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茶做酒,拥炉清谈。”
刘据添加木炭,继续煮茶斟茶,行为举止间,丝毫不忙不乱,“御史大夫,回神了。”
“储君为何告我?”董仲舒不解不辩,慨然叹道。
“不忍心见一门学问诞生于人间最崇高的理想,毁灭于人性最卑劣的欲望,仅此而已。”刘据悠悠道。
儒家的“大同社会”,可以说是华夏人思想传统中最后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那是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其政治理想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孔子在四百多年前就提出了,然而,儒生的鲁国却是战国最早灭亡的王国之一。
正应了那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
“自古以来,治国有千百张主张,大而言之,不外乎王道治国、道家治国、儒家治国、墨家治国、法家治国。”
董仲舒似乎回到了建元元年初见陛下时,亢声道:“王道治国,曾是两千多年历史延续的成规定制,尤其是典范的西周礼制,一度使天下康宁、一片兴盛,时至今日,儒、道两家都还在不遗余力地为这种王道礼制张目礼赞。
但是,春秋战国以来,王道礼制大为衰落,虽然历朝国君为了表示自己仁义,仍坚持说奉行王道,可又有几人赞赏王道?
道家治国,在秦献公时期西行入秦,曾是秦地的一大骄傲,可是,终秦六世,无一人君操道家之学。
今朝以道治国,储君言止于邦国,非帝国之学。
墨家治国,是天下最简朴、最勤奋、最巧思、最主张正义且最有实际战力的学派,然墨家的‘息兵’和‘兼爱非攻’两点为政主张,这在任何时代、任何人君都是行不通的。
法家治国,以鲜血铺路,以人骨变法,前秦之亡,难道还不能说明弊端重重吗?
既然诸法不行,儒家治国,为何不能成为人君的选择?
难道储君以‘人性’二字,就能抹去我儒数百年之功吗?
这天底下,哪有千年不败的国啊!”
“所以,御史大夫想说,既然大汉终有亡国之日,为什么不能败在儒家的手中,对吗?”刘据撕破了董仲舒虚伪的痛心疾首和长篇大论,概括道。
董仲舒低下了头,难堪的沉默。
“御史大夫忘了,大汉,不是儒生的大汉,汉之立国,儒无寸功!”
董仲舒面色涨红。
“我大汉,不该成为儒生的试炼场,而儒家,也不该慨他人以慷,董公,忘了圣人的仁恕之道!”
话音方落,一股热血直喷三尺之外!
董仲舒染血的胡须不断抖动,凝望着淡笑的储君,坦诚真挚说道:“储君就不愿意一试吗?或许我们,能胜过人性。”
“董公可以胜过一时,也可以胜过一世,但胜不过的是历史,鲁国之亡,不在国祚百年、千年、万年,而在人心。”
刘据不无惋惜,说道:“这就是鲁国亡时,无一儒生反楚记录的原因,鲁地人,并不怀念鲁国,儒生怀念的,是鲁国时期儒生享受的优待。
孔子说:‘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于利’,今儒生者,人尽小人……”
话音未了,董仲舒颓然后仰,栽倒于地。
这时,大帐外清晰地传来“咔嚓咔嚓”的踏雪之声,丞相府家老福伯掀开帐帘,可见天色微微发白,大雪依旧纷纷扬扬。
瞥了董仲舒一眼,福伯躬身下拜道:“见过殿下。”
“这是丞相府招来的麻烦,丞相府要解决,别让孤失望。”刘据摇摇头道。
为了公羊春秋中的“嫡庶之分”佐证,丞相公孙弘将董仲舒从凶险的胶西国调回了京城,不想御史大夫李蔡、中大夫庄助的死,给了董仲舒飞黄腾达的机会,位列三公,竟多了非分之想。
儒生帝国,也是想瞎了心。
“相国代老奴转述殿下:‘公羊春秋本就集百家之所长,没有什么儒家正统之念,更不会有非分之想。’”福伯恭声道。
和储君的由果导因不同,丞相府是找到了董仲舒联系中山王刘胜,引诱光禄大夫侍中吾丘寿王的证据,多少年的熟识,董仲舒的所作所为在公孙弘眼中,毫无秘密可言。
在来北军前,公孙弘就特意有了交代,如果殿下没有发觉董仲舒的儒国计划,就当做什么都不知道,如果殿下有所察觉,那就立刻撇清干系。
“希望如此。”刘据点头笑道。
福伯的躬身幅度又大了两分,“殿下,御史大夫此来北军,是奉旨传诏,请殿下回京监国。”
“孤无意监国。”
“如果陛下,中、外朝官吏询问,殿下不愿意负责任,担当国政吗?”
“孤是储君,也无意于在父皇春秋鼎盛时接过国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孤仍以造福大汉为己任,若是众望所归,唯有当国才最能造福大汉,孤也只能担起责任来,完全舍弃自己的私心,不过,当国又何必一定在长安呢?”刘据慢慢说道。
福伯默默记下储君所说的每个人,忍耐着心中的震惊,平静道:“老奴记下了。”
储君不知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曲解了陛下的诏命。
监国、当国,别看只差一个字,意思也很相近,但有本质的区别。
监国,君主外出时,太子留守代管国事,称为监国,有时君主因故不能亲征,由太子代行职务,亦称监国,又君主本身尚在,而准备传位于太子,往往太子先称监国,再正式称帝。
与当今情形最相近的,可能是第三种监国,但丞相府也有猜测,陛下是在装病,根本没有打算交托皇权,监国,就显得很可笑了。
而当国,就一个意思,执政,主持国事。
换言时下,监国是不可能监国的,帝不豫,无法执政,作为储君,要做的,是当国执政。
帝豫后,再还政,就如同商朝初年伊尹放失德无道的太甲于桐宫,又在三年后迎回悔过自新的太甲。
储君放天子?
刘据添加木炭,继续煮茶斟茶,行为举止间,丝毫不忙不乱,“御史大夫,回神了。”
“储君为何告我?”董仲舒不解不辩,慨然叹道。
“不忍心见一门学问诞生于人间最崇高的理想,毁灭于人性最卑劣的欲望,仅此而已。”刘据悠悠道。
儒家的“大同社会”,可以说是华夏人思想传统中最后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那是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其政治理想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孔子在四百多年前就提出了,然而,儒生的鲁国却是战国最早灭亡的王国之一。
正应了那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
“自古以来,治国有千百张主张,大而言之,不外乎王道治国、道家治国、儒家治国、墨家治国、法家治国。”
董仲舒似乎回到了建元元年初见陛下时,亢声道:“王道治国,曾是两千多年历史延续的成规定制,尤其是典范的西周礼制,一度使天下康宁、一片兴盛,时至今日,儒、道两家都还在不遗余力地为这种王道礼制张目礼赞。
但是,春秋战国以来,王道礼制大为衰落,虽然历朝国君为了表示自己仁义,仍坚持说奉行王道,可又有几人赞赏王道?
道家治国,在秦献公时期西行入秦,曾是秦地的一大骄傲,可是,终秦六世,无一人君操道家之学。
今朝以道治国,储君言止于邦国,非帝国之学。
墨家治国,是天下最简朴、最勤奋、最巧思、最主张正义且最有实际战力的学派,然墨家的‘息兵’和‘兼爱非攻’两点为政主张,这在任何时代、任何人君都是行不通的。
法家治国,以鲜血铺路,以人骨变法,前秦之亡,难道还不能说明弊端重重吗?
既然诸法不行,儒家治国,为何不能成为人君的选择?
难道储君以‘人性’二字,就能抹去我儒数百年之功吗?
这天底下,哪有千年不败的国啊!”
“所以,御史大夫想说,既然大汉终有亡国之日,为什么不能败在儒家的手中,对吗?”刘据撕破了董仲舒虚伪的痛心疾首和长篇大论,概括道。
董仲舒低下了头,难堪的沉默。
“御史大夫忘了,大汉,不是儒生的大汉,汉之立国,儒无寸功!”
董仲舒面色涨红。
“我大汉,不该成为儒生的试炼场,而儒家,也不该慨他人以慷,董公,忘了圣人的仁恕之道!”
话音方落,一股热血直喷三尺之外!
董仲舒染血的胡须不断抖动,凝望着淡笑的储君,坦诚真挚说道:“储君就不愿意一试吗?或许我们,能胜过人性。”
“董公可以胜过一时,也可以胜过一世,但胜不过的是历史,鲁国之亡,不在国祚百年、千年、万年,而在人心。”
刘据不无惋惜,说道:“这就是鲁国亡时,无一儒生反楚记录的原因,鲁地人,并不怀念鲁国,儒生怀念的,是鲁国时期儒生享受的优待。
孔子说:‘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于利’,今儒生者,人尽小人……”
话音未了,董仲舒颓然后仰,栽倒于地。
这时,大帐外清晰地传来“咔嚓咔嚓”的踏雪之声,丞相府家老福伯掀开帐帘,可见天色微微发白,大雪依旧纷纷扬扬。
瞥了董仲舒一眼,福伯躬身下拜道:“见过殿下。”
“这是丞相府招来的麻烦,丞相府要解决,别让孤失望。”刘据摇摇头道。
为了公羊春秋中的“嫡庶之分”佐证,丞相公孙弘将董仲舒从凶险的胶西国调回了京城,不想御史大夫李蔡、中大夫庄助的死,给了董仲舒飞黄腾达的机会,位列三公,竟多了非分之想。
儒生帝国,也是想瞎了心。
“相国代老奴转述殿下:‘公羊春秋本就集百家之所长,没有什么儒家正统之念,更不会有非分之想。’”福伯恭声道。
和储君的由果导因不同,丞相府是找到了董仲舒联系中山王刘胜,引诱光禄大夫侍中吾丘寿王的证据,多少年的熟识,董仲舒的所作所为在公孙弘眼中,毫无秘密可言。
在来北军前,公孙弘就特意有了交代,如果殿下没有发觉董仲舒的儒国计划,就当做什么都不知道,如果殿下有所察觉,那就立刻撇清干系。
“希望如此。”刘据点头笑道。
福伯的躬身幅度又大了两分,“殿下,御史大夫此来北军,是奉旨传诏,请殿下回京监国。”
“孤无意监国。”
“如果陛下,中、外朝官吏询问,殿下不愿意负责任,担当国政吗?”
“孤是储君,也无意于在父皇春秋鼎盛时接过国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孤仍以造福大汉为己任,若是众望所归,唯有当国才最能造福大汉,孤也只能担起责任来,完全舍弃自己的私心,不过,当国又何必一定在长安呢?”刘据慢慢说道。
福伯默默记下储君所说的每个人,忍耐着心中的震惊,平静道:“老奴记下了。”
储君不知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曲解了陛下的诏命。
监国、当国,别看只差一个字,意思也很相近,但有本质的区别。
监国,君主外出时,太子留守代管国事,称为监国,有时君主因故不能亲征,由太子代行职务,亦称监国,又君主本身尚在,而准备传位于太子,往往太子先称监国,再正式称帝。
与当今情形最相近的,可能是第三种监国,但丞相府也有猜测,陛下是在装病,根本没有打算交托皇权,监国,就显得很可笑了。
而当国,就一个意思,执政,主持国事。
换言时下,监国是不可能监国的,帝不豫,无法执政,作为储君,要做的,是当国执政。
帝豫后,再还政,就如同商朝初年伊尹放失德无道的太甲于桐宫,又在三年后迎回悔过自新的太甲。
储君放天子?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最新章节,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最新章节,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