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学的黄土墙,在1993年的秋天里,被雨水冲刷得有些发白。墙上用红漆写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字边角已经卷了皮,却依然透着股郑重劲儿。
林凡背着娘缝的蓝布书包,里面装着一本崭新的语文课本,一支带橡皮的铅笔,还有一块用铁皮盒装着的玉米饼。他爹牵着他的手,一步一步往学校走,鞋底踩在黄土路上,发出“噗嗤噗嗤”的响。
“到了学校,听老师的话,别跟同学打架。”林凡爹的手粗糙而温暖,攥得紧紧的。
“嗯!”林凡点头,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学校门口那棵老槐树。树上挂着个铁铃铛,被风一吹,“叮铃叮铃”地响,像是在招呼新来的娃娃。
一年级的教室是土坯房,窗户糊着纸,阳光透过纸缝照进来,在泥土地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林凡被老师分到了靠右边的座位,同桌是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叫二丫,是邻居家的娃。
“你叫啥?”二丫睁着圆溜溜的眼睛问,手里转着铅笔。
“林凡。”他咧嘴笑,露出两颗小虎牙。
“我知道你,你娘总给你做花馍馍。”二丫咯咯地笑,往他右边挪了挪凳子,“咱以后一起玩跳皮筋啊。”
林凡点头,心里觉得学校真好——比在家里一个人玩有意思多了。
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粉笔划过木板的“吱呀”声,像指甲挠着心。林凡坐得笔直,努力往右边歪着脖子,右眼紧紧盯着黑板上的字。左边的眼睛半眯着,黑板在那只眼里,只是一片模糊的白,连字的影子都抓不住。
他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就像娘总把菜碗往他右边放,爹总把他往右边牵,他觉得看黑板时往右边歪脖子,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林凡,跟我读:‘人、口、手’。”老师点到他的名字。
林凡站起来,声音响亮:“人、口、手!”他刚才看得清楚,右边的眼睛把那三个字的笔画记得牢牢的。
老师笑着点头:“不错,坐下吧。”
林凡坐下时,偷偷看了眼同桌二丫,她正用铅笔在本子上画小人,画的是个歪脖子的娃娃,像极了刚才的自己。他没在意,反倒觉得那小人挺好看。
课间操时,全校的娃娃在土操场上排队,跟着老师做“伸展运动”。林凡伸直胳膊,右边的眼睛能看清前排同学的后脑勺,左边却只有一片晃动的影子。他跟着音乐的节奏晃胳膊,偶尔左边的胳膊会撞到旁边的同学,他就赶紧说“对不起”,对方笑着摆摆手,也没人追问为什么。
放学回家,林凡娘总会问:“今天老师教啥了?看得见黑板不?”
“看得见!”林凡扒拉着碗里的饭,嘴里塞得鼓鼓的,“老师写的字可大了,我看得清。”他没说自己歪了一节课的脖子,也没说左边的眼睛其实啥也没看见——在他心里,“看得见”就是右边的眼睛能抓住那些字,这就够了。
日子像操场上的黄土,被娃娃们的脚丫子踩得结结实实,一天天过去。
林凡升到了三年级,开始学算术。老师在黑板上画横线竖线,教大家列算式。林凡还是往右边歪脖子,有时歪得太厉害,下巴都快贴到肩膀上了。
有次算术老师路过他座位,笑着拍了拍他的背:“林凡,坐直了,老歪着脖子,小心成歪脖子树。”
林凡赶紧坐直,可一低头看黑板,那些横线竖线又变成了模糊的影子。他偷偷往右边挪了挪凳子,假装捡橡皮,又把脖子歪了回去。老师没再发现,他松了口气,心里觉得老师不懂——不歪脖子,怎么看得清呢?
四年级那年,学校组织看电影。一块白布挂在老槐树上,放的是《地道战》。全村的娃娃挤在一起,黑黢黢的脑袋攒动着。林凡被他爹抱到了右边的土坡上,视野开阔,右边的眼睛能清楚地看到银幕上的枪林弹雨。
“打得好!”他跟着大家一起喊,小手拍得通红。左边的耳朵里全是旁边同学的叫好声,左边的眼睛里,银幕只是一片晃动的光斑,他却觉得热闹极了——光是听着,看着右边那片清楚的画面,就够开心的。
五年级,班里转来个城里的娃,戴眼镜,说话文绉绉的。他看见林凡总往右边歪脖子,就好奇地问:“你脖子不舒服吗?我爷爷脖子疼,就总歪着。”
林凡摸了摸脖子,摇摇头:“不疼啊,这样看得清。”
“看得清啥?”城里娃推了推眼镜,“黑板在前面,你往右边歪,不就看偏了吗?”
林凡愣住了。他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在他的世界里,黑板本来就该往右边看,就像太阳从东边升起,河水往低处流,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我……我就觉得这样清楚。”他挠挠头,没再说下去。城里娃撇撇嘴,没再追问,转身去看自己的漫画书了。
那天晚上,林凡躺在床上,第一次试着往左边歪脖子看屋顶。左边的眼睛里,屋顶的茅草还是模糊的,像一团乱麻;右边的眼睛一瞟,却能看清茅草间夹着的那片蓝天。
“真奇怪。”他喃喃自语,翻了个身,很快就睡着了。这点小小的疑惑,像投入池塘的石子,只泛起一点涟漪,就被更深的懵懂盖了过去。
六年级来临的时候,林凡已经成了村里小学的“大孩子”。他会帮老师擦黑板,会带着低年级的娃娃过马路,右边的眼睛依旧清亮,左边的眼睛依旧半眯着,没人觉得这有什么特别。
他的课本上,写满了工整的字,右边的空白处画着小人儿和小动物;他的算术本上,算式列得整整齐齐,只是所有的数字都挤在右边,左边留着大片的空白。
老师在评语里写:“林凡同学,学习认真,乐于助人,望继续努力。”没人提他歪脖子的习惯,也没人问他为什么总往右边靠——在那个黄土墙围着的小学校里,每个娃娃都有自己的小习惯,林凡的这点“特别”,就像墙角的野草,自然生长,无人留意。
林凡爹娘每个学期末都会去问老师:“娃在学校咋样?能跟上不?”
老师总是笑着说:“林凡聪明,就是有时候坐不太直,提醒一下就好了。学习没问题,考试都在中上。”
两口子听了,心里的石头就落了地。他们依旧在每天早上把林凡的书包往右边递,依旧在晚上把台灯往他右边挪,依旧在他写作业时,悄悄站在他左边,挡住可能晃眼的灯光。
他们小心翼翼地守护着那个秘密,像守护着地里的幼苗,不让风霜打着,不让虫害侵着,只盼着他能安安稳稳地长,长到足够强壮,能自己面对那些可能到来的风雨。
而林凡,就在这份小心翼翼的守护里,懵懵懂懂地走完了六年小学。他知道自己要上初中了,要去镇上的学校,那里有更大的操场,更多的同学,还有据说“用玻璃做的黑板”。
他背着洗得发白的蓝布书包,站在村小学的黄土墙前,和二丫他们告别。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一半落在右边,清晰而明亮;一半落在左边,模糊而浅淡。
他不知道,镇上的初中,那块“玻璃黑板”,还有那些不认识的新同学,会像一把钥匙,猝不及防地插进他懵懂的世界,打开那扇他从未留意过的门,让他第一次看清,左边那片模糊的影子里,藏着的到底是什么。
风吹过老槐树,铁铃铛又“叮铃叮铃”地响,像是在为他送行,也像是在提醒着什么。林凡挥挥手,转身跟着爹往家走,右边的眼睛里,映着满天的晚霞,亮得像撒了把金子。
林凡背着娘缝的蓝布书包,里面装着一本崭新的语文课本,一支带橡皮的铅笔,还有一块用铁皮盒装着的玉米饼。他爹牵着他的手,一步一步往学校走,鞋底踩在黄土路上,发出“噗嗤噗嗤”的响。
“到了学校,听老师的话,别跟同学打架。”林凡爹的手粗糙而温暖,攥得紧紧的。
“嗯!”林凡点头,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学校门口那棵老槐树。树上挂着个铁铃铛,被风一吹,“叮铃叮铃”地响,像是在招呼新来的娃娃。
一年级的教室是土坯房,窗户糊着纸,阳光透过纸缝照进来,在泥土地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林凡被老师分到了靠右边的座位,同桌是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叫二丫,是邻居家的娃。
“你叫啥?”二丫睁着圆溜溜的眼睛问,手里转着铅笔。
“林凡。”他咧嘴笑,露出两颗小虎牙。
“我知道你,你娘总给你做花馍馍。”二丫咯咯地笑,往他右边挪了挪凳子,“咱以后一起玩跳皮筋啊。”
林凡点头,心里觉得学校真好——比在家里一个人玩有意思多了。
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粉笔划过木板的“吱呀”声,像指甲挠着心。林凡坐得笔直,努力往右边歪着脖子,右眼紧紧盯着黑板上的字。左边的眼睛半眯着,黑板在那只眼里,只是一片模糊的白,连字的影子都抓不住。
他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就像娘总把菜碗往他右边放,爹总把他往右边牵,他觉得看黑板时往右边歪脖子,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林凡,跟我读:‘人、口、手’。”老师点到他的名字。
林凡站起来,声音响亮:“人、口、手!”他刚才看得清楚,右边的眼睛把那三个字的笔画记得牢牢的。
老师笑着点头:“不错,坐下吧。”
林凡坐下时,偷偷看了眼同桌二丫,她正用铅笔在本子上画小人,画的是个歪脖子的娃娃,像极了刚才的自己。他没在意,反倒觉得那小人挺好看。
课间操时,全校的娃娃在土操场上排队,跟着老师做“伸展运动”。林凡伸直胳膊,右边的眼睛能看清前排同学的后脑勺,左边却只有一片晃动的影子。他跟着音乐的节奏晃胳膊,偶尔左边的胳膊会撞到旁边的同学,他就赶紧说“对不起”,对方笑着摆摆手,也没人追问为什么。
放学回家,林凡娘总会问:“今天老师教啥了?看得见黑板不?”
“看得见!”林凡扒拉着碗里的饭,嘴里塞得鼓鼓的,“老师写的字可大了,我看得清。”他没说自己歪了一节课的脖子,也没说左边的眼睛其实啥也没看见——在他心里,“看得见”就是右边的眼睛能抓住那些字,这就够了。
日子像操场上的黄土,被娃娃们的脚丫子踩得结结实实,一天天过去。
林凡升到了三年级,开始学算术。老师在黑板上画横线竖线,教大家列算式。林凡还是往右边歪脖子,有时歪得太厉害,下巴都快贴到肩膀上了。
有次算术老师路过他座位,笑着拍了拍他的背:“林凡,坐直了,老歪着脖子,小心成歪脖子树。”
林凡赶紧坐直,可一低头看黑板,那些横线竖线又变成了模糊的影子。他偷偷往右边挪了挪凳子,假装捡橡皮,又把脖子歪了回去。老师没再发现,他松了口气,心里觉得老师不懂——不歪脖子,怎么看得清呢?
四年级那年,学校组织看电影。一块白布挂在老槐树上,放的是《地道战》。全村的娃娃挤在一起,黑黢黢的脑袋攒动着。林凡被他爹抱到了右边的土坡上,视野开阔,右边的眼睛能清楚地看到银幕上的枪林弹雨。
“打得好!”他跟着大家一起喊,小手拍得通红。左边的耳朵里全是旁边同学的叫好声,左边的眼睛里,银幕只是一片晃动的光斑,他却觉得热闹极了——光是听着,看着右边那片清楚的画面,就够开心的。
五年级,班里转来个城里的娃,戴眼镜,说话文绉绉的。他看见林凡总往右边歪脖子,就好奇地问:“你脖子不舒服吗?我爷爷脖子疼,就总歪着。”
林凡摸了摸脖子,摇摇头:“不疼啊,这样看得清。”
“看得清啥?”城里娃推了推眼镜,“黑板在前面,你往右边歪,不就看偏了吗?”
林凡愣住了。他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在他的世界里,黑板本来就该往右边看,就像太阳从东边升起,河水往低处流,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我……我就觉得这样清楚。”他挠挠头,没再说下去。城里娃撇撇嘴,没再追问,转身去看自己的漫画书了。
那天晚上,林凡躺在床上,第一次试着往左边歪脖子看屋顶。左边的眼睛里,屋顶的茅草还是模糊的,像一团乱麻;右边的眼睛一瞟,却能看清茅草间夹着的那片蓝天。
“真奇怪。”他喃喃自语,翻了个身,很快就睡着了。这点小小的疑惑,像投入池塘的石子,只泛起一点涟漪,就被更深的懵懂盖了过去。
六年级来临的时候,林凡已经成了村里小学的“大孩子”。他会帮老师擦黑板,会带着低年级的娃娃过马路,右边的眼睛依旧清亮,左边的眼睛依旧半眯着,没人觉得这有什么特别。
他的课本上,写满了工整的字,右边的空白处画着小人儿和小动物;他的算术本上,算式列得整整齐齐,只是所有的数字都挤在右边,左边留着大片的空白。
老师在评语里写:“林凡同学,学习认真,乐于助人,望继续努力。”没人提他歪脖子的习惯,也没人问他为什么总往右边靠——在那个黄土墙围着的小学校里,每个娃娃都有自己的小习惯,林凡的这点“特别”,就像墙角的野草,自然生长,无人留意。
林凡爹娘每个学期末都会去问老师:“娃在学校咋样?能跟上不?”
老师总是笑着说:“林凡聪明,就是有时候坐不太直,提醒一下就好了。学习没问题,考试都在中上。”
两口子听了,心里的石头就落了地。他们依旧在每天早上把林凡的书包往右边递,依旧在晚上把台灯往他右边挪,依旧在他写作业时,悄悄站在他左边,挡住可能晃眼的灯光。
他们小心翼翼地守护着那个秘密,像守护着地里的幼苗,不让风霜打着,不让虫害侵着,只盼着他能安安稳稳地长,长到足够强壮,能自己面对那些可能到来的风雨。
而林凡,就在这份小心翼翼的守护里,懵懵懂懂地走完了六年小学。他知道自己要上初中了,要去镇上的学校,那里有更大的操场,更多的同学,还有据说“用玻璃做的黑板”。
他背着洗得发白的蓝布书包,站在村小学的黄土墙前,和二丫他们告别。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一半落在右边,清晰而明亮;一半落在左边,模糊而浅淡。
他不知道,镇上的初中,那块“玻璃黑板”,还有那些不认识的新同学,会像一把钥匙,猝不及防地插进他懵懂的世界,打开那扇他从未留意过的门,让他第一次看清,左边那片模糊的影子里,藏着的到底是什么。
风吹过老槐树,铁铃铛又“叮铃叮铃”地响,像是在为他送行,也像是在提醒着什么。林凡挥挥手,转身跟着爹往家走,右边的眼睛里,映着满天的晚霞,亮得像撒了把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