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走得干脆利落,临走时还特意拍了拍朱高炽的肩膀,眼里满是“三月后见真章”的期待。
两人定下的约定像颗种子,在天津造船厂扎了根——工匠们加班加点赶工,连夜里都点着蜡烛赶进度,誓要让捕鲸船按时下水。
而朱高炽也没闲着。这些日子,他几乎成了天津港的“常客”,只要处理完公务,就换上布衣,跟着渔民们一起驾船出海。
他带来的“拖网”法子,简直是捕鱼的“神器”——一张大网撒下去,用船上的绞车拖着走,不管是带鱼、黄鱼还是鲅鱼,都能一网打尽。
再加上渤海湾的鱼群实在丰厚,往往网刚收一半,就沉甸甸地往下坠,渔民们得七八个人合力才能拽上来。
每次靠岸,渔船的舱底都堆得像小山,连船舷都被压得快贴到水面,真真是“爆仓而归”。
码头边早就围满了等着收鱼的商贩,筐子、麻袋堆了一地。
鱼获刚卸下来,就被抢着过秤、装车,运往天津城甚至周边州县。
渔民们数着手里的铜钱,笑得合不拢嘴,先前对“拖网”的疑虑早就烟消云散,见了朱高炽与朱雄英就喊“两位殿下是咱们的福星”。
朱高炽也不摆架子,蹲在码头帮着挑拣鱼获,听渔民说哪片海域鱼多、哪处水流急,偶尔还拿起渔网指点两句:“这里的绳结再打紧些,能多兜住些鱼。”
他心里清楚,眼下的每一次出海,都是在为将来的远洋铺路——渔民们练熟了驾船、辨海况,将来就能成为水师的后备力量;港口因鱼获而繁荣,将来就能承载更大的船队。
日子一天天过,捕鲸船的轮廓越来越清晰,码头上的鱼腥味也越来越浓。
所有人都在等——等三个月后,那艘巨船下水,看大明的人,如何第一次向深海的“神灵”亮剑。
消息顺着运河一路南下,最终摆在了金陵皇城的御案上。
老朱捏着那份密报,反复看了三遍,还是没弄明白——纸上说朱高炽与朱雄英这些日子天天泡在天津港,不是盯着船厂敲敲打打,就是跟着一群渔民驾着小船出海,每次回来舱里都堆满了鱼,连码头都快堆不下了。
“这两个兔崽子,”他把密报往桌上一拍,语气里带着哭笑不得的火气,“放着好好的差事不干,成天带着渔民捕鱼?天津港是让他们练水师、固海防的,不是开渔场的!”
好歹也是大明的天潢贵胄啊!
朱雄英是当朝太孙,将来是要继承大统的;朱高炽虽说是世子,可也是龙子龙孙,金枝玉叶。
这俩人放着金陵城的锦衣玉食、朝堂上的正经差事不干,偏偏一头扎进天津港的鱼腥味里,天天跟着渔民摇橹撒网,手上磨出茧子,身上沾着海盐,怎么就跟捕鱼扛上了呢?
太子标捧着密报,越想越觉得离谱。
太孙和世子,本该是在书房里读经史、在演武场练骑射,或是跟着大臣们学理政,将来好担起江山社稷的重担。
可如今倒好,密报里写的全是“今日捕得鲈鱼千斤”、“太孙亲掌绞车收网”、“胖殿下与渔民分鱼获”,活脱脱两个“渔把头”的模样。
“这要是传出去,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太子标揉着眉心,语气里满是无奈,“寻常勋贵家的子弟都讲究个身份体面,他们倒好,整日跟渔网、鱼鳞打交道,成何体统?”
老朱在一旁听着,眉头也没松开,可心里那点火气却莫名消了些。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扛锄头、种庄稼的日子,忽然哼了一声:“体面能当饭吃?百姓能有鱼吃,渔民能有活路,比什么体面都强。只是……”他话锋一转,“别光顾着捕鱼,把水师和船厂的正事给忘了就行。”
话虽如此,父子俩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同一个念头:这两个小子,到底打着什么算盘?
太子标站在一旁,眉头早就拧成了疙瘩。
他比老朱更了解朱高炽那股子“不按常理出牌”的性子,可这次也实在摸不透:“父皇,高炽向来有主张,可捕鱼这事……未免太儿戏了。水师操练、船厂监工哪样不比捕鱼重要?万一在海上有个闪失,或是耽误了正事……”
他越想越心焦,手指在密报上敲着:“儿臣看,得去封信敲打敲打他,让他把心思收回来。就算是为了造福子民,让下面的人带队出海就是了,何需他们二人亲自动手?”
老朱没说话,指尖捻着胡须,目光落在密报里那句“渔民因鱼获丰足,皆愿随船学驾船”上,忽然哼了一声:“这小子,怕是没那么简单。再看看吧,要是真敢耽误了水师的事,看老子不扒了他的皮!”
话虽狠,可他心里却隐隐觉得,朱高炽折腾的这些事,或许藏着别的门道——毕竟,这小胖墩打小就鬼主意多,从不会干没影儿的事。
只是眼下,父子俩对着这份满是“鱼腥味”的密报,实在猜不透天津港那边,到底在闹什么名堂。
太子标见老朱眉头稍缓,话锋一转,提起了另一件大事:“父皇,还有桩喜事——北伐的粮草,已经全数筹措完毕,昨日刚运抵北平城,冯胜将军那边已派人传来捷报,说粮草充盈,足够大军支用半年。”
“哦?”老朱猛地直起身子,先前对捕鱼事的那点嘀咕瞬间烟消云散,眼睛里像燃起了两团火,“这么快?”
他快步走到墙上挂着的舆图前,手指重重点在北平的位置。
“徐达、李文忠他们在北疆等了这么久,就等这口粮草!有了粮,就能再次北伐彻底覆灭北元了!”
太子标跟上前,补充道:“这次筹措的粮草里,除了米粮,还有不少从江南运去的盐巴、布匹,甚至连伤兵用的草药都备足了。儿臣已让人传信给徐将军,让他择日起兵,务必一举荡平北元余孽。”
为了这一次北伐,大明朝廷几乎是倾尽全力,做足了万全准备。
徐达与李文忠两位老将半个月前就已抵达北平,一个坐镇帅府调兵遣将,一个亲自巡阅北疆防线,把大同、宣府等地的关隘查了个遍,连士兵的甲胄是否合身、弓箭射程够不够远都一一过问。
冯胜则领命坐镇辽东,扼守辽河一线,严防北元残部从东边逃窜,与北平形成犄角之势,将漠南的敌军牢牢锁在包围圈里。
粮草辎重更是流水般往北平涌去——从江南漕运而来的百万石粮草,在北平城外堆成了连绵的粮囤,插着“军”字旗的卫兵日夜看守;山西、陕西的铁匠铺赶制了三个月的刀枪剑戟,装了整整五百车,在城门口排出长龙;连江南的绸缎庄都接到了皇差,赶制出十万件厚实的冬衣,要赶在霜降前送到士兵手中。
二十万大军从北疆各地星夜兼程赶往北平:有从甘肃调来的骑兵,马蹄踏过草原扬起一路烟尘;有从山东征集的步兵,扛着长枪列队而行,脚步声震得地面发颤;还有京军甲士推着新式的火炮,慢悠悠地跟在队伍后面,黑黝黝的炮口透着慑人的寒气。
整个北平城像一架上紧了发条的机器,白日里号角声、操练声此起彼伏,夜里粮囤的火把照亮半边天,连街头的小贩都知道——这是要打大仗了,要把那些扰了大明十几年的北元鞑子,彻底给歼灭。
老朱看着舆图上蜿蜒的运粮路线,嘴角咧开一抹笑,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好!好!标儿办得好!等北伐功成,咱们大明的北疆就能安稳了!”
他搓着手,语气里满是按捺不住的兴奋,先前对天津港那些“琐事”的疑虑,早被这即将到来的大战冲得一干二净。
“传旨!昭告天下!”老朱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声音洪亮如钟,震得殿梁上的灰尘都簌簌往下掉。
“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总领北伐大军,持天子剑,便宜行事!”他目光如炬,扫过阶下的文武百官,“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率精骑三万为先锋,直捣敌巢覆灭北元!宋国公冯胜为右副将军,统辽东兵马,断敌退路,务使片甲不留!”
老朱站起身,走到殿外的丹陛上,望着远处飘扬的龙旗,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告诉徐达他们,朕在京城等着捷报!”
“这一战,不光要打赢,还要彻底覆灭北元,让草原上的风吹过,都只敢说‘大明万岁’!”
两人定下的约定像颗种子,在天津造船厂扎了根——工匠们加班加点赶工,连夜里都点着蜡烛赶进度,誓要让捕鲸船按时下水。
而朱高炽也没闲着。这些日子,他几乎成了天津港的“常客”,只要处理完公务,就换上布衣,跟着渔民们一起驾船出海。
他带来的“拖网”法子,简直是捕鱼的“神器”——一张大网撒下去,用船上的绞车拖着走,不管是带鱼、黄鱼还是鲅鱼,都能一网打尽。
再加上渤海湾的鱼群实在丰厚,往往网刚收一半,就沉甸甸地往下坠,渔民们得七八个人合力才能拽上来。
每次靠岸,渔船的舱底都堆得像小山,连船舷都被压得快贴到水面,真真是“爆仓而归”。
码头边早就围满了等着收鱼的商贩,筐子、麻袋堆了一地。
鱼获刚卸下来,就被抢着过秤、装车,运往天津城甚至周边州县。
渔民们数着手里的铜钱,笑得合不拢嘴,先前对“拖网”的疑虑早就烟消云散,见了朱高炽与朱雄英就喊“两位殿下是咱们的福星”。
朱高炽也不摆架子,蹲在码头帮着挑拣鱼获,听渔民说哪片海域鱼多、哪处水流急,偶尔还拿起渔网指点两句:“这里的绳结再打紧些,能多兜住些鱼。”
他心里清楚,眼下的每一次出海,都是在为将来的远洋铺路——渔民们练熟了驾船、辨海况,将来就能成为水师的后备力量;港口因鱼获而繁荣,将来就能承载更大的船队。
日子一天天过,捕鲸船的轮廓越来越清晰,码头上的鱼腥味也越来越浓。
所有人都在等——等三个月后,那艘巨船下水,看大明的人,如何第一次向深海的“神灵”亮剑。
消息顺着运河一路南下,最终摆在了金陵皇城的御案上。
老朱捏着那份密报,反复看了三遍,还是没弄明白——纸上说朱高炽与朱雄英这些日子天天泡在天津港,不是盯着船厂敲敲打打,就是跟着一群渔民驾着小船出海,每次回来舱里都堆满了鱼,连码头都快堆不下了。
“这两个兔崽子,”他把密报往桌上一拍,语气里带着哭笑不得的火气,“放着好好的差事不干,成天带着渔民捕鱼?天津港是让他们练水师、固海防的,不是开渔场的!”
好歹也是大明的天潢贵胄啊!
朱雄英是当朝太孙,将来是要继承大统的;朱高炽虽说是世子,可也是龙子龙孙,金枝玉叶。
这俩人放着金陵城的锦衣玉食、朝堂上的正经差事不干,偏偏一头扎进天津港的鱼腥味里,天天跟着渔民摇橹撒网,手上磨出茧子,身上沾着海盐,怎么就跟捕鱼扛上了呢?
太子标捧着密报,越想越觉得离谱。
太孙和世子,本该是在书房里读经史、在演武场练骑射,或是跟着大臣们学理政,将来好担起江山社稷的重担。
可如今倒好,密报里写的全是“今日捕得鲈鱼千斤”、“太孙亲掌绞车收网”、“胖殿下与渔民分鱼获”,活脱脱两个“渔把头”的模样。
“这要是传出去,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太子标揉着眉心,语气里满是无奈,“寻常勋贵家的子弟都讲究个身份体面,他们倒好,整日跟渔网、鱼鳞打交道,成何体统?”
老朱在一旁听着,眉头也没松开,可心里那点火气却莫名消了些。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扛锄头、种庄稼的日子,忽然哼了一声:“体面能当饭吃?百姓能有鱼吃,渔民能有活路,比什么体面都强。只是……”他话锋一转,“别光顾着捕鱼,把水师和船厂的正事给忘了就行。”
话虽如此,父子俩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同一个念头:这两个小子,到底打着什么算盘?
太子标站在一旁,眉头早就拧成了疙瘩。
他比老朱更了解朱高炽那股子“不按常理出牌”的性子,可这次也实在摸不透:“父皇,高炽向来有主张,可捕鱼这事……未免太儿戏了。水师操练、船厂监工哪样不比捕鱼重要?万一在海上有个闪失,或是耽误了正事……”
他越想越心焦,手指在密报上敲着:“儿臣看,得去封信敲打敲打他,让他把心思收回来。就算是为了造福子民,让下面的人带队出海就是了,何需他们二人亲自动手?”
老朱没说话,指尖捻着胡须,目光落在密报里那句“渔民因鱼获丰足,皆愿随船学驾船”上,忽然哼了一声:“这小子,怕是没那么简单。再看看吧,要是真敢耽误了水师的事,看老子不扒了他的皮!”
话虽狠,可他心里却隐隐觉得,朱高炽折腾的这些事,或许藏着别的门道——毕竟,这小胖墩打小就鬼主意多,从不会干没影儿的事。
只是眼下,父子俩对着这份满是“鱼腥味”的密报,实在猜不透天津港那边,到底在闹什么名堂。
太子标见老朱眉头稍缓,话锋一转,提起了另一件大事:“父皇,还有桩喜事——北伐的粮草,已经全数筹措完毕,昨日刚运抵北平城,冯胜将军那边已派人传来捷报,说粮草充盈,足够大军支用半年。”
“哦?”老朱猛地直起身子,先前对捕鱼事的那点嘀咕瞬间烟消云散,眼睛里像燃起了两团火,“这么快?”
他快步走到墙上挂着的舆图前,手指重重点在北平的位置。
“徐达、李文忠他们在北疆等了这么久,就等这口粮草!有了粮,就能再次北伐彻底覆灭北元了!”
太子标跟上前,补充道:“这次筹措的粮草里,除了米粮,还有不少从江南运去的盐巴、布匹,甚至连伤兵用的草药都备足了。儿臣已让人传信给徐将军,让他择日起兵,务必一举荡平北元余孽。”
为了这一次北伐,大明朝廷几乎是倾尽全力,做足了万全准备。
徐达与李文忠两位老将半个月前就已抵达北平,一个坐镇帅府调兵遣将,一个亲自巡阅北疆防线,把大同、宣府等地的关隘查了个遍,连士兵的甲胄是否合身、弓箭射程够不够远都一一过问。
冯胜则领命坐镇辽东,扼守辽河一线,严防北元残部从东边逃窜,与北平形成犄角之势,将漠南的敌军牢牢锁在包围圈里。
粮草辎重更是流水般往北平涌去——从江南漕运而来的百万石粮草,在北平城外堆成了连绵的粮囤,插着“军”字旗的卫兵日夜看守;山西、陕西的铁匠铺赶制了三个月的刀枪剑戟,装了整整五百车,在城门口排出长龙;连江南的绸缎庄都接到了皇差,赶制出十万件厚实的冬衣,要赶在霜降前送到士兵手中。
二十万大军从北疆各地星夜兼程赶往北平:有从甘肃调来的骑兵,马蹄踏过草原扬起一路烟尘;有从山东征集的步兵,扛着长枪列队而行,脚步声震得地面发颤;还有京军甲士推着新式的火炮,慢悠悠地跟在队伍后面,黑黝黝的炮口透着慑人的寒气。
整个北平城像一架上紧了发条的机器,白日里号角声、操练声此起彼伏,夜里粮囤的火把照亮半边天,连街头的小贩都知道——这是要打大仗了,要把那些扰了大明十几年的北元鞑子,彻底给歼灭。
老朱看着舆图上蜿蜒的运粮路线,嘴角咧开一抹笑,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好!好!标儿办得好!等北伐功成,咱们大明的北疆就能安稳了!”
他搓着手,语气里满是按捺不住的兴奋,先前对天津港那些“琐事”的疑虑,早被这即将到来的大战冲得一干二净。
“传旨!昭告天下!”老朱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声音洪亮如钟,震得殿梁上的灰尘都簌簌往下掉。
“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总领北伐大军,持天子剑,便宜行事!”他目光如炬,扫过阶下的文武百官,“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率精骑三万为先锋,直捣敌巢覆灭北元!宋国公冯胜为右副将军,统辽东兵马,断敌退路,务使片甲不留!”
老朱站起身,走到殿外的丹陛上,望着远处飘扬的龙旗,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告诉徐达他们,朕在京城等着捷报!”
“这一战,不光要打赢,还要彻底覆灭北元,让草原上的风吹过,都只敢说‘大明万岁’!”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最新章节,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最新章节,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