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倒春寒里的守护
清明刚过,乌蒙山的暖意还没焐热桑园,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就席卷了群山。昨夜还是淅淅沥沥的春雨,今早醒来,天地间已是一片雪白,枝头的桑芽裹着冰棱,温室的油纸被寒风刮得哗哗作响,刚孵化的第一批春蚕在蚕房里瑟瑟发抖。
“不好了!温室的炭火快烧完了,桑苗要被冻坏了!”阿亮顶着风雪冲进绣坊,棉帽上的积雪簌簌掉落。他刚从桑园回来,手里攥着一根冻得发脆的桑枝,枝头上的嫩芽已经发黑。
风澈正在和阿雅核对西洋游客的接待清单,闻言立刻起身,抓起墙角的棉袄就往外跑:“快,把学堂的孩子们都叫过来,先给温室加柴,再检查蚕房的保温!”
此刻的温室里,温度已经降到了一丈以下,刚冒芽的云蜜桑苗叶片蜷缩,边缘结着薄冰。陈老伯正带着几个匠人用稻草加固温室支架,看到风澈赶来,急得直跺脚:“炭火只够烧两个时辰了,山下的柴火还没运上来,这可怎么办?”
“用桑枝!”风澈指着桑园边堆积的桑枝废料,“把去年修剪的桑枝都搬过来,桑枝耐烧,还能给温室增温。孩子们,跟我来!”
桑蚕学堂的孩子们听到消息,纷纷背着小竹筐跑出教室。小石头的棉鞋里灌满了雪水,却跑得最快,他和几个男孩钻进桑园,把捆好的桑枝一根根扛出来,堆在温室门口;小娟带着姑娘们,用剪刀把桑枝剪成小段,方便塞进炭火盆里。
蚕房里,阿竹正带领村民们用棉被包裹蚕匾,在蚕房四角点燃炭火盆。刚孵化的蚁蚕通体发白,趴在桑叶上一动不动,眼看就要冻僵。“快把岩蜜水加热到温热,喷在桑叶上!”阿竹喊道,“温热的岩蜜水能给蚕宝宝补能量,还能提高蚕房温度。”
村民们立刻行动起来,阿雅把绣坊里的棉花拆下来,做成小棉垫铺在蚕匾底部;老绣娘玛莎则带着几个妇女,把家里的木炭都拿了出来,一个个炭火盆在蚕房里燃起,橘红色的火焰渐渐驱散了寒意。
风澈踩着积雪穿梭在温室和蚕房之间,棉袍上结了一层薄冰。他发现温室的油纸有几处破损,寒风正从破口处灌进来,立刻让孩子们把家里的旧床单、旧棉袄拿来,一层层糊在破损处,再用竹条固定好。“大家再加把劲,只要熬过今天,明天太阳出来就好了!”他搓着冻红的手,给众人打气。
可风雪并没有减弱的迹象,反而越下越大,山下的运输队被堵在了半路,柴火和粮食都送不上来。“风澈哥,我们的桑枝也快用完了,温室的温度又在下降了。”小石头抱着最后一捆桑枝,小脸冻得通红。
风澈看着温室里的桑苗,心里焦急万分。这些桑苗是春天第一批产叶的希望,要是冻坏了,春蚕就会面临桑叶短缺的危机。他突然想起京城学到的温室保暖方法,立刻说道:“把蚕房里的炭火盆挪两个到温室门口,用木板搭一个通道,让热气能流进温室里!再把孩子们制作的蚕茧保温垫铺在桑苗根部,既能保暖,又能保湿。”
蚕茧保温垫是孩子们之前用废弃蚕茧制作的,把蚕茧碾碎后混合稻草,缝成薄薄的垫子,原本是用来给小蚕宝宝保暖的,没想到此刻派上了大用场。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保温垫铺在桑苗根部,又搭建好热气通道,温室里的温度慢慢回升了一些。
傍晚时分,风雪终于小了些。山下的运输队也终于赶到,带来了充足的柴火和粮食。村民们围着温暖的炭火盆,喝着热气腾腾的岩蜜桑茶,看着温室里安然无恙的桑苗和蚕房里重新活跃起来的蚁蚕,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
“风澈哥,你看,蚕宝宝又开始吃桑叶了!”小石头指着蚕匾里蠕动的蚁蚕,兴奋地说道。
风澈点点头,眼里满是感动:“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
第二章 西洋游客的桑蚕奇遇
倒春寒过后,乌蒙山又恢复了生机。桑园里的云蜜桑苗抽出了新的嫩芽,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蚕房里的春蚕长得白白胖胖,正大口啃食着新鲜的桑叶;绣坊里,阿雅带领绣娘们赶制着给西洋游客的纪念品,空气中弥漫着丝线和染料的清香。
“风澈哥,布朗先生带着第一批西洋游客到山下了!”阿黑骑着马,飞快地冲进村里,脸上满是兴奋,“他们一共来了二十多个人,还带着相机和画板,说是要好好记录高山桑蚕文化!”
风澈立刻带着众人去村口迎接。远远地,就看到一队马车沿着新修的山路驶来,马车两旁插着五颜六色的旗帜,上面印着“云间桑香”的logo。布朗先生坐在第一辆马车上,看到风澈等人,立刻热情地挥手:“风澈先生,我们来赴约了!”
马车停下,西洋游客们陆续下车,他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有的背着背包,有的拿着相机,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景色。当看到漫山遍野的桑园和古朴的吊脚楼时,大家都发出了惊叹声。
“这里太美了!就像一幅东方画卷!”一位名叫莉莉的女游客,举起相机不停地拍照,镜头对准了枝头的桑芽和远处的雪山。
风澈笑着上前迎接:“欢迎大家来到乌蒙山箐口村,我是风澈,接下来的几天,我会带大家体验高山桑蚕文化,希望大家能在这里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
阿雅带着几位绣娘,给每位游客送上了一个小小的桑蚕挂件——用高山蚕丝绣制的蚕宝宝,栩栩如生,深受游客喜爱。“这是我们亲手制作的纪念品,希望大家喜欢。”阿雅用不太流利的西洋话说道,引得游客们阵阵掌声。
接下来的几天,风澈带着游客们体验了丰富多彩的桑蚕活动。在桑园里,游客们跟着阿竹学习采摘桑叶,莉莉不小心把桑叶摘碎了,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阿竹笑着安慰她:“没关系,第一次采摘都这样,你看,要捏住桑叶的根部轻轻一拽,就能摘下来了。”
在蚕房里,孩子们给游客们演示如何喂蚕宝宝,小石头把一片新鲜的桑叶放在蚕匾里,看着春蚕慢慢爬过去啃食,游客们都凑上前,小声地议论着:“太可爱了!它们吃得好认真啊!”
一位名叫马克的画家,坐在蚕房里,拿出画板,仔细地描绘着春蚕啃食桑叶的场景。“这些小生命太有活力了,是最好的创作素材。”马克说道,他的画板上,春蚕的姿态栩栩如生,桑叶的脉络清晰可见。
在绣坊里,游客们跟着阿雅学习刺绣。莉莉拿着绣花针,笨拙地绣着蚕宝宝的轮廓,虽然绣得歪歪扭扭,却非常认真。“这太难了,你们的手艺太神奇了!”莉莉看着阿雅绣出的精美图案,由衷地赞叹道。
阿雅笑着说:“只要多练习,就能做好。刺绣就像种桑养蚕,需要耐心和细心。”她手把手地教莉莉如何运针,莉莉学得格外认真,临走时,还把自己绣的小蚕宝宝图案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
美食体验环节更是让游客们赞不绝口。王奶奶带着几位妇女,给游客们制作了桑果蜜饯、岩蜜桑茶、桑叶糕等特色美食。马克尝了一口桑果蜜饯,眼睛一亮:“太美味了!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甜点!”
布朗先生则对桑果酒情有独钟,他端着酒杯,品尝着醇厚的桑果酒,说道:“这酒既有桑果的香甜,又有酒的醇厚,太独特了!我要带几瓶回去,送给我的朋友们。”
游客们还体验了桑蚕民宿的生活,晚上住在用桑蚕丝装饰的房间里,盖着柔软的桑蚕丝被,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桑香,睡得格外香甜。“这里的夜晚太安静了,能听到风吹过桑园的声音,太治愈了!”莉莉说道。
第三章 文旅融合的新探索
西洋游客离开后,带来了巨大的反响。他们在西洋的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在箐口村的经历,发布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漫山的桑园、可爱的春蚕、精美的绣品、美味的桑香美食,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布朗先生也发来消息,说已经有很多西洋游客报名参加下一批的桑蚕文化旅游团。
“没想到文旅能带来这么大的效应!”阿黑看着手机上的订单信息,激动地说道,“下一批游客有五十多个人,比这次多了一倍!我们的民宿和体验项目都要升级才行。”
风澈召集大家开会,商量如何优化桑蚕文旅项目。“游客们反映,我们的体验项目虽然有趣,但不够深入,比如刺绣只能学个皮毛,养蚕也只能看个大概。”风澈说道,“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更系统的体验课程,让游客能真正学到东西。”
阿雅提议:“我们可以开设‘桑蚕技艺体验营’,分短期和长期课程。短期课程教游客制作简单的桑蚕手工艺品,比如蚕茧摆件、桑叶书签;长期课程则教游客嫁接桑苗、培育蚕种、刺绣等技艺,结业后还能颁发证书。”
陈老伯点点头:“我可以教游客制作小型的缫丝机模型,让他们了解缫丝的原理。再教他们用桑枝制作小家具,比如桑木小凳子、小桌子,既有纪念意义,又实用。”
阿竹则说:“我们可以在桑园里开辟一片‘游客体验区’,让游客亲手栽种桑苗,体验浇水、施肥、采摘的全过程。等游客下次再来,就能看到自己种的桑苗长成大树,结出桑叶。”
大家的想法不谋而合,立刻行动起来。阿雅和绣娘们编写了《桑蚕手工艺品制作教程》,里面详细介绍了各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陈老伯绘制了小型缫丝机模型的图纸,准备了制作材料;阿竹则带领村民们在桑园里开辟了体验区,划分出一个个小地块,插上了写有编号的牌子。
桑蚕学堂的孩子们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制作了详细的导览手册,上面有桑园、蚕房、绣坊的介绍,还有体验项目的时间安排和注意事项。小石头还主动报名当小导游,每天放学后都跟着阿黑学习讲解词,希望能给下一批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
为了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苏婉组织了“文旅外语培训班”,教村民们学习简单的西洋话和常用的旅游用语。“你好”“欢迎”“请这边走”“谢谢”,村民们学得格外认真,虽然发音不太标准,但充满了热情。
阿黑则对民宿进行了升级,在每个房间里都摆放了桑蚕文化相关的书籍和小摆件,还增加了观景台,游客可以在观景台上欣赏桑园和雪山的美景。“我们还要提供定制化服务,根据游客的需求,安排不同的体验项目。”阿黑说道。
在大家的努力下,桑蚕文旅项目越来越完善。下一批西洋游客到来时,立刻被升级后的体验项目吸引了。在体验营里,游客们跟着阿雅学习制作蚕茧摆件,跟着陈老伯制作缫丝机模型,跟着阿竹栽种桑苗,每个人都学得不亦乐乎。
一位名叫安娜的游客,参加了长期体验课程,她跟着阿雅学习刺绣,每天都泡在绣坊里,进步飞快。“我要把学到的刺绣技艺带回西洋,教给我的朋友们,让更多人了解东方的桑蚕文化。”安娜说道,结业时,她绣的《桑蚕图》还获得了“最佳学员作品”的称号。
游客们还参与了桑园的日常管理,他们跟着村民们一起给桑苗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虽然很累,但每个人都很开心。“以前只知道丝绸很漂亮,没想到种桑养蚕这么不容易,每一缕蚕丝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一位游客感慨道。
文旅项目的成功,不仅给村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让高山桑蚕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乌蒙山的桑香,越来越多的人想来这里体验桑蚕文化。
第四章 桑蚕技艺的薪火相传
随着桑蚕事业的不断发展,技艺传承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桑蚕学堂的孩子们虽然学得认真,但村里的老匠人年事已高,很多精湛的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我的嫁接技艺,是我父亲教我的,里面有很多诀窍,光靠书本是学不会的。”守苗爷爷叹了口气,他的手因为常年劳作,关节已经变形,“我年纪大了,眼睛也不好使了,要是再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这些技艺就传不下去了。”
陈老伯也有同样的担忧:“我的缫丝机改良技术,里面有很多细节,需要亲手操作才能掌握。现在年轻人虽然学得快,但大多追求速成,不愿意花时间钻研。”
风澈看着老匠人们焦虑的眼神,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这些技艺是高山桑蚕事业的根基,一旦失传,损失不可估量。“我们可以设立‘桑蚕技艺传承大师工作室’,让老匠人们收徒传艺,把精湛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人。”风澈提议道,“再设立传承基金,给老匠人和学徒们提供补贴,让他们能安心传承技艺。”
大家都非常支持这个想法。很快,“桑蚕技艺传承大师工作室”就在桑蚕学堂旁边成立了,守苗爷爷、陈老伯、玛莎等老匠人成为了第一批传承大师,各自招收了几名年轻学徒。
守苗爷爷的学徒是小石头和阿明,他带着两个孩子在桑园里手把手地教学,从桑苗的选种、嫁接,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非常详细。“嫁接时,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一定要对齐,这是成活的关键。”守苗爷爷一边演示,一边让孩子们动手操作,“你们多试几次,慢慢就有感觉了。”
小石头和阿明学得格外认真,每天都跟着守苗爷爷在桑园里忙碌,笔记记了厚厚的一大本。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请教,直到弄明白为止。“守苗爷爷,为什么这个接穗要用湿布包裹啊?”小石头指着泡在湿布里的接穗问道。
守苗爷爷笑着说:“湿布能保持接穗的水分,防止它干枯,这样嫁接的成活率才高。”
陈老伯的学徒是阿亮和阿伟,他带着两个年轻人在工坊里钻研缫丝机改良技术。“这台缫丝机的齿轮,要调整到最合适的角度,才能让蚕丝更均匀。”陈老伯一边拆卸缫丝机,一边讲解,“你们仔细看,这个齿轮的磨损程度,决定了缫丝的速度和质量。”
阿亮和阿伟认真地观察着,时不时动手操作,遇到问题就和陈老伯一起讨论。“陈师傅,我们能不能在缫丝机上增加一个自动清理蚕沙的装置?这样能节省很多时间。”阿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陈老伯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我们可以试试,把蚕沙通过管道自动输送到收集箱里,这样就不用人工清理了。”
玛莎的学徒是小娟和几个姑娘,她带着孩子们在绣坊里学习苗绣技艺。“苗绣的针法有很多种,这是‘打籽绣’,绣出来的图案像一颗颗小珠子;这是‘缠枝绣’,绣出来的线条流畅自然。”玛莎一边演示,一边让孩子们练习,“刺绣要静下心来,一针一线都不能马虎。”
小娟和姑娘们学得很认真,手指被针扎破了,就贴上创可贴继续练习。“玛莎奶奶,你绣的这只蚕宝宝,眼睛怎么这么有神啊?”小娟指着玛莎绣的作品问道。
玛莎笑着说:“绣眼睛时,要用细针,针法要密集,这样才能显得有神。你们多练习,也能绣出这么好看的图案。”
为了让传承更有活力,风澈还组织了“桑蚕技艺传承大赛”,让学徒们同台竞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比赛分为嫁接、缫丝、刺绣三个项目,邀请老匠人和专家担任评委。
比赛那天,桑园和工坊里挤满了人。小石头和阿明展示了嫁接技艺,他们嫁接的桑苗成活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得到了守苗爷爷的高度评价;阿亮和阿伟展示了改良后的缫丝机,自动清理蚕沙的装置运行良好,提高了缫丝效率;小娟和姑娘们展示了绣品,她们绣的《桑蚕丰收图》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最终,小石头、阿亮和小娟分别获得了三个项目的一等奖,得到了传承基金的奖励和老匠人亲手制作的工具。“我一定会好好努力,把守苗爷爷的技艺传承下去!”小石头拿着奖品,激动地说道。
第五章 桑雪相依的团圆年
冬雪再次覆盖乌蒙山时,箐口村已经充满了浓浓的年味。村民们忙着打扫卫生、腌制腊肉、制作桑香美食,桑园里的温室里,云蜜桑苗长势喜人,蚕房里的最后一批春蚕已经吐丝结茧,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氛围中。
“风澈哥,京城的凤皇后派人送年礼来了!”阿黑骑着马,手里举着一个大大的礼盒,飞快地冲进村里。礼盒上印着“长乐宫”的字样,外面包裹着鲜红的绸缎,格外喜庆。
风澈和村民们连忙迎上去,打开礼盒,里面装满了各种珍贵的年货——上等的茶叶、精美的绸缎、香甜的糕点,还有一封凤染霜的亲笔信。信中写道,她和慕容冷非常想念大家,感谢大家为高山桑蚕事业做出的贡献,希望大家能过一个团圆、快乐的新年。
“太感谢皇后娘娘了!我们也给宫里准备了年礼呢!”岩伯激动地说道,他让人把早已准备好的年礼搬出来——一箱优质的云蜜桑蚕丝、一盒精致的桑丝绣品、一瓶醇厚的桑果酒,还有孩子们制作的桑蚕手工艺品。
除夕这天,村里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和福字,桑蚕学堂里摆满了桌椅,村民们和留在村里的游客们一起,准备吃团圆饭。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桑香美食:桑果炖鸡、桑叶炒腊肉、蚕沙蒸排骨、桑枝烤羊,还有各种桑香糕点和饮品,让人垂涎欲滴。
守苗爷爷、陈老伯等老匠人坐在主桌,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里满是欣慰。“没想到我们这辈子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桑蚕事业能发展得这么好,都是风澈公子和年轻人的功劳啊!”守苗爷爷端着酒杯,感慨地说道。
风澈笑着说:“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没有老匠人的技艺传承,没有村民们的辛勤劳作,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
团圆饭开始前,风澈给大家讲述了这一年高山桑蚕事业的发展成果:桑园面积扩大了一倍,蚕丝产量大幅提升,文旅项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桑蚕学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传承人,高山桑香已经飘遍了四海。
“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努力,培育更多优质的桑苗和蚕种,创新更多桑蚕产品,让高山桑蚕文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风澈举起酒杯,对大家说道。
“好!”大家纷纷举起酒杯,共同庆祝丰收的一年,迎接新的希望。
饭后,大家围在篝火旁,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苗寨的芦笙、彝寨的火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回荡在乌蒙山的夜空。风澈和阿竹、阿雅、陈老伯站在一起,看着漫天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雪白的桑园和热闹的村庄,心里充满了温暖。
“你看,这雪地里的桑园,像不像一幅美丽的画?”阿雅指着远处的桑园,笑着说道。
风澈点点头,眼里满是憧憬:“是啊,这雪守护着桑苗,就像我们守护着高山桑蚕事业。新的一年,一定会是个丰收年。”
守岁的钟声敲响时,孩子们点燃了烟花,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各种形状,有蚕宝宝、桑苗、绣品,还有“天下桑香”四个大字。村民们和游客们一起欢呼着,迎接新年的到来。
雪地里,桑园的温室里透出温暖的灯光,照亮了孕育希望的桑苗;蚕房里,洁白的蚕茧静静地躺在蚕匾里,承载着新的梦想。风澈知道,高山桑蚕的故事,还在继续——在每一片被雪覆盖的桑叶上,在每一个温暖的灯笼下,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桑香不断,传承不息,温暖着每一个寒冬,也照亮着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这天下桑香的传奇,在乌蒙山的云雪之间,续写着最温暖、最动人的篇章,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清明刚过,乌蒙山的暖意还没焐热桑园,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就席卷了群山。昨夜还是淅淅沥沥的春雨,今早醒来,天地间已是一片雪白,枝头的桑芽裹着冰棱,温室的油纸被寒风刮得哗哗作响,刚孵化的第一批春蚕在蚕房里瑟瑟发抖。
“不好了!温室的炭火快烧完了,桑苗要被冻坏了!”阿亮顶着风雪冲进绣坊,棉帽上的积雪簌簌掉落。他刚从桑园回来,手里攥着一根冻得发脆的桑枝,枝头上的嫩芽已经发黑。
风澈正在和阿雅核对西洋游客的接待清单,闻言立刻起身,抓起墙角的棉袄就往外跑:“快,把学堂的孩子们都叫过来,先给温室加柴,再检查蚕房的保温!”
此刻的温室里,温度已经降到了一丈以下,刚冒芽的云蜜桑苗叶片蜷缩,边缘结着薄冰。陈老伯正带着几个匠人用稻草加固温室支架,看到风澈赶来,急得直跺脚:“炭火只够烧两个时辰了,山下的柴火还没运上来,这可怎么办?”
“用桑枝!”风澈指着桑园边堆积的桑枝废料,“把去年修剪的桑枝都搬过来,桑枝耐烧,还能给温室增温。孩子们,跟我来!”
桑蚕学堂的孩子们听到消息,纷纷背着小竹筐跑出教室。小石头的棉鞋里灌满了雪水,却跑得最快,他和几个男孩钻进桑园,把捆好的桑枝一根根扛出来,堆在温室门口;小娟带着姑娘们,用剪刀把桑枝剪成小段,方便塞进炭火盆里。
蚕房里,阿竹正带领村民们用棉被包裹蚕匾,在蚕房四角点燃炭火盆。刚孵化的蚁蚕通体发白,趴在桑叶上一动不动,眼看就要冻僵。“快把岩蜜水加热到温热,喷在桑叶上!”阿竹喊道,“温热的岩蜜水能给蚕宝宝补能量,还能提高蚕房温度。”
村民们立刻行动起来,阿雅把绣坊里的棉花拆下来,做成小棉垫铺在蚕匾底部;老绣娘玛莎则带着几个妇女,把家里的木炭都拿了出来,一个个炭火盆在蚕房里燃起,橘红色的火焰渐渐驱散了寒意。
风澈踩着积雪穿梭在温室和蚕房之间,棉袍上结了一层薄冰。他发现温室的油纸有几处破损,寒风正从破口处灌进来,立刻让孩子们把家里的旧床单、旧棉袄拿来,一层层糊在破损处,再用竹条固定好。“大家再加把劲,只要熬过今天,明天太阳出来就好了!”他搓着冻红的手,给众人打气。
可风雪并没有减弱的迹象,反而越下越大,山下的运输队被堵在了半路,柴火和粮食都送不上来。“风澈哥,我们的桑枝也快用完了,温室的温度又在下降了。”小石头抱着最后一捆桑枝,小脸冻得通红。
风澈看着温室里的桑苗,心里焦急万分。这些桑苗是春天第一批产叶的希望,要是冻坏了,春蚕就会面临桑叶短缺的危机。他突然想起京城学到的温室保暖方法,立刻说道:“把蚕房里的炭火盆挪两个到温室门口,用木板搭一个通道,让热气能流进温室里!再把孩子们制作的蚕茧保温垫铺在桑苗根部,既能保暖,又能保湿。”
蚕茧保温垫是孩子们之前用废弃蚕茧制作的,把蚕茧碾碎后混合稻草,缝成薄薄的垫子,原本是用来给小蚕宝宝保暖的,没想到此刻派上了大用场。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保温垫铺在桑苗根部,又搭建好热气通道,温室里的温度慢慢回升了一些。
傍晚时分,风雪终于小了些。山下的运输队也终于赶到,带来了充足的柴火和粮食。村民们围着温暖的炭火盆,喝着热气腾腾的岩蜜桑茶,看着温室里安然无恙的桑苗和蚕房里重新活跃起来的蚁蚕,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
“风澈哥,你看,蚕宝宝又开始吃桑叶了!”小石头指着蚕匾里蠕动的蚁蚕,兴奋地说道。
风澈点点头,眼里满是感动:“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
第二章 西洋游客的桑蚕奇遇
倒春寒过后,乌蒙山又恢复了生机。桑园里的云蜜桑苗抽出了新的嫩芽,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蚕房里的春蚕长得白白胖胖,正大口啃食着新鲜的桑叶;绣坊里,阿雅带领绣娘们赶制着给西洋游客的纪念品,空气中弥漫着丝线和染料的清香。
“风澈哥,布朗先生带着第一批西洋游客到山下了!”阿黑骑着马,飞快地冲进村里,脸上满是兴奋,“他们一共来了二十多个人,还带着相机和画板,说是要好好记录高山桑蚕文化!”
风澈立刻带着众人去村口迎接。远远地,就看到一队马车沿着新修的山路驶来,马车两旁插着五颜六色的旗帜,上面印着“云间桑香”的logo。布朗先生坐在第一辆马车上,看到风澈等人,立刻热情地挥手:“风澈先生,我们来赴约了!”
马车停下,西洋游客们陆续下车,他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有的背着背包,有的拿着相机,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景色。当看到漫山遍野的桑园和古朴的吊脚楼时,大家都发出了惊叹声。
“这里太美了!就像一幅东方画卷!”一位名叫莉莉的女游客,举起相机不停地拍照,镜头对准了枝头的桑芽和远处的雪山。
风澈笑着上前迎接:“欢迎大家来到乌蒙山箐口村,我是风澈,接下来的几天,我会带大家体验高山桑蚕文化,希望大家能在这里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
阿雅带着几位绣娘,给每位游客送上了一个小小的桑蚕挂件——用高山蚕丝绣制的蚕宝宝,栩栩如生,深受游客喜爱。“这是我们亲手制作的纪念品,希望大家喜欢。”阿雅用不太流利的西洋话说道,引得游客们阵阵掌声。
接下来的几天,风澈带着游客们体验了丰富多彩的桑蚕活动。在桑园里,游客们跟着阿竹学习采摘桑叶,莉莉不小心把桑叶摘碎了,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阿竹笑着安慰她:“没关系,第一次采摘都这样,你看,要捏住桑叶的根部轻轻一拽,就能摘下来了。”
在蚕房里,孩子们给游客们演示如何喂蚕宝宝,小石头把一片新鲜的桑叶放在蚕匾里,看着春蚕慢慢爬过去啃食,游客们都凑上前,小声地议论着:“太可爱了!它们吃得好认真啊!”
一位名叫马克的画家,坐在蚕房里,拿出画板,仔细地描绘着春蚕啃食桑叶的场景。“这些小生命太有活力了,是最好的创作素材。”马克说道,他的画板上,春蚕的姿态栩栩如生,桑叶的脉络清晰可见。
在绣坊里,游客们跟着阿雅学习刺绣。莉莉拿着绣花针,笨拙地绣着蚕宝宝的轮廓,虽然绣得歪歪扭扭,却非常认真。“这太难了,你们的手艺太神奇了!”莉莉看着阿雅绣出的精美图案,由衷地赞叹道。
阿雅笑着说:“只要多练习,就能做好。刺绣就像种桑养蚕,需要耐心和细心。”她手把手地教莉莉如何运针,莉莉学得格外认真,临走时,还把自己绣的小蚕宝宝图案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
美食体验环节更是让游客们赞不绝口。王奶奶带着几位妇女,给游客们制作了桑果蜜饯、岩蜜桑茶、桑叶糕等特色美食。马克尝了一口桑果蜜饯,眼睛一亮:“太美味了!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甜点!”
布朗先生则对桑果酒情有独钟,他端着酒杯,品尝着醇厚的桑果酒,说道:“这酒既有桑果的香甜,又有酒的醇厚,太独特了!我要带几瓶回去,送给我的朋友们。”
游客们还体验了桑蚕民宿的生活,晚上住在用桑蚕丝装饰的房间里,盖着柔软的桑蚕丝被,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桑香,睡得格外香甜。“这里的夜晚太安静了,能听到风吹过桑园的声音,太治愈了!”莉莉说道。
第三章 文旅融合的新探索
西洋游客离开后,带来了巨大的反响。他们在西洋的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在箐口村的经历,发布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漫山的桑园、可爱的春蚕、精美的绣品、美味的桑香美食,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布朗先生也发来消息,说已经有很多西洋游客报名参加下一批的桑蚕文化旅游团。
“没想到文旅能带来这么大的效应!”阿黑看着手机上的订单信息,激动地说道,“下一批游客有五十多个人,比这次多了一倍!我们的民宿和体验项目都要升级才行。”
风澈召集大家开会,商量如何优化桑蚕文旅项目。“游客们反映,我们的体验项目虽然有趣,但不够深入,比如刺绣只能学个皮毛,养蚕也只能看个大概。”风澈说道,“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更系统的体验课程,让游客能真正学到东西。”
阿雅提议:“我们可以开设‘桑蚕技艺体验营’,分短期和长期课程。短期课程教游客制作简单的桑蚕手工艺品,比如蚕茧摆件、桑叶书签;长期课程则教游客嫁接桑苗、培育蚕种、刺绣等技艺,结业后还能颁发证书。”
陈老伯点点头:“我可以教游客制作小型的缫丝机模型,让他们了解缫丝的原理。再教他们用桑枝制作小家具,比如桑木小凳子、小桌子,既有纪念意义,又实用。”
阿竹则说:“我们可以在桑园里开辟一片‘游客体验区’,让游客亲手栽种桑苗,体验浇水、施肥、采摘的全过程。等游客下次再来,就能看到自己种的桑苗长成大树,结出桑叶。”
大家的想法不谋而合,立刻行动起来。阿雅和绣娘们编写了《桑蚕手工艺品制作教程》,里面详细介绍了各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陈老伯绘制了小型缫丝机模型的图纸,准备了制作材料;阿竹则带领村民们在桑园里开辟了体验区,划分出一个个小地块,插上了写有编号的牌子。
桑蚕学堂的孩子们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制作了详细的导览手册,上面有桑园、蚕房、绣坊的介绍,还有体验项目的时间安排和注意事项。小石头还主动报名当小导游,每天放学后都跟着阿黑学习讲解词,希望能给下一批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
为了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苏婉组织了“文旅外语培训班”,教村民们学习简单的西洋话和常用的旅游用语。“你好”“欢迎”“请这边走”“谢谢”,村民们学得格外认真,虽然发音不太标准,但充满了热情。
阿黑则对民宿进行了升级,在每个房间里都摆放了桑蚕文化相关的书籍和小摆件,还增加了观景台,游客可以在观景台上欣赏桑园和雪山的美景。“我们还要提供定制化服务,根据游客的需求,安排不同的体验项目。”阿黑说道。
在大家的努力下,桑蚕文旅项目越来越完善。下一批西洋游客到来时,立刻被升级后的体验项目吸引了。在体验营里,游客们跟着阿雅学习制作蚕茧摆件,跟着陈老伯制作缫丝机模型,跟着阿竹栽种桑苗,每个人都学得不亦乐乎。
一位名叫安娜的游客,参加了长期体验课程,她跟着阿雅学习刺绣,每天都泡在绣坊里,进步飞快。“我要把学到的刺绣技艺带回西洋,教给我的朋友们,让更多人了解东方的桑蚕文化。”安娜说道,结业时,她绣的《桑蚕图》还获得了“最佳学员作品”的称号。
游客们还参与了桑园的日常管理,他们跟着村民们一起给桑苗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虽然很累,但每个人都很开心。“以前只知道丝绸很漂亮,没想到种桑养蚕这么不容易,每一缕蚕丝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一位游客感慨道。
文旅项目的成功,不仅给村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让高山桑蚕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乌蒙山的桑香,越来越多的人想来这里体验桑蚕文化。
第四章 桑蚕技艺的薪火相传
随着桑蚕事业的不断发展,技艺传承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桑蚕学堂的孩子们虽然学得认真,但村里的老匠人年事已高,很多精湛的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我的嫁接技艺,是我父亲教我的,里面有很多诀窍,光靠书本是学不会的。”守苗爷爷叹了口气,他的手因为常年劳作,关节已经变形,“我年纪大了,眼睛也不好使了,要是再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这些技艺就传不下去了。”
陈老伯也有同样的担忧:“我的缫丝机改良技术,里面有很多细节,需要亲手操作才能掌握。现在年轻人虽然学得快,但大多追求速成,不愿意花时间钻研。”
风澈看着老匠人们焦虑的眼神,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这些技艺是高山桑蚕事业的根基,一旦失传,损失不可估量。“我们可以设立‘桑蚕技艺传承大师工作室’,让老匠人们收徒传艺,把精湛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人。”风澈提议道,“再设立传承基金,给老匠人和学徒们提供补贴,让他们能安心传承技艺。”
大家都非常支持这个想法。很快,“桑蚕技艺传承大师工作室”就在桑蚕学堂旁边成立了,守苗爷爷、陈老伯、玛莎等老匠人成为了第一批传承大师,各自招收了几名年轻学徒。
守苗爷爷的学徒是小石头和阿明,他带着两个孩子在桑园里手把手地教学,从桑苗的选种、嫁接,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非常详细。“嫁接时,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一定要对齐,这是成活的关键。”守苗爷爷一边演示,一边让孩子们动手操作,“你们多试几次,慢慢就有感觉了。”
小石头和阿明学得格外认真,每天都跟着守苗爷爷在桑园里忙碌,笔记记了厚厚的一大本。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请教,直到弄明白为止。“守苗爷爷,为什么这个接穗要用湿布包裹啊?”小石头指着泡在湿布里的接穗问道。
守苗爷爷笑着说:“湿布能保持接穗的水分,防止它干枯,这样嫁接的成活率才高。”
陈老伯的学徒是阿亮和阿伟,他带着两个年轻人在工坊里钻研缫丝机改良技术。“这台缫丝机的齿轮,要调整到最合适的角度,才能让蚕丝更均匀。”陈老伯一边拆卸缫丝机,一边讲解,“你们仔细看,这个齿轮的磨损程度,决定了缫丝的速度和质量。”
阿亮和阿伟认真地观察着,时不时动手操作,遇到问题就和陈老伯一起讨论。“陈师傅,我们能不能在缫丝机上增加一个自动清理蚕沙的装置?这样能节省很多时间。”阿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陈老伯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我们可以试试,把蚕沙通过管道自动输送到收集箱里,这样就不用人工清理了。”
玛莎的学徒是小娟和几个姑娘,她带着孩子们在绣坊里学习苗绣技艺。“苗绣的针法有很多种,这是‘打籽绣’,绣出来的图案像一颗颗小珠子;这是‘缠枝绣’,绣出来的线条流畅自然。”玛莎一边演示,一边让孩子们练习,“刺绣要静下心来,一针一线都不能马虎。”
小娟和姑娘们学得很认真,手指被针扎破了,就贴上创可贴继续练习。“玛莎奶奶,你绣的这只蚕宝宝,眼睛怎么这么有神啊?”小娟指着玛莎绣的作品问道。
玛莎笑着说:“绣眼睛时,要用细针,针法要密集,这样才能显得有神。你们多练习,也能绣出这么好看的图案。”
为了让传承更有活力,风澈还组织了“桑蚕技艺传承大赛”,让学徒们同台竞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比赛分为嫁接、缫丝、刺绣三个项目,邀请老匠人和专家担任评委。
比赛那天,桑园和工坊里挤满了人。小石头和阿明展示了嫁接技艺,他们嫁接的桑苗成活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得到了守苗爷爷的高度评价;阿亮和阿伟展示了改良后的缫丝机,自动清理蚕沙的装置运行良好,提高了缫丝效率;小娟和姑娘们展示了绣品,她们绣的《桑蚕丰收图》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最终,小石头、阿亮和小娟分别获得了三个项目的一等奖,得到了传承基金的奖励和老匠人亲手制作的工具。“我一定会好好努力,把守苗爷爷的技艺传承下去!”小石头拿着奖品,激动地说道。
第五章 桑雪相依的团圆年
冬雪再次覆盖乌蒙山时,箐口村已经充满了浓浓的年味。村民们忙着打扫卫生、腌制腊肉、制作桑香美食,桑园里的温室里,云蜜桑苗长势喜人,蚕房里的最后一批春蚕已经吐丝结茧,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氛围中。
“风澈哥,京城的凤皇后派人送年礼来了!”阿黑骑着马,手里举着一个大大的礼盒,飞快地冲进村里。礼盒上印着“长乐宫”的字样,外面包裹着鲜红的绸缎,格外喜庆。
风澈和村民们连忙迎上去,打开礼盒,里面装满了各种珍贵的年货——上等的茶叶、精美的绸缎、香甜的糕点,还有一封凤染霜的亲笔信。信中写道,她和慕容冷非常想念大家,感谢大家为高山桑蚕事业做出的贡献,希望大家能过一个团圆、快乐的新年。
“太感谢皇后娘娘了!我们也给宫里准备了年礼呢!”岩伯激动地说道,他让人把早已准备好的年礼搬出来——一箱优质的云蜜桑蚕丝、一盒精致的桑丝绣品、一瓶醇厚的桑果酒,还有孩子们制作的桑蚕手工艺品。
除夕这天,村里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和福字,桑蚕学堂里摆满了桌椅,村民们和留在村里的游客们一起,准备吃团圆饭。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桑香美食:桑果炖鸡、桑叶炒腊肉、蚕沙蒸排骨、桑枝烤羊,还有各种桑香糕点和饮品,让人垂涎欲滴。
守苗爷爷、陈老伯等老匠人坐在主桌,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里满是欣慰。“没想到我们这辈子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桑蚕事业能发展得这么好,都是风澈公子和年轻人的功劳啊!”守苗爷爷端着酒杯,感慨地说道。
风澈笑着说:“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没有老匠人的技艺传承,没有村民们的辛勤劳作,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
团圆饭开始前,风澈给大家讲述了这一年高山桑蚕事业的发展成果:桑园面积扩大了一倍,蚕丝产量大幅提升,文旅项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桑蚕学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传承人,高山桑香已经飘遍了四海。
“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努力,培育更多优质的桑苗和蚕种,创新更多桑蚕产品,让高山桑蚕文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风澈举起酒杯,对大家说道。
“好!”大家纷纷举起酒杯,共同庆祝丰收的一年,迎接新的希望。
饭后,大家围在篝火旁,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苗寨的芦笙、彝寨的火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回荡在乌蒙山的夜空。风澈和阿竹、阿雅、陈老伯站在一起,看着漫天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雪白的桑园和热闹的村庄,心里充满了温暖。
“你看,这雪地里的桑园,像不像一幅美丽的画?”阿雅指着远处的桑园,笑着说道。
风澈点点头,眼里满是憧憬:“是啊,这雪守护着桑苗,就像我们守护着高山桑蚕事业。新的一年,一定会是个丰收年。”
守岁的钟声敲响时,孩子们点燃了烟花,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各种形状,有蚕宝宝、桑苗、绣品,还有“天下桑香”四个大字。村民们和游客们一起欢呼着,迎接新年的到来。
雪地里,桑园的温室里透出温暖的灯光,照亮了孕育希望的桑苗;蚕房里,洁白的蚕茧静静地躺在蚕匾里,承载着新的梦想。风澈知道,高山桑蚕的故事,还在继续——在每一片被雪覆盖的桑叶上,在每一个温暖的灯笼下,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桑香不断,传承不息,温暖着每一个寒冬,也照亮着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这天下桑香的传奇,在乌蒙山的云雪之间,续写着最温暖、最动人的篇章,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