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
清晨五点半,薄雾笼罩着北平内城。西城区教育部街(今教育街)两侧,是整齐的官式牌楼和连绵的灰墙院落,一派肃穆气象。
林怀安(郝楠仁)在生物钟的驱使下准时醒来。
他所住的林家小院,是典型的北平中产人家一进四合院。
院中有棵老枣树,清晨的鸟鸣格外清脆。
他没有开灯,借着从高丽纸糊的窗棂透进的微光,熟练地套上那身洗得发白却浆洗得挺括的训练服。
这浆洗熨烫的平整,出自继母王氏之手。
自五年前生母病逝,父亲续娶了这位年仅二十八岁、原为小学教员的王氏后,家中内务便由她主持。
王氏性情温和谨慎,对林怀安这个已十七岁的继子,始终保持着一种客气而疏远的周到,从无苛待,却也难见亲密。
这种微妙的距离感,让林怀安在失去生母后,家中虽衣食无忧,却总觉少了份天然的温暖。
好在,王氏上月刚为林家添了一个男丁,尚在襁褓中的幼弟林怀远,占据了这位年轻继母的大部分心神。
当他轻手轻脚穿过堂屋,准备出门晨跑时,意外地发现父亲林崇文已经坐在八仙桌旁,就着一盏煤油灯的光晕翻阅报纸。
旁边厢房隐约传来婴儿林怀远的啼哭和继母王氏轻柔的哄睡声。
听到脚步声,林崇文抬起头,目光透过老花镜,落在儿子身上。
那目光,带着一种深沉的、近乎探究的沉默。
“父亲,早。”
“嗯。”
林崇文低沉应了一声,“又去跑圈?街上洒水车还没过,灰大。”
“是。我跑绒线胡同绕宣武门城墙根,那边清净些。”
林怀安简短回答。
“去吧。早些回来,你…你母亲熬了小米粥。”
林崇文说到“母亲”时,有不易察觉的停顿。
林怀安知道,这指的是继母王氏。
“是。”
林怀安应声出门。
教育部街尚未完全苏醒,只有推水车的工人和早起倒泔水的身影,“倒~水!”的悠长吆喝声在胡同里回荡。
父亲那句关于灰尘的提醒,虽平淡,却让他感到一丝异样。
晨跑回来,洗漱完毕。
继母王氏已将早餐摆上桌:金黄的小米粥、六必居酱黄瓜、咸菜丝,还有戗面馒头。她抱着咿呀学语的林怀远,坐在一旁轻声哄着,见林怀安进来,抬头客气地笑了笑:
“怀安回来了,快吃吧。”
笑容标准,却难达眼底。
林崇文坐到主位。
饭桌上气氛沉闷,只有幼弟偶尔的咿呀声。
直到林怀安拿出成绩单双手递上。
“父亲,这是月考成绩单,需请您过目签字。”
林崇文接过,展开。
看到“丙班第四名”和“数学:丙班第一”时,他捏着纸张的手指收紧,紧蹙的眉头缓缓舒展开。
堂屋一片寂静。
王氏也停下了哄孩子的动作,目光悄悄瞥向那张纸,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恢复平静,低头继续哄怀远,仿佛事不关己,却又将一切尽收眼底。
良久,林崇文放下成绩单,目光中的冰霜融化些许。
“嗯。戒骄戒躁,期末再看。”
他郑重签下名字,语气平淡却不再冰冷。
“是,父亲。”
林怀安恭敬接过。他知道,这认可来之不易。
王氏这时才微笑着开口,语气一如既往的客气:
“怀安进步真大,真是辛苦了。”
恰到好处的称赞,保持着得体的距离。
早饭过后,林崇文呷了一口粗茶,做出了一个让全家都有些意外的决定:
“收拾一下,去海淀老宅,看看你祖父和二叔。今晚就宿在你二叔家,明日方便去黑龙潭。” 老宅在海淀镇军机处胡同附近,是林家祖产,祖父林翰章老人与经营家业的二叔林崇礼一家同住。
这个决定本身,就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父亲心情不错,并且,愿意将儿子的这点“进步”展示给家族看,这在他因官场失意而日渐消沉后,是极为罕见的。
一家人出了胡同,雇了三辆人力车。
林怀安已长大,单独乘坐一辆。
“去海淀,军机处胡同口。”
林崇文对车夫说。
“好嘞!海淀,军机处胡同!您坐稳,路可不近呐!”
车夫拉起车,轻快地跑起来。
行程路线(精确还原):
出发:从教育部街西口出发,向北转入宣内大街(今宣武门内大街)。
西行:经过西单牌楼、西四牌楼,进入西四北大街。
城内路段,车马渐多,颇为喧嚣。
出城:到达西直门。出城后,视野豁然开朗,踏上通往颐和园的御道/石道(土路)。
郊外路途:一路经过高梁桥、白石桥、黄庄。
路旁是稻田、荷塘,远处西山轮廓清晰。
车夫跑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中途在黄庄茶棚歇了次脚,喝了碗大碗茶。
这段路漫长且颠簸,充分体现了当时出城交通的不易。
进入海淀镇:近一个半时辰的颠簸后,人力车夫擦了把汗,回头喊道:
“先生,海淀镇到啦!”
林怀安精神一振,抬眼望去,眼前的景象与内城的规整大不相同。
车辆首先驶上的是御道(西直门至颐和园大道)在海淀镇的一段,即西大街。
这条连接京城与西郊的主干道相对宽阔,黄土路面被车轮碾出深深的辙痕,两旁栽着高大的槐树。虽仍尘土飞扬,但气派俨然,可见汽车(偶尔)、骡马大车、人力车和行人交织往来,是海淀当之无愧的“迎宾大道”。
车子并未在西大街久留,随即拐入了与之交叉的、东西走向的老虎洞胡同。
一进胡同,喧嚣声和市井气息便扑面而来。
这里不愧是海淀镇的商业心脏,店铺鳞次栉比,旌旗招展:
老字号茶食铺如“聚顺和”、“仁和”的橱窗里,陈列着萨其马、蜜饯、茯苓饼等各式京式糕点,甜香诱人。
饭庄饭铺里飘出阵阵饭菜香,从“德胜馆”等较具规模的馆子,到经营涮羊肉、烤鸭、家常菜的中小饭铺,应有尽有。
绸布庄(或有瑞蚨祥的分号)门口挂着各色布料,在阳光下泛着光泽。
因靠近燕京、清华等学府,专门的文具书店也不少,售卖笔墨纸砚、古籍和新式书籍,可见三五学子模样的青年进出。
更少不了油盐店、酱园、中药铺、茶叶铺等日用杂货铺,以及为往来客商提供歇脚的车马店与客栈,人声鼎沸,骡马嘶鸣。
市井氛围热烈而粗犷。
街道上各种车辆行人摩肩接踵,小贩沿街叫卖声、伙计招徕客人的吆喝声、铁匠铺的打铁声、茶馆里的谈笑声混杂在一起。
空气中弥漫着牲畜、食物、尘土、香料和汗水的复杂气味,与北平城内更显秩序的氛围相比,海淀镇充满了一种野性、鲜活的市井喧嚣与活力。
人力车夫熟练地在人流中穿行,很快从繁华的老虎洞胡同转入一条稍显清静的南北向街道——南大街/北大街。
随后,再次拐入一条更显幽深的胡同——军机处胡同。
这条胡同因清代曾设军机处外直庐而得名,1933年时,两旁多是青砖灰瓦的宅院,显得颇为规整,透着一股沉静的气派,可见仍是官员、学者宅邸聚集的重要区域。
最终,车子在一处门楣有着简单砖雕的老宅前稳稳停下。
车夫放下车把,长舒一口气:
“先生,军机处胡同到了,就是这儿!”
祖父林翰章老人年近七旬,是前清秀才,虽功名未就,但一生嗜书,颇有古风。
见到长孙到来,老人很是高兴,捻着花白的胡须,连声让坐。
二叔林崇礼闻声也从内堂出来,他穿着湖绉长衫,面容精明,是个成功的粮行商人。
二叔家有两个孩子:堂弟林怀谦(15岁,读温泉中学高中一年级),堂妹林怀敏(12岁,读初中一年级)。
老宅比教育部街的院子宽敞,充满了热闹的烟火气。
落座奉茶后,林崇文看似不经意提起:
“怀安这次在中法附中的月考,略有进益。”
二叔林崇礼闻言,放下茶碗,笑道:
“哦?听说那中法中学课业紧,洋文、格致(物理化学)都抓得严,能跟上就好。”
他言语间带着商人的务实和对新式学堂的些许敬畏。
林崇文这才将那份成绩单拿出,递给父亲:
“丙班第四,数学倒是得了第一。”
祖父林翰章戴上老花镜,就着明亮的窗户光,仔细地看着成绩单上每一个墨笔小字。
老人脸上深刻的皱纹渐渐舒展开,嘴角露出了欣慰的、几乎可以说是灿烂的笑容。
他抬起有些颤抖的手,轻轻拍了拍坐在身旁的林怀安的肩膀,连声道:
“好!好!知耻后勇,方是男夫(男儿)本色!我林家虽非显宦,却也诗书传家,功课是立身之本。怀安,你如今开了窍,很好!切莫再像以往般荒废光阴!”
老人激动得用了古语。
二叔林崇礼也凑过来看,看到数学单科第一时,啧啧称奇:
“第四名?数学头名?了不得!崇文,看来怀安是块读书的料子,以前怕是没用到正地方!将来考个交通大学或是清华,学个实业,比啥都强!”
二婶和堂弟妹们也投来惊讶和羡慕的目光。
小堂弟更是拉着林怀安的衣角,仰着脸问:
“大哥,数学怎么才能考第一呀?”
这一刻,林怀安(郝楠仁)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属于家族的温暖和认同。
这些目光,不再是以往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与掩饰不住的失望,而是带着真切的赞许和更高的期许。
他第一次觉得,自己似乎真正融入了这个家族,不再是那个让家族蒙羞、格格不入的“异类”或“耻辱”。
这种家族的认可,为他近一个月来的艰辛奋斗,提供了最坚实的情感慰藉,也让他对“林怀安”这个身份有了更深的归属感。
在老宅用了午饭——地道的海淀风味,有著名的“温泉藕”与荷叶粥。
午后,林怀安由堂弟带着,在海淀镇逛了逛,看了看军机处胡同的由来,或者远眺了燕京大学(今北大)的校园风貌,对这片父亲成长、未来自己可能频繁活动的区域,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当晚,一家人宿在二叔家。
晚饭后,堂弟林怀谦拿着代数习题来问林怀安:
“大哥,这道题怎么解?”
题目涉及二次函数,是高一的内容。
林怀安(郝楠仁)凭借远超时代的数学思维,仔细想了想,才用堂弟能理解的方式讲解清楚。
接着,堂妹林怀敏也拿着英语语法问题来问。
林怀安发现,自己对系统语法规则的掌握远不如词汇记忆,讲解起来有些吃力,只能凭语感解释。
这两个细节让他深受触动:
高一知识的难度:他意识到,自己目前的优势主要在于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但对高一的具体知识体系存在巨大空白。
若想持续进步,乃至未来考军校,必须利用暑假,系统自学高一全年课程。
教学的难度:“教”比“学”更难,需要更透彻的理解。
这让他对 “费曼学习方法”有了更深体会,决定将其作为暑假自学的重要方法。
他为堂弟妹讲题的努力,赢得了二叔二婶更多的好感,也让他自己明确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暑假必须迎头赶上高一课程。
(六) 夜晚的沉思
躺在二叔家客房的炕上,林怀安回想这一天:
父亲的沉默认可、继母的客气疏离、祖父的欣慰、二叔一家的热情、以及讲题时遇到的挑战…… 家族的关系复杂而真实,学业的道路漫长且充满挑战。
【叮!宿主成功完成“家族认同”关键事件,家庭关系度显著提升!】
【“父子关系”由“紧张”升级为“缓和”!】
【获得状态“家的港湾”(临时):心理韧性增强,学习疲惫恢复速度小幅提升。】
【触发隐藏任务“预习者的野望”:检测到宿主知识结构存在断层,请利用暑假时间,系统自学并掌握高一学年核心课程。任务奖励:学识经验大幅提升,“费曼学习方法”进阶。】
【地理探索度更新:北平西城-海淀路线认知加深,隐性的关联度+15%。】
系统的提示,尤其是那个隐藏任务,精准地呼应了他的思考。
他望着窗外海淀镇的月色,心中充满了新的目标感。
周末的旅程还未结束,但他知道,这个暑假,他将在学业上发起一场更艰难的“逆袭”。
清晨五点半,薄雾笼罩着北平内城。西城区教育部街(今教育街)两侧,是整齐的官式牌楼和连绵的灰墙院落,一派肃穆气象。
林怀安(郝楠仁)在生物钟的驱使下准时醒来。
他所住的林家小院,是典型的北平中产人家一进四合院。
院中有棵老枣树,清晨的鸟鸣格外清脆。
他没有开灯,借着从高丽纸糊的窗棂透进的微光,熟练地套上那身洗得发白却浆洗得挺括的训练服。
这浆洗熨烫的平整,出自继母王氏之手。
自五年前生母病逝,父亲续娶了这位年仅二十八岁、原为小学教员的王氏后,家中内务便由她主持。
王氏性情温和谨慎,对林怀安这个已十七岁的继子,始终保持着一种客气而疏远的周到,从无苛待,却也难见亲密。
这种微妙的距离感,让林怀安在失去生母后,家中虽衣食无忧,却总觉少了份天然的温暖。
好在,王氏上月刚为林家添了一个男丁,尚在襁褓中的幼弟林怀远,占据了这位年轻继母的大部分心神。
当他轻手轻脚穿过堂屋,准备出门晨跑时,意外地发现父亲林崇文已经坐在八仙桌旁,就着一盏煤油灯的光晕翻阅报纸。
旁边厢房隐约传来婴儿林怀远的啼哭和继母王氏轻柔的哄睡声。
听到脚步声,林崇文抬起头,目光透过老花镜,落在儿子身上。
那目光,带着一种深沉的、近乎探究的沉默。
“父亲,早。”
“嗯。”
林崇文低沉应了一声,“又去跑圈?街上洒水车还没过,灰大。”
“是。我跑绒线胡同绕宣武门城墙根,那边清净些。”
林怀安简短回答。
“去吧。早些回来,你…你母亲熬了小米粥。”
林崇文说到“母亲”时,有不易察觉的停顿。
林怀安知道,这指的是继母王氏。
“是。”
林怀安应声出门。
教育部街尚未完全苏醒,只有推水车的工人和早起倒泔水的身影,“倒~水!”的悠长吆喝声在胡同里回荡。
父亲那句关于灰尘的提醒,虽平淡,却让他感到一丝异样。
晨跑回来,洗漱完毕。
继母王氏已将早餐摆上桌:金黄的小米粥、六必居酱黄瓜、咸菜丝,还有戗面馒头。她抱着咿呀学语的林怀远,坐在一旁轻声哄着,见林怀安进来,抬头客气地笑了笑:
“怀安回来了,快吃吧。”
笑容标准,却难达眼底。
林崇文坐到主位。
饭桌上气氛沉闷,只有幼弟偶尔的咿呀声。
直到林怀安拿出成绩单双手递上。
“父亲,这是月考成绩单,需请您过目签字。”
林崇文接过,展开。
看到“丙班第四名”和“数学:丙班第一”时,他捏着纸张的手指收紧,紧蹙的眉头缓缓舒展开。
堂屋一片寂静。
王氏也停下了哄孩子的动作,目光悄悄瞥向那张纸,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恢复平静,低头继续哄怀远,仿佛事不关己,却又将一切尽收眼底。
良久,林崇文放下成绩单,目光中的冰霜融化些许。
“嗯。戒骄戒躁,期末再看。”
他郑重签下名字,语气平淡却不再冰冷。
“是,父亲。”
林怀安恭敬接过。他知道,这认可来之不易。
王氏这时才微笑着开口,语气一如既往的客气:
“怀安进步真大,真是辛苦了。”
恰到好处的称赞,保持着得体的距离。
早饭过后,林崇文呷了一口粗茶,做出了一个让全家都有些意外的决定:
“收拾一下,去海淀老宅,看看你祖父和二叔。今晚就宿在你二叔家,明日方便去黑龙潭。” 老宅在海淀镇军机处胡同附近,是林家祖产,祖父林翰章老人与经营家业的二叔林崇礼一家同住。
这个决定本身,就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父亲心情不错,并且,愿意将儿子的这点“进步”展示给家族看,这在他因官场失意而日渐消沉后,是极为罕见的。
一家人出了胡同,雇了三辆人力车。
林怀安已长大,单独乘坐一辆。
“去海淀,军机处胡同口。”
林崇文对车夫说。
“好嘞!海淀,军机处胡同!您坐稳,路可不近呐!”
车夫拉起车,轻快地跑起来。
行程路线(精确还原):
出发:从教育部街西口出发,向北转入宣内大街(今宣武门内大街)。
西行:经过西单牌楼、西四牌楼,进入西四北大街。
城内路段,车马渐多,颇为喧嚣。
出城:到达西直门。出城后,视野豁然开朗,踏上通往颐和园的御道/石道(土路)。
郊外路途:一路经过高梁桥、白石桥、黄庄。
路旁是稻田、荷塘,远处西山轮廓清晰。
车夫跑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中途在黄庄茶棚歇了次脚,喝了碗大碗茶。
这段路漫长且颠簸,充分体现了当时出城交通的不易。
进入海淀镇:近一个半时辰的颠簸后,人力车夫擦了把汗,回头喊道:
“先生,海淀镇到啦!”
林怀安精神一振,抬眼望去,眼前的景象与内城的规整大不相同。
车辆首先驶上的是御道(西直门至颐和园大道)在海淀镇的一段,即西大街。
这条连接京城与西郊的主干道相对宽阔,黄土路面被车轮碾出深深的辙痕,两旁栽着高大的槐树。虽仍尘土飞扬,但气派俨然,可见汽车(偶尔)、骡马大车、人力车和行人交织往来,是海淀当之无愧的“迎宾大道”。
车子并未在西大街久留,随即拐入了与之交叉的、东西走向的老虎洞胡同。
一进胡同,喧嚣声和市井气息便扑面而来。
这里不愧是海淀镇的商业心脏,店铺鳞次栉比,旌旗招展:
老字号茶食铺如“聚顺和”、“仁和”的橱窗里,陈列着萨其马、蜜饯、茯苓饼等各式京式糕点,甜香诱人。
饭庄饭铺里飘出阵阵饭菜香,从“德胜馆”等较具规模的馆子,到经营涮羊肉、烤鸭、家常菜的中小饭铺,应有尽有。
绸布庄(或有瑞蚨祥的分号)门口挂着各色布料,在阳光下泛着光泽。
因靠近燕京、清华等学府,专门的文具书店也不少,售卖笔墨纸砚、古籍和新式书籍,可见三五学子模样的青年进出。
更少不了油盐店、酱园、中药铺、茶叶铺等日用杂货铺,以及为往来客商提供歇脚的车马店与客栈,人声鼎沸,骡马嘶鸣。
市井氛围热烈而粗犷。
街道上各种车辆行人摩肩接踵,小贩沿街叫卖声、伙计招徕客人的吆喝声、铁匠铺的打铁声、茶馆里的谈笑声混杂在一起。
空气中弥漫着牲畜、食物、尘土、香料和汗水的复杂气味,与北平城内更显秩序的氛围相比,海淀镇充满了一种野性、鲜活的市井喧嚣与活力。
人力车夫熟练地在人流中穿行,很快从繁华的老虎洞胡同转入一条稍显清静的南北向街道——南大街/北大街。
随后,再次拐入一条更显幽深的胡同——军机处胡同。
这条胡同因清代曾设军机处外直庐而得名,1933年时,两旁多是青砖灰瓦的宅院,显得颇为规整,透着一股沉静的气派,可见仍是官员、学者宅邸聚集的重要区域。
最终,车子在一处门楣有着简单砖雕的老宅前稳稳停下。
车夫放下车把,长舒一口气:
“先生,军机处胡同到了,就是这儿!”
祖父林翰章老人年近七旬,是前清秀才,虽功名未就,但一生嗜书,颇有古风。
见到长孙到来,老人很是高兴,捻着花白的胡须,连声让坐。
二叔林崇礼闻声也从内堂出来,他穿着湖绉长衫,面容精明,是个成功的粮行商人。
二叔家有两个孩子:堂弟林怀谦(15岁,读温泉中学高中一年级),堂妹林怀敏(12岁,读初中一年级)。
老宅比教育部街的院子宽敞,充满了热闹的烟火气。
落座奉茶后,林崇文看似不经意提起:
“怀安这次在中法附中的月考,略有进益。”
二叔林崇礼闻言,放下茶碗,笑道:
“哦?听说那中法中学课业紧,洋文、格致(物理化学)都抓得严,能跟上就好。”
他言语间带着商人的务实和对新式学堂的些许敬畏。
林崇文这才将那份成绩单拿出,递给父亲:
“丙班第四,数学倒是得了第一。”
祖父林翰章戴上老花镜,就着明亮的窗户光,仔细地看着成绩单上每一个墨笔小字。
老人脸上深刻的皱纹渐渐舒展开,嘴角露出了欣慰的、几乎可以说是灿烂的笑容。
他抬起有些颤抖的手,轻轻拍了拍坐在身旁的林怀安的肩膀,连声道:
“好!好!知耻后勇,方是男夫(男儿)本色!我林家虽非显宦,却也诗书传家,功课是立身之本。怀安,你如今开了窍,很好!切莫再像以往般荒废光阴!”
老人激动得用了古语。
二叔林崇礼也凑过来看,看到数学单科第一时,啧啧称奇:
“第四名?数学头名?了不得!崇文,看来怀安是块读书的料子,以前怕是没用到正地方!将来考个交通大学或是清华,学个实业,比啥都强!”
二婶和堂弟妹们也投来惊讶和羡慕的目光。
小堂弟更是拉着林怀安的衣角,仰着脸问:
“大哥,数学怎么才能考第一呀?”
这一刻,林怀安(郝楠仁)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属于家族的温暖和认同。
这些目光,不再是以往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与掩饰不住的失望,而是带着真切的赞许和更高的期许。
他第一次觉得,自己似乎真正融入了这个家族,不再是那个让家族蒙羞、格格不入的“异类”或“耻辱”。
这种家族的认可,为他近一个月来的艰辛奋斗,提供了最坚实的情感慰藉,也让他对“林怀安”这个身份有了更深的归属感。
在老宅用了午饭——地道的海淀风味,有著名的“温泉藕”与荷叶粥。
午后,林怀安由堂弟带着,在海淀镇逛了逛,看了看军机处胡同的由来,或者远眺了燕京大学(今北大)的校园风貌,对这片父亲成长、未来自己可能频繁活动的区域,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当晚,一家人宿在二叔家。
晚饭后,堂弟林怀谦拿着代数习题来问林怀安:
“大哥,这道题怎么解?”
题目涉及二次函数,是高一的内容。
林怀安(郝楠仁)凭借远超时代的数学思维,仔细想了想,才用堂弟能理解的方式讲解清楚。
接着,堂妹林怀敏也拿着英语语法问题来问。
林怀安发现,自己对系统语法规则的掌握远不如词汇记忆,讲解起来有些吃力,只能凭语感解释。
这两个细节让他深受触动:
高一知识的难度:他意识到,自己目前的优势主要在于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但对高一的具体知识体系存在巨大空白。
若想持续进步,乃至未来考军校,必须利用暑假,系统自学高一全年课程。
教学的难度:“教”比“学”更难,需要更透彻的理解。
这让他对 “费曼学习方法”有了更深体会,决定将其作为暑假自学的重要方法。
他为堂弟妹讲题的努力,赢得了二叔二婶更多的好感,也让他自己明确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暑假必须迎头赶上高一课程。
(六) 夜晚的沉思
躺在二叔家客房的炕上,林怀安回想这一天:
父亲的沉默认可、继母的客气疏离、祖父的欣慰、二叔一家的热情、以及讲题时遇到的挑战…… 家族的关系复杂而真实,学业的道路漫长且充满挑战。
【叮!宿主成功完成“家族认同”关键事件,家庭关系度显著提升!】
【“父子关系”由“紧张”升级为“缓和”!】
【获得状态“家的港湾”(临时):心理韧性增强,学习疲惫恢复速度小幅提升。】
【触发隐藏任务“预习者的野望”:检测到宿主知识结构存在断层,请利用暑假时间,系统自学并掌握高一学年核心课程。任务奖励:学识经验大幅提升,“费曼学习方法”进阶。】
【地理探索度更新:北平西城-海淀路线认知加深,隐性的关联度+15%。】
系统的提示,尤其是那个隐藏任务,精准地呼应了他的思考。
他望着窗外海淀镇的月色,心中充满了新的目标感。
周末的旅程还未结束,但他知道,这个暑假,他将在学业上发起一场更艰难的“逆袭”。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北平烽火淬青春:钢铁誓言,北平烽火淬青春:钢铁誓言最新章节,北平烽火淬青春:钢铁誓言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北平烽火淬青春:钢铁誓言,北平烽火淬青春:钢铁誓言最新章节,北平烽火淬青春:钢铁誓言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