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六年十一月,萨迦派、宁玛派、贡噶派、嘎当派……吐蕃共十三个派系的首领人物,携带吐蕃各大系的户籍民册,齐至凉州,拜见赵朔汗国的二王子赵衍。
按照赵朔的计划,赵衍将以王子之尊,驻守吐蕃五年,为将吐蕃彻底纳入华夏版图,打开局面。
关于以后帝国如何治理,赵朔现在其实还没考虑好。
如果是之前,他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将吐蕃分封给一个儿子。这地方的地理环境太恶劣了,土地贫瘠,地广人稀,能维持住稳定,不给中原添乱就好。
如果赵朔的一支子孙能将吐蕃化为华夏熟土,就已经称得上功德无量了。
不过,这不是有线电报,有希望在赵朔的有生之年完成吗?
到底是维持一个统一的全球性帝国,还是进行分封?分封,又究竟分封哪些地方?吐蕃是不是应该进行分封?
赵朔有些拿不定主意。
再说了,赵朔现在才有五个儿子成年,最终到底有几个成才能够镇守一方?谁适合分封在哪里?现在也言之过早。
所以,赵朔只是暂时定下了赵衍镇守吐蕃五年之事。
吐蕃的十三系首领,当然早就得知了赵衍镇守吐蕃的消息。在凉州知州衙门内,向赵衍大礼参拜。
他们为了表达对赵朔汗国的忠诚,主动提出,请为赵朔上尊号文殊菩萨,宣称赵朔是文殊菩萨转世,理应统治整个吐蕃。
关于这点,赵衍当然不会同意。
人家贵由都号称“天上之上帝,地上之贵由汗,全人类的皇帝”了,赵朔称什么“文殊菩萨”,也太掉价了。
再说了,这也太便宜了吐蕃那些喇嘛。
当然了,他们要是向高原上的百姓们宣称,是文殊菩萨转世为赵朔汗,发下大慈悲,为他们分了田地,赵衍也不会计较。
然后,赵衍宣布了对吐蕃进一步的命令。
首先,就是吐蕃的各系私兵必须交出来。一部分将直接成为普通百姓,分给田地。另外一部分勇武一些的,将转为赵朔汗国的府兵。
其中最勇健的五千人,将和赵衍带入草原的五千官兵一起,组成一个新的万户。
这个万户不入八旗之列,番号为赵朔汗国高原万户。
对于这个处置,十三系首领虽然早有预料,但还是心头一片灰暗。整编完成之后,他们再无任何军事力量,只能在精神方面对吐蕃人进行影响了。
赵衍接下来宣布的消息,对吐蕃人整体来说,就全是好消息了。
其一,赵朔汗国的军政人员进入吐蕃之后,不但要进行均田,而且会给百姓们发下铁制农具。这些农具全部无息,本钱分十年还清。
吐蕃原来其实是有一定数量的铁制农具的。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中原的各种先进技术。
要不然,大唐年间,吐蕃能拿几十万大军来,和唐军对抗,还互有胜负?
只是自从唐末以来,一方面气候变冷,吐蕃之地变得越发不适合人类生活。另外一方面,吐蕃分裂,各大势力互相攻伐,进一步破坏了生产力。
到了现在,铁犁在吐蕃都成了稀罕物,就更不用提其他农具了。再加上这些佛爷的敲骨吸髓,吐蕃百姓的生活困苦之极。也就是吐蕃宗教氛围浓厚了,换了其他地区,恐怕早就揭竿而起。
赵朔入吐蕃,这个地区的出产,起码要能养活他驻吐蕃的各级官吏和大军吧?
提高吐蕃的生产力水平是必要的。
只是赵朔不准备如唐太宗李世民一般,向吐蕃输入技术,而是直接提供成品。
铁制农具、各种生活用品、茶叶,白糖、白酒……都可以向吐蕃销售。
吐蕃能卖出的各种货物,吐蕃马、牦牛皮、麝香、冬虫夏草、黄金……对赵朔汗国也不无小补。
待一切上了正轨之后,赵朔才会尝试向吐蕃进行移民。
依照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吐蕃养两百万人还是没问题的。现在的吐蕃,却仅仅五十来万人。
赵朔觉得,移民个二三十万汉人过去,问题不大。
其二,就是赵朔汗国朝廷出资,为吐蕃修建二十三条铁锁桥。
吐蕃自从唐末以来,就分成了十几股势力,为什么一直无法统一?
天然地理环境,就是重要因素之一。
河流、山崖峭壁将吐蕃分成了十三个大大小小的区域,交通都非常困难,更别提发动统一战争了。
赵朔要想维持吐蕃的统治,随时能调动大军镇压叛乱,就必须解决交通的问题。
当然了,修建正规的桥梁,别说这个时代了,再过几百年,都耗资太大了。
最适合吐蕃情况的,还是建铁索桥。
用一个个铁索桥,将吐蕃凝结为一个整体。
这对吐蕃人本身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这十三个区域的各种特产,可以比较方便的运输出去,和内地进行各种贸易,改善生活。
其三,就是在吐蕃的拉萨、日喀则、萨迦,这三个最大的城市,建立三个学校,不但教授汉语,而且教授科举所需的一切知识。
吐蕃任何人只要愿意交学费,就可以入学。成绩优异者,还有学习奖励,免除学子的后顾之忧。
五年后,在吐蕃实行单独的科举,每年录取五十人。
只是这五十人,二十年内不得在吐蕃为官,而是被朝廷分配到其他地区。
他们的一应升迁待遇,当然与赵朔汗国的其他官员等同。
十三系首领听了这个消息,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喜的是,总体来说,赵朔的条件不算过分。他们不但保住了自己的财产,子弟还获得了通过科举入赵朔汗国为官,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的机会。谁能说,赵朔汗国以后不能出一个吐蕃籍的丞相,或者大将军呢?
要知道,当初吐蕃的论钦陵,可是面对大唐名将薛仁贵都完全不虚的,还取得了大非川大捷。
吐蕃百姓更不用说了,发下的土地,十年还款的铁制农具,更加便捷的交通,生活将获得质的飞跃。
忧的其实也是这些。
赵朔确实是冲着吐蕃长治久安而经营的。以后,他们再想维持以前的富贵,甚至让吐蕃从赵朔汗国独立出去,至少百年以内,是完全不可能了。
但话说回来,他们再不甘心又怎么样?形势比人强!
十三系首领唯有在萨迦班智达的率领下,向赵衍叩首谢恩而已。
有机灵的派系首领,都已经盘算,族内有没有貌美的适龄女子,送给赵衍做小妾了。
毕竟,有了这层关系,他们的日子应该能好过不少不是?
赵衍纳了吐蕃小妾,也能代表赵朔汗国对吐蕃人并不歧视啊!
不管怎么说吧,又半个月后,赵衍和这十三系首领一起,从凉州出发,过青海,翻越唐古拉山,进入了吐蕃地区。
随赵衍一起准备进入吐蕃的,除了五个千户的正规军,还有五千各级官吏。
这五个千户,并非来自同一个万户。
第一个千户,是海日格率领的蒙古千户。海日格是赵朔的结拜安答,将作为这五千军的副帅,辅佐赵衍治理吐蕃。
第二个千户,是从汉军正红旗第一万户抽调,这个千户的千户长,是郭宝玉的次子郭德山。郭宝玉有两个儿子,长子郭德海,次子郭德山。
第三个千户的千户长,是张柔的次子张弘基,张柔现在有五个儿子。但是,长子张福寿随赵赫西征去了,次子张弘基将率领一个千户,将随赵衍入吐蕃。
第四个千户的千户长,是董俊的长子董文炳,也就是在历史上被忽必烈尊称为“董大哥”的那位。董文炳今年才十九岁,其实比忽必烈还小两岁,这个“董大哥”确确实实只是个尊称,而不是事实。他年纪小,没赶上赵赫的长子西征,也被赵朔调到了吐蕃。
第五个千户千户长,是原来孟珙麾下的大将王坚。
这五个千户长里面,年纪最大的是海日格,今年五十岁。年纪最小的,是董文炳,今年十九岁。
老中青三代结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军事班底了。既方便镇压吐蕃,又方便赵衍积累统领大将的经验。
文官方面也安排好了,政事方面赵衍的副手是杜庶。
杜庶是宋朝淮东制置大使杜杲的儿子,文武皆能,历史记载南宋的抗蒙名将之一。
在投降赵朔之前,杜庶在南宋任“司农丞”之职,距离高级官员只有一步之遥了。
其他文官,却是大都由北方抽调。
吐蕃是天下数得着的贫瘠之地,高原反应对人体的摧残又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赵朔将这些人统一升一级使用,并且允诺在吐蕃任职五年后,可以调回中原,再升一级。
所有在吐蕃任职的八旗兵、官吏,待遇是内地汉军的两倍。
如此优厚的条件,还是颇有吸引力的。
其实,吐蕃的人口太少了,根本就用不着五千各级官吏。如果按照内地的布置,五百官吏就足够了。
但是,这地方也太地广人稀了,而且刚刚开始建立统治,先期的重大投入还是必要的。以后,赵朔估计各级官吏会逐渐降到两千人左右。
总而言之,无论军事还是政治,赵朔汗国已经做足了准备。吐蕃化为华夏熟土,只是时间问题、
就在赵衍等人在吐蕃奋斗之时,赵朔在中都,下达了三道重要的旨意。
其一,《天下求贤诏》。
赵朔当初为了开通埃及运河,一直苦恼水利人才,后来南宋的三位宰相推荐了胡榘和秦九韶,才解决了赵朔的燃眉之急。
不过,天下的水利人才,只有胡榘和秦九韶了吗?
在哈尔喀贵城,孙威向赵朔推荐了郭珣,并且提及郭珣的父亲郭荣,不仅通五经、算学,还精通水利。
想想也是,郭守敬的学问,大都是郭荣传授。
郭守敬主持修建了通惠河,郭荣的水利学问,能差得了吗?
天下如郭荣一般,赵朔不知道的人才,得有多少?
其他方面的人才呢?
所以,赵朔下了这《天下求贤诏》,年龄不限,性别不限,身份不限,算学、农学、水利学、天文学……无论是有哪方面的特殊学问,都可以向朝廷毛遂自荐。
经过考试合格后,马上授予根据能力授予官职,进行重用。
其二,《江南移民诏》。
华夏的北方地区,已经连续向西方移民十五年了。虽然赵朔鼓励生育,但北方地区因为这么多的移民,已经十五年没有进行人口增长了。
赵朔决定停一停,华夏毕竟是他的根本之地,北方人口太少了也不好,也该南方出出力了。
再说了,赵朔攻打南宋之战,因为“北方赵官家”的号召力,也就是襄阳打了一仗,其他地方传檄而定。
南宋八千多万人口,人地矛盾相当突出,应该通过移民缓解部分人口压力。
赵朔决定南方第一批移民的人口为三十万,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各自五万人。
这三十万人的移民目的地,就是埃及和叙利亚以及也门。
如今,赵赫不但全取了埃及,而且已经攻破了也门的萨那城。为了报木阿秃干之仇,将萨那城直接屠戮一空。只有年轻的女人活了下来。
以后赵赫还需要修建埃及运河呢,对于埃及和叙利亚以及阿拉伯半岛的压榨,绝对轻不了。
正需要大量的华夏移民到来,帮赵赫稳定局势。
这次的江南移民,和之前的移民不一样。
赵朔的海军正红旗,已经从明州出发到埃及的古赛尔港进行了三次远航,非常顺利。
这三十万人,也将不是通过陆地长跋涉,而是通过海军运输,分批前往目的地。
其三,《海外封爵令》。
赵朔命人制作了,如今已知的地图,公告天下。鼓励民间百姓出海,寻找世界上其他未知的陆地。
发现万里以上之区域者,直接封公爵。
发现五千里至万里以上区域者,直接封为侯爵。
发现千里至五千里土地者,直接封为伯爵。
发现五百里至千里以上陆地者,封子爵。
发现百里至五百里土地者,封男爵。
发现百里以下的小岛,并不封爵,但是可以用自己的名字为此岛命名或者直接定一个其他的名字,并且获得此岛十分之一的土地。
其实,赵朔会进行封爵,是大家一直心知肚明早晚会到来,却不知何时才会发生的事情。
毕竟,随赵朔开创新朝的文臣武将们,需要爵位以酬功。
只是万没想到,文臣武将的封爵还没有到来,赵朔先宣布了对发现海外土地之人的封爵。
虽然赵朔没有宣布,对这些爵位的具体待遇。但是,王以下就是公了,那待遇能差得了吗?
你武不能加入八旗,文不能通过科举,但是可以航海发现新的土地啊!这可不仅仅是和文武之能有关,而且和运气有关。只要发现一片新的陆地,这辈子就发达了。
去航海吧!
那里不仅有着无尽的财富,还有着华夏爵位的赐予!
荣华富贵就在眼前!
诏书下达,天下震动!
按照赵朔的计划,赵衍将以王子之尊,驻守吐蕃五年,为将吐蕃彻底纳入华夏版图,打开局面。
关于以后帝国如何治理,赵朔现在其实还没考虑好。
如果是之前,他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将吐蕃分封给一个儿子。这地方的地理环境太恶劣了,土地贫瘠,地广人稀,能维持住稳定,不给中原添乱就好。
如果赵朔的一支子孙能将吐蕃化为华夏熟土,就已经称得上功德无量了。
不过,这不是有线电报,有希望在赵朔的有生之年完成吗?
到底是维持一个统一的全球性帝国,还是进行分封?分封,又究竟分封哪些地方?吐蕃是不是应该进行分封?
赵朔有些拿不定主意。
再说了,赵朔现在才有五个儿子成年,最终到底有几个成才能够镇守一方?谁适合分封在哪里?现在也言之过早。
所以,赵朔只是暂时定下了赵衍镇守吐蕃五年之事。
吐蕃的十三系首领,当然早就得知了赵衍镇守吐蕃的消息。在凉州知州衙门内,向赵衍大礼参拜。
他们为了表达对赵朔汗国的忠诚,主动提出,请为赵朔上尊号文殊菩萨,宣称赵朔是文殊菩萨转世,理应统治整个吐蕃。
关于这点,赵衍当然不会同意。
人家贵由都号称“天上之上帝,地上之贵由汗,全人类的皇帝”了,赵朔称什么“文殊菩萨”,也太掉价了。
再说了,这也太便宜了吐蕃那些喇嘛。
当然了,他们要是向高原上的百姓们宣称,是文殊菩萨转世为赵朔汗,发下大慈悲,为他们分了田地,赵衍也不会计较。
然后,赵衍宣布了对吐蕃进一步的命令。
首先,就是吐蕃的各系私兵必须交出来。一部分将直接成为普通百姓,分给田地。另外一部分勇武一些的,将转为赵朔汗国的府兵。
其中最勇健的五千人,将和赵衍带入草原的五千官兵一起,组成一个新的万户。
这个万户不入八旗之列,番号为赵朔汗国高原万户。
对于这个处置,十三系首领虽然早有预料,但还是心头一片灰暗。整编完成之后,他们再无任何军事力量,只能在精神方面对吐蕃人进行影响了。
赵衍接下来宣布的消息,对吐蕃人整体来说,就全是好消息了。
其一,赵朔汗国的军政人员进入吐蕃之后,不但要进行均田,而且会给百姓们发下铁制农具。这些农具全部无息,本钱分十年还清。
吐蕃原来其实是有一定数量的铁制农具的。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中原的各种先进技术。
要不然,大唐年间,吐蕃能拿几十万大军来,和唐军对抗,还互有胜负?
只是自从唐末以来,一方面气候变冷,吐蕃之地变得越发不适合人类生活。另外一方面,吐蕃分裂,各大势力互相攻伐,进一步破坏了生产力。
到了现在,铁犁在吐蕃都成了稀罕物,就更不用提其他农具了。再加上这些佛爷的敲骨吸髓,吐蕃百姓的生活困苦之极。也就是吐蕃宗教氛围浓厚了,换了其他地区,恐怕早就揭竿而起。
赵朔入吐蕃,这个地区的出产,起码要能养活他驻吐蕃的各级官吏和大军吧?
提高吐蕃的生产力水平是必要的。
只是赵朔不准备如唐太宗李世民一般,向吐蕃输入技术,而是直接提供成品。
铁制农具、各种生活用品、茶叶,白糖、白酒……都可以向吐蕃销售。
吐蕃能卖出的各种货物,吐蕃马、牦牛皮、麝香、冬虫夏草、黄金……对赵朔汗国也不无小补。
待一切上了正轨之后,赵朔才会尝试向吐蕃进行移民。
依照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吐蕃养两百万人还是没问题的。现在的吐蕃,却仅仅五十来万人。
赵朔觉得,移民个二三十万汉人过去,问题不大。
其二,就是赵朔汗国朝廷出资,为吐蕃修建二十三条铁锁桥。
吐蕃自从唐末以来,就分成了十几股势力,为什么一直无法统一?
天然地理环境,就是重要因素之一。
河流、山崖峭壁将吐蕃分成了十三个大大小小的区域,交通都非常困难,更别提发动统一战争了。
赵朔要想维持吐蕃的统治,随时能调动大军镇压叛乱,就必须解决交通的问题。
当然了,修建正规的桥梁,别说这个时代了,再过几百年,都耗资太大了。
最适合吐蕃情况的,还是建铁索桥。
用一个个铁索桥,将吐蕃凝结为一个整体。
这对吐蕃人本身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这十三个区域的各种特产,可以比较方便的运输出去,和内地进行各种贸易,改善生活。
其三,就是在吐蕃的拉萨、日喀则、萨迦,这三个最大的城市,建立三个学校,不但教授汉语,而且教授科举所需的一切知识。
吐蕃任何人只要愿意交学费,就可以入学。成绩优异者,还有学习奖励,免除学子的后顾之忧。
五年后,在吐蕃实行单独的科举,每年录取五十人。
只是这五十人,二十年内不得在吐蕃为官,而是被朝廷分配到其他地区。
他们的一应升迁待遇,当然与赵朔汗国的其他官员等同。
十三系首领听了这个消息,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喜的是,总体来说,赵朔的条件不算过分。他们不但保住了自己的财产,子弟还获得了通过科举入赵朔汗国为官,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的机会。谁能说,赵朔汗国以后不能出一个吐蕃籍的丞相,或者大将军呢?
要知道,当初吐蕃的论钦陵,可是面对大唐名将薛仁贵都完全不虚的,还取得了大非川大捷。
吐蕃百姓更不用说了,发下的土地,十年还款的铁制农具,更加便捷的交通,生活将获得质的飞跃。
忧的其实也是这些。
赵朔确实是冲着吐蕃长治久安而经营的。以后,他们再想维持以前的富贵,甚至让吐蕃从赵朔汗国独立出去,至少百年以内,是完全不可能了。
但话说回来,他们再不甘心又怎么样?形势比人强!
十三系首领唯有在萨迦班智达的率领下,向赵衍叩首谢恩而已。
有机灵的派系首领,都已经盘算,族内有没有貌美的适龄女子,送给赵衍做小妾了。
毕竟,有了这层关系,他们的日子应该能好过不少不是?
赵衍纳了吐蕃小妾,也能代表赵朔汗国对吐蕃人并不歧视啊!
不管怎么说吧,又半个月后,赵衍和这十三系首领一起,从凉州出发,过青海,翻越唐古拉山,进入了吐蕃地区。
随赵衍一起准备进入吐蕃的,除了五个千户的正规军,还有五千各级官吏。
这五个千户,并非来自同一个万户。
第一个千户,是海日格率领的蒙古千户。海日格是赵朔的结拜安答,将作为这五千军的副帅,辅佐赵衍治理吐蕃。
第二个千户,是从汉军正红旗第一万户抽调,这个千户的千户长,是郭宝玉的次子郭德山。郭宝玉有两个儿子,长子郭德海,次子郭德山。
第三个千户的千户长,是张柔的次子张弘基,张柔现在有五个儿子。但是,长子张福寿随赵赫西征去了,次子张弘基将率领一个千户,将随赵衍入吐蕃。
第四个千户的千户长,是董俊的长子董文炳,也就是在历史上被忽必烈尊称为“董大哥”的那位。董文炳今年才十九岁,其实比忽必烈还小两岁,这个“董大哥”确确实实只是个尊称,而不是事实。他年纪小,没赶上赵赫的长子西征,也被赵朔调到了吐蕃。
第五个千户千户长,是原来孟珙麾下的大将王坚。
这五个千户长里面,年纪最大的是海日格,今年五十岁。年纪最小的,是董文炳,今年十九岁。
老中青三代结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军事班底了。既方便镇压吐蕃,又方便赵衍积累统领大将的经验。
文官方面也安排好了,政事方面赵衍的副手是杜庶。
杜庶是宋朝淮东制置大使杜杲的儿子,文武皆能,历史记载南宋的抗蒙名将之一。
在投降赵朔之前,杜庶在南宋任“司农丞”之职,距离高级官员只有一步之遥了。
其他文官,却是大都由北方抽调。
吐蕃是天下数得着的贫瘠之地,高原反应对人体的摧残又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赵朔将这些人统一升一级使用,并且允诺在吐蕃任职五年后,可以调回中原,再升一级。
所有在吐蕃任职的八旗兵、官吏,待遇是内地汉军的两倍。
如此优厚的条件,还是颇有吸引力的。
其实,吐蕃的人口太少了,根本就用不着五千各级官吏。如果按照内地的布置,五百官吏就足够了。
但是,这地方也太地广人稀了,而且刚刚开始建立统治,先期的重大投入还是必要的。以后,赵朔估计各级官吏会逐渐降到两千人左右。
总而言之,无论军事还是政治,赵朔汗国已经做足了准备。吐蕃化为华夏熟土,只是时间问题、
就在赵衍等人在吐蕃奋斗之时,赵朔在中都,下达了三道重要的旨意。
其一,《天下求贤诏》。
赵朔当初为了开通埃及运河,一直苦恼水利人才,后来南宋的三位宰相推荐了胡榘和秦九韶,才解决了赵朔的燃眉之急。
不过,天下的水利人才,只有胡榘和秦九韶了吗?
在哈尔喀贵城,孙威向赵朔推荐了郭珣,并且提及郭珣的父亲郭荣,不仅通五经、算学,还精通水利。
想想也是,郭守敬的学问,大都是郭荣传授。
郭守敬主持修建了通惠河,郭荣的水利学问,能差得了吗?
天下如郭荣一般,赵朔不知道的人才,得有多少?
其他方面的人才呢?
所以,赵朔下了这《天下求贤诏》,年龄不限,性别不限,身份不限,算学、农学、水利学、天文学……无论是有哪方面的特殊学问,都可以向朝廷毛遂自荐。
经过考试合格后,马上授予根据能力授予官职,进行重用。
其二,《江南移民诏》。
华夏的北方地区,已经连续向西方移民十五年了。虽然赵朔鼓励生育,但北方地区因为这么多的移民,已经十五年没有进行人口增长了。
赵朔决定停一停,华夏毕竟是他的根本之地,北方人口太少了也不好,也该南方出出力了。
再说了,赵朔攻打南宋之战,因为“北方赵官家”的号召力,也就是襄阳打了一仗,其他地方传檄而定。
南宋八千多万人口,人地矛盾相当突出,应该通过移民缓解部分人口压力。
赵朔决定南方第一批移民的人口为三十万,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各自五万人。
这三十万人的移民目的地,就是埃及和叙利亚以及也门。
如今,赵赫不但全取了埃及,而且已经攻破了也门的萨那城。为了报木阿秃干之仇,将萨那城直接屠戮一空。只有年轻的女人活了下来。
以后赵赫还需要修建埃及运河呢,对于埃及和叙利亚以及阿拉伯半岛的压榨,绝对轻不了。
正需要大量的华夏移民到来,帮赵赫稳定局势。
这次的江南移民,和之前的移民不一样。
赵朔的海军正红旗,已经从明州出发到埃及的古赛尔港进行了三次远航,非常顺利。
这三十万人,也将不是通过陆地长跋涉,而是通过海军运输,分批前往目的地。
其三,《海外封爵令》。
赵朔命人制作了,如今已知的地图,公告天下。鼓励民间百姓出海,寻找世界上其他未知的陆地。
发现万里以上之区域者,直接封公爵。
发现五千里至万里以上区域者,直接封为侯爵。
发现千里至五千里土地者,直接封为伯爵。
发现五百里至千里以上陆地者,封子爵。
发现百里至五百里土地者,封男爵。
发现百里以下的小岛,并不封爵,但是可以用自己的名字为此岛命名或者直接定一个其他的名字,并且获得此岛十分之一的土地。
其实,赵朔会进行封爵,是大家一直心知肚明早晚会到来,却不知何时才会发生的事情。
毕竟,随赵朔开创新朝的文臣武将们,需要爵位以酬功。
只是万没想到,文臣武将的封爵还没有到来,赵朔先宣布了对发现海外土地之人的封爵。
虽然赵朔没有宣布,对这些爵位的具体待遇。但是,王以下就是公了,那待遇能差得了吗?
你武不能加入八旗,文不能通过科举,但是可以航海发现新的土地啊!这可不仅仅是和文武之能有关,而且和运气有关。只要发现一片新的陆地,这辈子就发达了。
去航海吧!
那里不仅有着无尽的财富,还有着华夏爵位的赐予!
荣华富贵就在眼前!
诏书下达,天下震动!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最新章节,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最新章节,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