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清贫与坚韧中,如水般流过。转眼间,莹莹已在教会学校读了一年书。
这所名为“圣心”的女子小学,坐落在棚户区边缘,是一座略显陈旧的西式建筑,带着尖顶的钟楼。学费低廉,学生多是附近普通人家的女孩,甚至还有一些家境更困难的,靠着教会资助才能入学。
清晨,莹莹背上母亲用旧蓝布亲手缝制的书包,里面整齐地放着书本和用旧报纸包好的午饭——通常是两个粗面馒头或一小盒隔夜米饭,配上几根咸菜。她穿着洗得发白但干干净净的旧棉袍,脚步轻快地走在通往学校的石板路上。
学校的先生是一位姓李的女教员,约莫三十岁年纪,戴着圆框眼镜,梳着一丝不苟的发髻,神色总是严肃的。但她授课极为认真,对待学生也还算公正,并不因家境差异而区别对待。
“莫莹莹,你来背诵一下上节课教的《女诫》选段。”李先生的目光落在教室中间那个总是坐得笔直的女孩身上。
莹莹应声站起,略微清了清嗓子,声音清晰而平稳地开始背诵:“卑弱第一: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
她的声音不大,却字正腔圆,流畅自然,没有丝毫磕绊。背诵完毕,她安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着先生的点评。
李先生镜片后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和赞许。《女诫》内容古板拗口,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并不容易记忆和理解,更何况莫莹莹的家境……她本以为这女孩会有些吃力。
“很好。”李先生点了点头,语气缓和了些,“不仅背得熟,字音也准。坐下吧。”她顿了顿,又补充道,“不过,这些是古人的道理,你们听听便好,如今时代不同了,女子也当自强,多学些实用的本事。”
“是,先生。”莹莹恭敬地应下,这才坐下。她心里记着母亲和阿娘的话,既要学规矩,明事理,也不能被旧道理束缚住手脚。
下课休息时,女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在小小的院子里玩耍。几个穿着稍好些、家里开着杂货铺或在小衙门当差的女孩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新买的头花,或者家里带来的精巧零食。她们偶尔会用好奇或略带优越感的眼光瞟一眼独自坐在石阶上看书的莹莹,却并没有人上前欺负她——这个沉默的女孩身上,有种让人不敢轻易冒犯的沉静气质。
莹莹并不觉得孤单。她享受着这难得的安宁,摊开那本《新式国文》,继续默读着上面的篇章。书里的世界广阔而新奇,有壮丽的山河,有有趣的故事,还有关于“平等”、“自由”的新思想,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她。齐哥哥给的这本书,像是一扇窗,让她看到了陋巷之外的天地。
“喂,你看的是什么书?”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莹莹抬起头,看到一个面黄肌瘦、穿着打满补丁单衣的女孩站在旁边,正好奇地看着她手中的书。这女孩叫小娟,家里是拉黄包车的,学费全靠教会减免。
“是《新式国文》。”莹莹往旁边挪了挪,让出一点位置,“你要一起看吗?”
小娟犹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地坐了下来。她认得一些字,但不多,莹莹便耐心地指着字教她认,偶尔解释一下句子的意思。两个女孩头挨着头,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阳光洒在她们身上,暖洋洋的。
这一幕,被站在二楼走廊的李先生看在眼里。她扶了扶眼镜,心中暗自点头。这个莫莹莹,不简单。身处困境而不自弃,待人平和而无谄媚,是个有韧性的孩子。
放学铃声响起,女孩们如同归巢的雀儿,欢快地涌出校门。
莹莹和小娟道别,独自一人往回走。路过巷口的杂货铺时,她停下脚步,从书包里小心地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她省下来的几文钱。她走进店铺,对坐在柜台后拨弄算盘的老板娘细声说:“婶婶,我买一小块墨。”
老板娘认得这个住在棚户区却总是干干净净、说话礼貌的小姑娘,也知道她家境不好,便和气地指了指角落里最便宜的那种小方块墨:“那个两文钱一块。”
莹莹付了钱,拿起那块小小的、粗糙的墨锭,如同捧着珍宝般放进书包。母亲教她写字,一直是用树枝在地上划,或者用清水在石板上写。她很想试试,用真正的墨,写在纸上的感觉。
回到家里,林氏正在灶台前忙碌,准备着简单的晚饭。见女儿回来,她擦了擦手,露出温柔的笑容:“回来了?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先生夸我书背得好。”莹莹难得地露出一丝小骄傲,将买墨的事情告诉了母亲。
林氏看着女儿亮晶晶的眼睛,心中既酸涩又欣慰。她摸了摸莹莹的头:“好,等吃完饭,阿娘教你磨墨。”
晚饭是稀粥和一小碟咸菜。母女二人安静地吃完。收拾妥当后,林氏找出一张稍微平整些的旧报纸,又将一个破了口的小瓷碗当作砚台。莹莹珍重地拿出那块墨,按照母亲的指导,加了一点清水,小手握着墨锭,轻轻地、一圈一圈地研磨起来。
黑色的墨汁渐渐在碗底晕开,散发出淡淡的松烟气味。对莹莹来说,这是世界上最好闻的味道。
林氏则拿出一支用秃了的旧毛笔,蘸饱了墨,在报纸的空白处,一笔一划地写下“莫莹莹”三个字。她的字迹秀逸挺拔,带着深厚的功底。
“来,莹莹,试试看。”
莹莹接过笔,小手有些颤抖,模仿着母亲的笔顺,小心翼翼地落笔。墨水在粗糙的报纸上洇开,字写得歪歪扭扭,大小不一,但她却写得极其认真。
“手腕要稳,呼吸要匀。”林氏在一旁轻声指导,握着女儿的手,带着她慢慢写。
煤油灯下,母女俩头碰着头,一个教得耐心,一个学得专注。简陋的木板房里,墨香与温情静静流淌。墙上,两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仿佛什么困难都无法将她们分开。
写完字,莹莹又拿出《算术初步》,将今天李先生教的题目,在报纸的背面重新演算了一遍。林氏在一旁看着,偶尔指出错误,或者用更易懂的方式讲解。
夜深了,莹莹趴在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支秃毛笔。林氏轻轻将她抱上床,盖好被子。她看着女儿恬静的睡颜,又看了看桌上那张写满稚嫩字迹和算式的报纸,眼中充满了希望。
知识,就是火种。即便身处最深的黑暗,只要火种不灭,就有照亮前路、燃起燎原之势的可能。她的莹莹,正在将这微弱的火种,一点点捂在胸口,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成长着。
这薪火,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字与计算,更是一个家族不屈的脊梁,一个母亲深沉的期望,和一个少女在逆境中,悄然滋生的、改变命运的力量。
夜色渐深,煤油灯的火苗轻微跳跃,将莹莹熟睡的小脸映得一片暖黄。林氏却没有丝毫睡意。她轻手轻脚地将女儿握着的毛笔取出,又仔细收好那张写满字迹的报纸,这才吹熄了灯,在女儿身边躺下。
窗外万籁俱寂,只有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更显得这陋巷之夜漫长而清冷。林氏睁着眼,望着头顶那片被岁月熏黑的屋顶,思绪飘远。
莹莹在学校的表现,让她欣慰,却也让她更深切地感受到现实的逼仄。女儿聪慧好学,如同一株渴望阳光的幼苗,但这棚户区的土壤,又能提供多少养分?那本《新式国文》里的世界,那“平等”、“自由”的字眼,与她们母女眼下仰人鼻息、艰难度日的现状,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齐家的接济,是雪中送炭,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齐家自身亦在漩涡之中,这份善意能持续多久?她不能,也不愿永远依赖别人的怜悯度日。
还有贝贝……一想到那个襁褓中就被迫分离的女儿,林氏的心就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痛得几乎无法呼吸。那孩子如今是生是死?流落何方?是否也像莹莹一样,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顽强地活着?每当夜深人静,这份骨肉分离的痛楚和无处着落的牵挂,便啃噬着她的心。
她悄悄伸手,从贴身衣物里取出那半块玉佩。冰凉的触感透过皮肤传来,在黑暗中,它仿佛散发着微弱的、只有她能感受到的温润光泽。这是莫隆留给她们的信物,是莫家血脉的证明,也是她们母女三人之间,唯一可见的、脆弱的联系。
“隆哥……”她在心底无声地呼唤,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滑落,“我和莹莹都还好,你放心……可是贝贝,我们的贝贝,到底在哪里……”
她紧紧攥着玉佩,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必须活下去,必须坚强。不仅要让莹莹平安长大,更要积蓄力量,等待沉冤得雪的那一天,等待……或许渺茫,却绝不能放弃的,寻回另一个女儿的希望。
这念头如同暗夜中的星火,虽然微弱,却坚定地亮着,支撑着她度过一个又一个难眠的长夜。
第二天是休息日,不用上学。
清晨,莹莹醒来,发现母亲眼底带着淡淡的青黑,知道她又没睡好。她懂事地没有多问,自己穿好衣服,跑去屋外的小天井里打水洗漱。
早饭依旧是稀粥。吃完后,林氏却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开始浆洗或缝补,而是对莹莹说:“莹莹,今天阿娘教你点别的。”
她领着女儿,走到那扇唯一的、糊着旧报纸的窗户前。冬日的阳光透过报纸的缝隙,在屋内投下斑驳的光斑。
“你看,”林氏指着窗外那条狭窄、泥泞、挤满了破败棚屋的巷子,“住在这里的,大多都是像我们一样,从各处逃难来的,或者是在码头、工厂卖力气的人家。张婶的丈夫在码头扛包,李婆婆的儿子拉黄包车,前天帮你捡回风筝的小石头,他爹在纱厂做工,一天要做足十二个时辰……”
她声音平和,将左邻右舍的情况娓娓道来,谁家日子稍宽裕些,谁家孩子多负担重,谁家老人病了无钱医治……
莹安静静地听着,这是母亲第一次如此系统地跟她讲这些。她隐约明白,母亲不是在闲聊。
“阿娘跟你说这些,是想让你知道,”林氏低下头,看着女儿清澈的眼睛,“我们眼下是艰难,但并非孤例。这世道,不易的人很多。齐家哥哥心善,陈伯暗中相助,我们是受了恩惠的。这份情要记在心里,但不可视为理所当然,更不能因此失了志气。”
她顿了顿,语气更加凝重:“我们接受帮助,是因为我们暂时需要,而非我们理应如此。人活于世,尤其是女子,最终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唯有自己立得住,才能不被人轻看,才能守住想守住的东西,才能……在有机会的时候,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莹莹似懂非懂,但母亲话语中的那份郑重与期望,她感受到了。她用力地点点头:“阿娘,我记住了。我会好好读书,学好本事。”
林氏欣慰地笑了笑,又道:“读书明理是根本,但也要知晓人情世故,懂得持家之道。从今日起,家里的米缸还剩多少米,这个月大概需要多少开销,阿娘都跟你一起算一算。我们虽钱少,但也要学着规划,精打细算,把每一文钱都用在刀刃上。”
于是,这个休息日的上午,母女俩没有做女红,也没有温习功课,而是头碰头地,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开始学习最初步的“管家”。林氏将她们微薄的收入(主要是齐家接济和偶尔接些绣活的钱)和必要的支出(米粮、菜金、灯油、莹莹的学费等)一一列出,教莹莹如何分配,如何节省。
莹莹学得很认真,小眉头时而蹙起,时而展开。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了解到维持这个家有多么不易,也对母亲平日里操持的艰辛有了更深的理解。
下午,阳光稍微暖和了些。林氏带着莹莹,将家里仅有的几件稍厚实的衣物拿出来晾晒,祛除潮气。又领着女儿,将小屋内外彻底打扫了一遍。虽然家徒四壁,但总要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忙碌间隙,莹莹看到邻居家那个叫小石头男孩,正趴在门口的石墩上,用一小截炭块在废纸上胡乱画着。她想起自己那块珍贵的墨,犹豫了一下,跑回屋里,掰下极小的一角,用纸包好,走出去递给小石头。
“给,用这个画,比炭块好。”她小声说。
小石头愣了一下,黝黑的小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接过那小角墨,如获至宝,连连道谢。
林氏在门口看着这一幕,没有阻止,眼中反而流露出赞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分享自己珍视的东西,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善良。她的莹莹,正在这陋巷之中,悄然成长着,不仅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也孕育着品格的芬芳。
夕阳西下,将母女二人的身影拉得老长。陋巷依旧破败,生活依旧清苦,但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一种名为“坚韧”与“希望”的力量,正伴随着那淡淡的墨香和母亲温柔的教诲,一点点渗入少女的心田,成为她未来路上,最坚实的基石。
这所名为“圣心”的女子小学,坐落在棚户区边缘,是一座略显陈旧的西式建筑,带着尖顶的钟楼。学费低廉,学生多是附近普通人家的女孩,甚至还有一些家境更困难的,靠着教会资助才能入学。
清晨,莹莹背上母亲用旧蓝布亲手缝制的书包,里面整齐地放着书本和用旧报纸包好的午饭——通常是两个粗面馒头或一小盒隔夜米饭,配上几根咸菜。她穿着洗得发白但干干净净的旧棉袍,脚步轻快地走在通往学校的石板路上。
学校的先生是一位姓李的女教员,约莫三十岁年纪,戴着圆框眼镜,梳着一丝不苟的发髻,神色总是严肃的。但她授课极为认真,对待学生也还算公正,并不因家境差异而区别对待。
“莫莹莹,你来背诵一下上节课教的《女诫》选段。”李先生的目光落在教室中间那个总是坐得笔直的女孩身上。
莹莹应声站起,略微清了清嗓子,声音清晰而平稳地开始背诵:“卑弱第一: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
她的声音不大,却字正腔圆,流畅自然,没有丝毫磕绊。背诵完毕,她安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着先生的点评。
李先生镜片后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和赞许。《女诫》内容古板拗口,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并不容易记忆和理解,更何况莫莹莹的家境……她本以为这女孩会有些吃力。
“很好。”李先生点了点头,语气缓和了些,“不仅背得熟,字音也准。坐下吧。”她顿了顿,又补充道,“不过,这些是古人的道理,你们听听便好,如今时代不同了,女子也当自强,多学些实用的本事。”
“是,先生。”莹莹恭敬地应下,这才坐下。她心里记着母亲和阿娘的话,既要学规矩,明事理,也不能被旧道理束缚住手脚。
下课休息时,女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在小小的院子里玩耍。几个穿着稍好些、家里开着杂货铺或在小衙门当差的女孩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新买的头花,或者家里带来的精巧零食。她们偶尔会用好奇或略带优越感的眼光瞟一眼独自坐在石阶上看书的莹莹,却并没有人上前欺负她——这个沉默的女孩身上,有种让人不敢轻易冒犯的沉静气质。
莹莹并不觉得孤单。她享受着这难得的安宁,摊开那本《新式国文》,继续默读着上面的篇章。书里的世界广阔而新奇,有壮丽的山河,有有趣的故事,还有关于“平等”、“自由”的新思想,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她。齐哥哥给的这本书,像是一扇窗,让她看到了陋巷之外的天地。
“喂,你看的是什么书?”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莹莹抬起头,看到一个面黄肌瘦、穿着打满补丁单衣的女孩站在旁边,正好奇地看着她手中的书。这女孩叫小娟,家里是拉黄包车的,学费全靠教会减免。
“是《新式国文》。”莹莹往旁边挪了挪,让出一点位置,“你要一起看吗?”
小娟犹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地坐了下来。她认得一些字,但不多,莹莹便耐心地指着字教她认,偶尔解释一下句子的意思。两个女孩头挨着头,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阳光洒在她们身上,暖洋洋的。
这一幕,被站在二楼走廊的李先生看在眼里。她扶了扶眼镜,心中暗自点头。这个莫莹莹,不简单。身处困境而不自弃,待人平和而无谄媚,是个有韧性的孩子。
放学铃声响起,女孩们如同归巢的雀儿,欢快地涌出校门。
莹莹和小娟道别,独自一人往回走。路过巷口的杂货铺时,她停下脚步,从书包里小心地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她省下来的几文钱。她走进店铺,对坐在柜台后拨弄算盘的老板娘细声说:“婶婶,我买一小块墨。”
老板娘认得这个住在棚户区却总是干干净净、说话礼貌的小姑娘,也知道她家境不好,便和气地指了指角落里最便宜的那种小方块墨:“那个两文钱一块。”
莹莹付了钱,拿起那块小小的、粗糙的墨锭,如同捧着珍宝般放进书包。母亲教她写字,一直是用树枝在地上划,或者用清水在石板上写。她很想试试,用真正的墨,写在纸上的感觉。
回到家里,林氏正在灶台前忙碌,准备着简单的晚饭。见女儿回来,她擦了擦手,露出温柔的笑容:“回来了?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先生夸我书背得好。”莹莹难得地露出一丝小骄傲,将买墨的事情告诉了母亲。
林氏看着女儿亮晶晶的眼睛,心中既酸涩又欣慰。她摸了摸莹莹的头:“好,等吃完饭,阿娘教你磨墨。”
晚饭是稀粥和一小碟咸菜。母女二人安静地吃完。收拾妥当后,林氏找出一张稍微平整些的旧报纸,又将一个破了口的小瓷碗当作砚台。莹莹珍重地拿出那块墨,按照母亲的指导,加了一点清水,小手握着墨锭,轻轻地、一圈一圈地研磨起来。
黑色的墨汁渐渐在碗底晕开,散发出淡淡的松烟气味。对莹莹来说,这是世界上最好闻的味道。
林氏则拿出一支用秃了的旧毛笔,蘸饱了墨,在报纸的空白处,一笔一划地写下“莫莹莹”三个字。她的字迹秀逸挺拔,带着深厚的功底。
“来,莹莹,试试看。”
莹莹接过笔,小手有些颤抖,模仿着母亲的笔顺,小心翼翼地落笔。墨水在粗糙的报纸上洇开,字写得歪歪扭扭,大小不一,但她却写得极其认真。
“手腕要稳,呼吸要匀。”林氏在一旁轻声指导,握着女儿的手,带着她慢慢写。
煤油灯下,母女俩头碰着头,一个教得耐心,一个学得专注。简陋的木板房里,墨香与温情静静流淌。墙上,两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仿佛什么困难都无法将她们分开。
写完字,莹莹又拿出《算术初步》,将今天李先生教的题目,在报纸的背面重新演算了一遍。林氏在一旁看着,偶尔指出错误,或者用更易懂的方式讲解。
夜深了,莹莹趴在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支秃毛笔。林氏轻轻将她抱上床,盖好被子。她看着女儿恬静的睡颜,又看了看桌上那张写满稚嫩字迹和算式的报纸,眼中充满了希望。
知识,就是火种。即便身处最深的黑暗,只要火种不灭,就有照亮前路、燃起燎原之势的可能。她的莹莹,正在将这微弱的火种,一点点捂在胸口,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成长着。
这薪火,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字与计算,更是一个家族不屈的脊梁,一个母亲深沉的期望,和一个少女在逆境中,悄然滋生的、改变命运的力量。
夜色渐深,煤油灯的火苗轻微跳跃,将莹莹熟睡的小脸映得一片暖黄。林氏却没有丝毫睡意。她轻手轻脚地将女儿握着的毛笔取出,又仔细收好那张写满字迹的报纸,这才吹熄了灯,在女儿身边躺下。
窗外万籁俱寂,只有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更显得这陋巷之夜漫长而清冷。林氏睁着眼,望着头顶那片被岁月熏黑的屋顶,思绪飘远。
莹莹在学校的表现,让她欣慰,却也让她更深切地感受到现实的逼仄。女儿聪慧好学,如同一株渴望阳光的幼苗,但这棚户区的土壤,又能提供多少养分?那本《新式国文》里的世界,那“平等”、“自由”的字眼,与她们母女眼下仰人鼻息、艰难度日的现状,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齐家的接济,是雪中送炭,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齐家自身亦在漩涡之中,这份善意能持续多久?她不能,也不愿永远依赖别人的怜悯度日。
还有贝贝……一想到那个襁褓中就被迫分离的女儿,林氏的心就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痛得几乎无法呼吸。那孩子如今是生是死?流落何方?是否也像莹莹一样,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顽强地活着?每当夜深人静,这份骨肉分离的痛楚和无处着落的牵挂,便啃噬着她的心。
她悄悄伸手,从贴身衣物里取出那半块玉佩。冰凉的触感透过皮肤传来,在黑暗中,它仿佛散发着微弱的、只有她能感受到的温润光泽。这是莫隆留给她们的信物,是莫家血脉的证明,也是她们母女三人之间,唯一可见的、脆弱的联系。
“隆哥……”她在心底无声地呼唤,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滑落,“我和莹莹都还好,你放心……可是贝贝,我们的贝贝,到底在哪里……”
她紧紧攥着玉佩,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必须活下去,必须坚强。不仅要让莹莹平安长大,更要积蓄力量,等待沉冤得雪的那一天,等待……或许渺茫,却绝不能放弃的,寻回另一个女儿的希望。
这念头如同暗夜中的星火,虽然微弱,却坚定地亮着,支撑着她度过一个又一个难眠的长夜。
第二天是休息日,不用上学。
清晨,莹莹醒来,发现母亲眼底带着淡淡的青黑,知道她又没睡好。她懂事地没有多问,自己穿好衣服,跑去屋外的小天井里打水洗漱。
早饭依旧是稀粥。吃完后,林氏却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开始浆洗或缝补,而是对莹莹说:“莹莹,今天阿娘教你点别的。”
她领着女儿,走到那扇唯一的、糊着旧报纸的窗户前。冬日的阳光透过报纸的缝隙,在屋内投下斑驳的光斑。
“你看,”林氏指着窗外那条狭窄、泥泞、挤满了破败棚屋的巷子,“住在这里的,大多都是像我们一样,从各处逃难来的,或者是在码头、工厂卖力气的人家。张婶的丈夫在码头扛包,李婆婆的儿子拉黄包车,前天帮你捡回风筝的小石头,他爹在纱厂做工,一天要做足十二个时辰……”
她声音平和,将左邻右舍的情况娓娓道来,谁家日子稍宽裕些,谁家孩子多负担重,谁家老人病了无钱医治……
莹安静静地听着,这是母亲第一次如此系统地跟她讲这些。她隐约明白,母亲不是在闲聊。
“阿娘跟你说这些,是想让你知道,”林氏低下头,看着女儿清澈的眼睛,“我们眼下是艰难,但并非孤例。这世道,不易的人很多。齐家哥哥心善,陈伯暗中相助,我们是受了恩惠的。这份情要记在心里,但不可视为理所当然,更不能因此失了志气。”
她顿了顿,语气更加凝重:“我们接受帮助,是因为我们暂时需要,而非我们理应如此。人活于世,尤其是女子,最终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唯有自己立得住,才能不被人轻看,才能守住想守住的东西,才能……在有机会的时候,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莹莹似懂非懂,但母亲话语中的那份郑重与期望,她感受到了。她用力地点点头:“阿娘,我记住了。我会好好读书,学好本事。”
林氏欣慰地笑了笑,又道:“读书明理是根本,但也要知晓人情世故,懂得持家之道。从今日起,家里的米缸还剩多少米,这个月大概需要多少开销,阿娘都跟你一起算一算。我们虽钱少,但也要学着规划,精打细算,把每一文钱都用在刀刃上。”
于是,这个休息日的上午,母女俩没有做女红,也没有温习功课,而是头碰头地,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开始学习最初步的“管家”。林氏将她们微薄的收入(主要是齐家接济和偶尔接些绣活的钱)和必要的支出(米粮、菜金、灯油、莹莹的学费等)一一列出,教莹莹如何分配,如何节省。
莹莹学得很认真,小眉头时而蹙起,时而展开。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了解到维持这个家有多么不易,也对母亲平日里操持的艰辛有了更深的理解。
下午,阳光稍微暖和了些。林氏带着莹莹,将家里仅有的几件稍厚实的衣物拿出来晾晒,祛除潮气。又领着女儿,将小屋内外彻底打扫了一遍。虽然家徒四壁,但总要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忙碌间隙,莹莹看到邻居家那个叫小石头男孩,正趴在门口的石墩上,用一小截炭块在废纸上胡乱画着。她想起自己那块珍贵的墨,犹豫了一下,跑回屋里,掰下极小的一角,用纸包好,走出去递给小石头。
“给,用这个画,比炭块好。”她小声说。
小石头愣了一下,黝黑的小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接过那小角墨,如获至宝,连连道谢。
林氏在门口看着这一幕,没有阻止,眼中反而流露出赞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分享自己珍视的东西,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善良。她的莹莹,正在这陋巷之中,悄然成长着,不仅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也孕育着品格的芬芳。
夕阳西下,将母女二人的身影拉得老长。陋巷依旧破败,生活依旧清苦,但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一种名为“坚韧”与“希望”的力量,正伴随着那淡淡的墨香和母亲温柔的教诲,一点点渗入少女的心田,成为她未来路上,最坚实的基石。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最新章节,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最新章节,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