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波士顿,查尔斯河上白帆点点。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站在MIT心理学系的红砖楼前,感觉像走进了常看的学术期刊的封面。
“这就是你接下来一学期要学习的地方。”弗洛伊德老师的身影在异国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他好奇地打量着这座现代与古典交织的校园。
经过层层选拔,我获得了来MIT认知科学系交换一学期的机会。李教授说这是“开阔眼界的好机会”,原园羡慕地说“要去感受资本主义的学术氛围”,方舟则简单直接:“照顾好自己。”
我的导师是著名的意识研究专家,怀特教授。第一次见面时,他直接丢给我一篇预印本论文:“读一下,下周组会上讨论。”
论文题目是《梦境中默认模式网络与执行控制网络的动态交互》,内容前沿得让我头皮发麻。那一周,我几乎住在了图书馆,一边查资料一边啃论文。
组会上,怀特教授犀利地提问:“你认为这个发现对意识研究有什么意义?”
我深吸一口气,用还不流利的英语回答:“它可能揭示了意识在睡眠中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怀特教授点点头,虽然没说什么,但眼神中的认可让我松了口气。
实验室的生活节奏快得惊人。这里的研究生们可以为了一个实验设计争论到深夜,可以为了调试设备连续工作36小时。我的实验室搭档是个印度女生普娅,她有着惊人的数学天赋和永不枯竭的热情。
“今,来看这个结果!”某天深夜,普娅兴奋地叫我,“我们可能发现了一个新的梦境特征标记!”
我们挤在电脑前分析数据,直到晨曦透过实验室的百叶窗。这种纯粹的科研热情,让我想起了和陈浩在北师大熬夜的日子。
独立日假期,方舟突然出现在我宿舍楼下。他申请到了哈佛的短期访问项目。
“你怎么不告诉我?”我又惊又喜。
“想给你个惊喜。”他笑着举起手里的中餐外卖,“听说你想念宫保鸡丁了。”
我们坐在查尔斯河畔的长椅上分享晚餐,夕阳把河水染成金色。方舟说起他在哈佛的见闻,我分享在MIT的收获,就像回到了北师大那些并肩奋斗的日子。
“感觉我们都在快速成长,”方舟轻声说,“有时候快得让人害怕。”
我懂他的意思。当每个人都在全力奔跑时,难免会担心被落下,或者落下别人。
假期结束后,怀特教授邀请我参与一个跨国合作项目——与美国、德国、日本的研究团队共同研究文化背景对梦境内容的影响。
第一次视频会议,我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当讨论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托梦”观念时,我忽然找到了自己的独特视角。
“在中国文化中,梦境常常被赋予超越个人心理的意义,”我努力组织着英语句子,“这种文化认知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梦境的记忆和解释......”
会议结束后,怀特教授特意留下我:“你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视角。跨文化研究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本土化的理解。”
那天晚上,我在日记里写道:
在异国他乡,反而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根。
我的文化背景不是障碍,而是独特的资源。
随后的研究中,我主动承担了中国样本的收集和分析工作。通过社交媒体,我联系到世界各地留学的中国学生,记录他们的梦境报告和文化适应程度。
初步分析显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文化冲击越强烈的学生,梦境中出现中国文化元素的频率越高。
“这很像退行现象,”弗洛伊德老师观察着数据,“当人在压力下,潜意识会回归到更早期的经验中寻求安慰。”
感恩节时,普娅邀请我去她家过节。坐在她家地毯上,看着橄榄球赛,品尝着印度风味的火鸡,我突然理解了跨文化研究的真谛——不是在差异中划分界限,而是在交流中寻找共鸣。
期末临近,我负责的合作项目部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的论文被一个顶级期刊接收,我的名字排在第三作者。
“很了不起,”怀特教授在组会上说,“很少有交换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这样的贡献。”
回国前夜,我独自在校园里散步。这半年,我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在跨文化环境中保持自信,在顶尖学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方舟来送我机场,递给我一个U盘:“这里面是我改进的算法代码,应该对你接下来的研究有帮助。”
“谢谢。”我接过U盘,感觉接过的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份承诺——我们会继续在各自的轨道上前行,也会继续相互支持。
飞机起飞时,我看着逐渐变小的波士顿城,心里充满感激。这趟交换生经历,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让我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
弗洛伊德老师坐在旁边的空座位上,微笑着说:“现在,你准备好把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收获,带回你来的地方了。”
是的,我准备好了。带着新的知识、新的视角、新的信心,准备在熟悉的土地上,开启全新的探索。
成长,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出发与回归中,拓展着心灵的边界。而这次国际交换的经历,无疑为我的成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就是你接下来一学期要学习的地方。”弗洛伊德老师的身影在异国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他好奇地打量着这座现代与古典交织的校园。
经过层层选拔,我获得了来MIT认知科学系交换一学期的机会。李教授说这是“开阔眼界的好机会”,原园羡慕地说“要去感受资本主义的学术氛围”,方舟则简单直接:“照顾好自己。”
我的导师是著名的意识研究专家,怀特教授。第一次见面时,他直接丢给我一篇预印本论文:“读一下,下周组会上讨论。”
论文题目是《梦境中默认模式网络与执行控制网络的动态交互》,内容前沿得让我头皮发麻。那一周,我几乎住在了图书馆,一边查资料一边啃论文。
组会上,怀特教授犀利地提问:“你认为这个发现对意识研究有什么意义?”
我深吸一口气,用还不流利的英语回答:“它可能揭示了意识在睡眠中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怀特教授点点头,虽然没说什么,但眼神中的认可让我松了口气。
实验室的生活节奏快得惊人。这里的研究生们可以为了一个实验设计争论到深夜,可以为了调试设备连续工作36小时。我的实验室搭档是个印度女生普娅,她有着惊人的数学天赋和永不枯竭的热情。
“今,来看这个结果!”某天深夜,普娅兴奋地叫我,“我们可能发现了一个新的梦境特征标记!”
我们挤在电脑前分析数据,直到晨曦透过实验室的百叶窗。这种纯粹的科研热情,让我想起了和陈浩在北师大熬夜的日子。
独立日假期,方舟突然出现在我宿舍楼下。他申请到了哈佛的短期访问项目。
“你怎么不告诉我?”我又惊又喜。
“想给你个惊喜。”他笑着举起手里的中餐外卖,“听说你想念宫保鸡丁了。”
我们坐在查尔斯河畔的长椅上分享晚餐,夕阳把河水染成金色。方舟说起他在哈佛的见闻,我分享在MIT的收获,就像回到了北师大那些并肩奋斗的日子。
“感觉我们都在快速成长,”方舟轻声说,“有时候快得让人害怕。”
我懂他的意思。当每个人都在全力奔跑时,难免会担心被落下,或者落下别人。
假期结束后,怀特教授邀请我参与一个跨国合作项目——与美国、德国、日本的研究团队共同研究文化背景对梦境内容的影响。
第一次视频会议,我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当讨论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托梦”观念时,我忽然找到了自己的独特视角。
“在中国文化中,梦境常常被赋予超越个人心理的意义,”我努力组织着英语句子,“这种文化认知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梦境的记忆和解释......”
会议结束后,怀特教授特意留下我:“你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视角。跨文化研究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本土化的理解。”
那天晚上,我在日记里写道:
在异国他乡,反而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根。
我的文化背景不是障碍,而是独特的资源。
随后的研究中,我主动承担了中国样本的收集和分析工作。通过社交媒体,我联系到世界各地留学的中国学生,记录他们的梦境报告和文化适应程度。
初步分析显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文化冲击越强烈的学生,梦境中出现中国文化元素的频率越高。
“这很像退行现象,”弗洛伊德老师观察着数据,“当人在压力下,潜意识会回归到更早期的经验中寻求安慰。”
感恩节时,普娅邀请我去她家过节。坐在她家地毯上,看着橄榄球赛,品尝着印度风味的火鸡,我突然理解了跨文化研究的真谛——不是在差异中划分界限,而是在交流中寻找共鸣。
期末临近,我负责的合作项目部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的论文被一个顶级期刊接收,我的名字排在第三作者。
“很了不起,”怀特教授在组会上说,“很少有交换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这样的贡献。”
回国前夜,我独自在校园里散步。这半年,我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在跨文化环境中保持自信,在顶尖学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方舟来送我机场,递给我一个U盘:“这里面是我改进的算法代码,应该对你接下来的研究有帮助。”
“谢谢。”我接过U盘,感觉接过的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份承诺——我们会继续在各自的轨道上前行,也会继续相互支持。
飞机起飞时,我看着逐渐变小的波士顿城,心里充满感激。这趟交换生经历,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让我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
弗洛伊德老师坐在旁边的空座位上,微笑着说:“现在,你准备好把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收获,带回你来的地方了。”
是的,我准备好了。带着新的知识、新的视角、新的信心,准备在熟悉的土地上,开启全新的探索。
成长,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出发与回归中,拓展着心灵的边界。而这次国际交换的经历,无疑为我的成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