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清萍步入,轻放茶盏,瞧见他神色凝重,便轻声问道:“又有人在讲堂闹事?”

  朱标将册卷推过去,道:“你看看,此人昨日之言,似为思辩,实则虚伪激辩。言外之意,是在挑动‘讲堂不应拘于纲纪’之论。”

  “我已命杜世清下一场亲讲,但我知,此事不止于言论。”

  顾清萍垂目沉思:“臣妾也曾听闻,沈家虽早年失势,但与礼部刘广尚有往来。若今番有人借建德堂讲坛之名,引士林之议,则太子名声恐被拉入风口。”

  朱标目光沉静:“我正要借此一试,谁是真才,谁是借势而上。”

  他抬眼:“我不怕议论,但我怕无根之喧。”

  “我打算设‘三问’,由讲士答之,士子评之,旁听者观之。沈峻若真有才,三问之中自显锋芒;若无真识,不过狂徒,亦无可惧。”

  顾清萍缓缓点头:“这是以言论制言论,以理压虚辩。只要三问设得巧,旁人便再难搅浑。”

  朱标微笑:“你可愿与我共拟此‘三问’?”

  顾清萍略一诧异,随即莞尔:“愿与殿下共议问道之事,何乐不为?”

  当夜,两人于书阁之中,推演三问,设辞审理。

  第一问:“《大学》诚意章中,‘正心而后诚意’者,为治国之本,何以证之?”

  第二问:“若‘礼’与‘时势’有冲突,应从何解?”

  第三问:“太学讲堂,讲理讲道,讲政否?”

  三问成。翌日清晨,朱标手持问案,传召杜世清、吴琼,并令当堂布席。

  午时,建德堂内座无虚席。沈峻端坐其中,神色从容。

  杜世清缓步登坛,开口便是:“今日之讲,由殿下亲设三问。非为斗词争理,实为问道明义。”

  “请诸士共答。先问,何为‘诚意’,何为‘正心’?”

  沈峻起身作答:“诚意者,无伪也;正心者,无妄也。二者相依,诚意在先。”

  杜世清点头,又问:“若言‘礼’不合时势,当如何是从?”

  沈峻沉吟片刻,答:“礼不合时,宜革;道不合理,当舍。士子不可泥古。”

  席下顿有数人颔首附和,然亦有两人暗暗皱眉。

  杜世清面色不变:“好,第三问:讲堂讲政否?”

  沈峻眉头一挑:“若讲道中含政,则无可避之。”

  吴琼忽而开口:“那沈公子以为,今日建德堂之设,是为讲政,还是讲道?”

  沈峻顿了顿,答道:“若太子以此建名,则为政;若为启士人之心,则为道。”

  此言一出,座中忽然寂静。

  朱标立于帷幕后,望着沈峻,轻声道:“此人果有心计。”

  顾清萍亦道:“但他露锋太早。”

  杜世清朗声:“沈君所言,听似圆融,实则偷换概念。政者,道之用也,道者,政之本也。倘若视讲堂为权谋场地,是轻道也;倘若言太子借讲为名,是疑政也。”

  “此为不敬之论。”

  朱标当即步入堂中,众人起身行礼。

  “诸位。”他微微拱手,语声清朗,“今日设三问,不为难人,亦非为政论斗。”

  “乃为正心。”

  “讲堂非朝堂,若一入此门,便带私意、挟政见、试东宫之风,那便不配称讲士。”

  “沈峻之言,聪敏有余,谨慎不足。”

  “即日起,沈峻离讲三月,三月后若复入,须由十士公评。”

  沈峻面色一白,却仍拱手:“沈某,领命。”

  朱标望着台下,神色平和:“我今日所行,非为拒人,而是护道。”

  “讲堂之上,士子纵论无妨;唯独不可夹带私谋。”

  众人肃然。堂外微风掠过,书卷轻响。

  那一刻,朱标站在堂前,眼中不再是少年之清俊,而是一位东宫太子,正以“问”立身,以“道”定心。

  朱瀚于王府听闻此事,沉默良久,才轻声道:“他,已能自举。”

  黄祁恭声道:“王爷,太子殿下确有定局之能。”

  朱瀚点头:“那就更不能为他出手了。”

  暮春三月,金陵紫气蒸腾,御道之上柳色如烟,百官朝服绛袍,自午门鱼贯而入。

  今日,并非朝会之期,却因一桩“制学试官之举”而聚拢目光。

  原来,国子监近日奏请开设“春闱讲策”,拟于建德堂设三日讲座,由东宫讲士出题,学子论策,太子亲观,籍以试士育才。此举非为科举,而为东宫择人之策。

  消息传出,满朝沸然。

  有老成持重者暗赞:“太子重士,志在广才。”亦有阴沉难测者冷笑:“恐是藉此聚名,树羽翼耳。”

  而王府中,朱瀚却不急不躁,端坐院中石台,信手执起一枝落花,望着它在指间颤动,似在权衡什么。

  黄祁轻步入内:“王爷,东宫设讲策三日,太子亲临,礼部、吏部亦应邀前观。”

  “可是……”他顿了顿,终道:“翰林院掌院刘广今日请病,却遣三名直讲代观。”

  朱瀚不答,只抬手落下一子,语气如常:“病?他倒病得巧。”

  “他不愿来,是知来则得‘表态’。他不愿背身避面,只能装聋作哑。”

  黄祁问道:“王爷是否要明示太子?”

  朱瀚摇头:“不必。”

  “此事他自己看得明。他若能借讲策之机试人、驭人,不需我提点。”

  说罢,他站起身,缓步于小园中行走,片刻又道:“不过,讲策一事,虽为择士,却易引流言。”

  “让人传话杜世清,出题必须避‘势’而谈‘政’,避‘名’而谈‘义’。不能叫人抓住把柄,说这是东宫暗设新科。”

  黄祁领命离去。

  而此时,建德堂外,诸士早已汇聚。堂中设座如列星辰,案上铺素纸,墨香微散。

  朱标着素青衣,立于台上,环视一圈,开口道:“今日之策,非为试才,亦非为擢名。”

  “是为观诸位于政道之间,明是非、辨得失之能。”

  “本策之题,曰:‘若民勤而食薄,政简而忧多,君子将何为以解之?’”

  此题一出,堂下诸士皆凝神静思。

  顾清萍立于帷幕后,低声对吴琼道:“殿下之题,避‘国制’,谈‘民本’,既合义理,又无旁议,正合其道。”

  吴琼点头:“殿下数月以来,愈发圆融,却不失锋锐。”

  三日讲策,士子书成,择十二人讲读答策,东宫亲观。

  而今日第三日,却有一人引起了诸多目光。

  那人名韩清风,年二十六,身长七尺,眉目清朗,声音沉稳。

  他所答策言辞古雅,却极富条理,既不浮艳,也不拘常道。

  他起身拱手:“学生以为,政之忧不在其简,而在其所简者为民所难;民之勤不在力所穷,而在心无所托。”

  “食薄者,未必田贫;忧多者,未必法苛。”

  “唯有上应其情,下察其愿,使政不离人情,人不逆其令,方为善治。”

  堂中顿时一静,连朱标也微露欣赏之色。

  顾清萍低声道:“此人……”

  朱标微微颔首:“是个可用之才。”

  待讲毕,杜世清将诸人策录尽数呈上,朱标翻阅至韩清风之策,沉吟良久,唤吴琼低语数句。

  翌日清晨,东宫传旨,韩清风破例入东宫行读,列为建德堂副讲。

  消息一出,满朝皆惊。

  讲策仅三日,立刻起用讲士,太子用人之速之断,令人侧目。

  而更令外界不解的是,韩清风出身寒门,素无显亲故,唯于三年前一度投书礼部,被刘广斥为“辞尚诡巧”,自此无缘仕途。

  此番复起,登堂入东宫,等若打了刘广一个耳光。

  果然,数日后,礼部便有人借题发挥,称“新设讲士未历荐举,不合体统”。

  朱瀚闻之,轻笑一声:“果然按捺不住了。”

  黄祁在旁:“是否遣人应对?”

  “不必。”朱瀚摇头,“东宫设讲,是为论道,不是设官。韩清风虽未历荐举,但非授官而是行读。”

  “他们若真敢上疏弹劾,反成虚击。”

  黄祁迟疑片刻,道:“王爷……那韩清风若是东宫启用之人,是否需查其底细?”

  朱瀚缓缓转身:“你倒提醒了我。”

  “既能策言得体,又为旧被斥者,却无怨语,可疑。”

  “你去查,不为阻他,而为护东宫。”

  “倘若他真心奉道,可扶;若是假意投名,我自替朱标斩根。”

  黄祁领命离去。

  数日后,朱瀚于书房独坐,手中握着一份案牍,是黄祁递来的密报。

  他扫过纸上文字,神情未变,淡淡道:“果然,还是有人替他铺路。”

  黄祁低声问:“背后是谁?”

  朱瀚缓缓念出:“刘广。”

  黄祁神色一震:“可他当初却斥其策文为诡巧……”

  朱瀚笑了:“那是挡门之言,实则藏锋待时。”

  “韩清风近年未再上书,反常即为异。”

  “他是刘广藏的一张棋子。”

  黄祁问:“那王爷如今是否要令太子撤之?”

  朱瀚不语,良久后缓缓摇头:“不。”

  “此人有才,且如今确有可用之处。朱标看中他,便让他用。”

  “只是此事之后,我要看朱标能不能看清这人底牌。”

  “若他真能掌得住韩清风,便能压得住更深的局。”

  窗外月光如水,映在他面前的一案文卷之上,字字清晰,笔锋沉稳。

  顾清萍悄然步入,素衣不饰,手中提着一盏灯。

  她停在门前,看着案后的朱标,柔声唤道:“殿下还未歇息?”

  朱标放下笔,揉了揉眉心,道:“再不理会,怕是要被那韩清风带着走神了。”

  顾清萍将灯放下,轻坐在他身旁:“他来建德堂不过旬日,却已引得你夜夜思虑,看来此人果然不同。”

  朱标低声道:“不是我思虑他,而是我思虑‘我为何重用他’。”

  “今日韩清风于讲席之上,直议‘贤者不避亲疏,能者不问出处’,言辞虽正,却未免太锋。”

  顾清萍点头:“旁人听来是公论,你却知这话一旦讲出,就不只是‘讲道’了。”

  “是。”朱标顿了顿,“这是在替我‘辩’。”

  “替我辩何?”

  “替我辩用人不循旧礼,辩我设讲非为私用。”

  “但他为何要替我辩?”

  顾清萍轻声答:“或许是忠心,或许是投名。”

  朱标叹息:“我最怕的,便是这‘或许’。”

  他抬头望着窗外夜色:“我不怕敌意,我怕的是假忠。”

  “若忠之人不讲实政,只会替我讳言遮丑,那我不过被人托举的一尊木偶。”

  “可若敌人讲真政,我便成了遮蔽正道之人。”

  顾清萍看着他,忽而道:“所以你要亲自去见他一次。”

  朱标转头看她,神色一怔。

  “只见一次。”顾清萍道,“不在讲堂,不在宫中,也不在朝官面前。”

  “你要看他在私下里,是不是仍说那样的话。”

  朱标静默良久,终点头:“你说得对。”

  “明日,我去见他。”

  次日黄昏,韩清风应召至太子别苑“听雨廊”,此处僻静,不通外阁。

  朱标着常服坐于廊中,眼中神色平和,似乎只是一位长者随意召见一位后生。

  韩清风行礼毕,却并未如常人那般小心翼翼,只直言道:“殿下唤学生前来,可是讲策之事未尽?”

  朱标摇头:“非为策论,只为人心。”

  他伸手指了指前方廊外那株杏树,道:“韩清风,你说那杏花,落得早不早?”

  韩清风顺着他手指望去,道:“此花于今春初开,未至暮春便落,算不得早,也不算迟。”

  朱标微笑:“是了。花落有时,不早也不迟。”

  “那你说,你来建德堂,可是时候?”

  韩清风闻言沉静,过了片刻,方才开口:“殿下唤此话,是否已有疑虑?”

  “我若答来得其时,便是识机而动;若答来得太早,便成意图先声;若答来得太迟,又恐被疑心藏势。”

  “无论如何,我皆难答。”

  朱标不怒,反而笑了:“倒是个明白人。”

  韩清风坦然道:“学生读书至今,从未妄图以言换位。”

  “入建德堂,不为权,不为名,只为言之能用。”

  “若殿下不信我,我退去便是。”

  朱标却摇头:“我不只要你留。”

  韩清风眉头微蹙:“殿下意欲何为?”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最新章节,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