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292章 差距

小说: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作者:跑盘 更新时间:2025-10-12 10:10:22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吃完饭,李哲、老李、金百万和朱益民没急着散开,坐在小食堂的桌边继续议事。

  李哲从口袋里掏出一盒中华烟,给三人各递了一支,自己也点上,吸了一口后缓缓开口:“咱们刚刚聊了制度的重要性,但制度再好,没人监管、没人落实,也只是一张废纸。

  我想在公司设立一个人事部,专门负责制定管理制度、组织人员培训和做管理考核,你们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老李皱了皱眉,放下烟问道:“你说这人事部管招人、管考核,那俺们这些主管干啥?以后员工是听俺们的,还是听人事部的?

  别到时候干活的管不了人,管人的不干活,乱了套。”

  “爹,这两者不冲突。”李哲耐心解释,“你可以把公司想象成一支部队,人事部就是参谋部,负责定军规、记军功、管档案,确保队伍有纪律、有士气,但不直接带兵打仗;

  你们这些生产主管就是一线的连长、排长,带着人下地干活,管现场纪律、抓技术执行,这是你们的工作。

  连长不能自己改军规,参谋部也不能跑到田里指挥怎么种菜,各司其职才能拧成一股劲。”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人事部是你们的帮手。比如你们发现员工违规了,开个罚单交给人事部,他们会记录在案,月底算工资、评奖金、定升迁,都按记录来,不用你们跟员工扯皮得罪人。”

  “我懂了,这人事部就是个‘背锅’的,专门干得罪人的活呗!”金百万哈哈笑了起来。

  “你要这么理解,也没毛病。”李哲也笑了,指尖的烟灰轻轻弹在烟灰缸里。

  朱益民却没笑,摸着下巴琢磨了一会儿:“李老弟,我还有个疑问。按你说的,人事部不直接管现场,全靠主管上报,那要是主管徇私咋办?

  比如我跟老金关系好,他在我手下干活抽烟,我帮他瞒着,人事部不也不知道?咱们公司里沾亲带故的多,这种事难免发生。”

  这话戳中了要害,小食堂里瞬间安静下来。

  金百万也跟着点头:“老朱说得对,村里人本就讲究人情,真要是亲戚犯了错,谁好意思较真?”

  李哲也在心里盘算——农村公司的管理难点就在这,人情大于制度,真要严格执行,容易得罪人;可要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制度早晚会形同虚设。

  “这个好办!”老李突然拍了下桌子,“咱们再找几个‘监督员’,不定期去大棚里转,发现员工违规、主管瞒报的,连主管一起罚!这样一来,主管也不敢随便徇私了。”

  “这个法子可行。”李哲点点头,又问,“那人事部主管和监督员的人选,你们有想法没?”

  金百万搓了搓手,一脸为难:“这职位是重要,可太得罪人了,村里就这么大,抬头不见低头见,谁愿意干这吃力不讨好的活?”

  老李和朱益民也跟着点头,一时间还真想不出合适的人选。

  “行,这事不急,咱们回头再议。”李哲掐灭烟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快两点半了,该上工了,大家先去忙吧。”

  四人起身离开食堂,这几人现在都是公司主管,手下各管着一摊事要处理。

  李哲离开食堂后,也没有回家,打算去各个大棚转一转,看看实际情况。

  八月底的天气还带着燥热,大棚顶上的黑色遮阳棚拉得严严实实,挡住了毒辣的太阳。

  李哲先去了公司直营的育苗区,有的棚里摆着整齐的塑料育苗器,嫩绿的小苗刚冒芽;有的棚刚移栽完西红柿苗,土垄整得笔直。

  在 46号大棚里,李哲发现了一个新烟头,大概率是当天上午留下的——这也印证了朱益民的话,防火问题确实没引起重视。

  李哲脸色沉了沉,看来制度确实得尽快落地,不然真要是着了火,几百平米的大棚烧起来,损失就大了。

  正想着,不远处传来一阵争执声。

  李哲循着声音走去,看到葛青山正和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争执。他没有走近,而是站在不远处听两人对话。

  葛青山皱着眉,语气带着无奈:“振生叔,公司规定两点半上班,您怎么又迟到了?”

  李振生挠了挠头:“哎呀,中午孩子闹腾,我没睡好,醒来一看就晚了,这还是紧赶慢赶过来的。”

  葛青山又说:“振生叔,您这可不是头一回迟到了。要是大家都像您这样,棚里的活不就全耽搁了?”

  李振生摆了摆手,满不在乎地说:“我今儿个晚点走就是了,你小子别揪着这点事没完没了。”

  葛青山见对方不听,也没再争辩,低下头继续干活。

  李哲微微蹙眉——今天中午朱益民就跟他反映过,李振生干活是把好手,也肯出力,但经常迟到,对其他员工影响不好。

  不过,李哲没有上前干预,原因很简单:李振生是他的本家堂叔,即便过去劝说,也只能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没法因为这点小事将其辞退。

  但李哲在心里给李振生记了一笔:如果对方一直不改,等后续找到合适的“监管人员”,第一个就拿他当典型整治。

  除此之外,员工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也不明确。

  之前李哲担心管理人员过多、实际干活的人少,所以只定了三个生产主管。

  可现在公司有几十个蔬菜大棚和几百个合作大棚,只靠朱益民、老李、陈老师三个主管,根本管不过来。看来还是得再提拔几位资历深的老员工当组长。

  说到底,这些人事安排都是人事部的职责,而李哲上辈子没有管理经验,在公司运营中难免存在不足。

  李哲叹了口气,突然又想起一件事——直营大棚都这么多问题,那些跟公司合作的种植户大棚,会不会更乱?

  他心里不踏实,转身往合作种植区走。

  最先到的是孙强家的大棚,孙强是第一批跟公司合作的种植户,积极性很高,每次技术培训都来得最早。李哲拍了拍大棚的夯土墙,厚度够、够结实,遮阳棚也拉得规范。

  “李老弟,你咋来了?”孙强正蹲在棚里摆弄育苗盘,见李哲进来,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迎上来,脸上满是笑意。

  “过来看看你这边种得咋样。”李哲笑着点头,目光扫过棚里的育苗区——孙强没买公司的塑料育苗器,而是用旧报纸折成育苗器,里面的土湿润适中,小苗长得精神。

  李哲拿起一个报纸育苗器,心里涌上一股亲切感,他最初种大棚时,也是这么用旧报纸育苗的。

  “都挺好,公司的技术课我一节没落下,有不懂的就问周老师和朱主管,肯定不会给公司拖后腿!”孙强拍着胸脯保证。

  李哲在棚里转了一圈,确实没毛病。

  他又接连转了十几家合作棚,家家都规规矩矩,情况比他预想的好得多,就拿赵兵家来说,家里的育苗棚里干干净净,连个草叶都没有,更别说烟头了。

  种植进度最快的是王二麻子,他家的的西红柿苗都已经移栽完了,土浇得透、肥施得足,比公司直营棚的还规整。

  李哲拿出一盒中华烟,递给王二麻子一支:“王哥,来根烟。”

  “那可不敢!”王二麻子连忙摆手,一脸郑重:

  “周老师和朱主管都说过,大棚里的遮阳棚、棚膜都是易燃的,真要是点着了,棚毁了不说,菜苗也都毁了,俺可不敢拿自己的收成开玩笑!”

  李哲心里“咯噔”一下——朱益民和周青禾会告诫种植户,自然也跟公司的新员工讲过防火的重要性,为啥种植户能记在心里、落到实处,公司的员工却屡次违规?

  一股火气突然从心底冒上来,李哲心里暗忖:“妈的,等人事部和监督员一到位,看老子怎么收拾你们这些不守规矩的!不想干的,都给老子滚蛋!”

  ……

  晚上六点,李哲慢悠悠走回自家新宅子。

  八百多平米的大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夕阳的余晖映在新盖的二层小楼上,窗玻璃映出暖黄的光。

  刚进院门,就见小胖子李辉京和妹妹李娜各领着一条半大的土狗,蹦蹦跳跳往门外跑,狗尾巴摇得欢实。

  “二哥!”两人看到李哲,齐声喊了一句,脚步没停,转眼就跑出了院子。

  “马上就吃饭了,别跑远!”王秀英正蹲在灶台旁烧火,见俩孩子跑远,直起身子喊了一声,又转头对李哲笑道,“这俩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疯玩,没个闲时候。”

  “娘,甭管他们,也疯不了几天了。”李哲走过去,帮着添了把柴火。

  还有一周就开学,这次回京城,李哲准备把小胖子一起带走。

  王秀英手里的火钳顿了顿,又拍了拍手上的灰:“辉京在咱家住这么久,你二婶就没问过?这当娘的,心也太大了。”

  “我这段时间没去二婶家,她就算想问,也没地儿问。”李哲笑着转移话题,“娘,晚上吃啥?我给您打下手。”

  “不用不用,你累了一天了,快进屋歇着。”王秀英连忙摆手,“屋里有刚烧好的热水,你泡壶茶,看看电视,晚饭一会儿就好。

  你天天管着公司那么多事,做饭这点小事,哪还用你沾手。”

  李哲也不矫情——下午在大棚里跑了一下午,又热又渴,确实想歇会儿。

  他走进客厅,电视柜上摆着刚买的彩色电视机,打开电视机听个响。泡了壶茉莉花茶,刚喝了一杯,就听到院门口传来动静,听声音是李振国回来了。

  “二叔,回来了。”李哲起身迎接。

  “老二,你啥时候回来的?”李振国将公文包随手放在沙发上。

  李哲给他倒了一杯茶水:“中午回来的,下午巡视了一下公司的大棚。”

  李振国坐在沙发上,松了松领口,点头道:“可惜了,今儿个你没去厂里,下午陈镇长去厂里视察,几位厂领导也去了,老热闹了。”

  “陈镇长说啥了?”李哲追问。

  “也没说啥,就是问了问厂里的生产情况和工人的待遇,陈镇长还说回头要请你吃饭,感谢你养活了半个厂的工人。”李振国端起茶杯,直接一口喝了。

  李哲笑了笑,也没太在意,继续问道:“二叔,罐头厂最近咋样?生产还顺利不?”

  “挺顺利的,工人干活勤快,机器也没出啥毛病。”李振国喝了口茶,缓了缓说道,“卫生和质量也没问题,我每天都去查,绝对符合出口标准,你放心。”

  “那就好。”李哲放心地点点头,又问,“现在厂里有多少库存?酸黄瓜、番茄、黄桃罐头各多少?”

  “酸黄瓜罐头十六吨,番茄罐头四十八吨,黄桃罐头四十二吨。”李振国记得清清楚楚,张口就来,“库房还能再放些,不过也快满了。如果继续生产,还要再租赁罐头厂一间库房。”

  “暂时不用,我京城的朋友刚拿到二百吨出口苏联的罐头订单,过两天就能安排卡车来拉货。”李哲说道,“到时候你那边提前准备好,卡车一到,直接装车就行。”

  “没问题,我明天就让人把库房整理好,把要发的货提前挪到门口,省得耽误时间。”李振国一口应下,又皱了皱眉,“眼瞅着就九月份了,再有一个月,番茄和黄桃的采摘期就过了,到时候罐头厂没了原料,该生产啥货品?总不能让机器停了?”

  “二叔,您放心,我早有准备。”李哲笑了,“我已经让人在育苗棚里种了一批腌渍小黄瓜,十月初就能采摘,到时候可以接着生产酸黄瓜罐头。”

  李振国这才松了口气,点头道:“有你这话,我心里就有底了。”

  叔侄俩又聊了会儿罐头厂的细节——从工人排班到原料采购,再到新罐头品种的研发,不知不觉就到了七点,王秀英在院门口喊:“吃饭了!都出来吧!”

  今晚的李家新宅格外热闹,除了李哲一家和李振国爷俩,李卫东一家三口也过来了。

  王秀英把饭桌摆在院子里,凉风吹着,舒服得很。

  桌上的菜摆得满满当当:酱牛肉切得厚薄均匀,泛着绿光;西红柿炒鸡蛋红黄相间,看着就有食欲;炒油麦菜翠绿爽口,炒土豆丝金黄酥脆;红烧鱼炖得入味,腐竹肉片香飘四溢;还有皮蛋豆腐、芹菜花生米两个凉菜。

  最后王秀英端着一口大黑锅过来,给每个人盛了一碗八宝粥,米粒、红豆、红枣、莲子混在一起,米香扑鼻。

  小胖子李辉京瞅着碗里的八宝粥,皱起了眉:“大娘,咋又是八宝粥啊?”

  王秀英手里的勺子顿了顿,反问:“咋的?大娘煮的八宝粥不好喝?”

  “好喝是好喝,可也不能天天喝啊!”小胖子苦着脸,“我都连续喝了半个月了,现在一看到八宝粥,就有点犯怵。”

  李娜也跟着附和:“是啊娘,你这每天晚上雷打不动熬八宝粥,喝不完的第二天早上热热继续喝,再好喝也扛不住啊!”

  王秀英的脸一下子红了,有些不好意思地讪笑道:“就你俩嘴叼!今天再喝一顿,明天就不熬了。”

  自打上次李哲跟她说,让她帮忙研究八宝粥的配方,等配方成熟了,罐头厂会生产八宝粥罐头,到时候还会给她奖金,王秀英就把这事放在了心上,几乎每天都要熬上一锅八宝粥。

  一开始大家觉得配料丰富、味道好,可天天喝,谁也受不了。

  李哲端起碗,喝了一口八宝粥,咂了咂嘴,赞道:“娘,您这八宝粥熬得越来越好了,莲子炖得软烂,红枣也甜,比上次好喝多了。”

  王秀英眼睛一亮,连忙问:“那现在这味道,能做成罐头不?”

  李哲又喝了一口,仔细品味了一会儿,才缓缓说道:“还差一点意思。现在甜味有点重,莲子的苦味没去干净,而且粥的稠度也得再调调,得让口感更稳定才行。”

  周围的人听到这话,脸色微变,得,估计还得天天喝八宝粥。

  王秀英却有些犯愁,叹了口气说:“我天天熬,家里人的嘴都被养叼了,我自己也尝不出好坏了,这可咋整?”

  “娘,这还不简单。”李哲笑着出主意,“明天您去公司食堂熬八宝粥,公司里有几十号员工,男女老少都有,您让大家都尝尝,问问他们的口味和意见,多听几个人的,不就知道差在哪儿了?”

  “对啊!我咋没想到这个!”王秀英眼睛一下子亮了,拍了下手:“明天我一早就去食堂,多熬点,让大家都尝尝!”

  小胖子和李娜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解放”的喜悦——终于不用天天喝八宝粥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最新章节,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