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刚过,长乐宫的桑园便蒸腾起潮湿的暖意。胭脂桑的新叶卷着嫩红的边,像被春日吻过的唇;墨叶桑的老枝上钻出翡翠般的新芽,叶片舒展时带着细微的脆响;去年深秋种下的茶香桑最是泼辣,短短三月已长到半人高,卵形的叶片上覆着细密的绒毛,风一吹就飘来淡淡的兰花香。凤染霜披着件浅碧色的罗纹披帛,正蹲在田埂边查看新铺的滴灌竹管,指尖划过竹节上的细孔,水珠便顺着孔眼凝成珍珠,轻轻落在桑苗根部的土壤里。
“娘娘,北方急报!”内侍监的小太监踩着晨露奔来,明黄色的报急笺在手里微微发颤。
慕容冷恰好从宫道走来,玄色锦袍上沾着些晨雾,接过笺纸扫了两眼,眉头微微蹙起:“河套地区遭遇倒春寒,刚移栽的墨叶桑冻枯了三成,蚕农们的春种蚕种也受了寒,怕是要误了春蚕期。”
凤染霜心里一沉,起身时带起的泥土落在罗裙上也未察觉:“北方本就春寒料峭,墨叶桑虽耐旱,却耐不住骤冷。守苗爷爷去年改良的‘北抗桑’苗情如何?”
“守苗爷爷和陈老伯刚从西洋传回的信里说,北抗桑在西洋温带地区长势极好,可国内北方的幼苗还在苗圃培育,要到暮春才能移栽。”慕容冷将信递过去,目光落在桑园东侧那片葡萄架上——去年风澈种下的葡萄籽已长成蜿蜒的藤蔓,新抽的卷须正缠着竹架往上爬,“户部尚书已在殿外候着,说北方各州府都在催要抗寒桑苗和新蚕种。”
正说着,源溪抱着厚厚的《桑蚕养殖汇编》走来,封面上的桑蚕图案旁又添了行小字:“西洋桑苗驯化记录”。她显然也听闻了消息,翻开汇编第三卷:“染霜姨,《齐民要术》里记载过北方蚕室加温之法,‘屋内四角着火,以保蚕温’,但此法容易烤焦桑叶。宋元时北方农书里有改良方案,在蚕室四壁垒空龛,龛内放熟火加温,既能控温又能保湿。”
风澈拎着个竹编小篮从葡萄架后钻出来,篮子里装着几颗刚孵出的蚁蚕,通体翠绿,正是岭南彩蚕的后代:“娘,小雅姐姐寄来的茶香桑种子在暖棚里发了芽!她说岭南的春蚕已经三眠了,还说要给我寄新采的桑芽茶。”见众人神色凝重,他的笑容慢慢收了,“是不是北方的桑苗出事了?我可以去送新种子!”
凤染霜摸了摸他的头,目光扫过满园蓬勃的桑苗:“不是送种子那么简单。北方现在缺的是能立刻栽种的桑苗,还有能抗寒的蚕种。源溪,你即刻整理北方蚕室加温的技术要点,配上图示发给各州府;风澈,帮花汐把去年缫出的茶香蚕丝打包,这种丝韧性强,织成的蚕匾透气性好,适合北方湿冷环境;陛下,烦请你召集工部,把暖棚里培育的北抗桑幼苗移栽到可移动的木盆里,用马车加急运往北方。”
“那娘娘你呢?”风澈拉着她的衣角问。
“我去苗圃找张老圃,他是守苗爷爷的徒弟,最懂桑苗移栽的应急法子。”凤染霜转身要走,却被慕容冷拉住手腕。
“朕与你同去。”慕容冷将一件厚些的披帛披在她肩上,“北抗桑是你和守苗爷爷一起选育的,你更清楚幼苗的习性。”
苗圃里早已一片忙碌,张老圃正带着匠人给桑苗盖草帘,见二人前来,连忙拱手:“娘娘,陛下!北抗桑幼苗刚长出两片子叶,经不起长途颠簸。按老规矩,移栽需带土坨,可木盆运力有限,怕是供不上北方各州府的需求。”
凤染霜蹲在苗圃边,轻轻拨开幼苗根部的土壤,只见白色的须根已密密麻麻扎进土里:“去年守苗爷爷在西洋用的‘截根移栽法’或许可行。截断主根保留须根,用沾了促根露的草绳包裹土坨,再在木盆底层铺一层腐熟的蚕沙保暖,这样既能减轻重量,又能让桑苗在途中继续长根。”
“此法虽好,可截根需精准,多一寸少一寸都不行。”张老圃面露难色,“园里的匠人只有三成能掌握这手艺。”
“让工部从各地桑蚕工坊调派熟练匠人,集中培训三日便可上手。”慕容冷当即下令,“再从御膳房调拨三十口大缸,用来调制促根露,每盆桑苗移栽前都要浇透。”
接下来的十日,长乐宫成了运转不停的枢纽。源溪带着三名文书,昼夜赶制《北方抗寒养蚕要诀》,将蚕室加温、桑叶储存、蚁蚕防护等技术要点绘成图谱,甚至标注了不同地域的温度控制差异——“华北平原蚕室白日需保温在两丈,夜间加火至两丈二;黄土高原干燥,需在火龛旁置水盆增湿”。风澈则跟着花汐学打包蚕丝,手指被竹篾划破了好几道小口,却依旧每天清点包裹数量,生怕漏了给回纥的份额。
这日午后,西洋使者突然到访,随行的还有个高鼻梁蓝眼睛的年轻人,手里捧着个嵌着宝石的木盒。“陛下,皇后娘娘,这位是西洋王室的丝绸总管皮埃尔,此次特地来学,习,大乾的缫丝技艺。”使者躬身行礼,皮埃尔立刻上前,用生硬的大乾话说道:“我在西洋见过陈老伯演示脚踏缫车,那真是神奇的发明!可我们那里的蚕茧缫出的丝总断,还请皇后娘娘赐教。”
凤染霜让宫人取来缫丝工具,当场演示起“冷盆法”:“西洋气候干燥,蚕茧的丝胶容易变硬,用热釜缫丝极易断丝。宋代传下的冷盆法,将煮过的茧浸入冷水,利用丝素与丝胶的溶解度差异抽丝,虽慢些却能保丝质完整。”她一边说一边操作,手指灵巧地勾起丝头,数根茧丝在冷水里聚成光滑的丝条,“你们看,这样缫出的丝粗细均匀,织出的锦缎不易起皱。”
皮埃尔看得眼睛发亮,连忙让随从记录:“我们那里的织机总织不出‘桑蚕万国图’那样的花纹,花汐大师能指点吗?”
花汐恰好捧着新绣的帕子进来,帕子上用茶香蚕丝绣着西洋桑园风光:“关键在梭子的用法。明代的妆花缎要用五六十把梭子,你们可以先从十把梭子练起,我已把混丝绣法的图谱整理好了。”
正说着,北方传来捷报:首批北抗桑幼苗顺利移栽,截根法成活率达八成;皮埃尔带来的西洋蚕种,在暖棚里孵化出了蚁蚕,竟是罕见的银灰色。凤染霜大喜,立刻让人准备蚕种杂交试验——“用岭南彩蚕与西洋银蚕杂交,或许能培育出既抗寒又带香气的新品种”。
不料三日后,回纥使者乌力罕带着急信赶来,脸色凝重:“皇后娘娘,草原突然爆发蚕病,蚕宝宝浑身起黑斑,没多久就死了!我们按《养蚕要诀》防治,可一点用都没有。”
凤染霜心里一紧,立刻让源溪查阅《蚕病集要》。源溪翻到第三卷,脸色微变:“这是‘黑斑病’,多因桑叶带露喂养所致。回纥草原昼夜温差大,桑叶上的露水未干就喂蚕,极易引发病害。”她迅速写下防治方法:“采摘桑叶后需在通风处阴干,喂前用温水轻擦叶片;蚕房每日正午开窗换气,撒草木灰消毒。”
乌力罕接过要诀,眼眶泛红:“去年皇后娘娘送的岭南彩蚕,让回纥百姓赚了不少银子。这次若救不回蚕宝宝,他们又要挨饿了。”
“我随你去回纥!”风澈突然站出来,手里攥着装满蚕药的荷包,“我跟着守苗爷爷学过辨蚕病,能帮上忙!”
慕容冷正要劝阻,凤染霜却点头应允:“让他去历练也好,源溪陪他同去,路上能照应。”她转身给风澈整理行囊,塞进去一本《蚕病应急手册》,“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用飞鸽传书,我让张老圃随时待命。”
风澈和源溪出发的次日,守苗爷爷和陈老伯从西洋回来了。陈老伯刚下马车,就捧着个铁制的架子直奔工坊:“娘娘,这是西洋的蒸汽缫丝机图纸!我们改良了一下,能同时缫二十绪丝,效率比脚踏缫车高十倍!”守苗爷爷则拉着凤染霜去桑园,指着几株叶片宽大的桑苗笑道:“这是用墨叶桑和西洋桑杂交的‘跨海桑’,耐旱又耐涝,北方南方都能种!”
喜讯接踵而至,可凤染霜始终惦记着回纥的蚕病。直到第七日傍晚,飞鸽传书终于送到:“黑斑病已控制,银蚕与彩蚕杂交成功,孵出金绿相间的蚕宝宝”。风澈还在信里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说回纥百姓给他起了“蚕宝宝守护神”的名字。
四月中旬,北方桑园迎来首次采叶期,回纥的新蚕种开始吐丝,西洋的第一匹冷盆缫丝锦缎运抵京城。慕容冷下旨举办“桑蚕盛会”,邀请各国使者和各地蚕农代表前来。盛会当日,长乐宫的桑园里摆满了展品:陈老伯改良的蒸汽缫丝机正在运转,蚕丝像流水般缠绕在丝籰上;花汐的绣坊展出了用杂交蚕丝绣制的“四海桑蚕图”,将大乾、西域、西洋、南洋的桑蚕风光织于一体;御膳房则用桑果、葡萄、蚕蛹做出各色美食,其中用新蚕种蚕丝做的糕点,竟带着淡淡的奶香。
皮埃尔捧着新织的锦缎落泪:“这比我们王室的丝绸还要精美!西洋百姓都说,大乾的桑香带来了好日子。”乌力罕则献上一匹金绿相间的锦缎:“这是杂交蚕吐的丝织的,在西域卖上了天价!我们打算建十座新工坊。”
凤染霜站在桑园中央,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忽然瞥见风澈正教韦小雅辨认跨海桑,源溪在一旁记录杂交技术要点。慕容冷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杯桑果酒:“你看,这桑蚕事业就像这藤蔓,已在四海扎下根了。”
风澈突然举着个锦盒跑过来,里面是颗金灿灿的蚕茧:“娘!这是小雅姐姐培育的‘金香蚕’吐的,吃的是跨海桑和茶香桑的混合叶,丝里既有奶香又有茶香!”
凤染霜接过蚕茧,阳光透过茧层,折射出斑斓的光。她忽然想起去年冬日的那场雪,想起守苗爷爷远去的背影,想起源溪灯下绘图的模样。这蚕茧里裹着的,不仅是丝,更是百姓的生计,是四海的情谊,是跨越山海的希望。
暮春的风再次吹过桑园,跨海桑的叶片沙沙作响,与缫丝机的运转声、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凤染霜知道,这桑蚕故事还远未结束。或许明日,南洋会送来新的桑苗,或许明年,东洋会派来学技的使者,但只要这桑香不断,这温暖的传奇,就会在天下的每一个角落,生生不息地续写下去。
“娘娘,北方急报!”内侍监的小太监踩着晨露奔来,明黄色的报急笺在手里微微发颤。
慕容冷恰好从宫道走来,玄色锦袍上沾着些晨雾,接过笺纸扫了两眼,眉头微微蹙起:“河套地区遭遇倒春寒,刚移栽的墨叶桑冻枯了三成,蚕农们的春种蚕种也受了寒,怕是要误了春蚕期。”
凤染霜心里一沉,起身时带起的泥土落在罗裙上也未察觉:“北方本就春寒料峭,墨叶桑虽耐旱,却耐不住骤冷。守苗爷爷去年改良的‘北抗桑’苗情如何?”
“守苗爷爷和陈老伯刚从西洋传回的信里说,北抗桑在西洋温带地区长势极好,可国内北方的幼苗还在苗圃培育,要到暮春才能移栽。”慕容冷将信递过去,目光落在桑园东侧那片葡萄架上——去年风澈种下的葡萄籽已长成蜿蜒的藤蔓,新抽的卷须正缠着竹架往上爬,“户部尚书已在殿外候着,说北方各州府都在催要抗寒桑苗和新蚕种。”
正说着,源溪抱着厚厚的《桑蚕养殖汇编》走来,封面上的桑蚕图案旁又添了行小字:“西洋桑苗驯化记录”。她显然也听闻了消息,翻开汇编第三卷:“染霜姨,《齐民要术》里记载过北方蚕室加温之法,‘屋内四角着火,以保蚕温’,但此法容易烤焦桑叶。宋元时北方农书里有改良方案,在蚕室四壁垒空龛,龛内放熟火加温,既能控温又能保湿。”
风澈拎着个竹编小篮从葡萄架后钻出来,篮子里装着几颗刚孵出的蚁蚕,通体翠绿,正是岭南彩蚕的后代:“娘,小雅姐姐寄来的茶香桑种子在暖棚里发了芽!她说岭南的春蚕已经三眠了,还说要给我寄新采的桑芽茶。”见众人神色凝重,他的笑容慢慢收了,“是不是北方的桑苗出事了?我可以去送新种子!”
凤染霜摸了摸他的头,目光扫过满园蓬勃的桑苗:“不是送种子那么简单。北方现在缺的是能立刻栽种的桑苗,还有能抗寒的蚕种。源溪,你即刻整理北方蚕室加温的技术要点,配上图示发给各州府;风澈,帮花汐把去年缫出的茶香蚕丝打包,这种丝韧性强,织成的蚕匾透气性好,适合北方湿冷环境;陛下,烦请你召集工部,把暖棚里培育的北抗桑幼苗移栽到可移动的木盆里,用马车加急运往北方。”
“那娘娘你呢?”风澈拉着她的衣角问。
“我去苗圃找张老圃,他是守苗爷爷的徒弟,最懂桑苗移栽的应急法子。”凤染霜转身要走,却被慕容冷拉住手腕。
“朕与你同去。”慕容冷将一件厚些的披帛披在她肩上,“北抗桑是你和守苗爷爷一起选育的,你更清楚幼苗的习性。”
苗圃里早已一片忙碌,张老圃正带着匠人给桑苗盖草帘,见二人前来,连忙拱手:“娘娘,陛下!北抗桑幼苗刚长出两片子叶,经不起长途颠簸。按老规矩,移栽需带土坨,可木盆运力有限,怕是供不上北方各州府的需求。”
凤染霜蹲在苗圃边,轻轻拨开幼苗根部的土壤,只见白色的须根已密密麻麻扎进土里:“去年守苗爷爷在西洋用的‘截根移栽法’或许可行。截断主根保留须根,用沾了促根露的草绳包裹土坨,再在木盆底层铺一层腐熟的蚕沙保暖,这样既能减轻重量,又能让桑苗在途中继续长根。”
“此法虽好,可截根需精准,多一寸少一寸都不行。”张老圃面露难色,“园里的匠人只有三成能掌握这手艺。”
“让工部从各地桑蚕工坊调派熟练匠人,集中培训三日便可上手。”慕容冷当即下令,“再从御膳房调拨三十口大缸,用来调制促根露,每盆桑苗移栽前都要浇透。”
接下来的十日,长乐宫成了运转不停的枢纽。源溪带着三名文书,昼夜赶制《北方抗寒养蚕要诀》,将蚕室加温、桑叶储存、蚁蚕防护等技术要点绘成图谱,甚至标注了不同地域的温度控制差异——“华北平原蚕室白日需保温在两丈,夜间加火至两丈二;黄土高原干燥,需在火龛旁置水盆增湿”。风澈则跟着花汐学打包蚕丝,手指被竹篾划破了好几道小口,却依旧每天清点包裹数量,生怕漏了给回纥的份额。
这日午后,西洋使者突然到访,随行的还有个高鼻梁蓝眼睛的年轻人,手里捧着个嵌着宝石的木盒。“陛下,皇后娘娘,这位是西洋王室的丝绸总管皮埃尔,此次特地来学,习,大乾的缫丝技艺。”使者躬身行礼,皮埃尔立刻上前,用生硬的大乾话说道:“我在西洋见过陈老伯演示脚踏缫车,那真是神奇的发明!可我们那里的蚕茧缫出的丝总断,还请皇后娘娘赐教。”
凤染霜让宫人取来缫丝工具,当场演示起“冷盆法”:“西洋气候干燥,蚕茧的丝胶容易变硬,用热釜缫丝极易断丝。宋代传下的冷盆法,将煮过的茧浸入冷水,利用丝素与丝胶的溶解度差异抽丝,虽慢些却能保丝质完整。”她一边说一边操作,手指灵巧地勾起丝头,数根茧丝在冷水里聚成光滑的丝条,“你们看,这样缫出的丝粗细均匀,织出的锦缎不易起皱。”
皮埃尔看得眼睛发亮,连忙让随从记录:“我们那里的织机总织不出‘桑蚕万国图’那样的花纹,花汐大师能指点吗?”
花汐恰好捧着新绣的帕子进来,帕子上用茶香蚕丝绣着西洋桑园风光:“关键在梭子的用法。明代的妆花缎要用五六十把梭子,你们可以先从十把梭子练起,我已把混丝绣法的图谱整理好了。”
正说着,北方传来捷报:首批北抗桑幼苗顺利移栽,截根法成活率达八成;皮埃尔带来的西洋蚕种,在暖棚里孵化出了蚁蚕,竟是罕见的银灰色。凤染霜大喜,立刻让人准备蚕种杂交试验——“用岭南彩蚕与西洋银蚕杂交,或许能培育出既抗寒又带香气的新品种”。
不料三日后,回纥使者乌力罕带着急信赶来,脸色凝重:“皇后娘娘,草原突然爆发蚕病,蚕宝宝浑身起黑斑,没多久就死了!我们按《养蚕要诀》防治,可一点用都没有。”
凤染霜心里一紧,立刻让源溪查阅《蚕病集要》。源溪翻到第三卷,脸色微变:“这是‘黑斑病’,多因桑叶带露喂养所致。回纥草原昼夜温差大,桑叶上的露水未干就喂蚕,极易引发病害。”她迅速写下防治方法:“采摘桑叶后需在通风处阴干,喂前用温水轻擦叶片;蚕房每日正午开窗换气,撒草木灰消毒。”
乌力罕接过要诀,眼眶泛红:“去年皇后娘娘送的岭南彩蚕,让回纥百姓赚了不少银子。这次若救不回蚕宝宝,他们又要挨饿了。”
“我随你去回纥!”风澈突然站出来,手里攥着装满蚕药的荷包,“我跟着守苗爷爷学过辨蚕病,能帮上忙!”
慕容冷正要劝阻,凤染霜却点头应允:“让他去历练也好,源溪陪他同去,路上能照应。”她转身给风澈整理行囊,塞进去一本《蚕病应急手册》,“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用飞鸽传书,我让张老圃随时待命。”
风澈和源溪出发的次日,守苗爷爷和陈老伯从西洋回来了。陈老伯刚下马车,就捧着个铁制的架子直奔工坊:“娘娘,这是西洋的蒸汽缫丝机图纸!我们改良了一下,能同时缫二十绪丝,效率比脚踏缫车高十倍!”守苗爷爷则拉着凤染霜去桑园,指着几株叶片宽大的桑苗笑道:“这是用墨叶桑和西洋桑杂交的‘跨海桑’,耐旱又耐涝,北方南方都能种!”
喜讯接踵而至,可凤染霜始终惦记着回纥的蚕病。直到第七日傍晚,飞鸽传书终于送到:“黑斑病已控制,银蚕与彩蚕杂交成功,孵出金绿相间的蚕宝宝”。风澈还在信里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说回纥百姓给他起了“蚕宝宝守护神”的名字。
四月中旬,北方桑园迎来首次采叶期,回纥的新蚕种开始吐丝,西洋的第一匹冷盆缫丝锦缎运抵京城。慕容冷下旨举办“桑蚕盛会”,邀请各国使者和各地蚕农代表前来。盛会当日,长乐宫的桑园里摆满了展品:陈老伯改良的蒸汽缫丝机正在运转,蚕丝像流水般缠绕在丝籰上;花汐的绣坊展出了用杂交蚕丝绣制的“四海桑蚕图”,将大乾、西域、西洋、南洋的桑蚕风光织于一体;御膳房则用桑果、葡萄、蚕蛹做出各色美食,其中用新蚕种蚕丝做的糕点,竟带着淡淡的奶香。
皮埃尔捧着新织的锦缎落泪:“这比我们王室的丝绸还要精美!西洋百姓都说,大乾的桑香带来了好日子。”乌力罕则献上一匹金绿相间的锦缎:“这是杂交蚕吐的丝织的,在西域卖上了天价!我们打算建十座新工坊。”
凤染霜站在桑园中央,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忽然瞥见风澈正教韦小雅辨认跨海桑,源溪在一旁记录杂交技术要点。慕容冷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杯桑果酒:“你看,这桑蚕事业就像这藤蔓,已在四海扎下根了。”
风澈突然举着个锦盒跑过来,里面是颗金灿灿的蚕茧:“娘!这是小雅姐姐培育的‘金香蚕’吐的,吃的是跨海桑和茶香桑的混合叶,丝里既有奶香又有茶香!”
凤染霜接过蚕茧,阳光透过茧层,折射出斑斓的光。她忽然想起去年冬日的那场雪,想起守苗爷爷远去的背影,想起源溪灯下绘图的模样。这蚕茧里裹着的,不仅是丝,更是百姓的生计,是四海的情谊,是跨越山海的希望。
暮春的风再次吹过桑园,跨海桑的叶片沙沙作响,与缫丝机的运转声、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凤染霜知道,这桑蚕故事还远未结束。或许明日,南洋会送来新的桑苗,或许明年,东洋会派来学技的使者,但只要这桑香不断,这温暖的传奇,就会在天下的每一个角落,生生不息地续写下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