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风带着桂花香,溜进陈迹与周苓的画室时,正赶上夕阳透过天窗往下落。金色的光洒在摊开的宣纸上,把《塞纳河的晨光》初稿上的水波染得像淌着蜜,旁边的颜料盘里,淡金与浅橙还沾着画笔的痕迹,是周苓今早刚调的色——为了画出塞纳河晨雾里的光,她试了七次才找到最妥帖的配比,颜料盘边缘的试纸叠得像小山,每张都画着小小的太阳。
画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时,周苓正蹲在画架旁,用指尖蹭着宣纸上的墨痕。“苓苓,陈迹,我来蹭杯茶。”苏曼的声音裹着风尘,从门口飘过来。周苓抬头,就看见苏曼站在逆光里,手里提着个藤编箱子,箱子边缘磨出了浅褐色的毛边,角上还沾着点浅黄的土——是意大利托斯卡纳的土,去年苏曼去那里采风时,周苓在视频里见过她蹲在麦田里,箱子就放在旁边,沾了满箱的麦芒。
“怎么突然回来了?”周苓迎上去,帮苏曼提箱子,指尖触到藤编的纹路,带着阳光晒过的温乎气。苏曼的头发比去年长了些,发尾卷着,沾着几根细碎的颜料渣,是赭石色的,和她今天穿的卡其色风衣很配。“听说你们下周去巴黎办展,特意从佛罗伦萨赶回来的。”苏曼笑着把箱子放在画桌上,打开时,一股混合着矿物土腥与松节油的气味飘了出来——里面码着十几罐颜料,标签上全是意大利文,还有几张速写本,翻开来全是欧洲的风景:佛罗伦萨的教堂尖顶在晨光里泛着白,罗马的喷泉溅起的水珠像碎钻,威尼斯的贡多拉在水里划开的波痕,用的是周苓最爱的钴蓝色。
“给你的。”苏曼从箱子最底下掏出个小陶罐,罐口用软木塞封着,外面缠了圈牛皮纸,上面用铅笔写着“赭石・锡耶纳老矿”。她把陶罐递给周苓,指尖碰到周苓的手时,周苓才发现她指关节处有块淡淡的疤痕,像片小小的月牙,藏在指节褶皱里。“这是怎么弄的?”周苓握着苏曼的手,指尖轻轻蹭过疤痕,能感觉到皮肤下淡淡的凸起。
苏曼低头看了看,笑着揉了揉手指,指甲缝里还嵌着点深褐的颜料——是昨天收拾画具时没洗干净的。“去年在佛罗伦萨画圣母百花大教堂,爬脚手架的时候,被老木头上的刺扎到了。”她的眼神飘向窗外的夕阳,像是回到了那个午后,“那天阳光特别好,透过教堂的彩绘玻璃,把颜料盘照得五颜六色的。我扎到刺的时候没在意,继续画,直到血渗到画布上,才发现指关节在流血。”
她顿了顿,拿起桌上的画笔,蘸了点周苓调好的赭石色,在试纸上画了道弧线,颜色暖得像刚晒过的被子。“后来那幅画叫《光与痕》,展出的时候,有个法国老太太站在画前看了好久,说她从血渍里看到了‘对光的执着’。”苏曼笑起来,眼角弯成月牙,“现在想想,带着伤画的画,反而多了点不一样的劲——就像你们去巴黎,肯定会遇到不适应的地方,比如调不出熟悉的颜料,比如看不懂街头艺术家的暗号,但那些小波折,说不定会让你们的画更有味道。”
陈迹端着茶走过来,把青瓷杯放在苏曼面前,杯沿沾着片干桂花——是周苓上周晒的,说泡在茶里香。“我们打算带二十幅作品,五幅联名作,目前定了《塞纳河的晨光》和《卢浮宫的银杏》。”他坐在苏曼对面,指尖轻轻敲着桌面,“《塞纳河的晨光》里,我特意加了点珍珠粉,让晨雾看起来有光泽;《卢浮宫的银杏》是苓苓起的稿,她查了资料,说卢浮宫前的那几棵银杏是 18世纪种的,秋天叶子会变成蜜糖色,所以她调了五种黄,从浅柠到深褐,像把整个秋天都揉进了画里。”
“剩下三幅留到巴黎现场画?”苏曼眼睛亮了,握着茶杯的手微微收紧,“这个主意好!西方观众就喜欢看艺术家即兴创作的过程,他们觉得那是灵魂与作品的对话。”她想起去年在伦敦泰特美术馆办展,现场画泰晤士河的日落,围着的观众里有个小女孩,举着蜡笔跟着她的笔触画,最后她把画送给小女孩时,孩子说“我看到你把夕阳装进画里了”。
苏曼突然从包里掏出本笔记本,封面是深绿色的皮革,边角用金线缝了,是她在罗马的古董店淘的。“这是我整理的巴黎艺术区地图,标了几家小众的画材店。”她翻开笔记本,里面的地图是手绘的,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红色的圈是“拉雪兹神父公墓旁的老颜料铺”,旁边写着“老板是退休的印象派画家,藏着 19世纪的矿物颜料,要说是苏曼的朋友才会拿出来”;蓝色的星是“蒙马特高地的小画室”,备注着“下午 5点半去,能借到窗边的画架,看夕阳落在圣心大教堂的白墙上”;还有黑色的线勾着“拉丁区的纸店”,写着“宣纸比国内的薄,适合画淡彩,老板会说中文,是华侨第三代”。
笔记本的最后几页,还夹着几张小纸条,是苏曼随手记的灵感:“奥赛博物馆的窗边,下午 3点的光影能在画布上拉出长线条”“塞纳河的游船经过新桥时,船桨溅起的水花会带点蓝紫色,因为阳光折射”“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雨天会映出云的影子,像碎掉的镜子”。周苓翻着笔记本,指尖拂过苏曼娟秀的字迹,突然想起大学时,她们在美院的画室里熬夜赶作业,苏曼也是这样,把灵感记在笔记本上,还会画小小的涂鸦,比如一个画架旁边站着两个小人,旁边写着“苓苓和曼曼的艺术梦”。
送走苏曼时,夕阳已经落到了画室的屋檐下,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幅淡淡的水墨画。周苓回到画室,坐在画桌前,继续翻着那本地图,手指停在“蒙马特高地”的标注上。陈迹走过来,从身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能闻到她头发上混合着颜料与桂花的清香。“苏曼总是这么贴心。”他的手指轻轻拂过笔记本上的涂鸦,是个小小的太阳,旁边写着“给苓苓画夕阳用”。
周苓转头,唇瓣刚好碰到陈迹的下巴,带着茶的清苦与桂花的甜。陈迹低头,扣住她的后脑勺,加深了这个吻,指尖轻轻揉着她的头发,像在呵护幅易碎的古画。窗外的夕阳还在往下落,把金色的光透过天窗洒进来,落在他们身上,像给彼此镀了层蜂蜜色的纱。周苓的手勾住陈迹的脖子,宣纸蹭过她的腿,带着粗糙的暖意,是刚晾好的新纸,还留着纸浆的温度。
陈迹慢慢把周苓抱起来,放在画桌上,宣纸在她身下轻轻褶皱,像水波。他的吻落在她的颈间,带着灼热的温度,指尖解开她的腰带——那是苏曼去年在佛罗伦萨买的皮质腰带,上面刻着小小的画架图案,边缘已经被周苓磨得有些发亮。“我们的新画,”陈迹在她耳边低语,呼吸拂过她的耳垂,带着茶的热气,“要把此刻的夕阳,也画进去。”
周苓笑着点头,指尖划过陈迹的手背,他的手还沾着早上调的赭石色,蹭在她的衣角上,留下道淡淡的痕。她抬头看向天窗,夕阳正把最后一缕光洒在《塞纳河的晨光》初稿上,画里的水波仿佛真的在流动,和此刻身上的暖光融在一起。陈迹的吻落在她的唇上,指尖轻轻抚过她的脸颊,像在画布上勾勒线条,温柔得让人心颤。
“等我们到了巴黎,”周苓在他唇间轻声说,声音带着点含糊的笑意,“就去蒙马特高地,用苏曼送的赭石,画最暖的日落。”
陈迹点头,把她抱得更紧些,窗外的夕阳终于落下,画室里的台灯亮了起来,暖黄的光落在颜料盘上,把那些色彩照得格外温柔。他的手轻轻拂过画桌上的宣纸,想着要把此刻的温度、此刻的光、此刻的吻,都揉进巴黎的新画里——那会是最动人的作品,因为里面藏着旧友的情谊,藏着爱人的温柔,还藏着对艺术最纯粹的向往。
周苓靠在陈迹怀里,看着笔记本上苏曼写的“灵魂与作品的对话”,突然觉得,最好的对话从来不是在画里,是在这样的傍晚,有旧友送来的颜料与地图,有爱人温暖的怀抱,有夕阳落在身上的温度,还有对远方展场的期待——这些细碎的美好,才是艺术最本真的模样,也是生活最动人的风景。
画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时,周苓正蹲在画架旁,用指尖蹭着宣纸上的墨痕。“苓苓,陈迹,我来蹭杯茶。”苏曼的声音裹着风尘,从门口飘过来。周苓抬头,就看见苏曼站在逆光里,手里提着个藤编箱子,箱子边缘磨出了浅褐色的毛边,角上还沾着点浅黄的土——是意大利托斯卡纳的土,去年苏曼去那里采风时,周苓在视频里见过她蹲在麦田里,箱子就放在旁边,沾了满箱的麦芒。
“怎么突然回来了?”周苓迎上去,帮苏曼提箱子,指尖触到藤编的纹路,带着阳光晒过的温乎气。苏曼的头发比去年长了些,发尾卷着,沾着几根细碎的颜料渣,是赭石色的,和她今天穿的卡其色风衣很配。“听说你们下周去巴黎办展,特意从佛罗伦萨赶回来的。”苏曼笑着把箱子放在画桌上,打开时,一股混合着矿物土腥与松节油的气味飘了出来——里面码着十几罐颜料,标签上全是意大利文,还有几张速写本,翻开来全是欧洲的风景:佛罗伦萨的教堂尖顶在晨光里泛着白,罗马的喷泉溅起的水珠像碎钻,威尼斯的贡多拉在水里划开的波痕,用的是周苓最爱的钴蓝色。
“给你的。”苏曼从箱子最底下掏出个小陶罐,罐口用软木塞封着,外面缠了圈牛皮纸,上面用铅笔写着“赭石・锡耶纳老矿”。她把陶罐递给周苓,指尖碰到周苓的手时,周苓才发现她指关节处有块淡淡的疤痕,像片小小的月牙,藏在指节褶皱里。“这是怎么弄的?”周苓握着苏曼的手,指尖轻轻蹭过疤痕,能感觉到皮肤下淡淡的凸起。
苏曼低头看了看,笑着揉了揉手指,指甲缝里还嵌着点深褐的颜料——是昨天收拾画具时没洗干净的。“去年在佛罗伦萨画圣母百花大教堂,爬脚手架的时候,被老木头上的刺扎到了。”她的眼神飘向窗外的夕阳,像是回到了那个午后,“那天阳光特别好,透过教堂的彩绘玻璃,把颜料盘照得五颜六色的。我扎到刺的时候没在意,继续画,直到血渗到画布上,才发现指关节在流血。”
她顿了顿,拿起桌上的画笔,蘸了点周苓调好的赭石色,在试纸上画了道弧线,颜色暖得像刚晒过的被子。“后来那幅画叫《光与痕》,展出的时候,有个法国老太太站在画前看了好久,说她从血渍里看到了‘对光的执着’。”苏曼笑起来,眼角弯成月牙,“现在想想,带着伤画的画,反而多了点不一样的劲——就像你们去巴黎,肯定会遇到不适应的地方,比如调不出熟悉的颜料,比如看不懂街头艺术家的暗号,但那些小波折,说不定会让你们的画更有味道。”
陈迹端着茶走过来,把青瓷杯放在苏曼面前,杯沿沾着片干桂花——是周苓上周晒的,说泡在茶里香。“我们打算带二十幅作品,五幅联名作,目前定了《塞纳河的晨光》和《卢浮宫的银杏》。”他坐在苏曼对面,指尖轻轻敲着桌面,“《塞纳河的晨光》里,我特意加了点珍珠粉,让晨雾看起来有光泽;《卢浮宫的银杏》是苓苓起的稿,她查了资料,说卢浮宫前的那几棵银杏是 18世纪种的,秋天叶子会变成蜜糖色,所以她调了五种黄,从浅柠到深褐,像把整个秋天都揉进了画里。”
“剩下三幅留到巴黎现场画?”苏曼眼睛亮了,握着茶杯的手微微收紧,“这个主意好!西方观众就喜欢看艺术家即兴创作的过程,他们觉得那是灵魂与作品的对话。”她想起去年在伦敦泰特美术馆办展,现场画泰晤士河的日落,围着的观众里有个小女孩,举着蜡笔跟着她的笔触画,最后她把画送给小女孩时,孩子说“我看到你把夕阳装进画里了”。
苏曼突然从包里掏出本笔记本,封面是深绿色的皮革,边角用金线缝了,是她在罗马的古董店淘的。“这是我整理的巴黎艺术区地图,标了几家小众的画材店。”她翻开笔记本,里面的地图是手绘的,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红色的圈是“拉雪兹神父公墓旁的老颜料铺”,旁边写着“老板是退休的印象派画家,藏着 19世纪的矿物颜料,要说是苏曼的朋友才会拿出来”;蓝色的星是“蒙马特高地的小画室”,备注着“下午 5点半去,能借到窗边的画架,看夕阳落在圣心大教堂的白墙上”;还有黑色的线勾着“拉丁区的纸店”,写着“宣纸比国内的薄,适合画淡彩,老板会说中文,是华侨第三代”。
笔记本的最后几页,还夹着几张小纸条,是苏曼随手记的灵感:“奥赛博物馆的窗边,下午 3点的光影能在画布上拉出长线条”“塞纳河的游船经过新桥时,船桨溅起的水花会带点蓝紫色,因为阳光折射”“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雨天会映出云的影子,像碎掉的镜子”。周苓翻着笔记本,指尖拂过苏曼娟秀的字迹,突然想起大学时,她们在美院的画室里熬夜赶作业,苏曼也是这样,把灵感记在笔记本上,还会画小小的涂鸦,比如一个画架旁边站着两个小人,旁边写着“苓苓和曼曼的艺术梦”。
送走苏曼时,夕阳已经落到了画室的屋檐下,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幅淡淡的水墨画。周苓回到画室,坐在画桌前,继续翻着那本地图,手指停在“蒙马特高地”的标注上。陈迹走过来,从身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能闻到她头发上混合着颜料与桂花的清香。“苏曼总是这么贴心。”他的手指轻轻拂过笔记本上的涂鸦,是个小小的太阳,旁边写着“给苓苓画夕阳用”。
周苓转头,唇瓣刚好碰到陈迹的下巴,带着茶的清苦与桂花的甜。陈迹低头,扣住她的后脑勺,加深了这个吻,指尖轻轻揉着她的头发,像在呵护幅易碎的古画。窗外的夕阳还在往下落,把金色的光透过天窗洒进来,落在他们身上,像给彼此镀了层蜂蜜色的纱。周苓的手勾住陈迹的脖子,宣纸蹭过她的腿,带着粗糙的暖意,是刚晾好的新纸,还留着纸浆的温度。
陈迹慢慢把周苓抱起来,放在画桌上,宣纸在她身下轻轻褶皱,像水波。他的吻落在她的颈间,带着灼热的温度,指尖解开她的腰带——那是苏曼去年在佛罗伦萨买的皮质腰带,上面刻着小小的画架图案,边缘已经被周苓磨得有些发亮。“我们的新画,”陈迹在她耳边低语,呼吸拂过她的耳垂,带着茶的热气,“要把此刻的夕阳,也画进去。”
周苓笑着点头,指尖划过陈迹的手背,他的手还沾着早上调的赭石色,蹭在她的衣角上,留下道淡淡的痕。她抬头看向天窗,夕阳正把最后一缕光洒在《塞纳河的晨光》初稿上,画里的水波仿佛真的在流动,和此刻身上的暖光融在一起。陈迹的吻落在她的唇上,指尖轻轻抚过她的脸颊,像在画布上勾勒线条,温柔得让人心颤。
“等我们到了巴黎,”周苓在他唇间轻声说,声音带着点含糊的笑意,“就去蒙马特高地,用苏曼送的赭石,画最暖的日落。”
陈迹点头,把她抱得更紧些,窗外的夕阳终于落下,画室里的台灯亮了起来,暖黄的光落在颜料盘上,把那些色彩照得格外温柔。他的手轻轻拂过画桌上的宣纸,想着要把此刻的温度、此刻的光、此刻的吻,都揉进巴黎的新画里——那会是最动人的作品,因为里面藏着旧友的情谊,藏着爱人的温柔,还藏着对艺术最纯粹的向往。
周苓靠在陈迹怀里,看着笔记本上苏曼写的“灵魂与作品的对话”,突然觉得,最好的对话从来不是在画里,是在这样的傍晚,有旧友送来的颜料与地图,有爱人温暖的怀抱,有夕阳落在身上的温度,还有对远方展场的期待——这些细碎的美好,才是艺术最本真的模样,也是生活最动人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