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今日可会临朝?”
“再等等吧,王公公还未出来传话。”
“前阵子黄台吉率十万建奴绕道蒙古,兵锋直逼北京城下……如此泼天大祸,陛下依旧半步不出永寿宫。”
“唉,自铲除魏忠贤后,陛下就仿佛变了个人。”
“周御史慎言!”
紫禁城,永寿宫外。
数十名身着绯袍、青袍的朝廷大员三五成群,在冬日寒风中窃窃私语。
人人脸上都交织着不安。
直到宫门打开缝隙。
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的王承恩,弯着腰从里面挪了出来。
他转过身,面对一众翘首以盼的大臣,脸上堆起惯有的、略带卑微的笑容:
“诸位大人,陛下有口谕。”
众人立刻屏息凝神,纷纷躬身。
“朕心有所悟,朝中诸事,仍由内阁并各部臣工依律办理。”
话音刚落,人群顿时哗然。
“又不上朝?”
“这……是第几次了?”
“几次?整整一年!”
“国事艰难,陛下怎能弃臣民不顾……”
须发皆白的内阁辅臣韩爌上前一步,冲王承恩拱了拱手:
“王公公,非是臣等不明事理,扰陛下清修。实是军国大事,已到了非陛下圣断不可的地步!还请公公再行通传,老臣韩爌,率百官于此,恳请陛下临朝!”
温体仁与另一位东林干将、大学士钱龙锡也接连附和:
“诸多事宜,臣实难专决。”
“今日若见不到陛下,我等便长跪不起!”
身后不少官员纷纷应和,摆出了一副死谏的架势。
王承恩满脸无奈,连连作揖:
“诸位老大人,您们这是——唉,咱家再去说说,咱家可做不得主……”
他再次转身推门,将百官忧愤的视线隔绝在外。
大殿深处,帷幔低垂。
明明是寒冬腊月,永寿宫内却连取暖的炭盆也未生一个,让王承恩不由哈气。
唯有几缕光线从高窗斜射下来,照亮一个身着朴素道袍的年轻身影。
他身形消瘦,在帷幔的半遮半掩下,隐约可见其清俊的轮廓和紧抿的嘴唇。
正是当今天子,崇祯皇帝——
朱由检。
王承恩快步上前,在离那身影丈许远处便跪倒在地:
“皇爷,奴婢回来了。阁老他们不肯走,说建奴围京,天大的干系,内阁担待不起,定要请皇爷出去主持大局……”
声音带上了哭腔。
既是冷的,也是真的害怕。
蒲团上的崇祯帝缓缓睁开双眼。
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
漆黑、深邃,宛如古井寒潭。
看不到丝毫少年天子应有的急躁、惶恐或者愤怒,只有一种近乎漠然的平静。
“朕,听见了。”
王承恩猛地一颤,下意识地抬头。
他是信王府出来的老人,是从朱由检还是信王时,就贴身伺候的大伴。
看着这位主子从藩王变成执掌天下的帝王,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原来的陛下——
敏感、多疑、急躁、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常常力不从心。
可从年初开始,陛下仿佛一夜之间……
换了个人。
先是毫无征兆地,将所有朝政事务全权甩给了内阁。
然后便搬进了这永寿宫,一心修道,不问外事。
永寿宫!
这可是世宗嘉靖皇帝,在“壬寅宫变”后移居、修道、乃至最终驾崩的地方。
陛下选择这里,起初可把朝臣们吓得不轻,以为新君要效仿嘉靖老祖,玩一出“垂拱而治”、驾驭群臣的把戏。
那段时间,朝廷上下可谓是人心惶惶。
可很快,大家就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陛下是真的甩手不管了!
奏折不看,朝会不上,连最关键的官员任免和军事部署都懒得过问,彻底成了撒手掌柜。
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终于可以大展拳脚,实现众正盈朝的政治理想了。
然而好景不长。
东林党元老韩爌等官员很快发现:
有些关乎国本、关乎士林清议、关乎身后名的重大决断——
简称“黑锅”。
他们是绝对不敢,也不想独自背起来的。
就比如今年十月,后金大汗黄台吉亲率大军,绕道蒙古,从大安口、龙井关、喜峰口多处破关而入。
奇耻大辱,塌天大祸,意味着总得有人来负这个责。
谁来负?
自然是前线督师、夸下海口“五年复辽”的袁崇焕。
以及当初举荐、支持袁崇焕的朝中大臣,首当其冲便是钱龙锡!
所以,他们今天必须逼皇帝出来,必须让皇帝“圣心独断”,把这罪责定下。
王承恩虽不完全明白其中所有关窍,但对崇祯帝的关心可是半点不假。
他往前跪爬两步,带着哭腔道:
“我的好皇爷,您就去看看吧!这天下,不能没有您主持大局啊!”
他边说边要以头抢地。
然而,他的腰身尚未弯下,忽觉一股柔和却无法抗拒的力量,凭空托住了他。
不仅阻止了他磕头,甚至将他伏地的身体都扶正。
“?!”
王承恩猛地僵住,所有哭诉都卡在了喉咙里。
他愕然抬头,望向蒲团上的身影。
刚才那是什么?
一阵风?
可殿门紧闭,哪来的风?
“让他们都进来。”
崇祯帝的声音再次响起,依旧波澜不惊。
“……啊?啊!”
王承恩脑子一片空白,几乎怀疑自己听错了。
直到对上那双幽深的目光,他才猛地反应过来,结结巴巴地应道:
“奴婢这就去传旨!”
王承恩晕乎乎地往外走,因为太过震惊和慌乱,迈过门槛时竟险些被绊倒。
他扶着门框稳住身子,无意识地喃喃自语:
“哪来的妖风?不对不对,是错觉,定是咱家冻糊涂了,错觉……”
永寿宫内重归寂静。
白色帘幕之后,“崇祯帝”缓缓抬起右手,掌心向上。
一抹微弱却纯正无比的明黄色灵光,在他掌心悄然浮现。
如同跳动的小小火苗,驱散了周围一小片的幽暗,映亮了他平静无波的眼眸。
“耗时一载,我总算踏入胎息之境。”
他,早已不是原来的崇祯皇帝朱由检。
他是朱幽涧。
一个重活两世的穿越者。
最初,他是二十一世纪的普通人。
被泥头车创飞后,灵魂莫名去到一个广袤无垠、仙魔并立的修真世界。
他历经数百载艰辛磨难,一路挣扎求存,苦苦修行,距离金丹仅半步之遥,却在证道前遭师尊与师兄姐同时夺舍。
五名紫府巅峰于雷劫下斗法,终致肉身崩毁……
好在朱幽涧真灵不灭,再次穿越无尽时空。
于崇祯二年初——离明朝灭亡还有十五年——复苏在朱由检身上。
“绝灵之地……”
朱幽涧对此感到不安。
习惯了移山倒海、御剑飞行的强大力量,骤然变回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凡人,这种巨大的落差感,让他几乎窒息。
治国?
平天下?
挽救大明?
没兴趣。
在他眼中,什么皇图霸业,什么江山社稷,皆是虚妄。
唯有自身超脱,求得长生大道,才是永恒。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利用皇帝的身份,以最快速度将一切繁琐政务全部丢给内阁。
自己则立刻搬入大明历代皇帝中,最为“著名”的修道者——嘉靖皇帝曾居住过的永寿宫,开始闭关苦修。
不得不说,即便拥有前世数百年的记忆与经验,在此等绝灵之地修炼,难度也超乎想象。
灵气匮乏、浑浊,难以引动吸纳。
所幸,作为身居紫禁城的天子,他意外发现可以汲取两种特殊灵气进行转化:
一是飘渺却真实存在的“国运之气”,二是弥漫于宫殿各处、历经百年沉淀的“香火之气”。
只是后者沉重、驳杂,夹带无数众生念头的杂质,炼化起来极为困难。
无论如何,经过数月的努力,他终于正式迈入了修行第一境——
胎息。
虽然只是最低层次的境界,但这意味着他不再是凡人,可以初步运用紫府级灵识,施展一些最低阶的法术了。
这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开始。
念及于此,崇祯帝缓缓收拢手掌,灵光隐入体内。
恰在此时,宫门再次被推开。
以韩爌、钱龙锡为首,周延儒、成基命、温体仁等一众内阁阁臣及部院重臣,神色凝重地鱼贯而入。
众人按品秩站定,对着帘幕后的身影躬身行礼,山呼万岁。
礼毕,为首的韩爌刚要开口陈述来意;
一旁的温体仁,却与吏部尚书王永光迅速交换了一个眼神,抢先跨出队列,径直将今日炸弹抛了出来:
“陛下!臣有本奏!”
不待崇祯应答,温体仁便往下道:
“督师蓟辽袁崇焕,欺君罔上,纵敌深入,援兵四集,尽行遣散!
“及至贼兵薄城,又坚拒请战,其心叵测!
“辅臣钱龙锡,督师失利,与袁崇焕书信往来,罪不容赦。
“臣恳请陛下,治袁崇焕、钱龙锡误国之罪!”
群臣哗然。
钱龙锡脸色更是变得惨白如纸。
而此刻的朱幽涧,正将指腹轻按在太阳穴上,双眸微闭。
在紫府级灵识的加持下,前世庞杂浩瀚的记忆变得无比清晰。
无论是二十一世纪课堂上听来的明史片段,还是网络论坛里的争论不休,都无比鲜活地呈现在识海中。
“再等等吧,王公公还未出来传话。”
“前阵子黄台吉率十万建奴绕道蒙古,兵锋直逼北京城下……如此泼天大祸,陛下依旧半步不出永寿宫。”
“唉,自铲除魏忠贤后,陛下就仿佛变了个人。”
“周御史慎言!”
紫禁城,永寿宫外。
数十名身着绯袍、青袍的朝廷大员三五成群,在冬日寒风中窃窃私语。
人人脸上都交织着不安。
直到宫门打开缝隙。
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的王承恩,弯着腰从里面挪了出来。
他转过身,面对一众翘首以盼的大臣,脸上堆起惯有的、略带卑微的笑容:
“诸位大人,陛下有口谕。”
众人立刻屏息凝神,纷纷躬身。
“朕心有所悟,朝中诸事,仍由内阁并各部臣工依律办理。”
话音刚落,人群顿时哗然。
“又不上朝?”
“这……是第几次了?”
“几次?整整一年!”
“国事艰难,陛下怎能弃臣民不顾……”
须发皆白的内阁辅臣韩爌上前一步,冲王承恩拱了拱手:
“王公公,非是臣等不明事理,扰陛下清修。实是军国大事,已到了非陛下圣断不可的地步!还请公公再行通传,老臣韩爌,率百官于此,恳请陛下临朝!”
温体仁与另一位东林干将、大学士钱龙锡也接连附和:
“诸多事宜,臣实难专决。”
“今日若见不到陛下,我等便长跪不起!”
身后不少官员纷纷应和,摆出了一副死谏的架势。
王承恩满脸无奈,连连作揖:
“诸位老大人,您们这是——唉,咱家再去说说,咱家可做不得主……”
他再次转身推门,将百官忧愤的视线隔绝在外。
大殿深处,帷幔低垂。
明明是寒冬腊月,永寿宫内却连取暖的炭盆也未生一个,让王承恩不由哈气。
唯有几缕光线从高窗斜射下来,照亮一个身着朴素道袍的年轻身影。
他身形消瘦,在帷幔的半遮半掩下,隐约可见其清俊的轮廓和紧抿的嘴唇。
正是当今天子,崇祯皇帝——
朱由检。
王承恩快步上前,在离那身影丈许远处便跪倒在地:
“皇爷,奴婢回来了。阁老他们不肯走,说建奴围京,天大的干系,内阁担待不起,定要请皇爷出去主持大局……”
声音带上了哭腔。
既是冷的,也是真的害怕。
蒲团上的崇祯帝缓缓睁开双眼。
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
漆黑、深邃,宛如古井寒潭。
看不到丝毫少年天子应有的急躁、惶恐或者愤怒,只有一种近乎漠然的平静。
“朕,听见了。”
王承恩猛地一颤,下意识地抬头。
他是信王府出来的老人,是从朱由检还是信王时,就贴身伺候的大伴。
看着这位主子从藩王变成执掌天下的帝王,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原来的陛下——
敏感、多疑、急躁、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常常力不从心。
可从年初开始,陛下仿佛一夜之间……
换了个人。
先是毫无征兆地,将所有朝政事务全权甩给了内阁。
然后便搬进了这永寿宫,一心修道,不问外事。
永寿宫!
这可是世宗嘉靖皇帝,在“壬寅宫变”后移居、修道、乃至最终驾崩的地方。
陛下选择这里,起初可把朝臣们吓得不轻,以为新君要效仿嘉靖老祖,玩一出“垂拱而治”、驾驭群臣的把戏。
那段时间,朝廷上下可谓是人心惶惶。
可很快,大家就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陛下是真的甩手不管了!
奏折不看,朝会不上,连最关键的官员任免和军事部署都懒得过问,彻底成了撒手掌柜。
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终于可以大展拳脚,实现众正盈朝的政治理想了。
然而好景不长。
东林党元老韩爌等官员很快发现:
有些关乎国本、关乎士林清议、关乎身后名的重大决断——
简称“黑锅”。
他们是绝对不敢,也不想独自背起来的。
就比如今年十月,后金大汗黄台吉亲率大军,绕道蒙古,从大安口、龙井关、喜峰口多处破关而入。
奇耻大辱,塌天大祸,意味着总得有人来负这个责。
谁来负?
自然是前线督师、夸下海口“五年复辽”的袁崇焕。
以及当初举荐、支持袁崇焕的朝中大臣,首当其冲便是钱龙锡!
所以,他们今天必须逼皇帝出来,必须让皇帝“圣心独断”,把这罪责定下。
王承恩虽不完全明白其中所有关窍,但对崇祯帝的关心可是半点不假。
他往前跪爬两步,带着哭腔道:
“我的好皇爷,您就去看看吧!这天下,不能没有您主持大局啊!”
他边说边要以头抢地。
然而,他的腰身尚未弯下,忽觉一股柔和却无法抗拒的力量,凭空托住了他。
不仅阻止了他磕头,甚至将他伏地的身体都扶正。
“?!”
王承恩猛地僵住,所有哭诉都卡在了喉咙里。
他愕然抬头,望向蒲团上的身影。
刚才那是什么?
一阵风?
可殿门紧闭,哪来的风?
“让他们都进来。”
崇祯帝的声音再次响起,依旧波澜不惊。
“……啊?啊!”
王承恩脑子一片空白,几乎怀疑自己听错了。
直到对上那双幽深的目光,他才猛地反应过来,结结巴巴地应道:
“奴婢这就去传旨!”
王承恩晕乎乎地往外走,因为太过震惊和慌乱,迈过门槛时竟险些被绊倒。
他扶着门框稳住身子,无意识地喃喃自语:
“哪来的妖风?不对不对,是错觉,定是咱家冻糊涂了,错觉……”
永寿宫内重归寂静。
白色帘幕之后,“崇祯帝”缓缓抬起右手,掌心向上。
一抹微弱却纯正无比的明黄色灵光,在他掌心悄然浮现。
如同跳动的小小火苗,驱散了周围一小片的幽暗,映亮了他平静无波的眼眸。
“耗时一载,我总算踏入胎息之境。”
他,早已不是原来的崇祯皇帝朱由检。
他是朱幽涧。
一个重活两世的穿越者。
最初,他是二十一世纪的普通人。
被泥头车创飞后,灵魂莫名去到一个广袤无垠、仙魔并立的修真世界。
他历经数百载艰辛磨难,一路挣扎求存,苦苦修行,距离金丹仅半步之遥,却在证道前遭师尊与师兄姐同时夺舍。
五名紫府巅峰于雷劫下斗法,终致肉身崩毁……
好在朱幽涧真灵不灭,再次穿越无尽时空。
于崇祯二年初——离明朝灭亡还有十五年——复苏在朱由检身上。
“绝灵之地……”
朱幽涧对此感到不安。
习惯了移山倒海、御剑飞行的强大力量,骤然变回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凡人,这种巨大的落差感,让他几乎窒息。
治国?
平天下?
挽救大明?
没兴趣。
在他眼中,什么皇图霸业,什么江山社稷,皆是虚妄。
唯有自身超脱,求得长生大道,才是永恒。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利用皇帝的身份,以最快速度将一切繁琐政务全部丢给内阁。
自己则立刻搬入大明历代皇帝中,最为“著名”的修道者——嘉靖皇帝曾居住过的永寿宫,开始闭关苦修。
不得不说,即便拥有前世数百年的记忆与经验,在此等绝灵之地修炼,难度也超乎想象。
灵气匮乏、浑浊,难以引动吸纳。
所幸,作为身居紫禁城的天子,他意外发现可以汲取两种特殊灵气进行转化:
一是飘渺却真实存在的“国运之气”,二是弥漫于宫殿各处、历经百年沉淀的“香火之气”。
只是后者沉重、驳杂,夹带无数众生念头的杂质,炼化起来极为困难。
无论如何,经过数月的努力,他终于正式迈入了修行第一境——
胎息。
虽然只是最低层次的境界,但这意味着他不再是凡人,可以初步运用紫府级灵识,施展一些最低阶的法术了。
这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开始。
念及于此,崇祯帝缓缓收拢手掌,灵光隐入体内。
恰在此时,宫门再次被推开。
以韩爌、钱龙锡为首,周延儒、成基命、温体仁等一众内阁阁臣及部院重臣,神色凝重地鱼贯而入。
众人按品秩站定,对着帘幕后的身影躬身行礼,山呼万岁。
礼毕,为首的韩爌刚要开口陈述来意;
一旁的温体仁,却与吏部尚书王永光迅速交换了一个眼神,抢先跨出队列,径直将今日炸弹抛了出来:
“陛下!臣有本奏!”
不待崇祯应答,温体仁便往下道:
“督师蓟辽袁崇焕,欺君罔上,纵敌深入,援兵四集,尽行遣散!
“及至贼兵薄城,又坚拒请战,其心叵测!
“辅臣钱龙锡,督师失利,与袁崇焕书信往来,罪不容赦。
“臣恳请陛下,治袁崇焕、钱龙锡误国之罪!”
群臣哗然。
钱龙锡脸色更是变得惨白如纸。
而此刻的朱幽涧,正将指腹轻按在太阳穴上,双眸微闭。
在紫府级灵识的加持下,前世庞杂浩瀚的记忆变得无比清晰。
无论是二十一世纪课堂上听来的明史片段,还是网络论坛里的争论不休,都无比鲜活地呈现在识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