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府衙门。
“云向文个王八蛋!”
“一声不响就跑了,他倒是走的逍遥,老子可被坑惨了!”
……
忙碌一天回到衙门的楚国公,忍不住破口大骂道。
坑文官也就算了,居然连自己人一起坑。
镇江的突然沦陷,让他在朝会上丢尽了脸。
百官那异样的眼神,就差指着他鼻子骂废物。
“盛兄息怒!”
“北虏来势汹汹,京师、徐州都没有挺过半个月,镇江能坚守一个月实属不易。
云向文向朝廷承诺死守一个月,现在也算是兑现了承诺,没必要太过苛责。”
一旁的魏国公开口劝说道。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勋贵集团内部同样不是铁板一块。
云家和魏国公府是姻亲,遇上这种事情,他自然要帮忙说话。
何况在他看来,镇江沦陷上,云向文并无大错。
有前面那么多反面案例衬托,面对北虏数十万大军围攻,能够坚持一个月的云向文,怎么看都算得上“能臣”。
真要说过错,无非是镇江沦陷时,没有向南京撤退。
不过这也能理解,北虏那么凶猛,城破后突围肯定得出其不意。
按照常规思路撤退,敌军也能提前准备,很容易中了敌人的埋伏。
如果用这种思维模式解读,那么云向文唯一的过错,就是城破之际没有及时向京师传递消息。
毫无疑问,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根本算不上问题。
脸皮厚点儿,完全可以说是派出了信使,只是情报未能顺利送达。
真假朝廷又没有能力核实,顶多派人过去斥责一番,再罚点儿俸。
“哼!”
“你说的倒是轻松,感情丢脸的不是你。
他云向文拍拍屁股走了,接下来的南京保卫战,可就没那么好打了。
我们几个虽说带过兵,但要说军事指挥能力有多强,那就是扯淡。
一板一眼的守城还行,根本无力组织反击。
现在只能期待汉水侯的援兵快点过来,但这一次勤王之战,他还会和之前一样积极么?”
楚国公没好气的说道。
勋贵集团分裂,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以往的时候,大家能够精诚团结,那是族中老一辈还在。
少壮派将领在成长过程中,老一辈是出了力的,长辈们的话他们不能不听。
随着老一辈的突然故去,许多勋贵继承人都是赶鸭子上架成了当家人,尚未学会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
因为平日里积攒的矛盾,连宗族内部都无法做到铁板一块。
放眼整个勋贵集团,大家的利益分化,越发的明显。
执掌军权的少壮派,对他们这些继承爵位的贵n代,并没有好感。
尤其是在利益分配时,他们这些嫡系继承人拿了大头,在外拼命的少壮派许多连汤都没喝上,更是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内部的分化,导致了他们和文官集团谈好了条件,却无力进行兑现。
云向文的悄然跑路,无非是把掩盖的矛盾,摆在了台面上。
这些旁系出身的勋贵将领,想要在接下来的权力分配中,拿到和自身实力相匹配的蛋糕。
毫无疑问,此事不光他们这帮留京勋贵肯定无法答应,文官集团同样无法答应。
“你的担心,没有人能够回答。”
“不过汉水侯是忠于朝廷的,只是他麾下那帮将领,有了别的想法。
他在军中那帮旧部,同样希望他能够执掌朝政。
那帮家伙消极避战,就是在为汉水侯掌权创造机会。
如果汉水侯愿意重回朝堂,在战场划水的那帮家伙,立即就能动手把敌军锤爆!”
一旁的英国公漫不经心的说道。
李牧重回朝堂,他也乐见其成。
倒不是能够从中获得多少利益,纯粹是不想看着大虞走向沉沦。
事实证明,文官集团救不了大虞。
尽管勋贵系之前发起的改革,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最起码在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情况下,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还缔造了一支能打的强军。
如果不是永宁帝败家,光勋贵系前面的改革成果,就能给大虞续命三五十年。
这个时间听起来不长,但对一个末代帝国来说,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纵观华夏历史,熬过三百年的封建王朝,就大汉帝国一根独苗。
并且这根独苗,还被拦腰分成了两段。
倘若李牧能回来延续之前的改革,甚至是在之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没准能重拾河山,再给大虞续命百年。
……
类似的一幕,在多名大员府中上演。
面对日益恶化的局势,许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李牧的勤王大军身上。
只不过相较于勋贵,文官们更加五味杂陈。
嘴上不肯承认,但大家心里都清楚,朝廷无力挽回局势。
大虞崩溃的速度,超乎了众人的想象。
除了少数大虞死忠在为江山社稷发愁,更多的人在思考,怎么在乱世中保全富贵。
松江府。
相较于纠结的朝中百官,作为大家怒骂的主人公,云向文此刻正悠闲的喝着小酒。
镇江之战,他可是把北虏得罪的不轻,各种能想到的手段都用了一个遍。
作为守城的一方,都付出了近八千人的伤亡,北虏的损失则是守军的十几倍。
在缺医少药的时代,纵使有部分伤员能扛过来,草原联军减员也不会低于七八万。
在攻城战进行的最激烈阶段,不光鬼方人上了战场,就连鞑靼人都参与了攻城。
可以说镇江之战是北虏南侵以来,兵力损失最多的一次战役。
拉了这么大的仇恨,还能够逍遥自在。
除了战略上,北虏不得不优先南京战场,更多还是被折腾怕了。
敌军将领都知道他是硬骨头,没人愿意主动请缨,揽下追击的苦差事。
相较于镇江城,松江府的城墙虽然没有那么高大,但架不住这边临海,打不过可以往海边撤离。
提起大海,鞑靼将领就心有余悸。
“提督大人,南边发来密信。”
说话间,亲兵把密封的书信递了过去。
撕开信封之后,云向文瞬间脸色大变。
按照书信上的内容,勤王大军要分成四路进发。
除了直捣黄龙的海上远征军团外,另外三路分别从福建浙江、江西、湖广三条路线向南直隶进发,让他做好接应准备。
表面上这就是一份普通的战略计划书,勤王大军足有四十多万兵马,集中在一起行动指挥上太过臃肿。
分兵之后,除了海上远征军团只有五万人外,另外三路都有十二万大军。
不光指挥难度降低,还能在最短时间增援各省战场。
毫无疑问,这些明面上的讯息,只能忽悠普通人。
真要是兵贵神速,直接走水路杀向南京,可比这上面任何一条路线都快。
稍微政治头脑的人都会发现,这样的行军路线图,完全是冲着抢地盘去的。
打着勤王的旗号,无论各地都督是否愿意,都只能打开城门迎接勤王大军入城。
请神容易送神难。
大军过去晃悠一圈,比任何手段都能震摄人心。以勤王之名顺势拿下各省军队指挥权,谁也挑不出毛病来。
不等和北虏、叛军决战,福建、浙江、江西、湖广四省就先一步落入手中。
从地图上看,拿下了这些省份,汉水侯就在接下来的乱世争霸中,就占据了战略主导权。
后续只要打赢南京会战,东南半壁江山就稳了。剩下的西南三省,大概率能够传檄而定。
至于盘踞在上述地区的叛军,直接被云向文给无视了。这帮人尚未学会乱世争霸,思维依旧停留在流寇阶段。
只知道破坏秩序,不懂地方建设,注定是走不远的。
纵观华夏历史,就没有哪只流寇能够夺取天下。
“取笔墨纸砚来!”
起身在花园里徘徊了几步之后,云向文很快下定了决心。
想分从龙之功,那就必须要果决。
关键时刻犹犹豫豫,就算侥幸上了船,未来也不会受待见。
放眼天下各方势力,就数汉水侯的家底最为厚实。像他这种担任主将的旧部,军中遍地都是。
论起关系来,大家都是出身勋贵集团。身后的家族,或多或少都能扯上点儿关系。
尽管在前面的混乱中,大家身后的宗族几近灭亡。可正是因为族人死的多,才更能令人放心。
大家私底下同侯府的联系,就没有中断过,投奔过来完全没压力。
他们这些旧部站了了队,汉水侯想要平稳接盘大虞帝国残存下来的基业,唯一的障碍就只剩下南京朝廷。
捋顺了思路之后,云向文就知道自己选择对了。倘若从镇江撤退之后,跑去参加南京保卫战,估摸着他也得跟着朝廷殉葬。
南京朝廷不灭,勤王大军就不会抵达。
除非南京保卫战能持续一年以上,各路勤王大军着实是不好意思拖下去,才有可能象征性的伸手救援。
“提督大人,侯爷信上提到了谨防四方藩王作乱,冲击皇权威胁大虞江山社稷。
可大虞各路藩王都是空架子,他们哪来的能力谋反啊!”
一旁的师爷看过书信后,急忙开口提醒道。
既然选择了顺势而为,投奔汉水侯博取从龙之功,那么上面交代的任务,就必须按要求完成。
“你的意思是说,侯爷暗示我们鼓动藩王篡位,分数南京朝廷的合法性,进一步动摇天下人心。
可松江府这边,并没有朝廷册封的藩王啊?”
云向文不确定的问道。
有些事情不能明说,只能靠下属自行领会。
站在地方诸侯王的立场上,朝廷越是人心动荡,就越容易取而代之。
“提督大人,朝廷没有在南直隶册封藩王,但不等于南直隶地区就没有藩王。
随着北方的沦陷,南下避祸的藩王可不少。
见天下动荡,他们中有人突然滋生野心,想要谋朝篡位,也是非常合理。
毕竟,我大虞的藩王,本就以热衷于作死著称。
自开国到现在,传承的三百年时间里,陆陆续续被朝廷夺爵的亲王、郡王就有数十人之多,其中大部分人的罪名都是谋反。
和平年代尚且如此,乱世之中蹦出几个蠢货来,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今上是远支宗室上位,无法令天下宗室信服。纵使没有藩王作乱,也会有宗室子弟谋逆。”
王师爷的话,让云向文瞬间明白过来。
甭管造反的人是谁,只要打出大虞宗室的旗号,就能对南京朝廷造成冲击。
宗室质疑皇帝的合法性,这比各路叛军称帝,带来的政治后果严重多了。
一旦各路藩王宗室纷纷称帝,哪怕是朝廷的死忠,面对这种复杂局面也会感到绝望。
“先生言之有理!”
“本将记得崇王世子心怀大志,又恰好在松江府守孝避祸,索性就圆了他的皇帝梦。
兹事体大,交接其他人我不放心,就劳烦先生在幕后进行操持。
挑一群蠢货去劝进,我们的人混入其中带节奏即可,万万不可直接暴露出来。
等崇王世子在松江府登基之后,本将还要上书朝廷,请示陛下该如何处置!”
云向文想了想之后说道。
在封建王朝,宗室造反,可是要命的大事。
选择推崇王世子上位,那也是有技巧的。
今上在登基前,乃是长沙王次子。哪怕距离先帝血脉更近,但终归是郡王次子,在众多宗室中根本排不上号。
按照惯例,崇王故去之后,世子当继承崇王爵位。
迟迟没有让他继承爵位,主要是朝廷太穷了。
无论是重新划分封地,还是拨款盖王府,举行王位继承仪式,都是需要朝廷出钱的。
单独安排一名藩王世子不算什么,可架不住大虞丢失封地的宗室王公数量多,加在一起就是一笔巨额开销。
站在朝廷的立场上,只要假装看不见,那么问题就不存在。
只不过这么一来,就苦了南逃的宗室子弟。北边的家业没了,朝廷又不管他们。
宗室管理制度,又限制了他们的谋生路子。许多中下层宗室为了糊口,不得不放弃宗室身份操持溅业。
宗室内部对朝廷的怨念,此刻已经积攒到了历史巅峰。
“云向文个王八蛋!”
“一声不响就跑了,他倒是走的逍遥,老子可被坑惨了!”
……
忙碌一天回到衙门的楚国公,忍不住破口大骂道。
坑文官也就算了,居然连自己人一起坑。
镇江的突然沦陷,让他在朝会上丢尽了脸。
百官那异样的眼神,就差指着他鼻子骂废物。
“盛兄息怒!”
“北虏来势汹汹,京师、徐州都没有挺过半个月,镇江能坚守一个月实属不易。
云向文向朝廷承诺死守一个月,现在也算是兑现了承诺,没必要太过苛责。”
一旁的魏国公开口劝说道。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勋贵集团内部同样不是铁板一块。
云家和魏国公府是姻亲,遇上这种事情,他自然要帮忙说话。
何况在他看来,镇江沦陷上,云向文并无大错。
有前面那么多反面案例衬托,面对北虏数十万大军围攻,能够坚持一个月的云向文,怎么看都算得上“能臣”。
真要说过错,无非是镇江沦陷时,没有向南京撤退。
不过这也能理解,北虏那么凶猛,城破后突围肯定得出其不意。
按照常规思路撤退,敌军也能提前准备,很容易中了敌人的埋伏。
如果用这种思维模式解读,那么云向文唯一的过错,就是城破之际没有及时向京师传递消息。
毫无疑问,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根本算不上问题。
脸皮厚点儿,完全可以说是派出了信使,只是情报未能顺利送达。
真假朝廷又没有能力核实,顶多派人过去斥责一番,再罚点儿俸。
“哼!”
“你说的倒是轻松,感情丢脸的不是你。
他云向文拍拍屁股走了,接下来的南京保卫战,可就没那么好打了。
我们几个虽说带过兵,但要说军事指挥能力有多强,那就是扯淡。
一板一眼的守城还行,根本无力组织反击。
现在只能期待汉水侯的援兵快点过来,但这一次勤王之战,他还会和之前一样积极么?”
楚国公没好气的说道。
勋贵集团分裂,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以往的时候,大家能够精诚团结,那是族中老一辈还在。
少壮派将领在成长过程中,老一辈是出了力的,长辈们的话他们不能不听。
随着老一辈的突然故去,许多勋贵继承人都是赶鸭子上架成了当家人,尚未学会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
因为平日里积攒的矛盾,连宗族内部都无法做到铁板一块。
放眼整个勋贵集团,大家的利益分化,越发的明显。
执掌军权的少壮派,对他们这些继承爵位的贵n代,并没有好感。
尤其是在利益分配时,他们这些嫡系继承人拿了大头,在外拼命的少壮派许多连汤都没喝上,更是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内部的分化,导致了他们和文官集团谈好了条件,却无力进行兑现。
云向文的悄然跑路,无非是把掩盖的矛盾,摆在了台面上。
这些旁系出身的勋贵将领,想要在接下来的权力分配中,拿到和自身实力相匹配的蛋糕。
毫无疑问,此事不光他们这帮留京勋贵肯定无法答应,文官集团同样无法答应。
“你的担心,没有人能够回答。”
“不过汉水侯是忠于朝廷的,只是他麾下那帮将领,有了别的想法。
他在军中那帮旧部,同样希望他能够执掌朝政。
那帮家伙消极避战,就是在为汉水侯掌权创造机会。
如果汉水侯愿意重回朝堂,在战场划水的那帮家伙,立即就能动手把敌军锤爆!”
一旁的英国公漫不经心的说道。
李牧重回朝堂,他也乐见其成。
倒不是能够从中获得多少利益,纯粹是不想看着大虞走向沉沦。
事实证明,文官集团救不了大虞。
尽管勋贵系之前发起的改革,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最起码在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情况下,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还缔造了一支能打的强军。
如果不是永宁帝败家,光勋贵系前面的改革成果,就能给大虞续命三五十年。
这个时间听起来不长,但对一个末代帝国来说,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纵观华夏历史,熬过三百年的封建王朝,就大汉帝国一根独苗。
并且这根独苗,还被拦腰分成了两段。
倘若李牧能回来延续之前的改革,甚至是在之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没准能重拾河山,再给大虞续命百年。
……
类似的一幕,在多名大员府中上演。
面对日益恶化的局势,许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李牧的勤王大军身上。
只不过相较于勋贵,文官们更加五味杂陈。
嘴上不肯承认,但大家心里都清楚,朝廷无力挽回局势。
大虞崩溃的速度,超乎了众人的想象。
除了少数大虞死忠在为江山社稷发愁,更多的人在思考,怎么在乱世中保全富贵。
松江府。
相较于纠结的朝中百官,作为大家怒骂的主人公,云向文此刻正悠闲的喝着小酒。
镇江之战,他可是把北虏得罪的不轻,各种能想到的手段都用了一个遍。
作为守城的一方,都付出了近八千人的伤亡,北虏的损失则是守军的十几倍。
在缺医少药的时代,纵使有部分伤员能扛过来,草原联军减员也不会低于七八万。
在攻城战进行的最激烈阶段,不光鬼方人上了战场,就连鞑靼人都参与了攻城。
可以说镇江之战是北虏南侵以来,兵力损失最多的一次战役。
拉了这么大的仇恨,还能够逍遥自在。
除了战略上,北虏不得不优先南京战场,更多还是被折腾怕了。
敌军将领都知道他是硬骨头,没人愿意主动请缨,揽下追击的苦差事。
相较于镇江城,松江府的城墙虽然没有那么高大,但架不住这边临海,打不过可以往海边撤离。
提起大海,鞑靼将领就心有余悸。
“提督大人,南边发来密信。”
说话间,亲兵把密封的书信递了过去。
撕开信封之后,云向文瞬间脸色大变。
按照书信上的内容,勤王大军要分成四路进发。
除了直捣黄龙的海上远征军团外,另外三路分别从福建浙江、江西、湖广三条路线向南直隶进发,让他做好接应准备。
表面上这就是一份普通的战略计划书,勤王大军足有四十多万兵马,集中在一起行动指挥上太过臃肿。
分兵之后,除了海上远征军团只有五万人外,另外三路都有十二万大军。
不光指挥难度降低,还能在最短时间增援各省战场。
毫无疑问,这些明面上的讯息,只能忽悠普通人。
真要是兵贵神速,直接走水路杀向南京,可比这上面任何一条路线都快。
稍微政治头脑的人都会发现,这样的行军路线图,完全是冲着抢地盘去的。
打着勤王的旗号,无论各地都督是否愿意,都只能打开城门迎接勤王大军入城。
请神容易送神难。
大军过去晃悠一圈,比任何手段都能震摄人心。以勤王之名顺势拿下各省军队指挥权,谁也挑不出毛病来。
不等和北虏、叛军决战,福建、浙江、江西、湖广四省就先一步落入手中。
从地图上看,拿下了这些省份,汉水侯就在接下来的乱世争霸中,就占据了战略主导权。
后续只要打赢南京会战,东南半壁江山就稳了。剩下的西南三省,大概率能够传檄而定。
至于盘踞在上述地区的叛军,直接被云向文给无视了。这帮人尚未学会乱世争霸,思维依旧停留在流寇阶段。
只知道破坏秩序,不懂地方建设,注定是走不远的。
纵观华夏历史,就没有哪只流寇能够夺取天下。
“取笔墨纸砚来!”
起身在花园里徘徊了几步之后,云向文很快下定了决心。
想分从龙之功,那就必须要果决。
关键时刻犹犹豫豫,就算侥幸上了船,未来也不会受待见。
放眼天下各方势力,就数汉水侯的家底最为厚实。像他这种担任主将的旧部,军中遍地都是。
论起关系来,大家都是出身勋贵集团。身后的家族,或多或少都能扯上点儿关系。
尽管在前面的混乱中,大家身后的宗族几近灭亡。可正是因为族人死的多,才更能令人放心。
大家私底下同侯府的联系,就没有中断过,投奔过来完全没压力。
他们这些旧部站了了队,汉水侯想要平稳接盘大虞帝国残存下来的基业,唯一的障碍就只剩下南京朝廷。
捋顺了思路之后,云向文就知道自己选择对了。倘若从镇江撤退之后,跑去参加南京保卫战,估摸着他也得跟着朝廷殉葬。
南京朝廷不灭,勤王大军就不会抵达。
除非南京保卫战能持续一年以上,各路勤王大军着实是不好意思拖下去,才有可能象征性的伸手救援。
“提督大人,侯爷信上提到了谨防四方藩王作乱,冲击皇权威胁大虞江山社稷。
可大虞各路藩王都是空架子,他们哪来的能力谋反啊!”
一旁的师爷看过书信后,急忙开口提醒道。
既然选择了顺势而为,投奔汉水侯博取从龙之功,那么上面交代的任务,就必须按要求完成。
“你的意思是说,侯爷暗示我们鼓动藩王篡位,分数南京朝廷的合法性,进一步动摇天下人心。
可松江府这边,并没有朝廷册封的藩王啊?”
云向文不确定的问道。
有些事情不能明说,只能靠下属自行领会。
站在地方诸侯王的立场上,朝廷越是人心动荡,就越容易取而代之。
“提督大人,朝廷没有在南直隶册封藩王,但不等于南直隶地区就没有藩王。
随着北方的沦陷,南下避祸的藩王可不少。
见天下动荡,他们中有人突然滋生野心,想要谋朝篡位,也是非常合理。
毕竟,我大虞的藩王,本就以热衷于作死著称。
自开国到现在,传承的三百年时间里,陆陆续续被朝廷夺爵的亲王、郡王就有数十人之多,其中大部分人的罪名都是谋反。
和平年代尚且如此,乱世之中蹦出几个蠢货来,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今上是远支宗室上位,无法令天下宗室信服。纵使没有藩王作乱,也会有宗室子弟谋逆。”
王师爷的话,让云向文瞬间明白过来。
甭管造反的人是谁,只要打出大虞宗室的旗号,就能对南京朝廷造成冲击。
宗室质疑皇帝的合法性,这比各路叛军称帝,带来的政治后果严重多了。
一旦各路藩王宗室纷纷称帝,哪怕是朝廷的死忠,面对这种复杂局面也会感到绝望。
“先生言之有理!”
“本将记得崇王世子心怀大志,又恰好在松江府守孝避祸,索性就圆了他的皇帝梦。
兹事体大,交接其他人我不放心,就劳烦先生在幕后进行操持。
挑一群蠢货去劝进,我们的人混入其中带节奏即可,万万不可直接暴露出来。
等崇王世子在松江府登基之后,本将还要上书朝廷,请示陛下该如何处置!”
云向文想了想之后说道。
在封建王朝,宗室造反,可是要命的大事。
选择推崇王世子上位,那也是有技巧的。
今上在登基前,乃是长沙王次子。哪怕距离先帝血脉更近,但终归是郡王次子,在众多宗室中根本排不上号。
按照惯例,崇王故去之后,世子当继承崇王爵位。
迟迟没有让他继承爵位,主要是朝廷太穷了。
无论是重新划分封地,还是拨款盖王府,举行王位继承仪式,都是需要朝廷出钱的。
单独安排一名藩王世子不算什么,可架不住大虞丢失封地的宗室王公数量多,加在一起就是一笔巨额开销。
站在朝廷的立场上,只要假装看不见,那么问题就不存在。
只不过这么一来,就苦了南逃的宗室子弟。北边的家业没了,朝廷又不管他们。
宗室管理制度,又限制了他们的谋生路子。许多中下层宗室为了糊口,不得不放弃宗室身份操持溅业。
宗室内部对朝廷的怨念,此刻已经积攒到了历史巅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