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
城东那棵枝繁叶茂、挂满红绸的古神树下。
小吏们正忙碌着。
将昨日回收晾干的祈愿字条用红绳系好。
悬挂在低垂的枝桠上。
晨风拂过。
千百张字条随风轻舞,如同满树翻飞的红蝶,沙沙作响。
神树旁。
便是天临府赫赫有名的文思巷。
巷内汇聚着府城数家知名书院和文社。
此时恰是辰时初。
一名身着青衿的年轻学子夹着几卷书从巷口走过,准备去往文社访友。
路过神树时,他不经意地抬头。
便被这满树飘摇的心愿吸引了目光。
读书人对文字总有几分好奇。
他驻足树下饶有兴致地仰头。
浏览起那些随风摆动的字条。
大多是些“家人安康”、“姻缘美满”、“金榜题名”之类的朴素祈愿。
他的目光漫无目的地扫过。
掠过一张又一张随风轻颤的纸片。
忽然。
一张挂在较低枝杈上的字条。
被风卷着。
正巧飘到他眼前。
上面的字迹笔走龙蛇。
风骨卓然。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他一眼就能看出这书法的水平有多高。
仔细一看,上面的只有一句残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好句!
学子整个人僵在原地。
眼睛死死盯着那十四个字。
一股难以抑制的激动冲上喉头。再也按捺不住。
他朗声读了出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洪亮的声音。
瞬间打破了清晨神树下的宁静。
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
周围原本也有三三两两路过或在树下看心愿的行人。
闻声纷纷侧目。
“怎么回事?”
“那人念什么呢?”
“好像……是句诗?”
几个同样穿着儒衫、看样子也是去书院的书生。
立刻围拢过来。
“陈兄?”
其中一人认出那学子。
“何事如此激动?”
被唤作陈兄的学子。
手指颤抖地指着那张字条。
激动得语无伦次:
“看!快看!这……这残句!绝了!绝妙啊!”
众人顺着他的手指望去。
目光聚焦在那字条末尾。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有人低声念出。
短暂的寂静。
随即。
抽气声此起彼伏。
“妙!妙不可言!”
一个年纪稍长的书生猛地一拍大腿。
“此句一出,多少痴男怨女的离愁别绪,尽在其中矣!”
他反复咀嚼着。
“两情久长,不在朝暮……何等豁达!何等通透!”
“是啊!”
旁边一个瘦高个儿书生接口。
眼神发亮。
“看似劝慰离别之苦,实则道尽情爱真谛!直指本心!振聋发聩!”
“更难得这意境!”
另一人抚掌赞叹。
“将亘古情思,凝于短短十四字之中!举重若轻!立意之高,前所未见!”
“可惜……”
陈姓学子叹道。
“不知全篇是何模样,又是何人手笔!不过单凭此句,已足可传世!”
树下。
书生们围着那张字条。
议论纷纷。
惊叹声。
赞叹声。
此起彼伏。
个个面红耳赤。
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仿佛发现了什么稀世珍宝。
神树周围。
渐渐聚集了更多看热闹的人。
其中不乏一些结伴游玩的怀春少女。
她们虽不似书生那般能引经据典地分析。
但少女心思最是敏感。
那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就像石子投入湖泊,在她们的心中荡开层层涟漪。
一个穿着鹅黄衫子的少女。
痴痴地望着那随风轻舞的字条。
口中喃喃重复:
“两情若是久长时……”
她的眼神有些迷离。
似乎在憧憬。
又似有感悟。
她身旁的同伴,一个绿衣少女也默默念诵着。
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她们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那种悸动。
无需多言。
两人不约而同地在心中默默记下了这十四个字。
如同抓住了一缕微光。
一份寄托。
这诗句直白又深邃。
瞬间便击中了心扉被她们悄然奉为圭臬。
视作日后面对情爱别离时,那份坚守与豁达的信条。
仅仅一天的时间。
这句惊才绝艳的词句。
便如同长了翅膀。
在天临府年轻一代的圈子里疯传。
茶馆酒肆。
书院文社。
闺阁绣楼。
到处都有人在谈论。
“听说了吗?神树下挂出的那句词!”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对!就是这句!绝了!”
“不知是哪位大才所作?太想观一观全篇了。”
“管他全篇如何!单此一句,已足慰平生!”
才子们击节赞叹。
少女们则悄悄誊写于花笺,压在妆奁之下或绣于贴身香囊视若珍宝。
知府后衙。
精巧的绣楼内。
知府千金陈云裳正对镜梳妆。
贴身丫鬟脚步轻快地进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红晕。
“小姐!小姐!”
丫鬟凑到陈云裳耳边,叽叽喳喳地将今日城中盛传的那句词说了出来。
“……都在传呢!说挂在神树上的!写得可太好了!”
陈云裳执眉笔的手微微一顿。
“两情若是久长时……”
她低声重复,眼神落在菱花镜中自己姣好的面容上。
“……又岂在朝朝暮暮。”
她放下眉笔,静默了片刻,声音轻柔地说道:
“取纸笔来。”
丫鬟连忙铺开素笺,研好墨。
陈云裳执起紫毫,蘸饱了墨。
在纸上一笔一划。
工整地写下了那句词。
墨色在宣纸上洇开。
字迹端庄娟秀。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她写得很慢。
仿佛要将每一个字的筋骨都刻入心底。
写完一遍,她静静看着。
又提笔再次写下。
一遍又一遍。
素白的笺纸上。
墨迹深深浅浅。
闺房内寂静无声。
只有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轻响。
和少女心底那无人知晓的爱与愁。
次日,秦府,后院。
秦明月坐在窗畔。
膝上摊开一卷棋谱,正在一边看谱一边摆棋子。
青儿和朱儿两个丫鬟在门外廊下轻声细语:
“听说了没,前夜灯会后被挂在神树上的那首诗可真是妙极了。”
“哪一句?快说给我听听。”
“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真好,虽我没读多少书,但就是感觉好,像是写到我心里去了!”
啪嗒。
秦明月膝上的书卷滑落,砸在光洁的地板上。
城东那棵枝繁叶茂、挂满红绸的古神树下。
小吏们正忙碌着。
将昨日回收晾干的祈愿字条用红绳系好。
悬挂在低垂的枝桠上。
晨风拂过。
千百张字条随风轻舞,如同满树翻飞的红蝶,沙沙作响。
神树旁。
便是天临府赫赫有名的文思巷。
巷内汇聚着府城数家知名书院和文社。
此时恰是辰时初。
一名身着青衿的年轻学子夹着几卷书从巷口走过,准备去往文社访友。
路过神树时,他不经意地抬头。
便被这满树飘摇的心愿吸引了目光。
读书人对文字总有几分好奇。
他驻足树下饶有兴致地仰头。
浏览起那些随风摆动的字条。
大多是些“家人安康”、“姻缘美满”、“金榜题名”之类的朴素祈愿。
他的目光漫无目的地扫过。
掠过一张又一张随风轻颤的纸片。
忽然。
一张挂在较低枝杈上的字条。
被风卷着。
正巧飘到他眼前。
上面的字迹笔走龙蛇。
风骨卓然。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他一眼就能看出这书法的水平有多高。
仔细一看,上面的只有一句残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好句!
学子整个人僵在原地。
眼睛死死盯着那十四个字。
一股难以抑制的激动冲上喉头。再也按捺不住。
他朗声读了出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洪亮的声音。
瞬间打破了清晨神树下的宁静。
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
周围原本也有三三两两路过或在树下看心愿的行人。
闻声纷纷侧目。
“怎么回事?”
“那人念什么呢?”
“好像……是句诗?”
几个同样穿着儒衫、看样子也是去书院的书生。
立刻围拢过来。
“陈兄?”
其中一人认出那学子。
“何事如此激动?”
被唤作陈兄的学子。
手指颤抖地指着那张字条。
激动得语无伦次:
“看!快看!这……这残句!绝了!绝妙啊!”
众人顺着他的手指望去。
目光聚焦在那字条末尾。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有人低声念出。
短暂的寂静。
随即。
抽气声此起彼伏。
“妙!妙不可言!”
一个年纪稍长的书生猛地一拍大腿。
“此句一出,多少痴男怨女的离愁别绪,尽在其中矣!”
他反复咀嚼着。
“两情久长,不在朝暮……何等豁达!何等通透!”
“是啊!”
旁边一个瘦高个儿书生接口。
眼神发亮。
“看似劝慰离别之苦,实则道尽情爱真谛!直指本心!振聋发聩!”
“更难得这意境!”
另一人抚掌赞叹。
“将亘古情思,凝于短短十四字之中!举重若轻!立意之高,前所未见!”
“可惜……”
陈姓学子叹道。
“不知全篇是何模样,又是何人手笔!不过单凭此句,已足可传世!”
树下。
书生们围着那张字条。
议论纷纷。
惊叹声。
赞叹声。
此起彼伏。
个个面红耳赤。
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仿佛发现了什么稀世珍宝。
神树周围。
渐渐聚集了更多看热闹的人。
其中不乏一些结伴游玩的怀春少女。
她们虽不似书生那般能引经据典地分析。
但少女心思最是敏感。
那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就像石子投入湖泊,在她们的心中荡开层层涟漪。
一个穿着鹅黄衫子的少女。
痴痴地望着那随风轻舞的字条。
口中喃喃重复:
“两情若是久长时……”
她的眼神有些迷离。
似乎在憧憬。
又似有感悟。
她身旁的同伴,一个绿衣少女也默默念诵着。
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她们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那种悸动。
无需多言。
两人不约而同地在心中默默记下了这十四个字。
如同抓住了一缕微光。
一份寄托。
这诗句直白又深邃。
瞬间便击中了心扉被她们悄然奉为圭臬。
视作日后面对情爱别离时,那份坚守与豁达的信条。
仅仅一天的时间。
这句惊才绝艳的词句。
便如同长了翅膀。
在天临府年轻一代的圈子里疯传。
茶馆酒肆。
书院文社。
闺阁绣楼。
到处都有人在谈论。
“听说了吗?神树下挂出的那句词!”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对!就是这句!绝了!”
“不知是哪位大才所作?太想观一观全篇了。”
“管他全篇如何!单此一句,已足慰平生!”
才子们击节赞叹。
少女们则悄悄誊写于花笺,压在妆奁之下或绣于贴身香囊视若珍宝。
知府后衙。
精巧的绣楼内。
知府千金陈云裳正对镜梳妆。
贴身丫鬟脚步轻快地进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红晕。
“小姐!小姐!”
丫鬟凑到陈云裳耳边,叽叽喳喳地将今日城中盛传的那句词说了出来。
“……都在传呢!说挂在神树上的!写得可太好了!”
陈云裳执眉笔的手微微一顿。
“两情若是久长时……”
她低声重复,眼神落在菱花镜中自己姣好的面容上。
“……又岂在朝朝暮暮。”
她放下眉笔,静默了片刻,声音轻柔地说道:
“取纸笔来。”
丫鬟连忙铺开素笺,研好墨。
陈云裳执起紫毫,蘸饱了墨。
在纸上一笔一划。
工整地写下了那句词。
墨色在宣纸上洇开。
字迹端庄娟秀。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她写得很慢。
仿佛要将每一个字的筋骨都刻入心底。
写完一遍,她静静看着。
又提笔再次写下。
一遍又一遍。
素白的笺纸上。
墨迹深深浅浅。
闺房内寂静无声。
只有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轻响。
和少女心底那无人知晓的爱与愁。
次日,秦府,后院。
秦明月坐在窗畔。
膝上摊开一卷棋谱,正在一边看谱一边摆棋子。
青儿和朱儿两个丫鬟在门外廊下轻声细语:
“听说了没,前夜灯会后被挂在神树上的那首诗可真是妙极了。”
“哪一句?快说给我听听。”
“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真好,虽我没读多少书,但就是感觉好,像是写到我心里去了!”
啪嗒。
秦明月膝上的书卷滑落,砸在光洁的地板上。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科举:读书发媳妇?我必六元及第,科举:读书发媳妇?我必六元及第最新章节,科举:读书发媳妇?我必六元及第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科举:读书发媳妇?我必六元及第,科举:读书发媳妇?我必六元及第最新章节,科举:读书发媳妇?我必六元及第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