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孙权与诸大臣商议,打算向刘备称臣。

  但这里的称臣,并非是孙权要举国向刘备投降了。

  而是孙权单纯觉得夷州本土太过贫弱,如果没有中土的物资供应。

  还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所以孙权向刘备称臣的目的,其实希望能够跟神州通商,得到大陆的补给。

  至于称臣纳贡,忍受“屈辱”这种区区小事对孙权来说不算什么。

  毕竟历史上的孙权,就是赫赫有名的“大魏吴王”。

  称个臣算什么?

  只要夷州还本有自治权,将来发展起来了,再反攻中土也不见得是难事。

  商议既定,孙权当即筹备了些礼物。

  再次遣人出海,前往吴国面见吴王刘永。

  希望通过刘永,与刘备达成和解。

  允许孙权以“藩王”身份,向汉朝称臣纳贡。

  孙权对此事的成功,还是抱有很大的期待的。

  一方面是因为刘备仁厚,不至于那么绝情。

  另一方面,天朝向来是以万邦来朝为荣。

  如果对一个海外小岛国的进贡,拒之门外的话,会显得天子格局非常小。

  这事儿无论是放在当事人眼里,还是后世者眼里都是注定要被耻笑的。

  所以孙权对此事颇有信心。

  夷州海港帆樯如林,浪涛拍岸。

  孙权立于码头,目送使船扬帆启程。

  船上载着呈递刘备的降表,以及献给大汉的贡礼——

  夷州特产的珍珠十斛、珊瑚五树、沉香木百斤。

  “此去建业,风波难测。”

  吕范在孙权身后轻声道。

  孙权目光深远:

  “刘永既示善意,当不会为难使者。”

  “若能得通神州,东安与夷州便有了依托。”

  然而他们不知,此时的吴王刘永,心中早已另有盘算。

  使船航经半月,终抵建业港口。

  吴王宫阙巍峨,比之东安的简朴别宫,真有云泥之别。

  刘永坐于偏殿,身着赤绶王服,面方额阔。

  眉宇间藏着几分与其年纪不相称的深沉。

  他仔细听着夷州使者的陈述,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

  “东海公愿向大汉天子称臣纳贡,永结盟好?”

  刘永缓缓问道,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使者伏地:

  “……确是如此。”

  “我主愿去王位。避吴王之讳。”

  “听凭汉天子赐封。”

  刘永面露笑意,令左右取来锦帛笔墨。

  当场挥毫书写一函,交与使者。

  “汝且回东安,将此信交与东海公。”

  “至于降表……”

  刘永略作沉吟,“容本王细阅后,自当转呈洛阳。”

  使者退下后,刘永独自步入后园。

  园中花开正盛,他却无心观赏。

  他取出孙权的降表,反复展读。

  表中言辞恳切,愿岁贡粮秣战船,只求保全宗庙。

  然而刘永眉头紧皱,心中却另有所图。

  他想起弟弟越王刘理,封地就在自己后方。

  父皇刘备对刘理偏爱有加,更别提他还有一个首相岳丈了。

  长此下去,他刘永必将受制于人。

  自己虽为吴王,却处处受制,若有一日兄弟阋墙……

  自己落在这个弟弟手里,那还有活路吗?

  “东方强援……”

  刘永喃喃自语,眼中闪过锐利光芒。

  次日,他再次召见东夷使者。

  “仲谋诚意,吾已知之。”

  “然当今之势,非比寻常。”

  刘永缓缓道,“父皇年事已高,朝中事务多由陈相处置。”

  “此表若直达洛阳,恐被朝臣议论,反误大事。”

  夷使神色微变:

  “殿下之意是?”

  刘永直视对方:

  “吾可代仲谋周旋,然需仲谋先示诚意。”

  他停顿片刻,看向使者,饶有兴致道:

  “吾可私封仲谋为东夷王,许两国互通贸易,水师互不侵犯。”

  “待时机成熟,再表奏朝廷,正式册封。”

  夷使闻言愕然:

  “这……私下授受,恐不合礼制。”

  嗯?

  刘永冷笑一声: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孙仲谋若真有心归附,何在乎虚名?”

  “东夷王虽非朝廷正式册封,然有吾印信为凭,东夷可保无虞。”

  “否则我大汉水师何止百万,只要一声令下。”

  “顷刻之间,便能荡平夷州。”

  “到时候,莫说是你,便是汝主孙仲谋,皆齑粉矣。”

  这……

  夷使无言以对。

  夷州虽得到了孙权带来的种子、农具,以及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

  但毕竟才刚刚起步,跟新生的神州相比,国力差之甚远。

  见夷州使者仍在犹豫,刘永又道:

  “汝主新败,需休养生息。”

  “吾开放贸易,夷州物产可直入中土,岂不胜过岁岁纳贡?”

  使者沉思良久,终于躬身:

  “殿下思虑周全,外臣即返禀报吾主。”

  三日后,

  夷使携刘永密函及东夷王印绶登船返航。

  临行前,刘永亲自相送。

  “望仲谋勿负吾今日之情。”刘永意味深长地说。

  使者郑重行礼:

  “吾主必感殿下厚谊。”

  “东夷与吴王,永为唇齿。”

  望着远去的帆影,刘永嘴角泛起一丝笑意。

  心腹主簿忧心忡忡地近前:

  “殿下私授王号,若朝廷知晓……”

  “后果不堪设想呐。”

  刘永目光深邃:

  “朝廷?父皇心中只有越王,何曾真正在意过我?”

  他转身望向西方,“刘理在吾身后,如芒在背。”

  “今得孙权为援,他日若有不测,吾亦有退路。”

  “可孙权此人反复无常,恐不可轻信。”

  呵呵……

  刘永轻笑一声,冷声道:

  “权者,互利耳。”

  “今吾予他名分贸易,他供吾退路援兵。”

  “各取所需,岂不美哉?”

  夷州宫殿内,海风透过雕花木窗,带来咸湿的气息。

  孙权端坐案前,仔细听着使者的禀报。

  “哦?刘永竟私授王号?”

  孙权捋须沉吟,眼中闪过讶异之色。

  “这小子,看来野心也不小啊。”

  吕范侍立一旁,闻言轻笑:

  “主公,刘永私授封号,正显其心怀异志。”

  “我等所求,不过与神州通商贸易,获取中土物产。”

  “是否刘备册封,有何要紧?”

  “借此机会,我等反可握住刘永把柄,将来必有用处。”

  孙权大喜,抚掌笑道:

  “子衡此言甚善!”

  “刘永既敢私相授受,他日若有事,必不敢声张。”

  “这东夷王的封号,孤接了!”

  半月后,

  三艘东夷商船抵达吴地港口,满载琉璃、珍珠等海外奇珍。

  同时抵达的,还有孙权特使张温,携正式国书与刘永签订通商条约。

  吴王府内,丝竹声声,盛宴正酣。

  刘永与张温举杯对饮,相谈甚欢。

  “东夷王嘱外臣转达:”

  “东夷与吴王,永为唇齿,不相背弃。”

  张温举杯道。

  刘永大笑:

  “善!自今日起,吴地与江东商船往来无禁,互利共赢。”

  正当宴饮方酣时,忽闻门外侍从通报:

  “国相诸葛瑾求见。”

  刘永眉头微皱,随即恢复如常:

  “请国相入席。”

  诸葛瑾步入宴厅,见满座吴官与夷州使者把酒言欢,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宴罢,诸葛瑾求见刘永于书房。

  “殿下与孙权通商,为何不先奏朝廷?”

  诸葛瑾直言相谏,“孙权虽败,然狼子野心未泯。”

  “与之往来,恐养虎为患。”

  刘永不屑道:

  “……国相多虑了。”

  “对外开放贸易,允许海外诸国通商,这是朝廷授予本王的特权。”

  “即便是李相爷也是鼓励对外开放,顾虑海外夷国来中土贸易的。”

  “本王当然有此便宜行事之权。”

  “何况与东夷通商,可增国库收入。”

  “惠及百姓之事,何乐而不为?”

  诸葛瑾摇了摇头,苦口婆心劝道:

  “孙权情况特殊,昔为仇敌,今虽称臣,其心难测。”

  “殿下至少应当通禀朝廷,看朝廷作何打算。”

  “然后方可与之通商。”

  “否则以神州之富,使铁器、精盐、木材流入夷州。”

  “保不齐孙氏将来卷土重来。”

  说到这里,刘永终于忍无可忍,勃然作色道:

  “国相!本王好歹也是诸侯王。”

  “若连此等小事都不能自行决断,未免太过窝囊!”

  “难道事事都要请示洛阳,看朝廷脸色不成?”

  “那本王到底是诸侯王王,还是一州刺史?”

  “殿下!”

  诸葛瑾跪地恳求,“非是臣要束缚殿下,实乃此事关乎国策。”

  “孙权狡诈,若借此机会渗透我朝,后果不堪设想啊!”

  刘永拂袖转身:

  “国相不必多言!本王心意已决。”

  “与东夷通商,利大于弊。”

  “若朝廷怪罪,本王一力承担!”

  诸葛瑾抬头,见刘永背影决绝,知再劝无益,只得长叹一声:

  “臣只望殿下勿忘陛下托付之重,好自为之。”

  待诸葛瑾退去,刘永才缓缓转身,眼中闪过一丝阴霾。

  他何尝不知与孙权往来风险?

  然想到刘理在后方虎视眈眈,父皇偏爱幼子,他不得不早做准备。

  “诸葛瑾啊诸葛瑾,你只知忠君爱国。”

  “却不知帝王家事,从来残酷。”

  刘永喃喃自语,手中摩挲着孙权送来的东夷玉佩。

  次日,

  刘永特意召见张温,厚赠金银绢帛,并私下交代:

  “归告东夷王,本王诚意天地可鉴。”

  “但愿他日若需相助,勿忘今日之约。”

  张温心领神会:

  “殿下放心,外臣定将殿下美意带到。”

  “东夷王必不负约。”

  望着张温远去的船队,刘永站在海岸边,任海风吹动衣袍。

  他知道自己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

  但为了不被弟弟所制,他别无选择。

  海天一色,茫茫无边。

  正如未来局势,变幻莫测。

  而刘永的野心,已然如出鞘之剑,再难收回。

  是夜,

  吴国相府内,烛火摇曳。

  诸葛瑾独坐案前,眉宇深锁。

  吴王刘永孙权加强来两岸沟通。

  他深知此事一旦败露,不仅吴王将遭大祸,自己身为国相亦难逃干系。

  思及此,他提笔濡墨。

  给还在越国担任骑都尉的儿子诸葛恪写了一封密信。

  信中尽述吴王私通东吴之事。

  诸葛瑾担心将来祸及家族,

  尤其是自己的弟弟,未来极有可能接班陈登担任第三任内阁首相的诸葛亮。

  他现在可是在关中领兵,熬资历,攒军功。

  一旦他们家族在江南出了问题,留下政治污点。

  那么将来肯定会影响诸葛亮的仕途,毕竟政审就很难过。

  而诸葛亮又是最有希望壮大诸葛家族,实现诸葛家族伟大复兴的人。

  所以诸葛瑾必须想办法给自己,给自己的弟弟留条后路。

  当然,举报给朝廷是不可能的。

  那等于是自己暴自己的雷。

  还是写信给儿子吧。

  越国都城,诸葛恪接到家书。

  展开阅览,是一封【密函】

  写着“诸葛瑾致子恪亲启”。

  诸葛恪展开览阅,只见其书略曰:

  “恪儿如晤:”

  “父夜观星象,见紫微晦暗,客星犯斗牛之分,心甚忧之。”

  “近观朝中异动,不得不密书相告。”

  “吴王潜通夷州,以海舶三十艘载丝帛盐铁,易珠玑犀象于孙权。”

  “更私铸东夷王金印,使太常张祎斋节往赐。”

  “此事竟瞒朝廷,截留贡赋以为资用。”

  “为父屡谏曰:‘昔公孙述僭号于蜀,光武震怒而讨之,今私封亡国之君,岂非授柄于洛阳’。”

  “王竟斥曰:‘江东事当自决,何须北廷置喙!’”

  “家中二叔在关中领兵,三叔诸葛诞在朝中为郎,我族枝叶遍及全国。”

  “倘吴王事败,必祸及诸葛氏。”

  “昔审配族灭于邺城,荀彧绝嗣于成都,皆因牵涉宗室之争。”

  “吾已密遣家僮十二人至荆州别业,藏金帛于夹壁,置舟楫于云梦泽。”

  “尔在越国为骑都尉,当阴结善缘,勿显与吴亲。”

  “可多与交趾士燮往来,彼统摄岭南,朝廷亦忌惮三分。”

  “若事急,可托言巡边,循漓水入苍梧。”

  “家中《孙子兵法》第十三卷内,藏有东海诸岛海图。”

  “其间有田可耕,有港可泊。”

  “临书涕零,惟愿天佑诸葛。”

  “慎之密之,阅即焚之。”

  “父瑾字。”

  诸葛恪览毕,大惊失色。

  他在房中踱步良久,终决定寻好友散骑侍郎陈泰商议。

  “……玄伯,此事关重大。”

  “该如何是好?”

  诸葛恪将密信示于陈泰,忧心忡忡。

  陈泰阅信后,面色凝重:

  “元逊,此事非同小可。”

  “依我之见,当立即禀报越王殿下。”

  诸葛恪犹豫道:

  “吾父尚在吴国为相,越王与吴王素来不睦。”

  “若殿下借此发难,恐殃及家父。”

  陈泰正色道:

  “越王殿下品性,你我最是清楚。”

  “殿下虽与吴王不睦,却非落井下石之人。”

  “若待事发被动,不如主动禀明,或可保全令尊。”

  二人相视良久,诸葛恪终下决心:

  “也罢,便依玄伯之言。”

  越王府中,刘理正在批阅奏章。

  见二人求见,便放下笔毫:

  “元逊、玄伯此时来访,所为何事?”

  诸葛恪跪地呈上密信:

  “臣得家书,事关重大。”

  “不敢隐瞒,特来禀报殿下。”

  刘理展信细读,面色渐沉。

  良久,他轻叹一声:

  “王兄此举,实是糊涂。”

  随即对二人道:

  “此信暂存本王处,你等勿要声张,就当不知此事。”

  诸葛恪担忧道:

  “殿下,家父他……”

  刘理抬手止住他的话:

  “诸葛相国忠心为国,本王深知。”

  “此事本王自有计较,必不使相国受牵连。”

  他顿了顿,又道:

  “元逊孝心可嘉,然此事关乎国体,切记保密。”

  二人叩首应诺。

  待他们退下,刘理独坐殿中。

  再次展读密信,眼神复杂。

  “王兄啊王兄,你与东吴私通,岂非养虎为患?”

  他喃喃自语,手指轻叩案几。

  “然若此时揭发,必致兄弟阋墙,有损国本……”

  “父皇若是得知,恐对你我都不好。”

  刘理叹了口气。

  他知道自己这位老爹,是一个非常重视兄弟情的人。

  如果自己举报二哥,虽然是出于公义。

  但难免也会落得个落井下石,中伤兄弟之名。

  父皇大人,肯定不希望看到这个。

  沉思良久,刘理将密信收入暗格,唤来心腹侍卫:

  “暗中留意吴国往来商船,但有异动,立即来报。”

  侍卫领命而去。

  刘理望向窗外,暮色渐浓。

  他知道,这场风波才刚刚开始。

  而他的王兄,正在一步步走向危险的深渊。

  与此同时,诸葛恪回到府中,心中仍忐忑不安。

  陈泰劝慰道:

  “越王既已承诺,必会周全。”

  “当下之急,是写信告知相国,凡事谨慎。”

  “勿再参与吴王与东夷之事。”

  诸葛恪长叹一声:

  “也只能如此了,但愿父亲能明白我的苦心。”

  ……

  话分两头,

  洛阳宫中,刘备端坐皇位,面带欣慰之色。

  殿下,姜维风尘仆仆,刚自徐州返朝。

  “伯约此行,肃清徐扬贪腐,整饬吏治。”

  “百姓称颂,朕心甚慰。”

  刘备抚须笑道,“不愧是我朝开科第一位状元郎。”

  姜维躬身行礼:

  “陛下过誉。”

  “此乃臣分内之事,不敢居功。”

  刘备转向一旁的李翊:

  “子玉啊,伯约是你一手提拔,果然慧眼识人。”

  李翊谦逊回礼:

  “陛下,臣不过引路而已。”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伯约天资聪颖,更兼勤勉踏实,方有今日成就。”

  刘备颔首,忽对姜维道:

  “伯约,如今诸葛孔明正在关中督军,防御曹魏。”

  “朕欲遣你前往相助,你可愿意?”

  姜维心知这是刘备特意给他积累军功的机会,当即单膝跪地:

  “臣愿往!必当竭尽全力,辅佐都督,不负陛下厚望。”

  “善!”

  刘备龙颜大悦,“既如此,朕即封你为护军。”

  “明日便启程前往关中。”

  “臣领旨!”

  姜维再拜而出。

  待姜维离去,刘备忍不住发出一阵感慨。

  这种踏实肯干的年轻人,刘备是相当喜欢的。

  刘备为什么不喜欢马谡?

  其实历史刘备是给过马谡机会的。

  那就是刘备曾派遣马谡去当时的南中平叛。

  结果马谡各种推三阻四,不愿意去。

  因为马谡觉得,像他这种天才,去那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来。

  去那里,绝对会耽误自己的才华和青春。

  反观留在荆州呢?

  有诸葛爹宠着,器重着,荆州风土还宜人。

  那是前途无量呐。

  因为这件事儿,让刘备对马谡十分失望。

  觉得这个年轻人一点儿也不踏实。

  所以才说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而南中的叛乱是被谁平定的呢?

  是李严。

  当时李严主动申请前去平叛,而且很快就平定了,完成的相当好。

  这你便知道,刘备为什么会把李严当诸葛亮接班人培养了。

  甚至让他成为唯二的托孤重臣。

  当然,只可惜李严最后权力熏心。

  辜负了刘备与诸葛亮对他的殷切期望。

  “……姜维此子,沉稳干练。”

  “不骄不躁,确是难得之才。”

  刘备对李翊感叹道。

  李翊微笑:

  “……陛下圣鉴。”

  “伯约虽年少,却有一份与其年纪不符的老成持重。”

  “更难得的是心怀天下,实为国之栋梁。”

  刘备目光深远:

  “让他在前线历练一番,积累军功,学习用兵之道。”

  “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成为国家顶梁之柱。”

  随即轻叹一声,“如今朝中,正需这般年轻有为的才俊啊。”

  李翊若有所思:

  “……陛下用心良苦。”

  “只是关中战事紧张,曹魏虎视眈眈,伯约此去……”

  刘备摆手笑道:

  “有孔明在,朕放心。”

  “况且伯约虽缺战阵经验,然其聪慧过人,必能很快适应。”

  说着起身走向窗前。

  “我大汉江山,终究要交到这些年轻人手中啊。”

  夕阳余晖洒入殿中,将刘备的身影拉得很长。

  李翊静静立于一旁,心中明白,陛下这是在为未来布局了。

  次日清晨,

  姜维披甲执锐,率一队精骑出洛阳西门,直奔关中而去。

  城楼上,刘备与李翊并肩而立,目送队伍远去。

  “子玉,你说伯约此去,可能担起将来重任?”

  刘备忽然问道。

  李翊躬身回答:

  “陛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伯约乃璞玉,经战场磨炼,必成大器。”

  刘备微笑点头。

  目光仍追随着远去的尘烟,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汉未来的希望。

  ……

  关中大地,春寒料峭。

  姜维风尘仆仆赶至诸葛亮大营,但见旌旗招展,军容整肃。

  不由暗赞这位都督治军之严。

  诸葛亮闻姜维至,亲自出迎。

  二人相见,一番寒暄后,诸葛亮即考较起军国大事来。

  “伯约以为,当今之势,当以何为先?”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如炬。

  姜维略一思索,朗声答道:

  “维观关中之地,沃野千里。”

  “然经多年战乱,民生凋敝。”

  “欲图西蜀,当先固根本。”

  “粮草为军中命脉,宜大兴屯田,积蓄粮秣。”

  诸葛亮眼中闪过赞许之色:

  “善!此正合吾意。”

  随即叹道:

  “只可惜军中乏人,屯田之事进展缓慢。”

  姜维拱手道:

  “维虽不才,但长在天水,熟悉关中地形。”

  “若都督不弃,愿为都督分忧。”

  诸葛亮大喜:

  “吾得伯约,如鱼得水矣!”

  即征辟姜维为仓曹掾,主管屯田事宜。

  次日,诸葛亮亲自与姜维巡视关中之地。

  但见田野荒芜,百姓面有菜色。

  姜维不禁蹙眉:

  “民生如此,何以养军?”

  诸葛亮便问:

  “此吾心腹之患也,伯约可有良策?”

  姜维沉吟片刻:

  “维观此地水利失修,当先整修渠堰,引渭水灌溉。”

  “再分兵屯田,且耕且守。”

  “另可招募流民,授田免税,三年之后始征赋税。”

  诸葛亮拊掌称善:

  “伯约果然大才!”

  即命姜维全权负责屯田事宜。

  于是姜维日夜操劳,先督军民修渠筑堰。

  时值春旱,姜维亲临工地,与士卒同甘共苦。

  不过月余,整修渠堰百里,引水灌田。

  “都督请看,”

  姜维指着一片新垦的田地,“此乃新开军屯,士卒轮番耕作。”

  “既不误操练,又可产粮自给。”

  诸葛亮颔首微笑:

  “伯约安排甚妥。”

  在姜维来之前,诸葛亮就已经在关中打好了屯田基础。

  得了姜维为助力,诸葛亮更加得心应手,能够腾出很多精力与时间出来。

  未过多久,

  关中便已是田野阡陌纵横,仓廪充实。

  丝绸之路商队往来不绝,市集繁荣。

  一日,诸葛亮与姜维登高望远。

  但见关中大地麦浪翻滚,商旅络绎。

  “伯约且看,”

  诸葛亮羽扇指处,“昔日荒芜之地,今成沃野千里。”

  “此皆汝之功也!”

  姜维躬身道:

  “此乃都督运筹之功,维不过奉命行事。”

  诸葛亮摇头笑道:

  “不必过谦。”

  “今关中已能自给自足,不需朝廷大量援助。”

  “此乃伐魏之基也!”

  正说间,费祎来报:

  “都督,最新粮秣统计,关中存粮已足支两年之用!”

  诸葛亮大喜:

  “善!如此一来,吾伐魏再无后顾之忧矣。”

  夜幕降临,

  姜独立田间,望满天星斗,心潮澎湃。

  “伯约好雅兴。”

  身后传来温和的声音。

  姜维急忙转身,见诸葛亮披着月色而来,慌忙行礼:

  “大都督……”

  诸葛亮摆手笑道:

  “私下相见,不必称职务。”

  姜维遂改口道:

  “先生也来观星?”

  诸葛亮仰首望天,羽扇轻摇: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伯约可知,紫微垣中,帝星晦暗,将星却明?”

  姜维凝神细观,果然见帝星光芒微弱,而旁有将星耀目。

  不禁叹道:

  “天象示警,莫非中原有变?”

  诸葛亮颔首:

  “天象如此,人事亦然。”

  他转头注视姜维,目光深邃:

  “吾弱冠出仕,历尽沉浮。”

  “见伯约,如见少年时的自己。”

  姜维躬身道:

  “维岂敢与先生相比。”

  诸葛亮轻叹:

  “自马谡之事后,吾再未收徒。”

  “然这些时日观察,伯约才德兼备,心系苍生……”

  他顿了顿,郑重问道:

  “不知可愿拜吾为师?”

  姜维闻言大喜,当即整衣跪拜:

  “先生大才,维仰慕久矣!”

  “今蒙垂青,敢不从命?”

  言毕,即行三叩九拜之礼。

  诸葛亮含笑受礼,扶起姜维:

  “既入我门,当知师训:”

  “为将者,当以天下苍生为念,不以私利为先。”

  “弟子谨记师训!”

  诸葛亮自袖中取出两卷帛书:

  “此乃吾毕生心血,《兵法二十四篇》与《八卦阵图》。”

  “今传于汝,望善加研习。”

  姜维双手接过,只觉重如千钧。

  展开一看,但见兵法篇中尽是诸葛亮亲笔所注的战阵要诀。

  阵图篇中详细绘制了八阵变化之妙。

  “师父,这八卦阵图……”

  诸葛亮羽扇指图:

  “此阵按八卦方位布置,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循环变化。”

  “昔日在陈仓与司马懿交兵,正是用此阵大破之。”

  姜维细细观摩,只觉奥妙无穷:

  “弟子愚钝,恐难领会其中精要。”

  诸葛亮笑道:

  “吾当初创此阵时,亦历经三载方成。”

  “汝可先学休、生、伤三门变化,循序渐进。”

  于是师徒二人席地而坐,诸葛亮亲自指点:

  “看这生门,看似绝路,实则暗藏生机。”

  “用兵之道,不在逞强,而在造势。”

  夜渐深沉,星河渐淡。

  诸葛亮讲解精微处,姜维如醍醐灌顶。

  往日许多疑难豁然开朗。

  “用兵如医病,须知表里虚实。”

  “治国如烹鲜,须知火候分寸。”

  诸葛亮谆谆教导,“汝他日若掌大军,切记:”

  “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争。”

  姜维恭敬应诺:

  “弟子定当谨遵师教,以天下苍生为念。”

  东方既白,诸葛亮起身:

  “……今日便到此。”

  “来日方长,吾当细细传授。”

  姜维捧着两卷兵书,望着诸葛亮离去的背影,心中澎湃。

  他知道,从今往后。

  自己肩负的不仅是师父的期望,更是天下苍生的希望。

  而诸葛亮走在晨光中,嘴角含笑。

  他终于找到了可以托付毕生所学的传人。

  大汉江山,后继有人了。

  自此,

  每逢夜深人静,师徒二人便研讨兵法,推演阵图。

  姜维进步神速,不仅精通八卦变化,更能举一反三,提出新见。

  诸葛亮常欣慰道: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吾道不孤矣!”

  乱世之中,才俊辈出。

  而真正的智者,不仅要通晓兵法,更要懂得人心的莫测。

  师徒二人的路还长着呢。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