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碗温热的饺子下肚,连带着林晓梅那份悄无声息的关心,让李长青觉得这个年过得有滋有味。

  接下来的几天里,年味儿依旧浓烈。

  大年初三到初六,是走亲访友的高峰期,李长青一家又走了几家关系近的亲戚,每一次出门,他都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半大小子,而是成了亲戚们口中称赞的有出息的后生。

  这种认可,让父母脸上增光不少,连带着大哥大嫂的态度也愈发缓和,虽然分家单过,但至少表面上的和气算是维持住了。

  其他时候他也没闲着,抽空去赵大山家仔细聊了聊开春的计划,把苏主任推荐去培训班的消息告诉了山叔。

  赵大山拍着大腿说

  “这是大好事啊!公家教的东西,肯定比咱们土法子强!长青,这机会你必须抓住了!”

  他还专程去了知青点拜年,顺便提了份家里做的年糕,既是礼尚往来,也是真心感谢林晓梅那份饺子。

  到地方就看到王铁柱和孙卫东聊得火热朝天的,林晓梅则在整理家里新寄来的东西,除了糖果,还有几本关于植物栽培的书。

  见李长青来了,她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喜。

  众人在闲聊中,自然说到了即将到来的元宵节灯会。

  当他说出想试着卖点山货时,孙卫东推了推眼镜,还是有些顾虑,但在林晓梅和王铁柱表示支持,她还主动提出可以帮忙做点简单的草药香囊。

  李长青想了想提出

  “灯会上肯定热闹,我琢磨着,把咱们各家分到的松子、榛子凑一点出来,再带上晓梅你做的那些香囊,去试试看能不能换点零钱,就当丰富下节日生活,也摸摸行情?”

  于是,还有些顾虑孙卫东,在林晓梅体验一下也好的支持和王铁柱的兴奋附和下,最终也点了头。

  这个小团队的第一次商业尝试,就在拜年闲谈的轻松氛围中定了调。

  期间,李长青在村里偶遇周扒皮,对方皮笑肉不笑地打了声招呼。

  但凭借重生后敏锐的感知,李长青清晰地捕捉到周扒皮眼神里一闪而过的阴鸷和其身上散发出的那股压抑的怨气,远不止是眼红那么简单。

  他心里冷笑,知道这梁子结深了,往后必须更加小心才行。

  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转眼就到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

  一大早,李长青就把凑来的山货分装好,心中充满期待。

  公社所在地的二道白河镇,比往常热闹十倍。

  虽然这个年代物质匮乏,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公社大院门口挂上了大红灯笼,街道两旁,各单位和村民们自发用冰、萝卜、罐头瓶甚至土豆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简易灯笼,星星点点的映着皑皑白雪,别有一番北国风情。

  李长青带着孙卫东、林晓梅和王铁柱也挤在人头攒动的人流中,他此行目的不纯是为了看灯,而是想借这人气试试水,看看经营效果怎么样。

  “长青哥,咱们真要在灯会上卖东西吗?能行吗?会不会被抓啊?”

  王铁柱既兴奋又忐忑,怀里紧紧抱着个布袋子,里面是炒熟的松子和榛子。

  “把心放肚子里吧!”

  李长青拍拍他肩膀,低声道

  “你看看那边,不是有卖糖葫芦的,烤地瓜的,不都没事。而且咱们的规模小,只是卖点山货换点零钱而已,丰富了节日氛围,这叫活跃经济,上头肯定乐见其成的。”

  王铁柱挠了挠头,一脸没听懂的样子。

  孙卫东推了推眼镜,还是有些担心

  “李同志,咱们还是谨慎点的好。”

  林晓梅安静地跟在旁边,手里提着个小篮子,里面是她用獾子油混合了艾草、薄荷等草药做成的小香囊,还有几包分装好的优质榛蘑。

  她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参与其中的新奇感和一丝期待。

  他们找了个靠近公社大院、人流密集的角落。

  李长青把一块洗干净的旧床单铺在地上,将东西一一摆出。

  炒松子、炒榛子、草药香囊、干榛蘑,最显眼的位置还摆着他从自己那份分出的一小罐黄澄澄的獾子油,旁边用硬纸板写着

  “有效治疗冻疮护肤,长白山獾子油,保真管用”。

  “来一来,看一看啊!香脆可口的长白山松子榛子!驱蚊避虫的草药香囊!炖鸡鲜掉眉毛的野生榛蘑!治冻疮有奇效的獾子油嘞!”

  王铁柱扯开嗓子吆喝起来,他嗓门洪亮,很快吸引了一圈人围拢过来。

  孙卫东负责收钱算账,他心细,账算得清楚。

  林晓梅则细声细语地向带着孩子的妇女和年轻姑娘们介绍香囊的用处和蘑菇的吃法。

  “松子咋卖的?”有人问。

  “五分钱一小盅,便宜又实惠!”

  李长青笑着应答,价格比供销社稍低,但他们是自产自销,利润更直接。

  “这獾子油真能治冻疮?”

  “大娘您抹一点试试,立马感觉发热,舒服得很!咱们自己熬的,绝对真材实料!”

  李长青打开罐子,用小木片挑了点给一位手背冻裂的老太太试用。

  这围观的人虽然多,但掏钱买的并没有多少,大多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李长青也不急,这需要一个过程。这时,他看到公社家属院方向走来几个人,其中就有苏主任和他闺女苏月华。

  李长青心念一动,拿起几个小香囊和一包松子,主动迎了上去。

  “苏主任,阿姨,苏同学,元宵节快乐!”

  李长青笑着打招呼。

  “哟,是长青啊?你们这是……”

  苏建国看着他们的摊位,有些惊讶。

  “这不趁着灯会热闹,带知青同学们出来体验生活,也把咱们的山货拿出来让大家尝尝鲜,丰富下节日气氛。”

  李长青说得自然得体,把手里的东西递过去

  “一点小玩意,香囊是驱蚊的,松子给苏同学当零嘴。”

  苏月华好奇地接过香囊,放在鼻尖闻了闻,一股清雅的草药香

  “真好闻!爸,你看,做得还挺精巧的。”

  苏建国看了看,没说什么,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你们年轻人,脑子活络是好事,但是要注意影响,把握好分寸。”

  “您放心吧,我们明白的,就是小打小闹,体验为主。”

  李长青点头应道。

  有了和苏主任交谈这一幕,围观的人群似乎对他们的小摊更信任了。

  渐渐的,开始有人掏钱买松子、榛子,有个大嫂给闺女买了个香囊,那位抹了獾子油的老太太觉得舒服,也买了一小瓶。林晓梅介绍的干蘑菇,也因为品相好,卖出去两包。

  这期间,一个穿着蓝色劳动布工作服、像是镇上工人的中年男人拿起一包干榛蘑,看了看说

  “蘑菇不错,就是量少了点。你们这能长期供吗?要是品相都能保证,我们厂里食堂说不定能要。”

  李长青心里一喜,却谨慎回答说

  “同志,您好眼力!这是咱精挑出来的。长期供应目前还不敢保证,得看开春后山里的情况。您要是信得过,留个话,等有了稳定的好货,我们想办法给您捎个信儿。”

  那工人点点头,买了包蘑菇,也没留具体信息,但这话给了李长青巨大启发

  “除了零散售卖,将来或许可以对接这些有稳定需求的单位,这是条更大的路子!”

  灯会散场时,他们清点收入,竟然赚了两块三毛五分钱!

  虽然不多,但孙卫东把账算得清清楚楚,分到每人手里也有五毛多钱了。

  更重要的是,他们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回去的路上,王铁柱兴奋地数着毛票:“长青哥!咱们真赚到钱了!这够买好几斤盐了!”

  孙卫东推推眼镜,严谨地说

  “扣除炒松子用的盐和柴火成本,净利润大概一块八毛五分,人均四毛六分钱。每人分到的虽然少了点,但意义却重大。”

  林晓梅轻声说

  “没想到自己做点小生意这么不容易,但也挺有成就感的。”

  她看向李长青,月光下眼神亮晶晶的,她不知不觉改了口,语气里带着一丝钦佩。

  “李……长青哥,你今天应对那些顾客,真厉害。”

  李长青对着她微微一笑。

  “这是咱们大家伙儿一起努力的结果,等开春后,咱们把货源搞稳定了,再把品相分级,肯定能做得更好。”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1970:我在长白山里走山货,重生1970:我在长白山里走山货最新章节,重生1970:我在长白山里走山货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