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北京忽然变得陌生。我穿着借来的西装裙,别扭地调整着胸前的参会证,站在国家会议中心辉煌的大厅里,感觉自己像是个误入巨人国的小人。
“深呼吸,小今。”弗洛伊德老师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他正饶有兴致地观察着川流不息的学者们,“这是个思想的集市,而你带着自己的货物来了。”
我被这个比喻逗笑了,紧张感稍减。作为李教授团队的一员,我将在今天的“全国心理学年会”上做墙报展示,介绍我和陈浩合作的梦境研究。
“林夕今?”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原园举着记者证,笑盈盈地朝我走来,“真的是你!我在参会名单上看到你的名字,还以为是重名!”
我们激动地拥抱。原来她所在的媒体是本次会议的合作方,她被派来进行专题报道。
“太棒了!”原园打量着我的正装,“快带我去看你的研究成果!”
在我的展位前,陈浩已经布置好了墙报。精心设计的图表和清晰的结论陈述,引来了不少学者驻足。
“这个theta波与梦境情感的关联很有趣,”一位白发教授仔细阅读着我们的数据,“样本量有多大?”
我深吸一口气,开始解释我们的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起初声音还有些发抖,但当谈到熟悉的研究内容时,我渐渐进入了状态。
原园在一旁快速记录,偶尔举起相机拍照。她的专业姿态让我感到既陌生又自豪——那个曾经在心理咨询室里哭泣的女孩,如今已经成长为干练的记者。
下午的口头报告环节,我选择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分会场。坐在听众席上,我看着台上那些曾经只在教科书上见过的名字,心情激动不已。
“接下来有请清华大学方舟同学,报告《基于深度学习的梦境视觉内容解码》......”
我猛地抬起头。方舟从容地走上讲台,开始展示他的研究成果。他开发的新算法能够通过分析大脑活动模式,部分重建受试者梦境中的视觉场景。
“......该方法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达到68%,显著优于传统模型。”
会场响起热烈的讨论声。我望着台上那个自信沉稳的身影,心里涌起复杂的情绪——既为他骄傲,又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茶歇时,我找到正在接受学者提问的方舟。他看到我,眼睛一亮,但很快又被新的问题包围。
“你的算法能否区分梦境与想象?”
“这个模型在临床应用中有什么潜力?”
听着他对答如流,我忽然意识到:我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快速成长,而这种成长,有时会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很有趣的动力学,”弗洛伊德老师观察着我们的互动,“两个年轻的探索者,在各自的轨道上竞相前行。”
晚上的招待会,李教授特意带我认识了几位国际知名学者。
“这是我在带的学生,林夕今,在研究梦境的情感编码。”
“你的研究很有创意,”一位英国教授和我握手,“有没有考虑过结合多模态数据?”
我努力跟上他们的讨论,时而提问,时而记录。这种高强度的学术交流让我疲惫,却也兴奋。
原园穿梭在人群中,熟练地进行着采访。我们偶尔交换眼神,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成长的痕迹。
回酒店的大巴上,我累得几乎睁不开眼。方舟坐在我旁边,轻声问:“今天感觉怎么样?”
“像喝了一整天的浓缩咖啡,”我揉着太阳穴,“信息量太大了。”
他笑了:“我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时,回酒店就吐了,太紧张。”
这个分享让我感到安慰。原来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成长阵痛。
第二天是圆桌讨论,我鼓起勇气报名发言。当话筒传到我手中时,手心还在冒汗。
“关于梦境研究的方法学,我认为我们需要在客观测量和主观报告之间找到平衡......”
发言结束后,一位年轻学者找到我:“我很认同你的观点。我们实验室也在做类似的工作,或许可以合作?”
我们交换了联系方式,相约保持交流。这种跨越院校的学术连接,让我感受到科研共同体的温度。
会议最后一天,原园发表的会议报道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反响。她在文中特别提到了我们的研究,称之为“年轻学者的创新探索”。
返程的飞机上,我翻看着这三天记录的满满一本笔记。李教授坐在旁边,忽然说:“这次表现不错。但要记住,学术会议只是科研的一小部分。真正的功夫,还是在实验室里。”
我点点头,望向舷窗外翻滚的云海。这次会议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感觉你变了。”弗洛伊德老师的声音里带着赞许。
“是吗?”
“你开始有了学者的气质——既保持好奇,又保持批判。”
回到学校,生活恢复了往常的节奏。但有些东西已经不同了——我的邮箱里开始收到合作邀请,学术社交网络上有了更多关注者,最重要的是,我对自己研究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那天晚上,我在日记中写道:
学术会议像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位置。
前方路还很长,但至少,我知道该往哪里努力。
感谢所有同行者,让我们在探索的路上不再孤单。
合上日记,我打开电脑,开始修改研究计划。这次会议的见闻让我意识到,我们的研究可以走得更远。
成长,就是在这一次次的见识与反思中,悄然发生的。而我很庆幸,在这个过程里,有良师指引,有益友相伴,更有那个永不满足的自己,推动着前行的脚步。
“深呼吸,小今。”弗洛伊德老师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他正饶有兴致地观察着川流不息的学者们,“这是个思想的集市,而你带着自己的货物来了。”
我被这个比喻逗笑了,紧张感稍减。作为李教授团队的一员,我将在今天的“全国心理学年会”上做墙报展示,介绍我和陈浩合作的梦境研究。
“林夕今?”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原园举着记者证,笑盈盈地朝我走来,“真的是你!我在参会名单上看到你的名字,还以为是重名!”
我们激动地拥抱。原来她所在的媒体是本次会议的合作方,她被派来进行专题报道。
“太棒了!”原园打量着我的正装,“快带我去看你的研究成果!”
在我的展位前,陈浩已经布置好了墙报。精心设计的图表和清晰的结论陈述,引来了不少学者驻足。
“这个theta波与梦境情感的关联很有趣,”一位白发教授仔细阅读着我们的数据,“样本量有多大?”
我深吸一口气,开始解释我们的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起初声音还有些发抖,但当谈到熟悉的研究内容时,我渐渐进入了状态。
原园在一旁快速记录,偶尔举起相机拍照。她的专业姿态让我感到既陌生又自豪——那个曾经在心理咨询室里哭泣的女孩,如今已经成长为干练的记者。
下午的口头报告环节,我选择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分会场。坐在听众席上,我看着台上那些曾经只在教科书上见过的名字,心情激动不已。
“接下来有请清华大学方舟同学,报告《基于深度学习的梦境视觉内容解码》......”
我猛地抬起头。方舟从容地走上讲台,开始展示他的研究成果。他开发的新算法能够通过分析大脑活动模式,部分重建受试者梦境中的视觉场景。
“......该方法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达到68%,显著优于传统模型。”
会场响起热烈的讨论声。我望着台上那个自信沉稳的身影,心里涌起复杂的情绪——既为他骄傲,又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茶歇时,我找到正在接受学者提问的方舟。他看到我,眼睛一亮,但很快又被新的问题包围。
“你的算法能否区分梦境与想象?”
“这个模型在临床应用中有什么潜力?”
听着他对答如流,我忽然意识到:我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快速成长,而这种成长,有时会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很有趣的动力学,”弗洛伊德老师观察着我们的互动,“两个年轻的探索者,在各自的轨道上竞相前行。”
晚上的招待会,李教授特意带我认识了几位国际知名学者。
“这是我在带的学生,林夕今,在研究梦境的情感编码。”
“你的研究很有创意,”一位英国教授和我握手,“有没有考虑过结合多模态数据?”
我努力跟上他们的讨论,时而提问,时而记录。这种高强度的学术交流让我疲惫,却也兴奋。
原园穿梭在人群中,熟练地进行着采访。我们偶尔交换眼神,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成长的痕迹。
回酒店的大巴上,我累得几乎睁不开眼。方舟坐在我旁边,轻声问:“今天感觉怎么样?”
“像喝了一整天的浓缩咖啡,”我揉着太阳穴,“信息量太大了。”
他笑了:“我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时,回酒店就吐了,太紧张。”
这个分享让我感到安慰。原来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成长阵痛。
第二天是圆桌讨论,我鼓起勇气报名发言。当话筒传到我手中时,手心还在冒汗。
“关于梦境研究的方法学,我认为我们需要在客观测量和主观报告之间找到平衡......”
发言结束后,一位年轻学者找到我:“我很认同你的观点。我们实验室也在做类似的工作,或许可以合作?”
我们交换了联系方式,相约保持交流。这种跨越院校的学术连接,让我感受到科研共同体的温度。
会议最后一天,原园发表的会议报道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反响。她在文中特别提到了我们的研究,称之为“年轻学者的创新探索”。
返程的飞机上,我翻看着这三天记录的满满一本笔记。李教授坐在旁边,忽然说:“这次表现不错。但要记住,学术会议只是科研的一小部分。真正的功夫,还是在实验室里。”
我点点头,望向舷窗外翻滚的云海。这次会议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感觉你变了。”弗洛伊德老师的声音里带着赞许。
“是吗?”
“你开始有了学者的气质——既保持好奇,又保持批判。”
回到学校,生活恢复了往常的节奏。但有些东西已经不同了——我的邮箱里开始收到合作邀请,学术社交网络上有了更多关注者,最重要的是,我对自己研究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那天晚上,我在日记中写道:
学术会议像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位置。
前方路还很长,但至少,我知道该往哪里努力。
感谢所有同行者,让我们在探索的路上不再孤单。
合上日记,我打开电脑,开始修改研究计划。这次会议的见闻让我意识到,我们的研究可以走得更远。
成长,就是在这一次次的见识与反思中,悄然发生的。而我很庆幸,在这个过程里,有良师指引,有益友相伴,更有那个永不满足的自己,推动着前行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