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整顿的风暴仍在持续,琉璃厂的街面儿上虽然冷清了不少,但水面之下的暗流,却悄然改变了方向。
一种新的秩序,正在阵痛中逐渐萌生。
陈墨白的名字,虽未出现在任何公开报道中,却在那有限的、真正的核心圈层里,漾开了一圈圈意义迥异的涟漪。
这日,陈墨白身体已无大碍,决定回“博古斋”看看。店铺关了有些时日,虽托了小泉偶尔通风打扫,终究还是积了层薄灰。他刚用钥匙打开门锁,还没等推门,就听见身后传来一个略显苍老却中气十足的声音:
“哟,这不是陈掌柜吗?有些日子没见,这是上哪儿发财去了?”
陈墨白回头,只见一位穿着中式褂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老者正站在不远处,笑吟吟地看着他。此人姓周,是琉璃厂一位颇有声望的老前辈,经营着一家以瓷器见长的老字号,平日里眼光极高,等闲人难入他法眼。陈墨白以前见了他,只能执晚辈礼,恭敬地喊一声“周老”。
可今日,周老这声“陈掌柜”,却叫得自然无比,语气里带着一种平辈论交的熟稔,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与认可。
“周老您说笑了,”陈墨白连忙拱手,态度依旧恭敬,“就是前阵子身体不适,回老家休养了几天。您老快里面请。”
“呵呵,好,正好路过,瞧瞧你这儿有什么新玩意儿。”周老也不客气,踱步进了店。
他并未像普通客人那样先浏览货架,而是径直走到茶海前坐下,目光却似有似无地扫过店内陈设,尤其是在博古架几件略显特别的器物上停留片刻,微微颔首。
陈墨白心下明了,这哪是来看新玩意儿的,这是来“看”他陈墨白的。
他不动声色地烧水泡茶,动作从容。两人喝着茶,聊的也不再是浮于表面的市场行情,而是深入到了某些特定窑口瓷器的胎釉特征、某种做旧手法的历史源流等专业领域。周老不时抛出几个刁钻的问题,陈墨白皆能凭借扎实的功底和那份独特的“手感”记忆,应对得体,偶尔还能提出一两个让周老眼前一亮的独到见解。
一场茶喝下来,周老脸上的笑容愈发真切,临走时拍了拍陈墨白的肩膀:“后生可畏啊!琉璃厂这潭水,是得有点你这样的新鲜活水来搅动搅动。以后常走动。”
送走周老,陈墨白还没喘口气,店里的座机又响了。是琉璃厂行业协会的一位副会长打来的,语气客气得让他有些不适应。
“墨白啊,身体好些了吧?协会这边正在筹备一个新的‘行业自律与鉴定专家咨询委员会’,想邀请你作为年轻一代的优秀代表加入,给咱们行业把把关、提提建议,你看……”
这可不是虚衔!这个新成立的委员会,明显是整顿后重塑行业权威的核心机构,能进入其中的,无一不是德高望重或技艺超群之辈。放在以前,这种位置绝无可能考虑他这样一个“新人”。
陈墨白略一沉吟,便客气地应承下来。他知道,这不是他个人的荣耀,而是背后那股力量(专案组)和其所代表的正气,赋予他的话语权。
下午,更让他意想不到的客人登门了。
来的是两位中年人,一位是京城某重要博物馆的器物部主任,另一位则是收藏界极负盛名、以眼光毒辣著称的大藏家马先生。这两位,是真正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物。
他们带来的,是一件用锦盒小心盛放的、器型罕见的明代永乐青花执壶。壶身有一道极其隐蔽的冲线(裂纹),修补手法高超,几乎天衣无缝,但终究影响了价值。
“陈老师,”博物馆的主任开口便是敬称,“这件东西,馆里和馬先生有些争议,对这道冲线的年代和修补程度看法不一。久闻您眼力独到,尤其是对细微处的把握非同一般,特来请您帮忙掌掌眼。”
陈墨白心中一震。请他“掌眼”,对象还是这种级别的重器和人物,这已不是简单的认可,而是近乎“托付”的信任了!
他深吸一口气,戴上手套,没有立刻上手,而是先静心凝神,仔细观察。然后,他才小心地捧起执壶,指尖看似随意地拂过壶身,尤其是那道冲线区域。
《鉴古心经》默默运转,“触灵”能力被控制在极其精妙的程度。他没有去感知宏大的历史情绪,而是将全部心神聚焦于那道冲线本身反馈出的细微信息:修补材料的年代感、粘合剂的固化程度、以及修补时工匠那小心翼翼、力求完美的专注情绪残留……
几分钟后,他轻轻放下执壶,摘下眼镜,语气肯定:“这道冲线,是清中期所补。修补者用的是当时宫内造办处的秘制胶料,手法极高明,但距今也有两百余年,胶性已老,虽肉眼难辨,但细微处的应力已有变化。若按明代原品计价,需大打折扣;若作为清修精品,则另当别论。”
他一番话,不仅断代精准,更点出了修补材料和现状的细微差别,听得那位主任和馬先生频频点头,眼中再无丝毫疑虑。
“佩服!果然名不虚传!”馬先生竖起大拇指,“陈老师这一手‘摸’功,真是出神入化!以后有好东西,定要先请过目!”
这一次的“掌眼”,其意义远超以往任何一次捡漏或鉴宝。它意味着,陈墨白的专业能力和判断,已经获得了这个行业最顶尖层次的认可和尊重。
傍晚,金三钱晃悠过来,听了陈墨白这一天的遭遇,一点儿也不意外,撇撇嘴道:“现在知道了吧?这帮老家伙,鼻子灵着呢!以前当你是个运气好的愣头青,现在嘛……嘿,你小子算是真正‘上了牌桌’了。”
他顿了顿,难得正经地说:“这牌桌上,有规矩,有风光,但也更有凶险。以前你小打小闹,得罪了人还能跑。现在,你站的这个位置,多少双眼睛盯着,明枪暗箭,以后只会多,不会少。”
陈墨白郑重地点了点头。他明白,这份认可,既是荣誉,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和风险。他不再是可以随意试错的“新人”,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判断,都可能产生更大的影响。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博古斋”在清冷的街面上亮着温暖的灯光。
陈墨白独自坐在茶海前,摩挲着闻成海师父给的那把黄铜钥匙。回想自己从琉璃厂小学徒一路走到今天,跌跌撞撞,危机四伏,却也步步扎实。
能力,是他的依仗,但真正让他赢得认可的,是运用能力时坚守的本心、是面对危局时的勇气、是守护文物的责任感。
雏凤清于老凤声。
他或许年轻,资历尚浅,但经此一役,他已用实打实的行动和成果,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真正在这深不见底的古玩江湖里,站稳了脚跟。
前路依旧漫长,暗处的“先生”依然虎视眈眈。
但此刻的陈墨白,心中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和从容。
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再是独行者。他的身后,有师父的期许,有同伴的信任,有行业的认可,更有那股浩然正气作为支撑。
这脚跟,既然站稳了,便不会再轻易挪动。
一种新的秩序,正在阵痛中逐渐萌生。
陈墨白的名字,虽未出现在任何公开报道中,却在那有限的、真正的核心圈层里,漾开了一圈圈意义迥异的涟漪。
这日,陈墨白身体已无大碍,决定回“博古斋”看看。店铺关了有些时日,虽托了小泉偶尔通风打扫,终究还是积了层薄灰。他刚用钥匙打开门锁,还没等推门,就听见身后传来一个略显苍老却中气十足的声音:
“哟,这不是陈掌柜吗?有些日子没见,这是上哪儿发财去了?”
陈墨白回头,只见一位穿着中式褂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老者正站在不远处,笑吟吟地看着他。此人姓周,是琉璃厂一位颇有声望的老前辈,经营着一家以瓷器见长的老字号,平日里眼光极高,等闲人难入他法眼。陈墨白以前见了他,只能执晚辈礼,恭敬地喊一声“周老”。
可今日,周老这声“陈掌柜”,却叫得自然无比,语气里带着一种平辈论交的熟稔,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与认可。
“周老您说笑了,”陈墨白连忙拱手,态度依旧恭敬,“就是前阵子身体不适,回老家休养了几天。您老快里面请。”
“呵呵,好,正好路过,瞧瞧你这儿有什么新玩意儿。”周老也不客气,踱步进了店。
他并未像普通客人那样先浏览货架,而是径直走到茶海前坐下,目光却似有似无地扫过店内陈设,尤其是在博古架几件略显特别的器物上停留片刻,微微颔首。
陈墨白心下明了,这哪是来看新玩意儿的,这是来“看”他陈墨白的。
他不动声色地烧水泡茶,动作从容。两人喝着茶,聊的也不再是浮于表面的市场行情,而是深入到了某些特定窑口瓷器的胎釉特征、某种做旧手法的历史源流等专业领域。周老不时抛出几个刁钻的问题,陈墨白皆能凭借扎实的功底和那份独特的“手感”记忆,应对得体,偶尔还能提出一两个让周老眼前一亮的独到见解。
一场茶喝下来,周老脸上的笑容愈发真切,临走时拍了拍陈墨白的肩膀:“后生可畏啊!琉璃厂这潭水,是得有点你这样的新鲜活水来搅动搅动。以后常走动。”
送走周老,陈墨白还没喘口气,店里的座机又响了。是琉璃厂行业协会的一位副会长打来的,语气客气得让他有些不适应。
“墨白啊,身体好些了吧?协会这边正在筹备一个新的‘行业自律与鉴定专家咨询委员会’,想邀请你作为年轻一代的优秀代表加入,给咱们行业把把关、提提建议,你看……”
这可不是虚衔!这个新成立的委员会,明显是整顿后重塑行业权威的核心机构,能进入其中的,无一不是德高望重或技艺超群之辈。放在以前,这种位置绝无可能考虑他这样一个“新人”。
陈墨白略一沉吟,便客气地应承下来。他知道,这不是他个人的荣耀,而是背后那股力量(专案组)和其所代表的正气,赋予他的话语权。
下午,更让他意想不到的客人登门了。
来的是两位中年人,一位是京城某重要博物馆的器物部主任,另一位则是收藏界极负盛名、以眼光毒辣著称的大藏家马先生。这两位,是真正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物。
他们带来的,是一件用锦盒小心盛放的、器型罕见的明代永乐青花执壶。壶身有一道极其隐蔽的冲线(裂纹),修补手法高超,几乎天衣无缝,但终究影响了价值。
“陈老师,”博物馆的主任开口便是敬称,“这件东西,馆里和馬先生有些争议,对这道冲线的年代和修补程度看法不一。久闻您眼力独到,尤其是对细微处的把握非同一般,特来请您帮忙掌掌眼。”
陈墨白心中一震。请他“掌眼”,对象还是这种级别的重器和人物,这已不是简单的认可,而是近乎“托付”的信任了!
他深吸一口气,戴上手套,没有立刻上手,而是先静心凝神,仔细观察。然后,他才小心地捧起执壶,指尖看似随意地拂过壶身,尤其是那道冲线区域。
《鉴古心经》默默运转,“触灵”能力被控制在极其精妙的程度。他没有去感知宏大的历史情绪,而是将全部心神聚焦于那道冲线本身反馈出的细微信息:修补材料的年代感、粘合剂的固化程度、以及修补时工匠那小心翼翼、力求完美的专注情绪残留……
几分钟后,他轻轻放下执壶,摘下眼镜,语气肯定:“这道冲线,是清中期所补。修补者用的是当时宫内造办处的秘制胶料,手法极高明,但距今也有两百余年,胶性已老,虽肉眼难辨,但细微处的应力已有变化。若按明代原品计价,需大打折扣;若作为清修精品,则另当别论。”
他一番话,不仅断代精准,更点出了修补材料和现状的细微差别,听得那位主任和馬先生频频点头,眼中再无丝毫疑虑。
“佩服!果然名不虚传!”馬先生竖起大拇指,“陈老师这一手‘摸’功,真是出神入化!以后有好东西,定要先请过目!”
这一次的“掌眼”,其意义远超以往任何一次捡漏或鉴宝。它意味着,陈墨白的专业能力和判断,已经获得了这个行业最顶尖层次的认可和尊重。
傍晚,金三钱晃悠过来,听了陈墨白这一天的遭遇,一点儿也不意外,撇撇嘴道:“现在知道了吧?这帮老家伙,鼻子灵着呢!以前当你是个运气好的愣头青,现在嘛……嘿,你小子算是真正‘上了牌桌’了。”
他顿了顿,难得正经地说:“这牌桌上,有规矩,有风光,但也更有凶险。以前你小打小闹,得罪了人还能跑。现在,你站的这个位置,多少双眼睛盯着,明枪暗箭,以后只会多,不会少。”
陈墨白郑重地点了点头。他明白,这份认可,既是荣誉,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和风险。他不再是可以随意试错的“新人”,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判断,都可能产生更大的影响。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博古斋”在清冷的街面上亮着温暖的灯光。
陈墨白独自坐在茶海前,摩挲着闻成海师父给的那把黄铜钥匙。回想自己从琉璃厂小学徒一路走到今天,跌跌撞撞,危机四伏,却也步步扎实。
能力,是他的依仗,但真正让他赢得认可的,是运用能力时坚守的本心、是面对危局时的勇气、是守护文物的责任感。
雏凤清于老凤声。
他或许年轻,资历尚浅,但经此一役,他已用实打实的行动和成果,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真正在这深不见底的古玩江湖里,站稳了脚跟。
前路依旧漫长,暗处的“先生”依然虎视眈眈。
但此刻的陈墨白,心中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和从容。
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再是独行者。他的身后,有师父的期许,有同伴的信任,有行业的认可,更有那股浩然正气作为支撑。
这脚跟,既然站稳了,便不会再轻易挪动。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触物鉴宝,一眼千年,触物鉴宝,一眼千年最新章节,触物鉴宝,一眼千年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触物鉴宝,一眼千年,触物鉴宝,一眼千年最新章节,触物鉴宝,一眼千年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