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春忙时节的隐忧
春分刚过,乌蒙山的晨雾里便飘着桑叶的清香。新修的山路上,一辆辆满载桑苗的马车吱呀作响,驶向周边新加入联盟的村寨——第三届桑蚕节后,高山桑蚕的名气彻底传开,短短半年,又有八个山寨主动申请加入,桑园面积扩了一倍,订单排到了年底。
“阿竹哥,这批云蜜桑苗得赶在清明前栽完,不然影响成活率!”阿明扛着锄头,快步跟上前面的队伍。他是箐口村最年轻的一批蚕农,年前还在山下的工厂打工,听说家里桑蚕事业越做越大,果断辞工回了村,跟着阿竹学嫁接技术。
阿竹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远处的梯田:“把苗栽在向阳的坡上,行距留足四尺,记得盖层干草保墒。”他转头看向身后,发现跟着干活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寥寥无几,眉头悄悄皱了起来。
风澈正和陈老伯检查新到的缫丝机零件,见阿竹神色凝重,便走了过来:“怎么了?苗栽得不顺?”
“苗倒是没问题,就是人手不够。”阿竹叹了口气,“新加入的村寨都要教嫁接和养蚕技术,咱们村的年轻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嫌种桑养蚕辛苦,愿意留下来的没几个。再这样下去,等我们这批人老了,技艺没人传啊。”
这话戳中了风澈的心事。这段时间,他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绣坊里的绣娘平均年龄快五十了,年轻姑娘大多觉得刺绣耗时又枯燥;缫丝工坊里,能熟练操作改良缫丝机的年轻人也只有三四个。“之前忙着扩规模、拓市场,倒把传承的事忽略了。”风澈望着漫山的桑园,语气沉重,“桑蚕事业要长久,得有年轻人接棒才行。”
岩伯也凑了过来,手里的烟杆敲了敲石头:“可不是嘛。我孙子阿亮,说种桑养蚕没出息,非要去城里闯,劝了好几次都不听。”他顿了顿,眼里闪过一丝无奈,“年轻人都觉得外面的世界好,不知道咱们这山上的桑苗,能长出金疙瘩呢。”
陈老伯放下手里的扳手,说道:“要不咱们办个学堂?既教孩子们读书,也教他们桑蚕技艺,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种桑养蚕的好处。”
“这个主意好!”风澈眼前一亮,“不仅要教技艺,还要讲桑蚕故事,让孩子们觉得这是件光荣的事。我们可以请京城的先生来教书,再让村里的老匠人当技艺老师,把学堂办得有声有色。”
消息传开后,村民们都很支持。阿雅第一个响应:“我愿意教刺绣!让姑娘们知道,咱们的苗绣不仅能赚钱,还能传到西洋去,是件了不起的事。”
阿黑也说:“我来教销售和运输,让孩子们知道,好产品得会卖,才能走得远。”
风澈立刻写了两封信,一封送进宫,请求慕容冷派几位先生来高山任教;另一封寄给桑蚕学堂,邀请之前的同窗来帮忙编写教材。慕容冷收到信后,很快回复,不仅派了三位先生,还赏赐了一批书籍和文具;桑蚕学堂的同窗们也纷纷响应,寄来了精心编写的《桑蚕基础教程》。
就在大家忙着筹备学堂时,岩伯的孙子阿亮突然回村了。他背着一个破旧的背包,脸色憔悴,看到岩伯时,眼圈一下子红了:“爷爷,我在城里找不到工作,还花光了积蓄……”
岩伯又气又心疼,刚要开口训斥,风澈连忙拦住:“阿亮,回来就好。咱们村正在办桑蚕学堂,还缺个教年轻人用新工具的老师,你要是愿意,就留下来跟着陈老伯学缫丝机维修,以后也是个技术活。”
阿亮愣了愣,他没想到村里会这么包容他。看着漫山绿油油的桑园和热闹的工坊,他点了点头:“我愿意!我一定好好学!”
第二章 桑蚕学堂的筹备
筹备学堂的第一件事,是找个合适的地方。村民们商量后,决定把村头的旧祠堂翻新一下——祠堂宽敞,有正厅和厢房,正好可以当教室和宿舍,院子里的空地还能开辟成小桑园,供孩子们实践。
翻新工程一开始,全村人都主动帮忙。年轻人负责拆旧屋顶、搬砖块;老年人则带着孩子们清理院子里的杂草,修补墙壁;阿雅带领绣娘们,用桑丝绣了两幅大画,一幅是《云蜜桑园图》,一幅是《蚕宝宝成长图》,准备挂在正厅里;陈老伯则用桑木做了课桌椅,桌面还雕刻着小小的桑苗图案,格外精致。
“风澈哥,你看这课桌椅,孩子们肯定喜欢!”陈老伯抚摸着光滑的桑木桌面,笑着说。
风澈点点头,拿起一块砂纸,打磨着桌子的边角:“一定要打磨光滑,别让孩子们磕碰着。”他转头看向正在布置教室的苏婉——她是慕容冷派来的先生,二十出头,穿着浅蓝色的长衫,梳着简单的发髻,正认真地把书籍摆放在书架上。
苏婉听到动静,抬起头笑了笑:“风澈公子,这些教材太实用了,既有基础的桑蚕知识,还有很多小故事,孩子们肯定爱听。”
风澈笑着说:“苏先生,辛苦你了。以后孩子们的文化课和桑蚕理论课,就靠你了。”
苏婉是个细心的人,她发现村里的孩子大多只会说方言,便提议:“我们可以开一门‘双语课’,既教普通话,也教方言,这样孩子们既能和外界交流,也不会忘记家乡的语言。”
风澈非常赞同:“这个主意太好了!还要麻烦你把一些桑蚕术语翻译成方言,写在教材旁边,方便孩子们理解。”
学堂的院子里,阿竹和阿明正在开辟小桑园。他们翻松土壤,栽上云蜜桑的幼苗,还在旁边挖了个小水池,模仿桑基鱼塘的模式。“以后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亲手种桑、喂蚕,比光看书本更有效果。”阿竹说道。
阿亮则跟着陈老伯在工坊里学习缫丝机维修。他脑子灵活,学东西很快,没多久就能独立修理一些小故障了。“陈师傅,这缫丝机的齿轮要是磨损了,怎么修复啊?”阿亮拿着一个磨损的齿轮,虚心地问道。
陈老伯耐心地讲解:“先用砂纸打磨光滑,再涂上一层桐油,既能防锈,又能减少摩擦。要是磨损太严重,就用桑木重新做一个,桑木质地坚硬,很适合做齿轮。”
学堂筹备期间,还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汤姆森先生的助手安娜。她带来了西洋的儿童绘本和教学工具,笑着说:“汤姆森先生听说你们要办桑蚕学堂,特意让我带来这些,希望能帮到孩子们。”
安娜还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可以在学堂里设立一个‘小小展厅’,展示孩子们制作的桑蚕手工艺品,比如蚕茧画、桑枝雕刻,这样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很好。阿雅带着绣娘们教孩子们用蚕茧制作小摆件,陈老伯教孩子们用桑枝雕刻小动物,风澈则教孩子们用桑叶做书签。很快,小小展厅就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虽然略显稚嫩,却充满了童趣。
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桑蚕学堂终于布置好了。正厅里,《云蜜桑园图》和《蚕宝宝成长图》挂在墙上,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和绘本,课桌椅整齐排列;院子里,小桑园长势喜人,小小展厅里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村民们看着崭新的学堂,脸上都露出了期待的笑容。
第三章 学堂里的新活力
桑蚕学堂开学那天,天刚蒙蒙亮,孩子们就背着新书包,蹦蹦跳跳地来到了学堂。他们穿着干净的衣服,脸上带着好奇的笑容,围着院子里的小桑园,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
“苏先生,这桑苗多久能长出桑叶啊?”
“阿竹老师,蚕宝宝真的能吐出彩色的丝吗?”
“陈师傅,这个缫丝机怎么转啊?”
苏婉和几位老师笑着一一解答,把孩子们领进教室。开学第一课,风澈给孩子们讲了《高山桑蚕的故事》,从最初的桑苗倒伏、蚕种霉变,到后来大家齐心协力防治病害、修建山路、开拓市场,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风澈老师,原来我们的桑丝这么厉害,能卖到西洋去!”一个名叫小石头的男孩兴奋地说道。
风澈点点头,笑着说:“是啊,只要你们好好学,以后也能成为桑蚕能人,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乌蒙山的桑香。”
学堂的课程安排得很丰富:上午是文化课,苏婉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算术;下午是桑蚕实践课,阿竹教嫁接和养蚕,阿雅教刺绣,陈老伯教缫丝机操作,阿黑教销售常识。
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很高。在小桑园里,他们小心翼翼地给桑苗浇水、施肥,观察桑苗的生长情况,还专门做了生长记录;在蚕房里,他们学着给蚕宝宝喂桑叶、清理蚕沙,看着蚕宝宝从蚁蚕长成五龄蚕,再到吐丝结茧,脸上满是喜悦;在绣坊里,姑娘们拿着绣花针,跟着阿雅学刺绣,虽然手指经常被针扎到,却从不放弃;在工坊里, boys围着陈老伯,认真学习缫丝机的使用和维修。
阿亮也成了学堂的兼职老师,教孩子们用新工具修剪桑枝和维修简单的设备。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样子,他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以前觉得种桑养蚕没出息,现在才知道,这是件能让人骄傲的事。”
学堂里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小石头在观察蚕宝宝时,发现有几只蚕宝宝吐出来的丝是淡粉色的,他立刻跑去告诉风澈:“风澈老师,你快来看!这几只蚕宝宝吐的丝是粉色的!”
风澈和陈老伯连忙赶过去,果然看到几只蚕宝宝正在结粉色的蚕茧。“这是变异的蚕种!”陈老伯惊喜地说道,“没想到高山的环境,能让蚕种发生这么好的变异,粉色的蚕丝更稀有,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风澈决定让孩子们来照顾这几只变异的蚕宝宝,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孩子们格外用心,每天都轮流给它们喂新鲜的桑叶,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还编写了一本《粉色蚕宝宝成长日记》。
苏婉把孩子们的日记整理成册,寄给了京城的桑蚕学堂,很快就收到了回信。桑蚕学堂的校长在信中说,这是非常珍贵的观察记录,要把它收录到《万国桑蚕录》里,让更多人学习。
消息传到村里,孩子们都非常自豪。小石头拿着日记本,跑到岩伯面前炫耀:“岩伯爷爷,我们的日记要收录到书里啦!”
岩伯笑得合不拢嘴,摸了摸小石头的头:“好孩子,好好学,以后你们都是咱们高山桑蚕的骄傲!”
第四章 环保难题与创新解法
就在学堂办得有声有色时,汤姆森先生寄来了一封加急信,带来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西洋市场最近出台了新的环保标准,要求所有进口的丝绸产品,必须使用环保染料,不能含有化学物质,否则将禁止进口。
“这可怎么办?我们一直用的是传统染料,虽然大部分是天然的,但有些颜色需要用少量化学染料调配,现在突然不让用了,很多绣品都做不了啊!”阿雅拿着信,急得团团转。
风澈也皱起了眉头。高山桑丝绣品之所以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要是不用化学染料,很多颜色根本调不出来,订单肯定会受影响。
“我们得尽快找到天然的环保染料,替代化学染料。”风澈召集联盟的负责人开会,“苏先生是读书人,见识广,说不定能想到办法;阿雅熟悉染料制作,可以负责研发;大家也多发动村民,看看山上有没有能用来染色的植物。”
苏婉果然有办法。她想起古籍里记载,很多植物的根、茎、叶、果实都能用来染色,比如茜草能染红色,栀子能染黄色,蓼蓝能染蓝色。“我们可以发动村民,上山采摘这些植物,提取天然染料。”苏婉说道,“虽然颜色可能不如化学染料鲜艳,但更自然、更环保,肯定能符合西洋的标准。”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阿雅带领绣娘们,上山采摘茜草、栀子、蓼蓝等植物,回到村里后,用传统的方法提取染料:把植物切碎,加水煮沸,过滤后得到染液,再加入明矾、草木灰等媒染剂,固定颜色。
可试了几次,效果都不太理想。茜草染出来的红色偏暗,栀子染的黄色容易褪色,蓼蓝染的蓝色不够均匀。“这样的颜色,根本达不到订单的要求啊。”阿雅看着染坏的丝绸,叹了口气。
孩子们也加入了寻找染料的队伍。小石头在山上玩耍时,发现一种紫色的野果,捏碎后会流出紫色的汁液,他立刻摘了一些带回学堂:“苏老师,你看这种果子能不能染色?”
苏婉拿着野果,仔细看了看:“这是紫珠果,古籍里说能染紫色,我们试试。”
阿雅按照提取染料的方法,用紫珠果做了染液,染出来的丝绸果然是漂亮的紫色,而且不容易褪色。孩子们都欢呼起来:“我们找到紫色染料啦!”
有了这个发现,大家的信心更足了。村民们纷纷上山,寻找各种能染色的植物,学堂的孩子们则帮忙记录每种植物的染色效果,整理成《高山天然染料图谱》。
风澈还从京城请来了一位研究天然染料的专家,指导大家改良染色工艺。专家教大家用不同的媒染剂搭配植物染液,能染出更多颜色:比如用茜草加明矾,能染出鲜艳的朱红色;栀子加草木灰,能染出明亮的金黄色;蓼蓝加铁锈,能染出深邃的藏蓝色。
阿雅和绣娘们反复试验,终于研发出了一套完整的天然染料配方,能染出红、黄、蓝、绿、紫等十几种颜色,虽然不如化学染料鲜艳,但色调柔和、自然,更有东方韵味。
“我们还可以在染料里加入岩蜜或者桑果汁,让颜色更有光泽。”风澈提议道。
阿雅试了一下,果然效果更好。用加入岩蜜的染料染出来的丝绸,不仅颜色更亮丽,还带着淡淡的蜜香,格外特别。
汤姆森先生收到新的样品后,非常满意:“这种天然染料染出来的绣品,更有特色,肯定能在西洋市场大受欢迎!”他立刻追加了订单,还表示要把这种环保绣品推荐给更多的西洋品牌。
解决了染料问题,风澈又想到了缫丝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传统的缫丝方法,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虽然对环境的污染不大,但不符合环保标准。“我们可以改良缫丝工艺,让废水循环利用。”陈老伯说道,“比如在缫丝机下面安装一个沉淀池,废水经过沉淀、过滤后,再用来浇灌桑苗,既环保又节约水资源。”
风澈非常赞同,立刻让陈老伯负责改良缫丝机。陈老伯带着阿亮和几个年轻匠人,在缫丝机下面安装了一套简易的废水处理系统:废水先流入沉淀池,沉淀掉杂质,再通过过滤层过滤,最后流入蓄水池,用来浇灌桑园。
试运转成功后,效果非常好。不仅解决了废水污染问题,还节约了大量水资源,桑苗因为用了含有丝胶的废水浇灌,长得更加茂盛。“这真是一举两得啊!”陈老伯看着长势喜人的桑苗,笑着说道。
环保问题的解决,让高山桑蚕产品不仅符合了西洋的标准,还提升了品牌形象。越来越多的西洋品牌主动找上门来合作,订单比之前更多了。
第五章 桑蚕文化的传承与远方
深秋时节,桑蚕学堂迎来了第一批毕业生。孩子们穿着用高山桑丝织成的新衣服,胸前佩戴着用蚕茧制作的徽章,站在学堂的院子里,接受大家的祝福。
毕业生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文化课知识,还精通桑蚕技艺:有的能熟练嫁接云蜜桑苗,有的能绣出精美的桑蚕绣品,有的能操作和维修缫丝机,还有的能熟练使用天然染料染色。
“今天,我们的孩子们毕业了,他们不仅是高山桑蚕的传承人,更是天下桑香的希望!”风澈站在**台上,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激动地说道,“希望你们带着学到的知识和技艺,把高山桑蚕事业发扬光大,让桑香飘得更远!”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岩伯看着自己的孙子阿亮,眼里满是骄傲——阿亮不仅成了缫丝机维修的好手,还教出了几个优秀的学生。
毕业典礼结束后,孩子们纷纷表示要留在村里,为桑蚕事业贡献力量。小石头说要跟着阿竹学培育新的桑种,姑娘们说要跟着阿雅学创新刺绣, boys说要跟着陈老伯学改良工具。
“我们还要把学到的知识教给更多人!”孩子们自发组织了“桑蚕宣传队”,带着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和《高山天然染料图谱》,去周边的村寨宣传,邀请更多的孩子来桑蚕学堂学习。
就在这时,风澈收到了来自京城的好消息:慕容冷决定在京城举办“天下桑香文化节”,邀请全国各地的桑蚕从业者,展示桑蚕文化和产品,高山桑蚕联盟作为重点代表,要在文化节上设立专属展厅。
“这是个好机会!我们可以把学堂的孩子们带去京城,让他们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也让更多人知道我们高山桑蚕的传承故事。”风澈说道。
村民们都非常支持。阿雅带领绣娘们,赶制了一幅巨大的《四海桑香图》,绣上了南洋的婆罗桑、东洋的寒桑、西域的沙棘桑和高山的云蜜桑,还有各地蚕农劳作的场景;陈老伯带着匠人们,制作了一台缩小版的山地缫丝机和环保缫丝系统模型;孩子们则准备了《粉色蚕宝宝成长日记》和亲手制作的桑蚕手工艺品。
出发去京城的那天,村民们都来送行。岩伯给孩子们每人塞了一包桑果蜜饯:“到了京城,要好好表现,让京城的人看看我们高山孩子的本事!”
孩子们用力点头,眼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风澈看着身边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心里充满了希望——这就是高山桑蚕的未来,是天下桑香的传承者。
京城的文化节上,高山桑蚕展厅成了最受欢迎的展区之一。巨大的《四海桑香图》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缩小版的缫丝机模型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天然染料染成的绣品和孩子们的手工艺品,更是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小石头拿着《粉色蚕宝宝成长日记》,给参观的人讲解他们的观察过程,讲得头头是道;阿亮则在一旁演示缫丝机的操作,引来阵阵赞叹。
慕容冷和凤染霜也来到了展厅,看着孩子们自信的样子,凤染霜笑着说:“风澈,你做得很好。桑蚕事业不仅要发展壮大,更要注重传承,这些孩子,就是最好的希望。”
风澈点点头,看着展厅里来来往往的人群,心里感慨万千。从最初的急讯,到如今的文化传承,高山桑蚕的故事,已经从乌蒙山的云雾里,走到了京城的阳光下,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文化节结束后,孩子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乌蒙山。他们把在京城学到的知识,分享给村里的小伙伴,还立志要把桑蚕学堂办得更好,让更多的孩子能学到桑蚕技艺。
冬雪再次覆盖乌蒙山时,桑蚕学堂的教室里,依旧温暖明亮。孩子们坐在桑木课桌椅上,认真地听苏婉讲课;院子里的小桑园,虽然盖着积雪,却孕育着来年的希望。
风澈站在学堂门口,看着漫天飞雪,心里充满了温暖。他知道,高山桑蚕的故事,还在继续——在学堂的朗朗书声里,在绣娘的银针飞舞里,在匠人的齿轮转动里,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里,桑香不断,传承不息。
这天下桑香的传奇,终将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飘得更远,溢满人间。
春分刚过,乌蒙山的晨雾里便飘着桑叶的清香。新修的山路上,一辆辆满载桑苗的马车吱呀作响,驶向周边新加入联盟的村寨——第三届桑蚕节后,高山桑蚕的名气彻底传开,短短半年,又有八个山寨主动申请加入,桑园面积扩了一倍,订单排到了年底。
“阿竹哥,这批云蜜桑苗得赶在清明前栽完,不然影响成活率!”阿明扛着锄头,快步跟上前面的队伍。他是箐口村最年轻的一批蚕农,年前还在山下的工厂打工,听说家里桑蚕事业越做越大,果断辞工回了村,跟着阿竹学嫁接技术。
阿竹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远处的梯田:“把苗栽在向阳的坡上,行距留足四尺,记得盖层干草保墒。”他转头看向身后,发现跟着干活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寥寥无几,眉头悄悄皱了起来。
风澈正和陈老伯检查新到的缫丝机零件,见阿竹神色凝重,便走了过来:“怎么了?苗栽得不顺?”
“苗倒是没问题,就是人手不够。”阿竹叹了口气,“新加入的村寨都要教嫁接和养蚕技术,咱们村的年轻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嫌种桑养蚕辛苦,愿意留下来的没几个。再这样下去,等我们这批人老了,技艺没人传啊。”
这话戳中了风澈的心事。这段时间,他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绣坊里的绣娘平均年龄快五十了,年轻姑娘大多觉得刺绣耗时又枯燥;缫丝工坊里,能熟练操作改良缫丝机的年轻人也只有三四个。“之前忙着扩规模、拓市场,倒把传承的事忽略了。”风澈望着漫山的桑园,语气沉重,“桑蚕事业要长久,得有年轻人接棒才行。”
岩伯也凑了过来,手里的烟杆敲了敲石头:“可不是嘛。我孙子阿亮,说种桑养蚕没出息,非要去城里闯,劝了好几次都不听。”他顿了顿,眼里闪过一丝无奈,“年轻人都觉得外面的世界好,不知道咱们这山上的桑苗,能长出金疙瘩呢。”
陈老伯放下手里的扳手,说道:“要不咱们办个学堂?既教孩子们读书,也教他们桑蚕技艺,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种桑养蚕的好处。”
“这个主意好!”风澈眼前一亮,“不仅要教技艺,还要讲桑蚕故事,让孩子们觉得这是件光荣的事。我们可以请京城的先生来教书,再让村里的老匠人当技艺老师,把学堂办得有声有色。”
消息传开后,村民们都很支持。阿雅第一个响应:“我愿意教刺绣!让姑娘们知道,咱们的苗绣不仅能赚钱,还能传到西洋去,是件了不起的事。”
阿黑也说:“我来教销售和运输,让孩子们知道,好产品得会卖,才能走得远。”
风澈立刻写了两封信,一封送进宫,请求慕容冷派几位先生来高山任教;另一封寄给桑蚕学堂,邀请之前的同窗来帮忙编写教材。慕容冷收到信后,很快回复,不仅派了三位先生,还赏赐了一批书籍和文具;桑蚕学堂的同窗们也纷纷响应,寄来了精心编写的《桑蚕基础教程》。
就在大家忙着筹备学堂时,岩伯的孙子阿亮突然回村了。他背着一个破旧的背包,脸色憔悴,看到岩伯时,眼圈一下子红了:“爷爷,我在城里找不到工作,还花光了积蓄……”
岩伯又气又心疼,刚要开口训斥,风澈连忙拦住:“阿亮,回来就好。咱们村正在办桑蚕学堂,还缺个教年轻人用新工具的老师,你要是愿意,就留下来跟着陈老伯学缫丝机维修,以后也是个技术活。”
阿亮愣了愣,他没想到村里会这么包容他。看着漫山绿油油的桑园和热闹的工坊,他点了点头:“我愿意!我一定好好学!”
第二章 桑蚕学堂的筹备
筹备学堂的第一件事,是找个合适的地方。村民们商量后,决定把村头的旧祠堂翻新一下——祠堂宽敞,有正厅和厢房,正好可以当教室和宿舍,院子里的空地还能开辟成小桑园,供孩子们实践。
翻新工程一开始,全村人都主动帮忙。年轻人负责拆旧屋顶、搬砖块;老年人则带着孩子们清理院子里的杂草,修补墙壁;阿雅带领绣娘们,用桑丝绣了两幅大画,一幅是《云蜜桑园图》,一幅是《蚕宝宝成长图》,准备挂在正厅里;陈老伯则用桑木做了课桌椅,桌面还雕刻着小小的桑苗图案,格外精致。
“风澈哥,你看这课桌椅,孩子们肯定喜欢!”陈老伯抚摸着光滑的桑木桌面,笑着说。
风澈点点头,拿起一块砂纸,打磨着桌子的边角:“一定要打磨光滑,别让孩子们磕碰着。”他转头看向正在布置教室的苏婉——她是慕容冷派来的先生,二十出头,穿着浅蓝色的长衫,梳着简单的发髻,正认真地把书籍摆放在书架上。
苏婉听到动静,抬起头笑了笑:“风澈公子,这些教材太实用了,既有基础的桑蚕知识,还有很多小故事,孩子们肯定爱听。”
风澈笑着说:“苏先生,辛苦你了。以后孩子们的文化课和桑蚕理论课,就靠你了。”
苏婉是个细心的人,她发现村里的孩子大多只会说方言,便提议:“我们可以开一门‘双语课’,既教普通话,也教方言,这样孩子们既能和外界交流,也不会忘记家乡的语言。”
风澈非常赞同:“这个主意太好了!还要麻烦你把一些桑蚕术语翻译成方言,写在教材旁边,方便孩子们理解。”
学堂的院子里,阿竹和阿明正在开辟小桑园。他们翻松土壤,栽上云蜜桑的幼苗,还在旁边挖了个小水池,模仿桑基鱼塘的模式。“以后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亲手种桑、喂蚕,比光看书本更有效果。”阿竹说道。
阿亮则跟着陈老伯在工坊里学习缫丝机维修。他脑子灵活,学东西很快,没多久就能独立修理一些小故障了。“陈师傅,这缫丝机的齿轮要是磨损了,怎么修复啊?”阿亮拿着一个磨损的齿轮,虚心地问道。
陈老伯耐心地讲解:“先用砂纸打磨光滑,再涂上一层桐油,既能防锈,又能减少摩擦。要是磨损太严重,就用桑木重新做一个,桑木质地坚硬,很适合做齿轮。”
学堂筹备期间,还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汤姆森先生的助手安娜。她带来了西洋的儿童绘本和教学工具,笑着说:“汤姆森先生听说你们要办桑蚕学堂,特意让我带来这些,希望能帮到孩子们。”
安娜还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可以在学堂里设立一个‘小小展厅’,展示孩子们制作的桑蚕手工艺品,比如蚕茧画、桑枝雕刻,这样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很好。阿雅带着绣娘们教孩子们用蚕茧制作小摆件,陈老伯教孩子们用桑枝雕刻小动物,风澈则教孩子们用桑叶做书签。很快,小小展厅就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虽然略显稚嫩,却充满了童趣。
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桑蚕学堂终于布置好了。正厅里,《云蜜桑园图》和《蚕宝宝成长图》挂在墙上,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和绘本,课桌椅整齐排列;院子里,小桑园长势喜人,小小展厅里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村民们看着崭新的学堂,脸上都露出了期待的笑容。
第三章 学堂里的新活力
桑蚕学堂开学那天,天刚蒙蒙亮,孩子们就背着新书包,蹦蹦跳跳地来到了学堂。他们穿着干净的衣服,脸上带着好奇的笑容,围着院子里的小桑园,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
“苏先生,这桑苗多久能长出桑叶啊?”
“阿竹老师,蚕宝宝真的能吐出彩色的丝吗?”
“陈师傅,这个缫丝机怎么转啊?”
苏婉和几位老师笑着一一解答,把孩子们领进教室。开学第一课,风澈给孩子们讲了《高山桑蚕的故事》,从最初的桑苗倒伏、蚕种霉变,到后来大家齐心协力防治病害、修建山路、开拓市场,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风澈老师,原来我们的桑丝这么厉害,能卖到西洋去!”一个名叫小石头的男孩兴奋地说道。
风澈点点头,笑着说:“是啊,只要你们好好学,以后也能成为桑蚕能人,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乌蒙山的桑香。”
学堂的课程安排得很丰富:上午是文化课,苏婉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算术;下午是桑蚕实践课,阿竹教嫁接和养蚕,阿雅教刺绣,陈老伯教缫丝机操作,阿黑教销售常识。
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很高。在小桑园里,他们小心翼翼地给桑苗浇水、施肥,观察桑苗的生长情况,还专门做了生长记录;在蚕房里,他们学着给蚕宝宝喂桑叶、清理蚕沙,看着蚕宝宝从蚁蚕长成五龄蚕,再到吐丝结茧,脸上满是喜悦;在绣坊里,姑娘们拿着绣花针,跟着阿雅学刺绣,虽然手指经常被针扎到,却从不放弃;在工坊里, boys围着陈老伯,认真学习缫丝机的使用和维修。
阿亮也成了学堂的兼职老师,教孩子们用新工具修剪桑枝和维修简单的设备。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样子,他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以前觉得种桑养蚕没出息,现在才知道,这是件能让人骄傲的事。”
学堂里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小石头在观察蚕宝宝时,发现有几只蚕宝宝吐出来的丝是淡粉色的,他立刻跑去告诉风澈:“风澈老师,你快来看!这几只蚕宝宝吐的丝是粉色的!”
风澈和陈老伯连忙赶过去,果然看到几只蚕宝宝正在结粉色的蚕茧。“这是变异的蚕种!”陈老伯惊喜地说道,“没想到高山的环境,能让蚕种发生这么好的变异,粉色的蚕丝更稀有,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风澈决定让孩子们来照顾这几只变异的蚕宝宝,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孩子们格外用心,每天都轮流给它们喂新鲜的桑叶,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还编写了一本《粉色蚕宝宝成长日记》。
苏婉把孩子们的日记整理成册,寄给了京城的桑蚕学堂,很快就收到了回信。桑蚕学堂的校长在信中说,这是非常珍贵的观察记录,要把它收录到《万国桑蚕录》里,让更多人学习。
消息传到村里,孩子们都非常自豪。小石头拿着日记本,跑到岩伯面前炫耀:“岩伯爷爷,我们的日记要收录到书里啦!”
岩伯笑得合不拢嘴,摸了摸小石头的头:“好孩子,好好学,以后你们都是咱们高山桑蚕的骄傲!”
第四章 环保难题与创新解法
就在学堂办得有声有色时,汤姆森先生寄来了一封加急信,带来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西洋市场最近出台了新的环保标准,要求所有进口的丝绸产品,必须使用环保染料,不能含有化学物质,否则将禁止进口。
“这可怎么办?我们一直用的是传统染料,虽然大部分是天然的,但有些颜色需要用少量化学染料调配,现在突然不让用了,很多绣品都做不了啊!”阿雅拿着信,急得团团转。
风澈也皱起了眉头。高山桑丝绣品之所以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要是不用化学染料,很多颜色根本调不出来,订单肯定会受影响。
“我们得尽快找到天然的环保染料,替代化学染料。”风澈召集联盟的负责人开会,“苏先生是读书人,见识广,说不定能想到办法;阿雅熟悉染料制作,可以负责研发;大家也多发动村民,看看山上有没有能用来染色的植物。”
苏婉果然有办法。她想起古籍里记载,很多植物的根、茎、叶、果实都能用来染色,比如茜草能染红色,栀子能染黄色,蓼蓝能染蓝色。“我们可以发动村民,上山采摘这些植物,提取天然染料。”苏婉说道,“虽然颜色可能不如化学染料鲜艳,但更自然、更环保,肯定能符合西洋的标准。”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阿雅带领绣娘们,上山采摘茜草、栀子、蓼蓝等植物,回到村里后,用传统的方法提取染料:把植物切碎,加水煮沸,过滤后得到染液,再加入明矾、草木灰等媒染剂,固定颜色。
可试了几次,效果都不太理想。茜草染出来的红色偏暗,栀子染的黄色容易褪色,蓼蓝染的蓝色不够均匀。“这样的颜色,根本达不到订单的要求啊。”阿雅看着染坏的丝绸,叹了口气。
孩子们也加入了寻找染料的队伍。小石头在山上玩耍时,发现一种紫色的野果,捏碎后会流出紫色的汁液,他立刻摘了一些带回学堂:“苏老师,你看这种果子能不能染色?”
苏婉拿着野果,仔细看了看:“这是紫珠果,古籍里说能染紫色,我们试试。”
阿雅按照提取染料的方法,用紫珠果做了染液,染出来的丝绸果然是漂亮的紫色,而且不容易褪色。孩子们都欢呼起来:“我们找到紫色染料啦!”
有了这个发现,大家的信心更足了。村民们纷纷上山,寻找各种能染色的植物,学堂的孩子们则帮忙记录每种植物的染色效果,整理成《高山天然染料图谱》。
风澈还从京城请来了一位研究天然染料的专家,指导大家改良染色工艺。专家教大家用不同的媒染剂搭配植物染液,能染出更多颜色:比如用茜草加明矾,能染出鲜艳的朱红色;栀子加草木灰,能染出明亮的金黄色;蓼蓝加铁锈,能染出深邃的藏蓝色。
阿雅和绣娘们反复试验,终于研发出了一套完整的天然染料配方,能染出红、黄、蓝、绿、紫等十几种颜色,虽然不如化学染料鲜艳,但色调柔和、自然,更有东方韵味。
“我们还可以在染料里加入岩蜜或者桑果汁,让颜色更有光泽。”风澈提议道。
阿雅试了一下,果然效果更好。用加入岩蜜的染料染出来的丝绸,不仅颜色更亮丽,还带着淡淡的蜜香,格外特别。
汤姆森先生收到新的样品后,非常满意:“这种天然染料染出来的绣品,更有特色,肯定能在西洋市场大受欢迎!”他立刻追加了订单,还表示要把这种环保绣品推荐给更多的西洋品牌。
解决了染料问题,风澈又想到了缫丝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传统的缫丝方法,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虽然对环境的污染不大,但不符合环保标准。“我们可以改良缫丝工艺,让废水循环利用。”陈老伯说道,“比如在缫丝机下面安装一个沉淀池,废水经过沉淀、过滤后,再用来浇灌桑苗,既环保又节约水资源。”
风澈非常赞同,立刻让陈老伯负责改良缫丝机。陈老伯带着阿亮和几个年轻匠人,在缫丝机下面安装了一套简易的废水处理系统:废水先流入沉淀池,沉淀掉杂质,再通过过滤层过滤,最后流入蓄水池,用来浇灌桑园。
试运转成功后,效果非常好。不仅解决了废水污染问题,还节约了大量水资源,桑苗因为用了含有丝胶的废水浇灌,长得更加茂盛。“这真是一举两得啊!”陈老伯看着长势喜人的桑苗,笑着说道。
环保问题的解决,让高山桑蚕产品不仅符合了西洋的标准,还提升了品牌形象。越来越多的西洋品牌主动找上门来合作,订单比之前更多了。
第五章 桑蚕文化的传承与远方
深秋时节,桑蚕学堂迎来了第一批毕业生。孩子们穿着用高山桑丝织成的新衣服,胸前佩戴着用蚕茧制作的徽章,站在学堂的院子里,接受大家的祝福。
毕业生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文化课知识,还精通桑蚕技艺:有的能熟练嫁接云蜜桑苗,有的能绣出精美的桑蚕绣品,有的能操作和维修缫丝机,还有的能熟练使用天然染料染色。
“今天,我们的孩子们毕业了,他们不仅是高山桑蚕的传承人,更是天下桑香的希望!”风澈站在**台上,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激动地说道,“希望你们带着学到的知识和技艺,把高山桑蚕事业发扬光大,让桑香飘得更远!”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岩伯看着自己的孙子阿亮,眼里满是骄傲——阿亮不仅成了缫丝机维修的好手,还教出了几个优秀的学生。
毕业典礼结束后,孩子们纷纷表示要留在村里,为桑蚕事业贡献力量。小石头说要跟着阿竹学培育新的桑种,姑娘们说要跟着阿雅学创新刺绣, boys说要跟着陈老伯学改良工具。
“我们还要把学到的知识教给更多人!”孩子们自发组织了“桑蚕宣传队”,带着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和《高山天然染料图谱》,去周边的村寨宣传,邀请更多的孩子来桑蚕学堂学习。
就在这时,风澈收到了来自京城的好消息:慕容冷决定在京城举办“天下桑香文化节”,邀请全国各地的桑蚕从业者,展示桑蚕文化和产品,高山桑蚕联盟作为重点代表,要在文化节上设立专属展厅。
“这是个好机会!我们可以把学堂的孩子们带去京城,让他们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也让更多人知道我们高山桑蚕的传承故事。”风澈说道。
村民们都非常支持。阿雅带领绣娘们,赶制了一幅巨大的《四海桑香图》,绣上了南洋的婆罗桑、东洋的寒桑、西域的沙棘桑和高山的云蜜桑,还有各地蚕农劳作的场景;陈老伯带着匠人们,制作了一台缩小版的山地缫丝机和环保缫丝系统模型;孩子们则准备了《粉色蚕宝宝成长日记》和亲手制作的桑蚕手工艺品。
出发去京城的那天,村民们都来送行。岩伯给孩子们每人塞了一包桑果蜜饯:“到了京城,要好好表现,让京城的人看看我们高山孩子的本事!”
孩子们用力点头,眼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风澈看着身边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心里充满了希望——这就是高山桑蚕的未来,是天下桑香的传承者。
京城的文化节上,高山桑蚕展厅成了最受欢迎的展区之一。巨大的《四海桑香图》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缩小版的缫丝机模型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天然染料染成的绣品和孩子们的手工艺品,更是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小石头拿着《粉色蚕宝宝成长日记》,给参观的人讲解他们的观察过程,讲得头头是道;阿亮则在一旁演示缫丝机的操作,引来阵阵赞叹。
慕容冷和凤染霜也来到了展厅,看着孩子们自信的样子,凤染霜笑着说:“风澈,你做得很好。桑蚕事业不仅要发展壮大,更要注重传承,这些孩子,就是最好的希望。”
风澈点点头,看着展厅里来来往往的人群,心里感慨万千。从最初的急讯,到如今的文化传承,高山桑蚕的故事,已经从乌蒙山的云雾里,走到了京城的阳光下,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文化节结束后,孩子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乌蒙山。他们把在京城学到的知识,分享给村里的小伙伴,还立志要把桑蚕学堂办得更好,让更多的孩子能学到桑蚕技艺。
冬雪再次覆盖乌蒙山时,桑蚕学堂的教室里,依旧温暖明亮。孩子们坐在桑木课桌椅上,认真地听苏婉讲课;院子里的小桑园,虽然盖着积雪,却孕育着来年的希望。
风澈站在学堂门口,看着漫天飞雪,心里充满了温暖。他知道,高山桑蚕的故事,还在继续——在学堂的朗朗书声里,在绣娘的银针飞舞里,在匠人的齿轮转动里,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里,桑香不断,传承不息。
这天下桑香的传奇,终将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飘得更远,溢满人间。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