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宫宴的消息传出,消息灵通的勋贵重臣们自然明白是什么意思。

  任何一个新贵群体的出现,旧的利益团体除了打压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吸纳他们。

  不仅仅是勋贵们看到了这一点,不少文官也看到了这一点。

  为家族寻找一个有前途的年轻人联姻,给自己的家族多留一条路,这也是大部分现实主义者的选择。

  当然,最后能不能成事,还要看这些新军官们的个人魅力和能力了。

  这场宴会,一下子就成了春节期间最热门的话题。

  毕竟八卦是人类的本能。

  正月十五,武监军官身穿新式军装,盛装出席了这场宫廷的宴会。

  皇太子朱翊钧代父皇主持宴会,定国公、成国公等大明顶级的勋臣全部出席。

  家中有适龄待嫁女子的文臣也有不少出席,其中不乏官制比较高的文臣。

  小胖钧看着这群朝气蓬勃的武监军官也是非常的高兴,上次武监阅兵他没能有机会去,这次算是另外一种方式过瘾了!

  苏泽家中虽然没有适龄待嫁的女子,但是也接到了邀请,等到华灯初上的时候,苏泽害怕堵车,决定还是步行入宫。

  今年的元宵灯会照例举办,但也不知道是不是办得多了,京师百姓的热情都褪去了一些。

  隆庆皇帝身体不好,所以对今年的元宵灯会也不如往年上心,只是在正阳门外例行扎了几个花灯庆祝。

  皇宫前围观皇室花灯的百姓少了很多,但是京师城内的其他市集却热闹多了。

  苏泽从府内出门,一路来到宫门外,沿途能见到不少叫卖的摊贩,还有各种街头表演,好不热闹。

  中华民族对过节的需求,最重要还是落实在吃上,整个京师都弥漫在一股香甜的气味之中。

  苏泽就见到了几个拿着糖人和糖葫芦的孩子,在街上追逐玩闹着。

  得益于糖的价格持续下降,京师的普通人家也能吃得起糖了。

  糖不再是贵重的奢侈品,那吃糖的花样也就多了。

  最先出现的是糖渍的果脯。

  糖渍作为一种古老的食物保存方式,用其制作的果脯味道甜美,很受京师百姓欢迎。

  东宫的几家糖铺,也开始制作这类的糖渍果脯。

  这种能够长期保存的食物,也受到了草原的欢迎,成为大明出口的又一项利器。

  糖葫芦算是传统小吃了,北宋就已经出现了。

  在糖的价格降低之后,叫卖糖葫芦的摊贩更多了。

  至于糖人则是新鲜的事物,这种又好看又好吃的糖,尤其受到孩子的欢迎。

  在这元宵佳节中,普通百姓也会给孩子一些零钱,这些钱基本上都流入了这些卖糖的小摊。

  等到了皇宫前,普通百姓就已经进不来了,宫门前却车水马龙,各式豪华马车都是朝着皇宫赴宴的。

  苏泽本来准备低调入宫的,却没想到一辆马车停在了他边上。

  “苏检正,距离西苑还远,和本公同乘马车如何?”

  苏泽抬起头,看到成国公朱时泰热情的脸,感受着紫禁城外的寒风,苏泽还是决定接受对方的好意。

  这次宴会并不是正式的国宴,自然不可能在三大殿举行。

  但是受邀的人太多,最终小胖钧请示皇帝,启用了西苑。

  这是先帝嘉靖居住过的地方,隆庆皇帝登基后,为了表示和父皇的政策切割,封闭了西苑。

  但是西苑依然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太监宫女维护。

  在西苑举行元宵宫宴,也有一点皇室家宴的感觉,没有那么正式又多了一丝温情。

  只不过这苦了赴宴的人,为了皇宫安全,勋贵百官只能从正门入宫,接着还要步行到西苑。

  紫禁城周围空旷,寒风一吹冷得刺骨。

  这时候就体现出勋臣的优势了,不少勋臣都有御赐的马车,可以乘车前往,而文官要这个待遇,至少要阁老或者大九卿才行。

  苏泽也不愿意在寒风中受罪,让随从先行离开,自己登上了成国公府的马车。

  作为顶级勋贵,成国公的马车自然是十分豪华。

  车架采用最新的减震弹簧,车身却用高档木材打造,马车内部能够容纳八人,内部都用的高档绫罗绸缎。

  只不过拉车的马都是普通的马,这让苏泽有些疑惑,堂堂成国公府,难道还养不起几匹好马?

  可能是看出了苏泽的疑惑,朱时泰说道:

  “府内的好马都捐给武监了,这匹马是家弟从广西送回来的,这马虽然矮小,但是耐力还是不错的,京师的马车反正开不快,用这种马正合适。”

  这位年轻的成国公果然是聪明人。

  “苏检正对这马也有兴趣吗?明日让人送两匹去府上?”

  苏泽摇头说道:

  “多谢国公美意,苏某很少乘坐马车出行,还是不要埋没这些良驹吧。”

  朱时泰并不在意,也没有继续客气,而是和苏泽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起来。

  “苏检正,您对赵阁老的兵部改革怎么看?”

  苏泽看向朱时泰,在他看来,这位年轻的成国公,是勋贵之中第一的聪明人。

  定国公徐文壁只是办事妥当,为人谨慎,但是论才干也只是中人之资。

  他能成为现在的勋臣之首,还是因为他深受皇室信任,又能办好祭祀工作,属于靠着给皇帝代祭,熬成了元老重臣。

  但是成国公府在几次军事改革中都很有洞见,武监成立就将胞弟送入武监,最近几次勋贵的行动中,都能看到成国公在背后的身影。

  朱时泰突然说起了赵贞吉推动的兵部改革,苏泽疑惑的问道:

  “国公有何高见?”

  朱时泰说道:

  “高见谈不上,只是觉得赵阁老的改革势在必行,可兵部如此冥顽不灵,非要违逆大势,实在是可笑。”

  苏泽明白交浅言深的道理,他和成国公朱时泰就是几面之交,对方突然和自己说这样的话题,苏泽有点后悔上他的马车了。

  身为中书门下五房的正印官,苏泽现在的地位也不一样了,必须要谨言慎行。

  但是朱时泰提到了赵贞吉,难道赵贞吉为了推动兵部改革,竟然和勋贵联系上了?

  这个猜测未免太离奇了。

  苏泽看向朱时泰,等待对方说话。

  从紫禁城正门到西苑入口,也就是一炷香的车程,所以朱时泰直接的说道:

  “苏检正不是很清楚,赵阁老和兵部之间的具体分歧吧。”

  苏泽点头。

  他虽然统领中书门下五房,但是赵贞吉的政治秘书是兵房主司,苏泽也不会干涉各房的具体事务。

  苏泽和赵贞吉是姻亲,但是因为他和高拱的特殊关系,所以也不方便和赵贞吉走得太近。

  苏泽和赵贞吉的关系,更像是一种“熟悉的陌生人”。

  苏泽知道赵贞吉和兵部的旧怨,认为他和兵部之间主要是权力的斗争,并不是很清楚赵贞吉和兵部的具体分歧。

  朱时泰说道:

  “赵阁老认为,如今的兵部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体系了,希望对兵部整个框架都进行改革。”

  “但是兵部并不这么认为。”

  苏泽问道:

  “兵部不适应当今的体系?”

  朱时泰看向苏泽,疑惑的问道:

  “这个变革不是苏检正搞出来的吗?难道你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朱时泰继续说道:

  “苏检正,我朝设立之初,是用的太祖定下的卫所世兵制度,这套制度的弊端有很多,这才有了后世的各种改革,但是唯有一个好处,是历朝历代都比不了的。”

  “世兵制度的维持成本很低,一些卫所可以自给自足,另外一些只要地方上均输一些物资过去,也能维持卫所运转。”

  “卫所的兵员补充、战斗训练,都是在卫所内进行的,朝廷要做的就是监督就行了。”

  “所以我朝的兵部,只设有武选司、职方司、车架司和武库司四个清吏司。”

  “武选司掌选授、升调、承袭、功赏。”

  “职方司掌舆图、军制、镇戍。”

  “车架司掌军用的驿站、禁卫、仪仗、厩牧。”

  “武库司掌军械、案牍、符印。”

  “这在我朝之初,自然是没问题的。”

  “但是苏检正你的军制改革,让大明的军制在根本上发生变化了。”

  苏泽惊讶的看向朱时泰,他没想到,这个在京师名声不显,甚至有一些纨绔名声的勋臣,竟然有如此见识。

  身为大明军制的改革者,苏泽当然明白朱时泰的意思。

  大明初期的卫所世兵制度,好处就是省心。

  朱元璋就曾经说过:

  “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这个制度,在明初是适应时代的。

  元末的大动乱,让民间经济基础非常孱弱,但是明初的时候各地都不安宁,又需要一支庞大的军队。

  在这种情况下,卫所世兵制度可以说是完美的解决了当时的问题,用比较低的成本保障了国防安全。

  而且在那个时候,高级将领就是勋贵,而朱元璋自己就是马上得天下的,军事指挥权在皇帝和勋臣手里,兵部就是一个单纯的文官部门,主要负责军队的行政事务和后勤工作。

  这也是兵部四个清吏司的设置。

  但是土木堡之变后,勋贵的军事指挥权被剥夺,兵部就成了整个帝国的最高军事机构。

  兵部还能维持,是因为当时国家安定,世兵制度又不需要太精细化的管理。

  可等到东南倭乱之后,这个体系就已经岌岌可危了。

  赵贞吉是亲眼看到了嘉靖朝时期兵部指挥系统失灵的,兵部连京营都控制不了,让俺答的部落冲入京师城下。

  对南方卫所也没有控制力,倭寇在东南如入无人之境。

  而等到苏泽进行军制改革后,这个情况就更严重了。

  无论是戚继光在大同的新军,还是编练的京营新军,还有其他几个地区的新军,都事实上打破了世兵制度。

  京营裁撤世兵,变成了专业化的募兵。

  山西也裁撤了世兵,给世兵分了土地,募了当地精锐的青壮当兵。

  辽东的情况也差不多,军官还是卫所的世兵,但是也会从移民中募兵。

  还有水师的建设,水师几乎将原本的海卫体系全部摧毁,水师比陆军更需要专业化人员,甚至军官都变成了募兵了。

  募兵制,就是全职军人,这就和世兵制度完全不一样了。

  募兵制的军队需要供养,日常需要操练,需要的物资是海量的,还需要弹药和军需供应。

  大明的战略也开始从防御转向进攻,而任何进攻就需要处理海量的军事信息,就需要保障后勤的供应,就需要分析军事情报,制定战略计划。

  这时候,原本只是作为文官机构的兵部,就完全无法胜任了。

  朱时泰说道:

  “赵阁老要对兵部进行改革,设立专门负责军事的清吏司。”

  “但是兵部抗拒这种改革,认为这是赵阁老要往兵部掺沙子,破坏兵部的专业性。”

  朱时泰说道:

  “吾弟在广西作战,就亲眼见到兵部的混乱,甚至发生过应该送到辽东的冬衣,被运送到广西的事情。”

  “这次送错的是冬衣,下次会不会连军队都送错了?”

  朱时泰看向苏泽说道:

  “苏检正,这边军改革和水师改革都是自你而起的,武监也是你提议设立的,为何这军制改革只改了一半?”

  “苏检正你到底在犹豫什么?如果你需要支持,我们大明勋臣,都会站在你身后的。”

  苏泽沉默了。

  朱时泰说的没错,兵部的改革是必须的。

  兵部还是文官机构,随着军队体系变革,军事改革也是必然的。

  苏泽当年上疏请求建立武监,就是为了给军事改革提供足够的人才。

  如今武监一期都已经毕业了,武监二期也快要毕业了,朝廷已经有了足够的军事人才。

  苏泽看向朱时泰,他没有读心术,也不知道朱时泰是为了大明还是为了个人权势,或者是为了勋贵集团的利益。

  但是也正如朱时泰所说的,下层的地基已经变了,上层建筑也到了必须要改革的时候了。

  “等节后苏某会拜见赵阁老,再请奏陛下,详议军改事务。”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