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看到蜡染织锦变出新花样,这手艺,终于有传人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琳和娜奥米跟着拉沃卡奶奶改良技艺:她们用蓝丝改善野生桑丝布的质感,让布更柔软;用香草精油和蜂蜡的不同比例,调出深浅不一的蜡料,画出渐变的图案;还把马岛的狐猴、变色龙、猴面包树图案都织进锦里,让织锦更有地域特色。当她们把第一块“香草蓝纹蜡染锦”拿到图利亚拉的集市上时,立刻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织锦多少钱?我要给游牧部落的人带二十块!”一位来自肯尼亚的商人举着先令喊道,“又防晒又香,比塑料布好用多了!”
一位来自巴黎的香水设计师更是当场定下了三百块的订单:“我们要把这种织锦做成香水包装和高端围巾,肯定能在欧洲卖爆!”
萨菲娜看着被抢购的织锦,拉着拉沃卡奶奶的手说:“奶奶,我不去香草园打工了,我要跟着您学蜡染织锦,以后织很多很多香草蓝纹蜡染锦,让所有人都知道马达加斯加的手艺。”
贸易和交易站方面也传来了好消息。赛义德联系了东非游牧部落联盟和欧洲香水商会,重启了“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欧洲”的野生桑蚕贸易路线,还在图利亚拉建了“马岛桑蚕交易站”。交易站的屋顶用猴面包木和香草秆搭建,墙壁上画着野生桑蚕的生活场景和蜡染图案,里面分为织锦区、野生桑蚕区和技艺交流区。开业当天,来自东非各国、欧洲的商人、设计师和游牧部落首领齐聚一堂,马岛的香草蓝纹蜡染锦、乌蒙山的蓝丝、冰岛的极光蓝纹暖织、湄公河的稻丝竹纹织摆满了货架。
“我们已经和巴黎的香水商会签订了长期订单,”赛义德兴奋地对风澈说,“他们每月要五十块香草蓝纹蜡染锦,用来做高端香水的礼盒包装,还要我们派匠人去巴黎教蜡染技艺!”
一个月后,马达加斯加的野生桑林迎来了复苏。守苗爷爷培育的“抗旱香草桑苗”长得郁郁葱葱,桑叶肥厚,带着香草的香气,野生蚕宝宝吃了桑叶,吐出的蚕丝既有野生桑丝的韧性,又有蓝丝的莹润,被称为“香草蓝丝”。用这种蚕丝织成的香草蓝纹蜡染锦,抗旱防晒,还带着持久的香草香,很快就成了东非和欧洲市场的抢手货。
拉沃卡奶奶的眼睛经过治疗,也能看清一些了。她决定举办一场“马达加斯加野生桑蚕节”,邀请各国商人、设计师和游牧部落首领参加。节日当天,南部草原上张灯结彩,到处挂满了香草蓝纹蜡染锦和桑蚕灯笼。拉沃卡奶奶带着萨菲娜和十几个年轻学徒,在猴面包树下演示蜡染和织锦;守苗爷爷和娜奥米则展示抗旱香草桑苗的培育技术;阿琳和赛义德合作,用香草蓝丝织出了一幅巨型挂毯,上面绣着马达加斯加的猴面包树、狐猴、香草田和全球桑蚕贸易路线,边缘还缀着猴面包树种子和香草荚。
风澈站在挂毯前,对着众人说道:“马达加斯加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在干旱的草原上,野生的桑蚕与传统的技艺也能绽放光彩——只要我们愿意守护野生资源,愿意用创新让传统技艺适应现代需求,就能让桑香飘向每一片草原。接下来,联盟计划在马达加斯加建立‘非洲野生桑蚕基地’,让抗旱香草桑苗和香草蓝纹蜡染锦走向非洲的每一个游牧部落。”
马达加斯加的***长走上前,递给风澈一枚用猴面包树种子雕刻的桑蚕徽章,上面刻着狐猴和蜡染图案:“风澈先生,马达加斯加愿意加入全球丝路桑蚕联盟,成为非洲地区的分会,我们会用最大的努力,让非洲的桑香永不消散。”
庆典的最后,所有人都来到野生桑林旁,种下了新的抗旱香草桑苗。萨菲娜和年轻学徒们小心翼翼地扶着桑苗,阿琳和娜奥米在桑苗旁系上了香草蓝纹蜡染锦的丝带,小石头则在每棵桑苗旁装了个迷你土壤湿度传感器:“以后不管在哪里,都能通过联盟的数据库看到这些桑苗的土壤湿度情况,再也不怕干旱了。”
夕阳西下时,马达加斯加的草原泛着金红色的光,洒在桑林里的新苗上,也洒在巨大的猴面包树上。风澈望着远处驶来的巴黎香水商会的货车,心里清楚,全球桑蚕的故事又多了一段新的篇章——从乌蒙山的紫纹蜜桑,到龟兹的胡杨蓝丝,从桑给巴尔的海蓝红纹,到玛雅的羽丝蓝纹,从诺曼底的蓝丝薰衣草蕾丝,从冰岛的极光蓝纹暖织,从湄公河的稻丝竹纹织,再到马达加斯加的香草蓝纹蜡染锦,每一缕丝线都连接着不同的文明,每一棵桑苗都扎根在不同的土地,而这些丝线和桑苗,终将织成一张覆盖全球的桑蚕网络,让天下桑香,永远流传。
一个月后,支援队返回乌蒙山。阿琳把香草蓝纹蜡染锦的配方和织法存入了全球桑蚕技术数据库,守苗爷爷则在“全球桑林”里种下了第一株抗旱香草桑苗。博物馆里,新的展柜已经备好,里面陈列着马达加斯加的香草蓝纹蜡染锦、抗旱香草桑苗标本,还有拉沃卡奶奶送给联盟的那套传了五代的铜制蜡刀。
风澈站在博物馆的窗前,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桑林,想起了马达加斯加猴面包树下飘扬的联盟旗帜。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接下来,联盟还要去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研究如何在湿热地区种桑;还要去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看看那里的传统桑蚕染织技艺;还要去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探索那里的干旱区桑蚕资源……只要还有一片土地渴望桑香,联盟的脚步就不会停下。
夜色渐深,博物馆里的展品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那幅“丝路同心锦”依旧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如今,上面又多了几处新的图案——马达加斯加的猴面包树、狐猴、香草田、香草蓝纹蜡染锦上的图案,它们与长城、克孜尔石窟、桑给巴尔的红树林、玛雅的金字塔、诺曼底的风车、冰岛的极光、湄公河的渔船、威尼斯水城一起,构成了一幅更完整的全球桑蚕图景。而在这幅图景的边缘,那片留给亚马逊雨林的空白,正等待着新的丝线去填满。
天下桑香,未完待续。
“拉沃卡奶奶让我来的,”拉扎纳的汉语带着东非口音的厚重,他小心翼翼地展开芭蕉叶,露出里面干枯的桑苗,苗尖还沾着点红色的泥土,“马达加斯加的旱季比往年长了三个月,南部的野生桑林全枯了;更糟的是,全岛最后会‘猴面蜡染织锦’的拉沃卡奶奶,眼睛快看不见了,手也抖得握不住蜡刀,年轻人都去种香草了,没人学这门手艺,再这样下去,我们的野生桑蚕文化就没了。”
风澈接过那株野生桑苗,指尖触到粗糙的枝干——桑苗的树皮上还留着几道细小的爪痕,拉扎纳说那是狐猴爬过的痕迹,“这是‘马岛野生桑’,只长在猴面包树旁,蚕吃了它的叶子,吐的丝带着淡淡的香草香。”风澈回头看向正在整理湄公河稻丝竹纹织资料的阿琳,目光落在图谱里“非洲野生桑蚕”那页空白处:“上回从湄公河回来时说的马达加斯加,该动身了。”
阿琳立刻翻出博物馆里仅存的马达加斯加资料——一张19世纪英国探险家拍的老照片:照片里的马达加斯加妇人坐在猴面包树下,手里握着铜制蜡刀,面前的木盆里泡着蓝染布,旁边的竹筐里装着雪白的野生蚕茧,背景是连绵的香草田。“资料里说,‘猴面蜡染织锦’是先在桑丝布上用蜡画出猴面包树、狐猴的图案,再用野生靛蓝染色,脱蜡后图案会泛着银白光泽,以前能卖到欧洲的王室,”她指着照片旁褪色的批注,“二十年前还有六户人家会这手艺,现在只剩拉沃卡奶奶一家了。”
守苗爷爷正给稻香桑苗浇着发酵的蚕沙水,闻言放下水壶凑过来:“干旱缺水、野生桑苗濒危、蜡染技艺断层,是马岛桑蚕业的死结。不过那里的猴面包树是宝,根系能扎十几米深吸水,树皮熬的汁能当蜡染的固色剂;还有遍地的香草,渣能当肥料,精油能改良蜡料,说不定能救桑苗。”
小石头已经蹲在地上,用炭笔在石板上画起了温室草图:“马岛的太阳能晒裂石头,普通温室保不住水,得做‘猴面包木储水温室’——用猴面包树干做支架,树干里挖空储水,屋顶铺可遮阳的香草秆,再装个雨水收集槽,肯定能让野生桑苗活!”
三日后,支援队再次启程。除了风澈、守苗爷爷、阿琳、小石头,这次多了两位熟悉非洲野生资源的成员:一位是来自南非的植物学家娜奥米,她专攻热带野生桑蚕研究,带着野生桑苗基因检测设备和除虫菊样本;另一位是之前在桑给巴尔合作过的波斯商人赛义德,他熟悉东非贸易路线,这次特意带了与欧洲香料商会的合作函。众人乘坐“丝路号”商船,经莫桑比克海峡,向着马达加斯加驶去。
商船航行在印度洋上时,拉扎纳给大家讲起了马岛的桑蚕故事:“我们的野生桑蚕是祖先发现的,它们躲在猴面包树的树洞里,吐的丝比普通蚕丝粗,和蜡染布缝在一起,能抵挡住南部的风沙。拉沃卡奶奶织的‘猴面锦’,晚上能映出淡淡的光,以前牧民游牧都靠它当帐篷,现在……”他捏了捏包裹里的蜡染布,“去年旱季长,桑丝不够,织的布薄得挡不住风,牧民都改用塑料布了。”
娜奥米拿着基因检测设备,对着拉扎纳带来的野生桑苗样本调试:“这桑苗的抗旱基因片段很活跃,但缺水时会休眠,得用猴面包树的根系嫁接,唤醒它的生长基因,再用香草渣当肥料,补充养分。”
赛义德则翻着欧洲香料商会的函件:“马达加斯加的香草是欧洲香水厂的宝贝,要是把蜡染布和香草结合,让布带着香草香,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我认识巴黎的香水商,他们早就想要带自然香气的织物了。”
二十五天后,“丝路号”终于停靠在马达加斯加南部的图利亚拉港口。港口旁的香草田里,几个农人正顶着烈日收割香草,远处的猴面包树像一个个巨大的剪影,立在枯黄的草原上。拉沃卡奶奶的孙女、十二岁的萨菲娜,已经在港口等了四天,她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蜡染背心,手里攥着一张拉沃卡奶奶画的蜡染图谱:“奶奶的眼睛越来越模糊,连蜡刀都拿不稳了,她说要是你们来了,就带你们去看野生桑林。”
跟着萨菲娜穿过一片干裂的草原,众人终于见到了马岛的野生桑林——那片围绕着猴面包树生长的桑丛,原本该是低矮粗壮的植株,如今却全是褐色的枯枝,叶片蜷成一团,贴在猴面包树的树干上;旁边的蜡染坊里,几个铜制蜡刀歪歪扭扭地放在石桌上,染缸里的靛蓝已经发黑;不远处的猴面包树洞里,一位头发像枯草一样的老妇人正用手摸索着蚕茧,手指上还沾着未洗去的蜡渍,那就是拉沃卡奶奶。
“你们……真的来了,”拉沃卡奶奶听到脚步声,慢慢抬起头,浑浊的眼睛对着声音的方向,“去年旱季特别长,桑林枯了,连狐猴都不来了。萨菲娜想去香草园打工,说织布赚的钱不如种香草多,可这手艺……是我妈妈传下来的啊。”她指了指树洞里挂着的旧猴面蜡染锦,锦面上的狐猴图案已经褪色,但还能看出当年的灵动。
守苗爷爷立刻蹲在桑丛旁,用小刀轻轻划开一根桑枝,里面的髓部已经干得像粉末:“是长期干旱导致的生长停滞,得先把枯枝剪掉,再用猴面包树的根系嫁接,储水温室跟上,才能让桑苗重新发芽。”
娜奥米则跟着拉扎纳去查看猴面包树:“这棵猴面包树有五十年树龄了,根系肯定能吸水。我们要在树干底部挖个小口,把野生桑苗的根系嫁接到猴面包树的侧根上,这样桑苗就能从猴面包树那里吸水。”她一边说,一边用探测器测量猴面包树的根系分布,“侧根在地下两米处,嫁接时要小心,别伤了主根。”
当晚,支援队在猴面包树旁的石屋里召开会议,借着月光和煤油灯的光,制定了“马达加斯加野生桑蚕复兴计划”,分三步走:
1. 培育抗旱野生桑苗:用马岛野生桑苗与猴面包树侧根嫁接,用香草渣改良土壤,搭建猴面包木储水温室,解决干旱问题;
2. 复活猴面蜡染织锦技艺:阿琳和娜奥米跟着拉沃卡奶奶学习传统蜡染,将蓝丝与野生桑丝结合,用香草精油改良蜡料,改良出“香草蓝纹蜡染锦”;
3. 重启野生桑蚕贸易:赛义德联系东非游牧部落与欧洲香水商会,将香草蓝纹蜡染锦推向户外与高端市场,在图利亚拉建“马岛桑蚕交易站”。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守苗爷爷就带着娜奥米和当地农人钻进了桑林。他教大家挑选嫁接用的野生桑苗:“要选直径一厘米半的健康枝条,上面得有一个饱满的芽点,这样嫁接后容易成活。”说着,他用嫁接刀在野生桑苗的根部切出一个“楔形”切口,将猴面包树的侧根削成对应的形状嵌进去,再用浸过猴面包树汁的麻布缠绕固定:“猴面包树汁能促进接口愈合,还能防止虫害,比普通的嫁接液好用。”
小石头则忙着搭建猴面包木储水温室。他用砍倒的枯猴面包树干做支架,树干中间挖空,做成储水槽:“每个储水槽能装两百升水,雨水收集槽收集的水会流进这里,干旱时就能浇桑苗。”接着,他在支架上铺一层香草秆编织的遮阳网:“香草秆能挡住正午的太阳,还能让桑苗吸收香草的香气。”温室四周还装了个小型滴灌系统,连接着储水槽:“每天早上滴灌一次,既能节水,又能让桑苗慢慢吸水。”
赛义德则跟着萨菲娜去收集香草渣:“要选榨过精油的香草渣,肥力足,还带着香味。”他把香草渣和羊粪、腐叶混合,铺在桑苗根部周围:“这样既能改良土壤,又能让桑苗长出的叶子带着香草香,蚕宝宝吃了吐的丝也会有香味。”
可没过几天,新的问题就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蝗灾袭击了南部草原,蝗虫像乌云一样飞过,刚发芽的桑苗叶子被啃得残缺不全。当地农人急得直跺脚:“每年旱季都有蝗灾,以前桑苗被啃了就再也长不出来了,只能看着它们枯死!”
风澈看着被啃过的桑苗,突然想起娜奥米带的除虫菊样本:“除虫菊的粉末能驱虫,马岛肯定有这种植物,我们可以用除虫菊粉撒在桑园里!”娜奥米立刻带着农人去草原上采除虫菊,把新鲜的除虫菊晒干后磨成粉,混合着香草精油撒在桑园里——除虫菊的气味能驱散蝗虫,香草精油的香气又能吸引蜜蜂传粉,没过多久,蝗虫就全飞走了。小石头还在桑园周围种上了一圈除虫菊:“以后蝗虫再来,闻到除虫菊的味道就不敢靠近了。”
几天后,当守苗爷爷看到温室里的桑苗抽出嫩绿的新芽时,终于松了口气:“你们看,这新芽的边缘带着淡淡的黄色,是野生桑苗和猴面包树融合的迹象,以后长出的桑叶,不仅抗旱,还带着香草的香气,蚕宝宝吃了肯定吐好丝。”
与此同时,阿琳和娜奥米也跟着拉沃卡奶奶学起了猴面蜡染织锦。每天上午,拉沃卡奶奶都会坐在猴面包树下,用热水敷完手后,手把手地教阿琳“蜡刀画法”:“蜡染要先把野生桑丝织成布,再用铜蜡刀蘸着融化的蜂蜡,在布上画出猴面包树和狐猴的图案——蜡要涂均匀,不然染色时会漏色,图案就不清晰了。”
娜奥米则试着改良蜡料。她把拉沃卡奶奶用的蜂蜡和香草精油按3:1的比例混合,放在铜锅里加热融化:“香草精油能让蜡更柔韧,不容易开裂,还能让蜡染布带着香草香,洗也不会掉。”她一边说,一边用改良后的蜡料在布上画图案:“你看,这样画出来的狐猴尾巴,线条更流畅,不会像以前那样断节。”
可第一次染出来的蜡染布,却出了问题——野生桑丝布太粗糙,染色时颜色不均匀,图案边缘还泛着白边。阿琳急得直皱眉:“怎么办?颜色这么不均,欧洲的商人肯定看不上。”
拉沃卡奶奶摸了摸染好的布,突然说:“我们可以加一点蓝丝,再用猴面包树汁固色。蓝丝的颜色均匀,和野生桑丝混在一起会更柔软;猴面包树汁能让颜色固定,图案边缘也不会泛白。”
阿琳立刻从包里拿出带来的蓝丝,和野生桑丝按1:2的比例混纺成布。她用改良后的蜡料在布上画出猴面包树和狐猴的图案,再放进用猴面包树汁调和的靛蓝染缸里浸泡。两天后,当她把布捞出来,放在火上烤化蜡层时,所有人都惊呆了——布面上的猴面包树泛着深绿色,狐猴的毛发是淡蓝色,还带着浓浓的香草香,在阳光下像撒了一层碎银,比拉沃卡奶奶以前织的还好看。
“这是……香草蓝纹蜡染锦!”萨菲娜凑过来看,眼睛都亮了,“我要学!织成帐篷,肯定能卖给游牧部落!”
拉沃卡奶奶摸着布上的图案,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看到蜡染织锦变出新花样,这手艺,终于有传人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琳和娜奥米跟着拉沃卡奶奶改良技艺:她们用蓝丝改善野生桑丝布的质感,让布更柔软;用香草精油和蜂蜡的不同比例,调出深浅不一的蜡料,画出渐变的图案;还把马岛的狐猴、变色龙、猴面包树图案都织进锦里,让织锦更有地域特色。当她们把第一块“香草蓝纹蜡染锦”拿到图利亚拉的集市上时,立刻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织锦多少钱?我要给游牧部落的人带二十块!”一位来自肯尼亚的商人举着先令喊道,“又防晒又香,比塑料布好用多了!”
一位来自巴黎的香水设计师更是当场定下了三百块的订单:“我们要把这种织锦做成香水包装和高端围巾,肯定能在欧洲卖爆!”
萨菲娜看着被抢购的织锦,拉着拉沃卡奶奶的手说:“奶奶,我不去香草园打工了,我要跟着您学蜡染织锦,以后织很多很多香草蓝纹蜡染锦,让所有人都知道马达加斯加的手艺。”
贸易和交易站方面也传来了好消息。赛义德联系了东非游牧部落联盟和欧洲香水商会,重启了“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欧洲”的野生桑蚕贸易路线,还在图利亚拉建了“马岛桑蚕交易站”。交易站的屋顶用猴面包木和香草秆搭建,墙壁上画着野生桑蚕的生活场景和蜡染图案,里面分为织锦区、野生桑蚕区和技艺交流区。开业当天,来自东非各国、欧洲的商人、设计师和游牧部落首领齐聚一堂,马岛的香草蓝纹蜡染锦、乌蒙山的蓝丝、冰岛的极光蓝纹暖织、湄公河的稻丝竹纹织摆满了货架。
“我们已经和巴黎的香水商会签订了长期订单,”赛义德兴奋地对风澈说,“他们每月要五十块香草蓝纹蜡染锦,用来做高端香水的礼盒包装,还要我们派匠人去巴黎教蜡染技艺!”
一个月后,马达加斯加的野生桑林迎来了复苏。守苗爷爷培育的“抗旱香草桑苗”长得郁郁葱葱,桑叶肥厚,带着香草的香气,野生蚕宝宝吃了桑叶,吐出的蚕丝既有野生桑丝的韧性,又有蓝丝的莹润,被称为“香草蓝丝”。用这种蚕丝织成的香草蓝纹蜡染锦,抗旱防晒,还带着持久的香草香,很快就成了东非和欧洲市场的抢手货。
拉沃卡奶奶的眼睛经过治疗,也能看清一些了。她决定举办一场“马达加斯加野生桑蚕节”,邀请各国商人、设计师和游牧部落首领参加。节日当天,南部草原上张灯结彩,到处挂满了香草蓝纹蜡染锦和桑蚕灯笼。拉沃卡奶奶带着萨菲娜和十几个年轻学徒,在猴面包树下演示蜡染和织锦;守苗爷爷和娜奥米则展示抗旱香草桑苗的培育技术;阿琳和赛义德合作,用香草蓝丝织出了一幅巨型挂毯,上面绣着马达加斯加的猴面包树、狐猴、香草田和全球桑蚕贸易路线,边缘还缀着猴面包树种子和香草荚。
风澈站在挂毯前,对着众人说道:“马达加斯加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在干旱的草原上,野生的桑蚕与传统的技艺也能绽放光彩——只要我们愿意守护野生资源,愿意用创新让传统技艺适应现代需求,就能让桑香飘向每一片草原。接下来,联盟计划在马达加斯加建立‘非洲野生桑蚕基地’,让抗旱香草桑苗和香草蓝纹蜡染锦走向非洲的每一个游牧部落。”
马达加斯加的***长走上前,递给风澈一枚用猴面包树种子雕刻的桑蚕徽章,上面刻着狐猴和蜡染图案:“风澈先生,马达加斯加愿意加入全球丝路桑蚕联盟,成为非洲地区的分会,我们会用最大的努力,让非洲的桑香永不消散。”
庆典的最后,所有人都来到野生桑林旁,种下了新的抗旱香草桑苗。萨菲娜和年轻学徒们小心翼翼地扶着桑苗,阿琳和娜奥米在桑苗旁系上了香草蓝纹蜡染锦的丝带,小石头则在每棵桑苗旁装了个迷你土壤湿度传感器:“以后不管在哪里,都能通过联盟的数据库看到这些桑苗的土壤湿度情况,再也不怕干旱了。”
夕阳西下时,马达加斯加的草原泛着金红色的光,洒在桑林里的新苗上,也洒在巨大的猴面包树上。风澈望着远处驶来的巴黎香水商会的货车,心里清楚,全球桑蚕的故事又多了一段新的篇章——从乌蒙山的紫纹蜜桑,到龟兹的胡杨蓝丝,从桑给巴尔的海蓝红纹,到玛雅的羽丝蓝纹,从诺曼底的蓝丝薰衣草蕾丝,从冰岛的极光蓝纹暖织,从湄公河的稻丝竹纹织,再到马达加斯加的香草蓝纹蜡染锦,每一缕丝线都连接着不同的文明,每一棵桑苗都扎根在不同的土地,而这些丝线和桑苗,终将织成一张覆盖全球的桑蚕网络,让天下桑香,永远流传。
一个月后,支援队返回乌蒙山。阿琳把香草蓝纹蜡染锦的配方和织法存入了全球桑蚕技术数据库,守苗爷爷则在“全球桑林”里种下了第一株抗旱香草桑苗。博物馆里,新的展柜已经备好,里面陈列着马达加斯加的香草蓝纹蜡染锦、抗旱香草桑苗标本,还有拉沃卡奶奶送给联盟的那套传了五代的铜制蜡刀。
风澈站在博物馆的窗前,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桑林,想起了马达加斯加猴面包树下飘扬的联盟旗帜。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接下来,联盟还要去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研究如何在湿热地区种桑;还要去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看看那里的传统桑蚕染织技艺;还要去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探索那里的干旱区桑蚕资源……只要还有一片土地渴望桑香,联盟的脚步就不会停下。
夜色渐深,博物馆里的展品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那幅“丝路同心锦”依旧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如今,上面又多了几处新的图案——马达加斯加的猴面包树、狐猴、香草田、香草蓝纹蜡染锦上的图案,它们与长城、克孜尔石窟、桑给巴尔的红树林、玛雅的金字塔、诺曼底的风车、冰岛的极光、湄公河的渔船、威尼斯水城一起,构成了一幅更完整的全球桑蚕图景。而在这幅图景的边缘,那片留给亚马逊雨林的空白,正等待着新的丝线去填满。
天下桑香,未完待续。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