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都看过苏定方的奏报了。”
李承乾率先开口,点在逻些城的位置:“吐蕃虽降,但松赞干布的影响力仍在,各部族向来各怀心思,当年吐谷浑降而复叛的教训,咱们不能忘。今日召诸位来,就是要定下治理吐蕃的长远之策,绝不能让这片雪域再成大唐的边患。”
长孙无忌抚着胡须,首先进言:“殿下,臣以为当效仿安西四镇之制,在吐蕃设立‘逻些都护府’,由朝廷直接任命都护,统辖军政大权。同时留三万精兵驻守要害,将吐蕃贵族子弟送入长安为质,这般恩威并施,方能震慑宵小。”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尤其不能让吐蕃掌握火炮之术,这是根本。”
魏征却微微摇头,苍老的声音带着恳切:“司徒所言虽有理,却失之过刚。吐蕃部族林立,硬压只会激起反弹。当年隋炀帝征高丽,就是因操之过急、杀戮过重,才致民变。臣以为,当轻徭薄赋,保留吐蕃原有部族首领的权力,只需他们向大唐称臣纳贡,不必强行改变其习俗。”
他看向李承乾:“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让吐蕃百姓真正感念大唐的恩德,才是长治之策。”
房玄龄在舆图上划出几条商路,缓缓道:“两位所言皆有道理,不如折中。军事上,在逻些城、勃律等要害设驻军,但不必过多,以威慑为主;经济上,开通从河西到逻些的商路,允许吐蕃用盐池、铜矿换取中原的丝绸、茶叶,让部族首领从贸易中获利,他们自然不愿再反。”
他指尖点在吐蕃与西域交界的位置:“再联合粟特商人,让他们在吐蕃推广中原器物,时间一长,衣食住行皆赖大唐,何愁不稳?”
褚遂良一直翻看吐蕃户籍册,此时抬头道:“臣补充一点,文化教化不可少。可在逻些城设立官学,教授汉文与大唐律法,选拔吐蕃子弟入朝为官,让他们认同大唐的礼乐制度。文成公主在吐蕃多年,已带去不少中原技艺,可让她继续主持教化,用亲情与文化纽带,比单纯的军事压制更有效。”
李承乾静静听着,手指在舆图上轻轻敲击。他想起苏定方奏报里说的“吐蕃贵族虽降,眼神中仍有不甘”,也记得历史上上“吐蕃反复无常,百年间三降三叛”的记载。
治理吐蕃,既不能太软,让其觉得大唐可欺,也不能太硬,逼得他们狗急跳墙。
“玄龄公的折中策可行。”
李承乾终于开口,目光扫过众臣,“其一,设逻些都护府,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留一万精兵驻守,其余大军撤回,但要在雅鲁藏布江沿线筑堡垒,控制交通要道。”
“其二,保留吐蕃部族首领的世袭权,但需由朝廷册封,首领子弟送入长安国子监读书,名为求学,实为联络感情。”
“其三,开通商路,吐蕃岁贡可用马匹、铜矿折算,朝廷则回赠茶叶、丝绸,让他们尝到归附的甜头。”
“其四,让文成公主暂留吐蕃,主持官学与农事推广,由褚遂良拟定《吐蕃教化十二条》,既要尊重其习俗,也要推广大唐法度。”
他顿了顿,看向魏征:“魏公担心的‘操之过急’,孤记着。”
“三年内不向吐蕃加征赋税,驻军不得骚扰百姓,违令者斩。”
“但也要让他们明白,大唐的宽容不是软弱,松赞干布需留长安为质,禄东赞辅佐其长子暂理部族事务,若有异动,立刻削其权力,改派流官治理。”
长孙无忌点头道:“殿下考虑周全。恩威并施,刚柔相济,既能让吐蕃看到朝廷的诚意,也能让他们忌惮大唐的兵锋。”
魏征也拱手道:“殿下能兼顾民生与威慑,臣再无异议。只是需派得力之人任逻些都护,此人既要懂军事,又要通民政,还要能协调文成公主与部族的关系,非智勇双全者不能胜任。”
“苏定方如何?”李承乾问道:“他熟悉吐蕃战局,又得将士信服,让他兼任逻些都护,待局势稳定再换人。”
众臣皆表示赞同。
李承乾声音沉稳有力:“就这么定了。玄龄公拟奏报,长孙司徒定驻军编制,魏公草诏安抚吐蕃百姓,褚公写《教化十二条》。明日孤便将此策奏请陛下,务必让吐蕃真正成为大唐的疆土,而非一时的附庸。”
吐蕃治理之策刚定,李承乾却未散会,反而将舆图向西推移,指尖落在葱岭以西、阿姆河沿岸。
那里,阿拉伯帝国的势力范围用墨笔勾勒,与大唐的西域疆土仅隔一条河谷。
“吐蕃之事已定,可阿拉伯的账,还没算。”
李承乾的声音比之前沉了几分,目光扫过众臣:“三年间,他们三次远征中亚,第一次犯怛罗斯,第二次窥伺安西四镇,第三次竟联合吐蕃欲断我西域商路。真当大唐的兵锋只在雪域,不敢西指不成?”
长孙无忌立刻起身,甲胄的铜扣碰撞出清脆声响:“殿下所言极是!阿拉伯狼子野心,若不狠狠教训,日后必成大患!”
“臣请命,调陇右、河西之兵,联合波斯故地的反阿拉伯势力,直捣他们的阿姆河据点,让哈里发知道大唐的疆界,岂容随意践踏!”
他的话掷地有声,殿内气氛瞬间紧绷。褚遂良却微微蹙眉,捧着手中的西域舆图道:“司徒战意可嘉,只是……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阿姆河以西尽是沙漠戈壁,我军长驱直入,粮草转运难如登天。”
“当年汉武帝征大宛,虽胜却耗损过半国力,我朝刚平吐蕃,将士尚未休整,再启西战,恐伤国本啊。”
“伤国本?”长孙无忌转头看向他:“若不趁此时机震慑,等阿拉伯整合了中亚部落,再联合波斯旧部反扑,届时战火烧到安西,损耗只会更大!”
“如今苏定方的三万精锐仍在西域,安西四镇还有两万驻军,再调五千羌兵辅助,足以拿下阿姆河沿岸的据点,咱们不是要灭阿拉伯,是要断他们东扩的念想!”
魏征轻咳一声,苍老的手掌按在案上,目光恳切:“殿下,臣反对劳师远征。大唐历经吐蕃之战,虽胜却也消耗不小,河西的粮草储备仅够支撑半年,若再西出葱岭,需从关中调粮,沿途损耗十之三四,百姓恐将受累。阿拉伯虽三次犯边,却也未曾真正突破我西域防线,如今他们刚从葱岭撤军,锐气已挫,不如暂作观望,待国力恢复再议不迟。”
房玄龄一直沉默翻看西域商路册,此时缓缓开口:“臣以为,可不必‘远征’,但需‘威慑’。阿拉伯最看重的是中亚商路,阿姆河沿岸的布哈拉、撒马尔罕二城,是他们的税利重地。”
“我们不必深入其腹地,只需派苏定方率安西军一部,联合粟特商人与波斯反贵族,袭扰这两座城池的粮道,烧毁他们的驿站,让其商路断绝,断其财路,比斩其士兵更让阿拉伯哈里发心疼。”
他指尖点在舆图上的布哈拉:“而且,波斯故地的贵族本就不满阿拉伯统治,去年还派使者来长安求援,若我们许以‘助其复国,共享商路’,他们必愿为先锋。如此一来,我军只需坐镇后方,提供火器支援,既不用长途跋涉,又能借他人之手教训阿拉伯,岂不是两全?”
李承乾微微颔首,手指在阿姆河上轻轻滑动。他明白魏征的担忧——劳师远征确实耗国力,但长孙无忌的顾虑也没错:阿拉伯的东扩野心若不遏制,迟早会成为西域大患。
房玄龄的借势威慑之策,倒是避开了远征的弊端,又能达到教训的目的。
“玄龄公的法子可行。”李承乾缓缓道:“但需加一条:先派使者去见阿拉伯哈里发,递国书警告,若再敢越阿姆河东进,或与任何部族勾结反唐,大唐便彻底断绝其中亚商路。”
他看向褚遂良:“褚公,你草拟国书,语气要硬,既要历数他们三次犯边之过,也要点明‘商路存废,全在其一念之间’。若不从,再按玄龄公之策行事。”
“殿下英明。”褚遂良躬身应道:“先礼后兵,既不失大唐天朝上国的体面,也给了阿拉伯退步的余地,即便后续动武,也占尽道义。”
李承乾微微颔首:“就这么定了,即日派遣使者前往阿拉伯王都。”
——
次日,太子要使者前往阿拉伯的消息传开,诸多官员纷纷自荐。
内侍文忠捧着厚厚一迭自荐文书,额角渗出细汗。
不过一日,竟收到三十余份自荐书,有世家子弟求功名,有地方官员盼升迁,连国子监的几名书生都递了名帖,可李承乾翻了半个时辰,却始终未在任何一份文书上画圈,案上那卷《汉书张骞传》被翻得边角起皱,指尖反复摩挲着“持汉节不失”四字。
“殿下,您看这份,吏部主事李瞻,出身清河李氏,懂波斯语,还愿带家奴二十人随行,还有这份,陇右参军赵烈,曾随苏将军守过安西,熟悉西域地形……”
文忠指着文书上的标注,“这三十余人,要么有背景,要么有履历,按理说都能当此任。”
李承乾却将文书推到一旁,目光如寒刃般扫过殿内:“有背景?有履历?可他们的文书里,写的都是‘愿凭三寸舌劝退阿拉伯’‘盼为大唐修睦邻之好’,半句没提‘三次犯边之辱’,半句没提‘大唐体面’!这是去当说客,不是去当使者!”
起身走到《张骞传》前,李承乾声音陡然拔高:“当年苏武牧羊十九年,节杖毛落犹不肯降;傅介子斩楼兰王,凭的是‘汉使不可辱’的硬气!如今阿拉伯三次犯我疆界,杀我将士,孤要的不是‘修睦邻’的软骨头,是敢在哈里发帐前拍案、敢以性命护大唐威严的硬茬!若只是求功名、盼升迁,遇上哈里发发怒,怕不是当场就跪地求饶,丢尽大唐脸面!”
文忠这才明白太子的想法,不是没人愿去,是没人能担起“立威”的重任。他连忙躬身:“殿下明鉴,臣这就去筛!重点看他们对‘阿拉伯犯边’的态度,凡提‘妥协’‘修睦’者,一律剔除;只留那些敢提‘问责’‘立威’、愿以性命护节杖的人!”
两日后,文忠将筛选后的三份文书呈到李承乾面前:“殿下,只剩这三人符合要求。监察御史王适,说‘若哈里发不认错,便当庭斥其不义’;兵部员外郎柳安,称‘愿带火铳随行,若遇辱便以死明志’;还有西域司主事王成,说‘要学傅介子,让阿拉伯知大唐使者不可欺’。”
李承乾翻到王成的文书,目光停在那句“臣若见哈里发,必历数其三犯安西之罪,若他敢动臣一根手指,臣便以剑自刎于帐前,让其背负杀唐使之名”上,指尖微微一顿:“这个王成,是什么来头?”
“回殿下,此人出身寒门,在西域司当差五年,三年前曾随商队遍历波斯、粟特,懂阿拉伯语,腰间常挂一枚波斯银币,说是当年见阿拉伯士兵欺辱西域商人,便立志要为大唐扬威。”文忠补充道,“昨日臣去西域司打听,同事都说他性子执拗,去年曾因弹劾西域都护府‘对阿拉伯退让’,被降过一级,却半点没改脾气。”
“倒有几分汉使的倔劲。”李承乾轻笑一声:“传他入殿。”
不多时,身着从九品青袍的王成步入殿内。
他身材瘦削,面容虽显青涩,却脊背挺直如松,腰间除了那枚波斯银币,还挂着一柄西域样式的短剑,剑柄缠着大唐红绸,既有西域历练的痕迹,又透着对大唐的赤诚。
“你文书里说,若哈里发不认错,便自刎于帐前?”
李承乾开门见山,目光锐利如刀,“孤要的是‘立威’,不是‘寻死’。若你死了,谁来把阿拉伯的态度传回长安?谁来让各部族知道大唐的立场?”
王成躬身却未低头,声音沉稳有力:“回殿下,臣说自刎,是为断自己退路,也是为断阿拉伯的退路,臣若死,便是他杀唐使,大唐师出有名;臣若活,必让他当众认错,承诺永不再东扩。臣不会轻易死,臣要活着带他的降书回来,更要活着让西域各族知道,大唐使者,比汉使更硬气!”
他从怀中掏出一卷手抄本,纸页泛黄却字迹工整:“这是臣抄录的《汉书西域传》,夜夜诵读,深知汉使能‘持节不失’,靠的不是匹夫之勇,是对大唐的信。臣此去,带的不仅是国书,还有这卷抄本,若哈里发辱臣,臣便当着他帐下各部族,读汉使如何守节、如何扬威,让他知道,大唐从未丢过这份骨气!”
说着,他又展开手绘的阿姆河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阿拉伯军营的粮草据点、波斯旧贵族的联络方式:“臣已查清,阿拉伯军中多有波斯旧部不满其统治,若哈里发敢对臣动粗,这些人必会传信给苏将军。”
李承乾看着地图上精准的标注,又看着王成眼中毫不掩饰的决绝,终于起身,从殿梁上取下那柄镶金节杖,仿照汉代使节样式所制,顶端缀着七颗明珠。
“孤赐你此节杖。”李承乾将节杖递到他手中,声音郑重:“此杖在,如孤亲临,如大唐疆土在!沿途若有驿站怠慢,你可持杖斩之,阿拉伯若敢辱你,苏定方的斥候营会立刻袭扰其粮草,若你能活着带回降书,孤许你连升五级,入政事堂!”
顿了顿,李承乾又道:“若你身死,可门荫子嗣。”
王成双手接过节杖,面色因激动而泛红,却稳稳举过头顶:“臣定持此杖,如持大唐山河,不辱汉使风骨,不负殿下所托!”
李承乾率先开口,点在逻些城的位置:“吐蕃虽降,但松赞干布的影响力仍在,各部族向来各怀心思,当年吐谷浑降而复叛的教训,咱们不能忘。今日召诸位来,就是要定下治理吐蕃的长远之策,绝不能让这片雪域再成大唐的边患。”
长孙无忌抚着胡须,首先进言:“殿下,臣以为当效仿安西四镇之制,在吐蕃设立‘逻些都护府’,由朝廷直接任命都护,统辖军政大权。同时留三万精兵驻守要害,将吐蕃贵族子弟送入长安为质,这般恩威并施,方能震慑宵小。”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尤其不能让吐蕃掌握火炮之术,这是根本。”
魏征却微微摇头,苍老的声音带着恳切:“司徒所言虽有理,却失之过刚。吐蕃部族林立,硬压只会激起反弹。当年隋炀帝征高丽,就是因操之过急、杀戮过重,才致民变。臣以为,当轻徭薄赋,保留吐蕃原有部族首领的权力,只需他们向大唐称臣纳贡,不必强行改变其习俗。”
他看向李承乾:“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让吐蕃百姓真正感念大唐的恩德,才是长治之策。”
房玄龄在舆图上划出几条商路,缓缓道:“两位所言皆有道理,不如折中。军事上,在逻些城、勃律等要害设驻军,但不必过多,以威慑为主;经济上,开通从河西到逻些的商路,允许吐蕃用盐池、铜矿换取中原的丝绸、茶叶,让部族首领从贸易中获利,他们自然不愿再反。”
他指尖点在吐蕃与西域交界的位置:“再联合粟特商人,让他们在吐蕃推广中原器物,时间一长,衣食住行皆赖大唐,何愁不稳?”
褚遂良一直翻看吐蕃户籍册,此时抬头道:“臣补充一点,文化教化不可少。可在逻些城设立官学,教授汉文与大唐律法,选拔吐蕃子弟入朝为官,让他们认同大唐的礼乐制度。文成公主在吐蕃多年,已带去不少中原技艺,可让她继续主持教化,用亲情与文化纽带,比单纯的军事压制更有效。”
李承乾静静听着,手指在舆图上轻轻敲击。他想起苏定方奏报里说的“吐蕃贵族虽降,眼神中仍有不甘”,也记得历史上上“吐蕃反复无常,百年间三降三叛”的记载。
治理吐蕃,既不能太软,让其觉得大唐可欺,也不能太硬,逼得他们狗急跳墙。
“玄龄公的折中策可行。”
李承乾终于开口,目光扫过众臣,“其一,设逻些都护府,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留一万精兵驻守,其余大军撤回,但要在雅鲁藏布江沿线筑堡垒,控制交通要道。”
“其二,保留吐蕃部族首领的世袭权,但需由朝廷册封,首领子弟送入长安国子监读书,名为求学,实为联络感情。”
“其三,开通商路,吐蕃岁贡可用马匹、铜矿折算,朝廷则回赠茶叶、丝绸,让他们尝到归附的甜头。”
“其四,让文成公主暂留吐蕃,主持官学与农事推广,由褚遂良拟定《吐蕃教化十二条》,既要尊重其习俗,也要推广大唐法度。”
他顿了顿,看向魏征:“魏公担心的‘操之过急’,孤记着。”
“三年内不向吐蕃加征赋税,驻军不得骚扰百姓,违令者斩。”
“但也要让他们明白,大唐的宽容不是软弱,松赞干布需留长安为质,禄东赞辅佐其长子暂理部族事务,若有异动,立刻削其权力,改派流官治理。”
长孙无忌点头道:“殿下考虑周全。恩威并施,刚柔相济,既能让吐蕃看到朝廷的诚意,也能让他们忌惮大唐的兵锋。”
魏征也拱手道:“殿下能兼顾民生与威慑,臣再无异议。只是需派得力之人任逻些都护,此人既要懂军事,又要通民政,还要能协调文成公主与部族的关系,非智勇双全者不能胜任。”
“苏定方如何?”李承乾问道:“他熟悉吐蕃战局,又得将士信服,让他兼任逻些都护,待局势稳定再换人。”
众臣皆表示赞同。
李承乾声音沉稳有力:“就这么定了。玄龄公拟奏报,长孙司徒定驻军编制,魏公草诏安抚吐蕃百姓,褚公写《教化十二条》。明日孤便将此策奏请陛下,务必让吐蕃真正成为大唐的疆土,而非一时的附庸。”
吐蕃治理之策刚定,李承乾却未散会,反而将舆图向西推移,指尖落在葱岭以西、阿姆河沿岸。
那里,阿拉伯帝国的势力范围用墨笔勾勒,与大唐的西域疆土仅隔一条河谷。
“吐蕃之事已定,可阿拉伯的账,还没算。”
李承乾的声音比之前沉了几分,目光扫过众臣:“三年间,他们三次远征中亚,第一次犯怛罗斯,第二次窥伺安西四镇,第三次竟联合吐蕃欲断我西域商路。真当大唐的兵锋只在雪域,不敢西指不成?”
长孙无忌立刻起身,甲胄的铜扣碰撞出清脆声响:“殿下所言极是!阿拉伯狼子野心,若不狠狠教训,日后必成大患!”
“臣请命,调陇右、河西之兵,联合波斯故地的反阿拉伯势力,直捣他们的阿姆河据点,让哈里发知道大唐的疆界,岂容随意践踏!”
他的话掷地有声,殿内气氛瞬间紧绷。褚遂良却微微蹙眉,捧着手中的西域舆图道:“司徒战意可嘉,只是……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阿姆河以西尽是沙漠戈壁,我军长驱直入,粮草转运难如登天。”
“当年汉武帝征大宛,虽胜却耗损过半国力,我朝刚平吐蕃,将士尚未休整,再启西战,恐伤国本啊。”
“伤国本?”长孙无忌转头看向他:“若不趁此时机震慑,等阿拉伯整合了中亚部落,再联合波斯旧部反扑,届时战火烧到安西,损耗只会更大!”
“如今苏定方的三万精锐仍在西域,安西四镇还有两万驻军,再调五千羌兵辅助,足以拿下阿姆河沿岸的据点,咱们不是要灭阿拉伯,是要断他们东扩的念想!”
魏征轻咳一声,苍老的手掌按在案上,目光恳切:“殿下,臣反对劳师远征。大唐历经吐蕃之战,虽胜却也消耗不小,河西的粮草储备仅够支撑半年,若再西出葱岭,需从关中调粮,沿途损耗十之三四,百姓恐将受累。阿拉伯虽三次犯边,却也未曾真正突破我西域防线,如今他们刚从葱岭撤军,锐气已挫,不如暂作观望,待国力恢复再议不迟。”
房玄龄一直沉默翻看西域商路册,此时缓缓开口:“臣以为,可不必‘远征’,但需‘威慑’。阿拉伯最看重的是中亚商路,阿姆河沿岸的布哈拉、撒马尔罕二城,是他们的税利重地。”
“我们不必深入其腹地,只需派苏定方率安西军一部,联合粟特商人与波斯反贵族,袭扰这两座城池的粮道,烧毁他们的驿站,让其商路断绝,断其财路,比斩其士兵更让阿拉伯哈里发心疼。”
他指尖点在舆图上的布哈拉:“而且,波斯故地的贵族本就不满阿拉伯统治,去年还派使者来长安求援,若我们许以‘助其复国,共享商路’,他们必愿为先锋。如此一来,我军只需坐镇后方,提供火器支援,既不用长途跋涉,又能借他人之手教训阿拉伯,岂不是两全?”
李承乾微微颔首,手指在阿姆河上轻轻滑动。他明白魏征的担忧——劳师远征确实耗国力,但长孙无忌的顾虑也没错:阿拉伯的东扩野心若不遏制,迟早会成为西域大患。
房玄龄的借势威慑之策,倒是避开了远征的弊端,又能达到教训的目的。
“玄龄公的法子可行。”李承乾缓缓道:“但需加一条:先派使者去见阿拉伯哈里发,递国书警告,若再敢越阿姆河东进,或与任何部族勾结反唐,大唐便彻底断绝其中亚商路。”
他看向褚遂良:“褚公,你草拟国书,语气要硬,既要历数他们三次犯边之过,也要点明‘商路存废,全在其一念之间’。若不从,再按玄龄公之策行事。”
“殿下英明。”褚遂良躬身应道:“先礼后兵,既不失大唐天朝上国的体面,也给了阿拉伯退步的余地,即便后续动武,也占尽道义。”
李承乾微微颔首:“就这么定了,即日派遣使者前往阿拉伯王都。”
——
次日,太子要使者前往阿拉伯的消息传开,诸多官员纷纷自荐。
内侍文忠捧着厚厚一迭自荐文书,额角渗出细汗。
不过一日,竟收到三十余份自荐书,有世家子弟求功名,有地方官员盼升迁,连国子监的几名书生都递了名帖,可李承乾翻了半个时辰,却始终未在任何一份文书上画圈,案上那卷《汉书张骞传》被翻得边角起皱,指尖反复摩挲着“持汉节不失”四字。
“殿下,您看这份,吏部主事李瞻,出身清河李氏,懂波斯语,还愿带家奴二十人随行,还有这份,陇右参军赵烈,曾随苏将军守过安西,熟悉西域地形……”
文忠指着文书上的标注,“这三十余人,要么有背景,要么有履历,按理说都能当此任。”
李承乾却将文书推到一旁,目光如寒刃般扫过殿内:“有背景?有履历?可他们的文书里,写的都是‘愿凭三寸舌劝退阿拉伯’‘盼为大唐修睦邻之好’,半句没提‘三次犯边之辱’,半句没提‘大唐体面’!这是去当说客,不是去当使者!”
起身走到《张骞传》前,李承乾声音陡然拔高:“当年苏武牧羊十九年,节杖毛落犹不肯降;傅介子斩楼兰王,凭的是‘汉使不可辱’的硬气!如今阿拉伯三次犯我疆界,杀我将士,孤要的不是‘修睦邻’的软骨头,是敢在哈里发帐前拍案、敢以性命护大唐威严的硬茬!若只是求功名、盼升迁,遇上哈里发发怒,怕不是当场就跪地求饶,丢尽大唐脸面!”
文忠这才明白太子的想法,不是没人愿去,是没人能担起“立威”的重任。他连忙躬身:“殿下明鉴,臣这就去筛!重点看他们对‘阿拉伯犯边’的态度,凡提‘妥协’‘修睦’者,一律剔除;只留那些敢提‘问责’‘立威’、愿以性命护节杖的人!”
两日后,文忠将筛选后的三份文书呈到李承乾面前:“殿下,只剩这三人符合要求。监察御史王适,说‘若哈里发不认错,便当庭斥其不义’;兵部员外郎柳安,称‘愿带火铳随行,若遇辱便以死明志’;还有西域司主事王成,说‘要学傅介子,让阿拉伯知大唐使者不可欺’。”
李承乾翻到王成的文书,目光停在那句“臣若见哈里发,必历数其三犯安西之罪,若他敢动臣一根手指,臣便以剑自刎于帐前,让其背负杀唐使之名”上,指尖微微一顿:“这个王成,是什么来头?”
“回殿下,此人出身寒门,在西域司当差五年,三年前曾随商队遍历波斯、粟特,懂阿拉伯语,腰间常挂一枚波斯银币,说是当年见阿拉伯士兵欺辱西域商人,便立志要为大唐扬威。”文忠补充道,“昨日臣去西域司打听,同事都说他性子执拗,去年曾因弹劾西域都护府‘对阿拉伯退让’,被降过一级,却半点没改脾气。”
“倒有几分汉使的倔劲。”李承乾轻笑一声:“传他入殿。”
不多时,身着从九品青袍的王成步入殿内。
他身材瘦削,面容虽显青涩,却脊背挺直如松,腰间除了那枚波斯银币,还挂着一柄西域样式的短剑,剑柄缠着大唐红绸,既有西域历练的痕迹,又透着对大唐的赤诚。
“你文书里说,若哈里发不认错,便自刎于帐前?”
李承乾开门见山,目光锐利如刀,“孤要的是‘立威’,不是‘寻死’。若你死了,谁来把阿拉伯的态度传回长安?谁来让各部族知道大唐的立场?”
王成躬身却未低头,声音沉稳有力:“回殿下,臣说自刎,是为断自己退路,也是为断阿拉伯的退路,臣若死,便是他杀唐使,大唐师出有名;臣若活,必让他当众认错,承诺永不再东扩。臣不会轻易死,臣要活着带他的降书回来,更要活着让西域各族知道,大唐使者,比汉使更硬气!”
他从怀中掏出一卷手抄本,纸页泛黄却字迹工整:“这是臣抄录的《汉书西域传》,夜夜诵读,深知汉使能‘持节不失’,靠的不是匹夫之勇,是对大唐的信。臣此去,带的不仅是国书,还有这卷抄本,若哈里发辱臣,臣便当着他帐下各部族,读汉使如何守节、如何扬威,让他知道,大唐从未丢过这份骨气!”
说着,他又展开手绘的阿姆河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阿拉伯军营的粮草据点、波斯旧贵族的联络方式:“臣已查清,阿拉伯军中多有波斯旧部不满其统治,若哈里发敢对臣动粗,这些人必会传信给苏将军。”
李承乾看着地图上精准的标注,又看着王成眼中毫不掩饰的决绝,终于起身,从殿梁上取下那柄镶金节杖,仿照汉代使节样式所制,顶端缀着七颗明珠。
“孤赐你此节杖。”李承乾将节杖递到他手中,声音郑重:“此杖在,如孤亲临,如大唐疆土在!沿途若有驿站怠慢,你可持杖斩之,阿拉伯若敢辱你,苏定方的斥候营会立刻袭扰其粮草,若你能活着带回降书,孤许你连升五级,入政事堂!”
顿了顿,李承乾又道:“若你身死,可门荫子嗣。”
王成双手接过节杖,面色因激动而泛红,却稳稳举过头顶:“臣定持此杖,如持大唐山河,不辱汉使风骨,不负殿下所托!”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