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悠长的钟声,回荡在考院上空。

  沉重的朱漆大门,在衙役的合力推动下,缓缓关闭。

  最后一道光线被隔绝。

  整个考场,与外界彻底分离开来。

  高台之上的主考官站起身,目光如电,扫过下方数百名神情各异的考生。

  中气十足的声音在肃静的考场内响起。

  “肃静!”

  才气自他体内勃发,瞬间压下了所有考生的窃窃私语。

  主考官以才气为引,凌空虚点。

  半空中,一行金光闪烁的大字,缓缓浮现,清晰地映入每个人的眼帘。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卢璘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着那行字。

  来了。

  大夏童试的第一场,四书五经题。

  考官会从浩如烟海的经典中,截取一句,作为考题。

  让考生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最终写成一篇八股文章。

  这个世界的四书五经,与卢璘前世大同小异,只是在某些篇章的解读上,因这个世界独特的才气体系,而衍生出了不同的流派。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意思是少年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

  看似简单,实则不然。

  孝,是侍奉父母,是家庭伦理的基石。

  悌,是尊敬兄长,是社会关系的延伸。

  卢璘的脑海中,无数念头飞速闪过,一篇文章的骨架,已然清晰。

  破题,可从孝悌分论。

  孝者,晨昏定省,冬温夏清,是为子女的本分。

  悌者,徐行后长,孔怀兄弟,是为手足的情谊。

  再论其内外之别。

  家,是孝的根本所在。

  乡,是悌的实践之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此为孝的检验。

  尊敬长者,体恤弱小,此为悌的施行。

  最后,将格局拔高。

  由一人之孝悌,到一家之仁和,再到一国之兴盛。

  一家仁,一国兴仁。

  这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其根源,必始于孝悌。

  思路豁然贯通。

  卢璘胸中那股积郁已久的清气,仿佛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他不再犹豫,将白纸平整地铺在桌案上。

  狼毫笔饱蘸墨汁,笔尖在砚台上轻轻一点,提笔,悬腕。

  破题首句:

  “孝以事亲,悌以敬长,此圣人立教之本,人伦所先也。”

  落笔的瞬间,卢璘只觉得一股巨大的阻力从纸面上传来,仿佛有千钧之重,压着他的手腕。

  他眉头微蹙,胸中才气悄然运转,灌注于笔尖。

  那股阻力才慢慢消散。

  一笔一划,力透纸背。

  当最后一个“也”字写完,手中的狼毫笔杆,竟透出一层淡淡的微光,一闪而逝。

  成了。

  卢璘心中微定,看来自己破题的思路,是正确的。

  ……

  考院之外,早已是人声鼎沸。

  大伯正与几位相熟的童生,站在不远处的大槐树下,高谈阔论。

  考题映在半空,周遭的人群顿时炸开了锅。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题目……有点意思啊。”

  “看似简单,可要写出彩,难如登天!”

  大伯听了考题,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几分庆幸。

  幸好自己不用考县试了。

  这题目,太偏,太刁钻了。

  往年县试,多是考些中正平和的题目,只要将经义背熟,总能写出些东西。

  可今天这题,看似人人都能说上几句,但越是这样的题目,越是考验真功夫。

  一个不慎,就容易写得浅薄空洞,沦为下品。

  人群的角落里,换上了一身寻常布衣的魏长青,听到这个考题,嘴角却勾起一抹饶有兴致的弧度。

  这个考题,倒是有意思。

  他倒是很想看看,崔皓会如何解这道题。

  是从孝悌引申到忠君爱国?

  还是另辟蹊径,阐发更深层的微言大义?

  ……

  考场内,卢璘心无旁骛,笔走龙蛇。

  “圣人曰:‘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是故晨昏定省、冬温夏清,不过尽其职分而已。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三才之道备焉。”

  写到这里,笔尖光芒越盛,笔下的考卷颜色从白一点点泛黄。

  正前方,主考官双眼微闭,并没有发现异常。

  卢璘越发精神,双眼炯炯,下笔如有神。

  “悌者,敬长之义。《曲礼》云:‘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故徐行后长,孔怀兄弟,悌之端也。《诗》云:‘兄弟既翕,和乐且耽。’此之谓也。”

  先由孝道,引申至治家之本。

  “家为孝之本,《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是故孝者,家道之所系。”

  再由悌道,扩展至乡里之和。

  “乡乃悌之基。《论语》云:‘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尊耆老而恤孤弱,礼敬长者,友善兄弟,悌之施也。如此,则家齐国治,天下太平。”

  文章层层递进,气势越发磅礴。

  最后,卢璘深吸一口气,笔锋一转,写下了整篇文章的点睛之笔,也是最后的总结。

  “是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当最后一个“也”字落下的瞬间。

  嗡的一声。

  一股无形的波动,以卢璘的考桌为中心,轰然散开。

  他面前那张薄薄的宣纸,竟无风自动,散发出璀璨的黄光。

  ...........

  考场外,漫天风雪依旧

  高悬的日头躲在厚重的云层后,天地间一片灰蒙。

  可就在此时,一声惊雷,毫无征兆地炸响。

  轰隆!

  一道耀眼的银蛇,撕裂长空。

  刹那间,天地乍白。

  令人震撼的一幕出现了。

  漫天大雪竟在这一刻凝结。

  ....

  与此同时

  不远处的县学内钟楼内。

  一口遍体铜绿,刻满了古朴篆文的巨大铜钟,已经百年未曾发出过声响。

  咚——!

  一声悠远、古朴、厚重的钟鸣,从县学深处响起。

  声音仿佛来自远古,带着礼乐教化的庄严,穿透了风雪,穿透了院墙,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

  人群里,魏长青在看到气象剧变,白日惊雷的时候,就已经皱起了眉头。

  当那一声钟鸣入耳,整个人更是愣在原地。

  他猛地抬起头,死死盯着县学的方向,眼中满是骇然与难以置信。

  “文钟自鸣!”

  “地鸣之声!”

  这不可能!

  文钟乃是礼器,与大夏朝的稷下学宫文脉相连。

  唯有惊世之作,其文气足以撼动一地文运,才能引动礼器共鸣,通传文脉,此为地鸣之象!

  这种异象,百年难得一见!

  是谁?

  究竟是谁的惊世之作,竟引得文钟为之而鸣?

  一个名字,瞬间跃入魏长青的脑海。

  崔皓!

  定然是崔皓!

  只有博陵崔氏,只有当时大儒亲手教导出来的嫡孙,才有可能引动文钟自鸣。

  魏长青胸口剧烈起伏,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狂喜涌上心头。

  他本以为这次来临安府,不过是瞧一瞧崔皓有几分真才实学,没想到竟能亲眼见证这等盛事。

  有此一人,临安府文坛,当兴!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让你当书童,你成大夏文圣,让你当书童,你成大夏文圣最新章节,让你当书童,你成大夏文圣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