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光学理论比他的地心说影响更久,人们对此一直坚信不疑,直到十七世纪,某位牛爵爷想验证这个理论,整了个三棱镜放在阳光下……
然后,不出意外的就出了意外,成功验证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错的。
听到新墨弟子的话,巴克特里亚学者团的其他学者都看向老者,想看老者会怎么回应。
这秦国学者怎么逮着亚里士多德大师的理论在反驳啊,他们难道跟亚里士多德大师有仇?
老者当然不会因新墨弟子的一句话就相信,他很不高兴,秦国学者已经连续反驳亚里士多德大师的学说了。
老者道:“白光为世间最纯净之光,一尘不染,纯净无瑕,才为白色。白光受到污染后,才会变为其他光,就像水本纯净,没有其他颜色,是水受到污染后,才会有其他颜色。”
巴克特里亚学者团有学者点头,怎么想也是白光很纯净嘛。
老者又道:“阁下称白光为最不纯净之光,请问阁下可有证据?”
新墨弟子道:“方才我已说过,有些事光凭空想是想不出结果,自认为正确的常识也未必正确。”
“阁下认为其他光是白光污染后所变成,就属于空想,你们有验证过吗?阁下又用水来与光类比,这也不对,水和光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至于证据,在下还真有证据!”
新墨弟子从脚下拿出一只木盒,他将木盒打开,将盒中之物呈现在巴克特里亚学者们眼前。
那是两根透明纯净的三棱柱,用被秦人称为“璆琳”的宝玉制成。
虽说制造这玩意儿的材料很贵重,可这东西要怎么证明白光不是最纯净的光?
新墨弟子道:“要想以此物发挥作用,需要有光亮,但又要有一个相对昏暗的环境,如此能更容易观察。”
这实验简单的很,就是色散实验,主要实验器材就是三棱镜,将白光通过三棱镜,便会产生色散现象。
实验也并不一定要在暗室中进行,但最好在暗室,因为暗室所能看到的色散现象更清楚。
但如今在剧场中,也没时间将剧场变成实验用的暗室,且欧西德穆斯一世还在这,让其紧闭门窗,制造暗室,你们秦国人是不是另有企图啊?
可没法将剧场变成暗室,却可以制作出一个局部暗室。
新墨弟子笑道:“在此不方便为诸位演示,请诸位随我来。”
老者听了新墨弟子话后,第一个起身:“我倒要看看阁下如何证明!”
一群人跟着大秦学者团来到外边,今日阳光明媚,光照充足,欧西德穆斯一世也跟着众人来了外边,他也很想看看秦人要如何证明。
只见有秦人学者搬来了一口大木箱,然后他们将箱子打开,那名新墨弟子从盒中将一根三棱柱取出,放入到箱中,然后几人便围着箱子做着什么。
不一会儿,那名出身自秦国墨家学派的学者将箱子给盖上,看向巴克特里亚学者团的那名老者,道:“阁下,现今这天地间的光是否为白光?”
老者虽不想看到秦人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证伪,但他也不想说谎,实事求是道:“自然是白光。”
新墨弟子笑道:“也就是说现在天地间照耀的光都是阁下所认为的最纯净的白光。那么,请阁下一观!”
他让出位置,让老者走到那口大木箱前,老者看到大木箱的箱盖上开着一个孔,显然是要让他从这个孔观察箱内的情况。
这口大木箱就是制造的局部暗室。
老者将眼睛凑到箱盖上的孔一看,脸上的表情顿时一滞,随后激动起来,大声道:“不可能,这不可能,这一定是你们使了诡计,白光怎么可能会分散成其他颜色!”
从老者的话中,其他巴克特里亚学者猜到老者在箱子中看到了什么,白光在箱子内被分散成其他颜色了。
这也就证明白光不是最纯净的光,而是最不纯净的光,因为其他颜色的光都是从白光中分出。
老者继续道:“没错,一定是你们的那根三棱柱将白光给污染了,才让白光变成了其他光。”
新墨弟子笑道:“阁下的意思是三棱镜将白光同时污染成了七种颜色?”
老者固执道:“你们的三棱柱材质奇特,同时将白光污染为七种不同颜色的光,并非没有这种可能。”
老者也知道他这是不讲道理,可为了维护他的信仰,哪怕是不讲理,也得如此说。
他一生都在研究学习亚里士多德大师的学说,无比的笃信,可现在秦国人却要推翻亚里士多德大师的学说,等于要推倒他坚信了大半辈子的信仰。
闻言,新墨弟子摇了摇头,没有立即回应老者,而是看向其他巴克特里亚学者,道:“诸位也可上前一观!”
欧西德穆斯一世笑道:“让我也前来瞧瞧!”
他走到木箱前,从箱盖上的孔往箱内一看,只见一束白光从箱体一侧的开孔处射入箱内,照到那根璆琳制成的三棱柱上,然后奇妙的现象发生了。
白光在照到璆琳制成的三棱柱后,被三棱柱给分散成了七种颜色,投射到箱体的另一侧上。
难怪老者会那般激动,这要不是这三棱柱有问题、污染了白光,那就是白光本身是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也即白光是最不纯净的光。
欧西德穆斯一世看完后,赞叹道:“神奇,当真神奇!”
他走开后,随他而来的大臣和巴克特里亚学者都上前观看:秦人用一根三棱柱将白光给分解了。
一名巴克特里亚学者看完后,向新墨弟子问道:“阁下,我观这颜色与天空中的彩虹相似,二者可有关联?”
新墨弟子回道:“彩虹形成之因与之一样,只是彩虹形成是阳光被天空中的水滴给分散出颜色。彩虹常出现雨过天晴之时,便是此因。”
“刚下过雨的天空有很多水滴,而天晴又有阳光,正好有了条件。只要这个原理,在平日也可造出彩虹,如在有阳光时洒水。”
一名巴克特里亚学者道:“原来如此,难怪有一日未见下雨,我却看到了彩虹。”
听着这些谈论,老者感到不妙,因为要是按秦人学者所言,水滴也能将白光分解成其他颜色,那他说秦人那根三棱柱有问题,岂不是错了?
但现在这种情况,他也只能继续嘴硬下去,“彩虹未必就是天空中的水分散了白光,天空那般高远,谁知晓情况如何?有可能是白光在天空受了污染,才形成了彩虹。”
见老者还在嘴硬,不愿承认白光不纯净,新墨弟子笑道:“阁下认为是因为三棱镜污染了白光,才使得白光变为了其他颜色的光,那是否可认为在阁下的观点中,三棱镜只会污染白光,让白光不再纯净?”
老者敏锐察觉出新墨弟子的话有问题,可他又没法说不是,要是说“不是”,那就是他自己在反对自己。
而且,他也想不到那三棱柱除了将白光污染为其他颜色的光,还能对白光做什么,总不可能将已变为其他颜色光的白光给复合回去。
秦人三棱柱的作用既然是污染白光,就不可能再有纯净白光的作用。
老者想了一番后,觉得应该没啥问题,点头道:“正是如此!”
新墨学者笑了笑,没回答他,又打开木箱,在众人的注视中,将另一根三棱柱放入到木箱内。
操作了一会儿,新墨学者将木箱再次合上,向老者道:“阁下可再往一观!”
在看到新墨弟子拿出第二根三棱柱时,老者已知不妙,听到新墨弟子让他再看,只能硬着头皮,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到木箱前,透过箱盖上的孔向内看去。
这一次,老者没有再激动地大声质疑,而是看完后像丢了魂。
老者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可难以开口,因为他知道他提出的质疑,秦国人都有办法驳斥。
这让欧西德穆斯一世等人很好奇秦人学者这次又干了什么。
瞧老者的神色,显然是看到了颠覆他信仰的现象。
新墨弟子道:“诸位也可上前一观!”
欧西德穆斯一世又是继老者之后,第一个上前,他看到两根三棱柱被放在箱中,但因为多了一根三棱柱,这次在箱壁显出的不再是七种颜色如彩虹一般的光带,而是一道白光。
也就是加了另一根三棱柱后,原本被三棱柱分散为其他光的白光又给重新复合起来了。
这确实颠覆了亚里士多德大师对于白光是最纯净的光,其他光都不够纯净的理论。
可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秦人用璆琳制成的三棱柱能让白光分散,又能重新复合出白光?
其他巴克特里亚学者看后,都觉得以往的认知被颠覆了,许多巴克特里亚学者神色复杂地看着大秦学者团。
尽管很不愿承认,但秦国人的学识水平的确远在他们之上,秦国才是真正的学者之国、文明之国!
就在这时,先前被欧西德穆斯一世派去做“自由落体实验”的几名侍卫跑了过来,几人神色兴奋,像是有大发现。
而看到几人兴奋的神色,那位研究学习亚里士多德学说的老者只感到头顶有一盆冰水淋下,从头凉到脚。
他很想避开这几名侍卫,不想听他们带回的消息,可又移不开脚,终究还是想知道结果。
一名侍卫向欧西德穆斯一世行礼:“伟大的巴赛勒斯,我等已完成您交于我等的任务,回来向您复命!”
欧西德穆斯一世道:“结果如何?”
侍卫回道:“事实与秦国学者所言一般,无论球的轻重如何,皆为同时落地。”
听到这话,老者悬着的心终于死了,亚里士多德大师的又一个学说被推翻了。
侍卫接着又道:“但我等用同等轻重、形状不同的东西测试,发现落地的快慢却不一样。”
同等轻重、形状体积相同的东西落地快慢一样,而形状体积不同,落地快慢才有差别,这也是因为什么?
欧西德穆斯一世和巴克特里亚学者们看向新墨弟子。
新墨弟子笑着解释:“这是因为体积不同,两者在下落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不一样。天地间有阻力存在,诸位应当不陌生,像我这般挥手,可感到有东西或者说力在阻碍我等。”
新墨弟子伸出右手向前一挥,“物体在下落过程中也会受到这等阻力,这阻力会因物体的体积有所差别!”
闻言,巴克特里亚学者们都若有所思,难怪需要在实验时,要求形状大小一样,原来是为了让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阻力相等,排除阻力的干扰。
但还是很奇怪,为啥会是轻重相同的物体同时落地呢?重的物体为啥没能比轻的物体落得更快?
一巴克特里亚学者问了出来,新墨弟子道:“我等虽知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无关,但具体原因,尚未知晓。”
巴克特里亚学者们认为新墨弟子在骗他们,秦国人肯定知道原因,只是不想告诉他们罢了。
以往都是他们向其他国家的人封锁知识,没想到有朝一日会被别人封锁。
一种“憋屈、耻辱”的感觉在巴克特里亚学者们心中生出,连欧西德穆斯一世等人也感到脸上无光。
在秦国使团来前,他们担心秦国使团会偷学他们的知识技术,结果却是秦国人根本就瞧不上他们的技术,秦国人要反过来对他们进行封锁。
都是他们的学者无能,才遭受了这种耻辱,那亚里士多德也是,还是亚历山大的老师呢,留下的学说居然被秦人给指出了错处。
亚里士多德无能,丧权辱国!
沉默了一会儿,一名巴克特里亚学者道:“我曾听过一个学说,说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和物体重量无关,只和物体在水中的大小有关,莫非物体在下落时所受阻力也是如此?”
这番话让大秦学者团众人侧目,这西方诸国也是有能人的,竟知晓浮力与物体在水中的体积有关。
新墨弟子好奇道:“这是贵邦哪位学者提出?”
那名巴克特里亚学者道:“我也是从别人那里听闻,提出这理论的那位非我国学者,他叫‘阿基米德’。”
然后,不出意外的就出了意外,成功验证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错的。
听到新墨弟子的话,巴克特里亚学者团的其他学者都看向老者,想看老者会怎么回应。
这秦国学者怎么逮着亚里士多德大师的理论在反驳啊,他们难道跟亚里士多德大师有仇?
老者当然不会因新墨弟子的一句话就相信,他很不高兴,秦国学者已经连续反驳亚里士多德大师的学说了。
老者道:“白光为世间最纯净之光,一尘不染,纯净无瑕,才为白色。白光受到污染后,才会变为其他光,就像水本纯净,没有其他颜色,是水受到污染后,才会有其他颜色。”
巴克特里亚学者团有学者点头,怎么想也是白光很纯净嘛。
老者又道:“阁下称白光为最不纯净之光,请问阁下可有证据?”
新墨弟子道:“方才我已说过,有些事光凭空想是想不出结果,自认为正确的常识也未必正确。”
“阁下认为其他光是白光污染后所变成,就属于空想,你们有验证过吗?阁下又用水来与光类比,这也不对,水和光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至于证据,在下还真有证据!”
新墨弟子从脚下拿出一只木盒,他将木盒打开,将盒中之物呈现在巴克特里亚学者们眼前。
那是两根透明纯净的三棱柱,用被秦人称为“璆琳”的宝玉制成。
虽说制造这玩意儿的材料很贵重,可这东西要怎么证明白光不是最纯净的光?
新墨弟子道:“要想以此物发挥作用,需要有光亮,但又要有一个相对昏暗的环境,如此能更容易观察。”
这实验简单的很,就是色散实验,主要实验器材就是三棱镜,将白光通过三棱镜,便会产生色散现象。
实验也并不一定要在暗室中进行,但最好在暗室,因为暗室所能看到的色散现象更清楚。
但如今在剧场中,也没时间将剧场变成实验用的暗室,且欧西德穆斯一世还在这,让其紧闭门窗,制造暗室,你们秦国人是不是另有企图啊?
可没法将剧场变成暗室,却可以制作出一个局部暗室。
新墨弟子笑道:“在此不方便为诸位演示,请诸位随我来。”
老者听了新墨弟子话后,第一个起身:“我倒要看看阁下如何证明!”
一群人跟着大秦学者团来到外边,今日阳光明媚,光照充足,欧西德穆斯一世也跟着众人来了外边,他也很想看看秦人要如何证明。
只见有秦人学者搬来了一口大木箱,然后他们将箱子打开,那名新墨弟子从盒中将一根三棱柱取出,放入到箱中,然后几人便围着箱子做着什么。
不一会儿,那名出身自秦国墨家学派的学者将箱子给盖上,看向巴克特里亚学者团的那名老者,道:“阁下,现今这天地间的光是否为白光?”
老者虽不想看到秦人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证伪,但他也不想说谎,实事求是道:“自然是白光。”
新墨弟子笑道:“也就是说现在天地间照耀的光都是阁下所认为的最纯净的白光。那么,请阁下一观!”
他让出位置,让老者走到那口大木箱前,老者看到大木箱的箱盖上开着一个孔,显然是要让他从这个孔观察箱内的情况。
这口大木箱就是制造的局部暗室。
老者将眼睛凑到箱盖上的孔一看,脸上的表情顿时一滞,随后激动起来,大声道:“不可能,这不可能,这一定是你们使了诡计,白光怎么可能会分散成其他颜色!”
从老者的话中,其他巴克特里亚学者猜到老者在箱子中看到了什么,白光在箱子内被分散成其他颜色了。
这也就证明白光不是最纯净的光,而是最不纯净的光,因为其他颜色的光都是从白光中分出。
老者继续道:“没错,一定是你们的那根三棱柱将白光给污染了,才让白光变成了其他光。”
新墨弟子笑道:“阁下的意思是三棱镜将白光同时污染成了七种颜色?”
老者固执道:“你们的三棱柱材质奇特,同时将白光污染为七种不同颜色的光,并非没有这种可能。”
老者也知道他这是不讲道理,可为了维护他的信仰,哪怕是不讲理,也得如此说。
他一生都在研究学习亚里士多德大师的学说,无比的笃信,可现在秦国人却要推翻亚里士多德大师的学说,等于要推倒他坚信了大半辈子的信仰。
闻言,新墨弟子摇了摇头,没有立即回应老者,而是看向其他巴克特里亚学者,道:“诸位也可上前一观!”
欧西德穆斯一世笑道:“让我也前来瞧瞧!”
他走到木箱前,从箱盖上的孔往箱内一看,只见一束白光从箱体一侧的开孔处射入箱内,照到那根璆琳制成的三棱柱上,然后奇妙的现象发生了。
白光在照到璆琳制成的三棱柱后,被三棱柱给分散成了七种颜色,投射到箱体的另一侧上。
难怪老者会那般激动,这要不是这三棱柱有问题、污染了白光,那就是白光本身是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也即白光是最不纯净的光。
欧西德穆斯一世看完后,赞叹道:“神奇,当真神奇!”
他走开后,随他而来的大臣和巴克特里亚学者都上前观看:秦人用一根三棱柱将白光给分解了。
一名巴克特里亚学者看完后,向新墨弟子问道:“阁下,我观这颜色与天空中的彩虹相似,二者可有关联?”
新墨弟子回道:“彩虹形成之因与之一样,只是彩虹形成是阳光被天空中的水滴给分散出颜色。彩虹常出现雨过天晴之时,便是此因。”
“刚下过雨的天空有很多水滴,而天晴又有阳光,正好有了条件。只要这个原理,在平日也可造出彩虹,如在有阳光时洒水。”
一名巴克特里亚学者道:“原来如此,难怪有一日未见下雨,我却看到了彩虹。”
听着这些谈论,老者感到不妙,因为要是按秦人学者所言,水滴也能将白光分解成其他颜色,那他说秦人那根三棱柱有问题,岂不是错了?
但现在这种情况,他也只能继续嘴硬下去,“彩虹未必就是天空中的水分散了白光,天空那般高远,谁知晓情况如何?有可能是白光在天空受了污染,才形成了彩虹。”
见老者还在嘴硬,不愿承认白光不纯净,新墨弟子笑道:“阁下认为是因为三棱镜污染了白光,才使得白光变为了其他颜色的光,那是否可认为在阁下的观点中,三棱镜只会污染白光,让白光不再纯净?”
老者敏锐察觉出新墨弟子的话有问题,可他又没法说不是,要是说“不是”,那就是他自己在反对自己。
而且,他也想不到那三棱柱除了将白光污染为其他颜色的光,还能对白光做什么,总不可能将已变为其他颜色光的白光给复合回去。
秦人三棱柱的作用既然是污染白光,就不可能再有纯净白光的作用。
老者想了一番后,觉得应该没啥问题,点头道:“正是如此!”
新墨学者笑了笑,没回答他,又打开木箱,在众人的注视中,将另一根三棱柱放入到木箱内。
操作了一会儿,新墨学者将木箱再次合上,向老者道:“阁下可再往一观!”
在看到新墨弟子拿出第二根三棱柱时,老者已知不妙,听到新墨弟子让他再看,只能硬着头皮,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到木箱前,透过箱盖上的孔向内看去。
这一次,老者没有再激动地大声质疑,而是看完后像丢了魂。
老者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可难以开口,因为他知道他提出的质疑,秦国人都有办法驳斥。
这让欧西德穆斯一世等人很好奇秦人学者这次又干了什么。
瞧老者的神色,显然是看到了颠覆他信仰的现象。
新墨弟子道:“诸位也可上前一观!”
欧西德穆斯一世又是继老者之后,第一个上前,他看到两根三棱柱被放在箱中,但因为多了一根三棱柱,这次在箱壁显出的不再是七种颜色如彩虹一般的光带,而是一道白光。
也就是加了另一根三棱柱后,原本被三棱柱分散为其他光的白光又给重新复合起来了。
这确实颠覆了亚里士多德大师对于白光是最纯净的光,其他光都不够纯净的理论。
可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秦人用璆琳制成的三棱柱能让白光分散,又能重新复合出白光?
其他巴克特里亚学者看后,都觉得以往的认知被颠覆了,许多巴克特里亚学者神色复杂地看着大秦学者团。
尽管很不愿承认,但秦国人的学识水平的确远在他们之上,秦国才是真正的学者之国、文明之国!
就在这时,先前被欧西德穆斯一世派去做“自由落体实验”的几名侍卫跑了过来,几人神色兴奋,像是有大发现。
而看到几人兴奋的神色,那位研究学习亚里士多德学说的老者只感到头顶有一盆冰水淋下,从头凉到脚。
他很想避开这几名侍卫,不想听他们带回的消息,可又移不开脚,终究还是想知道结果。
一名侍卫向欧西德穆斯一世行礼:“伟大的巴赛勒斯,我等已完成您交于我等的任务,回来向您复命!”
欧西德穆斯一世道:“结果如何?”
侍卫回道:“事实与秦国学者所言一般,无论球的轻重如何,皆为同时落地。”
听到这话,老者悬着的心终于死了,亚里士多德大师的又一个学说被推翻了。
侍卫接着又道:“但我等用同等轻重、形状不同的东西测试,发现落地的快慢却不一样。”
同等轻重、形状体积相同的东西落地快慢一样,而形状体积不同,落地快慢才有差别,这也是因为什么?
欧西德穆斯一世和巴克特里亚学者们看向新墨弟子。
新墨弟子笑着解释:“这是因为体积不同,两者在下落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不一样。天地间有阻力存在,诸位应当不陌生,像我这般挥手,可感到有东西或者说力在阻碍我等。”
新墨弟子伸出右手向前一挥,“物体在下落过程中也会受到这等阻力,这阻力会因物体的体积有所差别!”
闻言,巴克特里亚学者们都若有所思,难怪需要在实验时,要求形状大小一样,原来是为了让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阻力相等,排除阻力的干扰。
但还是很奇怪,为啥会是轻重相同的物体同时落地呢?重的物体为啥没能比轻的物体落得更快?
一巴克特里亚学者问了出来,新墨弟子道:“我等虽知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无关,但具体原因,尚未知晓。”
巴克特里亚学者们认为新墨弟子在骗他们,秦国人肯定知道原因,只是不想告诉他们罢了。
以往都是他们向其他国家的人封锁知识,没想到有朝一日会被别人封锁。
一种“憋屈、耻辱”的感觉在巴克特里亚学者们心中生出,连欧西德穆斯一世等人也感到脸上无光。
在秦国使团来前,他们担心秦国使团会偷学他们的知识技术,结果却是秦国人根本就瞧不上他们的技术,秦国人要反过来对他们进行封锁。
都是他们的学者无能,才遭受了这种耻辱,那亚里士多德也是,还是亚历山大的老师呢,留下的学说居然被秦人给指出了错处。
亚里士多德无能,丧权辱国!
沉默了一会儿,一名巴克特里亚学者道:“我曾听过一个学说,说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和物体重量无关,只和物体在水中的大小有关,莫非物体在下落时所受阻力也是如此?”
这番话让大秦学者团众人侧目,这西方诸国也是有能人的,竟知晓浮力与物体在水中的体积有关。
新墨弟子好奇道:“这是贵邦哪位学者提出?”
那名巴克特里亚学者道:“我也是从别人那里听闻,提出这理论的那位非我国学者,他叫‘阿基米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