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过后,大乾的春天才算真的醒了。长乐宫院角的那株桃树,枝桠上先是冒出点点嫩红的芽苞,不过三五日,就炸开了满树粉白,风一吹,花瓣簌簌落在青石板上,像铺了层薄粉。凤染霜晨起推开窗时,总见着几只燕子在桃枝间穿梭,叽叽喳喳的,把宫里的寂静都啄碎了。
陶盆里的抗冻晶米种子已经发了芽,嫩白的芽尖顶着点新绿,是守苗老爷爷前几日从共植维度送来的“春生种”——据说这品种比去年的雪芽米更耐旱,结出的稻穗也更饱满。她正蹲在石磨旁给幼苗换水,就听见院外传来风澈清脆的喊声,混着芦苇杆划过地面的轻响。
“娘!娘!你看我和源溪编的秧苗篮!”风澈裹着件浅绿的小袄,举着个圆滚滚的芦苇篮跑进来,篮子边缘编着小小的禾苗花纹,提手处还系着根红绳。源溪跟在后面,手里捧着两个更小的篮子,脸颊沾着点芦苇絮,像落了层细雪:“染霜姨,这小篮子可以装秧苗,不会把芽碰断。”
火小炎从门外探进头来,手里的陶罐冒着热气,里面是刚煮好的野菜晶米粥:“染霜姨,快尝尝!我加了共味维度的桃花蜜,还有田埂上刚挖的荠菜,鲜得很!”他说着把陶罐递过来,罐口飘出的香气里,混着春天的清新生气。
凤染霜接过陶罐,刚喝了一口,就见春桃挎着个竹篮匆匆进来,篮里放着几张沾着露水的桑叶:“娘娘,京郊的李婶来了,说村里的桑树苗都冒芽了,就是春蚕孵出来的少,想问问您有没有共植维度的蚕种,能多孵些蚕宝宝。”
“蚕宝宝少?”风澈放下手里的秧苗篮,小眉头皱了起来,“去年冬天我们帮李婶修了蚕房,怎么还会少呢?”
“李婶说,今年倒春寒来得突然,刚孵出的小蚕冻着了。”春桃把桑叶放在石桌上,“她还说,村里的秧田埂有点漏水,要是再不下雨,怕是会影响春耕。”
凤染霜放下陶罐,起身回屋取了件淡蓝的披风:“走,我们去村里看看。”刚走到门口,就见慕容冷提着个木盒过来,盒里装着几卷泛黄的图纸:“我让工部画了修田埂的图样,还带了些共植维度的‘固土草’种子,撒在田埂上能防漏水。”他把披风帮凤染霜系好,指尖碰了碰她耳尖的碎发,“外面风大,别冻着。”
一行人踏着晨露往京郊走,田埂上已经有不少百姓在忙活。有的蹲在秧田边整理苗床,有的扛着锄头修补田埂,远远望去,新翻的泥土泛着油亮的褐,混着青草的香,是春天最踏实的味道。快到李婶家时,就见李婶蹲在蚕房门口,手里捧着个竹筛,筛里是几只蜷缩的小蚕,脸色急得发白。
“李婶!”凤染霜快步走过去,蹲下身看竹筛里的小蚕,“这蚕只是受了点寒,还能救。”她从慕容冷手里接过木盒,打开取出几片银绿色的叶子——是共植维度的“暖蚕叶”,据说叶片的温度比普通桑叶高些,还能给小蚕补充养分。“把这叶子切碎了喂给它们,再在蚕房里点上暖草灯,过两天就能缓过来。”
李婶接过暖蚕叶,手指都在抖:“谢谢皇后娘娘!要是这些蚕没了,我们今年的丝绸就没指望了,孩子们夏天的单衣也做不成了……”
慕容冷蹲下身,指着远处的田埂:“田埂漏水的事,我们带了固土草种子和工部的人来,今天就能修好。另外,我让林峥从国库调了些新的耕牛和农具,等会儿就送到村里,春耕能快些。”
风澈拉着源溪跑到田埂边,看着裂开小缝的田埂,转头对火小炎说:“小炎,你能用火焰能量把田埂的土烤得结实点吗?就像上次烘干晶米那样,轻轻的,别烤焦了。”
火小炎点点头,掌心冒出淡淡的橙红色火焰,像团温暖的小太阳。他小心翼翼地把火焰贴近田埂的裂缝,泥土渐渐变得湿润结实,裂缝慢慢合拢。石小坚扛着捆固土草跑过来,把草籽撒在田埂上:“这草籽撒下去,三天就能发芽,到时候田埂就像裹了层绿毯子,再也不会漏水了!”
时汐和紫汐举着忆融屏,蹲在田埂边拍小蚕吃暖蚕叶的样子,屏幕里的小蚕慢慢舒展身体,开始啃食叶片,紫汐笑着说:“染霜姨,我们要把这个拍下来,传到共忆维度,让大家看看大乾的春蚕醒了!”
正忙着,远处传来马车轱辘的声响,花汐带着几个花家的管事来了,马车上装着满满的农具和蚕种。她跳下马车,裙摆沾了点泥土,却没像往常那样在意,径直走到李婶身边,递过一个竹筐:“这里面是江南送来的‘金蚕种’,比普通蚕长得快,吐的丝也更亮。花家还请了养蚕的老手,今天就留在村里教大家怎么养。”
李婶打开竹筐,里面的蚕种泛着淡淡的金光,她惊喜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鞠躬。凤染霜看着花汐,眼里满是欣慰:“贵妃娘娘怎么知道村里需要蚕种?”
花汐蹲下身,帮李婶整理蚕房的窗户,指尖沾了点蚕沙也不在意:“前几天听管事说,江南的蚕种今年丰收,我就想着京郊的百姓可能需要。以前总觉得百姓的事离我很远,现在才知道,看着他们的蚕孵出来、秧苗长起来,比宫里的珠宝玉器更让人踏实。”
她顿了顿,又指着马车上的农具:“那些是花家工坊新做的曲辕犁,比老式的犁省力,妇女也能拉得动。还有播种用的竹篓,能把种子撒得匀匀的,不会浪费。”
慕容冷走过来,看着花汐手里的曲辕犁,点了点头:“这犁的设计很巧,比工部做的还实用。要是花家愿意,可以把图纸交给工部,在全国推广,这样各地的百姓春耕都能省力些。”
花汐眼睛一亮,立刻让管事取来图纸:“陛下要是不嫌弃,这图纸现在就可以给您。能为大乾的百姓做点事,花家也高兴。”
接下来的几天,京郊的村子里热闹得像过节。工部的人带着百姓修田埂,固土草很快发了芽,田埂上爬满了嫩绿的藤蔓,再也没漏过水;花家的养蚕老手教大家怎么给蚕房控温、怎么分辨蚕病,金蚕种孵出的小蚕又白又壮,啃食桑叶的声音像细雨沙沙;守苗老爷爷从共植维度带来了“测土草”,只要把草籽撒在田里,草叶的颜色就能看出土壤缺什么养分,百姓们再也不用凭经验施肥了。
风澈和小伙伴们每天都泡在村里。清晨,他们跟着百姓去田埂上拔草,风澈的小手上磨出了水泡,却只是用布包一下,继续拔;源溪用芦苇编了很多小篮子,分给村里的孩子,教他们怎么用篮子装秧苗,不会把芽碰断;火小炎每天都去蚕房,用温和的火焰帮蚕房升温,还学会了根据蚕的大小调节火焰温度;石小坚则跟着守苗老爷爷学辨土,现在只要看一眼测土草的颜色,就知道该施什么肥;时汐和紫汐把每天的春耕场景都录下来,忆融屏里装满了嫩绿的秧苗、雪白的春蚕、百姓的笑脸。
一天傍晚,凤染霜在田埂上找到风澈时,他正蹲在田里,帮张老伯插秧。小小的身子陷在软泥里,裤腿卷到膝盖,满是泥点,却笑得格外开心。张老伯站在他身边,手把手教他怎么把秧苗插得匀、插得稳,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澈儿,该回家了。”凤染霜走过去,递过一块干净的布。
风澈抬起头,脸上沾着泥,却满是成就感:“娘,你看我插的秧!张爷爷说,等秋天就能结出满穗的晶米了!”他指着田里的秧苗,一排排整整齐齐,虽然比张老伯插的矮些,却透着认真的劲儿。
张老伯笑着说:“小殿下真是个好孩子,不怕苦不怕累,比村里的有些娃还能干。等晶米熟了,我一定先给长乐宫送一筐最饱满的!”
凤染霜帮风澈擦去脸上的泥,心里满是柔软:“澈儿,今天累不累?”
风澈摇摇头,拉起凤染霜的手往村里走:“不累!娘,我今天才知道,种粮食这么不容易。以前我总嫌晶米粥不够甜,现在才知道,每一粒米都要靠天帮忙、靠人辛苦种出来。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回到村里,就见花汐在村口的大槐树下教妇女们做青团。石桌上摆着刚采的艾草、磨好的糯米粉,还有用晶米做的馅料。花汐的手上沾着绿色的艾草汁,正手把手教李婶揉面团:“揉的时候要加点温水,不然面团会散。馅料要包得匀,不然蒸的时候会漏出来。”
李婶跟着揉面团,脸上满是笑容:“贵妃娘娘,您这手艺比我家老婆子还好!这青团要是拿到镇上卖,肯定有人抢着买!”
花汐笑着说:“这是我从江南的厨娘那里学的,要是大家喜欢,以后每年春天我们都一起做。等过几天,我们还可以用新抽的芦苇叶包粽子,再过阵子,桃熟了,还能做桃花糕。”
凤染霜走过去,拿起一块揉好的青团面团,放在鼻尖闻了闻,艾草的清香混着糯米的甜香,格外诱人:“今年的青团,我们可以多做些,分给京城里的孤寡老人,让他们也尝尝春天的味道。”
花汐立刻点头:“我让花家的厨房多准备些馅料,明天我们就做,后天让玄甲卫帮忙送过去。对了,我还让花家的绣坊做了些春衫,都是用新织的丝绸做的,轻薄透气,正好给村里的孩子们穿。”
第二天,村里的大槐树下摆满了蒸青团的蒸笼。艾草的清香飘得满村都是,孩子们围着蒸笼转,眼睛里满是期待。风澈和小伙伴们也来帮忙,风澈负责把蒸好的青团放进竹篮,源溪在青团上点上红点,火小炎用火焰能量帮蒸笼保温,石小坚则把竹篮搬到马车上,时汐和紫汐用忆融屏记录下这热闹的一幕。
蒸好的青团泛着油亮的绿色,咬一口,艾草的清苦裹着晶米馅料的甜,还有淡淡的春天气息。村里的老人尝了,都笑着说:“这青团比年轻时吃的还香,是过日子的味道。”
送青团和春衫那天,风澈跟着玄甲卫一起去了京城的孤寡老人院。老人们接过温热的青团和崭新的春衫,有的忍不住抹起了眼泪。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拉着风澈的手,颤巍巍地说:“小殿下,我们无儿无女,没想到还能吃到皇后娘娘和贵妃娘娘做的青团,穿上新衣服。大乾有你们这样的主子,是我们的福气啊!”
风澈握紧老奶奶的手,认真地说:“奶奶,以后每年春天,我们都来看您,给您送青团和新衣服!”
从老人院回来的路上,风澈坐在马车上,看着窗外的春光,突然对凤染霜说:“娘,我以后想当像你和爹爹一样的人,保护百姓,让大家都能吃饱穿暖,都能开开心心的。”
凤染霜摸了摸风澈的头,眼里满是骄傲:“澈儿,你已经在做了。你帮百姓插秧、照顾春蚕、给老人送青团,这些都是在保护百姓,都是在为大乾做事。”
慕容冷坐在旁边,握住凤染霜的手,轻声说:“我们的澈儿,长大了。”
春耕渐渐进入尾声,京郊的田地里满是绿油油的秧苗,像铺了层绿色的毯子。蚕房里的蚕已经开始吐丝,雪白的蚕茧挂在竹架上,像一串串珍珠。百姓们的脸上满是笑意,见了凤染霜和慕容冷,都会热情地邀请他们去家里喝碗野菜粥、尝块青团。
四月初,花汐提议在京郊办一场“春耕宴”,邀请村里的百姓和帮忙的人一起热闹热闹。凤染霜和慕容冷都很赞同,大家立刻开始准备。张老伯宰了自家养的鸡,李婶做了拿手的野菜饼,花家的厨房送来的晶米糕和桃花酒,守苗老爷爷带来了共植维度的“春酿果”,酸甜可口,大人小孩都喜欢。
春耕宴设在村外的桃树下,粉色的桃花落了满地,像铺了层花毯。石桌上摆满了食物,百姓们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风澈和小伙伴们拿着芦苇编的小蚂蚱,在桃树下追逐打闹,笑声像银铃一样。
花汐端着酒杯,走到凤染霜身边,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轻声说:“皇后娘娘,以前我总觉得宫里的日子才是最好的,现在才知道,这样和百姓一起吃饭、聊天,才是最开心的。以后,我想多参与这些事,多为百姓做点事。”
凤染霜笑着点头,和花汐碰了碰酒杯:“我们一起。大乾的安稳,不是靠哪一个人,是靠我们所有人一起努力,靠百姓的笑脸撑起来的。”
慕容冷站起身,举起酒杯,对着众人说:“今年的春耕,多亏了大家的努力,秧苗长得好,春蚕也壮。等秋天晶米丰收、丝绸织好,我们再办一场‘丰收宴’,和大家一起庆祝!”
百姓们都欢呼起来,酒杯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夕阳西下,金色的光洒在桃树上,落在百姓的笑脸上,落在绿油油的田埂上,满是温暖和希望。
风澈靠在凤染霜怀里,手里拿着块晶米糕,慢慢嚼着。他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觉得,春天的大乾,比长乐宫的桃花还好看,比共味维度的蜜饯还甜。他小声对凤染霜说:“娘,我喜欢春天,喜欢和大家一起种秧苗、养春蚕、吃青团。以后每年春天,我们都来这里好不好?”
凤染霜轻轻点头,摸了摸风澈的头:“好,每年春天我们都来。等你长大了,我们就把守护大乾的责任交给你,让你带着百姓,种出更多的晶米,织出更美的丝绸,让大乾的每一个春天,都这么温暖,这么热闹。”
夜幕降临时,大家才依依不舍地散去。百姓们提着装满青团和晶米糕的竹篮,走在田埂上,月光洒在他们身上,洒在绿油油的秧苗上,洒在雪白的蚕茧上,满是安宁和幸福。
凤染霜和慕容冷牵着风澈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风里带着桃花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远处传来村民的歌声,混着春蚕啃食桑叶的轻响,像一首温柔的春曲。
“你看,”慕容冷指着远处的田地,“那片秧苗,明年就会结出满穗的晶米;那间蚕房,明年就会挂满雪白的蚕茧。大乾的春天,会一年比一年好。”
凤染霜点点头,眼里满是憧憬:“是啊,只要我们守住初心,和百姓一起努力,大乾的每一个季节,都会像这个春天一样,满是生机和希望。”
风澈握紧爹娘的手,抬头看着满天的星星,心里悄悄许下愿望:等夏天来了,他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田埂上捉蜻蜓,帮百姓给秧苗浇水;等秋天来了,他要帮张老伯收割晶米,体验丰收的快乐;等冬天来了,他要和大家一起做冻米糖、酿冬酿,像去年除夕那样,热热闹闹的。
大乾的春天,就这样在田埂的新绿里、春蚕的轻响里、青团的甜香里,慢慢铺展开来。而那些温暖的故事,那些守护的初心,那些百姓的笑脸,也会像这绿油油的秧苗一样,在大乾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一年比一年繁茂,一年比一年温暖。
陶盆里的抗冻晶米种子已经发了芽,嫩白的芽尖顶着点新绿,是守苗老爷爷前几日从共植维度送来的“春生种”——据说这品种比去年的雪芽米更耐旱,结出的稻穗也更饱满。她正蹲在石磨旁给幼苗换水,就听见院外传来风澈清脆的喊声,混着芦苇杆划过地面的轻响。
“娘!娘!你看我和源溪编的秧苗篮!”风澈裹着件浅绿的小袄,举着个圆滚滚的芦苇篮跑进来,篮子边缘编着小小的禾苗花纹,提手处还系着根红绳。源溪跟在后面,手里捧着两个更小的篮子,脸颊沾着点芦苇絮,像落了层细雪:“染霜姨,这小篮子可以装秧苗,不会把芽碰断。”
火小炎从门外探进头来,手里的陶罐冒着热气,里面是刚煮好的野菜晶米粥:“染霜姨,快尝尝!我加了共味维度的桃花蜜,还有田埂上刚挖的荠菜,鲜得很!”他说着把陶罐递过来,罐口飘出的香气里,混着春天的清新生气。
凤染霜接过陶罐,刚喝了一口,就见春桃挎着个竹篮匆匆进来,篮里放着几张沾着露水的桑叶:“娘娘,京郊的李婶来了,说村里的桑树苗都冒芽了,就是春蚕孵出来的少,想问问您有没有共植维度的蚕种,能多孵些蚕宝宝。”
“蚕宝宝少?”风澈放下手里的秧苗篮,小眉头皱了起来,“去年冬天我们帮李婶修了蚕房,怎么还会少呢?”
“李婶说,今年倒春寒来得突然,刚孵出的小蚕冻着了。”春桃把桑叶放在石桌上,“她还说,村里的秧田埂有点漏水,要是再不下雨,怕是会影响春耕。”
凤染霜放下陶罐,起身回屋取了件淡蓝的披风:“走,我们去村里看看。”刚走到门口,就见慕容冷提着个木盒过来,盒里装着几卷泛黄的图纸:“我让工部画了修田埂的图样,还带了些共植维度的‘固土草’种子,撒在田埂上能防漏水。”他把披风帮凤染霜系好,指尖碰了碰她耳尖的碎发,“外面风大,别冻着。”
一行人踏着晨露往京郊走,田埂上已经有不少百姓在忙活。有的蹲在秧田边整理苗床,有的扛着锄头修补田埂,远远望去,新翻的泥土泛着油亮的褐,混着青草的香,是春天最踏实的味道。快到李婶家时,就见李婶蹲在蚕房门口,手里捧着个竹筛,筛里是几只蜷缩的小蚕,脸色急得发白。
“李婶!”凤染霜快步走过去,蹲下身看竹筛里的小蚕,“这蚕只是受了点寒,还能救。”她从慕容冷手里接过木盒,打开取出几片银绿色的叶子——是共植维度的“暖蚕叶”,据说叶片的温度比普通桑叶高些,还能给小蚕补充养分。“把这叶子切碎了喂给它们,再在蚕房里点上暖草灯,过两天就能缓过来。”
李婶接过暖蚕叶,手指都在抖:“谢谢皇后娘娘!要是这些蚕没了,我们今年的丝绸就没指望了,孩子们夏天的单衣也做不成了……”
慕容冷蹲下身,指着远处的田埂:“田埂漏水的事,我们带了固土草种子和工部的人来,今天就能修好。另外,我让林峥从国库调了些新的耕牛和农具,等会儿就送到村里,春耕能快些。”
风澈拉着源溪跑到田埂边,看着裂开小缝的田埂,转头对火小炎说:“小炎,你能用火焰能量把田埂的土烤得结实点吗?就像上次烘干晶米那样,轻轻的,别烤焦了。”
火小炎点点头,掌心冒出淡淡的橙红色火焰,像团温暖的小太阳。他小心翼翼地把火焰贴近田埂的裂缝,泥土渐渐变得湿润结实,裂缝慢慢合拢。石小坚扛着捆固土草跑过来,把草籽撒在田埂上:“这草籽撒下去,三天就能发芽,到时候田埂就像裹了层绿毯子,再也不会漏水了!”
时汐和紫汐举着忆融屏,蹲在田埂边拍小蚕吃暖蚕叶的样子,屏幕里的小蚕慢慢舒展身体,开始啃食叶片,紫汐笑着说:“染霜姨,我们要把这个拍下来,传到共忆维度,让大家看看大乾的春蚕醒了!”
正忙着,远处传来马车轱辘的声响,花汐带着几个花家的管事来了,马车上装着满满的农具和蚕种。她跳下马车,裙摆沾了点泥土,却没像往常那样在意,径直走到李婶身边,递过一个竹筐:“这里面是江南送来的‘金蚕种’,比普通蚕长得快,吐的丝也更亮。花家还请了养蚕的老手,今天就留在村里教大家怎么养。”
李婶打开竹筐,里面的蚕种泛着淡淡的金光,她惊喜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鞠躬。凤染霜看着花汐,眼里满是欣慰:“贵妃娘娘怎么知道村里需要蚕种?”
花汐蹲下身,帮李婶整理蚕房的窗户,指尖沾了点蚕沙也不在意:“前几天听管事说,江南的蚕种今年丰收,我就想着京郊的百姓可能需要。以前总觉得百姓的事离我很远,现在才知道,看着他们的蚕孵出来、秧苗长起来,比宫里的珠宝玉器更让人踏实。”
她顿了顿,又指着马车上的农具:“那些是花家工坊新做的曲辕犁,比老式的犁省力,妇女也能拉得动。还有播种用的竹篓,能把种子撒得匀匀的,不会浪费。”
慕容冷走过来,看着花汐手里的曲辕犁,点了点头:“这犁的设计很巧,比工部做的还实用。要是花家愿意,可以把图纸交给工部,在全国推广,这样各地的百姓春耕都能省力些。”
花汐眼睛一亮,立刻让管事取来图纸:“陛下要是不嫌弃,这图纸现在就可以给您。能为大乾的百姓做点事,花家也高兴。”
接下来的几天,京郊的村子里热闹得像过节。工部的人带着百姓修田埂,固土草很快发了芽,田埂上爬满了嫩绿的藤蔓,再也没漏过水;花家的养蚕老手教大家怎么给蚕房控温、怎么分辨蚕病,金蚕种孵出的小蚕又白又壮,啃食桑叶的声音像细雨沙沙;守苗老爷爷从共植维度带来了“测土草”,只要把草籽撒在田里,草叶的颜色就能看出土壤缺什么养分,百姓们再也不用凭经验施肥了。
风澈和小伙伴们每天都泡在村里。清晨,他们跟着百姓去田埂上拔草,风澈的小手上磨出了水泡,却只是用布包一下,继续拔;源溪用芦苇编了很多小篮子,分给村里的孩子,教他们怎么用篮子装秧苗,不会把芽碰断;火小炎每天都去蚕房,用温和的火焰帮蚕房升温,还学会了根据蚕的大小调节火焰温度;石小坚则跟着守苗老爷爷学辨土,现在只要看一眼测土草的颜色,就知道该施什么肥;时汐和紫汐把每天的春耕场景都录下来,忆融屏里装满了嫩绿的秧苗、雪白的春蚕、百姓的笑脸。
一天傍晚,凤染霜在田埂上找到风澈时,他正蹲在田里,帮张老伯插秧。小小的身子陷在软泥里,裤腿卷到膝盖,满是泥点,却笑得格外开心。张老伯站在他身边,手把手教他怎么把秧苗插得匀、插得稳,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澈儿,该回家了。”凤染霜走过去,递过一块干净的布。
风澈抬起头,脸上沾着泥,却满是成就感:“娘,你看我插的秧!张爷爷说,等秋天就能结出满穗的晶米了!”他指着田里的秧苗,一排排整整齐齐,虽然比张老伯插的矮些,却透着认真的劲儿。
张老伯笑着说:“小殿下真是个好孩子,不怕苦不怕累,比村里的有些娃还能干。等晶米熟了,我一定先给长乐宫送一筐最饱满的!”
凤染霜帮风澈擦去脸上的泥,心里满是柔软:“澈儿,今天累不累?”
风澈摇摇头,拉起凤染霜的手往村里走:“不累!娘,我今天才知道,种粮食这么不容易。以前我总嫌晶米粥不够甜,现在才知道,每一粒米都要靠天帮忙、靠人辛苦种出来。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回到村里,就见花汐在村口的大槐树下教妇女们做青团。石桌上摆着刚采的艾草、磨好的糯米粉,还有用晶米做的馅料。花汐的手上沾着绿色的艾草汁,正手把手教李婶揉面团:“揉的时候要加点温水,不然面团会散。馅料要包得匀,不然蒸的时候会漏出来。”
李婶跟着揉面团,脸上满是笑容:“贵妃娘娘,您这手艺比我家老婆子还好!这青团要是拿到镇上卖,肯定有人抢着买!”
花汐笑着说:“这是我从江南的厨娘那里学的,要是大家喜欢,以后每年春天我们都一起做。等过几天,我们还可以用新抽的芦苇叶包粽子,再过阵子,桃熟了,还能做桃花糕。”
凤染霜走过去,拿起一块揉好的青团面团,放在鼻尖闻了闻,艾草的清香混着糯米的甜香,格外诱人:“今年的青团,我们可以多做些,分给京城里的孤寡老人,让他们也尝尝春天的味道。”
花汐立刻点头:“我让花家的厨房多准备些馅料,明天我们就做,后天让玄甲卫帮忙送过去。对了,我还让花家的绣坊做了些春衫,都是用新织的丝绸做的,轻薄透气,正好给村里的孩子们穿。”
第二天,村里的大槐树下摆满了蒸青团的蒸笼。艾草的清香飘得满村都是,孩子们围着蒸笼转,眼睛里满是期待。风澈和小伙伴们也来帮忙,风澈负责把蒸好的青团放进竹篮,源溪在青团上点上红点,火小炎用火焰能量帮蒸笼保温,石小坚则把竹篮搬到马车上,时汐和紫汐用忆融屏记录下这热闹的一幕。
蒸好的青团泛着油亮的绿色,咬一口,艾草的清苦裹着晶米馅料的甜,还有淡淡的春天气息。村里的老人尝了,都笑着说:“这青团比年轻时吃的还香,是过日子的味道。”
送青团和春衫那天,风澈跟着玄甲卫一起去了京城的孤寡老人院。老人们接过温热的青团和崭新的春衫,有的忍不住抹起了眼泪。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拉着风澈的手,颤巍巍地说:“小殿下,我们无儿无女,没想到还能吃到皇后娘娘和贵妃娘娘做的青团,穿上新衣服。大乾有你们这样的主子,是我们的福气啊!”
风澈握紧老奶奶的手,认真地说:“奶奶,以后每年春天,我们都来看您,给您送青团和新衣服!”
从老人院回来的路上,风澈坐在马车上,看着窗外的春光,突然对凤染霜说:“娘,我以后想当像你和爹爹一样的人,保护百姓,让大家都能吃饱穿暖,都能开开心心的。”
凤染霜摸了摸风澈的头,眼里满是骄傲:“澈儿,你已经在做了。你帮百姓插秧、照顾春蚕、给老人送青团,这些都是在保护百姓,都是在为大乾做事。”
慕容冷坐在旁边,握住凤染霜的手,轻声说:“我们的澈儿,长大了。”
春耕渐渐进入尾声,京郊的田地里满是绿油油的秧苗,像铺了层绿色的毯子。蚕房里的蚕已经开始吐丝,雪白的蚕茧挂在竹架上,像一串串珍珠。百姓们的脸上满是笑意,见了凤染霜和慕容冷,都会热情地邀请他们去家里喝碗野菜粥、尝块青团。
四月初,花汐提议在京郊办一场“春耕宴”,邀请村里的百姓和帮忙的人一起热闹热闹。凤染霜和慕容冷都很赞同,大家立刻开始准备。张老伯宰了自家养的鸡,李婶做了拿手的野菜饼,花家的厨房送来的晶米糕和桃花酒,守苗老爷爷带来了共植维度的“春酿果”,酸甜可口,大人小孩都喜欢。
春耕宴设在村外的桃树下,粉色的桃花落了满地,像铺了层花毯。石桌上摆满了食物,百姓们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风澈和小伙伴们拿着芦苇编的小蚂蚱,在桃树下追逐打闹,笑声像银铃一样。
花汐端着酒杯,走到凤染霜身边,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轻声说:“皇后娘娘,以前我总觉得宫里的日子才是最好的,现在才知道,这样和百姓一起吃饭、聊天,才是最开心的。以后,我想多参与这些事,多为百姓做点事。”
凤染霜笑着点头,和花汐碰了碰酒杯:“我们一起。大乾的安稳,不是靠哪一个人,是靠我们所有人一起努力,靠百姓的笑脸撑起来的。”
慕容冷站起身,举起酒杯,对着众人说:“今年的春耕,多亏了大家的努力,秧苗长得好,春蚕也壮。等秋天晶米丰收、丝绸织好,我们再办一场‘丰收宴’,和大家一起庆祝!”
百姓们都欢呼起来,酒杯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夕阳西下,金色的光洒在桃树上,落在百姓的笑脸上,落在绿油油的田埂上,满是温暖和希望。
风澈靠在凤染霜怀里,手里拿着块晶米糕,慢慢嚼着。他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觉得,春天的大乾,比长乐宫的桃花还好看,比共味维度的蜜饯还甜。他小声对凤染霜说:“娘,我喜欢春天,喜欢和大家一起种秧苗、养春蚕、吃青团。以后每年春天,我们都来这里好不好?”
凤染霜轻轻点头,摸了摸风澈的头:“好,每年春天我们都来。等你长大了,我们就把守护大乾的责任交给你,让你带着百姓,种出更多的晶米,织出更美的丝绸,让大乾的每一个春天,都这么温暖,这么热闹。”
夜幕降临时,大家才依依不舍地散去。百姓们提着装满青团和晶米糕的竹篮,走在田埂上,月光洒在他们身上,洒在绿油油的秧苗上,洒在雪白的蚕茧上,满是安宁和幸福。
凤染霜和慕容冷牵着风澈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风里带着桃花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远处传来村民的歌声,混着春蚕啃食桑叶的轻响,像一首温柔的春曲。
“你看,”慕容冷指着远处的田地,“那片秧苗,明年就会结出满穗的晶米;那间蚕房,明年就会挂满雪白的蚕茧。大乾的春天,会一年比一年好。”
凤染霜点点头,眼里满是憧憬:“是啊,只要我们守住初心,和百姓一起努力,大乾的每一个季节,都会像这个春天一样,满是生机和希望。”
风澈握紧爹娘的手,抬头看着满天的星星,心里悄悄许下愿望:等夏天来了,他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田埂上捉蜻蜓,帮百姓给秧苗浇水;等秋天来了,他要帮张老伯收割晶米,体验丰收的快乐;等冬天来了,他要和大家一起做冻米糖、酿冬酿,像去年除夕那样,热热闹闹的。
大乾的春天,就这样在田埂的新绿里、春蚕的轻响里、青团的甜香里,慢慢铺展开来。而那些温暖的故事,那些守护的初心,那些百姓的笑脸,也会像这绿油油的秧苗一样,在大乾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一年比一年繁茂,一年比一年温暖。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