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夏天,名列全国四大“蒸笼”城市之一的太平市,热得有些不像话。不仅知了叫哑了嗓子,就连平日里爱说爱笑的人们,也变得慵懒起来,躲在屋里不想走动。
太平烟厂的职工们这时都不约而同地紧紧盯着日历,期盼厂里快点放停工检修假。往年这个时候早就放假了,可是,今年却迟迟没有动静,让人们的心里都烦躁了起来。
太平烟厂每年的停工检修,一般都选择在七月底八月初。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太平市一年里最热最难受的时段,也是卷烟销售的淡季,生产任务不大。仔细想想也是,天气都那么热了,再不停地抽烟,那不是火上加油、热上加热嘛,没人会那么傻。
停工检修,有两个目的,一是趁着卷烟生产量小、任务不重的时机,抓紧维护保养机器,检修和更新设备。车间通常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搞些小技改、小革新,刷刷房子,查查线路等;二是让职工们趁整个机会统一歇一下年休假。每年停工检修基本都是放半个月假,职工们工龄不同,年休假长短也不一,但是,厂里不管你占便宜还是吃亏,统一休半个月,绝大多数人都是占便宜,所以大家都没有意见。
林秋水也期盼着放假。他和妻子陶娇娇早就商量好了,放假后,趁女儿放暑假,先带孩子去海边避避暑,踏踏浪,赶赶海,踩踩沙。然后再带着海边买的海产品,回林家庄住上一周,陪父亲林承贤唠唠闲嗑,帮母亲樊玉珍干点家务活,爬爬村子周边的山,到地里挖些野菜,吃一吃林秋水最爱吃的“苦累”菜。
陶娇娇前几天就开始收拾行李,把该带的东西都放在箱包里打包好,就等着放假了。
晚饭时,陶娇娇冲着林秋水说:“你说这停工检修假,厂里到底还放不放呀?再拖下去,海边都该凉了。真是应了那句话,我等的花儿都谢了。”
林秋水也着急地期待着放假:“那天听生产处的王处说,咱们购买的新设备堵在路上了。南方发大水,铁路公路许多路段都被冲垮了,设备运不过来,技术人员也来不了,厂里等米下锅,没法检修更换,只好干等着。咱们把下个月的产量都生产出一半了,车间也不敢放开干,只能这样干耗着,停工检修假也只能往后推。”
陶娇娇在物流中心当烟叶统计,也知道生产车间现在领用原料量不大:“这叫什么事儿啊!生产车间把下月的数量任务都快生产完了,还不放假,那还不是磨洋工嘛。你妈前两天还打电话,问咱们啥时候回去呢。”
两人心里都着急,可厂里的事不由他们说了算。
从石界烟机厂购置的三台新卷烟机,迟迟到不了,不光是生产车间着急、设备人员着急、科室人员也着急,厂领导更着急。只不过,各自着急的侧重点不一样。生产车间着急的是,生产量已经完成了,现在上班就是擦机器,扫地面,生怕工人们无事生非,惹出麻烦;设备着急的是,检修协作单位早就联系好了,南方发大水,打乱了他们的节奏,协作单位三天两头催问进展;科室人员大部分都和林秋水他们一样,安排好了出游计划,却迟迟不放假,打乱了他们的计划;厂领导着急的是,下个月的卷烟生产量都完成一多半了,不能再超产了,工作部署全给乱套了。
石界那边连着下了半个月的雨,洪水冲垮了铁路与公路,截断了新烟机运往北方的道路。计划赶不上变化,心里再着急,也没有用,大自然的脾气一旦发作起来,再好的计划也得作废。
一直等到八月中旬,消息才传来:道路通了,设备已经运过了长江,太平烟厂迅速把检修调整到八月下旬到九月初。林秋水也第一时间给家里打电话报信,说自己马上就放假,先去海边玩几天,然后就回家。父亲林承贤在电话那头说:“不用着急,你们到海边安心地玩,特别要注意安全。”
这个世界,不管工作还是生活,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意外经常打败秩序。
停工检修放假前的最后一个下午,林秋水已经把手头的业务都处理完毕,站起来直腰时,透过窗户瞥了一眼省三院的大院,只见大院里救护车不时开来开去,来医院看病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他心想,医院可真是一份铁饭碗呀!不管经济景气不景气,不管白天晚上,也不管风和日丽还是雷电交加,甚至不管穷困与富裕,看病的人们永远在路上,来来往往,进进出出,没有片刻的消停。
正在林秋水大发感慨的时候,桌上的电话铃突然响了起来,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把林秋水从胡思乱想中拉回了现实。
他顺手拿起电话:“你好,我是太平烟厂的林秋水,你是哪里?”这时,就听见听筒里传来大哥林秋文焦急的声音:“老三,咱爹又发病了,半身不遂,现在躺在炕上,动不了了。”
林秋水的脑子嗡了一声,像是被人用棍子敲了后脑勺。他握着听筒,着急地问:“怎么回事?怎么突然就又犯病了?昨晚打电话时不还好好的吗?”
“可能是昨天晚上风大,睡觉着凉了。妈说咱爹早晨起床的时候发现左边身子动不了了,就赶紧叫了乡卫生院的三蛋来,他看过病情后,说是半身不遂又犯了!你要是单位事情不多,就赶紧回来吧!”
“我马上就回!今天就回!”
林秋水挂了电话,简单整理一下桌上的东西,先给爱人陶娇娇打了电话,说明了情况。让她和孩子过一两天再回去,自己先回村。再去隔壁办公室和同事们说了一声,拔腿就往外走。
坐在回家的长途车上,林秋水脑海里又闪现出上次父亲得病的一幕一幕。他清楚记得父亲林承贤第一次发病,是在1989年7月中旬,谁想到时隔十一年后,在2000年的8月下旬,父亲的老毛病又复发了,夏日的阴霾又一次笼罩在林家的上空。
林秋水发现父亲这两次生病,有一个奇特的规律。父亲平时为人处世,总是考虑周全,处处替他人着想,就连这发病的时间,好像也是经过了精心的选择。
父亲发病的时刻,两次都机缘巧合地选择在林秋水停工检修假以及孙子们暑假期间,就像刻意避开孩子们紧张繁忙的时间,不愿耽误他们的工作与学习。这看起来像是极为偶然的巧合,实际反映出父亲平时做人做事的风格和习惯,处处为大局考虑,压抑自己的空间;时时为他人着想,压缩自己的时间。即使遭受病痛折磨时,也不忘为子女考虑,不愿给家人添太多的麻烦。
林秋水回想起,父亲第一次得病的情景。
那是1989年7月中旬的一个早晨,父亲林承贤和平时一样,要起床上班的时候,他却怎么也起不来了,左半部分身体有些麻木和无感。这种感觉以前也有过,可能是睡觉压的时间太长了,过一会就会好。可是这天,缓了半天,还是起不来,无论怎样使劲,左半边身子都动弹不了。他也有些慌乱了,冲着正在扫地的妻子樊玉珍喊了一声:“赶紧去叫三蛋,我动不了啦。”
樊玉珍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以为自己听错了,抬起头,眼中满是疑惑:“你说什么?”
“我左半边身体动不了了,赶紧去叫三蛋。”林承贤用右手指着自己的左半边,连比画带说。
林三蛋是乡卫生院的院长,与林承贤家是邻居。樊玉珍听清了丈夫的话,心中顿时慌乱起来。
大儿子林秋文在县工商局当副局长,家在县城;三儿子林秋水尚未成家,在省城太平卷烟厂上班;二儿子林秋山在乡政府工作,家就在隔壁。她赶忙扔下手中的笤帚簸箕,对着老伴说道:“你等着,我让秋山去叫医生。”
林秋山睡得正香,忽然听见母亲急促拍打大铁门的喊声:“秋山,开门!秋山,快开门!你爹病了!”
他赶紧从炕上一骨碌爬起来,穿了件背心就跑出来开门:“怎么了,妈?你说我爹怎么了?”
“你爹左半边身子动不了了!起不来床了!你快去找三蛋来家里看看!”樊玉珍心急火燎地说。
林秋山一听,脑袋一下子懵了,手也慌了,脚也发软,定了定神,拔腿就往三蛋家跑。
三蛋刚起床,正在屋里吃早饭,听见林秋山说林承贤动不了了,赶紧放下碗,披了件外套,拿上医药箱就跟着跑。到了林家,三蛋坐在炕边,仔细查看了林承贤的状况,又询问了一些身体的感受,很快便下了结论:“大叔,你这是半身不遂啦。”
林承贤心里一紧,忙问:“啥病?”
“心脑血管疾病。你平时抽烟多、喝酒多、熬夜多,可能是累着了,加上晚上睡觉你没有关窗户,身体着凉了,病就发出来了。”三蛋和林承贤是多年的邻居,对他的生活习惯了如指掌,因此分析得头头是道。
樊玉珍在一旁着急地插嘴:“这病重不重?啥时候能好?”
三蛋扭过头,脸上显露出一丝无能为力的表情:“这可不好说。咱们乡里有好几个这样的病人,有嘴眼歪斜、说不了话的,有大小便都得在床上解决的。我看大叔算好的,头脑清醒,说话正常,嘴眼也没歪斜。可要说完全恢复,就咱现在这医疗水平,还达不到。”
村里人说话向来直来直去,不懂得委婉含蓄,即便是面对病人和家属,也不会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按村里的辈分论,三蛋虽说岁数比林承贤还大几岁,可还是得管他叫大叔。
林秋山也忍不住问道:“那怎么办?”
三蛋摇了摇头说:“住医院也没啥用,白花钱。我先给开点药,输上液、吃吃药再观察观察吧。”
然后把头又转向林承贤,责备地说:“大叔,你都啥岁数了,还以为自己是年轻人啊!以后可不敢开窗户睡觉了。从今天起,你也不能再抽烟喝酒了,除非不想要命了。你在单位一直当领导,没人敢说你。可是我是医生,必须得说,你就好好养着吧。”
在院子里,三蛋悄悄把林秋山拉到一旁,压低声音说:“你在乡里工作你应该知道,咱乡得这病的,就没治好过。有瘫痪几年就走了的,快的有几个月就没了。你们心里得有个底。”
林秋山听了这话,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心中涌起一阵恐惧,一时间竟呆立在原地,不知所措。
过了一会儿,三蛋带着当护士的儿媳王艳茹,从医院拿着几个输液瓶和一堆药,匆匆赶到林承贤家。
他们看了看家里的摆设,顺手把挂衣服架当作输液架,熟练地开始为林承贤输液。王艳茹还细心地教给林秋山怎么换输液瓶,怎么拔针,怎么控制输液速度,然后告诉输液的顺序,并叮嘱说,最后一瓶剩半瓶的时候,可以去医院找她,上来给处理,也可以自己拔针,用棉花球摁一会再放手。说完,他们就转身走了。
林秋山和母亲在一旁默默盯着输液瓶,林承贤突然想起什么,对林秋山说:“你去修造站办公室跟他们说一声,就说我病了。今天还有个会呢,让他们去开吧。”
林承贤所在的乡镇企业站,就在自己家房子背后的大院里。公社那会儿,这儿是修造站。现如今,这儿有麻纺厂、陶瓷厂、机床厂和修造站,乡镇企业管理站也设在这儿,人们依旧习惯称它为修造站。
林秋山来到乡镇企业站办公室,把父亲的病情告诉了副站长和会计,顺便给大哥林秋文和三弟林秋水打了电话。
这时的林秋水,正在财务科里忙碌地结账。烟厂明天就要放停工检修假了,他满心都是对假期的期待。然而,二哥的电话就像同一道闪电惊雷,让他感觉到巨大的震惊。他努力稳定自己的情绪,简单考虑了一下,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儿,就去找李金兰科长请假。
李金兰科长听完林秋水的讲述,关切地问道:“你打算啥时候走?”
林秋水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飞回家中:“如果没有别的工作,我想吃完中午饭就走。”
“你手头工作多不多?多的话,让李师傅和小何帮你。”
“不用,一会儿就能弄完。”
李金兰不再多说,起身打开旁边的文件柜,拿出两个黑色塑料袋子,里面各装着五条烟,递到林秋水手中:“这些烟你拿着,回家说不定用得上。去医院看医生,或者求人办事,都能派上用场。需要了,你再和我说。”
林秋水心中涌起一阵感动,连忙推辞:“不用,不用,我有烟。”
“让你拿着你就拿着!这是我的一番心意。”李金兰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命令道。
林秋水接过烟,感激地说了声谢谢,转身就要往外走。
就在这时,李金兰科长忽然语气柔和地说:“你也别太着急,要是有啥事儿用得着我们,就跟我说。我认识国际和平医院的一个院长,需要来市里住院的话,我给你联系。”
林秋水听了,暖流一下子铺满了整个身体,感动的泪水在眼眶里一个劲儿打转。他不敢抬头看李科长,生怕让她看见自己眼中的泪花,哽咽地答应了一声,就迅速回到自己办公桌前,强忍着泪水,加快了手中的工作。
林秋水一向手脚麻利,手头的银行凭证、银行日记账很快就填制完成了。从坐回座位上起,不到半小时,他就把所有结账工作全部搞定。考虑到自己这里是一切会计业务的起源,大家如果下午结账遇到什么问题,还会找他询问,他把银行印鉴、支票本、支票登记簿放在一个抽屉里锁好,把钥匙交给了总账会计刘老师傅,又和科里其他会计把业务上的事儿一一都交代清楚。随后,他找现金出纳,打借条借了三百元,下班时间也到了。
中午,林秋水在厂食堂匆匆吃了碗面条,就赶忙赶到汽车站坐车。汽车站就在烟厂东边的那条街上,东门出去就是,离得很近,十分便利。除了早晨有一趟车直通村里,从市里发往月光县城的长途汽车都是一小时一趟,到县城后,再坐县城通往村里的中巴汽车,同样是一小时一趟。
一路上,林秋水心急如焚,归心似箭,在汽车的走走停停中,他的思绪早就飞回了林家庄。
下午林秋水赶到家的时候,看见母亲正在给父亲喂水,二哥帮着擦嘴。父亲躺在炕上,盖着被子,脸色有些苍白,眼神稍显浑浊,看到林秋水进了屋,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林秋水急忙走过去,坐在炕边,双手紧握住父亲的右手,看着正在输液的父亲,颤声问道:“爹,你好点了吗?”
林承贤平静地说:“你怎么回来了?不会耽误工作吧?不用担心,我没事。”
林秋水急赤白脸地说:“我们放假了,工作都处理完了。你都这样了还说没事!咱们明天就去市里的医院,住院治疗。”
林承贤摇了摇头:“不用去市里,三蛋说得对,这病不好治,别费那个劲儿。你们好好上班,我就放心了。”
听完父亲的话,林秋水内心一阵难过,父亲都病成这样了,还是先想着别人。父亲这一辈子,总是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唯独忘了自己的身体。
现在,十一年过去了,父亲又犯了同样的病。林秋水坐在汽车上,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到家,快点陪在父亲身边。
汽车从市区到县城,又从县城倒车,通往回家的路。林秋水以前从来没有感觉过,回家的路程竟是如此的漫长,怎么走也走不到,翻过一座山,还是又一座山;走过一道弯,又是另一道坡。平时的走走停停,平时的窗外风景,现在都让他心烦意乱、情绪急躁。
不过,林秋水刻意提醒自己:一定要沉住气,不能乱,父亲需要他的照顾,负面情绪绝对不能带回家,自己绝不能添乱。
太平烟厂的职工们这时都不约而同地紧紧盯着日历,期盼厂里快点放停工检修假。往年这个时候早就放假了,可是,今年却迟迟没有动静,让人们的心里都烦躁了起来。
太平烟厂每年的停工检修,一般都选择在七月底八月初。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太平市一年里最热最难受的时段,也是卷烟销售的淡季,生产任务不大。仔细想想也是,天气都那么热了,再不停地抽烟,那不是火上加油、热上加热嘛,没人会那么傻。
停工检修,有两个目的,一是趁着卷烟生产量小、任务不重的时机,抓紧维护保养机器,检修和更新设备。车间通常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搞些小技改、小革新,刷刷房子,查查线路等;二是让职工们趁整个机会统一歇一下年休假。每年停工检修基本都是放半个月假,职工们工龄不同,年休假长短也不一,但是,厂里不管你占便宜还是吃亏,统一休半个月,绝大多数人都是占便宜,所以大家都没有意见。
林秋水也期盼着放假。他和妻子陶娇娇早就商量好了,放假后,趁女儿放暑假,先带孩子去海边避避暑,踏踏浪,赶赶海,踩踩沙。然后再带着海边买的海产品,回林家庄住上一周,陪父亲林承贤唠唠闲嗑,帮母亲樊玉珍干点家务活,爬爬村子周边的山,到地里挖些野菜,吃一吃林秋水最爱吃的“苦累”菜。
陶娇娇前几天就开始收拾行李,把该带的东西都放在箱包里打包好,就等着放假了。
晚饭时,陶娇娇冲着林秋水说:“你说这停工检修假,厂里到底还放不放呀?再拖下去,海边都该凉了。真是应了那句话,我等的花儿都谢了。”
林秋水也着急地期待着放假:“那天听生产处的王处说,咱们购买的新设备堵在路上了。南方发大水,铁路公路许多路段都被冲垮了,设备运不过来,技术人员也来不了,厂里等米下锅,没法检修更换,只好干等着。咱们把下个月的产量都生产出一半了,车间也不敢放开干,只能这样干耗着,停工检修假也只能往后推。”
陶娇娇在物流中心当烟叶统计,也知道生产车间现在领用原料量不大:“这叫什么事儿啊!生产车间把下月的数量任务都快生产完了,还不放假,那还不是磨洋工嘛。你妈前两天还打电话,问咱们啥时候回去呢。”
两人心里都着急,可厂里的事不由他们说了算。
从石界烟机厂购置的三台新卷烟机,迟迟到不了,不光是生产车间着急、设备人员着急、科室人员也着急,厂领导更着急。只不过,各自着急的侧重点不一样。生产车间着急的是,生产量已经完成了,现在上班就是擦机器,扫地面,生怕工人们无事生非,惹出麻烦;设备着急的是,检修协作单位早就联系好了,南方发大水,打乱了他们的节奏,协作单位三天两头催问进展;科室人员大部分都和林秋水他们一样,安排好了出游计划,却迟迟不放假,打乱了他们的计划;厂领导着急的是,下个月的卷烟生产量都完成一多半了,不能再超产了,工作部署全给乱套了。
石界那边连着下了半个月的雨,洪水冲垮了铁路与公路,截断了新烟机运往北方的道路。计划赶不上变化,心里再着急,也没有用,大自然的脾气一旦发作起来,再好的计划也得作废。
一直等到八月中旬,消息才传来:道路通了,设备已经运过了长江,太平烟厂迅速把检修调整到八月下旬到九月初。林秋水也第一时间给家里打电话报信,说自己马上就放假,先去海边玩几天,然后就回家。父亲林承贤在电话那头说:“不用着急,你们到海边安心地玩,特别要注意安全。”
这个世界,不管工作还是生活,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意外经常打败秩序。
停工检修放假前的最后一个下午,林秋水已经把手头的业务都处理完毕,站起来直腰时,透过窗户瞥了一眼省三院的大院,只见大院里救护车不时开来开去,来医院看病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他心想,医院可真是一份铁饭碗呀!不管经济景气不景气,不管白天晚上,也不管风和日丽还是雷电交加,甚至不管穷困与富裕,看病的人们永远在路上,来来往往,进进出出,没有片刻的消停。
正在林秋水大发感慨的时候,桌上的电话铃突然响了起来,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把林秋水从胡思乱想中拉回了现实。
他顺手拿起电话:“你好,我是太平烟厂的林秋水,你是哪里?”这时,就听见听筒里传来大哥林秋文焦急的声音:“老三,咱爹又发病了,半身不遂,现在躺在炕上,动不了了。”
林秋水的脑子嗡了一声,像是被人用棍子敲了后脑勺。他握着听筒,着急地问:“怎么回事?怎么突然就又犯病了?昨晚打电话时不还好好的吗?”
“可能是昨天晚上风大,睡觉着凉了。妈说咱爹早晨起床的时候发现左边身子动不了了,就赶紧叫了乡卫生院的三蛋来,他看过病情后,说是半身不遂又犯了!你要是单位事情不多,就赶紧回来吧!”
“我马上就回!今天就回!”
林秋水挂了电话,简单整理一下桌上的东西,先给爱人陶娇娇打了电话,说明了情况。让她和孩子过一两天再回去,自己先回村。再去隔壁办公室和同事们说了一声,拔腿就往外走。
坐在回家的长途车上,林秋水脑海里又闪现出上次父亲得病的一幕一幕。他清楚记得父亲林承贤第一次发病,是在1989年7月中旬,谁想到时隔十一年后,在2000年的8月下旬,父亲的老毛病又复发了,夏日的阴霾又一次笼罩在林家的上空。
林秋水发现父亲这两次生病,有一个奇特的规律。父亲平时为人处世,总是考虑周全,处处替他人着想,就连这发病的时间,好像也是经过了精心的选择。
父亲发病的时刻,两次都机缘巧合地选择在林秋水停工检修假以及孙子们暑假期间,就像刻意避开孩子们紧张繁忙的时间,不愿耽误他们的工作与学习。这看起来像是极为偶然的巧合,实际反映出父亲平时做人做事的风格和习惯,处处为大局考虑,压抑自己的空间;时时为他人着想,压缩自己的时间。即使遭受病痛折磨时,也不忘为子女考虑,不愿给家人添太多的麻烦。
林秋水回想起,父亲第一次得病的情景。
那是1989年7月中旬的一个早晨,父亲林承贤和平时一样,要起床上班的时候,他却怎么也起不来了,左半部分身体有些麻木和无感。这种感觉以前也有过,可能是睡觉压的时间太长了,过一会就会好。可是这天,缓了半天,还是起不来,无论怎样使劲,左半边身子都动弹不了。他也有些慌乱了,冲着正在扫地的妻子樊玉珍喊了一声:“赶紧去叫三蛋,我动不了啦。”
樊玉珍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以为自己听错了,抬起头,眼中满是疑惑:“你说什么?”
“我左半边身体动不了了,赶紧去叫三蛋。”林承贤用右手指着自己的左半边,连比画带说。
林三蛋是乡卫生院的院长,与林承贤家是邻居。樊玉珍听清了丈夫的话,心中顿时慌乱起来。
大儿子林秋文在县工商局当副局长,家在县城;三儿子林秋水尚未成家,在省城太平卷烟厂上班;二儿子林秋山在乡政府工作,家就在隔壁。她赶忙扔下手中的笤帚簸箕,对着老伴说道:“你等着,我让秋山去叫医生。”
林秋山睡得正香,忽然听见母亲急促拍打大铁门的喊声:“秋山,开门!秋山,快开门!你爹病了!”
他赶紧从炕上一骨碌爬起来,穿了件背心就跑出来开门:“怎么了,妈?你说我爹怎么了?”
“你爹左半边身子动不了了!起不来床了!你快去找三蛋来家里看看!”樊玉珍心急火燎地说。
林秋山一听,脑袋一下子懵了,手也慌了,脚也发软,定了定神,拔腿就往三蛋家跑。
三蛋刚起床,正在屋里吃早饭,听见林秋山说林承贤动不了了,赶紧放下碗,披了件外套,拿上医药箱就跟着跑。到了林家,三蛋坐在炕边,仔细查看了林承贤的状况,又询问了一些身体的感受,很快便下了结论:“大叔,你这是半身不遂啦。”
林承贤心里一紧,忙问:“啥病?”
“心脑血管疾病。你平时抽烟多、喝酒多、熬夜多,可能是累着了,加上晚上睡觉你没有关窗户,身体着凉了,病就发出来了。”三蛋和林承贤是多年的邻居,对他的生活习惯了如指掌,因此分析得头头是道。
樊玉珍在一旁着急地插嘴:“这病重不重?啥时候能好?”
三蛋扭过头,脸上显露出一丝无能为力的表情:“这可不好说。咱们乡里有好几个这样的病人,有嘴眼歪斜、说不了话的,有大小便都得在床上解决的。我看大叔算好的,头脑清醒,说话正常,嘴眼也没歪斜。可要说完全恢复,就咱现在这医疗水平,还达不到。”
村里人说话向来直来直去,不懂得委婉含蓄,即便是面对病人和家属,也不会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按村里的辈分论,三蛋虽说岁数比林承贤还大几岁,可还是得管他叫大叔。
林秋山也忍不住问道:“那怎么办?”
三蛋摇了摇头说:“住医院也没啥用,白花钱。我先给开点药,输上液、吃吃药再观察观察吧。”
然后把头又转向林承贤,责备地说:“大叔,你都啥岁数了,还以为自己是年轻人啊!以后可不敢开窗户睡觉了。从今天起,你也不能再抽烟喝酒了,除非不想要命了。你在单位一直当领导,没人敢说你。可是我是医生,必须得说,你就好好养着吧。”
在院子里,三蛋悄悄把林秋山拉到一旁,压低声音说:“你在乡里工作你应该知道,咱乡得这病的,就没治好过。有瘫痪几年就走了的,快的有几个月就没了。你们心里得有个底。”
林秋山听了这话,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心中涌起一阵恐惧,一时间竟呆立在原地,不知所措。
过了一会儿,三蛋带着当护士的儿媳王艳茹,从医院拿着几个输液瓶和一堆药,匆匆赶到林承贤家。
他们看了看家里的摆设,顺手把挂衣服架当作输液架,熟练地开始为林承贤输液。王艳茹还细心地教给林秋山怎么换输液瓶,怎么拔针,怎么控制输液速度,然后告诉输液的顺序,并叮嘱说,最后一瓶剩半瓶的时候,可以去医院找她,上来给处理,也可以自己拔针,用棉花球摁一会再放手。说完,他们就转身走了。
林秋山和母亲在一旁默默盯着输液瓶,林承贤突然想起什么,对林秋山说:“你去修造站办公室跟他们说一声,就说我病了。今天还有个会呢,让他们去开吧。”
林承贤所在的乡镇企业站,就在自己家房子背后的大院里。公社那会儿,这儿是修造站。现如今,这儿有麻纺厂、陶瓷厂、机床厂和修造站,乡镇企业管理站也设在这儿,人们依旧习惯称它为修造站。
林秋山来到乡镇企业站办公室,把父亲的病情告诉了副站长和会计,顺便给大哥林秋文和三弟林秋水打了电话。
这时的林秋水,正在财务科里忙碌地结账。烟厂明天就要放停工检修假了,他满心都是对假期的期待。然而,二哥的电话就像同一道闪电惊雷,让他感觉到巨大的震惊。他努力稳定自己的情绪,简单考虑了一下,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儿,就去找李金兰科长请假。
李金兰科长听完林秋水的讲述,关切地问道:“你打算啥时候走?”
林秋水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飞回家中:“如果没有别的工作,我想吃完中午饭就走。”
“你手头工作多不多?多的话,让李师傅和小何帮你。”
“不用,一会儿就能弄完。”
李金兰不再多说,起身打开旁边的文件柜,拿出两个黑色塑料袋子,里面各装着五条烟,递到林秋水手中:“这些烟你拿着,回家说不定用得上。去医院看医生,或者求人办事,都能派上用场。需要了,你再和我说。”
林秋水心中涌起一阵感动,连忙推辞:“不用,不用,我有烟。”
“让你拿着你就拿着!这是我的一番心意。”李金兰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命令道。
林秋水接过烟,感激地说了声谢谢,转身就要往外走。
就在这时,李金兰科长忽然语气柔和地说:“你也别太着急,要是有啥事儿用得着我们,就跟我说。我认识国际和平医院的一个院长,需要来市里住院的话,我给你联系。”
林秋水听了,暖流一下子铺满了整个身体,感动的泪水在眼眶里一个劲儿打转。他不敢抬头看李科长,生怕让她看见自己眼中的泪花,哽咽地答应了一声,就迅速回到自己办公桌前,强忍着泪水,加快了手中的工作。
林秋水一向手脚麻利,手头的银行凭证、银行日记账很快就填制完成了。从坐回座位上起,不到半小时,他就把所有结账工作全部搞定。考虑到自己这里是一切会计业务的起源,大家如果下午结账遇到什么问题,还会找他询问,他把银行印鉴、支票本、支票登记簿放在一个抽屉里锁好,把钥匙交给了总账会计刘老师傅,又和科里其他会计把业务上的事儿一一都交代清楚。随后,他找现金出纳,打借条借了三百元,下班时间也到了。
中午,林秋水在厂食堂匆匆吃了碗面条,就赶忙赶到汽车站坐车。汽车站就在烟厂东边的那条街上,东门出去就是,离得很近,十分便利。除了早晨有一趟车直通村里,从市里发往月光县城的长途汽车都是一小时一趟,到县城后,再坐县城通往村里的中巴汽车,同样是一小时一趟。
一路上,林秋水心急如焚,归心似箭,在汽车的走走停停中,他的思绪早就飞回了林家庄。
下午林秋水赶到家的时候,看见母亲正在给父亲喂水,二哥帮着擦嘴。父亲躺在炕上,盖着被子,脸色有些苍白,眼神稍显浑浊,看到林秋水进了屋,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林秋水急忙走过去,坐在炕边,双手紧握住父亲的右手,看着正在输液的父亲,颤声问道:“爹,你好点了吗?”
林承贤平静地说:“你怎么回来了?不会耽误工作吧?不用担心,我没事。”
林秋水急赤白脸地说:“我们放假了,工作都处理完了。你都这样了还说没事!咱们明天就去市里的医院,住院治疗。”
林承贤摇了摇头:“不用去市里,三蛋说得对,这病不好治,别费那个劲儿。你们好好上班,我就放心了。”
听完父亲的话,林秋水内心一阵难过,父亲都病成这样了,还是先想着别人。父亲这一辈子,总是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唯独忘了自己的身体。
现在,十一年过去了,父亲又犯了同样的病。林秋水坐在汽车上,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到家,快点陪在父亲身边。
汽车从市区到县城,又从县城倒车,通往回家的路。林秋水以前从来没有感觉过,回家的路程竟是如此的漫长,怎么走也走不到,翻过一座山,还是又一座山;走过一道弯,又是另一道坡。平时的走走停停,平时的窗外风景,现在都让他心烦意乱、情绪急躁。
不过,林秋水刻意提醒自己:一定要沉住气,不能乱,父亲需要他的照顾,负面情绪绝对不能带回家,自己绝不能添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