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部安排的住处,是山脚下的一排干打垒土坯房,低矮、潮湿,墙上糊着旧报纸挡风。
屋里只有一张木板床,一张摇摇晃晃的桌子和一个脸盆架。
王永革帮赵四铺好自带的被褥,忍不住抱怨。
“四哥,这地方比我当学徒时住的还不如。”
“那冯主任,明显是给咱下马威呢。”
赵四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说。
他走到窗边,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窗,山谷里夜班的喧嚣和灯火便涌了进来。
“永革,记住,咱们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享受的。”
“冯主任有他的顾虑,很正常。”
“在这地方,空口白话没人信,得拿出真本事。”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赵四就起来了。
他带着王永革,再次来到了那座喧闹嘈杂的铸造车间。
这一次,他没有让冯主任陪同,而是像普通工人一样,戴上安全帽,默默地在车间里转悠。
他没有打扰任何人,只是看。
看工人们如何配料,看炉火燃烧的颜色和高度;
看铁水出炉时的流动状态和溅起的火花,看老师傅们如何捣鼓砂型;
看浇注时铁水注入的速度和方式。
也仔细检查那些刚刚清砂完毕、还带着余温的铸件,特别是那些被挑出来丢在废品区的零件。
他看得极其专注,有时在一个工序前能站上十几分钟,眼神锐利得像扫描仪。
有工人好奇地打量他,见他只是看,不说话,也就不再理会,继续忙活手里的活计。
王永革跟在后面,虽然看不懂门道,但也学着赵四的样子,仔细观察,心里却替赵四着急。
四哥光看不说,这怎么行?
赵四心里却在飞速地计算和比对。
系统赋予的八级钳工经验、高级金属材料知识,以及前世积累的现代工业理念,让他像一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
脑海中迅速将眼前粗糙、原始的工艺与最优标准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偏差和谬误。
他看到,熔炼工在添加焦炭时很随意,导致炉温波动很大;
他看到,用于造型的型砂湿度不均匀,有些地方过于潮湿,有些地方又太干;
他看到,浇注口的开设位置和大小似乎也不够合理……
问题很多,但都是表象。
他需要找到那个最关键、影响最大的症结。
临近中午,冯卫国带着几个车间干部也来到了铸造车间。
他显然听说了赵四一大早就泡在车间的消息,想来看看这位“专家”到底能看出什么名堂。
看到赵四依然只是在默默观察,冯卫国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看来这小子也就是个能吃苦的观察员,肚子里未必有货。
就在这时,一座冲天炉准备出铁水。
炽热的铁水从出铁口奔涌而出,流入巨大的铁水包,红光映照得整个炉前区域一片通明。
工人们喊着号子,准备将铁水包吊运到浇注区。
赵四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出铁口附近的炉壁上。
那里,耐火砖的颜色明显异常,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暗红色和疏松状态,甚至能看到细微的裂纹。
而当铁水流入铁水包时,他敏锐地注意到,铁水表面漂浮的渣子过多,颜色发黑,流动性也似乎差了一些。
就是这里!
赵四心中一动。
他大步走到那座刚刚出完铁水、还在冒着滚滚热浪的冲天炉前,不顾灼热。
指着出铁口附近的炉壁,对跟在身边的冯卫国和一位负责熔炼的老师傅说道。
“冯主任,张师傅,这炉子的耐火材料,配比有问题。”
他声音不大,但在鼓风机间歇的轰鸣声中,却清晰地传到了周围几个人的耳朵里。
冯卫国一愣,没想到赵四沉默了一上午,开口第一句就直指最核心、也最让人头疼的炉子问题。
那位姓张的老师傅更是皱起了眉头,语气带着不满。
“赵专家,这话可不能乱说。”
“这耐火砖是咱按老方子自己打的,用了这么多年,虽说寿命短点,但还能将就。”
赵四没有争辩,而是弯腰从地上捡起一小块崩落下来的耐火砖碎块,在手里掂了掂,又仔细看了看断口。
“张师傅,您看这砖体,气孔多,密度不够。”
“关键是,氧化铝含量太低,二氧化硅含量又偏高。”
“这样的配比,耐火度不够,抗铁水侵蚀和冲刷的能力就差。”
“炉壁容易被侵蚀变薄,甚至穿孔,而且会加剧铁水的氧化,增加杂质。”
他说的都是专业术语,但结合着手中的砖块和刚才观察到的现象,听起来极具说服力。
张师傅张了张嘴,想反驳,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他打了一辈子铁,对耐火材料只知道个大概,哪里懂得什么氧化铝、二氧化硅的含量比例。
冯卫国目光闪烁,他不懂技术细节,但他听得懂结果。
炉子容易坏,铁水质量差。
这确实是困扰他们的大难题。
赵四不等他们消化,又快步走到砂型制作区。
指着一个刚刚合箱完毕、等待浇注的发动机缸体砂型说。
“还有这个砂型的浇注系统,也有问题。”
他蹲下身,指着砂型上看似不起眼的几个地方。
“您看,这个内浇口开得太薄太急,铁水流入时速度过快,会产生冲击和飞溅,容易裹挟进气体和砂粒,形成气孔和夹渣。”
“而这个溢流冒口的位置和大小也不对,无法有效排出最初冷却的脏铁水和浮渣,导致铸件内部纯净度不够。”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在砂型上比划着,将抽象的流体力学和铸造原理,用最直观的方式解释出来。
周围几个造型工也围了过来,听着赵四的讲解,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他们凭经验知道这样操作废品率高,但从来没人这么清晰地说出过道理。
赵四站起身,目光扫过冯卫国和几位老师傅,语气沉稳而肯定。
“冯主任,几位老师傅,如果我没看错,咱们车间铸件废品率居高不下,七成以上的问题,就出在这耐火材料配比和浇注系统设计这两个环节上。”
“前者影响铁水本质,后者影响成型过程。”
现场一片寂静。
只有鼓风机还在不知疲倦地轰鸣着。
冯卫国看着赵四,眼神里的怀疑和审视渐渐被震惊所取代。
这个年轻人,仅仅观察了一上午,没有碰任何工具,没有进行任何测量,就如此精准地指出了困扰他们数月、让无数老师傅挠头的核心问题。
而且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
张师傅和其他几位老师傅面面相觑。
他们不得不承认,赵四说的这些,恰恰是他们隐隐感觉到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的症结所在。
这个从北京来的年轻专家,好像真有几分鬼才?
冯卫国深吸了一口满是烟尘的热空气,第一次用郑重的语气对赵四说。
“赵专家,那依你看,这两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赵四知道,初步的信任,已经开始建立了。
他点了点头,说道:“冯主任,问题找到了,办法总是有的。”
“不过,需要一点时间和必要的支持。”
屋里只有一张木板床,一张摇摇晃晃的桌子和一个脸盆架。
王永革帮赵四铺好自带的被褥,忍不住抱怨。
“四哥,这地方比我当学徒时住的还不如。”
“那冯主任,明显是给咱下马威呢。”
赵四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说。
他走到窗边,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窗,山谷里夜班的喧嚣和灯火便涌了进来。
“永革,记住,咱们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享受的。”
“冯主任有他的顾虑,很正常。”
“在这地方,空口白话没人信,得拿出真本事。”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赵四就起来了。
他带着王永革,再次来到了那座喧闹嘈杂的铸造车间。
这一次,他没有让冯主任陪同,而是像普通工人一样,戴上安全帽,默默地在车间里转悠。
他没有打扰任何人,只是看。
看工人们如何配料,看炉火燃烧的颜色和高度;
看铁水出炉时的流动状态和溅起的火花,看老师傅们如何捣鼓砂型;
看浇注时铁水注入的速度和方式。
也仔细检查那些刚刚清砂完毕、还带着余温的铸件,特别是那些被挑出来丢在废品区的零件。
他看得极其专注,有时在一个工序前能站上十几分钟,眼神锐利得像扫描仪。
有工人好奇地打量他,见他只是看,不说话,也就不再理会,继续忙活手里的活计。
王永革跟在后面,虽然看不懂门道,但也学着赵四的样子,仔细观察,心里却替赵四着急。
四哥光看不说,这怎么行?
赵四心里却在飞速地计算和比对。
系统赋予的八级钳工经验、高级金属材料知识,以及前世积累的现代工业理念,让他像一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
脑海中迅速将眼前粗糙、原始的工艺与最优标准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偏差和谬误。
他看到,熔炼工在添加焦炭时很随意,导致炉温波动很大;
他看到,用于造型的型砂湿度不均匀,有些地方过于潮湿,有些地方又太干;
他看到,浇注口的开设位置和大小似乎也不够合理……
问题很多,但都是表象。
他需要找到那个最关键、影响最大的症结。
临近中午,冯卫国带着几个车间干部也来到了铸造车间。
他显然听说了赵四一大早就泡在车间的消息,想来看看这位“专家”到底能看出什么名堂。
看到赵四依然只是在默默观察,冯卫国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看来这小子也就是个能吃苦的观察员,肚子里未必有货。
就在这时,一座冲天炉准备出铁水。
炽热的铁水从出铁口奔涌而出,流入巨大的铁水包,红光映照得整个炉前区域一片通明。
工人们喊着号子,准备将铁水包吊运到浇注区。
赵四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出铁口附近的炉壁上。
那里,耐火砖的颜色明显异常,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暗红色和疏松状态,甚至能看到细微的裂纹。
而当铁水流入铁水包时,他敏锐地注意到,铁水表面漂浮的渣子过多,颜色发黑,流动性也似乎差了一些。
就是这里!
赵四心中一动。
他大步走到那座刚刚出完铁水、还在冒着滚滚热浪的冲天炉前,不顾灼热。
指着出铁口附近的炉壁,对跟在身边的冯卫国和一位负责熔炼的老师傅说道。
“冯主任,张师傅,这炉子的耐火材料,配比有问题。”
他声音不大,但在鼓风机间歇的轰鸣声中,却清晰地传到了周围几个人的耳朵里。
冯卫国一愣,没想到赵四沉默了一上午,开口第一句就直指最核心、也最让人头疼的炉子问题。
那位姓张的老师傅更是皱起了眉头,语气带着不满。
“赵专家,这话可不能乱说。”
“这耐火砖是咱按老方子自己打的,用了这么多年,虽说寿命短点,但还能将就。”
赵四没有争辩,而是弯腰从地上捡起一小块崩落下来的耐火砖碎块,在手里掂了掂,又仔细看了看断口。
“张师傅,您看这砖体,气孔多,密度不够。”
“关键是,氧化铝含量太低,二氧化硅含量又偏高。”
“这样的配比,耐火度不够,抗铁水侵蚀和冲刷的能力就差。”
“炉壁容易被侵蚀变薄,甚至穿孔,而且会加剧铁水的氧化,增加杂质。”
他说的都是专业术语,但结合着手中的砖块和刚才观察到的现象,听起来极具说服力。
张师傅张了张嘴,想反驳,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他打了一辈子铁,对耐火材料只知道个大概,哪里懂得什么氧化铝、二氧化硅的含量比例。
冯卫国目光闪烁,他不懂技术细节,但他听得懂结果。
炉子容易坏,铁水质量差。
这确实是困扰他们的大难题。
赵四不等他们消化,又快步走到砂型制作区。
指着一个刚刚合箱完毕、等待浇注的发动机缸体砂型说。
“还有这个砂型的浇注系统,也有问题。”
他蹲下身,指着砂型上看似不起眼的几个地方。
“您看,这个内浇口开得太薄太急,铁水流入时速度过快,会产生冲击和飞溅,容易裹挟进气体和砂粒,形成气孔和夹渣。”
“而这个溢流冒口的位置和大小也不对,无法有效排出最初冷却的脏铁水和浮渣,导致铸件内部纯净度不够。”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在砂型上比划着,将抽象的流体力学和铸造原理,用最直观的方式解释出来。
周围几个造型工也围了过来,听着赵四的讲解,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他们凭经验知道这样操作废品率高,但从来没人这么清晰地说出过道理。
赵四站起身,目光扫过冯卫国和几位老师傅,语气沉稳而肯定。
“冯主任,几位老师傅,如果我没看错,咱们车间铸件废品率居高不下,七成以上的问题,就出在这耐火材料配比和浇注系统设计这两个环节上。”
“前者影响铁水本质,后者影响成型过程。”
现场一片寂静。
只有鼓风机还在不知疲倦地轰鸣着。
冯卫国看着赵四,眼神里的怀疑和审视渐渐被震惊所取代。
这个年轻人,仅仅观察了一上午,没有碰任何工具,没有进行任何测量,就如此精准地指出了困扰他们数月、让无数老师傅挠头的核心问题。
而且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
张师傅和其他几位老师傅面面相觑。
他们不得不承认,赵四说的这些,恰恰是他们隐隐感觉到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的症结所在。
这个从北京来的年轻专家,好像真有几分鬼才?
冯卫国深吸了一口满是烟尘的热空气,第一次用郑重的语气对赵四说。
“赵专家,那依你看,这两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赵四知道,初步的信任,已经开始建立了。
他点了点头,说道:“冯主任,问题找到了,办法总是有的。”
“不过,需要一点时间和必要的支持。”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最新章节,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最新章节,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