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李含带西军开抵洛阳城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疮痍的城郭。
祖逖放的那场大火,给城郭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城垣上下,四处都是烟熏火燎的黑灰,即使大火已经熄灭了三日,仍然可以嗅到那场大政变时的硝烟味道。
而在洛阳的城郊,可以看见有不少士卒正在冬日的硬土中挥动铁镐,在无人的荒地上挖掘土坑。土坑的周遭,堆满了已经冻僵的尸体,在阡陌间,还可看到源源不断地尸体被拖了过来。很显然,他们还在处理那些死于政变的尸体,要将其掩埋至坑中,避免产生瘟疫。
再注意观察,李含也不免发现,几乎每过十余步,便能看见一家人挂丧带孝,只是时处深冬,之前又刚刚下有一场大雪,几乎每座房屋的屋顶都累有积雪,故而看不分明。
但只要听到屋内女眷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人们终究还是能察觉到,已经有许多灵魂彻底地离开了人间。那些死去的人,他们不只是自己消失了,也带走了活人的一部分。
只是作为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李含却有些懊恼。他并非没有料到,此前的策略会造成眼前的场景,这是争权夺利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他着实没想到,自己酝酿出的这颗胜利果实,竟然未让自己摘下,反而是在短短数日之内,迅速地落地生根,发芽抽条,成为一颗小树了。
“真是不可思议,齐王竟然如此无能,连长沙王都无法处置吗?”
李含原本的计划,是挑动司马冏与司马乂火并,他坐收渔翁之利。在他的设想中,再如何说,司马乂势单力孤,司马冏兵多将广,到时候,司马乂一定会失败,而司马冏背负着杀死天子兄弟的骂名,也无法在洛阳站稳脚跟,必然会率军后退。
一旦离开洛阳,齐军人心离散,又无险可守。李含便可率军尾随其后,令其进退不安,夙夜难眠,待其精疲力尽之际,他再突发奇兵,毕其功于一役。一旦得逞,李含便是自孟观之后,毫无疑问的第一名将了。
可现状就是眼下这样,李含从未设想过的场景出现了:齐王领着一群嫡系兵将,竟然被长沙王的乌合之众打败了。他此前酝酿了许久,绞尽脑汁,生生造出来的讨齐大义,却为长沙王做了嫁衣。
眼下的洛阳朝政,全然轮到长沙王做主了,这合理吗?
对于李含来说,这当然是无法接受的,他必须在政局彻底确定以前,为河间王谋得足够的利益。
为此,他特意领兵抵达城下,却并不入宫拜见,而是在外就地扎营,摆出一副敌友难明的姿态。李含就是想用这种方式,来给城中的长沙王施加压力,逼迫他就范。
这次李含带过来的军队,数量虽不算少,但也不算多,因为是先头部队,所以在三万左右。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支军队的声势不够骇人。
因为他带来的全是骑兵。
对此次出征,河间王抱有极高的期待,故而他耗尽财赀,将关中陇右的马匹搜罗一空,又屡屡遣使,到朔方、河西的鲜卑各部落中求购,这样历经半年,他终于凑出了一支规模空前的马队,并将其尽数配备给李含。
这使得李含的三万骑兵豪华非常,除去每人的战马外,还都有一匹从马与一匹驮马,随军的马匹数量,俨然逼近十万。当征西军司的骑士们,领着马匹到洛水边洗浴和刷马时,各种颜色的马匹在河岸边来回喧腾不止,密密麻麻、非常壮观。哪怕是见多识广的洛阳百姓,见到如此情景,也不免心惊胆战。
这样规模的一支骑军,足以踏平残破的洛阳城,也不容司马乂视而不见。
于是当日酉时,司马乂遣使出城,来与李含接洽。
“来的会是谁呢?”征西军司的军官们一面到营外等待,一面议论纷纷。按照惯例,每一轮政变过后,朝局形势都会焕然一新。他们也很好奇,长沙王掌权以后,有谁能代替长沙王出面接洽。
对这个问题,李含早有答案:“除了他,还能是谁?”
结果正如李含所料,当刘羡出现在众人面前时,顿时引起一阵喧哗。作为征西军司出身的名将,军中许多人与刘羡相熟,他们都热络地与刘羡打招呼,刘羡也同样回以问候笑容,毫无生疏之感,一时间竟其乐融融。
只是,当刘羡穿过人群,与李含撞面时,两人的眼神皆是一凛。因为双方都明白,经过了李含出逃的那一夜,双方芥蒂已深,很难再心平气和地进行谈判了。
但眼下形势所迫,两人都没有当众发作,而是抱拳寒暄,相互问候。
刘羡笑道:“世容,上次一别,只不过一月有余,今日再见,却似阔别数载啊!”
李含亦回以微笑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经此大难后,还能再见到故人,如何不叫人开怀!”
说罢,两人皆大笑,也不与旁人多言,便把臂而行,径直向李含的帅帐处走去。在旁人看来,这两人分明是生死同契的好友,却没有注意到,两人并行之间,都一手按剑,时刻保持着握剑的姿势。
入帐以后,没有了旁人,李含却并未收敛他的微笑,而是亲自给刘羡烧起了茶汤,一面烧一面故作关怀,向他询问这次政变的详情。
刘羡并不隐瞒,他谈论此次的政变,仍然感到有些心悸。即使先行一步,获得了王衍的支持,但过程仍然是惊险万分,双方的实力实在太悬殊了。
他耐人寻味地看了李含一眼,说道:“齐王并非不得人心,这次善后,稍有不慎,便会遗患无穷。”
但李含还在装作听不明白,道:“如齐王这般假公济私,借辅政自肥,最是可恶不过。至于如何善后,有我们这些忠臣在,好好商议就是。”
他顺势换了个话题,为河间王大加吹嘘:“自从得知齐王谋反,我王真是忧心如焚,唯恐不得解救天子,便令我火速进军。未曾想,竟然还是晚了一步。”
在刘羡听来,这算是一个笑话,可他笑不出来。面对这位挑动了整个洛阳大乱的罪魁祸首,他已经不敢再含有丝毫轻视与侥幸。故而静静打量了李含片刻后,他忍不住讥讽道:
“心意到了便好,若天下都是河间王和李长史这样的忠臣,社稷也就安宁了。”
李含当然听得出来,脸色当即就变了,但为了以后考虑,他仍然将怒火吞了下去,再换了个话题,问道:“敢问司隶校尉,陛下现在可好?”
刘羡微微摇首,说道:“并非很好。”
“哦?莫非是战场上受了惊吓?”
“是啊,这一战,陛下与长沙王亲自督战,当时箭落如雨,也不知有多少人死在陛下面前。”
“这真是……”听到这里,李含心中暗喜,这正是他想要的借口,便说:“这可怎么得了?!”
“我听说,城内还有不少齐王残党,若是再闹出事端,恐怕还会惊吓到陛下。身为臣子,怎能不为陛下解忧呢?”
“我带有前锋三万精锐,正好可……”
不等李含说罢,刘羡便从袖中掏出一份青纸诏书,打断他道:
“骠骑将军乂中正护国,大义灭贼,为朕亲信。今乱事初定,京畿靡济,非常之时,不可松懈。京畿兵马,除与力平贼者,皆不得入城,大小政事,皆留待骠骑决之。”
一篇念罢,将李含的话生生咽在了喉咙里,令他的脸色愈发难堪。
原先的计划作废后,李含自然要制定新的计划。于是入城的路上,李含就在沉思,该如何在谈判中获利。他也真是有急智,看出了司马乂虽然获胜,但嫡系到底不足的缺陷。所以就打算以护卫天子为由,趁机接管部分城防,再联系洛阳城内的官僚们,为分权增加筹码。
在他想来,对于司马乂,这至少也是一个两利的选项。毕竟此刻的洛阳城内,确实有数万齐王残党难以处理,有征西军司帮忙接手,长期内或许会助长西军的声势,但短期内也确实可以稳住局面。孰料刘羡竟事先准备有一封诏书,还未等他开口,就下达了除长沙王军队外,其余军队一律不许入城的命令。
这无疑表明了一种态度:新朝廷提防西军,更甚于提防齐军。
收回诏书后,刘羡道:“世容,陛下命令在此,请恕我难以违诏。”
“怀冲真是见怪了。”李含收敛神情,抱拳回复道:“遵诏行事,乃是我等臣子的职责,我遵旨便是。”
他随即出了营,向身后的几名部将挥手,低语吩咐了几句,等属下们四下离开后,又回到营帐内。此时茶汤刚刚烧好,李含却没有斟茶的意思,而是给自己倒了一碗,并看向刘羡,意味深长地说道:“只是我有一句剖心置腹的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世容但说无妨。”刘羡笑道。
李含悠悠道:“陆士衡的《五等论》写得好,帝业至重,天下至旷,旷不可以偏制,重不可以独任。”
“辅政一事,涉及天下的安危,并不是一件易事,以一个人的力量恐怕难以承担。齐王殷鉴在前,还希望长沙王不要重蹈覆辙啊!”
言下之意,他既然能够在舆论上扳倒司马冏,自然也能扳倒司马乂。更何况,他还有这三万骑军。
听到这句话,刘羡也不禁莞尔。李含果然还是那个李含,只要心中不顺,永远藏不住自己的锋芒。在明明已经失去大义的情况下,他竟然还要出言威胁。
刘羡用平静的语调回答道:“世容的话,确实是至理名言,受教了。”
“不过,还请世容放心,骠骑将军早已做好打算,他绝不准备独自辅政,且格外看重河间王殿下的意见。”
“嗯?”这倒令李含惊讶了,他问道:“敢问骠骑将军有哪些打算?”
“河间王殿下此前不是有奏表吗?向天子提议,去请成都王入京辅政。骠骑将军已经派人去请成都王,让他来主持公道了。”
这一击正中命门,令李含的脸色难看无比,偏偏又无话可说。
当时他写出这份奏表,为了表明河间王司马颙的大义名分,拉起了司马乂与司马颖的大旗,在表中声称说:西军的所作所为,都是因为司马冏德不配位,只有成都王司马颖才能担当辅政之位。
但李含也只是这么一写而已,没料想到,司马乂在取胜以后,竟然当真要将胜利果实让给司马颖。如此一来,李含威逼的计划也失败了。单凭司马乂一方的力量,确实无法与征西军司相提并论,可一旦有司马颖加入,李含的威逼,便是将司马颖推向自己的反面,这会使得西军彻底丧失大义旗帜,且给成都王一个兼并齐王旧部的机会。
在如此情况下,李含只得暂且投子认负。
西军在洛阳城下止步四日,终于等来了司马颖的使者,此次前来的,正是成都王右长史郑琰。不同于对李含的严加提防,郑琰一入洛阳,便得到了司马乂的亲自接待,司马乂将其迎至骠骑将军府上,继而细谈了两个时辰之久,所谈无它,全是有关以后朝局的大事。
最终司马乂说服郑琰,达成了协议:司马颖决定暂不入洛,承认司马乂独自灭齐的大功,也支持由司马乂来担任辅政之位。但作为交换条件,自此以后,朝廷要发布的所有诏书,帝国的所有人事变动,都要先呈送邺城,由司马颖审阅以后,然后得以实行。
而对于倡义讨齐的司马颙,双方均不予置评。事成之后,郑琰来到李含大营,向李含通报了谈判结果,并勒令他退军。
李含本来还抱有一丝侥幸,若成都王与长沙王未能谈拢,他还可以浑水摸鱼。但现实却是沉痛的,他有资本挑衅长沙王,却无力面对洛阳与邺城的联盟,他只能理性地接受一无所获的现状,黯然退兵关中。
一场大战就此消弭于无形之中,太安元年也就此平安结束了。
随着太安二年(303年)的到来,新的一年,会有和平到来吗?
人们多不敢做此想,因为这一年是癸亥年,而在下一年,便是传说中有浩劫降世的甲子年。
祖逖放的那场大火,给城郭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城垣上下,四处都是烟熏火燎的黑灰,即使大火已经熄灭了三日,仍然可以嗅到那场大政变时的硝烟味道。
而在洛阳的城郊,可以看见有不少士卒正在冬日的硬土中挥动铁镐,在无人的荒地上挖掘土坑。土坑的周遭,堆满了已经冻僵的尸体,在阡陌间,还可看到源源不断地尸体被拖了过来。很显然,他们还在处理那些死于政变的尸体,要将其掩埋至坑中,避免产生瘟疫。
再注意观察,李含也不免发现,几乎每过十余步,便能看见一家人挂丧带孝,只是时处深冬,之前又刚刚下有一场大雪,几乎每座房屋的屋顶都累有积雪,故而看不分明。
但只要听到屋内女眷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人们终究还是能察觉到,已经有许多灵魂彻底地离开了人间。那些死去的人,他们不只是自己消失了,也带走了活人的一部分。
只是作为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李含却有些懊恼。他并非没有料到,此前的策略会造成眼前的场景,这是争权夺利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他着实没想到,自己酝酿出的这颗胜利果实,竟然未让自己摘下,反而是在短短数日之内,迅速地落地生根,发芽抽条,成为一颗小树了。
“真是不可思议,齐王竟然如此无能,连长沙王都无法处置吗?”
李含原本的计划,是挑动司马冏与司马乂火并,他坐收渔翁之利。在他的设想中,再如何说,司马乂势单力孤,司马冏兵多将广,到时候,司马乂一定会失败,而司马冏背负着杀死天子兄弟的骂名,也无法在洛阳站稳脚跟,必然会率军后退。
一旦离开洛阳,齐军人心离散,又无险可守。李含便可率军尾随其后,令其进退不安,夙夜难眠,待其精疲力尽之际,他再突发奇兵,毕其功于一役。一旦得逞,李含便是自孟观之后,毫无疑问的第一名将了。
可现状就是眼下这样,李含从未设想过的场景出现了:齐王领着一群嫡系兵将,竟然被长沙王的乌合之众打败了。他此前酝酿了许久,绞尽脑汁,生生造出来的讨齐大义,却为长沙王做了嫁衣。
眼下的洛阳朝政,全然轮到长沙王做主了,这合理吗?
对于李含来说,这当然是无法接受的,他必须在政局彻底确定以前,为河间王谋得足够的利益。
为此,他特意领兵抵达城下,却并不入宫拜见,而是在外就地扎营,摆出一副敌友难明的姿态。李含就是想用这种方式,来给城中的长沙王施加压力,逼迫他就范。
这次李含带过来的军队,数量虽不算少,但也不算多,因为是先头部队,所以在三万左右。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支军队的声势不够骇人。
因为他带来的全是骑兵。
对此次出征,河间王抱有极高的期待,故而他耗尽财赀,将关中陇右的马匹搜罗一空,又屡屡遣使,到朔方、河西的鲜卑各部落中求购,这样历经半年,他终于凑出了一支规模空前的马队,并将其尽数配备给李含。
这使得李含的三万骑兵豪华非常,除去每人的战马外,还都有一匹从马与一匹驮马,随军的马匹数量,俨然逼近十万。当征西军司的骑士们,领着马匹到洛水边洗浴和刷马时,各种颜色的马匹在河岸边来回喧腾不止,密密麻麻、非常壮观。哪怕是见多识广的洛阳百姓,见到如此情景,也不免心惊胆战。
这样规模的一支骑军,足以踏平残破的洛阳城,也不容司马乂视而不见。
于是当日酉时,司马乂遣使出城,来与李含接洽。
“来的会是谁呢?”征西军司的军官们一面到营外等待,一面议论纷纷。按照惯例,每一轮政变过后,朝局形势都会焕然一新。他们也很好奇,长沙王掌权以后,有谁能代替长沙王出面接洽。
对这个问题,李含早有答案:“除了他,还能是谁?”
结果正如李含所料,当刘羡出现在众人面前时,顿时引起一阵喧哗。作为征西军司出身的名将,军中许多人与刘羡相熟,他们都热络地与刘羡打招呼,刘羡也同样回以问候笑容,毫无生疏之感,一时间竟其乐融融。
只是,当刘羡穿过人群,与李含撞面时,两人的眼神皆是一凛。因为双方都明白,经过了李含出逃的那一夜,双方芥蒂已深,很难再心平气和地进行谈判了。
但眼下形势所迫,两人都没有当众发作,而是抱拳寒暄,相互问候。
刘羡笑道:“世容,上次一别,只不过一月有余,今日再见,却似阔别数载啊!”
李含亦回以微笑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经此大难后,还能再见到故人,如何不叫人开怀!”
说罢,两人皆大笑,也不与旁人多言,便把臂而行,径直向李含的帅帐处走去。在旁人看来,这两人分明是生死同契的好友,却没有注意到,两人并行之间,都一手按剑,时刻保持着握剑的姿势。
入帐以后,没有了旁人,李含却并未收敛他的微笑,而是亲自给刘羡烧起了茶汤,一面烧一面故作关怀,向他询问这次政变的详情。
刘羡并不隐瞒,他谈论此次的政变,仍然感到有些心悸。即使先行一步,获得了王衍的支持,但过程仍然是惊险万分,双方的实力实在太悬殊了。
他耐人寻味地看了李含一眼,说道:“齐王并非不得人心,这次善后,稍有不慎,便会遗患无穷。”
但李含还在装作听不明白,道:“如齐王这般假公济私,借辅政自肥,最是可恶不过。至于如何善后,有我们这些忠臣在,好好商议就是。”
他顺势换了个话题,为河间王大加吹嘘:“自从得知齐王谋反,我王真是忧心如焚,唯恐不得解救天子,便令我火速进军。未曾想,竟然还是晚了一步。”
在刘羡听来,这算是一个笑话,可他笑不出来。面对这位挑动了整个洛阳大乱的罪魁祸首,他已经不敢再含有丝毫轻视与侥幸。故而静静打量了李含片刻后,他忍不住讥讽道:
“心意到了便好,若天下都是河间王和李长史这样的忠臣,社稷也就安宁了。”
李含当然听得出来,脸色当即就变了,但为了以后考虑,他仍然将怒火吞了下去,再换了个话题,问道:“敢问司隶校尉,陛下现在可好?”
刘羡微微摇首,说道:“并非很好。”
“哦?莫非是战场上受了惊吓?”
“是啊,这一战,陛下与长沙王亲自督战,当时箭落如雨,也不知有多少人死在陛下面前。”
“这真是……”听到这里,李含心中暗喜,这正是他想要的借口,便说:“这可怎么得了?!”
“我听说,城内还有不少齐王残党,若是再闹出事端,恐怕还会惊吓到陛下。身为臣子,怎能不为陛下解忧呢?”
“我带有前锋三万精锐,正好可……”
不等李含说罢,刘羡便从袖中掏出一份青纸诏书,打断他道:
“骠骑将军乂中正护国,大义灭贼,为朕亲信。今乱事初定,京畿靡济,非常之时,不可松懈。京畿兵马,除与力平贼者,皆不得入城,大小政事,皆留待骠骑决之。”
一篇念罢,将李含的话生生咽在了喉咙里,令他的脸色愈发难堪。
原先的计划作废后,李含自然要制定新的计划。于是入城的路上,李含就在沉思,该如何在谈判中获利。他也真是有急智,看出了司马乂虽然获胜,但嫡系到底不足的缺陷。所以就打算以护卫天子为由,趁机接管部分城防,再联系洛阳城内的官僚们,为分权增加筹码。
在他想来,对于司马乂,这至少也是一个两利的选项。毕竟此刻的洛阳城内,确实有数万齐王残党难以处理,有征西军司帮忙接手,长期内或许会助长西军的声势,但短期内也确实可以稳住局面。孰料刘羡竟事先准备有一封诏书,还未等他开口,就下达了除长沙王军队外,其余军队一律不许入城的命令。
这无疑表明了一种态度:新朝廷提防西军,更甚于提防齐军。
收回诏书后,刘羡道:“世容,陛下命令在此,请恕我难以违诏。”
“怀冲真是见怪了。”李含收敛神情,抱拳回复道:“遵诏行事,乃是我等臣子的职责,我遵旨便是。”
他随即出了营,向身后的几名部将挥手,低语吩咐了几句,等属下们四下离开后,又回到营帐内。此时茶汤刚刚烧好,李含却没有斟茶的意思,而是给自己倒了一碗,并看向刘羡,意味深长地说道:“只是我有一句剖心置腹的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世容但说无妨。”刘羡笑道。
李含悠悠道:“陆士衡的《五等论》写得好,帝业至重,天下至旷,旷不可以偏制,重不可以独任。”
“辅政一事,涉及天下的安危,并不是一件易事,以一个人的力量恐怕难以承担。齐王殷鉴在前,还希望长沙王不要重蹈覆辙啊!”
言下之意,他既然能够在舆论上扳倒司马冏,自然也能扳倒司马乂。更何况,他还有这三万骑军。
听到这句话,刘羡也不禁莞尔。李含果然还是那个李含,只要心中不顺,永远藏不住自己的锋芒。在明明已经失去大义的情况下,他竟然还要出言威胁。
刘羡用平静的语调回答道:“世容的话,确实是至理名言,受教了。”
“不过,还请世容放心,骠骑将军早已做好打算,他绝不准备独自辅政,且格外看重河间王殿下的意见。”
“嗯?”这倒令李含惊讶了,他问道:“敢问骠骑将军有哪些打算?”
“河间王殿下此前不是有奏表吗?向天子提议,去请成都王入京辅政。骠骑将军已经派人去请成都王,让他来主持公道了。”
这一击正中命门,令李含的脸色难看无比,偏偏又无话可说。
当时他写出这份奏表,为了表明河间王司马颙的大义名分,拉起了司马乂与司马颖的大旗,在表中声称说:西军的所作所为,都是因为司马冏德不配位,只有成都王司马颖才能担当辅政之位。
但李含也只是这么一写而已,没料想到,司马乂在取胜以后,竟然当真要将胜利果实让给司马颖。如此一来,李含威逼的计划也失败了。单凭司马乂一方的力量,确实无法与征西军司相提并论,可一旦有司马颖加入,李含的威逼,便是将司马颖推向自己的反面,这会使得西军彻底丧失大义旗帜,且给成都王一个兼并齐王旧部的机会。
在如此情况下,李含只得暂且投子认负。
西军在洛阳城下止步四日,终于等来了司马颖的使者,此次前来的,正是成都王右长史郑琰。不同于对李含的严加提防,郑琰一入洛阳,便得到了司马乂的亲自接待,司马乂将其迎至骠骑将军府上,继而细谈了两个时辰之久,所谈无它,全是有关以后朝局的大事。
最终司马乂说服郑琰,达成了协议:司马颖决定暂不入洛,承认司马乂独自灭齐的大功,也支持由司马乂来担任辅政之位。但作为交换条件,自此以后,朝廷要发布的所有诏书,帝国的所有人事变动,都要先呈送邺城,由司马颖审阅以后,然后得以实行。
而对于倡义讨齐的司马颙,双方均不予置评。事成之后,郑琰来到李含大营,向李含通报了谈判结果,并勒令他退军。
李含本来还抱有一丝侥幸,若成都王与长沙王未能谈拢,他还可以浑水摸鱼。但现实却是沉痛的,他有资本挑衅长沙王,却无力面对洛阳与邺城的联盟,他只能理性地接受一无所获的现状,黯然退兵关中。
一场大战就此消弭于无形之中,太安元年也就此平安结束了。
随着太安二年(303年)的到来,新的一年,会有和平到来吗?
人们多不敢做此想,因为这一年是癸亥年,而在下一年,便是传说中有浩劫降世的甲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