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这天的太阳升得格外早,金色的光刚漫过长乐宫的檐角,就把京郊的麦田染成了一片耀眼的黄。凤染霜推开窗时,隐约能听见远处传来的镰刀声,混着百姓的吆喝,像一首热闹的晨曲。陶盆里泡着的新麦种已经胀得饱满,是昨天从张老伯家换来的“金芒麦”——据说这麦种结的麦穗沉,磨出的面粉做麦饼最是筋道。
“娘!快来看!我和源溪编的麦秸帽做好了!”风澈的声音从院外传来,他戴着个圆滚滚的麦秸帽,帽檐上还编着小小的禾苗花纹,源溪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两顶更小的,帽檐系着红绳,像挂着两串小灯笼。火小炎从厨房跑出来,手里端着个陶碗,里面是刚煮好的麦仁粥,热气裹着麦香:“染霜姨,快尝尝!我加了共味维度的蜜枣,甜丝丝的,喝了有力气割麦!”
凤染霜接过陶碗,指尖触到温热的碗壁,心里也暖了。刚喝了两口,就见春桃挎着个竹篮匆匆进来,篮里放着几穗熟透的麦子,麦穗上的麦粒饱满得快要撑破麦壳:“娘娘,张老伯派人来说,今天是割麦的好日子,村里的百姓都等着您去一起开镰呢!”
“开镰?”风澈眼睛一亮,摘下麦秸帽就往门外跑,“我也要去!我昨天跟张爷爷学了握镰刀的法子,肯定能割很多麦!”源溪赶紧跟上,把手里的小麦秸帽递了一顶给火小炎:“小炎,戴上这个,别让太阳晒着。”
慕容冷这时从紫宸殿过来,手里拿着卷水利图纸,见他们要出门,便把图纸卷起来塞进袖袋,顺手拿起墙上的草帽给凤染霜戴上:“工部刚送来的渠道路线图,正好去村里看看地形,要是能修条水渠,明年灌溉就方便了。”他又摸了摸风澈的头,“割麦时小心镰刀,别伤了手。”
一行人踏着晨光往京郊走,越靠近麦田,麦香就越浓。金黄的麦浪在风里起伏,像一片流动的金海,百姓们已经在田里忙活起来,有的弯腰割麦,有的把麦捆成束,有的用牛车把麦运到打麦场,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汗珠,却笑得格外灿烂。
张老伯看见他们来,立刻放下镰刀迎上来,手里还拿着把磨得锃亮的小镰刀:“小殿下,这把镰刀给你,刃口磨得快,割麦不费劲。皇后娘娘,陛下,今天的麦子长得好,估计能比去年多收两成!”
风澈接过镰刀,学着张老伯的样子握住刀柄,弯腰抵住麦秆,“唰”地一下割下一小束,麦粒却掉了不少。他有些着急,张老伯笑着拍了拍他的肩:“别急,握镰刀要离麦穗近点,割的时候要快,这样麦粒才不会掉。”风澈跟着学,又割了几束,果然熟练多了,虽然额头上满是汗珠,却不肯停下,嘴里还念叨:“我要多割点,做很多麦饼给大家吃!”
凤染霜走到田埂边,蹲下身摸了摸麦秆,麦穗沉甸甸的,麦粒饱满。她转头对慕容冷说:“今年的麦子确实好,就是田埂边的土壤有点干,要是再不下雨,怕是会影响后续种粟米。”
慕容冷展开水利图纸,指着图上的红线:“工部计划从城外的清河修条支渠到村里,正好能覆盖这片麦田和后面的粟米田。就是渠道要经过几户百姓的地,得跟他们商量下。”
正说着,就见石小坚扛着把锄头跑过来,身后跟着几个年轻的村民:“染霜姨,陛下,我们刚才在田埂下发现了个泉眼!就是水流有点小,要是能挖条沟引到田里,就能浇到不少麦子!”
“泉眼?”凤染霜眼睛一亮,跟着石小坚往田埂下走。果然,在一片芦苇丛后,有股细细的泉水从石缝里渗出来,清澈见底。火小炎蹲下身,掌心冒出淡淡的火焰,贴近地面:“我能感觉到地下有水!就是离地面有点深,要是能挖口井,水流肯定能变大!”
源溪从随身的竹篮里拿出纸笔,快速画下泉眼的位置:“我们可以先挖条临时的沟,把泉水引到最干的麦田里,再让工部的人来测下地下水位,看看能不能打井。”时汐和紫汐举着忆融屏,把泉眼和干渴的麦田都拍下来:“我们把这个发给共植维度的伙伴,问问他们有没有快速找水的法子!”
花汐这时也来了,身后跟着几个花家的工匠,推着两架奇怪的木车——车身是木制的,上面有个旋转的轮盘,轮盘上绕着木链,木链上挂着一个个小木斗。“这是我让花家工坊做的龙骨水车,”花汐走到田埂边,指着水车说,“只要把水车的一头放进水里,转动轮盘,木斗就能把水提上来,比人工挑水快多了。我们还带了工具,能帮着挖沟引水。”
凤染霜走到水车旁,轻轻转动轮盘,木斗果然随着轮盘转动,像是要把水“舀”上来似的。她转头对花汐说:“这水车太实用了!有了它,百姓浇水就不用那么累了。”
花汐蹲下身,帮着村民清理泉眼边的杂草,指尖沾了泥也不在意:“以前在宫里,总觉得百姓种田是理所当然的,现在才知道,他们要靠天吃饭,一点水、一点肥都不能少。这水车要是好用,花家就多做些,送到各地的村子里去。”
慕容冷看着花汐认真的样子,点了点头:“要是花家愿意公开水车的图纸,工部可以组织工匠批量制作,赶在夏至前送到各州县,这样秋收就能多些保障。”
花汐立刻让工匠拿出图纸,递到慕容冷手里:“陛下放心,图纸现在就可以给您。能让百姓少受点累,比什么都重要。”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彻底忙开了。白天,百姓们忙着割麦、打麦,龙骨水车在泉眼边转个不停,清澈的泉水顺着新挖的沟渠流进麦田,干渴的麦秆渐渐恢复了生机;晚上,打麦场的火把亮到半夜,大家围着麦堆扬场,金黄的麦粒落在布上,像撒了一地的碎金。
风澈每天都泡在田里,早上跟着张老伯割麦,中午帮着运麦捆,下午则和小伙伴们一起清理沟渠。他的手上磨出了水泡,慕容冷想让他休息,他却摇着头说:“爹爹,百姓们都在忙,我也能帮忙!这点水泡不算什么!”凤染霜心疼他,便在晚上给他用温水泡手,敷上共植维度的“愈伤草”,第二天水泡就消了不少。
守苗老爷爷从共植维度来了,肩上扛着个布包,里面装着“耐旱粟种”——这种粟米比普通粟米耐旱,成熟期还短,正好适合麦收后播种。他走到打麦场,打开布包,粟种泛着淡淡的绿,像撒了把碎玉:“这粟种撒下去,就算一个月不下雨,也能长得好。我还带了‘肥土粉’,撒在田里能让土壤更肥沃,粟米结的穗子更沉。”
百姓们围过来,看着耐旱粟种,眼里满是惊喜。李婶攥着一把粟种,激动地说:“去年种的粟米因为缺水,收得少,今年有了这耐旱的,再也不用怕天旱了!”
守苗老爷爷笑着说:“等会儿我教你们怎么拌种,把肥土粉和粟种拌在一起,播种的时候一起撒下去,效果更好。”风澈凑过去,认真地听着,还拿出小本子记下来,准备以后教其他村里的人。
花汐也没闲着,她跟着工匠们改进龙骨水车,把木斗换成了竹斗,更轻便,装的水也更多。她还在水车旁装了个小轮子,牲畜拉着就能转动,不用人费力推。改进后的水车试转时,水流“哗哗”地流进田里,百姓们都欢呼起来,花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脸上露出了真心的笑容。
一天中午,天气突然变热,太阳像个火球似的挂在天上,有几个村民在割麦时中暑了。凤染霜立刻让春桃去村里煮麦茶,又把共植维度的“清凉草”摘下来,揉碎了敷在中暑村民的额头上。她还教大家做“麦秸扇”,用麦秸编成长条,再折成扇子,扇起来有淡淡的麦香,还能驱暑。
风澈学着编麦秸扇,一开始编得歪歪扭扭,源溪就手把手教他,两人一起编了好多把,分给田里的百姓。火小炎则用火焰能量把井水降温,装在陶罐里给大家喝,井水凉丝丝的,喝下去立刻就不觉得热了。
傍晚的时候,时汐和紫汐收到了共植维度伙伴的回复,说可以用“寻水草”找地下水——把寻水草的种子撒在地上,哪里的草长得快,哪里的地下水位就高。大家立刻找来寻水草种子,撒在麦田周围,第二天早上,果然有几处的草长得格外茂盛,工部的人来测了,那里的地下水位很浅,打井肯定能出水。
慕容冷立刻让人组织工匠打井,村民们也主动来帮忙,有的挖井,有的运土,有的编井绳。三天后,两口井就打好了,井水清澈甘甜,用龙骨水车一提,水流又大又稳,不仅能浇麦田,还能浇村里的菜地。百姓们围着井,舀起井水喝,甜在嘴里,暖在心里。
麦收结束那天,村里举办了“尝新宴”。打麦场的石桌上摆满了麦做的吃食:张老伯做的麦饼,外酥里软,咬一口满是麦香;李婶做的麦仁粥,加了红豆和红枣,甜糯可口;凤染霜教大家做的麦酱,拌着黄瓜吃,清爽解腻;花汐则让厨房做了麦糕,上面撒着芝麻,香甜软糯。
守苗老爷爷还带来了共植维度的“麦酒”,度数不高,带着淡淡的麦香,大人小孩都能喝一点。大家围坐在石桌旁,举杯畅饮,说着麦收的趣事,笑着闹着,打麦场的笑声飘得很远,飘进了麦田,飘进了沟渠,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风澈端着碗麦酒,走到张老伯身边,认真地说:“张爷爷,今年的麦收真开心!我学会了割麦、编麦秸扇,还知道了怎么找水、怎么修渠。以后我还要跟您学种粟米!”
张老伯笑着摸了摸风澈的头:“好啊!等种粟米的时候,爷爷教你怎么播种、怎么除草。小殿下这么用心,以后肯定能成为好君主,守护好大乾的百姓和土地。”
慕容冷看着风澈,眼里满是骄傲,他举起酒杯,对众人说:“今年的麦收,多亏了大家的努力,也多亏了皇后、贵妃和孩子们的帮忙。等粟米丰收了,我们再办一场‘庆丰宴’,和大家一起庆祝!”
百姓们都欢呼起来,酒杯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夕阳把麦田染成了橘红色,渠水在光里泛着粼粼的波,龙骨水车还在缓缓转动,像在唱一首温柔的歌。
花汐走到凤染霜身边,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轻声说:“皇后娘娘,以前我总觉得宫里的珠宝玉器最珍贵,现在才知道,百姓脸上的笑容、田里的收成,才是最珍贵的。以后,我想一直和大家一起,为大乾的百姓做事。”
凤染霜笑着点头,和花汐碰了碰酒杯:“我们一起。大乾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百姓,都需要我们用心守护。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大乾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夜幕降临时,大家才依依不舍地散去。百姓们提着装满麦饼和麦酱的竹篮,走在渠边的小路上,月光洒在他们身上,洒在金黄的麦堆上,洒在转动的水车上,满是安宁和幸福。
凤染霜和慕容冷牵着风澈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风里带着麦香和渠水的清凉,远处传来村民的歌声,混着水车转动的“吱呀”声,像一首温柔的仲夏夜曲。
“你看,”凤染霜指着远处的粟米田,“过几天,这里就会种上耐旱粟种,等秋天,就会结出满穗的粟米。有了水渠和井,百姓们再也不用怕天旱了。”
慕容冷握紧凤染霜的手,轻声说:“是啊,只要我们和百姓心在一起,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大乾的仲夏,因为有大家的努力,变得格外温暖。”
风澈握紧爹娘的手,抬头看着满天的星星,心里悄悄许下愿望:等种粟米的时候,他要和小伙伴们一起播种、除草、浇水;等粟米熟了,他要帮着收割、打粟;等冬天来了,他要和大家一起做粟米糕、酿粟米酒,像去年除夕那样,热热闹闹的。
大乾的仲夏,就这样在麦浪的金黄里、渠水的清凉里、麦饼的香气里,慢慢铺展开来。而那些温暖的故事,那些守护的初心,那些百姓的笑脸,也会像这耐旱的粟种一样,在大乾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饱满的果实,一年比一年繁茂,一年比一年温暖。
几天后,耐旱粟种如期播种。风澈跟着守苗老爷爷,把拌了肥土粉的粟种撒在田里,动作认真又熟练。源溪编了很多竹篮,装着粟种,分给村里的百姓;火小炎用火焰能量检测土壤的温度,帮着调节播种的深度;时汐和紫汐用忆融屏记录下播种的场景,屏幕里,嫩绿的粟种落在土里,像撒下了一片希望。
花汐和工匠们还在改进水利工具,他们计划在渠边装些水碾,既能碾米,又能磨面,让百姓们更省力。慕容冷则和工部商量,要把京郊的水渠修得更长,连接更多的村子,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凤染霜坐在田埂上,看着田里忙碌的身影,手里拿着个麦秸扇,轻轻扇着。风里带着粟种的清香,远处的水车还在转动,她知道,大乾的故事,还会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每一个季节,每一次收成,每一张笑脸,都是最珍贵的篇章。
“娘!快来看!我和源溪编的麦秸帽做好了!”风澈的声音从院外传来,他戴着个圆滚滚的麦秸帽,帽檐上还编着小小的禾苗花纹,源溪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两顶更小的,帽檐系着红绳,像挂着两串小灯笼。火小炎从厨房跑出来,手里端着个陶碗,里面是刚煮好的麦仁粥,热气裹着麦香:“染霜姨,快尝尝!我加了共味维度的蜜枣,甜丝丝的,喝了有力气割麦!”
凤染霜接过陶碗,指尖触到温热的碗壁,心里也暖了。刚喝了两口,就见春桃挎着个竹篮匆匆进来,篮里放着几穗熟透的麦子,麦穗上的麦粒饱满得快要撑破麦壳:“娘娘,张老伯派人来说,今天是割麦的好日子,村里的百姓都等着您去一起开镰呢!”
“开镰?”风澈眼睛一亮,摘下麦秸帽就往门外跑,“我也要去!我昨天跟张爷爷学了握镰刀的法子,肯定能割很多麦!”源溪赶紧跟上,把手里的小麦秸帽递了一顶给火小炎:“小炎,戴上这个,别让太阳晒着。”
慕容冷这时从紫宸殿过来,手里拿着卷水利图纸,见他们要出门,便把图纸卷起来塞进袖袋,顺手拿起墙上的草帽给凤染霜戴上:“工部刚送来的渠道路线图,正好去村里看看地形,要是能修条水渠,明年灌溉就方便了。”他又摸了摸风澈的头,“割麦时小心镰刀,别伤了手。”
一行人踏着晨光往京郊走,越靠近麦田,麦香就越浓。金黄的麦浪在风里起伏,像一片流动的金海,百姓们已经在田里忙活起来,有的弯腰割麦,有的把麦捆成束,有的用牛车把麦运到打麦场,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汗珠,却笑得格外灿烂。
张老伯看见他们来,立刻放下镰刀迎上来,手里还拿着把磨得锃亮的小镰刀:“小殿下,这把镰刀给你,刃口磨得快,割麦不费劲。皇后娘娘,陛下,今天的麦子长得好,估计能比去年多收两成!”
风澈接过镰刀,学着张老伯的样子握住刀柄,弯腰抵住麦秆,“唰”地一下割下一小束,麦粒却掉了不少。他有些着急,张老伯笑着拍了拍他的肩:“别急,握镰刀要离麦穗近点,割的时候要快,这样麦粒才不会掉。”风澈跟着学,又割了几束,果然熟练多了,虽然额头上满是汗珠,却不肯停下,嘴里还念叨:“我要多割点,做很多麦饼给大家吃!”
凤染霜走到田埂边,蹲下身摸了摸麦秆,麦穗沉甸甸的,麦粒饱满。她转头对慕容冷说:“今年的麦子确实好,就是田埂边的土壤有点干,要是再不下雨,怕是会影响后续种粟米。”
慕容冷展开水利图纸,指着图上的红线:“工部计划从城外的清河修条支渠到村里,正好能覆盖这片麦田和后面的粟米田。就是渠道要经过几户百姓的地,得跟他们商量下。”
正说着,就见石小坚扛着把锄头跑过来,身后跟着几个年轻的村民:“染霜姨,陛下,我们刚才在田埂下发现了个泉眼!就是水流有点小,要是能挖条沟引到田里,就能浇到不少麦子!”
“泉眼?”凤染霜眼睛一亮,跟着石小坚往田埂下走。果然,在一片芦苇丛后,有股细细的泉水从石缝里渗出来,清澈见底。火小炎蹲下身,掌心冒出淡淡的火焰,贴近地面:“我能感觉到地下有水!就是离地面有点深,要是能挖口井,水流肯定能变大!”
源溪从随身的竹篮里拿出纸笔,快速画下泉眼的位置:“我们可以先挖条临时的沟,把泉水引到最干的麦田里,再让工部的人来测下地下水位,看看能不能打井。”时汐和紫汐举着忆融屏,把泉眼和干渴的麦田都拍下来:“我们把这个发给共植维度的伙伴,问问他们有没有快速找水的法子!”
花汐这时也来了,身后跟着几个花家的工匠,推着两架奇怪的木车——车身是木制的,上面有个旋转的轮盘,轮盘上绕着木链,木链上挂着一个个小木斗。“这是我让花家工坊做的龙骨水车,”花汐走到田埂边,指着水车说,“只要把水车的一头放进水里,转动轮盘,木斗就能把水提上来,比人工挑水快多了。我们还带了工具,能帮着挖沟引水。”
凤染霜走到水车旁,轻轻转动轮盘,木斗果然随着轮盘转动,像是要把水“舀”上来似的。她转头对花汐说:“这水车太实用了!有了它,百姓浇水就不用那么累了。”
花汐蹲下身,帮着村民清理泉眼边的杂草,指尖沾了泥也不在意:“以前在宫里,总觉得百姓种田是理所当然的,现在才知道,他们要靠天吃饭,一点水、一点肥都不能少。这水车要是好用,花家就多做些,送到各地的村子里去。”
慕容冷看着花汐认真的样子,点了点头:“要是花家愿意公开水车的图纸,工部可以组织工匠批量制作,赶在夏至前送到各州县,这样秋收就能多些保障。”
花汐立刻让工匠拿出图纸,递到慕容冷手里:“陛下放心,图纸现在就可以给您。能让百姓少受点累,比什么都重要。”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彻底忙开了。白天,百姓们忙着割麦、打麦,龙骨水车在泉眼边转个不停,清澈的泉水顺着新挖的沟渠流进麦田,干渴的麦秆渐渐恢复了生机;晚上,打麦场的火把亮到半夜,大家围着麦堆扬场,金黄的麦粒落在布上,像撒了一地的碎金。
风澈每天都泡在田里,早上跟着张老伯割麦,中午帮着运麦捆,下午则和小伙伴们一起清理沟渠。他的手上磨出了水泡,慕容冷想让他休息,他却摇着头说:“爹爹,百姓们都在忙,我也能帮忙!这点水泡不算什么!”凤染霜心疼他,便在晚上给他用温水泡手,敷上共植维度的“愈伤草”,第二天水泡就消了不少。
守苗老爷爷从共植维度来了,肩上扛着个布包,里面装着“耐旱粟种”——这种粟米比普通粟米耐旱,成熟期还短,正好适合麦收后播种。他走到打麦场,打开布包,粟种泛着淡淡的绿,像撒了把碎玉:“这粟种撒下去,就算一个月不下雨,也能长得好。我还带了‘肥土粉’,撒在田里能让土壤更肥沃,粟米结的穗子更沉。”
百姓们围过来,看着耐旱粟种,眼里满是惊喜。李婶攥着一把粟种,激动地说:“去年种的粟米因为缺水,收得少,今年有了这耐旱的,再也不用怕天旱了!”
守苗老爷爷笑着说:“等会儿我教你们怎么拌种,把肥土粉和粟种拌在一起,播种的时候一起撒下去,效果更好。”风澈凑过去,认真地听着,还拿出小本子记下来,准备以后教其他村里的人。
花汐也没闲着,她跟着工匠们改进龙骨水车,把木斗换成了竹斗,更轻便,装的水也更多。她还在水车旁装了个小轮子,牲畜拉着就能转动,不用人费力推。改进后的水车试转时,水流“哗哗”地流进田里,百姓们都欢呼起来,花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脸上露出了真心的笑容。
一天中午,天气突然变热,太阳像个火球似的挂在天上,有几个村民在割麦时中暑了。凤染霜立刻让春桃去村里煮麦茶,又把共植维度的“清凉草”摘下来,揉碎了敷在中暑村民的额头上。她还教大家做“麦秸扇”,用麦秸编成长条,再折成扇子,扇起来有淡淡的麦香,还能驱暑。
风澈学着编麦秸扇,一开始编得歪歪扭扭,源溪就手把手教他,两人一起编了好多把,分给田里的百姓。火小炎则用火焰能量把井水降温,装在陶罐里给大家喝,井水凉丝丝的,喝下去立刻就不觉得热了。
傍晚的时候,时汐和紫汐收到了共植维度伙伴的回复,说可以用“寻水草”找地下水——把寻水草的种子撒在地上,哪里的草长得快,哪里的地下水位就高。大家立刻找来寻水草种子,撒在麦田周围,第二天早上,果然有几处的草长得格外茂盛,工部的人来测了,那里的地下水位很浅,打井肯定能出水。
慕容冷立刻让人组织工匠打井,村民们也主动来帮忙,有的挖井,有的运土,有的编井绳。三天后,两口井就打好了,井水清澈甘甜,用龙骨水车一提,水流又大又稳,不仅能浇麦田,还能浇村里的菜地。百姓们围着井,舀起井水喝,甜在嘴里,暖在心里。
麦收结束那天,村里举办了“尝新宴”。打麦场的石桌上摆满了麦做的吃食:张老伯做的麦饼,外酥里软,咬一口满是麦香;李婶做的麦仁粥,加了红豆和红枣,甜糯可口;凤染霜教大家做的麦酱,拌着黄瓜吃,清爽解腻;花汐则让厨房做了麦糕,上面撒着芝麻,香甜软糯。
守苗老爷爷还带来了共植维度的“麦酒”,度数不高,带着淡淡的麦香,大人小孩都能喝一点。大家围坐在石桌旁,举杯畅饮,说着麦收的趣事,笑着闹着,打麦场的笑声飘得很远,飘进了麦田,飘进了沟渠,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风澈端着碗麦酒,走到张老伯身边,认真地说:“张爷爷,今年的麦收真开心!我学会了割麦、编麦秸扇,还知道了怎么找水、怎么修渠。以后我还要跟您学种粟米!”
张老伯笑着摸了摸风澈的头:“好啊!等种粟米的时候,爷爷教你怎么播种、怎么除草。小殿下这么用心,以后肯定能成为好君主,守护好大乾的百姓和土地。”
慕容冷看着风澈,眼里满是骄傲,他举起酒杯,对众人说:“今年的麦收,多亏了大家的努力,也多亏了皇后、贵妃和孩子们的帮忙。等粟米丰收了,我们再办一场‘庆丰宴’,和大家一起庆祝!”
百姓们都欢呼起来,酒杯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夕阳把麦田染成了橘红色,渠水在光里泛着粼粼的波,龙骨水车还在缓缓转动,像在唱一首温柔的歌。
花汐走到凤染霜身边,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轻声说:“皇后娘娘,以前我总觉得宫里的珠宝玉器最珍贵,现在才知道,百姓脸上的笑容、田里的收成,才是最珍贵的。以后,我想一直和大家一起,为大乾的百姓做事。”
凤染霜笑着点头,和花汐碰了碰酒杯:“我们一起。大乾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百姓,都需要我们用心守护。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大乾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夜幕降临时,大家才依依不舍地散去。百姓们提着装满麦饼和麦酱的竹篮,走在渠边的小路上,月光洒在他们身上,洒在金黄的麦堆上,洒在转动的水车上,满是安宁和幸福。
凤染霜和慕容冷牵着风澈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风里带着麦香和渠水的清凉,远处传来村民的歌声,混着水车转动的“吱呀”声,像一首温柔的仲夏夜曲。
“你看,”凤染霜指着远处的粟米田,“过几天,这里就会种上耐旱粟种,等秋天,就会结出满穗的粟米。有了水渠和井,百姓们再也不用怕天旱了。”
慕容冷握紧凤染霜的手,轻声说:“是啊,只要我们和百姓心在一起,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大乾的仲夏,因为有大家的努力,变得格外温暖。”
风澈握紧爹娘的手,抬头看着满天的星星,心里悄悄许下愿望:等种粟米的时候,他要和小伙伴们一起播种、除草、浇水;等粟米熟了,他要帮着收割、打粟;等冬天来了,他要和大家一起做粟米糕、酿粟米酒,像去年除夕那样,热热闹闹的。
大乾的仲夏,就这样在麦浪的金黄里、渠水的清凉里、麦饼的香气里,慢慢铺展开来。而那些温暖的故事,那些守护的初心,那些百姓的笑脸,也会像这耐旱的粟种一样,在大乾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饱满的果实,一年比一年繁茂,一年比一年温暖。
几天后,耐旱粟种如期播种。风澈跟着守苗老爷爷,把拌了肥土粉的粟种撒在田里,动作认真又熟练。源溪编了很多竹篮,装着粟种,分给村里的百姓;火小炎用火焰能量检测土壤的温度,帮着调节播种的深度;时汐和紫汐用忆融屏记录下播种的场景,屏幕里,嫩绿的粟种落在土里,像撒下了一片希望。
花汐和工匠们还在改进水利工具,他们计划在渠边装些水碾,既能碾米,又能磨面,让百姓们更省力。慕容冷则和工部商量,要把京郊的水渠修得更长,连接更多的村子,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凤染霜坐在田埂上,看着田里忙碌的身影,手里拿着个麦秸扇,轻轻扇着。风里带着粟种的清香,远处的水车还在转动,她知道,大乾的故事,还会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每一个季节,每一次收成,每一张笑脸,都是最珍贵的篇章。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