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茶不错。”还没喝,就闻到了扑鼻的茶香,孙镐忍不住赞道。
“这是自然,这可是父皇和太子送来的贡茶,新大陆除我这边,其他地方可是喝不到。”朱敏澄笑着说道,同时指了指一旁的一个竹罐道:“我早就给师兄准备了些,上次人太多,茶叶少我也不好意思当面拿出来,原本打算等你再来给你的,没想这些日子师兄一直忙于公务没再来王府,就耽搁了。茶叶不多,你也不要计较,毕竟这不是大明本土,普通的茶也就罢了,这等好茶可不容易搞到。”
“谢王爷!”孙镐笑着对朱敏澄拱手道谢,朱敏澄摆手道:“这等小事还用的着谢,对了师兄,今日来找我是……?”
孙镐喝了口茶,放下茶杯道:“这些日子之所以没来王府,主要是初来乍到需要熟悉新京。近半月来,我看完了宋国自建后的所有资料,也在城内外多地巡视,亲眼瞧了瞧这边的情况。”
“呵呵,师兄看下来觉得如何?”朱敏澄笑问。
孙镐道:“不得不说,新京包括整个宋国搞的很是不错。短短不到三年时间就有如此气象,实在是出乎意料。当初我刚到新大陆的时候是在新永州登陆,也曾进了新永州城瞧了瞧,相比北边的永国,宋国根本不是永国能比。”
“先不说城池的规模就比新永州大了许多,再加上如今整个宋国人口已近五万,其中包括原本随王爷就藩的人外,还有这两年陆续从大明移民而来的人。此外,因为之前冲突爆发同当地部落的战争,所俘虏的当地土著也算在其中。另外还有些目前和宋国交好的土著来往新京,再加上少部分欧罗巴人,如此一来,整个宋国的人口远超永国,新京繁华不亚于本土一些县城,甚至有过之。”
“这还不算,宋国富庶更非寻常,王爷受上天眷恋,无意之间居然发现了金矿。而这金矿的发现和开采也给王爷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依靠这些财富,宋国的财力足够,从大明本土运来的物资中大部分都归于宋国,凭借这些也使得宋国的发展蒸蒸日上,让人感慨不已啊!”
“哈哈哈!”听到孙镐这番话,朱敏澄忍不住就大笑起来,说实话孙镐这些话实在说到他的心里去了。
朱敏澄现在最得意的就是宋国的气象,短短不到三年时间,他在新大陆的宋国就在自己手中从无到有,到了今天有模有样。
现在的宋国哪里是北方的永国能比的?宋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暂且不说,仅仅是新京城的规模就不是新永州能比,整个新京城可比新永州大了不少,城市的格局和大明本土的县城几乎没什么区别,而且城中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现在光是居住在城中的人口就超过了两万多人,反观新永州,整个永国也不过区区几千人之数。
这还不算,宋国在新京城外还有不少村镇这些定居点,隐隐也已有了气候。此外大量移民涌入宋国,也使得宋国的人气高了不少,再加上城北的金矿开采,更吸引了近万移民蜂拥而至,仅仅依靠金矿的收益,每日宋国就有足够的财富收入,这些财富可以说是朱敏澄的底气所在,用这些财富他才有足够能力支撑起迅速膨胀的宋国,并且造成了如今的繁华。
现在的宋国能变成这个样子,就连朱敏澄自己都没想到过。原本刚来的时候他还打着好好苦上几年,慢慢发展的打算呢。可没想仅仅不到半年时间就因为金矿的出现让宋国产生了飞跃,自己这个运气实在是没话说了,假如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等发展个十来年,朱敏澄有绝对信心能把宋国建设成为不亚于大明本土的存在,到这个时候他这个宋王有如此基业,就能成为大明藩王之首,从而把宋国传世子孙了。
高兴之余,朱敏澄眉飞色舞说着自己的打算,说到兴奋的时候还不住拍着大腿哈哈大笑起来,一副志得意满的模样。
可说着说着,朱敏澄突然发现孙镐脸色并没多少喜色,反而用一种奇怪的目光望着自己,这让朱敏澄有些纳闷,忍不住询问对方。
“王爷,您真觉得宋国眼下这一切能够长久?”
“师兄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朱敏澄不解反问。
“就是字面的意思。”孙镐正色道:“眼下宋国的确蒸蒸日上,一副繁荣的景象,但是王爷,所谓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月满盈亏的道理王爷应当得知。”
“师兄的意思是……?”朱敏澄紧皱眉头。
轻叹了口气,孙镐道:“宋国和新京为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变得如此繁荣,难道王爷自己不知?如没有城北的金矿,以宋国的根基如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宋国变成今日这番模样?”
“就算如此,这也是本王的福气,难不成按你意思,有了金矿反而是坏事了?”朱敏澄似乎明白了什么,当即不客气反问道。
摇摇头,孙镐道:“在下不是要指责王爷,而是想提醒王爷。金矿自然是好事,手握金矿在短时间内就获得如此财富,依靠这些财富大兴宋国,如何是件坏事呢?”
“你这话倒是让我糊涂了。”朱敏澄不解问,孙镐正色对朱敏澄道:“我刚才说了,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月满盈亏,王爷应当知道这个道理。治国之本从来不在物,而在于人。财物虽好,但一下子过多就会令人忘却根本,失了平常心。”
“如王爷手中并没有金矿,那么王爷如今应该和北方的永国一样兢兢业业劳心劳力,为如何发展绞尽脑汁吧?可问题关键在于王爷无意间拥有了如此金矿,一下子获得了巨量的财富,在这些财富的情况下,王爷无论是修建新京还是招揽移民,或者发展商业等等,都轻而易举,甚至事半功倍了。”
这话让朱敏澄听得眉头大皱,不过他并没有打断孙镐,耐着性子继续听孙镐往下说。
孙镐道:“这些日子,我看完了所有宋国从建立之初到如今的所有文案,同各级官员包括吏员多次交谈,不仅在新京城内走遍了所有角落,更去了城外四处仔细巡察。王爷,您猜我做完这一切后是发现了什么?又如何想的?”
朱敏澄张口似乎要说什么,可最后还是摇了摇头,用目光询问孙镐究竟发现了什么,又是怎么想的。
孙镐也不绕圈子,叹了口气道:“王爷,我发现了宋国极大的隐患,或者说在目前宋国繁荣的景象背后,藏着足以让宋国崩溃的隐患!”
“什么!隐患?这……这怎么可能!”朱敏澄被这话吓了一跳,作为宋王的自己他也不是天天躲在王府中不知事的,朱敏澄不仅亲自参与了宋国的初建,平日里经常还会出去视察,甚至目前宋国的许多政策也是他和官员们讨论制定的,对于宋国目前是什么情况他太过了解了。
明明宋国正在上升势头,一副蒸蒸日上的局面,怎么可能有什么隐患呢?
孙镐莫非在胡言乱语?又或者用这些哗众取宠?可问题孙镐没必要这么做啊!别人也就算了,孙镐可是自己的师兄,是当年自己还没就藩前就定好的长史,双方不仅有孙承宗这一层关系,两人之间私交关系也很不错,何必用这种方式呢?
“孙长史,你今日把话说的明白些,我宋国何来隐患?又如何会有崩溃的预兆?假如说不清楚,莫怪本王不念情分!”想到这,朱敏澄的脸顿时沉了下去,冷冷开口问斥。
孙镐对此并不在意,起身先向朱敏澄行了个礼,这才说道:“王爷莫急,容臣解释。”
“说!”
孙镐当即先从怀中取出早就准备好的一本小册子递给朱敏澄,然后这才对朱敏澄开始解释。
他先从宋国目前的情况和结构来讲述,按照孙镐的说法,目前宋国商业繁荣,人口众多,再加上金矿的收入,整个宋国的确是蒸蒸日上。可问题也在于此,宋国目前的结构很是畸形,先从宋国的人口结构来说吧,目前宋国拥有近五万人口,这个人口数量在大明本土也是普通一个县的人口了,并不算少。
但是在这五万人中,其中宋国的官府衙门和护军(军队)人口就占了两千左右,再加上工匠等,总人数大约在两千五百人上下,这些人基本是不从事生产的,所有的开支都由宋国承担,属于吃皇粮的存在。
此外,还有之前战争后前后被清扫和俘虏的土著,这些土著的人口勉强也能计算在宋国人口之中,这些人数量大概在四千左右。
除去这些外,剩余的就是这两年中陆续移民宋国的人口了。相比北方的永国,移民宋国的人口数量是对方的好几倍,这两年中大约有三万多移民涌入宋国,再加上最初的一批带来的移民,这个数字达到了近四万人左右。
这些人的全部就组成了目前宋国的人口基数,也是宋国的根本,可按照这些人的比例来统计分析,却能发现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实在太少,整个宋国近五万人,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居然只有区区不到五千人,连总数的十分之一都没,实在是让人为之警惕。
“这是自然,这可是父皇和太子送来的贡茶,新大陆除我这边,其他地方可是喝不到。”朱敏澄笑着说道,同时指了指一旁的一个竹罐道:“我早就给师兄准备了些,上次人太多,茶叶少我也不好意思当面拿出来,原本打算等你再来给你的,没想这些日子师兄一直忙于公务没再来王府,就耽搁了。茶叶不多,你也不要计较,毕竟这不是大明本土,普通的茶也就罢了,这等好茶可不容易搞到。”
“谢王爷!”孙镐笑着对朱敏澄拱手道谢,朱敏澄摆手道:“这等小事还用的着谢,对了师兄,今日来找我是……?”
孙镐喝了口茶,放下茶杯道:“这些日子之所以没来王府,主要是初来乍到需要熟悉新京。近半月来,我看完了宋国自建后的所有资料,也在城内外多地巡视,亲眼瞧了瞧这边的情况。”
“呵呵,师兄看下来觉得如何?”朱敏澄笑问。
孙镐道:“不得不说,新京包括整个宋国搞的很是不错。短短不到三年时间就有如此气象,实在是出乎意料。当初我刚到新大陆的时候是在新永州登陆,也曾进了新永州城瞧了瞧,相比北边的永国,宋国根本不是永国能比。”
“先不说城池的规模就比新永州大了许多,再加上如今整个宋国人口已近五万,其中包括原本随王爷就藩的人外,还有这两年陆续从大明移民而来的人。此外,因为之前冲突爆发同当地部落的战争,所俘虏的当地土著也算在其中。另外还有些目前和宋国交好的土著来往新京,再加上少部分欧罗巴人,如此一来,整个宋国的人口远超永国,新京繁华不亚于本土一些县城,甚至有过之。”
“这还不算,宋国富庶更非寻常,王爷受上天眷恋,无意之间居然发现了金矿。而这金矿的发现和开采也给王爷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依靠这些财富,宋国的财力足够,从大明本土运来的物资中大部分都归于宋国,凭借这些也使得宋国的发展蒸蒸日上,让人感慨不已啊!”
“哈哈哈!”听到孙镐这番话,朱敏澄忍不住就大笑起来,说实话孙镐这些话实在说到他的心里去了。
朱敏澄现在最得意的就是宋国的气象,短短不到三年时间,他在新大陆的宋国就在自己手中从无到有,到了今天有模有样。
现在的宋国哪里是北方的永国能比的?宋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暂且不说,仅仅是新京城的规模就不是新永州能比,整个新京城可比新永州大了不少,城市的格局和大明本土的县城几乎没什么区别,而且城中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现在光是居住在城中的人口就超过了两万多人,反观新永州,整个永国也不过区区几千人之数。
这还不算,宋国在新京城外还有不少村镇这些定居点,隐隐也已有了气候。此外大量移民涌入宋国,也使得宋国的人气高了不少,再加上城北的金矿开采,更吸引了近万移民蜂拥而至,仅仅依靠金矿的收益,每日宋国就有足够的财富收入,这些财富可以说是朱敏澄的底气所在,用这些财富他才有足够能力支撑起迅速膨胀的宋国,并且造成了如今的繁华。
现在的宋国能变成这个样子,就连朱敏澄自己都没想到过。原本刚来的时候他还打着好好苦上几年,慢慢发展的打算呢。可没想仅仅不到半年时间就因为金矿的出现让宋国产生了飞跃,自己这个运气实在是没话说了,假如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等发展个十来年,朱敏澄有绝对信心能把宋国建设成为不亚于大明本土的存在,到这个时候他这个宋王有如此基业,就能成为大明藩王之首,从而把宋国传世子孙了。
高兴之余,朱敏澄眉飞色舞说着自己的打算,说到兴奋的时候还不住拍着大腿哈哈大笑起来,一副志得意满的模样。
可说着说着,朱敏澄突然发现孙镐脸色并没多少喜色,反而用一种奇怪的目光望着自己,这让朱敏澄有些纳闷,忍不住询问对方。
“王爷,您真觉得宋国眼下这一切能够长久?”
“师兄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朱敏澄不解反问。
“就是字面的意思。”孙镐正色道:“眼下宋国的确蒸蒸日上,一副繁荣的景象,但是王爷,所谓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月满盈亏的道理王爷应当得知。”
“师兄的意思是……?”朱敏澄紧皱眉头。
轻叹了口气,孙镐道:“宋国和新京为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变得如此繁荣,难道王爷自己不知?如没有城北的金矿,以宋国的根基如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宋国变成今日这番模样?”
“就算如此,这也是本王的福气,难不成按你意思,有了金矿反而是坏事了?”朱敏澄似乎明白了什么,当即不客气反问道。
摇摇头,孙镐道:“在下不是要指责王爷,而是想提醒王爷。金矿自然是好事,手握金矿在短时间内就获得如此财富,依靠这些财富大兴宋国,如何是件坏事呢?”
“你这话倒是让我糊涂了。”朱敏澄不解问,孙镐正色对朱敏澄道:“我刚才说了,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月满盈亏,王爷应当知道这个道理。治国之本从来不在物,而在于人。财物虽好,但一下子过多就会令人忘却根本,失了平常心。”
“如王爷手中并没有金矿,那么王爷如今应该和北方的永国一样兢兢业业劳心劳力,为如何发展绞尽脑汁吧?可问题关键在于王爷无意间拥有了如此金矿,一下子获得了巨量的财富,在这些财富的情况下,王爷无论是修建新京还是招揽移民,或者发展商业等等,都轻而易举,甚至事半功倍了。”
这话让朱敏澄听得眉头大皱,不过他并没有打断孙镐,耐着性子继续听孙镐往下说。
孙镐道:“这些日子,我看完了所有宋国从建立之初到如今的所有文案,同各级官员包括吏员多次交谈,不仅在新京城内走遍了所有角落,更去了城外四处仔细巡察。王爷,您猜我做完这一切后是发现了什么?又如何想的?”
朱敏澄张口似乎要说什么,可最后还是摇了摇头,用目光询问孙镐究竟发现了什么,又是怎么想的。
孙镐也不绕圈子,叹了口气道:“王爷,我发现了宋国极大的隐患,或者说在目前宋国繁荣的景象背后,藏着足以让宋国崩溃的隐患!”
“什么!隐患?这……这怎么可能!”朱敏澄被这话吓了一跳,作为宋王的自己他也不是天天躲在王府中不知事的,朱敏澄不仅亲自参与了宋国的初建,平日里经常还会出去视察,甚至目前宋国的许多政策也是他和官员们讨论制定的,对于宋国目前是什么情况他太过了解了。
明明宋国正在上升势头,一副蒸蒸日上的局面,怎么可能有什么隐患呢?
孙镐莫非在胡言乱语?又或者用这些哗众取宠?可问题孙镐没必要这么做啊!别人也就算了,孙镐可是自己的师兄,是当年自己还没就藩前就定好的长史,双方不仅有孙承宗这一层关系,两人之间私交关系也很不错,何必用这种方式呢?
“孙长史,你今日把话说的明白些,我宋国何来隐患?又如何会有崩溃的预兆?假如说不清楚,莫怪本王不念情分!”想到这,朱敏澄的脸顿时沉了下去,冷冷开口问斥。
孙镐对此并不在意,起身先向朱敏澄行了个礼,这才说道:“王爷莫急,容臣解释。”
“说!”
孙镐当即先从怀中取出早就准备好的一本小册子递给朱敏澄,然后这才对朱敏澄开始解释。
他先从宋国目前的情况和结构来讲述,按照孙镐的说法,目前宋国商业繁荣,人口众多,再加上金矿的收入,整个宋国的确是蒸蒸日上。可问题也在于此,宋国目前的结构很是畸形,先从宋国的人口结构来说吧,目前宋国拥有近五万人口,这个人口数量在大明本土也是普通一个县的人口了,并不算少。
但是在这五万人中,其中宋国的官府衙门和护军(军队)人口就占了两千左右,再加上工匠等,总人数大约在两千五百人上下,这些人基本是不从事生产的,所有的开支都由宋国承担,属于吃皇粮的存在。
此外,还有之前战争后前后被清扫和俘虏的土著,这些土著的人口勉强也能计算在宋国人口之中,这些人数量大概在四千左右。
除去这些外,剩余的就是这两年中陆续移民宋国的人口了。相比北方的永国,移民宋国的人口数量是对方的好几倍,这两年中大约有三万多移民涌入宋国,再加上最初的一批带来的移民,这个数字达到了近四万人左右。
这些人的全部就组成了目前宋国的人口基数,也是宋国的根本,可按照这些人的比例来统计分析,却能发现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实在太少,整个宋国近五万人,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居然只有区区不到五千人,连总数的十分之一都没,实在是让人为之警惕。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苟在明末当宗室,苟在明末当宗室最新章节,苟在明末当宗室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苟在明末当宗室,苟在明末当宗室最新章节,苟在明末当宗室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