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文翰的那件青花玉壶春瓶,被小心翼翼地安置在“墨白工作室”恒温恒湿的保险柜内。瓶身冰凉的釉面下,似乎封存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而那缕被陈墨白捕捉到的、与“避祸”和诡异气息相关的情绪波动,在几人心中持续荡漾。
送走满心疑惑又带着几分期待的司徒先生,工作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寂。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布满工具和老物件的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清瑶,你怎么看?”陈墨白打破了沉默,目光落在那个紧闭的保险柜上。
林清瑶推了推眼镜,眼神专注:“从传统鉴定角度看,它确实是光绪民窑真品,这点毋庸置疑。但墨白你感知到的那丝异常……如果真与‘山鬼’标记同源,那就太不寻常了。‘鬼工门’擅长的是青铜器高仿,怎么会和一件清末民窑青花瓷扯上关系?除非……”
“除非这件瓷器本身,并不仅仅是件商品。”陈墨白接口道,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司徒先生提到‘避祸’,这让我想到一种可能——它或许曾是一件‘信物’,或者隐藏了某种信息的‘容器’。”
金三钱不知何时又晃悠了进来,正好听到后半句,哼了一声:“信物?容器?你小子侦探小说看多了吧?不过……清末那会儿,时局动荡,各种秘密结社、反清复明的组织多如牛毛,用瓷器、玉器之类日常物件传递消息、作为凭证,倒也不是没可能。”
老头儿的话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陈墨白和林清瑶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亮光。
“查!”陈墨白果断道,“双管齐下!清瑶,你负责科技检测和史料排查,重点查光绪年间,尤其是后期,景德镇民窑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件,或者是否存在某些与隐秘组织有关的符号、暗记被用在瓷器上。”
“没问题。”林清瑶立刻应下,“我可以联系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的朋友,调阅一些内部资料和窑址发掘报告。”
“那我呢?”陈墨白问。
“你?”金三钱斜睨了他一眼,“你的活儿更玄乎。接着‘摸’你那瓶子去!看看能不能从那股子‘晦气’里,再榨出点别的线索来,比如……具体的地点?相关的人名?光一个‘避祸’和模糊的气息,范围太大了。”
这任务听起来有点强人所难,但陈墨白却点了点头。他知道,在这种迷雾重重的案件中,他那看似不靠谱的“触灵”能力,往往是打开僵局的关键。
接下来的几天,工作室进入了高效运转状态。
林清瑶几乎住在了电脑和电话前。她通过学术网络,与景德镇方面的专家取得了联系,发送了玉壶春瓶的高清照片和细节数据请求协助分析。同时,她一头扎进了故纸堆,查阅各种清末民初的史料、地方志、乃至一些海外关于华人秘密会社的学术著作,试图找到“承安会”或类似组织的蛛丝马迹,以及任何可能与瓷器标记相关的记载。
陈墨白则每天都会花上几个小时,独自待在静室中,面对那件玉壶春瓶。他不再进行大范围的感知,而是将心神极度凝聚,反复触碰和解析瓶身上那处带有异常情绪波动的缠枝莲纹。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且进展缓慢。那些残留的情绪碎片太过微弱和模糊,稍纵即逝。但他凭借着日益精进的《鉴古心经》和那份不放弃的执着,一点一点地剥离、辨析。
渐渐地,一些更加具体的碎片开始浮现:
……不再是宏大的“避祸”概念,而是一个特定的场景:深夜、烛光、几个人围坐低语、气氛紧张……
……一个模糊的地名音节,似乎是“……德镇”?还是“……zhen”?
……一种烧造瓷器时特有的烟火气和泥土味,比普通使用痕迹留下的气息更加本源和强烈……
……还有一丝极其微弱的、与瓶身青花料似是而非的特殊矿物气息,这气息让他联想到之前接触过的某种景德镇特有钴料……
所有这些碎片,都隐隐约约地指向同一个方向——江西景德镇!
与此同时,林清瑶那边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她兴奋地拿着几份刚打印出来的资料找到陈墨白:“墨白,有线索了!景德镇的朋友反馈,从画风和青料成分的细微差异看,这件瓶子很可能出自光绪末年景德镇一个名叫‘范记窑’的民间窑口。这个范记窑规模不大,但据说当时以承接一些特殊定制订单闻名,后来很快就没落了,史料记载很少。”
她顿了顿,声音更加激动:“更重要的是,我在一份海外研究清末洪门(天地会)分支的学术论文附录里,发现了一个名为‘承安堂’的慈善机构记录,其活动时间与光绪末年吻合,主要据点之一就在景德镇!论文作者推测,‘承安堂’可能是洪门某个派系用于联络和筹集资金的外围组织!而‘承安’二字,与司徒先生提到的‘承安会’仅一字之差!”
景德镇!范记窑!承安堂(会)!
陈墨白感知到的碎片信息,与林清瑶查到的史料线索,完美地交汇在了一起!
一切迹象都表明,这件青花玉壶春瓶,极有可能就是光绪末年,景德镇某个与秘密会社“承安会”(或“承安堂”)有关的窑口(范记窑)烧制的特殊信物或凭证!它可能用于成员之间的身份识别、信息传递,或者记录了什么重要的秘密。司徒先生的祖上,很可能就是该会成员,在某种危急关头(避祸),携此瓶远走南洋!
而瓶身上那缕与“山鬼”同源的诡异气息,则暗示着,“承安会”与“鬼工门”之间,或许在历史上存在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关联!这无疑为追查“鬼工门”和“先生”提供了全新的、极具价值的历史维度!
“我们必须去一趟景德镇!”陈墨白站起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坐在家里查阅资料终究隔了一层,只有亲临其地,探查古窑遗址,走访可能知情的后人,才有可能揭开这跨越百年的谜团。
林清瑶毫不犹豫地点头:“我同意!我马上向院里申请一个关于‘清末民初景德镇外销瓷与民间组织关系’的田野调查课题,这样我们就有正当理由过去,也能获得当地学术机构的支持。”
金三钱听着两人的决定,咂咂嘴:“南方啊……人生地不熟的,水可比琉璃厂深多了。不过,雏鹰总得离巢才能飞得高。去吧,家里这摊子,我先帮你们盯着点。记住,到了那边,多看多听少说话,遇事别逞强!”
送走满心疑惑又带着几分期待的司徒先生,工作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寂。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布满工具和老物件的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清瑶,你怎么看?”陈墨白打破了沉默,目光落在那个紧闭的保险柜上。
林清瑶推了推眼镜,眼神专注:“从传统鉴定角度看,它确实是光绪民窑真品,这点毋庸置疑。但墨白你感知到的那丝异常……如果真与‘山鬼’标记同源,那就太不寻常了。‘鬼工门’擅长的是青铜器高仿,怎么会和一件清末民窑青花瓷扯上关系?除非……”
“除非这件瓷器本身,并不仅仅是件商品。”陈墨白接口道,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司徒先生提到‘避祸’,这让我想到一种可能——它或许曾是一件‘信物’,或者隐藏了某种信息的‘容器’。”
金三钱不知何时又晃悠了进来,正好听到后半句,哼了一声:“信物?容器?你小子侦探小说看多了吧?不过……清末那会儿,时局动荡,各种秘密结社、反清复明的组织多如牛毛,用瓷器、玉器之类日常物件传递消息、作为凭证,倒也不是没可能。”
老头儿的话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陈墨白和林清瑶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亮光。
“查!”陈墨白果断道,“双管齐下!清瑶,你负责科技检测和史料排查,重点查光绪年间,尤其是后期,景德镇民窑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件,或者是否存在某些与隐秘组织有关的符号、暗记被用在瓷器上。”
“没问题。”林清瑶立刻应下,“我可以联系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的朋友,调阅一些内部资料和窑址发掘报告。”
“那我呢?”陈墨白问。
“你?”金三钱斜睨了他一眼,“你的活儿更玄乎。接着‘摸’你那瓶子去!看看能不能从那股子‘晦气’里,再榨出点别的线索来,比如……具体的地点?相关的人名?光一个‘避祸’和模糊的气息,范围太大了。”
这任务听起来有点强人所难,但陈墨白却点了点头。他知道,在这种迷雾重重的案件中,他那看似不靠谱的“触灵”能力,往往是打开僵局的关键。
接下来的几天,工作室进入了高效运转状态。
林清瑶几乎住在了电脑和电话前。她通过学术网络,与景德镇方面的专家取得了联系,发送了玉壶春瓶的高清照片和细节数据请求协助分析。同时,她一头扎进了故纸堆,查阅各种清末民初的史料、地方志、乃至一些海外关于华人秘密会社的学术著作,试图找到“承安会”或类似组织的蛛丝马迹,以及任何可能与瓷器标记相关的记载。
陈墨白则每天都会花上几个小时,独自待在静室中,面对那件玉壶春瓶。他不再进行大范围的感知,而是将心神极度凝聚,反复触碰和解析瓶身上那处带有异常情绪波动的缠枝莲纹。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且进展缓慢。那些残留的情绪碎片太过微弱和模糊,稍纵即逝。但他凭借着日益精进的《鉴古心经》和那份不放弃的执着,一点一点地剥离、辨析。
渐渐地,一些更加具体的碎片开始浮现:
……不再是宏大的“避祸”概念,而是一个特定的场景:深夜、烛光、几个人围坐低语、气氛紧张……
……一个模糊的地名音节,似乎是“……德镇”?还是“……zhen”?
……一种烧造瓷器时特有的烟火气和泥土味,比普通使用痕迹留下的气息更加本源和强烈……
……还有一丝极其微弱的、与瓶身青花料似是而非的特殊矿物气息,这气息让他联想到之前接触过的某种景德镇特有钴料……
所有这些碎片,都隐隐约约地指向同一个方向——江西景德镇!
与此同时,林清瑶那边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她兴奋地拿着几份刚打印出来的资料找到陈墨白:“墨白,有线索了!景德镇的朋友反馈,从画风和青料成分的细微差异看,这件瓶子很可能出自光绪末年景德镇一个名叫‘范记窑’的民间窑口。这个范记窑规模不大,但据说当时以承接一些特殊定制订单闻名,后来很快就没落了,史料记载很少。”
她顿了顿,声音更加激动:“更重要的是,我在一份海外研究清末洪门(天地会)分支的学术论文附录里,发现了一个名为‘承安堂’的慈善机构记录,其活动时间与光绪末年吻合,主要据点之一就在景德镇!论文作者推测,‘承安堂’可能是洪门某个派系用于联络和筹集资金的外围组织!而‘承安’二字,与司徒先生提到的‘承安会’仅一字之差!”
景德镇!范记窑!承安堂(会)!
陈墨白感知到的碎片信息,与林清瑶查到的史料线索,完美地交汇在了一起!
一切迹象都表明,这件青花玉壶春瓶,极有可能就是光绪末年,景德镇某个与秘密会社“承安会”(或“承安堂”)有关的窑口(范记窑)烧制的特殊信物或凭证!它可能用于成员之间的身份识别、信息传递,或者记录了什么重要的秘密。司徒先生的祖上,很可能就是该会成员,在某种危急关头(避祸),携此瓶远走南洋!
而瓶身上那缕与“山鬼”同源的诡异气息,则暗示着,“承安会”与“鬼工门”之间,或许在历史上存在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关联!这无疑为追查“鬼工门”和“先生”提供了全新的、极具价值的历史维度!
“我们必须去一趟景德镇!”陈墨白站起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坐在家里查阅资料终究隔了一层,只有亲临其地,探查古窑遗址,走访可能知情的后人,才有可能揭开这跨越百年的谜团。
林清瑶毫不犹豫地点头:“我同意!我马上向院里申请一个关于‘清末民初景德镇外销瓷与民间组织关系’的田野调查课题,这样我们就有正当理由过去,也能获得当地学术机构的支持。”
金三钱听着两人的决定,咂咂嘴:“南方啊……人生地不熟的,水可比琉璃厂深多了。不过,雏鹰总得离巢才能飞得高。去吧,家里这摊子,我先帮你们盯着点。记住,到了那边,多看多听少说话,遇事别逞强!”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触物鉴宝,一眼千年,触物鉴宝,一眼千年最新章节,触物鉴宝,一眼千年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触物鉴宝,一眼千年,触物鉴宝,一眼千年最新章节,触物鉴宝,一眼千年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