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鲸这事儿,汤和越琢磨越觉得有门道。
水师要练战斗力,眼下还真没合适的对手。
倭国成了大明的奴隶国,那些倭寇早就被打得抱头鼠窜,连近海都不敢沾,只敢躲在一些偏僻岛屿上面;朝鲜的水师更是不值一提,几条旧船连自家海岸线都护不住。
东海水师在东海域里,说是“无敌”都不为过——没仗打,没敌寇可剿,将士们天天在船上晃悠,时间久了,再好的身手也得生锈,那股子悍勇劲儿难免要泄。
可捕鲸就不一样了。那巨鲸是活生生的对手,力气比十艘战船还大,性子野得很,要想拿下它,将士们不光得有膀子力气,还得懂配合、讲章法——瞭望手得提前发现目标,舵手得把船驾得稳稳当当,投叉的士兵得瞅准时机,收绳的众人得齐心协力,稍有差池,不光捕不到鲸,还可能被鲸掀翻船。
这不就跟实战练兵一个道理?
汤和想着,眼里渐渐有了光。
正如朱高炽所说,将士们追着鲸鱼跑,既能练眼力、练操船的本事,又能练团队协作,比在港里对着空船喊口号实在多了。
等他们真能把鲸鱼拖回来,那份“连巨兽都能拿下”的自信,可比操练场上练出来的底气足多了。
“好!就这么办!”汤和一跺脚,对朱高炽道,“老臣回去就从东海水师挑些精干的,先跟着船厂的人学怎么捕鲸。等这船造好了,第一趟出海,老臣亲自去看看!”
听到这话,朱高炽顿时含笑点头,眼里的光更亮了几分。
他早从沿海渔民的口中得知,渤海、黄海一带的鲸鱼多着呢。
常有经验老到的渔民说,开春后天气转暖,就能看到成群的巨鲸在水面换气,那黑压压的脊背连成片,能遮住小半个海面,喷出的水柱像白色的高塔,在几里外都能瞧见。
这些庞然大物在海里几乎没天敌——鲨鱼不敢惹,其他海鱼更是避之不及,再加上古人敬它们如神灵,从没人敢动歪心思,日子过得逍遥得很。
渔民们远远瞧见了,只会赶紧焚香祷告,祈求不要被“海神”迁怒,哪敢靠近半分?
可朱高炽心里清楚,这哪是什么神灵,分明是移动的宝库。
历史上,西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眼尖地盯上了这些海中巨兽。
那时机器轰鸣着改变世界,而鲸身上的每一寸都成了工业急需的“燃料”与原料——鲸油能给纺织厂的机器润滑,能点亮工厂的夜灯,提炼出的甘油更是制造炸药的关键;鲸骨能做成束腰、伞架,在没有塑料的年代是稀罕的轻质材料。
一头巨鲸带来的利益,抵得上几船货物。
巨大的诱惑下,西方的捕鲸船像蝗虫般涌向海洋,从北大西洋到太平洋,无数捕鲸站在港口兴起,成百上千的水手驾着船,带着锋利的鱼叉和坚韧的绳索,追着鲸群的踪迹远航。
捕鲸业甚至催生了专门的地图绘制、船舶维修、油脂提炼等行当,成了那时不少国家的重要产业,连港口的繁荣都靠着这些巨兽支撑。
可以说,捕鲸业带给西方人的,是实实在在的财富洪流与社会变革的推力。
对彼时的西方各国而言,捕鲸船带回的不仅是鲸油、鲸肉和鲸骨,更是点燃工业与民生的“火种”。
鲸油是十九世纪最优质的照明燃料,亮度远超煤油,让工厂得以在夜晚持续运转,城市的街道被点亮,延长了人们的工作与活动时间,间接推动了手工业向规模化生产的转变。
而鲸油中提炼出的甘油,更是早期炸药的关键原料,为矿山开采、铁路修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加速了基础设施的扩张。
经济上,捕鲸业催生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港口因停靠捕鲸船而繁荣,造船匠专门打造坚固的捕鲸船,铁匠锻造锋利的鱼叉,商人则倒卖鲸产品赚取差价。
新英格兰的港口城市如楠塔基特,因捕鲸业从渔村一跃成为富裕的商业中心,无数人靠着与捕鲸相关的行当发家,社会财富快速积累。
甚至连文学与艺术都受其影响,捕鲸日志、水手故事成为流行题材,间接丰富了社会文化。
更重要的是,捕鲸船的远航培养了大量经验丰富的水手与船长。他们在茫茫大海中辨别航向、应对风暴、与鲸群周旋,积累的航海技术与地理知识,为后来西方的全球探险、殖民扩张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捕鲸业就像一台强大的引擎,既为西方带来了眼前的巨额财富,也悄悄推动着其向工业化与全球化迈进。
而这恰恰正是大明如今欠缺的东西。
眼下的大明,虽有广袤疆土、数千万子民,却缺了这样一股能驱动社会向前的“引擎”。
朝廷的财政仍依赖于土地赋税,百姓多困于农桑,手工业虽有起色,却缺了能让产业规模化的动力;沿海港口虽有商船往来,却多是短途贩运,少了远洋探索的野心与技术。
更重要的是,大明太需要这样一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了——捕鲸业能催生出更精良的造船技术,能让工匠们琢磨出更有效的提炼工艺,能让水师在实战中磨练出远洋能力,更能让百姓看到“向海而生”的奔头。
就像西方因捕鲸而点亮的工业火苗,大明也需要这样一把火,烧掉对海洋的畏惧,烧出一条从近海走向远海、从农耕迈向多元的新路。
朱高炽望着眼前的捕鲸船龙骨,眼中满是炽热光芒。
既然他们能靠这个崛起,大明凭什么不能?
现在渤海、黄海的鲸群还在自在游弋,正好让咱们先把这门营生做起来——既得实惠,又练本事,何乐而不为?
抓住了捕鲸业,就抓住了一个能让大明焕然一新的契机。
这不仅仅是为了鲸油与鲸肉,更是为了让这个大明王朝,能在时代的浪潮里,再多几分破浪前行的底气。
大明若想在波涛之上崛起,便要从这捕杀巨鲸开始——让“出海捕鲲”成为号角,唤醒整个王朝对海洋的渴望 。
先以捕鲸练军:将士们在与巨鲸的周旋中练出精准的投叉技艺、默契的团队协作,更练出面对深海巨兽时的胆气。
这些在惊涛骇浪里磨砺出的本事,终将化作战船甲板上的利刃,让水师从“守岸”真正蜕变为“制海”的力量。
再借捕鲸精造大船:为了追得上鲸群、扛得住冲撞,造船厂势必要琢磨更坚固的龙骨、更灵活的船舵、更大的船舱。
从捕鲸船的改良中积累的技术,会自然延伸到福船、战船的建造,让大明的船舰越造越大、越造越强,直至能扛住远洋的狂风巨浪。
而巨鲸带来的巨额利益——亮晶晶的鲸油、沉甸甸的鲸肉、价比黄金的龙涎香,会像磁石般吸引着百姓涌向海洋。
渔民会放下锄头,学驾船、学捕鱼;商人会凑钱组队,建船队、闯远海;工匠会琢磨新工具,造更好的船、炼更纯的油。
航海图会越画越细,港口会越来越热闹,连带着罗盘、绳索、造船木料的需求都节节攀升,整个航海业会像被注入活水,一日千里地往前冲。
到了那一步,即便朝堂上仍有固守陆地的声音,也挡不住这股向海而生的洪流。
战船会循着捕鲸船的航线,自然而然地驶向更远的海域——去巡视异域的岛屿,去与陌生的邦国打交道,去维护属于大明的海上秩序。
当龙旗在印度洋、太平洋的港口升起,当“大明水师”的名号让万邦敬畏,这条海上争霸之路,便算是真正走通了。
捕杀鲸鱼,从来都不只是为了那些“宝贝”,而是要借着这股子劲头,推着大明一步步走出近海,走向那片能承载起王朝新未来的辽阔海洋。
所以他这些日子总往造船厂跑,带着工匠们画图纸、改设计,连捕鲸叉的铁齿该磨多尖、绞车的绳索要用多少股麻绳拧成,都要反复琢磨。
“你看这叉头,”朱高炽指着工匠新打出来的捕鲸叉,对汤和道,“加了倒钩,一旦扎进鲸肉里,任它怎么挣扎都拔不出来。绞车的轮轴也加粗了,用的是最结实的枣木,保准能拽住它。”
汤和望着工匠手里那柄闪着寒光的铁叉,倒钩的棱面映出他鬓角的白发,却也映出几分炽热。
叉尖磨得锋利,仿佛下一刻就能刺破深海的幽暗,他伸手碰了碰,指尖被冰凉的铁意激得一颤。
转身望向远处翻涌的海面,秋风卷着咸腥味扑在脸上,他忽然觉得——或许用不了多久,那些被渔民焚香祭拜的“海中神灵”,真要换个身份了。
水师的小伙子们握着这样的铁叉,在颠簸的甲板上瞄准鲸背投出,那力道、那准头,可不就跟在战场上射向敌船的火箭一个道理?
等他们能把几丈长的巨鲸拖回来,再遇上倭寇的小快船,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这些巨鲸,可不就成了最好的“活靶子”,让水师在没仗打的日子里,也能天天练着真本事。
再往细里想,城里的烛台会换上鲸油做的蜡烛,亮得能照见窗纸上的纹路,读书人的夜课再也不用愁光线昏暗;酒楼的菜单上会添上“红烧鲸肉”,哪怕带着点海腥味,也能让百姓尝个新鲜,那些连杂粮都吃不上的人家,更是能靠这肉填饱肚子;北疆的士兵穿上鲸皮甲,寒冬腊月里行军,也能少受些冻。
汤和忍不住笑了,捋着胡须喃喃道:“说不定啊,过两年渔民见了鲸鱼,就跟见了摇钱树似的,再也不会烧香祷告,反倒要敲着船板喊‘好家伙,又来送宝贝了’!”
朱高炽拍了拍他的胳膊:“等船造好,咱们就去会会这些‘海中巨无霸’。到时候,保管让您见识见识,什么叫‘人定胜天’。”
水师要练战斗力,眼下还真没合适的对手。
倭国成了大明的奴隶国,那些倭寇早就被打得抱头鼠窜,连近海都不敢沾,只敢躲在一些偏僻岛屿上面;朝鲜的水师更是不值一提,几条旧船连自家海岸线都护不住。
东海水师在东海域里,说是“无敌”都不为过——没仗打,没敌寇可剿,将士们天天在船上晃悠,时间久了,再好的身手也得生锈,那股子悍勇劲儿难免要泄。
可捕鲸就不一样了。那巨鲸是活生生的对手,力气比十艘战船还大,性子野得很,要想拿下它,将士们不光得有膀子力气,还得懂配合、讲章法——瞭望手得提前发现目标,舵手得把船驾得稳稳当当,投叉的士兵得瞅准时机,收绳的众人得齐心协力,稍有差池,不光捕不到鲸,还可能被鲸掀翻船。
这不就跟实战练兵一个道理?
汤和想着,眼里渐渐有了光。
正如朱高炽所说,将士们追着鲸鱼跑,既能练眼力、练操船的本事,又能练团队协作,比在港里对着空船喊口号实在多了。
等他们真能把鲸鱼拖回来,那份“连巨兽都能拿下”的自信,可比操练场上练出来的底气足多了。
“好!就这么办!”汤和一跺脚,对朱高炽道,“老臣回去就从东海水师挑些精干的,先跟着船厂的人学怎么捕鲸。等这船造好了,第一趟出海,老臣亲自去看看!”
听到这话,朱高炽顿时含笑点头,眼里的光更亮了几分。
他早从沿海渔民的口中得知,渤海、黄海一带的鲸鱼多着呢。
常有经验老到的渔民说,开春后天气转暖,就能看到成群的巨鲸在水面换气,那黑压压的脊背连成片,能遮住小半个海面,喷出的水柱像白色的高塔,在几里外都能瞧见。
这些庞然大物在海里几乎没天敌——鲨鱼不敢惹,其他海鱼更是避之不及,再加上古人敬它们如神灵,从没人敢动歪心思,日子过得逍遥得很。
渔民们远远瞧见了,只会赶紧焚香祷告,祈求不要被“海神”迁怒,哪敢靠近半分?
可朱高炽心里清楚,这哪是什么神灵,分明是移动的宝库。
历史上,西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眼尖地盯上了这些海中巨兽。
那时机器轰鸣着改变世界,而鲸身上的每一寸都成了工业急需的“燃料”与原料——鲸油能给纺织厂的机器润滑,能点亮工厂的夜灯,提炼出的甘油更是制造炸药的关键;鲸骨能做成束腰、伞架,在没有塑料的年代是稀罕的轻质材料。
一头巨鲸带来的利益,抵得上几船货物。
巨大的诱惑下,西方的捕鲸船像蝗虫般涌向海洋,从北大西洋到太平洋,无数捕鲸站在港口兴起,成百上千的水手驾着船,带着锋利的鱼叉和坚韧的绳索,追着鲸群的踪迹远航。
捕鲸业甚至催生了专门的地图绘制、船舶维修、油脂提炼等行当,成了那时不少国家的重要产业,连港口的繁荣都靠着这些巨兽支撑。
可以说,捕鲸业带给西方人的,是实实在在的财富洪流与社会变革的推力。
对彼时的西方各国而言,捕鲸船带回的不仅是鲸油、鲸肉和鲸骨,更是点燃工业与民生的“火种”。
鲸油是十九世纪最优质的照明燃料,亮度远超煤油,让工厂得以在夜晚持续运转,城市的街道被点亮,延长了人们的工作与活动时间,间接推动了手工业向规模化生产的转变。
而鲸油中提炼出的甘油,更是早期炸药的关键原料,为矿山开采、铁路修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加速了基础设施的扩张。
经济上,捕鲸业催生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港口因停靠捕鲸船而繁荣,造船匠专门打造坚固的捕鲸船,铁匠锻造锋利的鱼叉,商人则倒卖鲸产品赚取差价。
新英格兰的港口城市如楠塔基特,因捕鲸业从渔村一跃成为富裕的商业中心,无数人靠着与捕鲸相关的行当发家,社会财富快速积累。
甚至连文学与艺术都受其影响,捕鲸日志、水手故事成为流行题材,间接丰富了社会文化。
更重要的是,捕鲸船的远航培养了大量经验丰富的水手与船长。他们在茫茫大海中辨别航向、应对风暴、与鲸群周旋,积累的航海技术与地理知识,为后来西方的全球探险、殖民扩张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捕鲸业就像一台强大的引擎,既为西方带来了眼前的巨额财富,也悄悄推动着其向工业化与全球化迈进。
而这恰恰正是大明如今欠缺的东西。
眼下的大明,虽有广袤疆土、数千万子民,却缺了这样一股能驱动社会向前的“引擎”。
朝廷的财政仍依赖于土地赋税,百姓多困于农桑,手工业虽有起色,却缺了能让产业规模化的动力;沿海港口虽有商船往来,却多是短途贩运,少了远洋探索的野心与技术。
更重要的是,大明太需要这样一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了——捕鲸业能催生出更精良的造船技术,能让工匠们琢磨出更有效的提炼工艺,能让水师在实战中磨练出远洋能力,更能让百姓看到“向海而生”的奔头。
就像西方因捕鲸而点亮的工业火苗,大明也需要这样一把火,烧掉对海洋的畏惧,烧出一条从近海走向远海、从农耕迈向多元的新路。
朱高炽望着眼前的捕鲸船龙骨,眼中满是炽热光芒。
既然他们能靠这个崛起,大明凭什么不能?
现在渤海、黄海的鲸群还在自在游弋,正好让咱们先把这门营生做起来——既得实惠,又练本事,何乐而不为?
抓住了捕鲸业,就抓住了一个能让大明焕然一新的契机。
这不仅仅是为了鲸油与鲸肉,更是为了让这个大明王朝,能在时代的浪潮里,再多几分破浪前行的底气。
大明若想在波涛之上崛起,便要从这捕杀巨鲸开始——让“出海捕鲲”成为号角,唤醒整个王朝对海洋的渴望 。
先以捕鲸练军:将士们在与巨鲸的周旋中练出精准的投叉技艺、默契的团队协作,更练出面对深海巨兽时的胆气。
这些在惊涛骇浪里磨砺出的本事,终将化作战船甲板上的利刃,让水师从“守岸”真正蜕变为“制海”的力量。
再借捕鲸精造大船:为了追得上鲸群、扛得住冲撞,造船厂势必要琢磨更坚固的龙骨、更灵活的船舵、更大的船舱。
从捕鲸船的改良中积累的技术,会自然延伸到福船、战船的建造,让大明的船舰越造越大、越造越强,直至能扛住远洋的狂风巨浪。
而巨鲸带来的巨额利益——亮晶晶的鲸油、沉甸甸的鲸肉、价比黄金的龙涎香,会像磁石般吸引着百姓涌向海洋。
渔民会放下锄头,学驾船、学捕鱼;商人会凑钱组队,建船队、闯远海;工匠会琢磨新工具,造更好的船、炼更纯的油。
航海图会越画越细,港口会越来越热闹,连带着罗盘、绳索、造船木料的需求都节节攀升,整个航海业会像被注入活水,一日千里地往前冲。
到了那一步,即便朝堂上仍有固守陆地的声音,也挡不住这股向海而生的洪流。
战船会循着捕鲸船的航线,自然而然地驶向更远的海域——去巡视异域的岛屿,去与陌生的邦国打交道,去维护属于大明的海上秩序。
当龙旗在印度洋、太平洋的港口升起,当“大明水师”的名号让万邦敬畏,这条海上争霸之路,便算是真正走通了。
捕杀鲸鱼,从来都不只是为了那些“宝贝”,而是要借着这股子劲头,推着大明一步步走出近海,走向那片能承载起王朝新未来的辽阔海洋。
所以他这些日子总往造船厂跑,带着工匠们画图纸、改设计,连捕鲸叉的铁齿该磨多尖、绞车的绳索要用多少股麻绳拧成,都要反复琢磨。
“你看这叉头,”朱高炽指着工匠新打出来的捕鲸叉,对汤和道,“加了倒钩,一旦扎进鲸肉里,任它怎么挣扎都拔不出来。绞车的轮轴也加粗了,用的是最结实的枣木,保准能拽住它。”
汤和望着工匠手里那柄闪着寒光的铁叉,倒钩的棱面映出他鬓角的白发,却也映出几分炽热。
叉尖磨得锋利,仿佛下一刻就能刺破深海的幽暗,他伸手碰了碰,指尖被冰凉的铁意激得一颤。
转身望向远处翻涌的海面,秋风卷着咸腥味扑在脸上,他忽然觉得——或许用不了多久,那些被渔民焚香祭拜的“海中神灵”,真要换个身份了。
水师的小伙子们握着这样的铁叉,在颠簸的甲板上瞄准鲸背投出,那力道、那准头,可不就跟在战场上射向敌船的火箭一个道理?
等他们能把几丈长的巨鲸拖回来,再遇上倭寇的小快船,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这些巨鲸,可不就成了最好的“活靶子”,让水师在没仗打的日子里,也能天天练着真本事。
再往细里想,城里的烛台会换上鲸油做的蜡烛,亮得能照见窗纸上的纹路,读书人的夜课再也不用愁光线昏暗;酒楼的菜单上会添上“红烧鲸肉”,哪怕带着点海腥味,也能让百姓尝个新鲜,那些连杂粮都吃不上的人家,更是能靠这肉填饱肚子;北疆的士兵穿上鲸皮甲,寒冬腊月里行军,也能少受些冻。
汤和忍不住笑了,捋着胡须喃喃道:“说不定啊,过两年渔民见了鲸鱼,就跟见了摇钱树似的,再也不会烧香祷告,反倒要敲着船板喊‘好家伙,又来送宝贝了’!”
朱高炽拍了拍他的胳膊:“等船造好,咱们就去会会这些‘海中巨无霸’。到时候,保管让您见识见识,什么叫‘人定胜天’。”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最新章节,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最新章节,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