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马特高地的暮色是被夕阳熬煮过的蜜糖,浓稠得能淌进人心里。橘红色的落日悬在圣心大教堂的尖顶旁,像一枚烧红的琥珀,将乳白色的穹顶染成温润的橘粉,连教堂前的石阶都浸在暖光里,每一级都泛着柔和的光晕。天空从靠近地平线的炽红,渐次过渡到浅橙、柔黄,再往上是淡淡的粉紫,像被谁用巨大的画笔细细晕染,没有一丝生硬的边界。石板路蜿蜒向上,行人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瘦长的剪影贴在青灰色的石面上,随着脚步轻轻晃动,像极了中国画里写意的线条。
风里裹着淡淡的咖啡香、烤栗子的焦香,还有远处街头艺人弹唱的吉他声,低哑的法语情歌混着晚风,漫过耳边,带着巴黎独有的浪漫慵懒。周苓站在高地边缘的观景台旁,指尖被风拂得微凉,眼里却映着整片天空的暖。她穿着米白色的针织开衫,内搭一条浅杏色的连衣裙,裙摆被风轻轻扬起,像一朵将要飘飞的云。
“果然没让你失望吧?”陈迹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笑意。他手里提着画架和画板,肩上挎着沉甸甸的画材包,额角沁着细密的薄汗,却丝毫不见疲惫。他快步走到观景台旁的空地上,选了块视野开阔的位置——既能望见圣心大教堂的全貌,又能将远处巴黎城区的红瓦屋顶尽收眼底。
他放下画材,动作娴熟地支起画架,拧紧螺丝时发出轻微的“咔哒”声,在喧闹的环境里显得格外清晰。接着他打开画板,铺上一张质地细密的生宣,用镇纸压住四角,纸张平整得像一片无风的湖面。做完这一切,他从画材包里拿出一支兼毫笔,递到周苓面前:“试试这支笔,昨天在画材店,老板特意推荐的。”
周苓伸手接过,指尖蹭过温润的竹制笔杆,触感细腻,带着淡淡的木头香气。笔杆上没有多余的装饰,只在靠近笔锋的地方刻着一个极小的“融”字。“这支笔的毛是北方的狼毫混着南方的羊毫,”陈迹站在她身边,指尖轻轻划过笔锋,“狼毫劲挺,能勾出利落的线条;羊毫柔软,又能晕开细腻的墨色,刚好能兼顾你要的柔与劲。”
周苓握着笔,指尖微微用力,感受着笔毛的弹性。忽然想起第一次在苏州画室学画时,也是这样一个暮春的午后,阳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画案上,陈迹也是这样将一支兼毫笔递到她手里,说“画画要先懂笔,笔是手的延伸”。那时她还是个对水墨一知半解的新手,握着笔的手微微发颤,是他从身后扶住她的手腕,带着她一笔一划地勾勒,呼吸拂过她的耳畔,带着墨香和淡淡的松烟味。
思绪回笼时,风又起了,吹起她颊边的碎发。周苓低头,从颜料盒里蘸了些淡橙的矿物颜料,指尖转动笔杆,让颜料均匀地附着在笔锋上。她没有急着下笔,而是抬眼望向天空,目光追随着夕阳的轨迹,将那片暖橙的色泽、柔和的轮廓记在心里。然后她俯身,笔尖轻轻落在宣纸上,像一片羽毛拂过水面,留下一道浅浅的橙红色痕迹——那是夕阳的边缘,带着最温柔的光晕。
她的动作很慢,很稳,手腕轻轻转动,笔锋由浅入深,一点点往纸面深处加色。淡橙中混入些许朱红,再点缀一丝金黄,色彩层层叠加,却没有丝毫杂乱,反而像将整个天空的暖意都揉进了画里。宣纸上的夕阳渐渐立体起来,边缘泛着柔和的光晕,中间是炽热的橘红,仿佛能感受到那股暖融融的温度。
陈迹坐在她旁边的画架前,没有急着下笔。他将画材一一摆好,砚台里倒上清水,捏起墨块轻轻研磨,“沙沙”的摩擦声与远处的吉他声交织在一起。但他的目光没有落在自己的画纸上,而是落在周苓身上。风把她的长发吹起,一缕浅棕色的发丝贴在她的脸颊上,鼻尖沾了点淡橙的颜料,像一颗小小的朱砂痣。她的眉头微蹙,眼神专注得像个孩子,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眼前的画纸和天空,连呼吸都变得轻缓,生怕惊扰了这份创作的宁静。
他看得有些失神,直到周苓画完天空的一角,抬手拂去颊边的碎发时,才回过神来。陈迹拿起画笔,在砚台里蘸了些浓墨,笔尖饱蘸墨汁,却没有立刻落下,而是先在废纸上试了试墨色的浓淡,调整好力道后,才在宣纸上落下第一笔。
那是圣心大教堂的尖顶,线条刚劲利落,像斧劈刀削一般,带着北方山水的风骨。他的笔触果断,没有丝毫犹豫,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尖顶的轮廓,棱角分明,充满力量感。但在尖顶的顶端,他却微微转锋,蘸了一点周苓用过的淡橙颜料,轻轻晕染开来,让墨色的尖顶与远处的夕阳遥相呼应,生硬的棱角瞬间被温柔的色彩中和,多了几分灵动。
“你看。”周苓忽然开口,声音轻轻的,像风拂过树叶。她侧过头,指着自己画纸上的一片云,“这里的云,我加了点淡紫,像不像你在北方画的雾凇?”
陈迹放下画笔,凑到她的画架前。宣纸上的云团柔软蓬松,边缘晕染得恰到好处,淡橙的底色中混入了一丝浅浅的紫,朦胧而剔透,确实像极了北方冬日里,凝结在树枝上的雾凇,晶莹中带着清冷。但那淡紫又被夕阳的暖橙包裹着,少了雾凇的寒凉,多了几分温柔。“像,”他眼底满是笑意,伸手用指腹轻轻擦去她鼻尖的颜料,指尖的触感柔软温热,“而且比雾凇多了点暖,是属于巴黎的暖。”
他的指尖划过她的鼻尖,带着淡淡的墨香,周苓的脸颊微微发烫,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却被他轻轻按住了下巴。“我们的画,又要‘共生’了。”陈迹的声音很低,带着笑意,目光落在两张画纸上。她的天空暖柔,他的教堂劲挺;她的云藏着北方的雾凇,他的尖顶染着南方的暖橙,两张画并排放在一起,明明是各自独立的创作,却又处处呼应,像一对密不可分的伴侣。
周苓低下头,继续在画纸上晕染云朵,嘴角却忍不住上扬。她知道,这就是他们的创作,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灵魂的契合,是南北山水的碰撞,是彼此心意的交融。每一笔,每一划,都藏着对彼此的理解与欣赏,藏着对艺术的共同追求。
夕阳渐渐下沉,一点点靠近地平线,天空的色彩也在悄然变化。橘红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深邃的紫色,从天空的尽头慢慢蔓延开来,像一块巨大的丝绒幕布,将整个蒙马特高地笼罩其中。远处的巴黎城区亮起了点点灯火,像散落在丝绒上的碎钻,温柔而璀璨。
周苓放下画笔,后退两步,看着画纸上的蒙马特。夕阳悬在教堂尖顶旁,天空暖橙与淡紫交织,石板路上的剪影悠长,整个画面既带着东方水墨的写意,又融入了西方风景的浓郁色彩,像一场跨越山海的梦境。忽然觉得眼眶有点热,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对眼前美景的感动,有创作后的释然,还有一丝淡淡的乡愁。
“想家了?”陈迹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温柔的洞察力。他放下画笔,走到她身后,张开双臂将她拥入怀中,下巴抵在她的肩窝,呼吸拂过她的耳畔,带着温热的气息。
“有点。”周苓靠在他怀里,声音轻轻的,带着一丝沙哑。她想起了苏州的老宅,想起了临着河的画室,想起了外婆煮的桂花糖粥,想起了江南的雨,那些熟悉的画面在脑海里浮现,与眼前的巴黎夜景交织在一起。“但有你在,好像哪里都是家。”
这句话像一根细针,轻轻刺中了陈迹的心。他收紧双臂,将她抱得更紧,仿佛要将她揉进自己的骨血里。然后他缓缓转身,将她压在画架旁的石墙上,石墙带着傍晚的凉意,却被他的体温熨得温热。他低下头,吻上她的唇,这个吻不像塞纳河边的温柔缠绵,带着一丝急切,一丝占有,还有满满的爱意。
周苓的心跳瞬间加速,像揣了一只扑腾的小鸟。她抬手搂住他的脖子,回应着他的吻,唇瓣相触的瞬间,所有的乡愁、所有的情绪都烟消云散,只剩下彼此的气息,彼此的温度。晚风带着圣心大教堂的钟声,“咚——咚——”,低沉而悠远,吹过他们的发梢,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他们。
陈迹的手轻轻滑到她的外套纽扣上,指尖带着微凉的温度,一颗一颗地解开,动作缓慢而虔诚,像在画纸上勾勒最珍贵的线条。外套滑落下来,落在地上,露出里面柔软的针织开衫。他的指尖划过她的腰腹,轻柔地摩挲着,带着细腻的触感,让她忍不住轻轻颤抖。“等画展结束,”他在她耳边低语,声音沙哑,呼吸带着她身上淡淡的馨香,“我们去普罗旺斯,看薰衣草。”
周苓的睫毛轻轻颤动,睁开眼,撞进他深邃的眼眸里,里面盛着漫天的星光和她的身影。“然后把那里的紫色,也画进我们的画里。”他继续说着,唇瓣贴着她的颈间,轻轻咬了咬她的耳垂,带着一丝痒意,“画成你喜欢的样子,像你画里的云,像北方的雾凇,更像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温柔而绵长。”
周苓点点头,眼眶再次湿润,却不是因为乡愁,而是因为满满的幸福。她踮起脚尖,主动吻上他的唇,这个吻带着回应,带着承诺,带着对未来的期许。教堂的钟声还在继续,晚风还在吹拂,石板路上的行人已经寥寥无几,整个蒙马特高地仿佛只剩下他们两个人,只剩下彼此的心跳和呼吸。
夜里回到酒店时,已经是深夜。酒店房间布置得温馨而雅致,推开落地窗就能看到塞纳河的夜景,灯火璀璨,波光粼粼。周苓把蒙马特的画小心翼翼地铺在宽大的书桌上,画纸还带着淡淡的颜料香气,与房间里的薰衣草香薰交织在一起。
陈迹从身后拥住她,下巴抵在她的肩头,双手环在她的腰腹上,一起看着画纸上的夕阳。“画得真好,”他轻声说,声音里满是赞赏,“把蒙马特的暖都画出来了,还有我们的心意。”
周苓靠在他怀里,指尖轻轻划过画纸上的夕阳:“是这支笔好,也是你陪在身边的缘故。”她转头看他,眼里闪着温柔的光,“没有你,就没有这幅画,也没有这份温暖。”
“明天我们去卢浮宫,画那里的梧桐。”陈迹的唇贴着她的颈间,轻轻厮磨着,声音带着一丝慵懒的磁性,“卢浮宫旁的梧桐长得特别好,枝干粗壮,叶片浓密,秋天的时候会变成金黄色,现在虽然是初夏,却也绿得有生机。”
他的手轻轻抚摸着她的长发,指尖穿过发丝,带着温柔的触感:“我要把你的影子,画在梧桐树下。”他的唇移到她的耳垂,轻轻咬了咬,“就像现在这样,你在我怀里,我在你身边,影子缠在一起,再也分不开。”
周苓的脸颊发烫,心里像被灌满了蜜糖,甜得发腻。她转过身,搂住他的脖子,主动吻上他的唇。窗外的塞纳河灯火依旧,房间里的香薰依旧,画纸上的夕阳依旧温暖。这个夜晚,没有太多的言语,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像蒙马特的日落,温柔而炽热,像他们的画,彼此共生,彼此成就。
陈迹抱起她,走到床边,动作轻柔地将她放下。他俯身,在她额头印下一个温柔的吻:“早点休息,明天还要去写生。”
周苓点点头,拉住他的手,不让他离开:“陪我一会儿,就一会儿。”
陈迹笑了笑,躺在她身边,将她拥入怀中。两人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听着彼此的心跳,感受着彼此的温度。窗外的月光透过薄纱窗帘,洒在床铺上,像一层淡淡的银霜。画桌上的蒙马特写生画,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仿佛将整个高地的暖,都带进了这个小小的房间里。
周苓闭上眼睛,嘴角带着满足的笑意。她知道,明天的卢浮宫梧桐写生,一定会像今天的蒙马特日落一样,充满温暖与默契。她和陈迹的“巴黎日记”,还在继续,而那些画里的色彩,那些彼此的心意,那些共度的时光,都会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像蒙马特的夕阳,永远温暖,永远明亮。
风里裹着淡淡的咖啡香、烤栗子的焦香,还有远处街头艺人弹唱的吉他声,低哑的法语情歌混着晚风,漫过耳边,带着巴黎独有的浪漫慵懒。周苓站在高地边缘的观景台旁,指尖被风拂得微凉,眼里却映着整片天空的暖。她穿着米白色的针织开衫,内搭一条浅杏色的连衣裙,裙摆被风轻轻扬起,像一朵将要飘飞的云。
“果然没让你失望吧?”陈迹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笑意。他手里提着画架和画板,肩上挎着沉甸甸的画材包,额角沁着细密的薄汗,却丝毫不见疲惫。他快步走到观景台旁的空地上,选了块视野开阔的位置——既能望见圣心大教堂的全貌,又能将远处巴黎城区的红瓦屋顶尽收眼底。
他放下画材,动作娴熟地支起画架,拧紧螺丝时发出轻微的“咔哒”声,在喧闹的环境里显得格外清晰。接着他打开画板,铺上一张质地细密的生宣,用镇纸压住四角,纸张平整得像一片无风的湖面。做完这一切,他从画材包里拿出一支兼毫笔,递到周苓面前:“试试这支笔,昨天在画材店,老板特意推荐的。”
周苓伸手接过,指尖蹭过温润的竹制笔杆,触感细腻,带着淡淡的木头香气。笔杆上没有多余的装饰,只在靠近笔锋的地方刻着一个极小的“融”字。“这支笔的毛是北方的狼毫混着南方的羊毫,”陈迹站在她身边,指尖轻轻划过笔锋,“狼毫劲挺,能勾出利落的线条;羊毫柔软,又能晕开细腻的墨色,刚好能兼顾你要的柔与劲。”
周苓握着笔,指尖微微用力,感受着笔毛的弹性。忽然想起第一次在苏州画室学画时,也是这样一个暮春的午后,阳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画案上,陈迹也是这样将一支兼毫笔递到她手里,说“画画要先懂笔,笔是手的延伸”。那时她还是个对水墨一知半解的新手,握着笔的手微微发颤,是他从身后扶住她的手腕,带着她一笔一划地勾勒,呼吸拂过她的耳畔,带着墨香和淡淡的松烟味。
思绪回笼时,风又起了,吹起她颊边的碎发。周苓低头,从颜料盒里蘸了些淡橙的矿物颜料,指尖转动笔杆,让颜料均匀地附着在笔锋上。她没有急着下笔,而是抬眼望向天空,目光追随着夕阳的轨迹,将那片暖橙的色泽、柔和的轮廓记在心里。然后她俯身,笔尖轻轻落在宣纸上,像一片羽毛拂过水面,留下一道浅浅的橙红色痕迹——那是夕阳的边缘,带着最温柔的光晕。
她的动作很慢,很稳,手腕轻轻转动,笔锋由浅入深,一点点往纸面深处加色。淡橙中混入些许朱红,再点缀一丝金黄,色彩层层叠加,却没有丝毫杂乱,反而像将整个天空的暖意都揉进了画里。宣纸上的夕阳渐渐立体起来,边缘泛着柔和的光晕,中间是炽热的橘红,仿佛能感受到那股暖融融的温度。
陈迹坐在她旁边的画架前,没有急着下笔。他将画材一一摆好,砚台里倒上清水,捏起墨块轻轻研磨,“沙沙”的摩擦声与远处的吉他声交织在一起。但他的目光没有落在自己的画纸上,而是落在周苓身上。风把她的长发吹起,一缕浅棕色的发丝贴在她的脸颊上,鼻尖沾了点淡橙的颜料,像一颗小小的朱砂痣。她的眉头微蹙,眼神专注得像个孩子,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眼前的画纸和天空,连呼吸都变得轻缓,生怕惊扰了这份创作的宁静。
他看得有些失神,直到周苓画完天空的一角,抬手拂去颊边的碎发时,才回过神来。陈迹拿起画笔,在砚台里蘸了些浓墨,笔尖饱蘸墨汁,却没有立刻落下,而是先在废纸上试了试墨色的浓淡,调整好力道后,才在宣纸上落下第一笔。
那是圣心大教堂的尖顶,线条刚劲利落,像斧劈刀削一般,带着北方山水的风骨。他的笔触果断,没有丝毫犹豫,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尖顶的轮廓,棱角分明,充满力量感。但在尖顶的顶端,他却微微转锋,蘸了一点周苓用过的淡橙颜料,轻轻晕染开来,让墨色的尖顶与远处的夕阳遥相呼应,生硬的棱角瞬间被温柔的色彩中和,多了几分灵动。
“你看。”周苓忽然开口,声音轻轻的,像风拂过树叶。她侧过头,指着自己画纸上的一片云,“这里的云,我加了点淡紫,像不像你在北方画的雾凇?”
陈迹放下画笔,凑到她的画架前。宣纸上的云团柔软蓬松,边缘晕染得恰到好处,淡橙的底色中混入了一丝浅浅的紫,朦胧而剔透,确实像极了北方冬日里,凝结在树枝上的雾凇,晶莹中带着清冷。但那淡紫又被夕阳的暖橙包裹着,少了雾凇的寒凉,多了几分温柔。“像,”他眼底满是笑意,伸手用指腹轻轻擦去她鼻尖的颜料,指尖的触感柔软温热,“而且比雾凇多了点暖,是属于巴黎的暖。”
他的指尖划过她的鼻尖,带着淡淡的墨香,周苓的脸颊微微发烫,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却被他轻轻按住了下巴。“我们的画,又要‘共生’了。”陈迹的声音很低,带着笑意,目光落在两张画纸上。她的天空暖柔,他的教堂劲挺;她的云藏着北方的雾凇,他的尖顶染着南方的暖橙,两张画并排放在一起,明明是各自独立的创作,却又处处呼应,像一对密不可分的伴侣。
周苓低下头,继续在画纸上晕染云朵,嘴角却忍不住上扬。她知道,这就是他们的创作,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灵魂的契合,是南北山水的碰撞,是彼此心意的交融。每一笔,每一划,都藏着对彼此的理解与欣赏,藏着对艺术的共同追求。
夕阳渐渐下沉,一点点靠近地平线,天空的色彩也在悄然变化。橘红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深邃的紫色,从天空的尽头慢慢蔓延开来,像一块巨大的丝绒幕布,将整个蒙马特高地笼罩其中。远处的巴黎城区亮起了点点灯火,像散落在丝绒上的碎钻,温柔而璀璨。
周苓放下画笔,后退两步,看着画纸上的蒙马特。夕阳悬在教堂尖顶旁,天空暖橙与淡紫交织,石板路上的剪影悠长,整个画面既带着东方水墨的写意,又融入了西方风景的浓郁色彩,像一场跨越山海的梦境。忽然觉得眼眶有点热,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对眼前美景的感动,有创作后的释然,还有一丝淡淡的乡愁。
“想家了?”陈迹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温柔的洞察力。他放下画笔,走到她身后,张开双臂将她拥入怀中,下巴抵在她的肩窝,呼吸拂过她的耳畔,带着温热的气息。
“有点。”周苓靠在他怀里,声音轻轻的,带着一丝沙哑。她想起了苏州的老宅,想起了临着河的画室,想起了外婆煮的桂花糖粥,想起了江南的雨,那些熟悉的画面在脑海里浮现,与眼前的巴黎夜景交织在一起。“但有你在,好像哪里都是家。”
这句话像一根细针,轻轻刺中了陈迹的心。他收紧双臂,将她抱得更紧,仿佛要将她揉进自己的骨血里。然后他缓缓转身,将她压在画架旁的石墙上,石墙带着傍晚的凉意,却被他的体温熨得温热。他低下头,吻上她的唇,这个吻不像塞纳河边的温柔缠绵,带着一丝急切,一丝占有,还有满满的爱意。
周苓的心跳瞬间加速,像揣了一只扑腾的小鸟。她抬手搂住他的脖子,回应着他的吻,唇瓣相触的瞬间,所有的乡愁、所有的情绪都烟消云散,只剩下彼此的气息,彼此的温度。晚风带着圣心大教堂的钟声,“咚——咚——”,低沉而悠远,吹过他们的发梢,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他们。
陈迹的手轻轻滑到她的外套纽扣上,指尖带着微凉的温度,一颗一颗地解开,动作缓慢而虔诚,像在画纸上勾勒最珍贵的线条。外套滑落下来,落在地上,露出里面柔软的针织开衫。他的指尖划过她的腰腹,轻柔地摩挲着,带着细腻的触感,让她忍不住轻轻颤抖。“等画展结束,”他在她耳边低语,声音沙哑,呼吸带着她身上淡淡的馨香,“我们去普罗旺斯,看薰衣草。”
周苓的睫毛轻轻颤动,睁开眼,撞进他深邃的眼眸里,里面盛着漫天的星光和她的身影。“然后把那里的紫色,也画进我们的画里。”他继续说着,唇瓣贴着她的颈间,轻轻咬了咬她的耳垂,带着一丝痒意,“画成你喜欢的样子,像你画里的云,像北方的雾凇,更像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温柔而绵长。”
周苓点点头,眼眶再次湿润,却不是因为乡愁,而是因为满满的幸福。她踮起脚尖,主动吻上他的唇,这个吻带着回应,带着承诺,带着对未来的期许。教堂的钟声还在继续,晚风还在吹拂,石板路上的行人已经寥寥无几,整个蒙马特高地仿佛只剩下他们两个人,只剩下彼此的心跳和呼吸。
夜里回到酒店时,已经是深夜。酒店房间布置得温馨而雅致,推开落地窗就能看到塞纳河的夜景,灯火璀璨,波光粼粼。周苓把蒙马特的画小心翼翼地铺在宽大的书桌上,画纸还带着淡淡的颜料香气,与房间里的薰衣草香薰交织在一起。
陈迹从身后拥住她,下巴抵在她的肩头,双手环在她的腰腹上,一起看着画纸上的夕阳。“画得真好,”他轻声说,声音里满是赞赏,“把蒙马特的暖都画出来了,还有我们的心意。”
周苓靠在他怀里,指尖轻轻划过画纸上的夕阳:“是这支笔好,也是你陪在身边的缘故。”她转头看他,眼里闪着温柔的光,“没有你,就没有这幅画,也没有这份温暖。”
“明天我们去卢浮宫,画那里的梧桐。”陈迹的唇贴着她的颈间,轻轻厮磨着,声音带着一丝慵懒的磁性,“卢浮宫旁的梧桐长得特别好,枝干粗壮,叶片浓密,秋天的时候会变成金黄色,现在虽然是初夏,却也绿得有生机。”
他的手轻轻抚摸着她的长发,指尖穿过发丝,带着温柔的触感:“我要把你的影子,画在梧桐树下。”他的唇移到她的耳垂,轻轻咬了咬,“就像现在这样,你在我怀里,我在你身边,影子缠在一起,再也分不开。”
周苓的脸颊发烫,心里像被灌满了蜜糖,甜得发腻。她转过身,搂住他的脖子,主动吻上他的唇。窗外的塞纳河灯火依旧,房间里的香薰依旧,画纸上的夕阳依旧温暖。这个夜晚,没有太多的言语,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像蒙马特的日落,温柔而炽热,像他们的画,彼此共生,彼此成就。
陈迹抱起她,走到床边,动作轻柔地将她放下。他俯身,在她额头印下一个温柔的吻:“早点休息,明天还要去写生。”
周苓点点头,拉住他的手,不让他离开:“陪我一会儿,就一会儿。”
陈迹笑了笑,躺在她身边,将她拥入怀中。两人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听着彼此的心跳,感受着彼此的温度。窗外的月光透过薄纱窗帘,洒在床铺上,像一层淡淡的银霜。画桌上的蒙马特写生画,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仿佛将整个高地的暖,都带进了这个小小的房间里。
周苓闭上眼睛,嘴角带着满足的笑意。她知道,明天的卢浮宫梧桐写生,一定会像今天的蒙马特日落一样,充满温暖与默契。她和陈迹的“巴黎日记”,还在继续,而那些画里的色彩,那些彼此的心意,那些共度的时光,都会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像蒙马特的夕阳,永远温暖,永远明亮。
