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全球桑林”里,马达加斯加送来的抗旱香草桑苗刚抽出带着香草香的新叶,全球桑蚕文化博物馆的雕花木门就被一阵裹着潮湿水汽的风推开。门口站着个穿靛蓝亚麻裙、赤着脚的姑娘,脚踝上系着串用巴西莓籽串成的手链,手里捧着个用大棕榈叶缝的包裹——那是来自南美洲亚马逊雨林卡雅布部落的使者卡娅,包裹里装着几株泛着霉斑的野生桑苗,还有一块边缘残破的羽毛织锦,锦面上的金刚鹦鹉图案已经褪色,像被雨水泡过的画。
“塔比拉奶奶让我来的,”卡娅的汉语带着南美土著特有的清亮语调,她小心翼翼地展开棕榈叶,露出里面黏着湿泥的桑苗,苗叶上的霉斑像淡绿色的斑点,“亚马逊的雨季比往年长了四十天,桑园全被雨水泡了,桑苗得了‘霉腐病’,叶子一摸就碎;更糟的是,全部落最后会‘雨林羽丝织’的塔比拉奶奶,手指得了关节炎,再也捻不动细桑丝,年轻人都去里约热内卢的工厂做服装了,没人学这门手艺,再这样下去,我们卡雅布的桑蚕文化就没了。”
风澈接过那株野生桑苗,指尖触到黏腻的雨林腐殖土——桑苗的茎秆上还缠着几根细小的藤蔓,卡娅说那是雨林里的“绞杀藤”,“这是‘巴西野生桑’,只长在橡胶树旁,蚕吃了它的叶子,吐的丝带着淡淡的巴西莓香。”风澈回头看向正在整理马达加斯加香草蓝纹蜡染锦资料的阿琳,目光落在图谱里“南美雨林桑蚕”那页空白处:“上回从马达加斯加回来时说的亚马逊,该动身了。”
阿琳立刻翻出博物馆里仅存的亚马逊资料——一张20世纪初巴西探险家拍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卡雅布妇人坐在橡胶树下,手里捻着桑丝与金刚鹦鹉羽毛,面前的木架上挂着色彩鲜艳的羽丝织,旁边的陶缸里泡着巴西莓染液,背景是密不透风的雨林和蜿蜒的内格罗河。“资料里说,‘雨林羽丝织’是把桑丝和金刚鹦鹉羽毛按3:1的比例混纺,再用巴西莓染出紫红色,图案是雨林里的美洲豹、巨嘴鸟,以前能卖到欧洲的贵族府邸,”她指着照片旁泛黄的批注,“十五年前还有七户人家会这手艺,现在只剩塔比拉奶奶一家了。”
守苗爷爷正给香草桑苗浇着温润的蚕沙水,闻言放下水壶凑过来:“湿热霉变、绞杀藤缠绕、病虫害多,是雨林桑蚕业的死结。不过亚马逊的橡胶树是宝,汁液能防水防霉变,树皮还能做温室的防腐材料;还有那遍地的印加果,油能驱虫,果肉能当肥料,说不定能救桑苗。”
小石头已经蹲在地上,用炭笔在石板上画起了温室草图:“亚马逊的暴雨能冲垮石头房,普通温室根本不行,得做‘橡胶涂层棕榈温室’——用棕榈木做支架,刷上橡胶树汁液防水,屋顶铺可折叠的香蕉叶,再装个雨水导流槽,肯定能让桑苗活!”
三日后,支援队再次启程。除了风澈、守苗爷爷、阿琳、小石头,这次多了两位熟悉雨林生态的成员:一位是来自巴西的植物学家迭戈,他专攻亚马逊雨林病虫害防治,带着雨林真菌检测仪和印加果油样本;另一位是之前在诺曼底合作过的威尼斯织匠卢卡,他擅长将传统织法与现代元素融合,这次特意带了欧洲最新的羽毛固定技艺资料。众人乘坐“丝路号”商船,经大西洋,穿过赤道,向着亚马逊雨林的内格罗河港口驶去。
商船航行在赤道附近时,卡娅给大家讲起了雨林的桑蚕故事:“我们的野生桑苗长在橡胶树林里,祖先发现橡胶树能挡住暴雨,桑苗就不会被泡坏。塔比拉奶奶织的‘金刚鹦鹉锦’,阳光照在上面会泛出彩虹光,以前部落里的姑娘出嫁,都要请奶奶织一块当嫁妆,现在……”她捏了捏包裹里的羽毛织锦,“去年雨季长,桑丝霉了,织的锦薄得像纸,年轻人都嫌不结实,宁愿买工厂的化纤布。”
迭戈拿着真菌检测仪,对着卡娅带来的桑苗样本调试:“这桑苗感染的是‘桑疫霉’,湿热环境下繁殖特别快,得用印加果油混合石灰水涂抹,再用橡胶树汁液做防腐处理,才能阻止霉变。”
卢卡则翻着羽毛固定技艺资料:“欧洲现在用蜂蜡混合树脂固定羽毛,能让羽毛在织锦上保持十年不脱落。要是把这技术和雨林羽丝织结合,再加入乌蒙山的蓝丝,肯定能让织锦更耐用。”
三十天后,“丝路号”终于停靠在内格罗河沿岸的巴西玛瑙斯港口。港口旁的雨林边缘,几个土著正划着独木舟运送橡胶,远处的橡胶树像绿色的巨人,立在茂密的植被中。塔比拉奶奶的孙子、十四岁的马库斯,已经在港口等了五天,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棉布T恤,手里攥着一张塔比拉奶奶画的羽丝织图谱:“奶奶的手指肿得握不住桑丝了,她说要是你们来了,就带你们去橡胶林里的桑园。”
跟着马库斯乘独木舟沿内格罗河逆流而上,两岸的雨林越来越茂密,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腐叶香和橡胶树的气息。三个时辰后,众人终于见到了卡雅布部落的桑园——那片围绕着橡胶树生长的桑丛,原本该是翠绿的叶片,如今却全是带着霉斑的黄叶,轻轻一碰就碎,地上的腐殖土积了半尺厚,踩上去能渗出泥水;旁边的茅草屋里,几个陶制染缸歪歪扭扭地堆着,缸里的巴西莓染液已经发臭;不远处的橡胶树下,一位头发像银丝一样的老妇人正用热水敷手,手指关节肿得像小土豆,那就是塔比拉奶奶。
“你们……真的来了,”塔比拉奶奶听到独木舟的声音,慢慢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光,“去年雨季淹了两个月,桑苗全霉了,今年的橡胶也卖得不好,部落里的年轻人都走了。马库斯想去城里学修车,说织锦赚的钱不够买新独木舟,可这手艺……是我妈妈教我的啊。”她指了指茅草屋墙上挂着的旧金刚鹦鹉锦,锦面上的金刚鹦鹉羽毛已经脱落了好几根,但还能看出当年的绚烂。
守苗爷爷立刻蹲在桑丛旁,用小刀切开一根桑苗的茎秆,里面已经变成褐色,还渗出黏腻的汁液:“是桑疫霉导致的茎腐病,得先把病苗拔掉,再用印加果油和石灰水混合液消毒土壤,搭橡胶涂层温室,才能让桑苗重新发芽。”
迭戈则跟着卡娅去采集印加果:“要选成熟的印加果,榨出的油驱虫效果最好。”他把印加果放在石臼里捣烂,榨出淡黄色的油,再和石灰水按1:2的比例混合:“这混合液既能杀死土壤里的疫霉,又能防止绞杀藤缠绕桑苗,比普通的杀菌剂更天然。”
当晚,支援队在茅草屋旁的橡胶树下召开会议,借着萤火虫的微光和煤油灯的光,制定了“亚马逊雨林桑蚕复兴计划”,分三步走:
1. 培育抗霉桑苗:用巴西野生桑苗与橡胶树侧枝嫁接,利用橡胶树汁液的防水性,搭配印加果油驱虫,搭建橡胶涂层棕榈温室;
2. 复活雨林羽丝织技艺:阿琳和卢卡跟着塔比拉奶奶学习传统羽丝织,将蓝丝与野生桑丝、金刚鹦鹉羽毛结合,用蜂蜡树脂固定羽毛,改良出“莓蓝羽丝织”;
3. 重启雨林桑蚕贸易:迭戈联系巴西生态旅游公司与欧洲高端家居商会,将莓蓝羽丝织推向生态旅游与高端市场,在玛瑙斯建“亚马逊桑蚕交易站”。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守苗爷爷就带着迭戈和部落族人钻进了桑园。他教大家挑选嫁接用的野生桑苗:“要选直径两厘米的健康枝条,上面得有两个饱满的芽点,这样嫁接后成活率高。”说着,他用嫁接刀在野生桑苗的根部切出一个“舌形”切口,将橡胶树的侧枝削成对应的形状,像扣锁一样扣在一起,再用浸过橡胶树汁液的麻布缠绕固定:“橡胶树汁液能形成防水膜,防止雨水渗入接口,还能抵御疫霉,比普通的嫁接带好用。”
小石头则忙着搭建橡胶涂层棕榈温室。他用砍倒的枯棕榈木做支架,支架表面刷上三层橡胶树汁液:“每层汁液要晾一天,这样能形成厚厚的防水层,暴雨也冲不坏。”接着,他在支架上铺一层可折叠的香蕉叶遮阳网:“正午的太阳太毒,香蕉叶能挡住强光,还能让桑苗吸收雨林的湿气。”温室四周还挖了一圈排水沟,沟底铺着橡胶树皮:“橡胶树皮能防止沟壁坍塌,还能过滤雨水里的疫霉孢子。”
阿琳则跟着塔比拉奶奶去采集金刚鹦鹉羽毛——部落里的金刚鹦鹉是人工饲养的,羽毛每年会自然脱落。塔比拉奶奶教阿琳挑选羽毛:“要选翅膀上的彩色羽毛,颜色鲜艳,织在锦面上会泛光。”她还教阿琳捻桑丝:“野生桑丝粗,要捻成三股,这样才结实,和羽毛混纺时不会断。”
可没过几天,新的问题就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引发了小型山洪,洪水冲垮了温室旁的排水沟,雨水灌进温室,刚嫁接好的桑苗又被泡了,部分桑苗的根部开始出现霉斑。部落族人急得直跺脚:“每年雨季都有山洪,以前桑苗被泡了就只能等着枯死,根本没办法!”
风澈看着被冲垮的排水沟,突然想起迭戈说过亚马逊的“气生根”植物(比如龟背竹)根系发达,能固土:“我们可以用龟背竹的气生根编织成防洪网,挡在排水沟旁,再用橡胶树的树干加固!”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去雨林里采集龟背竹的气生根,编织成厚厚的防洪网,固定在排水沟两侧;小石头还用橡胶树干搭建了防洪堤,堤上覆盖着橡胶涂层:“以后再发山洪,防洪网能挡住泥沙,防洪堤能挡住洪水,再也不怕雨水灌进温室了。”
几天后,当守苗爷爷看到温室里的桑苗抽出嫩绿的新芽时,终于松了口气:“你们看,这新芽的边缘带着淡淡的蓝色,是野生桑苗和橡胶树融合的迹象,以后长出的桑叶,不仅抗霉,还带着巴西莓的清香,蚕宝宝吃了肯定吐好丝。”
与此同时,阿琳和卢卡也跟着塔比拉奶奶学起了雨林羽丝织。每天上午,塔比拉奶奶都会坐在橡胶树下,用热水敷完手后,手把手地教阿琳“羽毛混纺法”:“羽丝织要先把野生桑丝捻成粗线,再把金刚鹦鹉羽毛的羽轴剪掉,只留羽片,和桑丝按1:3的比例混纺,织的时候要顺着羽毛的方向,这样阳光照在上面才会泛光。”
卢卡则试着用欧洲的羽毛固定技术改良织法。他把蜂蜡和树脂按2:1的比例混合,加热融化后,涂在羽毛的根部:“这样羽毛就能牢牢粘在桑丝上,洗的时候也不会脱落。”他还教阿琳把蓝丝和野生桑丝混纺:“蓝丝的韧性好,能让织锦更耐用,和金刚鹦鹉的彩色羽毛配在一起,颜色会更鲜艳。”
可第一次织出来的羽丝织,却出了问题——巴西莓染液的颜色太浅,织锦的图案不够清晰,而且蓝丝和野生桑丝的张力不一样,织的时候线总断。阿琳急得直皱眉:“怎么办?要是织不好,马库斯肯定不愿意回来学。”
塔比拉奶奶摸了摸染好的丝线,突然说:“我们可以用雨林里的‘红木树皮’和巴西莓一起染色,颜色会更深;再用印加果油涂在丝线上,增加丝线的韧性,就不会断了。”
阿琳立刻跟着塔比拉奶奶去雨林里剥红木树皮,把红木树皮和巴西莓一起放进陶缸里,加入雨水和少许盐,煮两个时辰,染液就变成了深紫红色。她把蓝丝和野生桑丝混纺的线放进染缸,煮了一个时辰,线就变成了深紫红色,带着浓浓的巴西莓香;染好后,她又在丝线上涂了一层印加果油:“这样丝线又韧又亮,织的时候肯定不会断。”
当她把染好的线放进织机,随着织梭来回穿梭,一幅新的羽丝织渐渐成型——底色是深紫红色,上面织着金刚鹦鹉和美洲豹的图案,金刚鹦鹉的羽毛用蓝丝勾勒,泛着淡淡的蓝光;美洲豹的花纹用野生桑丝织成,带着巴西莓的香气;边缘还织着橡胶树和巨嘴鸟的图案,栩栩如生。
“这是……莓蓝羽丝织!”马库斯凑过来看,眼睛都亮了,“我要学!织成锦送给部落的人,肯定比城里的化纤布好看!”
塔比拉奶奶摸着织锦上的金刚鹦鹉,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看到羽丝织变出新花样,这手艺,终于有传人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琳和卢卡跟着塔比拉奶奶改良技艺:他们用红木树皮和巴西莓混合染色,让织锦颜色更持久;用蜂蜡树脂固定羽毛,让织锦更耐用;还把雨林里的树懒、巨嘴鸟、橡胶树图案都织进锦里,让织锦更有地域特色。当他们把第一块“莓蓝羽丝织”拿到玛瑙斯的集市上时,立刻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织锦多少钱?我要给生态旅游的游客当纪念品!”一位来自巴西的旅游公司老板举着雷亚尔喊道,“又好看又有雨林特色,游客肯定喜欢!”
一位来自意大利的高端家居设计师更是当场定下了三百块的订单:“我们要把这种织锦做成窗帘和靠垫,放在米兰的家居展上,肯定能引起轰动!”
马库斯看着被抢购的织锦,拉着塔比拉奶奶的手说:“奶奶,我不去城里学修车了,我要跟着您学羽丝织,以后织很多很多莓蓝羽丝织,让所有人都知道卡雅布部落的手艺。”
贸易和交易站方面也传来了好消息。迭戈联系了巴西的生态旅游联盟和欧洲的高端家居商会,重启了“亚马逊-巴西利亚-欧洲”的雨林桑蚕贸易路线,还在玛瑙斯建了“亚马逊桑蚕交易站”。交易站的屋顶用棕榈木和橡胶涂层搭建,墙壁上画着雨林桑蚕的生活场景和羽丝织的图案,里面分为织锦区、野生桑蚕区和技艺交流区。开业当天,来自巴西、秘鲁、哥伦比亚、欧洲的商人、设计师和部落首领齐聚一堂,亚马逊的莓蓝羽丝织、乌蒙山的蓝丝、冰岛的极光蓝纹暖织、湄公河的稻丝竹纹织摆满了货架。
“我们已经和米兰的家居商会签订了长期订单,”迭戈兴奋地对风澈说,“他们每月要五十块莓蓝羽丝织,用来做高端家居饰品,还要我们派匠人去米兰教羽丝织技艺!”
一个月后,亚马逊的桑园迎来了丰收。守苗爷爷培育的“抗霉橡胶桑苗”长得郁郁葱葱,桑叶肥厚,带着巴西莓的清香,蚕宝宝吃了桑叶,吐出的蚕丝既有野生桑丝的韧性,又有蓝丝的莹润,被称为“莓蓝丝”。用这种蚕丝织成的莓蓝羽丝织,抗霉防水,还带着持久的巴西莓香,很快就成了巴西生态旅游和欧洲高端市场的抢手货。
塔比拉奶奶的关节炎也好了很多,她决定举办一场“亚马逊雨林桑蚕节”,邀请各国商人、设计师和部落首领参加。节日当天,卡雅布部落的橡胶林里张灯结彩,到处挂满了莓蓝羽丝织和桑蚕灯笼。塔比拉奶奶带着马库斯和十几个年轻学徒,在橡胶树下演示羽丝织和染色;守苗爷爷和迭戈则展示抗霉橡胶桑苗的培育技术;阿琳和卢卡合作,用莓蓝丝和金刚鹦鹉羽毛织出了一幅巨型挂毯,上面绣着亚马逊的橡胶树、金刚鹦鹉、内格罗河和全球桑蚕贸易路线,边缘还缀着巴西莓籽和印加果。
风澈站在挂毯前,对着众人说道:“亚马逊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在最湿热、最复杂的雨林里,传统技艺也能找到生存的土壤——只要我们愿意尊重雨林的生态,愿意用创新让传统与现代融合,就能让桑香飘向每一片雨林。接下来,联盟计划在亚马逊建立‘南美雨林桑蚕基地’,让抗霉橡胶桑苗和莓蓝羽丝织走向南美的每一个土著部落。”
巴西的印第安事务部长走上前,递给风澈一枚用红木雕刻的桑蚕徽章,上面刻着金刚鹦鹉和橡胶树的图案:“风澈先生,巴西愿意代表南美土著部落加入全球丝路桑蚕联盟,成为南美地区的分会,我们会用最大的努力,让南美的桑香永不消散。”
庆典的最后,所有人都来到橡胶林旁的桑园,种下了新的抗霉橡胶桑苗。马库斯和年轻学徒们小心翼翼地扶着桑苗,阿琳和卢卡在桑苗旁系上了莓蓝羽丝织的丝带,小石头则在每棵桑苗旁装了个迷你湿度传感器:“以后不管在哪里,都能通过联盟的数据库看到这些桑苗的土壤湿度和霉菌情况,再也不怕霉变和山洪了。”
夕阳西下时,亚马逊雨林的晚霞泛着橙红色的光,洒在桑园里的新苗上,也洒在橡胶树的巨大树冠上。风澈望着远处驶来的米兰家居商会的货车,心里清楚,全球桑蚕的故事又多了一段新的篇章——从乌蒙山的紫纹蜜桑,到龟兹的胡杨蓝丝,从桑给巴尔的海蓝红纹,到玛雅的羽丝蓝纹,从诺曼底的蓝丝薰衣草蕾丝,从冰岛的极光蓝纹暖织,从湄公河的稻丝竹纹织,从马达加斯加的香草蓝纹蜡染锦,再到亚马逊的莓蓝羽丝织,每一缕丝线都连接着不同的文明,每一棵桑苗都扎根在不同的土地,而这些丝线和桑苗,终将织成一张覆盖全球的桑蚕网络,让天下桑香,永远流传。
一个月后,支援队返回乌蒙山。阿琳把莓蓝羽丝织的配方和织法存入了全球桑蚕技术数据库,守苗爷爷则在“全球桑林”里种下了第一株抗霉橡胶桑苗。博物馆里,新的展柜已经备好,里面陈列着亚马逊的莓蓝羽丝织、抗霉橡胶桑苗标本,还有塔比拉奶奶送给联盟的那套传了五代的陶制染缸。
风澈站在博物馆的窗前,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桑林,想起了亚马逊橡胶树下飘扬的联盟旗帜。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接下来,联盟还要去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看看那里的传统桑蚕染织技艺;还要去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探索那里的干旱区桑蚕资源;还要去北极的格陵兰岛,研究如何在极地冰原边缘种桑……只要还有一片土地渴望桑香,联盟的脚步就不会停下。
夜色渐深,博物馆里的展品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那幅“丝路同心锦”依旧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如今,上面又多了几处新的图案——亚马逊的橡胶树、金刚鹦鹉、内格罗河、莓蓝羽丝织上的美洲豹,它们与长城、克孜尔石窟、桑给巴尔的红树林、玛雅的金字塔、诺曼底的风车、冰岛的极光、湄公河的渔船、马达加斯加的猴面包树、威尼斯水城一起,构成了一幅几乎完整的全球桑蚕图景。而在这幅图景的边缘,那片留给巴尔干半岛的空白,正等待着新的丝线去填满。
天下桑香,未完待续。
“塔比拉奶奶让我来的,”卡娅的汉语带着南美土著特有的清亮语调,她小心翼翼地展开棕榈叶,露出里面黏着湿泥的桑苗,苗叶上的霉斑像淡绿色的斑点,“亚马逊的雨季比往年长了四十天,桑园全被雨水泡了,桑苗得了‘霉腐病’,叶子一摸就碎;更糟的是,全部落最后会‘雨林羽丝织’的塔比拉奶奶,手指得了关节炎,再也捻不动细桑丝,年轻人都去里约热内卢的工厂做服装了,没人学这门手艺,再这样下去,我们卡雅布的桑蚕文化就没了。”
风澈接过那株野生桑苗,指尖触到黏腻的雨林腐殖土——桑苗的茎秆上还缠着几根细小的藤蔓,卡娅说那是雨林里的“绞杀藤”,“这是‘巴西野生桑’,只长在橡胶树旁,蚕吃了它的叶子,吐的丝带着淡淡的巴西莓香。”风澈回头看向正在整理马达加斯加香草蓝纹蜡染锦资料的阿琳,目光落在图谱里“南美雨林桑蚕”那页空白处:“上回从马达加斯加回来时说的亚马逊,该动身了。”
阿琳立刻翻出博物馆里仅存的亚马逊资料——一张20世纪初巴西探险家拍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卡雅布妇人坐在橡胶树下,手里捻着桑丝与金刚鹦鹉羽毛,面前的木架上挂着色彩鲜艳的羽丝织,旁边的陶缸里泡着巴西莓染液,背景是密不透风的雨林和蜿蜒的内格罗河。“资料里说,‘雨林羽丝织’是把桑丝和金刚鹦鹉羽毛按3:1的比例混纺,再用巴西莓染出紫红色,图案是雨林里的美洲豹、巨嘴鸟,以前能卖到欧洲的贵族府邸,”她指着照片旁泛黄的批注,“十五年前还有七户人家会这手艺,现在只剩塔比拉奶奶一家了。”
守苗爷爷正给香草桑苗浇着温润的蚕沙水,闻言放下水壶凑过来:“湿热霉变、绞杀藤缠绕、病虫害多,是雨林桑蚕业的死结。不过亚马逊的橡胶树是宝,汁液能防水防霉变,树皮还能做温室的防腐材料;还有那遍地的印加果,油能驱虫,果肉能当肥料,说不定能救桑苗。”
小石头已经蹲在地上,用炭笔在石板上画起了温室草图:“亚马逊的暴雨能冲垮石头房,普通温室根本不行,得做‘橡胶涂层棕榈温室’——用棕榈木做支架,刷上橡胶树汁液防水,屋顶铺可折叠的香蕉叶,再装个雨水导流槽,肯定能让桑苗活!”
三日后,支援队再次启程。除了风澈、守苗爷爷、阿琳、小石头,这次多了两位熟悉雨林生态的成员:一位是来自巴西的植物学家迭戈,他专攻亚马逊雨林病虫害防治,带着雨林真菌检测仪和印加果油样本;另一位是之前在诺曼底合作过的威尼斯织匠卢卡,他擅长将传统织法与现代元素融合,这次特意带了欧洲最新的羽毛固定技艺资料。众人乘坐“丝路号”商船,经大西洋,穿过赤道,向着亚马逊雨林的内格罗河港口驶去。
商船航行在赤道附近时,卡娅给大家讲起了雨林的桑蚕故事:“我们的野生桑苗长在橡胶树林里,祖先发现橡胶树能挡住暴雨,桑苗就不会被泡坏。塔比拉奶奶织的‘金刚鹦鹉锦’,阳光照在上面会泛出彩虹光,以前部落里的姑娘出嫁,都要请奶奶织一块当嫁妆,现在……”她捏了捏包裹里的羽毛织锦,“去年雨季长,桑丝霉了,织的锦薄得像纸,年轻人都嫌不结实,宁愿买工厂的化纤布。”
迭戈拿着真菌检测仪,对着卡娅带来的桑苗样本调试:“这桑苗感染的是‘桑疫霉’,湿热环境下繁殖特别快,得用印加果油混合石灰水涂抹,再用橡胶树汁液做防腐处理,才能阻止霉变。”
卢卡则翻着羽毛固定技艺资料:“欧洲现在用蜂蜡混合树脂固定羽毛,能让羽毛在织锦上保持十年不脱落。要是把这技术和雨林羽丝织结合,再加入乌蒙山的蓝丝,肯定能让织锦更耐用。”
三十天后,“丝路号”终于停靠在内格罗河沿岸的巴西玛瑙斯港口。港口旁的雨林边缘,几个土著正划着独木舟运送橡胶,远处的橡胶树像绿色的巨人,立在茂密的植被中。塔比拉奶奶的孙子、十四岁的马库斯,已经在港口等了五天,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棉布T恤,手里攥着一张塔比拉奶奶画的羽丝织图谱:“奶奶的手指肿得握不住桑丝了,她说要是你们来了,就带你们去橡胶林里的桑园。”
跟着马库斯乘独木舟沿内格罗河逆流而上,两岸的雨林越来越茂密,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腐叶香和橡胶树的气息。三个时辰后,众人终于见到了卡雅布部落的桑园——那片围绕着橡胶树生长的桑丛,原本该是翠绿的叶片,如今却全是带着霉斑的黄叶,轻轻一碰就碎,地上的腐殖土积了半尺厚,踩上去能渗出泥水;旁边的茅草屋里,几个陶制染缸歪歪扭扭地堆着,缸里的巴西莓染液已经发臭;不远处的橡胶树下,一位头发像银丝一样的老妇人正用热水敷手,手指关节肿得像小土豆,那就是塔比拉奶奶。
“你们……真的来了,”塔比拉奶奶听到独木舟的声音,慢慢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光,“去年雨季淹了两个月,桑苗全霉了,今年的橡胶也卖得不好,部落里的年轻人都走了。马库斯想去城里学修车,说织锦赚的钱不够买新独木舟,可这手艺……是我妈妈教我的啊。”她指了指茅草屋墙上挂着的旧金刚鹦鹉锦,锦面上的金刚鹦鹉羽毛已经脱落了好几根,但还能看出当年的绚烂。
守苗爷爷立刻蹲在桑丛旁,用小刀切开一根桑苗的茎秆,里面已经变成褐色,还渗出黏腻的汁液:“是桑疫霉导致的茎腐病,得先把病苗拔掉,再用印加果油和石灰水混合液消毒土壤,搭橡胶涂层温室,才能让桑苗重新发芽。”
迭戈则跟着卡娅去采集印加果:“要选成熟的印加果,榨出的油驱虫效果最好。”他把印加果放在石臼里捣烂,榨出淡黄色的油,再和石灰水按1:2的比例混合:“这混合液既能杀死土壤里的疫霉,又能防止绞杀藤缠绕桑苗,比普通的杀菌剂更天然。”
当晚,支援队在茅草屋旁的橡胶树下召开会议,借着萤火虫的微光和煤油灯的光,制定了“亚马逊雨林桑蚕复兴计划”,分三步走:
1. 培育抗霉桑苗:用巴西野生桑苗与橡胶树侧枝嫁接,利用橡胶树汁液的防水性,搭配印加果油驱虫,搭建橡胶涂层棕榈温室;
2. 复活雨林羽丝织技艺:阿琳和卢卡跟着塔比拉奶奶学习传统羽丝织,将蓝丝与野生桑丝、金刚鹦鹉羽毛结合,用蜂蜡树脂固定羽毛,改良出“莓蓝羽丝织”;
3. 重启雨林桑蚕贸易:迭戈联系巴西生态旅游公司与欧洲高端家居商会,将莓蓝羽丝织推向生态旅游与高端市场,在玛瑙斯建“亚马逊桑蚕交易站”。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守苗爷爷就带着迭戈和部落族人钻进了桑园。他教大家挑选嫁接用的野生桑苗:“要选直径两厘米的健康枝条,上面得有两个饱满的芽点,这样嫁接后成活率高。”说着,他用嫁接刀在野生桑苗的根部切出一个“舌形”切口,将橡胶树的侧枝削成对应的形状,像扣锁一样扣在一起,再用浸过橡胶树汁液的麻布缠绕固定:“橡胶树汁液能形成防水膜,防止雨水渗入接口,还能抵御疫霉,比普通的嫁接带好用。”
小石头则忙着搭建橡胶涂层棕榈温室。他用砍倒的枯棕榈木做支架,支架表面刷上三层橡胶树汁液:“每层汁液要晾一天,这样能形成厚厚的防水层,暴雨也冲不坏。”接着,他在支架上铺一层可折叠的香蕉叶遮阳网:“正午的太阳太毒,香蕉叶能挡住强光,还能让桑苗吸收雨林的湿气。”温室四周还挖了一圈排水沟,沟底铺着橡胶树皮:“橡胶树皮能防止沟壁坍塌,还能过滤雨水里的疫霉孢子。”
阿琳则跟着塔比拉奶奶去采集金刚鹦鹉羽毛——部落里的金刚鹦鹉是人工饲养的,羽毛每年会自然脱落。塔比拉奶奶教阿琳挑选羽毛:“要选翅膀上的彩色羽毛,颜色鲜艳,织在锦面上会泛光。”她还教阿琳捻桑丝:“野生桑丝粗,要捻成三股,这样才结实,和羽毛混纺时不会断。”
可没过几天,新的问题就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引发了小型山洪,洪水冲垮了温室旁的排水沟,雨水灌进温室,刚嫁接好的桑苗又被泡了,部分桑苗的根部开始出现霉斑。部落族人急得直跺脚:“每年雨季都有山洪,以前桑苗被泡了就只能等着枯死,根本没办法!”
风澈看着被冲垮的排水沟,突然想起迭戈说过亚马逊的“气生根”植物(比如龟背竹)根系发达,能固土:“我们可以用龟背竹的气生根编织成防洪网,挡在排水沟旁,再用橡胶树的树干加固!”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去雨林里采集龟背竹的气生根,编织成厚厚的防洪网,固定在排水沟两侧;小石头还用橡胶树干搭建了防洪堤,堤上覆盖着橡胶涂层:“以后再发山洪,防洪网能挡住泥沙,防洪堤能挡住洪水,再也不怕雨水灌进温室了。”
几天后,当守苗爷爷看到温室里的桑苗抽出嫩绿的新芽时,终于松了口气:“你们看,这新芽的边缘带着淡淡的蓝色,是野生桑苗和橡胶树融合的迹象,以后长出的桑叶,不仅抗霉,还带着巴西莓的清香,蚕宝宝吃了肯定吐好丝。”
与此同时,阿琳和卢卡也跟着塔比拉奶奶学起了雨林羽丝织。每天上午,塔比拉奶奶都会坐在橡胶树下,用热水敷完手后,手把手地教阿琳“羽毛混纺法”:“羽丝织要先把野生桑丝捻成粗线,再把金刚鹦鹉羽毛的羽轴剪掉,只留羽片,和桑丝按1:3的比例混纺,织的时候要顺着羽毛的方向,这样阳光照在上面才会泛光。”
卢卡则试着用欧洲的羽毛固定技术改良织法。他把蜂蜡和树脂按2:1的比例混合,加热融化后,涂在羽毛的根部:“这样羽毛就能牢牢粘在桑丝上,洗的时候也不会脱落。”他还教阿琳把蓝丝和野生桑丝混纺:“蓝丝的韧性好,能让织锦更耐用,和金刚鹦鹉的彩色羽毛配在一起,颜色会更鲜艳。”
可第一次织出来的羽丝织,却出了问题——巴西莓染液的颜色太浅,织锦的图案不够清晰,而且蓝丝和野生桑丝的张力不一样,织的时候线总断。阿琳急得直皱眉:“怎么办?要是织不好,马库斯肯定不愿意回来学。”
塔比拉奶奶摸了摸染好的丝线,突然说:“我们可以用雨林里的‘红木树皮’和巴西莓一起染色,颜色会更深;再用印加果油涂在丝线上,增加丝线的韧性,就不会断了。”
阿琳立刻跟着塔比拉奶奶去雨林里剥红木树皮,把红木树皮和巴西莓一起放进陶缸里,加入雨水和少许盐,煮两个时辰,染液就变成了深紫红色。她把蓝丝和野生桑丝混纺的线放进染缸,煮了一个时辰,线就变成了深紫红色,带着浓浓的巴西莓香;染好后,她又在丝线上涂了一层印加果油:“这样丝线又韧又亮,织的时候肯定不会断。”
当她把染好的线放进织机,随着织梭来回穿梭,一幅新的羽丝织渐渐成型——底色是深紫红色,上面织着金刚鹦鹉和美洲豹的图案,金刚鹦鹉的羽毛用蓝丝勾勒,泛着淡淡的蓝光;美洲豹的花纹用野生桑丝织成,带着巴西莓的香气;边缘还织着橡胶树和巨嘴鸟的图案,栩栩如生。
“这是……莓蓝羽丝织!”马库斯凑过来看,眼睛都亮了,“我要学!织成锦送给部落的人,肯定比城里的化纤布好看!”
塔比拉奶奶摸着织锦上的金刚鹦鹉,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看到羽丝织变出新花样,这手艺,终于有传人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琳和卢卡跟着塔比拉奶奶改良技艺:他们用红木树皮和巴西莓混合染色,让织锦颜色更持久;用蜂蜡树脂固定羽毛,让织锦更耐用;还把雨林里的树懒、巨嘴鸟、橡胶树图案都织进锦里,让织锦更有地域特色。当他们把第一块“莓蓝羽丝织”拿到玛瑙斯的集市上时,立刻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织锦多少钱?我要给生态旅游的游客当纪念品!”一位来自巴西的旅游公司老板举着雷亚尔喊道,“又好看又有雨林特色,游客肯定喜欢!”
一位来自意大利的高端家居设计师更是当场定下了三百块的订单:“我们要把这种织锦做成窗帘和靠垫,放在米兰的家居展上,肯定能引起轰动!”
马库斯看着被抢购的织锦,拉着塔比拉奶奶的手说:“奶奶,我不去城里学修车了,我要跟着您学羽丝织,以后织很多很多莓蓝羽丝织,让所有人都知道卡雅布部落的手艺。”
贸易和交易站方面也传来了好消息。迭戈联系了巴西的生态旅游联盟和欧洲的高端家居商会,重启了“亚马逊-巴西利亚-欧洲”的雨林桑蚕贸易路线,还在玛瑙斯建了“亚马逊桑蚕交易站”。交易站的屋顶用棕榈木和橡胶涂层搭建,墙壁上画着雨林桑蚕的生活场景和羽丝织的图案,里面分为织锦区、野生桑蚕区和技艺交流区。开业当天,来自巴西、秘鲁、哥伦比亚、欧洲的商人、设计师和部落首领齐聚一堂,亚马逊的莓蓝羽丝织、乌蒙山的蓝丝、冰岛的极光蓝纹暖织、湄公河的稻丝竹纹织摆满了货架。
“我们已经和米兰的家居商会签订了长期订单,”迭戈兴奋地对风澈说,“他们每月要五十块莓蓝羽丝织,用来做高端家居饰品,还要我们派匠人去米兰教羽丝织技艺!”
一个月后,亚马逊的桑园迎来了丰收。守苗爷爷培育的“抗霉橡胶桑苗”长得郁郁葱葱,桑叶肥厚,带着巴西莓的清香,蚕宝宝吃了桑叶,吐出的蚕丝既有野生桑丝的韧性,又有蓝丝的莹润,被称为“莓蓝丝”。用这种蚕丝织成的莓蓝羽丝织,抗霉防水,还带着持久的巴西莓香,很快就成了巴西生态旅游和欧洲高端市场的抢手货。
塔比拉奶奶的关节炎也好了很多,她决定举办一场“亚马逊雨林桑蚕节”,邀请各国商人、设计师和部落首领参加。节日当天,卡雅布部落的橡胶林里张灯结彩,到处挂满了莓蓝羽丝织和桑蚕灯笼。塔比拉奶奶带着马库斯和十几个年轻学徒,在橡胶树下演示羽丝织和染色;守苗爷爷和迭戈则展示抗霉橡胶桑苗的培育技术;阿琳和卢卡合作,用莓蓝丝和金刚鹦鹉羽毛织出了一幅巨型挂毯,上面绣着亚马逊的橡胶树、金刚鹦鹉、内格罗河和全球桑蚕贸易路线,边缘还缀着巴西莓籽和印加果。
风澈站在挂毯前,对着众人说道:“亚马逊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在最湿热、最复杂的雨林里,传统技艺也能找到生存的土壤——只要我们愿意尊重雨林的生态,愿意用创新让传统与现代融合,就能让桑香飘向每一片雨林。接下来,联盟计划在亚马逊建立‘南美雨林桑蚕基地’,让抗霉橡胶桑苗和莓蓝羽丝织走向南美的每一个土著部落。”
巴西的印第安事务部长走上前,递给风澈一枚用红木雕刻的桑蚕徽章,上面刻着金刚鹦鹉和橡胶树的图案:“风澈先生,巴西愿意代表南美土著部落加入全球丝路桑蚕联盟,成为南美地区的分会,我们会用最大的努力,让南美的桑香永不消散。”
庆典的最后,所有人都来到橡胶林旁的桑园,种下了新的抗霉橡胶桑苗。马库斯和年轻学徒们小心翼翼地扶着桑苗,阿琳和卢卡在桑苗旁系上了莓蓝羽丝织的丝带,小石头则在每棵桑苗旁装了个迷你湿度传感器:“以后不管在哪里,都能通过联盟的数据库看到这些桑苗的土壤湿度和霉菌情况,再也不怕霉变和山洪了。”
夕阳西下时,亚马逊雨林的晚霞泛着橙红色的光,洒在桑园里的新苗上,也洒在橡胶树的巨大树冠上。风澈望着远处驶来的米兰家居商会的货车,心里清楚,全球桑蚕的故事又多了一段新的篇章——从乌蒙山的紫纹蜜桑,到龟兹的胡杨蓝丝,从桑给巴尔的海蓝红纹,到玛雅的羽丝蓝纹,从诺曼底的蓝丝薰衣草蕾丝,从冰岛的极光蓝纹暖织,从湄公河的稻丝竹纹织,从马达加斯加的香草蓝纹蜡染锦,再到亚马逊的莓蓝羽丝织,每一缕丝线都连接着不同的文明,每一棵桑苗都扎根在不同的土地,而这些丝线和桑苗,终将织成一张覆盖全球的桑蚕网络,让天下桑香,永远流传。
一个月后,支援队返回乌蒙山。阿琳把莓蓝羽丝织的配方和织法存入了全球桑蚕技术数据库,守苗爷爷则在“全球桑林”里种下了第一株抗霉橡胶桑苗。博物馆里,新的展柜已经备好,里面陈列着亚马逊的莓蓝羽丝织、抗霉橡胶桑苗标本,还有塔比拉奶奶送给联盟的那套传了五代的陶制染缸。
风澈站在博物馆的窗前,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桑林,想起了亚马逊橡胶树下飘扬的联盟旗帜。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接下来,联盟还要去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看看那里的传统桑蚕染织技艺;还要去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探索那里的干旱区桑蚕资源;还要去北极的格陵兰岛,研究如何在极地冰原边缘种桑……只要还有一片土地渴望桑香,联盟的脚步就不会停下。
夜色渐深,博物馆里的展品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那幅“丝路同心锦”依旧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如今,上面又多了几处新的图案——亚马逊的橡胶树、金刚鹦鹉、内格罗河、莓蓝羽丝织上的美洲豹,它们与长城、克孜尔石窟、桑给巴尔的红树林、玛雅的金字塔、诺曼底的风车、冰岛的极光、湄公河的渔船、马达加斯加的猴面包树、威尼斯水城一起,构成了一幅几乎完整的全球桑蚕图景。而在这幅图景的边缘,那片留给巴尔干半岛的空白,正等待着新的丝线去填满。
天下桑香,未完待续。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