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这天,天才刚蒙蒙亮,小河村却已经热闹起来。

  按照初二回娘家的老例儿,村里嫁出去的闺女们,都提着大包小包,拖儿带女地往娘家赶。

  路上遇到一起的,笑着互相道着过年好,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气。

  李长青也起了个大早,换上了母亲连夜给他改好的、唯一一件没有补丁的深蓝色卡其布棉袄,虽然洗得发白,但衬得他身姿挺拔,显得格外精神利落。

  李建军也换了件半新的棉袄,脸上却没什么喜色。大嫂刘彩凤倒是仔细梳了头,穿着件红格子的罩衣,眼神里藏着些算计,挎着个自己准备的小包袱。

  今天他们要跟着母亲去邻村靠山屯的大姑家拜年。

  “赶紧的,收拾利索了,今儿去你们大姑家拜年,可不能晚了!”

  她一边说着,一边把最后几个白面馍馍包进篮子,里面已经装好了两包点心、一条风干的狍子肉和二十个鸡蛋,篮子沉甸甸的,透着实在的心意。

  李守山的腿脚不便,就只好留下来看家了。

  靠山屯离小河村有十来里山路,中间要翻过一道积雪覆盖的山梁。

  一家四口出了门,踏着积雪往靠山屯的方向走去,王桂芬时不时的回头叮嘱两句

  “到了大姑家都勤快点儿,眼里有活!长青,特别是你,你大姑从小就稀罕你,多跟你大姑夫说说话,他见识广。”

  “知道了妈。”

  李长青无奈的应着。

  众人翻过一道积雪的山梁时,李建军闷头在前面踩雪开路,刘彩凤小心翼翼地跟着,走到一处背阴坡的密林边时,李建军脚下一滑“哎呦”一声,差点摔进一个被雪覆盖的浅沟。

  “建军!小心点!”王桂芬惊呼。

  李长青眼疾手快,一把扶住大哥的胳膊。

  “哥,没事吧?这背阴坡雪下有暗坑,得留神。”

  他指着旁边雪地上几处不太明显的痕迹。

  “你们看,这有野兔脚印往那边去了,说明那边雪实,有时候跟着兽道走,往往更安全一点。”

  他下意识地运用了增强的感应力和赵大山传授的经验。

  李建军稳住身子,脸上有点挂不住的闷声说

  “嗯,知道了。”

  刘彩凤挎着篮子瞥了李长青一眼,眼神复杂,欲言又止的样子。

  终于快到靠山屯村口时,迎面也走来一伙人。

  打头的中年男人穿着蓝色中山装,外面罩着的军大衣,身形挺拔,李长青觉得有点眼熟。

  走近一看,竟是公社供销社主任苏建国!他旁边是一位穿着藏青色呢子外套、围着灰色羊毛围巾、气质温婉的中年妇女,应该是他爱人。

  后面跟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穿着一件时兴的枣红色条绒外套,围着白围巾,梳着两条乌黑油亮的麻花辫,眉眼灵动,皮肤白皙,一双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四周,一看就是城里姑娘,正是苏建国的女儿苏月华。

  李长青连忙上前两步,礼貌的打了个招呼,王桂芬和李建军他们见状也赶紧停下。

  “苏主任?过年好!您这是……”

  苏建国显然也认出了他,脸上露出一丝意外的笑容

  “哦,是长青同志啊?过年好!我们过来给我爱人的大哥拜年。”

  他态度随和,指了指身边的家人

  “这是我爱人,这是我女儿月华。”

  李长青微笑着问好,态度不卑不亢。

  “阿姨过年好,苏同学过年好。”

  王桂芬也赶紧跟着说

  “苏主任过年好,领导们也出来拜年啊?”

  “是啊,老传统嘛。”

  苏建国爱人温和的笑着。

  苏月华好奇地打量着这个父亲在家提过的挺有想法的农村青年,见他身姿挺拔,面容俊朗,眼神清亮有神,完全没有一般农村小伙的畏缩木讷,便也落落大方地微微一笑

  “过年好。”

  两家人就这样站在路边寒暄起来。

  苏建国看似随意地问

  “长青同志,年过得还不错吧?开春后,对你们那个赶山小队有什么具体打算?”

  李长青心知展现自己的机会来了,他略一思忖,便条理清晰的说

  “苏主任,我们初步想了下,开春后不能光靠碰运气。打算先跟着山叔,有计划的把附近几个山头的资源情况摸清楚,比如哪片阳坡的蕨菜、刺嫩芽出得早,哪片榛木林、松林产的蘑菇、坚果品质好。品相好的,坚决上交供销社,而一些边角余料,我们想试着粗加工一下,比如晒成干菜、腌制山野菜,看看能不能增加点附加值,也好给队员们多换点油盐钱。”

  苏建国听得仔细,眼中闪过赞赏:“嗯,有计划就好!粗加工的想法不错,能减少浪费,还可以增加收入。不过一定要注意卫生和安全。”

  “您放心,我们一定严格注意!”李长青连忙保证。

  苏建国顿了顿,像是忽然想起什么

  “对了,开春后公社可能要组织个短期的农村多种经营技术培训班,请县里的技术员来讲课,主要是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方面的基础知识。你要是感兴趣,我跟王支书打个招呼,可以推荐你去听听。”

  李长青心中一喜,这可是意外之喜啊!他连忙道谢

  “谢谢苏主任!我肯定愿意去学习!”

  这简直是打瞌睡遇到枕头,他正愁没地方系统化的学习知识呢!

  苏月华在一旁听着,忍不住插话,声音清脆

  “爸,你还推荐他去学习啊?李同志你懂的可真多,山野菜还能加工?,我以为洗了就可以吃了”

  李长青见她感兴趣,便笑着解释道:“比如蕨菜,采回来用开水焯一下,然后晒干或者用盐腌起来,能保存很久,吃的时候泡开,炖肉炒菜都行。刺嫩芽稍微腌制一下,口感会更爽脆。咱们长白山物产丰富,关键是要懂得开发利用。”

  他语气平和,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苏月华听得眼睛发亮,觉得这个农村青年懂得真多,说话也有条理。苏建国微微颔首,对李长青的印象又深了一层。

  又聊了几句,两家人便纷纷道别,各自继续赶路。

  走远了,刘彩凤才小声对李建军嘀咕

  “没想到长青还能被公社主任推荐去学习……那主任闺女也挺俊……”

  语气里带着难以置信和一丝隐秘的羡慕。

  李建军闷闷地嗯了一声,没接话。

  王桂芬脸上则满是骄傲。

  李长青心里却清楚,这次偶遇意义不小。不仅在苏主任那里加深了好印象,还在他女儿面前展现了能力,这或许会成为未来的一条重要人脉。

  到了靠山屯的大姑家,又是一番热闹的嘘寒问暖。

  大姑李秀兰见到他们,格外亲热,尤其是拉着李长青的手不放

  “哎呦!长青可是咱老李家的能人了!听说你在村里干得可红火了!”

  堂哥表妹们也围上来,好奇的问这问那。

  吃饭时,大姑父抿着酒说

  “长青,开春后要是需要人手,或是你们那山货有啥富余的,跟你堂哥说一声,咱靠山屯这边也能帮衬着点。”

  这话让李长青心里一动。

  “靠山屯比小河村更靠近林场,信息更灵通,这或许是条未来的辅助线路。”

  他连忙敬了姑父一杯:“谢谢姑父!有需要的话一定麻烦您和堂哥!”

  与此同时,小河村知青点里,林晓梅收到了上海家里的来信和包裹。

  信里母亲苏婉如,照例叮嘱了她注意身体、积极表现,字里行间透着牵挂,也隐约透露出父亲林泊谦在学校的处境依然微妙,希望政策能越来越好。

  包裹里除了糖果、肥皂等紧俏品,还有几本新出的《科学种田》小册子和一支新钢笔。

  林晓梅抚摸着光滑的笔杆,心里暖暖的,也有些酸楚。

  她小心的收好东西,看到同屋的女知青张丽在和面准备包饺子,便主动过去帮忙。

  “晓梅,你家里条件真好,又寄东西来了?”张丽羡慕地说。

  林晓梅淡淡一笑:“就是些常用的东西。”

  她手下利索地擀着饺子皮,心里却想着

  “李同志他们去拜年,路上不知道顺不顺利……晚上他们回来,这饺子应该还能剩下些,要不给他们送点过去吧?”

  村里,赵大山提着个小酒壶,溜达着到了李长青家。李守山正坐在炕上抽旱烟,见老伙计来了,忙招呼

  “大山来了?快上炕!”

  “守山,一个人在家冷清吧?我来陪你喝两盅!”

  赵大山晃了晃酒壶

  “尝尝我泡的参茸酒。”

  两个老哥们儿盘腿上炕,就着一碟炒黄豆喝起来。

  赵大山说:“守山啊,你可有福气咯,长青这娃子是真行!有头脑,有担当,将来肯定能成事!”

  李守山叹口气,又带着欣慰:“是啊,这孩子长大了……就是建军那边,唉……”

  “儿孙自有儿孙福,你看开点。长青心里有数的,亏待不了他哥。”

  赵大山抿口酒接着说

  “开春我带着他,把这十里八乡的山头都摸透了,路子准定越走越宽!”

  屋里酒香弥漫,充满了老哥俩对未来的期盼。

  李长青在姑妈家热热闹闹地吃完饭,又和堂哥表弟们聊了会天才告辞回家。

  路上,他回味着苏主任的推荐和姑父的话,心里对开春的规划越发清晰。

  “培训班是个好机会,不仅能学知识,还能结识其他村里有想法的人。靠山屯这边,也许能发展成一个小型的集散点……”他感觉前途一片光明。

  回到村口时,天色已近黄昏了。

  远远的,他就看见林晓梅站在知青点门口,似乎在张望着什么。

  看到他回来,她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快步走了过来,手里还端着个小碗

  “李同志,你们回来了?我们下午包了饺子,就想着给你们留了一碗,还热着呢。”

  李长青愣了一下,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林知青,太麻烦你了!这怎么好意思……”

  “没事没事,你们也尝尝我们的手艺吧。”

  说完,林晓梅把碗递到他手里,脸颊微红,转身就往回跑。

  看着手里那碗还温热的饺子,李长青觉得,这个年过得格外充实和有盼头。

  人脉、信息、知识,还有这份悄然萌芽的暖意,都是比金钱更宝贵的财富。

  他对1971年的春天,越发充满了期待。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1970:我在长白山里走山货,重生1970:我在长白山里走山货最新章节,重生1970:我在长白山里走山货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