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是被宣纸筛进画室的。米白色的窗纱拢着初秋的暖,落在装裱好的巴黎邀请函上,法语“Gallerie de Paris”的字迹泛着淡淡的油墨光,像撒了层细金粉。周苓站在画框前,指尖轻轻划过玻璃面,冰凉的触感下,那行陌生的文字竟渐渐有了温度——是陈迹昨天亲手装裱的,他特意选了胡桃木画框,边角打磨得圆润,说“要让东方的墨,配得上西方的框”。
画室的空气里飘着松烟香,混着新拆封的宣纸味。靠墙的博古架上,周苓常用的狼毫笔立在竹筒里,笔锋还沾着上次画雨巷时的淡墨;陈迹的大楷笔则横在砚台旁,笔杆上缠着圈红绳,是去年他去徽州写生时,老笔匠帮他缠的,说“护笔也护心”。周苓的指尖从笔杆上滑过,突然想起收到邀请函那天,她握着鼠标的手都在抖——不是激动,是怕,怕巴黎的观众看不懂她画里的青苔,看不懂她笔尖下的江南雨。
“在想什么?”陈迹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刚洗过画笔的凉意。他的手臂轻轻环住她的腰,掌心贴着她的小腹,那里还留着昨天揉面时沾的面粉——他们昨天试着做了些桂花糕,想带到巴黎当干粮,结果面粉撒了满围裙。他下巴抵在她的发顶,呼吸里混着松烟墨与皂角的清香,“是担心画具托运时会碎,还是怕到了巴黎,找不到懂墨的铺子?”
周苓转身靠在他怀里,手指勾着他棉衫的衣角。那是件素白的棉衫,袖口沾着点淡赭石,是上次画枫叶时蹭的,他一直没洗,说“这是画的痕迹,不能丢”。“都有点。”她的声音轻轻的,像宣纸上刚晕开的淡墨,“但更怕……我画的东西,他们看不懂。你看我画的雨巷,石板路上的青苔要慢慢品才知道是时光磨的;我画的荷塘,残荷的影子要对着光看才懂是孤独。西方人喜欢浓烈的色彩,喜欢直白的故事,他们会不会觉得,东方的山水太含蓄了?”
陈迹低头吻了吻她的眉骨,指尖轻轻揉着她的耳垂——那是她紧张时最易放松的地方,以前每次画展前,他都会这样揉一会儿,直到她的耳垂发烫,眼里的不安散去。“你忘了李教授去年在双年展上说的话?”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笃定,“好的艺术不分国界,就像阳光和雨,在哪里都一样。你画雨巷时,石板路上的青苔,他们能看懂那是时光走过后留下的印子;我画雪原时,枯树的枝桠,他们能读懂那是冬天里不肯低头的劲儿。不用刻意解释,懂的人自然会懂。”
他牵着她走到画桌前,铺开一张四尺的生宣。宣纸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能看见纸纤维的纹路,像江南水乡的水波纹。陈迹从瓷缸里倒了些清水在白瓷盘里,水珠在盘底滚了滚,映着画室的灯影。“我们今天不画完整的画,就玩墨。”他拿起一支兼毫笔,蘸了些浓墨,在宣纸中央滴了一滴——墨滴像颗黑珍珠,在纸上凝了片刻,才慢慢往下坠了一丝。然后他拉过她的手,让她的指尖蘸着清水,轻轻点在墨滴旁边。
清水刚触到墨,墨色就像活了过来,缓缓向四周晕开。先是浓黑的中心,然后变成深灰,再变成淡灰,最后是几乎透明的墨雾,像一朵在纸上绽放的花,花瓣层层叠叠,还带着水痕的纹路。“你看,”陈迹的声音贴着她的耳朵,温热的呼吸扫过她的颈窝,“不用画山,不用画水,墨与水的相遇,本身就是故事。就像我们第一次在画展上见面,你站在我的《雪原》前,眼里的光,和我看到你的《雨巷》时一样,不用说话,就懂了。”
周苓看着纸上的墨痕,忽然笑了。她抽回手,从颜料碟里蘸了些淡赭石,在墨晕的边缘画了片小小的枫叶——枫叶的脉络用细笔勾勒,叶尖还带着点红,像刚被秋风吹过。“就像我们,”她的指尖轻轻碰了碰墨晕,“你是北方的墨,浓得化不开;我是南方的色,淡得像雾,遇到一起才好看。要是只有墨,太素;只有色,太艳,掺在一起才是我们的画。”
陈迹从身后拥住她,下巴抵在她的颈窝,呼吸渐渐重了些。他的手指顺着她的手腕往上滑,轻轻握住她拿笔的手,一起在枫叶旁添了道浅浅的弧线——弧线从枫叶一直延伸到宣纸边缘,像一条弯弯的河。“这是塞纳河的岸,”他的唇贴着她的耳垂,声音低哑得让人心颤,“等我们到了巴黎,就去河边写生。早上的雾还没散的时候,河水是淡蓝的;中午太阳足了,河水会泛着金;傍晚的时候,河面上会飘着画舫的灯。到时候,我要把你和河景,一起画进画里,你站在河边,头发被风吹起来,像画里的人活了。”
周苓的心跳忽然快了,指尖在宣纸上顿了顿,淡赭石在弧线旁晕开一点,像河边的小花。她转头看陈迹,他的眼里映着纸上的墨痕,也映着她的影子,温柔得像画室里的灯。“好,”她轻声说,“到时候我帮你磨墨,你画河,我画你画河的样子。”
夜里,画室的灯换成了盏小小的台灯,暖黄的光落在桌上晾干的墨痕上。墨晕已经干了,边缘的水痕变成了淡淡的白,像给墨花镶了道边。周苓靠在陈迹怀里,腿上盖着条羊毛毯——是他妈妈织的,上面有墨竹的图案,冬天写生时总带着。她看着桌上的墨痕,听着陈迹讲巴黎画廊的布局:“画廊的主展厅有面大窗户,早上的阳光会照在画架上,我们可以把《雨巷》和《雪原》挂在窗边,让光落在画上,墨色会更亮。旁边的小展厅可以挂些我们这次新画的小品,比如刚才玩墨的那些,让他们看看东方的墨有多好玩。”
周苓的指尖在他的掌心轻轻画着圈,画了片小小的枫叶,又画了道弯弯的河。陈迹忽然翻身将她压在地毯上,地毯是羊毛的,软软的,像落在雪地上的棉。他的棉衫蹭过她的手臂,带着墨香的吻从她的额头落下,顺着鼻梁到唇瓣——吻很轻,像淡墨点在宣纸上,慢慢晕开。他的手轻轻解开她的衣襟,指尖划过她的腰腹,像在画纸上勾勒最细腻的线条,避开了她上次做饭时烫到的小疤,温柔得让人心颤。
“别怕,”他在她耳边低语,呼吸混着她的气息,带着桂花糕的甜香,“不管到了哪里,我都会陪着你。画具碎了,我们再做;语言不通,我们一起学;要是没人懂我们的画,我们就把画挂在塞纳河边,让风看,让河看,让路过的人看。只要我们在一起,哪里都是我们的画室。”
墨香与夜色交融,画室里的声响渐渐轻了。台灯的光落在他们身上,像给彼此裹了层暖纱。陈迹的吻落在她的颈窝,指尖轻轻揉着她的耳垂,直到她的呼吸渐渐重了,眼里的不安彻底散去。桌上的墨痕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像一朵不会谢的花,也像一段刚开头的故事——关于东方的墨,关于西方的河,关于两个画家,要一起把墨色画到更远的地方。
后半夜,周苓靠在陈迹怀里,听着他的心跳,像宣纸上慢慢晕开的墨,温柔而绵长。她忽然想起白天玩墨时的样子,墨与水相遇,不需要刻意,不需要解释,自然就成了画。或许巴黎的路真的会有挑战,但只要陈迹在身边,只要手里有墨,有纸,有笔,她就什么都不怕。
天快亮时,陈迹轻轻起身,怕吵醒她。他走到画桌前,拿起那支兼毫笔,在昨天的墨痕旁添了两颗小小的人影——一个站在枫叶旁,一个靠在河边,手牵着手,像他们现在的样子。然后他在旁边写了行小字:“墨与水遇,人与情随,巴黎见。”
周苓眯着眼睛看着他的背影,忽然笑了。她知道,这场墨色筹备,不只是为了画展,更是为了他们一起的远方。而远方的天,一定和他们画里的一样蓝,远方的墨,也一定和他们手里的一样香。
画室的空气里飘着松烟香,混着新拆封的宣纸味。靠墙的博古架上,周苓常用的狼毫笔立在竹筒里,笔锋还沾着上次画雨巷时的淡墨;陈迹的大楷笔则横在砚台旁,笔杆上缠着圈红绳,是去年他去徽州写生时,老笔匠帮他缠的,说“护笔也护心”。周苓的指尖从笔杆上滑过,突然想起收到邀请函那天,她握着鼠标的手都在抖——不是激动,是怕,怕巴黎的观众看不懂她画里的青苔,看不懂她笔尖下的江南雨。
“在想什么?”陈迹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刚洗过画笔的凉意。他的手臂轻轻环住她的腰,掌心贴着她的小腹,那里还留着昨天揉面时沾的面粉——他们昨天试着做了些桂花糕,想带到巴黎当干粮,结果面粉撒了满围裙。他下巴抵在她的发顶,呼吸里混着松烟墨与皂角的清香,“是担心画具托运时会碎,还是怕到了巴黎,找不到懂墨的铺子?”
周苓转身靠在他怀里,手指勾着他棉衫的衣角。那是件素白的棉衫,袖口沾着点淡赭石,是上次画枫叶时蹭的,他一直没洗,说“这是画的痕迹,不能丢”。“都有点。”她的声音轻轻的,像宣纸上刚晕开的淡墨,“但更怕……我画的东西,他们看不懂。你看我画的雨巷,石板路上的青苔要慢慢品才知道是时光磨的;我画的荷塘,残荷的影子要对着光看才懂是孤独。西方人喜欢浓烈的色彩,喜欢直白的故事,他们会不会觉得,东方的山水太含蓄了?”
陈迹低头吻了吻她的眉骨,指尖轻轻揉着她的耳垂——那是她紧张时最易放松的地方,以前每次画展前,他都会这样揉一会儿,直到她的耳垂发烫,眼里的不安散去。“你忘了李教授去年在双年展上说的话?”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笃定,“好的艺术不分国界,就像阳光和雨,在哪里都一样。你画雨巷时,石板路上的青苔,他们能看懂那是时光走过后留下的印子;我画雪原时,枯树的枝桠,他们能读懂那是冬天里不肯低头的劲儿。不用刻意解释,懂的人自然会懂。”
他牵着她走到画桌前,铺开一张四尺的生宣。宣纸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能看见纸纤维的纹路,像江南水乡的水波纹。陈迹从瓷缸里倒了些清水在白瓷盘里,水珠在盘底滚了滚,映着画室的灯影。“我们今天不画完整的画,就玩墨。”他拿起一支兼毫笔,蘸了些浓墨,在宣纸中央滴了一滴——墨滴像颗黑珍珠,在纸上凝了片刻,才慢慢往下坠了一丝。然后他拉过她的手,让她的指尖蘸着清水,轻轻点在墨滴旁边。
清水刚触到墨,墨色就像活了过来,缓缓向四周晕开。先是浓黑的中心,然后变成深灰,再变成淡灰,最后是几乎透明的墨雾,像一朵在纸上绽放的花,花瓣层层叠叠,还带着水痕的纹路。“你看,”陈迹的声音贴着她的耳朵,温热的呼吸扫过她的颈窝,“不用画山,不用画水,墨与水的相遇,本身就是故事。就像我们第一次在画展上见面,你站在我的《雪原》前,眼里的光,和我看到你的《雨巷》时一样,不用说话,就懂了。”
周苓看着纸上的墨痕,忽然笑了。她抽回手,从颜料碟里蘸了些淡赭石,在墨晕的边缘画了片小小的枫叶——枫叶的脉络用细笔勾勒,叶尖还带着点红,像刚被秋风吹过。“就像我们,”她的指尖轻轻碰了碰墨晕,“你是北方的墨,浓得化不开;我是南方的色,淡得像雾,遇到一起才好看。要是只有墨,太素;只有色,太艳,掺在一起才是我们的画。”
陈迹从身后拥住她,下巴抵在她的颈窝,呼吸渐渐重了些。他的手指顺着她的手腕往上滑,轻轻握住她拿笔的手,一起在枫叶旁添了道浅浅的弧线——弧线从枫叶一直延伸到宣纸边缘,像一条弯弯的河。“这是塞纳河的岸,”他的唇贴着她的耳垂,声音低哑得让人心颤,“等我们到了巴黎,就去河边写生。早上的雾还没散的时候,河水是淡蓝的;中午太阳足了,河水会泛着金;傍晚的时候,河面上会飘着画舫的灯。到时候,我要把你和河景,一起画进画里,你站在河边,头发被风吹起来,像画里的人活了。”
周苓的心跳忽然快了,指尖在宣纸上顿了顿,淡赭石在弧线旁晕开一点,像河边的小花。她转头看陈迹,他的眼里映着纸上的墨痕,也映着她的影子,温柔得像画室里的灯。“好,”她轻声说,“到时候我帮你磨墨,你画河,我画你画河的样子。”
夜里,画室的灯换成了盏小小的台灯,暖黄的光落在桌上晾干的墨痕上。墨晕已经干了,边缘的水痕变成了淡淡的白,像给墨花镶了道边。周苓靠在陈迹怀里,腿上盖着条羊毛毯——是他妈妈织的,上面有墨竹的图案,冬天写生时总带着。她看着桌上的墨痕,听着陈迹讲巴黎画廊的布局:“画廊的主展厅有面大窗户,早上的阳光会照在画架上,我们可以把《雨巷》和《雪原》挂在窗边,让光落在画上,墨色会更亮。旁边的小展厅可以挂些我们这次新画的小品,比如刚才玩墨的那些,让他们看看东方的墨有多好玩。”
周苓的指尖在他的掌心轻轻画着圈,画了片小小的枫叶,又画了道弯弯的河。陈迹忽然翻身将她压在地毯上,地毯是羊毛的,软软的,像落在雪地上的棉。他的棉衫蹭过她的手臂,带着墨香的吻从她的额头落下,顺着鼻梁到唇瓣——吻很轻,像淡墨点在宣纸上,慢慢晕开。他的手轻轻解开她的衣襟,指尖划过她的腰腹,像在画纸上勾勒最细腻的线条,避开了她上次做饭时烫到的小疤,温柔得让人心颤。
“别怕,”他在她耳边低语,呼吸混着她的气息,带着桂花糕的甜香,“不管到了哪里,我都会陪着你。画具碎了,我们再做;语言不通,我们一起学;要是没人懂我们的画,我们就把画挂在塞纳河边,让风看,让河看,让路过的人看。只要我们在一起,哪里都是我们的画室。”
墨香与夜色交融,画室里的声响渐渐轻了。台灯的光落在他们身上,像给彼此裹了层暖纱。陈迹的吻落在她的颈窝,指尖轻轻揉着她的耳垂,直到她的呼吸渐渐重了,眼里的不安彻底散去。桌上的墨痕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像一朵不会谢的花,也像一段刚开头的故事——关于东方的墨,关于西方的河,关于两个画家,要一起把墨色画到更远的地方。
后半夜,周苓靠在陈迹怀里,听着他的心跳,像宣纸上慢慢晕开的墨,温柔而绵长。她忽然想起白天玩墨时的样子,墨与水相遇,不需要刻意,不需要解释,自然就成了画。或许巴黎的路真的会有挑战,但只要陈迹在身边,只要手里有墨,有纸,有笔,她就什么都不怕。
天快亮时,陈迹轻轻起身,怕吵醒她。他走到画桌前,拿起那支兼毫笔,在昨天的墨痕旁添了两颗小小的人影——一个站在枫叶旁,一个靠在河边,手牵着手,像他们现在的样子。然后他在旁边写了行小字:“墨与水遇,人与情随,巴黎见。”
周苓眯着眼睛看着他的背影,忽然笑了。她知道,这场墨色筹备,不只是为了画展,更是为了他们一起的远方。而远方的天,一定和他们画里的一样蓝,远方的墨,也一定和他们手里的一样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