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早春温室里的新课题

  残雪在晨光中消融,顺着温室的油纸边缘滴落,在地面晕开细小的水痕。风澈蹲在暖棚里,指尖拂过云蜜桑苗的新叶——经过一冬的守护,这批提前培育的桑苗长势喜人,叶片翠绿肥厚,再过半月就能移栽到桑园。可当他翻开叶片背面,眉头却微微蹙起:几片新叶上布满了细密的白色斑点,像是撒了层霜粉。

  “守苗爷爷,您快来看!”风澈起身时带起一阵暖风,惊醒了趴在竹筐上打盹的小石头。老人拄着桑木拐杖赶来,老花镜滑到鼻尖,仔细端详着叶片上的斑点,手指轻轻摩挲着:“这是‘白霉病’,早春温室湿度大、通风不足容易爆发,比去年的霜霉病更隐蔽,要是蔓延开,桑苗就没法移栽了。”

  小石头凑过来,小脸上满是焦急:“爷爷,那怎么办?这可是我们要移栽到游客体验区的桑苗,游客们还等着亲手栽种呢!”他手里还攥着昨天画的导览图,上面用彩笔标注着体验区的每一块桑地。

  阿竹刚带着村民们给温室加固完支架,闻言立刻赶过来:“我们立刻加强通风!把温室的油纸掀开一半,再把炭火盆挪远些,降低湿度。”他说着就要动手,却被守苗爷爷拦住:“不行,早春气温不稳定,早晚温差大,掀开油纸会冻坏桑苗。得用‘分层通风法’,中午温度高时掀开顶部油纸,早晚再盖好,同时用桑枝灰撒在土壤表面,既能吸潮,又能杀菌。”

  风澈立刻安排分工:阿竹带着村民们收集去年的桑枝,烧成灰烬;小石头和学堂的孩子们负责给桑苗叶片擦拭清水,去除表面的霉斑;守苗爷爷则指导大家调配桑枝灰与石灰的混合粉末,均匀撒在温室的土壤里。

  “风澈哥,你看这株桑苗,斑点已经蔓延到叶柄了!”小娟举着一株病苗跑过来,眼里含着泪光。这是她负责照看的“试验苗”,是用京城带来的七彩桑与云蜜桑杂交的新品种,寄托着大家的期待。

  风澈接过病苗,心里一沉。这株杂交桑苗的叶片上不仅有白霉,还带着淡淡的焦痕,显然是之前为了保温,炭火盆离得太近导致的。“把这几株病苗单独移栽到隔离温室,用稀释的艾草水喷洒消毒,看看能不能挽救。”他转头对阿雅说,“你去绣坊把废弃的桑蚕丝边角料拿来,烧成灰后混入艾草水,蚕丝灰里的蛋白质能增强桑苗的抵抗力。”

  阿雅立刻行动起来,绣坊里的桑蚕丝边角料积攒了不少,烧成的灰烬细腻洁白,混入温热的艾草水后,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孩子们用小喷壶小心翼翼地给病苗喷洒,小娟更是守在隔离温室里,每隔一个时辰就记录一次温度和湿度。

  三天后,白霉病终于得到了控制。健康的桑苗叶片恢复了翠绿,隔离温室里的杂交苗也渐渐好转,新叶上的斑点慢慢消退。守苗爷爷看着长势恢复的桑苗,捋着胡须笑道:“这‘蚕丝艾草消毒法’真管用,以后可以写进《高山桑蚕精要》里,给其他高山蚕农做参考。”

  风澈则看着那株杂交桑苗,叶片上隐约透出淡淡的紫色纹路,像是绣上去的图案。“守苗爷爷,您看这杂交苗,叶片的颜色更特别了,说不定能培育出彩色的云蜜桑!”他兴奋地说道,心里已经开始规划新品种的培育计划。

  第二章 文旅直播里的桑蚕故事

  温室里的桑苗刚恢复生机,阿黑就带着一个好消息匆匆赶来:“风澈哥,布朗先生说西洋的旅游平台想给我们做一场直播,推广下一批桑蚕文化旅游团,明天就开播!”他手里拿着一部西洋带来的摄像机,镜头还在闪着红灯。

  “直播?我们从来没做过啊!”阿雅有些紧张,她对着镜头整理了一下衣襟,总觉得不自在。绣坊里的老绣娘们更是好奇地围着摄像机,伸手想去触摸,被阿黑连忙拦住:“别碰,这可是贵重东西,弄坏了就没法直播了。”

  风澈看着大家既兴奋又紧张的样子,笑着说:“这是个好机会,能让更多西洋人看到我们的桑蚕文化。我们就以‘云间桑香的春天’为主题,带大家走进桑园、蚕房和绣坊,让他们看看真实的高山桑蚕生活。”

  他立刻召集大家商量直播流程:“阿竹负责带镜头参观桑园和温室,讲解桑苗培育的过程;阿雅带大家走进绣坊,展示刺绣技艺,还可以现场教游客绣一个简单的蚕宝宝图案;陈老伯在工坊演示缫丝机的操作,讲讲缫丝的学问;孩子们则在体验区准备好小礼物,直播时和观众互动。”

  为了让直播更有趣,小石头提议:“我们可以在直播中设置‘问答环节’,回答观众关于桑蚕的问题,答对的观众可以赠送我们制作的蚕茧摆件!”这个主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孩子们立刻动手制作了一批小巧可爱的蚕茧摆件,上面还绣着“云间桑香”的字样。

  第二天上午,直播准时开始。布朗先生的助手安娜担任主持人,用流利的西洋话向观众介绍:“欢迎大家来到乌蒙山箐口村,今天我们将带大家走进一个充满桑香的世界,看看美丽的丝绸是如何从桑叶变成的。”

  镜头首先对准了桑园,阿竹正带着村民们移栽桑苗。“大家看,这是我们的云蜜桑苗,叶片肥厚多汁,蚕宝宝特别喜欢吃。”阿竹一边演示移栽的方法,一边说道,“我们采用‘桑基鱼塘’的模式,桑园旁边就是鱼塘,鱼粪可以当肥料,桑叶可以喂蚕,蚕沙可以喂鱼,循环利用,既环保又高产。”

  观众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太神奇了!原来种桑养蚕还有这么多学问!”“这桑园的风景真美,像一幅画!”

  镜头转到温室,风澈正在给杂交桑苗浇水。“这是我们培育的新品种,叶片上有紫色的纹路,以后可能会吐出彩色的蚕丝。”他笑着对镜头说,还特意展示了叶片上的纹路,引得观众阵阵惊叹。

  蚕房里,孩子们正围着蚕匾喂蚕宝宝。小石头拿着一片桑叶,对镜头说:“大家看,这是刚孵化的蚁蚕,它们长得很小,要喂切碎的桑叶。等它们长大,就能吐出洁白的蚕丝了。”他还特意把镜头凑近蚕匾,让观众能清晰地看到蚕宝宝啃食桑叶的样子。

  绣坊里,阿雅正带着绣娘们刺绣。“这是我们的苗绣技艺,用的是高山桑蚕丝和天然染料,颜色都是从植物里提取的。”阿雅一边演示“打籽绣”,一边说道,“大家看,我现在绣的是蚕宝宝,用这种针法绣出来,会显得特别立体。”

  安娜邀请一位绣娘现场教观众绣简单的图案,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手势和演示,观众们都看得很入迷。评论区里,很多观众表示想来现场学习刺绣。

  工坊里,陈老伯正在操作改良后的缫丝机。“这台缫丝机是我们自己改良的,能自动清理蚕沙,还能控制温度,缫出的蚕丝更均匀、更有光泽。”陈老伯一边演示,一边说道,蚕丝从蚕茧里被抽出,缠绕在丝籰上,像银线一样闪闪发光。

  直播的最后,是互动环节。安娜挑选了几个观众的问题,让大家回答。“请问蚕宝宝要养多久才能吐丝结茧?”一个观众问道。

  小娟抢先回答:“要养一个月左右,蚕宝宝要蜕四次皮,才能长大吐丝。”

  “请问天然染料是用什么做的?”另一个观众问道。

  阿雅笑着回答:“我们用茜草染红色,栀子染黄色,紫珠果染紫色,都是从山上采摘的植物,环保又安全。”

  答对问题的观众都获得了蚕茧摆件,直播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结束。直播结束后,布朗先生发来消息,说下一批旅游团的报名人数已经突破了一百人,比预期多了一倍。

  “太好了!直播太成功了!”大家都非常兴奋,阿黑更是激动地说,“我们以后可以多做几场直播,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高山桑蚕文化!”

  第三章 杂交桑苗的培育之路

  直播成功后,风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杂交桑苗的培育上。那株带紫色纹路的桑苗长势越来越喜人,叶片上的纹路越来越清晰,颜色也越来越深。守苗爷爷每天都要去温室查看,记录桑苗的生长情况。

  “这株桑苗的生长速度比普通云蜜桑快,叶片的韧性也更好,很有培育价值。”守苗爷爷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着叶片的脉络,“我们可以用它做接穗,和其他桑苗嫁接,培育出更多的杂交品种。”

  风澈立刻挑选了十株长势健壮的云蜜桑苗作为砧木,准备进行嫁接。阿竹和小石头也赶来帮忙,他们按照守苗爷爷教的“双芽接法”,小心翼翼地操作着。

  “接穗的切口要斜切四十五度,这样能增加形成层的接触面积。”守苗爷爷一边指导,一边演示,“嫁接后要用浸过促根露的布条缠绕,再用塑料薄膜包裹好,防止水分蒸发。”

  小石头学得格外认真,虽然第一次尝试时切坏了一个接穗,但他没有放弃,反复练习,终于成功完成了第一株嫁接。“守苗爷爷,你看!我成功了!”他举着嫁接好的桑苗,兴奋地说道。

  守苗爷爷笑着点头:“做得很好!接下来要注意保温和保湿,温室的温度要保持在三丈左右,每天要检查一次,看看接穗有没有成活。”

  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家每天都要去温室查看嫁接苗的生长情况。一周后,接穗终于抽出了新芽,嫩绿的叶片上带着淡淡的紫色纹路,证明嫁接成功了。“太好了!我们培育出杂交桑苗了!”大家都非常兴奋,风澈立刻给这种杂交桑苗起名为“紫纹蜜桑”。

  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紫纹蜜桑的叶片虽然长势喜人,但蚕宝宝吃了之后,吐出来的蚕丝颜色并没有变紫,还是洁白的。“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杂交失败了?”小石头看着洁白的蚕丝,有些失望地说道。

  守苗爷爷却笑着说:“别急,这是正常现象。要培育出彩色蚕丝,需要经过多代杂交,慢慢稳定基因。我们现在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以后还要继续努力。”

  风澈也没有气馁:“虽然蚕丝颜色没变,但我发现,用紫纹蜜桑叶片喂蚕,蚕丝的韧性和光泽度都比以前更好了。我们可以先推广这种桑苗,提高蚕丝的质量,同时继续培育彩色蚕丝的品种。”

  大家都赞同风澈的想法。阿竹带着村民们在桑园里开辟了一片“紫纹蜜桑培育区”,把嫁接成功的桑苗移栽进去,精心照料。学堂的孩子们则成了培育区的“小管理员”,每天放学后都会来浇水、施肥、记录生长情况。

  为了加快培育进度,风澈还从京城请来了桑蚕遗传专家。专家仔细研究了紫纹蜜桑和蚕宝宝的生长情况,说道:“你们的培育方向是对的,要培育出彩色蚕丝,需要让桑苗的色素能被蚕宝宝吸收。我们可以尝试在桑叶上喷洒适量的天然色素提取液,看看能不能让蚕丝变色。”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阿雅带领绣娘们提取紫珠果、茜草等植物的色素,制成提取液;风澈和专家一起,调配不同浓度的色素液,喷洒在紫纹蜜桑的叶片上;阿竹则负责喂养蚕宝宝,观察蚕丝的颜色变化。

  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有了收获:用稀释的紫珠果色素液喷洒的桑叶喂蚕,蚕宝宝吐出的蚕丝呈现出淡淡的紫色;用茜草色素液喷洒的桑叶喂蚕,蚕丝呈现出淡淡的红色。“成功了!我们培育出彩色蚕丝了!”大家都激动地欢呼起来,小石头更是抱着一只吐紫色蚕丝的蚕宝宝,高兴得跳了起来。

  风澈看着眼前的彩色蚕丝,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能培育出更多颜色的蚕丝,让高山桑蚕产品更具特色。

  第四章 桑蚕体验营的温馨时光

  随着紫纹蜜桑的培育成功和彩色蚕丝的出现,高山桑蚕的名气越来越大。下一批西洋游客到来时,不仅有普通游客,还有不少桑蚕爱好者和学生,他们都是冲着桑蚕体验营来的。

  体验营开营那天,风澈给每位学员颁发了一套体验装备:桑蚕丝制作的帽子、手套和围裙,还有一本《桑蚕体验手册》。“欢迎大家来到高山桑蚕体验营,接下来的十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桑蚕的世界,学习种桑、养蚕、缫丝、刺绣的技艺。”风澈笑着说道。

  学员们分成了四个小组,分别由阿竹、阿雅、陈老伯和小石头带领。阿竹组负责学习桑苗培育和养蚕技术,阿雅组负责学习刺绣和天然染色,陈老伯组负责学习缫丝机操作和缫丝技术,小石头组则负责学习桑蚕手工艺品制作。

  阿竹组的学员们跟着阿竹走进桑园,学习移栽桑苗和病虫害防治。一位名叫大卫的学生,对桑苗嫁接特别感兴趣,反复练习了好几次,终于成功完成了一株嫁接。“太有成就感了!我从来没想过,种桑苗也这么有学问。”大卫兴奋地说道。

  阿雅组的学员们在绣坊里学习刺绣。莉莉是一位西洋绣娘,她对苗绣技艺非常感兴趣,跟着阿雅学习“缠枝绣”。“苗绣的针法太神奇了,和我们西洋的刺绣完全不同,更有层次感和韵味。”莉莉说道,她学得格外认真,很快就掌握了基本针法。

  陈老伯组的学员们在工坊里学习缫丝技术。一位名叫艾米的女士,对改良后的缫丝机特别感兴趣,缠着陈老伯问了很多问题。“这台缫丝机太先进了,既环保又高效,我们国家也可以引进这种技术。”艾米说道。

  小石头组的学员们则在学堂里学习制作桑蚕手工艺品。孩子们教学员们用蚕茧制作摆件、用桑叶制作书签、用桑枝制作小雕刻,大家学得不亦乐乎。“这个蚕茧摆件太可爱了,我要带回家送给我的女儿。”一位学员拿着自己制作的摆件,笑着说道。

  体验营期间,学员们还体验了桑园劳作、蚕房喂养、绣坊刺绣、工坊缫丝等一系列活动,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快乐。他们不仅学到了桑蚕技艺,还感受到了高山人民的热情和淳朴。

  周末,风澈带着学员们去参观桑基鱼塘和温室。在桑基鱼塘边,学员们看到鱼塘里的鱼儿欢快地游动,桑园里的桑苗长势喜人,都纷纷赞叹这种循环农业模式的神奇。在温室里,学员们看到了紫纹蜜桑和彩色蚕丝,都露出了惊奇的神色。

  “这些彩色蚕丝太漂亮了,以后可以用来制作高档的服装和饰品。”莉莉看着紫色的蚕丝,兴奋地说道。

  风澈笑着说:“我们正在努力培育更多颜色的蚕丝,以后会推出更多彩色桑蚕产品。”

  体验营的最后一天,学员们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大卫展示了自己嫁接的桑苗,莉莉展示了自己绣的苗绣作品,艾米展示了自己缫的蚕丝,大家的作品都赢得了阵阵掌声。

  风澈给每位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证书上印着“高山桑蚕体验营结业纪念”的字样,还有一片用紫纹蜜桑叶片制作的书签。“希望大家能把在这里学到的桑蚕知识和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家,让更多人了解高山桑蚕。”风澈说道。

  学员们纷纷表示,一定会把高山桑蚕文化传播出去,还会介绍更多的朋友来这里体验。大卫更是说道:“我明年还要来,继续学习桑蚕技艺,希望能和你们一起培育出更多的桑蚕新品种。”

  第五章 春满桑园的团圆序曲

  体验营结束后,乌蒙山迎来了最美的季节。漫山的桑园郁郁葱葱,紫纹蜜桑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紫色的光泽,蚕房里的蚕宝宝正在大口啃食桑叶,绣坊里的绣娘们忙着赶制彩色蚕丝绣品,整个村子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风澈哥,岩伯说要在清明举办一场‘桑蚕文化节’,邀请周边村寨的村民和之前的学员们回来参加,庆祝紫纹蜜桑的培育成功和彩色蚕丝的出现。”阿竹笑着说道,手里拿着一张文化节的策划方案。

  风澈非常赞同:“好主意!我们可以借着文化节,展示我们的新成果,同时也让大家聚一聚,增进感情。”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筹备桑蚕文化节。阿黑负责布置会场,在桑园里搭建了舞台和展示区;阿雅带领绣娘们赶制彩色蚕丝绣品,准备在文化节上展示;陈老伯则带着匠人们制作了一批小型缫丝机模型和彩色蚕丝样品;孩子们则制作了大量的桑蚕手工艺品,准备作为礼物送给来宾。

  清明那天,文化节如期举行。周边村寨的村民们、之前的体验营学员们、西洋的游客们,纷纷赶来参加。会场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舞台上,风澈首先致辞:“欢迎大家来到箐口村桑蚕文化节,今天,我们要庆祝紫纹蜜桑的培育成功和彩色蚕丝的出现,这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通过今天的文化节,让更多人了解高山桑蚕文化,让桑香飘得更远。”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学员们纷纷欢呼起来。

  文化节上,展示了各种桑蚕产品:彩色蚕丝织成的绸缎、精美的苗绣作品、小巧的桑蚕手工艺品、醇厚的桑果酒,琳琅满目,引得大家驻足观看。

  技艺展示区里,阿竹正在演示紫纹蜜桑的嫁接技术,学员们围在周围,认真地学习;阿雅带领绣娘们现场演示彩色蚕丝刺绣,莉莉也加入了进来,她绣的紫色蚕宝宝图案,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陈老伯则在演示彩色蚕丝的缫丝过程,蚕丝从蚕茧里被抽出,呈现出淡淡的紫色和红色,美得让人惊叹。

  美食区里,王奶奶带着几位妇女,给大家制作了各种桑香美食:桑果糕、桑叶饺子、蚕沙蒸鸡、桑枝烤羊,还有用彩色蚕丝制作的甜点,让人垂涎欲滴。

  孩子们则在游戏区组织了各种桑蚕小游戏:“蚕宝宝赛跑”“桑叶拼图”“蚕丝缠绕”,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傍晚时分,文化节的篝火晚会开始了。村民们和学员们围着篝火,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苗寨的芦笙、彝寨的火把、西洋的歌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回荡在乌蒙山的夜空。

  风澈和阿竹、阿雅、陈老伯站在一起,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里充满了温暖。“你看,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桑香满山间,百姓乐开怀,朋友遍天下。”风澈笑着说道。

  阿竹点点头,望着远处的桑园,眼里满是憧憬:“是啊,以后我们还要培育更多的桑蚕新品种,举办更多的桑蚕文化活动,让高山桑香飘遍全世界。”

  篝火旁,莉莉拿着自己绣的彩色蚕丝作品,对风澈说:“风澈先生,感谢你们让我了解了这么神奇的桑蚕文化,我要把这里的故事带回西洋,让更多人来这里体验。”

  风澈笑着说:“欢迎你们常来,箐口村永远是你们的家。”

  夜色渐深,篝火渐渐熄灭,但大家的热情依旧高涨。风澈知道,高山桑蚕的故事,还在继续——在每一片嫩绿的桑叶上,在每一缕彩色的蚕丝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桑香不断,传承不息,温暖着每一个春天,也照亮着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这天下桑香的传奇,在乌蒙山的春风里,续写着更精彩、更温暖的篇章,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