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宫。

  位于阜成门内,建于明代宣德八年,是仿照南京朝天宫建成的,但规模比南京的朝天宫大得多,“建三清殿,以奉上清、太清、玉清。建通明殿,以奉上帝。建普济、景德、总制、宝藏、佑圣、靖应、崇真、文昌、玄应九殿,以奉诸神。”

  当时北京城最大的道馆是白云观,等朝天宫建完后,白云观只能排第二了。

  可惜天启六年的一场大火,把北京朝天宫的十三进大殿全部烧毁,后世想看,只能去南京那座保存下来的宫观参观了。

  如今的邵元节,是在嘉靖五年被敕封为致一真人,统辖京师朝天、显灵、灵济三宫,由此是朝廷认定的总领道教第一人。

  年轻的朱厚熜,对于修道虽然称不上狂热,但也明显是爱好,闲暇时间多有打坐,观摩炼丹,也吞服过丹药,对于邵元节当然礼敬有加。

  这个习惯如果维持到现在,锦衣卫查到邵元节头上,孙维贤说不定就懂事地让沈墨闭嘴了。

  区区一个媒婆,死就死了,岂能让真人烦恼红尘?

  但现在,宫内丹炉寂冷,香篆残消,陛下仿佛一夜之间,就不喜欢修道了。

  那对于初入京师的孙维贤来说,道教真人也是一个可以捏的软柿子。

  毕竟不抓一批位高权重之辈,怎知我锦衣卫的威风?

  不得不说,这次海玥还真的认同对方。

  “请秉公执法,将案子彻查下去!”

  “呵!我还真想看看,在嘉靖朝大肆抓捕道士,是一种什么场面!”

  “当然前提是,道士真的在为非作歹……”

  目送孙维贤兴冲冲地离去,海玥的神情里颇为期待,这是独属于后世的反差感,当代人还理解不了。

  不过恶趣味了片刻,他目光闪烁,又沉吟起来。

  清幽的香气自身后袅袅而至,朱玉英手捧茶盏,纤指轻落在肩头:“相公这般出神,所虑何事?”

  海玥指尖轻叩案上,将沈墨所述细细道来:“若此人所供不虚,推官与秦氏勾结谋夺盛氏家产,是为了独占宅院月余之久,且要避人耳目,夫人觉得这般大费周章,所图为何?“

  “密室?”

  朱玉英眸光一动:“莫非盛宅有一间外人难以进入的密室,才要用这种法子将整座宅院夺下来?”

  “从目前看来,这是最有可能的……”

  海玥点了点头,开口唤道:“弓豪!”

  “少爷!”

  一个精干汉子走了进来。

  既已成家,独立为户,自然免不了招收仆婢。

  古代不比后世,各种工具一应俱全,如果不想整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就必须有人替代,这是很冰冷的现实。

  而家中的下人挑选也很重要,海玥信不过外人,也不愿买奴婢,就从英略社中聘请人手。

  这个弓豪就是英略社子弟,原是逃荒的流民,后来得社中收养,年近三十,已然娶妻生子,夫妇俩都是沉稳本份之人。

  海玥选了弓豪在身边当书童,其妻依旧留在社内,同时朱玉英身边的婢女折梅,和后厨的仆妇叶氏,也都是类似的情况。

  这些下人出身英略社,都有一定的武力,忠诚有保证,海玥夫妇也不是苛刻的性格,如此才能让家中安定。

  在黎渊社、白莲教粉墨登场,现在连道教真人那边都开始不安分的情况下,不得不防。

  唤来弓豪,吩咐一二,这位匆匆离去。

  待得此人再度回归,马上开始禀告:“少爷,锦衣卫将盛宅围起来了,里面传来挖掘的声音,带头的是千户谭经。”

  “果然!”

  海玥点了点头。

  锦衣卫别的不成,有两项能力是最专业的。

  一是用刑,二是抄家。

  孙维贤绝不愚蠢,他获得这份证词,肯定也会想到盛宅中藏有秘密,这不就对应上锦衣卫的抄家天赋了么?

  尤其孙维贤还对密藏孜孜不倦,恐怕掘地三尺,也要把隐藏的宝贝挖出来。

  “锦衣卫既然出马,接下来就拭目以待,看看能从盛宅找出什么吧!”

  ……

  “没有?”

  海玥照常在翰林院深造,弓豪则每日盯住盛宅,发现锦衣卫出动的人手越来越多,抬出的碎裂砖石也越来越多。

  但随着动静逐渐增大,街头巷尾流传的消息也越来越多,即便是锦衣卫的淫威,都压不住了。

  关键是没有收获。

  弓豪甚至不用偷偷接近,就能听到里面的千户谭经发出愤怒的吼声,鞭策手下继续挖,往下深挖。

  当这个过程持续了十天,海玥就知道,之前的思路肯定不对了。

  哪怕沈墨的计划成功,与秦氏暗害了盛娘子,又把杀人的罪名推到小弟子顾氏头上,将盛宅拿入手中,他们也绝不可能这样折腾。

  原因很简单,锦衣卫可以大张旗鼓地砸地敲砖,贼人却不可能那么做,必须放轻手脚,避免惊动左邻右舍。

  锦衣卫忙碌十天都一无所获,即便别说给贼人一个月,三四个月恐怕都无济于事。

  “如果密室的思路是错误的,对方费尽心思,夺下盛宅,又是为了做什么?”

  海玥生出了好奇,却未轻动。

  因为他近来颇有些万众瞩目。

  这一日还未放衙,一道身影又颠颠地赶来了。

  赵文华是晨昏定省,从不缺席,如今翰林院都适应这位刑部主事整日跑来问安。

  “会首!”

  此时到了面前,赵文华满是崇敬地道:“张首辅与严阁老又起争执,严阁老已公然支持《定边九策》,如今六部官员纷纷响应,会首这道奏疏呈上,当真令人叹服啊!”

  海玥闻言微笑:“也是骂声滔滔,朝野震惊~”

  明廷上下由于连番大胜,生出轻敌之心,认定安南亡国在即,眼见三军骄纵,已现危兆,他不仅嘱托了临行的陆炳,还毫不迟疑地上了《定边九策》的奏疏。

  从辨伪正名、明军之利、安南之险、兵略三阶、粮饷筹划、人心经略、战后建制、防弊六诫、宗藩新约、长远固边,九个角度,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安南的战事与交趾的重归。

  海玥很有自知之明,由于自己并未深入安南,也未经历过前线战况,这封奏疏上难免有些纸上谈兵的内容。

  但他也不妄自菲薄,基于对后世中越关系,种种战事摩擦的了解,奏疏里面又有着许多高屋建瓴的建议。

  于是乎。

  九策一出,群臣侧目。

  事实上,有此忧虑的朝臣绝不止海玥一人,只不过被淹没在了求胜心切的浪潮中,渐渐的就没人敢出头了。

  现在他这位新科翰林一出头,顿时醒目至极。

  首先是小小年纪,又无资历,居然就敢在此等国家大事上谏言?

  等到他们看了奏疏后,才骇然发现,这九策是新科翰林写的?

  别说对方出身琼海,对安南有一定的了解,即便是生活在广西境内的官员,都万万写不出这等奏疏……

  据传张璁于内阁阁房见了,都是细细看了三遍,这才开始怒斥。

  张璁并非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站在这位力推新政的首辅角度,有更多的考量。

  一个最大的不得已,就是目前大明的国库很不充盈,根本支持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

  事实上任谁都清楚,稳扎稳打的战争是赢面最大的,可打仗实在太费钱粮了,此番战事启动得本就有些勉强,若不能乘胜追击,一举平定莫氏伪政权,收复交趾之地,万一陷入战争的泥沼,大明根本耗不起。

  所以张璁才要速胜!

  也必须速胜!

  唯有速胜,接下来才有经略此地的财力,更要做好与境内叛臣长期拉锯的准备,哪能把兵粮耗在这个关头?

  既然张璁驳斥,一时间大礼议新贵们纷纷怒斥,科道言官也多有上书,指责海玥身为新科翰林,资历浅薄,就妄言大话,霍乱军心。

  张璁打击异己从不客气,这股威势可比历史上徐阶所受的待遇严重多了。

  但徐阶随之而来的是被贬出京师,险些一辈子在地方上任职,而面对海玥,打压归打压,对于贬官是提都没提。

  想要把这位简在帝心的一心会首贬出京师,根本不现实。

  可眼见张璁只骂战不贬官,支持海玥的朝臣也多了起来,之前不敢发言的朝臣纷纷上疏,请求慎重。

  就在近日。

  严嵩参战。

  “安南虽连失七城,然其莫贼据险死守,暗中联结国内义军,多有让步,反观我军千里转输,士卒疲敝,若蹈唐征南诏之覆辙,恐胜势转瞬即溃……”

  这就是重复了《定边九策》的观念,当这位阁老一开口,局势再度不同,赵文华的兴奋程度可想而知。

  ‘不愧是严嵩啊,出手的时机果然恰到好处!’

  海玥毫不意外。

  严嵩此时声援,有百利而无一害。

  若是大胜,这般老成持重之言,也不算什么错误;

  可若是前线真的失利了,两相对比之下,对于张璁的威望就是巨大的打击。

  而海玥也预见到了这一点。

  他的奏疏,除非一开始就被直接摁下去,连朵浪花都翻不起来,不然的话,一定能得到张璁反对者的支持。

  无论出发点是什么,这都是他第一次在朝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鸣惊人!

  震动朝野!

  当然海玥最希望看到的,还是真能在安南战事上起到一定的影响,助大明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彻底收复交趾!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神探1546,大明神探1546最新章节,大明神探1546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