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安二年的正月甲子,司马乂照例在太极殿举行了大朝会,百官都前去朝天子庆贺。
由于刚刚经历战乱的原故,这次的大朝会办得比较草率。既没有曼妙的宫女于殿堂舞蹈,也没有高雅脱俗的钟磬之声,宫内的熏香也少,只有无数火盆灯烛在宫中照耀,显示出殿中的空旷与寂寥来。
此情此景下,人们不约而同地回想起同一件事——那场由司马冏第一次召开的大朝会,那种鲜花着锦、富丽堂皇的大场面,真是令人过目难忘。可谁又能想到呢?仅仅过去不到两年,当时参与的那些大人物们,就已经凋零过半。
朝堂上向天子庆贺的公卿们,甚至能闻到一丝稀薄的血腥味,这是政变后残留下来的惨淡味道。因为战乱缘故,等到司马乂派人重整宫殿时,刘真等人的鲜血,在殿堂内足足浸泡了三日,无论怎么洗刷,也挥之不去。
大朝会上出现这种不吉的预兆,也使得参会众人的心中,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结束后,刘羡回到家中,和家人们吃了一顿团圆饭,等到大约酉时二刻,他就出了府门再次入宫,直抵云龙门的楼阙内。
一进门便可以看见,长沙王司马乂正赤着上身,躺在床榻上,任凭一名侍女往他的伤臂上换药,药草的味道浓重,却依旧压不住他伤患处的恶臭味。
司马乂见刘羡来了,想要起身,但随即撕扯到伤口,不禁又躺了下来,然后用左手指着伤患处,自我解嘲道:“伤口流脓,好不心烦!”
在建春门决战之际,齐军中有一箭飞射而来,正中司马乂的右臂。那箭头又尖又长,是专门用来破甲的那种,一箭钉在了肩下的骨头里。好在没有刺破主脉,胳膊是保住了。可要养多久的伤,就不太好说了。
在司马乂换药的时候,刘羡便坐在一旁的席位上等待。又差不多过了三刻钟,司马乂才终于坐起来,对刘羡致歉道:“本该是家人团聚的时候,让府君前来陪我劳累,真是过意不去。”
刘羡笑道:“殿下说笑了,天下不知有多少人觊觎这份劳累,有什么可过意的呢?”
司马乂令刘羡进宫,不是为了其他,正是为了讨论政变后的善后事宜。
眼下距离司马冏被杀,已经过去了近一月。虽说借助司马颖的支持,司马乂得以逼退了西军,但这只不过是暂时解决了其中一个麻烦,相比之下,齐王之死带来的政局变动,影响可远不止这些。
首先,是如何处理整个齐王残党的问题。
虽说为了保险起见,司马乂已经临时诛杀了两千余人,但洛阳的齐王残党数不胜数。尤其是在外军中,有约五万余人,是从征东军司调来的齐王旧部。而在朝堂上,齐王的能量也不容小觑。虽然司马冏最重用的几人已经被杀,但除此之外呢?几乎所有人都和大司马府有过联系,其中甚至包括司马乂和刘羡自己。
这还仅仅是在洛阳之内,在洛阳之外,偌大一个南中国,在齐王死后,如今是否还听朝廷诏令,也是一个未知数。
司马冏在世时,以新野王司马歆都督荆州诸军事,范阳王司马虓都督豫州诸军事、东平王司马楙都督徐州诸军事。其中除去新野王所统辖的荆州外,豫州、徐州、兖州、扬州等地,到处都是司马冏的旧部。如今司马冏一死,这三位宗王,到底会如何表态呢?会不会为司马冏旧部所裹挟,抗拒朝廷呢?这些都不由得司马乂不深思。
其次,则是如何处理与河间王司马颙的关系。
洛阳中除了齐王残党以外,还暗藏有司马颙一党,所以才有双方的明争暗斗,逼迫司马乂出来发动政变。现在司马乂成了新辅政,使司马颙夺权的意图未能得逞。那些潜伏在洛阳的司马颙党人,必然会再造风波。该怎样提防,司马乂也需要严加考虑
再次,就是益州方面的战事。
因为洛阳内斗的缘故,朝廷迟迟不发军援助罗尚。根据罗尚递上来的战报,这半年间,李特连战连捷,接连攻占了广汉、梓潼、巴西、汶山、新都五郡,最近更是攻克了成都的少城。罗尚只能在成都老城中与其相持,但随时都会有败退的风险。若再让李特更进一步,益州的局势就不可收拾了。
除去这些外,还有和成都王的沟通、政变的封赏、伤兵的抚恤种种问题,一时间千头万绪。这段时间,司马乂整日整日地都在思考这些问题,但迟迟没有下定论,等到了新年伊始,有些事情就不好再拖下去了。
不过在刘羡看来,现在的司马乂最严重的,是他自己的问题。
和刘羡寒暄几句后,司马乂缓缓坐回到席位上,一只手翻阅桌上的案牍,面露不耐之色,沉默良久,忽然感叹说:
“杀了这么多人,换来的竟是这么些东西,真是可笑。”
这话听得刘羡直皱眉头,因为这并不符合司马乂的作风。
以往的司马乂,年轻果决,有一股谁也挡不住的锐气与朝气。就好似一阵风,一旦有什么事情,上午摆到他案头,下午就一定会出结果,绝没有什么拖延和犹豫。哪怕他事后知道自己说错了,做错了,也不会为自己的错误而后悔懊恼,反而是大大方方地承认错误,然后加倍勤奋用功,让接下来的事做得更好。
但眼下的司马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受了伤的缘故,他身上的杀气淡了许多,言语轻微,动作也不再有那么大的幅度。眉眼间的那种坚毅刚强的锋芒,如今也有些柔和了,以致于行动之间,竟有了几分司马冏的影子,这不禁让刘羡担忧:对于诛杀齐王一事,司马乂的内心,恐怕并没有表面上的那么平静。
不过话一出口,司马乂自己也觉得有些失态,忙对刘羡说:“坐上这个位置后,整日都在想着勾心斗角,这比受伤还让人厌烦。”
“殿下尽心便是。”
刘羡当然不会苛责司马乂,毕竟事前他就认为,司马乂留在洛阳的选择并不明智。但不得不说,与齐王的斗争真是彻底打乱了刘羡的离京计划,使得他过深地参与到朝局斗争中。而在政变结束以后,刘羡也不可能再与长沙王切割,两人的关系就好比董艾之于司马冏,孙秀之于司马伦,已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但从好的方面来看,司马乂既已成功担任辅政之位,也同时意味着,身为长沙王党魁的刘羡,也触及到了最核心的权力。他若是能助司马乂稳定局面,亦可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唯一的问题在于,若将来真的稳定局面,平定了诸多战乱,两人又该如何相处呢?
好在眼下两人所面临的困难太多,想要思考这个问题,恐怕要等到很久很久以后了。
因此,面对司马乂的迷惘,刘羡激励他道:“殿下倒也不必丧气,政治上的事情,其实与战场上并无太多差异,无非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您也是屡经战场的人,齐王坐拥五倍兵马,尚不是殿下对手,还怕那些蝇营狗苟吗?”
刘羡说此话时,慷慨激昂,司马乂看着他,便回想起这三年共同渡过的风波,不禁大为镇定,颔首道:“府君说得有理,只是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我该从何处着手呢?”
这些时日里,刘羡也在思考此事,他已有所得,便献策道:“殿下,我觉得此事倒是不难。处理朝政,归根到底,无非是用人二字。”
“齐王此前之所以事成,就在于他能得人,而此后之所以事败,就在于他不会用人。他不能拔擢英才而重用庸才,对于普通百姓,不愿意施恩关爱,对于那些尸位素餐的王公大臣,又往往太过宽仁,最后人心离散,才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在下以为,殿下应重新收殓齐王遗体,将他厚葬。而后重用齐王党羽中的那些寒门有才之士,如祖逖、苟晞、潘尼等人,以安齐王余党之心。”
“可即使如此,京中也有许多人不满殿下,那殿下也不必令他们强留洛阳。可以打开城门,将这些蝇营狗苟都放出去!”
“放出去?”司马乂大为好奇:“为何要放出去?”
刘羡分析道:“殿下,您现在有名无权,若无成都王相助,诏令不出京畿。而洛阳内的这些权贵们,多半趋炎附势,或心怡于成都王,或同党于河间王,强留在洛阳,无非是出卖您罢了。”
“既如此,还不如表举他们,让他们离开洛阳,去长安或邺城。这虽说壮大了二王的声势,但至少,洛阳内也少了许多隐患。殿下可借此机会,与二王修好关系,也能得到尊士让贤的声望,如此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在此之后,您整练禁军,缓收人心,想要重整山河,也未必不可为。”
司马乂闻言,顿时大为赞赏,连连夸赞道:“府君之策,堪称绝妙,我得府君,如鱼得水啊!”
两人当即在宫中敲定表举的人选。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在政变中安抚了外军的王衍。司马乂的政变能够成功,王衍的站台至少有五分功劳,但这也给两人带来了极大的阴影。王衍对禁军的号召力实在太过可怖,他支持谁,谁就能站稳辅政之权,他反复谁,谁就无法立足,故而王衍的存在本身,便是洛阳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为此必须将他迁离洛阳。
除此之外,对于其余颇有影响力的何绥、裴嵩、荀组、陈眕等名族高士,刘羡也建议将其迁出洛阳。但这涉及到的世家大族实在太多,对于这部分人选,司马乂还是心有犹豫,他和刘羡商议许久,把一些和王衍明显交好的人挑了出来,但还是保留了一部分。
刘羡又建议司马乂重用乐广与嵇绍,这两人德高望重,正好可以填补王衍离开后的空缺。司马乂对此表示认可,但相应地,他认为也要提拔一批宗室。如在政变中支持自己的东海王司马越、琅琊王司马睿、吴王司马晏,以及豫章王司马炽等等。
这涉及到宗王间的家事,刘羡自然不好插口,但凭心而论,刘羡是看不上这些宗室的。天下之所以乱成这个地步,不就是诸王能力平平,又想争权夺利吗?让他们占据重位,旁人又无法指责,反而成了不稳定因素。只是这都是不能说出来的话,刘羡也知道司马乂不爱听。
等两人议论完,差不多就亥时两刻了。司马乂初步解决了一些烦恼,心情也愉悦了不少,他对刘羡笑道:“和府君谈话,真是如饮佳酿,恍然间,竟然是这个时间了。”
“天色已晚,府君回府也晚了,不妨就在宫中歇息吧。”
刘羡正要推辞,司马乂摆摆手,道:“从今以后,你还要经常往来宫中,早些习惯吧。”
“殿下的意思是……”
司马乂从桌案上抽出一封青纸诏,递给刘羡,刘羡展开一看,只见上面赫然写道:“司隶校尉刘羡,忠亮笃诚,才兼内外,明于治化,德堪楷模,为表忠孝,其以羡为侍中,持节,开府仪同三司,领卫将军,兼司隶校尉之职。”
刘羡读完,大为震惊,他虽然知道自己能够得到封赏,没想到竟一步升天,走到了这一步。
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刘羡的品秩已经等同三公;持节,指代行皇权,有调兵专杀之权,郡守以下的官员,刘羡可以不问而斩;而卫将军,便是统领宫中禁军的最高将领,在军官体系中,仅次于骠骑将军与大将军。
放眼天下,不论实权,单论名位,还排在刘羡头上的宗王,恐怕只剩下出镇地方的那几位了。而刘羡今年才三十一岁,还出生于二王三恪,简直是不可思议。
司马乂拱手道:“宫中的事,我交给别人不放心,恐怕还是只能由府君来负责。也请府君尽心竭力,不要令我失望。”
刘羡肃然道:“敢不从命。”
告别司马乂后,刘羡深吸了一口气,令自己放松心情。正月里空气寒冷,他干脆就近前往门下省,找了间供侍中休息的厢房,就在床榻上和衣躺下。
他本想早点入睡,但如此巨大的升迁,难免让刘羡有些兴奋。翻来覆去地辗转了好几回,反而更有精神了。
借着火盆的余光,刘羡瞥见桌案上有樗蒲,顿时想到了政变前和祖逖争卢的赌约来,他便干脆坐了起来,在榻上一个人掷圆木,想看看以自己现在的运气,能不能掷出一个卢来。
不料刚玩了两把,门外忽然有人敲门,问道:“刘府君在吗?”
由于刚刚经历战乱的原故,这次的大朝会办得比较草率。既没有曼妙的宫女于殿堂舞蹈,也没有高雅脱俗的钟磬之声,宫内的熏香也少,只有无数火盆灯烛在宫中照耀,显示出殿中的空旷与寂寥来。
此情此景下,人们不约而同地回想起同一件事——那场由司马冏第一次召开的大朝会,那种鲜花着锦、富丽堂皇的大场面,真是令人过目难忘。可谁又能想到呢?仅仅过去不到两年,当时参与的那些大人物们,就已经凋零过半。
朝堂上向天子庆贺的公卿们,甚至能闻到一丝稀薄的血腥味,这是政变后残留下来的惨淡味道。因为战乱缘故,等到司马乂派人重整宫殿时,刘真等人的鲜血,在殿堂内足足浸泡了三日,无论怎么洗刷,也挥之不去。
大朝会上出现这种不吉的预兆,也使得参会众人的心中,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结束后,刘羡回到家中,和家人们吃了一顿团圆饭,等到大约酉时二刻,他就出了府门再次入宫,直抵云龙门的楼阙内。
一进门便可以看见,长沙王司马乂正赤着上身,躺在床榻上,任凭一名侍女往他的伤臂上换药,药草的味道浓重,却依旧压不住他伤患处的恶臭味。
司马乂见刘羡来了,想要起身,但随即撕扯到伤口,不禁又躺了下来,然后用左手指着伤患处,自我解嘲道:“伤口流脓,好不心烦!”
在建春门决战之际,齐军中有一箭飞射而来,正中司马乂的右臂。那箭头又尖又长,是专门用来破甲的那种,一箭钉在了肩下的骨头里。好在没有刺破主脉,胳膊是保住了。可要养多久的伤,就不太好说了。
在司马乂换药的时候,刘羡便坐在一旁的席位上等待。又差不多过了三刻钟,司马乂才终于坐起来,对刘羡致歉道:“本该是家人团聚的时候,让府君前来陪我劳累,真是过意不去。”
刘羡笑道:“殿下说笑了,天下不知有多少人觊觎这份劳累,有什么可过意的呢?”
司马乂令刘羡进宫,不是为了其他,正是为了讨论政变后的善后事宜。
眼下距离司马冏被杀,已经过去了近一月。虽说借助司马颖的支持,司马乂得以逼退了西军,但这只不过是暂时解决了其中一个麻烦,相比之下,齐王之死带来的政局变动,影响可远不止这些。
首先,是如何处理整个齐王残党的问题。
虽说为了保险起见,司马乂已经临时诛杀了两千余人,但洛阳的齐王残党数不胜数。尤其是在外军中,有约五万余人,是从征东军司调来的齐王旧部。而在朝堂上,齐王的能量也不容小觑。虽然司马冏最重用的几人已经被杀,但除此之外呢?几乎所有人都和大司马府有过联系,其中甚至包括司马乂和刘羡自己。
这还仅仅是在洛阳之内,在洛阳之外,偌大一个南中国,在齐王死后,如今是否还听朝廷诏令,也是一个未知数。
司马冏在世时,以新野王司马歆都督荆州诸军事,范阳王司马虓都督豫州诸军事、东平王司马楙都督徐州诸军事。其中除去新野王所统辖的荆州外,豫州、徐州、兖州、扬州等地,到处都是司马冏的旧部。如今司马冏一死,这三位宗王,到底会如何表态呢?会不会为司马冏旧部所裹挟,抗拒朝廷呢?这些都不由得司马乂不深思。
其次,则是如何处理与河间王司马颙的关系。
洛阳中除了齐王残党以外,还暗藏有司马颙一党,所以才有双方的明争暗斗,逼迫司马乂出来发动政变。现在司马乂成了新辅政,使司马颙夺权的意图未能得逞。那些潜伏在洛阳的司马颙党人,必然会再造风波。该怎样提防,司马乂也需要严加考虑
再次,就是益州方面的战事。
因为洛阳内斗的缘故,朝廷迟迟不发军援助罗尚。根据罗尚递上来的战报,这半年间,李特连战连捷,接连攻占了广汉、梓潼、巴西、汶山、新都五郡,最近更是攻克了成都的少城。罗尚只能在成都老城中与其相持,但随时都会有败退的风险。若再让李特更进一步,益州的局势就不可收拾了。
除去这些外,还有和成都王的沟通、政变的封赏、伤兵的抚恤种种问题,一时间千头万绪。这段时间,司马乂整日整日地都在思考这些问题,但迟迟没有下定论,等到了新年伊始,有些事情就不好再拖下去了。
不过在刘羡看来,现在的司马乂最严重的,是他自己的问题。
和刘羡寒暄几句后,司马乂缓缓坐回到席位上,一只手翻阅桌上的案牍,面露不耐之色,沉默良久,忽然感叹说:
“杀了这么多人,换来的竟是这么些东西,真是可笑。”
这话听得刘羡直皱眉头,因为这并不符合司马乂的作风。
以往的司马乂,年轻果决,有一股谁也挡不住的锐气与朝气。就好似一阵风,一旦有什么事情,上午摆到他案头,下午就一定会出结果,绝没有什么拖延和犹豫。哪怕他事后知道自己说错了,做错了,也不会为自己的错误而后悔懊恼,反而是大大方方地承认错误,然后加倍勤奋用功,让接下来的事做得更好。
但眼下的司马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受了伤的缘故,他身上的杀气淡了许多,言语轻微,动作也不再有那么大的幅度。眉眼间的那种坚毅刚强的锋芒,如今也有些柔和了,以致于行动之间,竟有了几分司马冏的影子,这不禁让刘羡担忧:对于诛杀齐王一事,司马乂的内心,恐怕并没有表面上的那么平静。
不过话一出口,司马乂自己也觉得有些失态,忙对刘羡说:“坐上这个位置后,整日都在想着勾心斗角,这比受伤还让人厌烦。”
“殿下尽心便是。”
刘羡当然不会苛责司马乂,毕竟事前他就认为,司马乂留在洛阳的选择并不明智。但不得不说,与齐王的斗争真是彻底打乱了刘羡的离京计划,使得他过深地参与到朝局斗争中。而在政变结束以后,刘羡也不可能再与长沙王切割,两人的关系就好比董艾之于司马冏,孙秀之于司马伦,已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但从好的方面来看,司马乂既已成功担任辅政之位,也同时意味着,身为长沙王党魁的刘羡,也触及到了最核心的权力。他若是能助司马乂稳定局面,亦可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唯一的问题在于,若将来真的稳定局面,平定了诸多战乱,两人又该如何相处呢?
好在眼下两人所面临的困难太多,想要思考这个问题,恐怕要等到很久很久以后了。
因此,面对司马乂的迷惘,刘羡激励他道:“殿下倒也不必丧气,政治上的事情,其实与战场上并无太多差异,无非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您也是屡经战场的人,齐王坐拥五倍兵马,尚不是殿下对手,还怕那些蝇营狗苟吗?”
刘羡说此话时,慷慨激昂,司马乂看着他,便回想起这三年共同渡过的风波,不禁大为镇定,颔首道:“府君说得有理,只是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我该从何处着手呢?”
这些时日里,刘羡也在思考此事,他已有所得,便献策道:“殿下,我觉得此事倒是不难。处理朝政,归根到底,无非是用人二字。”
“齐王此前之所以事成,就在于他能得人,而此后之所以事败,就在于他不会用人。他不能拔擢英才而重用庸才,对于普通百姓,不愿意施恩关爱,对于那些尸位素餐的王公大臣,又往往太过宽仁,最后人心离散,才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在下以为,殿下应重新收殓齐王遗体,将他厚葬。而后重用齐王党羽中的那些寒门有才之士,如祖逖、苟晞、潘尼等人,以安齐王余党之心。”
“可即使如此,京中也有许多人不满殿下,那殿下也不必令他们强留洛阳。可以打开城门,将这些蝇营狗苟都放出去!”
“放出去?”司马乂大为好奇:“为何要放出去?”
刘羡分析道:“殿下,您现在有名无权,若无成都王相助,诏令不出京畿。而洛阳内的这些权贵们,多半趋炎附势,或心怡于成都王,或同党于河间王,强留在洛阳,无非是出卖您罢了。”
“既如此,还不如表举他们,让他们离开洛阳,去长安或邺城。这虽说壮大了二王的声势,但至少,洛阳内也少了许多隐患。殿下可借此机会,与二王修好关系,也能得到尊士让贤的声望,如此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在此之后,您整练禁军,缓收人心,想要重整山河,也未必不可为。”
司马乂闻言,顿时大为赞赏,连连夸赞道:“府君之策,堪称绝妙,我得府君,如鱼得水啊!”
两人当即在宫中敲定表举的人选。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在政变中安抚了外军的王衍。司马乂的政变能够成功,王衍的站台至少有五分功劳,但这也给两人带来了极大的阴影。王衍对禁军的号召力实在太过可怖,他支持谁,谁就能站稳辅政之权,他反复谁,谁就无法立足,故而王衍的存在本身,便是洛阳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为此必须将他迁离洛阳。
除此之外,对于其余颇有影响力的何绥、裴嵩、荀组、陈眕等名族高士,刘羡也建议将其迁出洛阳。但这涉及到的世家大族实在太多,对于这部分人选,司马乂还是心有犹豫,他和刘羡商议许久,把一些和王衍明显交好的人挑了出来,但还是保留了一部分。
刘羡又建议司马乂重用乐广与嵇绍,这两人德高望重,正好可以填补王衍离开后的空缺。司马乂对此表示认可,但相应地,他认为也要提拔一批宗室。如在政变中支持自己的东海王司马越、琅琊王司马睿、吴王司马晏,以及豫章王司马炽等等。
这涉及到宗王间的家事,刘羡自然不好插口,但凭心而论,刘羡是看不上这些宗室的。天下之所以乱成这个地步,不就是诸王能力平平,又想争权夺利吗?让他们占据重位,旁人又无法指责,反而成了不稳定因素。只是这都是不能说出来的话,刘羡也知道司马乂不爱听。
等两人议论完,差不多就亥时两刻了。司马乂初步解决了一些烦恼,心情也愉悦了不少,他对刘羡笑道:“和府君谈话,真是如饮佳酿,恍然间,竟然是这个时间了。”
“天色已晚,府君回府也晚了,不妨就在宫中歇息吧。”
刘羡正要推辞,司马乂摆摆手,道:“从今以后,你还要经常往来宫中,早些习惯吧。”
“殿下的意思是……”
司马乂从桌案上抽出一封青纸诏,递给刘羡,刘羡展开一看,只见上面赫然写道:“司隶校尉刘羡,忠亮笃诚,才兼内外,明于治化,德堪楷模,为表忠孝,其以羡为侍中,持节,开府仪同三司,领卫将军,兼司隶校尉之职。”
刘羡读完,大为震惊,他虽然知道自己能够得到封赏,没想到竟一步升天,走到了这一步。
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刘羡的品秩已经等同三公;持节,指代行皇权,有调兵专杀之权,郡守以下的官员,刘羡可以不问而斩;而卫将军,便是统领宫中禁军的最高将领,在军官体系中,仅次于骠骑将军与大将军。
放眼天下,不论实权,单论名位,还排在刘羡头上的宗王,恐怕只剩下出镇地方的那几位了。而刘羡今年才三十一岁,还出生于二王三恪,简直是不可思议。
司马乂拱手道:“宫中的事,我交给别人不放心,恐怕还是只能由府君来负责。也请府君尽心竭力,不要令我失望。”
刘羡肃然道:“敢不从命。”
告别司马乂后,刘羡深吸了一口气,令自己放松心情。正月里空气寒冷,他干脆就近前往门下省,找了间供侍中休息的厢房,就在床榻上和衣躺下。
他本想早点入睡,但如此巨大的升迁,难免让刘羡有些兴奋。翻来覆去地辗转了好几回,反而更有精神了。
借着火盆的余光,刘羡瞥见桌案上有樗蒲,顿时想到了政变前和祖逖争卢的赌约来,他便干脆坐了起来,在榻上一个人掷圆木,想看看以自己现在的运气,能不能掷出一个卢来。
不料刚玩了两把,门外忽然有人敲门,问道:“刘府君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