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五年深秋的太岳山区,层林尽染,本该是丰收与静谧的季节,空气里却弥漫着一种不同于往日战火硝烟的紧张。这种紧张,源于胜利之后更为错综复杂的暗流。
谢文渊站在新近收复的县城城墙上,俯瞰着脚下渐渐恢复生气的街巷。商铺重新开张,小贩的吆喝声、孩童的嬉闹声混杂在一起,久违的市井烟火气令人恍若隔世。城墙垛口上残留的弹孔,以及远处几处尚未清理的废墟,却又无声地提醒着人们,和平的表象之下,创痕犹在。
他刚刚主持完一场联合政府筹备会议,与会者除了新四军、八路军代表,还包括本地开明士绅、原伪政权中愿意弃暗投明的人员,甚至还有两位国民政府方面派来的“接收大员”。会议桌上的气氛,远比战场更为微妙。各方言辞客气,笑容可掬,但在涉及政权组建、武装整编、物资分配等实质问题时,那客气笑容背后的算计与角力,几乎凝成实质。
“谢参谋长,贵军浴血抗战,功在民族,兄弟钦佩之至。”那位姓王的国民政府专员端着茶杯,语气温和,眼神却锐利,“不过嘛,如今抗战胜利,国家亟待重建,政令军令统一乃是当务之急。关于本县保安团的整编和防务交接,还望贵方能够顾全大局,遵照中央指令行事。”
谢文渊不动声色地放下手中的文件,迎上对方的目光:“王专员,抗战八年,是我敌后军民与正面战场将士共同流血牺牲的结果。太岳地区的安定,是无数八路军战士和老百姓用生命换来的。这里的武装和政权问题,自然需要考虑到这段历史和现实的民众基础。我们一贯主张和平、民主、团结建国,但也必须确保抗战成果真正属于人民,防止有人摘桃子,甚至让压迫人民的势力卷土重来。”
他的话语平和,却字字千钧,带着不容置疑的底气。会议室内一时静默,只有茶杯盖轻碰的脆响。
这样的交锋,在过去一个多月里,已在不同层面、不同地点反复上演。日本宣布投降的狂喜过后,严酷的现实迅速摆在面前。国民党军队在美国援助下,正日夜兼程地向各大城市和战略要地推进,试图“接收”广大沦陷区。而***的八路军、新四军,则根据朱德总司令的命令,迅速行动,收复了大量中小城镇和乡村。双方在接触线上,摩擦与冲突的传闻日渐增多。
回到分区指挥部(已迁至县城原日军指挥部旧址),谢文渊立刻召集核心干部开会。油灯下,每个人的脸色都异常凝重。
“情况大家都看到了,”谢文渊开门见山,“老蒋一边邀请毛**去重庆谈判,一边加紧调兵遣将。和平的呼声很高,但内战的危险一天比一天大。我们不能被和谈的烟雾迷惑,必须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
“参谋长,国民党那几个‘接收大员’,明摆着就是来抢地盘、夺权的!跟他们还有什么好谈的?”一位性情耿直的团长愤然道。
“谈,还是要谈。这是政治斗争的需要,也是揭露对方、教育群众的方式。”谢文渊冷静地分析,“但我们的立足点,必须放在壮大自己、巩固根据地上。部队不能松懈,要利用相对和平的间隙,加强军事训练,特别是攻坚和城市作战。民兵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形成主力军、地方部队和民兵三结合的战斗体系。基层政权建设要加快,深入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和土改试点,让老百姓真心实意地拥护我们。”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更重要的是情报工作。要严密监视国民党军队的调动情况,掌握其战略意图。对我们控制区内的敌特分子、顽固势力,要坚决打击,不能让他们成为内应的隐患。”
一系列指令迅速下达。太岳分区这台战争机器,在短暂的胜利休整后,再次高速运转起来,只是斗争的形式,已从明刀明枪的抗日,转向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条战线交织的更为复杂的局面。
夜深人静,谢文渊独自在办公室处理积压的文件。窗外,秋虫啁啾,月光如水银泻地。他放下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从贴身的衣袋里取出林婉茹的信。信是半月前收到的,她已随一批中央干部离开延安,前往华北某新解放区开展工作。信中除了绵绵思念,更多是对时局的分析和提醒,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内战爆发的深切忧虑。
“文渊,胜利的果实需要用斗争来保卫。黑暗或许不会轻易退去,但只要我们信念如初,携手同心,必能迎来真正的黎明。”她的字迹清晰而坚定。
他将信纸仔细折好,放回口袋。婉茹的话,与他这些日子的感受不谋而合。和平的曙光如此短暂,战争的阴霾却已再次迫近。这种预感,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
几天后,一个紧急情报证实了他的担忧。侦察员报告,国民党嫡系部队一个整编师,正沿着同蒲铁路线向北推进,先头部队已接近太岳军区南缘,其意图不明,但挑衅意味十足。同时,分区下属的一个工作队在边缘区发动群众时,遭到一股不明身份武装的袭击,虽有惊无险,但迹象表明,对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绝非普通土匪。
谢文渊站在军事地图前,看着那代表国民党军队的蓝色箭头,正缓缓指向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他仿佛能听到历史车轮那沉重而危险的碾轧声。八年前,民族危亡之际,他们被迫搁置内争,携手御侮。八年后,外敌刚退,内战的血雨腥风,似乎又要降临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
他想起了陈瑞生,那位保定军校的同窗挚友,如今不知在国民政府的哪个部门任职。两人曾并肩北伐,也曾因信仰不同而分道扬镳,但私谊犹存。若真的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他不敢深想。
“报告!”作战参谋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军区急电,命令我部提高警惕,严密监视敌军动向,如遭遇攻击,坚决自卫反击!”
谢文渊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县城里零星灯火,与远处漆黑的山峦形成鲜明对比。
“给军区回电:我部已做好一切准备,坚决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保卫根据地人民。”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同时,命令各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他知道,短暂的和平期或许即将结束。一场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大决战,其前奏的序曲,已经在这看似平静的秋夜里,悄然奏响。暗流已然涌动,风暴正在聚集。他和他的同志们,必须再次握紧手中的枪,为了他们坚信的那个光明未来,准备投入新的、也许是更加残酷的战斗。
谢文渊站在新近收复的县城城墙上,俯瞰着脚下渐渐恢复生气的街巷。商铺重新开张,小贩的吆喝声、孩童的嬉闹声混杂在一起,久违的市井烟火气令人恍若隔世。城墙垛口上残留的弹孔,以及远处几处尚未清理的废墟,却又无声地提醒着人们,和平的表象之下,创痕犹在。
他刚刚主持完一场联合政府筹备会议,与会者除了新四军、八路军代表,还包括本地开明士绅、原伪政权中愿意弃暗投明的人员,甚至还有两位国民政府方面派来的“接收大员”。会议桌上的气氛,远比战场更为微妙。各方言辞客气,笑容可掬,但在涉及政权组建、武装整编、物资分配等实质问题时,那客气笑容背后的算计与角力,几乎凝成实质。
“谢参谋长,贵军浴血抗战,功在民族,兄弟钦佩之至。”那位姓王的国民政府专员端着茶杯,语气温和,眼神却锐利,“不过嘛,如今抗战胜利,国家亟待重建,政令军令统一乃是当务之急。关于本县保安团的整编和防务交接,还望贵方能够顾全大局,遵照中央指令行事。”
谢文渊不动声色地放下手中的文件,迎上对方的目光:“王专员,抗战八年,是我敌后军民与正面战场将士共同流血牺牲的结果。太岳地区的安定,是无数八路军战士和老百姓用生命换来的。这里的武装和政权问题,自然需要考虑到这段历史和现实的民众基础。我们一贯主张和平、民主、团结建国,但也必须确保抗战成果真正属于人民,防止有人摘桃子,甚至让压迫人民的势力卷土重来。”
他的话语平和,却字字千钧,带着不容置疑的底气。会议室内一时静默,只有茶杯盖轻碰的脆响。
这样的交锋,在过去一个多月里,已在不同层面、不同地点反复上演。日本宣布投降的狂喜过后,严酷的现实迅速摆在面前。国民党军队在美国援助下,正日夜兼程地向各大城市和战略要地推进,试图“接收”广大沦陷区。而***的八路军、新四军,则根据朱德总司令的命令,迅速行动,收复了大量中小城镇和乡村。双方在接触线上,摩擦与冲突的传闻日渐增多。
回到分区指挥部(已迁至县城原日军指挥部旧址),谢文渊立刻召集核心干部开会。油灯下,每个人的脸色都异常凝重。
“情况大家都看到了,”谢文渊开门见山,“老蒋一边邀请毛**去重庆谈判,一边加紧调兵遣将。和平的呼声很高,但内战的危险一天比一天大。我们不能被和谈的烟雾迷惑,必须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
“参谋长,国民党那几个‘接收大员’,明摆着就是来抢地盘、夺权的!跟他们还有什么好谈的?”一位性情耿直的团长愤然道。
“谈,还是要谈。这是政治斗争的需要,也是揭露对方、教育群众的方式。”谢文渊冷静地分析,“但我们的立足点,必须放在壮大自己、巩固根据地上。部队不能松懈,要利用相对和平的间隙,加强军事训练,特别是攻坚和城市作战。民兵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形成主力军、地方部队和民兵三结合的战斗体系。基层政权建设要加快,深入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和土改试点,让老百姓真心实意地拥护我们。”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更重要的是情报工作。要严密监视国民党军队的调动情况,掌握其战略意图。对我们控制区内的敌特分子、顽固势力,要坚决打击,不能让他们成为内应的隐患。”
一系列指令迅速下达。太岳分区这台战争机器,在短暂的胜利休整后,再次高速运转起来,只是斗争的形式,已从明刀明枪的抗日,转向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条战线交织的更为复杂的局面。
夜深人静,谢文渊独自在办公室处理积压的文件。窗外,秋虫啁啾,月光如水银泻地。他放下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从贴身的衣袋里取出林婉茹的信。信是半月前收到的,她已随一批中央干部离开延安,前往华北某新解放区开展工作。信中除了绵绵思念,更多是对时局的分析和提醒,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内战爆发的深切忧虑。
“文渊,胜利的果实需要用斗争来保卫。黑暗或许不会轻易退去,但只要我们信念如初,携手同心,必能迎来真正的黎明。”她的字迹清晰而坚定。
他将信纸仔细折好,放回口袋。婉茹的话,与他这些日子的感受不谋而合。和平的曙光如此短暂,战争的阴霾却已再次迫近。这种预感,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
几天后,一个紧急情报证实了他的担忧。侦察员报告,国民党嫡系部队一个整编师,正沿着同蒲铁路线向北推进,先头部队已接近太岳军区南缘,其意图不明,但挑衅意味十足。同时,分区下属的一个工作队在边缘区发动群众时,遭到一股不明身份武装的袭击,虽有惊无险,但迹象表明,对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绝非普通土匪。
谢文渊站在军事地图前,看着那代表国民党军队的蓝色箭头,正缓缓指向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他仿佛能听到历史车轮那沉重而危险的碾轧声。八年前,民族危亡之际,他们被迫搁置内争,携手御侮。八年后,外敌刚退,内战的血雨腥风,似乎又要降临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
他想起了陈瑞生,那位保定军校的同窗挚友,如今不知在国民政府的哪个部门任职。两人曾并肩北伐,也曾因信仰不同而分道扬镳,但私谊犹存。若真的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他不敢深想。
“报告!”作战参谋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军区急电,命令我部提高警惕,严密监视敌军动向,如遭遇攻击,坚决自卫反击!”
谢文渊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县城里零星灯火,与远处漆黑的山峦形成鲜明对比。
“给军区回电:我部已做好一切准备,坚决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保卫根据地人民。”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同时,命令各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他知道,短暂的和平期或许即将结束。一场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大决战,其前奏的序曲,已经在这看似平静的秋夜里,悄然奏响。暗流已然涌动,风暴正在聚集。他和他的同志们,必须再次握紧手中的枪,为了他们坚信的那个光明未来,准备投入新的、也许是更加残酷的战斗。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荆州,荆州!,荆州,荆州!最新章节,荆州,荆州!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荆州,荆州!,荆州,荆州!最新章节,荆州,荆州!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