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景德镇的计划既定,林清瑶开始着手撰写课题申请报告,联系景德镇当地的学术对接人;陈墨白则开始整理行装,查阅一切能找到的关于景德镇古窑址、特别是那个“范记窑”的资料。
金三钱虽说要帮他们看家,但这几天也来得格外勤快,美其名曰“帮你们拾掇拾掇,别等我徒弟走了,家里让人掏了窝”。老头儿背着手在院子里和小小的店面里转悠,东摸摸西看看,时不时对陈墨白收纳物件的习惯点评几句,嫌弃他“毛手毛脚”,“好东西都放埋汰了”。
这日下午,阳光斜照进店里,空气中飞舞着细小的尘埃。林清瑶还在里间对着电脑奋笔疾书,陈墨白则在整理一个多宝格上的杂物,主要是些平时收来的零碎小件、旧书、以及一些尚未归类的研究笔记。
金三钱踱到墙角那个放满旧书和账本的榆木箱子前,皱起了眉:“这破箱子还留着干嘛?占地方!我看看里头都是些啥陈年烂谷子。”说着就要动手去翻。
“哎,金爷,别!”陈墨白连忙阻止,“那箱子里大多是师父以前留下的一些杂书和旧账本,还有些我没来得及细看的资料,乱得很。”
“闻成海那老小子的东西?”金三钱一听,反而更来劲了,“他还能有啥宝贝藏着掖着?我得更得看看了!”不由分说,便掀开了箱盖。
一股陈年纸张和淡淡霉味混合的气息散发出来。箱子里果然杂乱无章地堆放着许多线装旧书、牛皮纸封面的笔记本、一捆捆用麻绳系着的信札,甚至还有几卷泛黄的地图。
金三钱嘴里嫌弃着“这老小子邋遢一辈子”,手上却不停,开始一件件往外掏,嘴里还念念有词:“《烧造图说》……啧,民国的复印本,不值钱……《景德镇陶录》残卷……这还有点看头……嗯?这是什么?”
他拿起一本用深蓝色土布包裹着、没有书名的小册子。册子很薄,纸张脆黄,边缘已有破损。打开一看,里面并非印刷字体,而是用毛笔小楷手写的记录,间或还有一些简单的器物草图。
“像是本工作笔记……”金三钱随意翻看着,“记录了些瓷土配方、窑火温度什么的……嗯?”
他的手指停在了一页上。这一页的角落,用朱砂绘制了一个极其简易的图案,那是一个不规则的、边缘带有锯齿状缺口的几何形状,看起来像是某种残缺的印记。
而在这个残缺印记的旁边,还用更小的字备注着一行小字:“庚子年秋,于碎瓷堆中偶得,纹路奇古,疑似兵符残片,惜仅半角,不知何解。”
“兵符残片”四个字,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刚刚走过来的陈墨白!
他猛地凑过去,几乎是抢过那本小册子,死死盯着那个朱砂绘制的残缺图案和旁边的备注文字!
这个残缺的纹路……这个锯齿状的边缘……虽然他从未见过实物,但一种源自《鉴古心经》和“触灵”本能的强烈直觉告诉他,这图案的另一半,与他脑海中那半块七门兵符的断裂处,严丝合缝!
闻成海师父,竟然在很多年前,就曾在某个地方(很可能是景德镇!)见过甚至得到过另一块兵符的残片!并且将其记录了下来!
“金爷!这……这笔记是师父什么时候的?”陈墨白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金三钱也被他的反应吓了一跳,凑过来仔细看了看那图案和字迹,眉头紧锁:“看这笔迹和纸张,怕是有些年头了,少说也是二三十年前的东西了。庚子年……那是1900年?不对,那太早了,估计是1960年的庚子?那时闻成海应该还年轻,可能还在到处游学……”
“碎瓷堆……景德镇!”陈墨白抓住了关键词,“师父年轻时肯定去过景德镇!这兵符残片,他是在景德镇的碎瓷堆里发现的!”
司徒先生的青花玉壶春瓶,指向景德镇和神秘的“承安会”。
师父闻成海多年前的笔记,显示他曾在景德镇发现过第二块兵符残片的线索!
而陈墨白自己手中的半块兵符,则关联着琉璃厂更深层的秘密和“七门”的传承!
这三条看似不相干的线索,因为“景德镇”这个地名,以及“兵符”这个关键物,瞬间被串联了起来!
“难道说……‘承安会’、‘七门’、甚至‘鬼工门’……这些历史上隐秘的组织,在景德镇都有过交集?或者说,景德镇曾经是某个更大秘密的核心节点?”林清瑶不知何时也走了出来,听到两人的对话,震惊地推测道。
金三钱的脸色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凝重。他不再嬉笑怒骂,而是仔细地翻看着那本笔记前后几页,试图找到更多信息,但除了那一页的简短记录外,再无其他相关记载。
“闻成海这老小子……到底还瞒了多少事……”金三钱喃喃自语,随即看向陈墨白,“小子,你这趟景德镇,是非去不可了!而且,目标得再加一个,找到你师父当年发现这兵符残片的地方!那碎瓷堆,很可能就是关键!”
陈墨白重重地点了点头,心脏怦怦直跳。他原本南下是为了司徒先生的瓶子和“承安会”的线索,没想到竟然意外牵扯出了与自己切身相关的兵符之谜!
这让他对即将到来的南方之行,充满了更强烈的使命感和探索欲。
他小心翼翼地将那本笔记收好,与那半块冰凉的兵符放在了一起。
一块兵符,一页笔记,一件青花瓶。
三个来自不同时空的物件,共同指向了南方那座千年瓷都。
金三钱虽说要帮他们看家,但这几天也来得格外勤快,美其名曰“帮你们拾掇拾掇,别等我徒弟走了,家里让人掏了窝”。老头儿背着手在院子里和小小的店面里转悠,东摸摸西看看,时不时对陈墨白收纳物件的习惯点评几句,嫌弃他“毛手毛脚”,“好东西都放埋汰了”。
这日下午,阳光斜照进店里,空气中飞舞着细小的尘埃。林清瑶还在里间对着电脑奋笔疾书,陈墨白则在整理一个多宝格上的杂物,主要是些平时收来的零碎小件、旧书、以及一些尚未归类的研究笔记。
金三钱踱到墙角那个放满旧书和账本的榆木箱子前,皱起了眉:“这破箱子还留着干嘛?占地方!我看看里头都是些啥陈年烂谷子。”说着就要动手去翻。
“哎,金爷,别!”陈墨白连忙阻止,“那箱子里大多是师父以前留下的一些杂书和旧账本,还有些我没来得及细看的资料,乱得很。”
“闻成海那老小子的东西?”金三钱一听,反而更来劲了,“他还能有啥宝贝藏着掖着?我得更得看看了!”不由分说,便掀开了箱盖。
一股陈年纸张和淡淡霉味混合的气息散发出来。箱子里果然杂乱无章地堆放着许多线装旧书、牛皮纸封面的笔记本、一捆捆用麻绳系着的信札,甚至还有几卷泛黄的地图。
金三钱嘴里嫌弃着“这老小子邋遢一辈子”,手上却不停,开始一件件往外掏,嘴里还念念有词:“《烧造图说》……啧,民国的复印本,不值钱……《景德镇陶录》残卷……这还有点看头……嗯?这是什么?”
他拿起一本用深蓝色土布包裹着、没有书名的小册子。册子很薄,纸张脆黄,边缘已有破损。打开一看,里面并非印刷字体,而是用毛笔小楷手写的记录,间或还有一些简单的器物草图。
“像是本工作笔记……”金三钱随意翻看着,“记录了些瓷土配方、窑火温度什么的……嗯?”
他的手指停在了一页上。这一页的角落,用朱砂绘制了一个极其简易的图案,那是一个不规则的、边缘带有锯齿状缺口的几何形状,看起来像是某种残缺的印记。
而在这个残缺印记的旁边,还用更小的字备注着一行小字:“庚子年秋,于碎瓷堆中偶得,纹路奇古,疑似兵符残片,惜仅半角,不知何解。”
“兵符残片”四个字,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刚刚走过来的陈墨白!
他猛地凑过去,几乎是抢过那本小册子,死死盯着那个朱砂绘制的残缺图案和旁边的备注文字!
这个残缺的纹路……这个锯齿状的边缘……虽然他从未见过实物,但一种源自《鉴古心经》和“触灵”本能的强烈直觉告诉他,这图案的另一半,与他脑海中那半块七门兵符的断裂处,严丝合缝!
闻成海师父,竟然在很多年前,就曾在某个地方(很可能是景德镇!)见过甚至得到过另一块兵符的残片!并且将其记录了下来!
“金爷!这……这笔记是师父什么时候的?”陈墨白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金三钱也被他的反应吓了一跳,凑过来仔细看了看那图案和字迹,眉头紧锁:“看这笔迹和纸张,怕是有些年头了,少说也是二三十年前的东西了。庚子年……那是1900年?不对,那太早了,估计是1960年的庚子?那时闻成海应该还年轻,可能还在到处游学……”
“碎瓷堆……景德镇!”陈墨白抓住了关键词,“师父年轻时肯定去过景德镇!这兵符残片,他是在景德镇的碎瓷堆里发现的!”
司徒先生的青花玉壶春瓶,指向景德镇和神秘的“承安会”。
师父闻成海多年前的笔记,显示他曾在景德镇发现过第二块兵符残片的线索!
而陈墨白自己手中的半块兵符,则关联着琉璃厂更深层的秘密和“七门”的传承!
这三条看似不相干的线索,因为“景德镇”这个地名,以及“兵符”这个关键物,瞬间被串联了起来!
“难道说……‘承安会’、‘七门’、甚至‘鬼工门’……这些历史上隐秘的组织,在景德镇都有过交集?或者说,景德镇曾经是某个更大秘密的核心节点?”林清瑶不知何时也走了出来,听到两人的对话,震惊地推测道。
金三钱的脸色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凝重。他不再嬉笑怒骂,而是仔细地翻看着那本笔记前后几页,试图找到更多信息,但除了那一页的简短记录外,再无其他相关记载。
“闻成海这老小子……到底还瞒了多少事……”金三钱喃喃自语,随即看向陈墨白,“小子,你这趟景德镇,是非去不可了!而且,目标得再加一个,找到你师父当年发现这兵符残片的地方!那碎瓷堆,很可能就是关键!”
陈墨白重重地点了点头,心脏怦怦直跳。他原本南下是为了司徒先生的瓶子和“承安会”的线索,没想到竟然意外牵扯出了与自己切身相关的兵符之谜!
这让他对即将到来的南方之行,充满了更强烈的使命感和探索欲。
他小心翼翼地将那本笔记收好,与那半块冰凉的兵符放在了一起。
一块兵符,一页笔记,一件青花瓶。
三个来自不同时空的物件,共同指向了南方那座千年瓷都。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触物鉴宝,一眼千年,触物鉴宝,一眼千年最新章节,触物鉴宝,一眼千年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触物鉴宝,一眼千年,触物鉴宝,一眼千年最新章节,触物鉴宝,一眼千年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